CN212591242U - 用于暖风循环垫的供风管路装置及暖风循环垫 - Google Patents

用于暖风循环垫的供风管路装置及暖风循环垫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591242U
CN212591242U CN202021759412.0U CN202021759412U CN212591242U CN 212591242 U CN212591242 U CN 212591242U CN 202021759412 U CN202021759412 U CN 202021759412U CN 212591242 U CN212591242 U CN 2125912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supply
warm
wind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75941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朴光哲
徐云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Furen Health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Furen Health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Furen Health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Furen Health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75941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5912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5912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59124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ttresses And Other Support Structures For Chairs And Beds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暖风循环垫的供风管路装置及暖风循环垫,暖风循环垫包括供风装置,供风装置具有至少两路中空的出风通道,至少在其中一路出风通道内安装发热体;供风管路装置包括连接件,连接件包括相互连通的进风部和出风部,进风部包括中空的热风通道层和自然风通道层,热风通道层与安装有发热体的出风通道相连通,自然风通道层与未安装发热体的出风通道相连通,出风部上具有多个中空的分支接头,多个分支接头均与热风通道层相连通,自然风通道层与出风部相连通。采用如上结构形式的供风管路装置具有防止暖风循环垫在安装供风装置和连接件的部位温度过高,从而实现整个垫体表面的温度均匀一致的优点。

Description

用于暖风循环垫的供风管路装置及暖风循环垫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床垫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暖风循环垫的供风管路装置及暖风循环垫。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床上取暖使用最广泛的加热装置是电热毯和水暖垫。但电热毯存在漏电隐患,且容易引起局部过热、电磁辐射等不安全因素。水暖垫则存在漏水、堵塞、需要采取防冻措施并需要定期补水等诸多问题,使用和维护不便。
中国专利“CN208725264U”公开了一种“利用冷暖风降温或加热的冷暖垫”,供风管路采用了包括供风主管道及从供风主管道分支出的若干根并联的供风支管道的方式。但是采用这种方式,使得供风主管道和与其连接的供风支管道首端温度过高,需采取在主管道的上下方铺垫隔热材料以求局部的降温。
中国专利“CN110419894A”公开了一种“风暖床垫及其风路连接件”,其风路连接件虽然形成有隔热腔,但隔热腔与风暖床垫的垫体之间是相互封闭结构,只能缓解连接件表面温度过高的问题;而且,供风风管沿主风暖通道分别伸入支风暖通道中,这样的排布方式还是存在主风暖通道中的供风风管排布过于密集而局部温度过高的问题。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的暖风循环垫存在局部温度过高,床垫热度不均匀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暖风循环垫局部温度过高,热度不均匀的缺陷,提供一种用于暖风循环垫的供风管路装置及暖风循环垫。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用于暖风循环垫的供风管路装置,所述暖风循环垫包括供风装置,所述供风装置具有至少两路中空的出风通道,至少在其中一路所述出风通道内安装发热体;其特点在于,所述供风管路装置包括: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相互连通的进风部和出风部,所述进风部包括中空的热风通道层和自然风通道层,所述热风通道层与安装有所述发热体的所述出风通道相连通,所述自然风通道层与未安装所述发热体的所述出风通道相连通,所述出风部上具有多个中空的分支接头,多个所述分支接头均与所述热风通道层相连通,所述自然风通道层与所述出风部相连通。
在本方案中,在连接件的进风部设置热风通道层和自然风通道层,热风通道层与出风部的分支接头连通,使得从安装有发热体的出风通道内流出的风经发热体加热以后流向分支接头。在供风装置上设置一路不安装发热体的出风通道,使得从供风装置流出的自然风也就是不经过加热的风流至自然风通道层内再从出风部流出进而对供风装置和连接件进行隔热和冷却,从而防止暖风循环垫在安装供风装置和连接件的部位温度过高,从而实现整个垫体表面的温度均匀一致。
较佳地,所述进风部上具有上、中、下三层中空结构,中间层为所述热风通道层,位于所述热风通道层的上方和下方的两层为所述自然风通道层。
在本方案中,将连接件的进风部设置成上、中、下三层中空结构,使得处于中间层的热风通道层的上方和下方都具有隔热和降温的自然风通道层对连接件进行冷却,进而可进一步防止暖风循环垫的局部温度过高,从而使得整个垫体表面的温度更加地均匀一致以提高使用者使用的舒适性。
较佳地,所述连接件还包括两个导风板,两个所述导风板的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进风部的顶部和底部,所述导风板的另一端沿靠近所述分支接头的方向延伸,所述导风板用于将所述自然风通道层内的自然风导向所述分支接头的上、下两侧。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的结构形式,使得从进风部的自然风通道层内流出的风沿着导风板流向分支接头的上下两侧,进而对分支接头的上下两侧进行隔热和冷却。同时,导风板还具有防止垫体中处于出风部中分支接头的上下两侧的部位塌陷而将出风部堵塞,进而防止自然风通道层失去作用。
较佳地,所述供风管路装置还包括多个供风管路,多个所述供风管路与多个所述分支接头一一对应,且所述供风管路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分支接头,所述供风管路的另一端沿远离所述连接件的方向延伸,所述供风管路上设置有多个间隔的通风孔。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设置,使得从供风装置内流出的热风经连接件的分支接头流入供风管路内,再从供风管路的通风孔中流出以实现对垫体加热的目的。这样设置,具有增长暖风的行程,并且能通过供风管路将暖风均匀地输送到垫体内,进而提高垫体加热的效率和垫体温度的均匀性。
较佳地,所述供风管路包括相互连接的分散部和延伸部,所述分散部背离所述延伸部的一端与所述分支接头连接,多个所述供风管路的所述分散部呈扇形状分布。
在本方案中,供风管路的分散部设置成呈扇形装分布,以增大供风管路与分支接头连接处的间隔距离,进而可防止分支接头与进风管路连接处的温度过高,从而提高垫体内的温度的均匀性。
一种暖风循环垫,其特点在于,所述暖风循环垫包含如上所述的供风管路装置。
在本方案中,在暖风循环垫中使用如上所述的供风管路装置,使得整个垫体上的温度均匀一致,进而提高客户使用的舒适性。
较佳地,所述暖风循环垫包括垫体,所述垫体内具有挡风隔热层和分别位于所述挡风隔热层上方和下方的回风通道层和供风通道层;
所述挡风隔热层包括靠近于所述供风装置的横向部分,所述横向部分沿着所述垫体的横向方向延伸,所述横向部分的一端设置有缺口,所述缺口与所述供风装置对应以使所述供风装置露出于所述横向部分。
在本方案中,由于在垫体中,供风装置附近的分支接头和供风管路的分布是最为密集的,进而使得垫体上在分支接头和与分支接头连接的供风管路的分散部上的温度相对于其他部位较高,因此在靠近供风装置的附近设置挡风隔热层,可防止此处的热风向上流动导致局部温度过高;同时还具有使得此处的暖风朝向远离供风装置的方向流动,进而提高热利用率。而通过挡风隔热层形成回风通道层和供风通道层,在进一步提高暖风的流通行程的同时,使得暖风可循环使用,可进一步提高热利用率。
较佳地,所述挡风隔热层还包括纵向部分,所述纵向部分与所述横向部分连接并形成一T字型。
在本方案中,挡风隔热层采用如上的结构形式,使得暖风向远离供风装置的方向流动的同时,从垫体的中间向两侧的方向流动,进而提高暖风循环垫的温度的均匀性。
较佳地,所述供风装置包括风机和壳体,所述风机的出风口与所述出风通道相连通,所述风机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的外表面设置有进风口。
在本方案中,在风机的外部设置壳体用于防止在使用暖风循环垫时,人体将垫体上的软的垫布压到风机及出风通道上以堵塞风机的进风口和出风通道。在壳体的外表面设置进风口,用于外部的风进入壳体内为风机及垫体补充所需要的风。
较佳地,所述连接件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一侧,所述壳体上除所述连接件所在的一侧外的其余三个侧面均设置有所述进风口,所述壳体上相对的两个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回风通道层相连通,所述壳体上背离所述连接件的一侧的所述进风口与外部空间相连通。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使得自回风通道层内流出的风再次流入供风装置内以实现循环供风,而在背离连接件的一侧设置进风口用于外部的空气流入,可用于对垫体内的空气进行补充,使得垫体内的空气能不断更新。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各较佳实例。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暖风循环垫的供风管路装置及暖风循环垫,供风管路装置中在连接件的进风部设置热风通道层和自然风通道层,热风通道层与出风部的分支接头连通,使得从安装有发热体的出风通道内流出的风经发热体加热以后流向分支接头。供风装置上的温度是最高的,在供风装置上设置一路不安装发热体的出风通道,使得从供风装置流出的自然风也就是不经过加热的风流至自然风通道层内再从出风部流出进而对供风装置和连接件进行隔热和冷却,从而防止暖风循环垫在安装供风装置和连接件的部位温度过高,从而实现整个垫体表面的温度均匀一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供风管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供风管路装置与供风装置中的风机、分层部件连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供风管路装置中的连接件的进风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供风管路装置中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供风装置中的风机、分层部件与供风管路装置中的连接件连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供风装置与供风管路装置中的连接件连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供风装置与供风管路装置中的连接件连接后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供风装置去掉壳体的一侧后与连接件连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暖风循环垫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暖风循环垫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未示出供风装置。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暖风循环垫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供风管路装置1
供风装置10
风机101
分层部件102
壳体103
进风口1031
连接件11
进风部111
热风通道层1111
自然风通道层1112
出风部112
分支接头1121
导风板113
扇形构件114
供风管路12
分散部121
延伸部122
暖风循环垫2
垫体20
挡风隔热层21
回风通道层22
供风通道层2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实施例1、用于暖风循环垫的供风管路装置
参照图1至图8予以理解,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暖风循环垫的供风管路装置1,暖风循环垫包括供风装置10,供风装置10具有至少两路中空的出风通道,至少在其中一路出风通道内安装发热体;供风管路装置1包括连接件11,连接件11包括相互连通的进风部111和出风部112,进风部111包括中空的热风通道层1111和自然风通道层1112,热风通道层1111与安装有发热体的出风通道相连通,自然风通道层1112与未安装发热体的出风通道相连通,出风部112上具有多个中空的分支接头1121,多个分支接头1121均与热风通道层1111相连通,自然风通道层1112与出风部112相连通。
其中,在连接件的进风部111设置热风通道层1111和自然风通道层1112,热风通道层1111与出风部112的分支接头1121连通,使得从安装有发热体的出风通道内流出的风经发热体加热以后流向分支接头1121。供风装置10包括风机101和与风机101的出风口连接的分层部件102,出风通道设置在此分层部件102中。由于出风通道中设置有发热体,因此供风装置10中的分层部件102上的温度是最高的,在供风装置10上设置一路不安装发热体的出风通道,使得从供风装置10流出的自然风也就是不经过加热的风流至自然风通道层1112内再从出风部112流出进而对供风装置10和连接件11进行隔热和冷却,从而防止暖风循环垫2在安装供风装置10和连接件11的部位温度过高,从而实现整个垫体20表面的温度均匀一致。
对于出风通道的数量以及出风通道的相对位置不作限制,但至少为两路。优选地,在分层部件102中设置上、中、下三路中空结构,其中,在中间层设置发热体;在中间层的上、下两侧的中空结构中不设置发热体,也就是说从风机101中吹入上、下两侧的风不经过加热,我们称之为自然风,而吹入中间层的风是经过加热的暖风。
相应地,如图3和图4所示,连接件11的进风部111上也设置有上、中、下三层中空结构,中间层为热风通道层1111,位于热风通道层1111的上方和下方的两层为自然风通道层1112。其中,进风部111上的三层中空结构与分层部件102中的三层中空结构一一对应并相连通。使得从风机101中流出的风经分层部件102的中间层加热以后流入连接件11的热风通道层1111内并流向分支接头1121内;而上下两层自然风通道层1112内流入的风是不经过加热的自然风,可用于对连接件11的表面进行隔热和冷却。因此,将连接件11的进风部111设置成上、中、下三层中空结构,使得处于中间层的热风通道层1111的上方和下方都具有隔热和降温的自然风通道层1112对连接件11进行冷却,进而可进一步防止暖风循环垫2的局部温度过高,从而使得整个垫体20表面的温度更加地均匀一致以提高使用者使用的舒适性。
进一步地,参照图4和图5予以理解,连接件11还包括两个导风板113,两个导风板113的一端分别连接于进风部111的顶部和底部,导风板113的另一端沿靠近分支接头1121的方向延伸,导风板113用于将自然风通道层1112内的自然风导向分支接头1121的上、下两侧。采用以上的结构形式,使得从进风部111的自然风通道层1112内流出的风沿着导风板113流向分支接头1121的上下两侧,进而对分支接头1121的上下两侧进行隔热和冷却。同时,导风板113还具有防止垫体20中处于出风部112中分支接头1121的上下两侧的部位塌陷而将出风部112堵塞的功能,进而用于防止自然风通道层1112失去作用。
请参照图5予以理解,为了便于分支接头1121与进风部111连接,在分支接头1121和进风部111之间还设置有一中空的扇形构件114,扇形构件114中端部尺寸较小的一端与进风部111朝向分支接头1121的一端连接并连通,扇形构件114中端部尺寸较大的一端与分支接头1121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在扇形构件114的端部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通孔,多个分支接头1121间隔地插设在通孔内,进而使得分支接头1121呈扇形状分布。两个导风板113的一端分别连接于进风部111朝向扇形构件114的一端的顶部和底部,导风板113将整个扇形构件114覆盖,导风板113与扇形构件114的上下两侧间隔设置并形成中空的腔体。进风部111的上、下两层中空的自然风通道层1112与上述的腔体相连通,从自然风通道层1112吹出的自然风经该腔体流向分支接头1121进而对分支接头1121的上下表面进行降温。
在本实施例中,供风管路装置1还包括多个供风管路12,多个供风管路12与多个分支接头1121一一对应,且供风管路12的一端连通于分支接头1121,供风管路12的另一端沿远离连接件11的方向延伸,供风管路12上设置有多个间隔的通风孔(在附图中未示出)。采用上述设置,使得从供风装置10内流出的热风经连接件11的分支接头1121流入供风管路12内,再从供风管路12的通风孔中流出以实现对垫体20加热的目的。这样设置,具有增长暖风的行程,并且能通过供风管路12将暖风均匀地输送到垫体20内,进而提高垫体20加热的效率和垫体20温度的均匀性。
进一步地,供风管路12包括相互连接的分散部121和延伸部122,分散部121背离延伸部122的一端与分支接头1121连接,多个供风管路12的分散部121呈扇形状分布。供风管路12的分散部121设置成呈扇形装分布,以增大供风管路12与分支接头1121连接处的间隔距离,进而可防止分支接头1121与进风管路连接处的温度过高,从而提高垫体20内的温度的均匀性。
在本实施例中,供风管路12的分散部121呈扇形状分布以后,延伸部122的一端与分散部121上背离分支接头1121的一端连接,延伸部122的另一端向背离分支接头的方向延伸,多个延伸部122之间相互平行。当然,延伸部122也可以设置成不相互平行的方式,例如,延伸部122也可以设置成相互之间的距离由小逐渐增大的方式。
对于供风管路12的口径、数量及长短,以及供风管路12上的通风孔的数量、口径、间隔距离等的设置,本领域技术可根据垫体20的尺寸以及垫体20表面不同区域的温度分布情况灵活安排,在此不做赘述。
实施例2、暖风循环垫
参照图1至图11予以理解,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暖风循环垫2,这种暖风循环垫2包括垫体20和实施例1提供的供风管路装置1。在暖风循环垫2中使用如上的供风管路装置1,使得整个垫体20上的温度均匀一致,进而提高客户使用的舒适性。
其中,如图9和图10所示,垫体20内具有挡风隔热层21和分别位于挡风隔热层21上方和下方的回风通道层22和供风通道层23;挡风隔热层21包括靠近于供风装置10的横向部分,横向部分沿着垫体20的横向方向延伸,横向部分的一端设置有缺口,缺口与供风装置10对应以使供风装置10露出于横向部分。供风隔离层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具有挡风、隔热和保温效果的材料层。由于在垫体20中,供风装置10附近的分支接头1121和供风管路12的分布是最为密集的,进而使得垫体20上在分支接头1121和与分支接头1121连接的供风管路12的分散部121上的温度相对于其他部位较高,因此在靠近供风装置10的附近设置挡风隔热层21,可防止此处的热风向上流动导致局部温度过高;同时还具有使得此处的暖风朝向远离供风装置10的方向流动,进而提高热利用率。而通过挡风隔热层21形成回风通道层和供风通道层,在进一步提高暖风的流通行程的同时,使得暖风可循环使用,可进一步提高热利用率。供风通道层和回风通道层是采用3D网孔支撑材料,以使得暖风和自然风能从网孔内通过,从而实现对垫体进行加热的目的,这种3D网孔支撑材料具有一定的支撑硬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挡风隔离层21上设置缺口是为了将供风装置10露出于横向部分,使得自回风通道内流向供风装置10的回风能流回至供风装置10内以再次循环利用。回风通道层和供风通道层均由3D网孔支撑材料构成,以便于垫体20内的暖风和自然风的流通并形成循环通道,而实施例1所述的供风管路装置1是嵌设在供风通道层内的3D网孔支撑材料层内以对垫体20进行供风。
其中,挡风隔热层21还包括纵向部分,纵向部分与横向部分连接并形成一T字型。挡风隔热层21采用如上的结构形式,使得暖风向远离供风装置10的方向流动的同时,从垫体20的中间向两侧的方向流动,进而提高暖风循环垫的温度的均匀性。
供风装置10包括风机101和壳体103,风机101的出风口与出风通道相连通,风机101位于壳体103内,壳体103的外表面设置有进风口1031。在风机101的外部设置壳体103用于防止在使用暖风循环垫时,人体将垫体20上的软的垫布压到风机101及出风通道上以堵塞风机101的进风口和出风通道。在壳体103的外表面设置进风口1031,用于外部的风进入壳体103内为风机101及垫体20提供所需要的风。
更进一步地,连接件11设置于壳体103的一侧,壳体103上除连接件11所在的一侧外的其余三个侧面均设置有进风口1031,壳体103上相对的两个进风口1031与回风通道层相连通,壳体103上背离连接件11的一侧的进风口1031与外部空间相连通。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使得自回风通道层内流出的风再次流入供风装置10内以实现循环供风,而在背离连接件11的一侧设置进风口1031,可用于置换内部空气,使得垫体20内的空气能不断更新。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3上的进风口1031设置在壳体103的侧壁上,在壳体103的三个侧壁上间隔地开设有多个沿着壳体103的高度方向延伸的竖向开口,这些开口即为上面所述的进风口1031。
本实施例提供的暖风循环垫实际上是可作为其他成品褥垫或者是床垫的内胆来使用的。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成将本实施例提供的暖风循环垫2作为内胆,在外面设置面层和底布料,然后经围边后形成的褥垫式风暖床褥垫;也可以设置成将暖风循环垫2作为内胆,在暖风循环垫2的下方设置床垫内芯(例如弹簧或者3D材料),然后再在内胆和床垫内芯整体的外部套上外罩形成风暖床垫。采用这种暖风循环垫为内胆来制得的暖风褥垫或者是风暖床垫,通过暖风循环加热,褥垫或者床垫的内部没有电热丝,更加安全舒适。而形成回风通道层或供风通道层的3D网孔支撑材料,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在保证暖风循环效果的同时可保证床铺干爽舒适。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用于暖风循环垫的供风管路装置,所述暖风循环垫包括供风装置,所述供风装置具有至少两路中空的出风通道,至少在其中一路所述出风通道内安装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供风管路装置包括: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相互连通的进风部和出风部,所述进风部包括中空的热风通道层和自然风通道层,所述热风通道层与安装有所述发热体的所述出风通道相连通,所述自然风通道层与未安装所述发热体的所述出风通道相连通,所述出风部上具有多个中空的分支接头,多个所述分支接头均与所述热风通道层相连通,所述自然风通道层与所述出风部相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暖风循环垫的供风管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部上具有上、中、下三层中空结构,中间层为所述热风通道层,位于所述热风通道层的上方和下方的两层为所述自然风通道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暖风循环垫的供风管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还包括两个导风板,两个所述导风板的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进风部的顶部和底部,所述导风板的另一端沿靠近所述分支接头的方向延伸,所述导风板用于将所述自然风通道层内的自然风导向所述分支接头的上、下两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暖风循环垫的供风管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风管路装置还包括多个供风管路,多个所述供风管路与多个所述分支接头一一对应,且所述供风管路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分支接头,所述供风管路的另一端沿远离所述连接件的方向延伸,所述供风管路上设置有多个间隔的通风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暖风循环垫的供风管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风管路包括相互连接的分散部和延伸部,所述分散部背离所述延伸部的一端与所述分支接头连接,多个所述供风管路的所述分散部呈扇形状分布。
6.一种暖风循环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暖风循环垫包含如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供风管路装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暖风循环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暖风循环垫包括垫体,所述垫体内具有挡风隔热层和分别位于所述挡风隔热层上方和下方的回风通道层和供风通道层;
所述挡风隔热层包括靠近于所述供风装置的横向部分,所述横向部分沿着所述垫体的横向方向延伸,所述横向部分的一端设置有缺口,所述缺口与所述供风装置对应以使所述供风装置露出于所述横向部分。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暖风循环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隔热层还包括纵向部分,所述纵向部分与所述横向部分连接并形成一T字型。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暖风循环垫,其特征在于,所述供风装置包括风机和壳体,所述风机的出风口与所述出风通道相连通,所述风机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的外表面设置有进风口。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暖风循环垫,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一侧,所述壳体上除所述连接件所在的一侧外的其余三个侧面均设置有所述进风口,所述壳体上相对的两个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回风通道层相连通,所述壳体上背离所述连接件的一侧的所述进风口与外部空间相连通。
CN202021759412.0U 2020-08-21 2020-08-21 用于暖风循环垫的供风管路装置及暖风循环垫 Active CN2125912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59412.0U CN212591242U (zh) 2020-08-21 2020-08-21 用于暖风循环垫的供风管路装置及暖风循环垫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59412.0U CN212591242U (zh) 2020-08-21 2020-08-21 用于暖风循环垫的供风管路装置及暖风循环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591242U true CN212591242U (zh) 2021-02-26

Family

ID=747126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759412.0U Active CN212591242U (zh) 2020-08-21 2020-08-21 用于暖风循环垫的供风管路装置及暖风循环垫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59124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51973B2 (en) Air conditioned mattresses
KR20110132025A (ko) 냉방 및 난방 기능을 갖는 매트리스
KR20060124553A (ko) 온도조정매트
CN107625338A (zh) 利用冷暖风降温或加热的冷暖垫
KR101176385B1 (ko) 난방용 에어 매트 및 이를 갖는 에어 매트 히팅시스템
KR20190098282A (ko) 반려동물 냉온매트
KR100920869B1 (ko) 에어 매트리스
CN212591242U (zh) 用于暖风循环垫的供风管路装置及暖风循环垫
CN114158876A (zh) 用于暖风循环垫的供风管路装置及暖风循环垫
KR101161642B1 (ko) 침대 매트리스 및 이를 갖는 침대 매트리스 히팅 시스템
KR101404620B1 (ko) 양면 난방침대
CN208725264U (zh) 利用冷暖风降温或加热的冷暖垫
JP5747018B2 (ja) 起上式ベッド装置
CN207235141U (zh) 一种快速加热的地垫
KR200437382Y1 (ko) 열전달을 위한 공기층을 갖는 온수 매트
KR102434727B1 (ko) 온풍 순환 매트용 송풍 장치 및 온풍 순환 매트
KR200437599Y1 (ko) 난방용 침대 매트리스
CN209932134U (zh) 垫子
CN112043112A (zh) 一种水暖床垫
KR20140123392A (ko) 열 통로층을 구비한 온열매트
CN211177013U (zh) 一种暖风循环垫用供风装置及暖风循环垫
CN213128809U (zh) 一种可升温和降温的床垫
JP6854540B2 (ja) 風路コネクタ及び風暖マット
CN207744924U (zh) 一种凝胶垫体
KR200436884Y1 (ko) 온수관 이탈방지를 위한 돌기를 갖는 온수매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