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40857U - 一种光学镜组、取像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光学镜组、取像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540857U
CN212540857U CN202021743503.5U CN202021743503U CN212540857U CN 212540857 U CN212540857 U CN 212540857U CN 202021743503 U CN202021743503 U CN 202021743503U CN 212540857 U CN212540857 U CN 2125408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e
optical lens
lens element
opt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74350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晗
刘彬彬
李明
邹海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74350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5408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5408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5408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光学镜组、取像装置以及电子设备,其中,光学镜组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负;和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光学镜组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为TTL,光学镜组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为ImgH,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为f5,光学镜组的有效焦距为f,并满足以下条件式:TTL/ImgH<1.35;ImgH>4mm;f5/f<3。本申请光学镜组轻薄且像素高,可满足用户的高要求。

Description

一种光学镜组、取像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摄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学镜组、取像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具有摄像功能的便携式电子产品的兴起,轻薄化逐渐成为趋势,搭载于其上的摄像镜头也开始向轻薄化发展。一般光学系统的感光元件不外乎是感光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元件(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Sensor,CMOS Sensor)两种。
受半导体制程技术的制约,像元尺寸继续缩小设计变得困难,相关技术中,普遍通过增大芯片尺寸来提高像素,但芯片尺寸增大后又无法满足光学系统整体的轻薄化的特征,故如何实现光学系统的高像素以及轻薄化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镜组、取像装置以及电子设备,能够使光学镜组具备薄型化和高像素的特点。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学镜组,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像侧面于近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负;和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光学镜组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为TTL,光学镜组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为ImgH,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为f5,光学镜组的有效焦距为f,并满足以下条件式:TTL/ImgH<1.35;ImgH>4mm;f5/f<3。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光学镜组,通过合理地控制光学镜组的光学总长和像高,有利于使光学镜组具备薄型化和高像素的特点,同时通过合理地控制各个透镜的光焦度的正负分配、焦距等,在保证成像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缩短了光学镜组的总长,有利实现薄型化。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R10,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为CT5,并满足以下条件式:20<R10/CT5<160。
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合理地控制第五透镜的面型、中心厚度,有效地控制透镜的厚度,从而利于光学镜组的轻薄化。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组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为HFOV,并满足以下条件式:HFOV≥40deg。
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合理地控制视场角,可有效地增大光学镜组的拍摄范围,保证光学镜组的广角特性,从而更全面地还原用户看到的景象,提升用户的体验。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组的光圈数为FNO,并满足以下条件式:FNO/ImgH<0.5。
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合理地控制光圈数和像高,使光学镜组具有大像面、大孔径的特点。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为f1,并满足以下条件式:0.9<f1/f<1.3。
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合理地控制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和光学镜组的有效焦距,能够有效地控制光线偏析,降低敏感性,同时,能够修正场曲,以及减小光学镜组的球差、像散等,从而有效地提高光学镜组的成像品质。除此之外,还能够控制光学镜组的总长,利于光学镜组的轻薄化。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组满足以下条件式:f5/f>1.2。
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进一步合理地控制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和光学镜组的有效焦距,使光学镜组的成像质量更佳,光学镜组的总长更短。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组的后焦距为BF,并满足以下条件式:BF≥0.7mm。
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合理地控制后焦距,为取像装置的镜筒的结构设计留出了空间,从而使取像装置具有足够的对焦范围,保证光学镜组与感光元件匹配。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R7,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R8,并满足以下条件式:-2<(R7+R8)/(R7-R8)<2。
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合理地控制第四透镜的面型,使第四透镜的结构不会过度弯曲,利于第四透镜的加工成型,降低敏感性。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透镜的折射率为n2,第四透镜的折射率为n4,并满足以下条件式:n2>1.65;n4>1.58。
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合理地控制第二透镜折射率,有助于加强光线出射时的偏折程度,从而可在较小的空间内达到预设的屈折效果,利于缩短光学镜组的总长,提高光学镜组的分辨率,同时,通过合理地控制第四透镜的折射率,进一步缩短了光学镜组的总长,提高了光学镜组的分辨率。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取像装置,包括: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中的光学镜组;和感光元件,位于光学镜组的成像面处。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取像装置,通过采用上述的光学镜组,使取像装置的体积更小、像素更高,可满足用户的高要求。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的取像装置。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通过采用上述光学镜组,使电子设备的体积更小,更为美观,同时,电子设备的成像质量更佳,用户体验更好。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光学镜组、取像装置以及电子设备,通过合理地控制光学镜组的光学总长和像高,有利于使光学镜组具备薄型化和高像素的特点,同时通过合理地控制各个透镜的光焦度的正负分配、焦距等,在保证成像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缩短了光学镜组的总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的光学镜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A至图2C分别示意出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的光学镜组的球差曲线示意图、场曲曲线示意图以及畸变曲线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中的光学镜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A至图4C分别示意出根据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中的光学镜组的球差曲线示意图、场曲曲线示意图以及畸变曲线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申请第三实施例中的光学镜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6A至图6C分别示意出根据本申请第三实施例中的光学镜组的球差曲线示意图、场曲曲线示意图以及畸变曲线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申请第四实施例中的光学镜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8A至图8C分别示意出根据本申请第四实施例中的光学镜组的球差曲线示意图、场曲曲线示意图以及畸变曲线示意图;
图9为根据本申请第五实施例中的光学镜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A至图10C分别示意出根据本申请第五实施例中的光学镜组的球差曲线示意图、场曲曲线示意图以及畸变曲线示意图;
图11为根据本申请第六实施例中的光学镜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A至图12C分别示意出根据本申请第六实施例中的光学镜组的球差曲线示意图、场曲曲线示意图以及畸变曲线示意图;
图13为根据本申请第七实施例中的光学镜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4A至图14C分别示意出根据本申请第七实施例中的光学镜组的球差曲线示意图、场曲曲线示意图以及畸变曲线示意图;
图15为根据本申请第八实施例中的光学镜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6A至图16C分别示意出根据本申请第八实施例中的光学镜组的球差曲线示意图、场曲曲线示意图以及畸变曲线示意图;
需要注意的是,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已稍微夸大了透镜的厚度、尺寸和形状。具体来讲,附图中所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通过示例的方式示出。即,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不限于附图中示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附图仅为示例而并非严格按比例绘制。
附图标识说明:
L1、第一透镜,L2、第二透镜,L3、第三透镜,L4、第四透镜,L5、第五透镜,L6、第六透镜,L7、滤光片,S1、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2、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3、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4、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5、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6、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7、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8、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9、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10、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1、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2、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3、第一表面,S14、第二表面,S15、成像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实施本申请的过程中,受半导体制程技术的制约,像元尺寸继续缩小变得困难,普遍通过增大芯片尺寸来提高像素数,在此基础上还有兼顾系统轻薄化,光学设计的难度陡然增加。相关技术中搭载于智能手机上的取像装置采用五片式的光学镜组,其不够轻薄,且像素不够高,无法满足用户的高要求。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学镜组,该光学镜组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每个透镜均分别具有屈折力。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由物侧至像侧沿光轴方向依序排布。每个透镜均分别具有物侧面和像侧面,物侧面是指靠近物的表面,像侧面是指靠近像的侧面。
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即面型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负,即面型为凹面。另外,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即面型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的曲率半径可以为正,即面型为凹面,也可以为负,即面型为凸面。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的物侧面以及像侧面均可以理解为透镜的光学有效区。且在本申请中,于光轴处是指光轴附近的区域,描述透镜表面于光轴处的面型时,可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光轴处的面型。透镜的物侧面以及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可以理解为物侧面以及像侧面外圆周区域,若透镜的位于其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但并未明确界定位置时,则可以理解为至少于该透镜物侧面或像侧面放大外圆周附近区域可以为凸面。
第二透镜可以具有正屈折力,也可以具有负屈折力。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即面型为凸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负,即面型为凹面。另外,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的曲率半径可以为正,即面型为凸面,也可以为负,即面型为凹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的曲率半径为负,即面型为凸面。
第三透镜可以具有正屈折力,也可以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的曲率半径可以为正,即面型为凸面,也可以为负,即面型为凹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的曲率半径可以为正,即面型为凸面,也可以为负,即面型为凹面。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的曲率半径可以为负,即面型为凸面,也可以为正,即面型为凹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的曲率半径可以为正,即面型为凹面,也可以为负,即面型为凸面。
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的曲率半径可以为负,即面型为凹面,也可以为正,即面型为凸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的曲率半径可以为正,即面型为凸面,也可以为负,即面型为凹面。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的曲率半径为负,即面型为凸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即面型为凹面。
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即面型为凸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负,即面型为凹面。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的曲率半径为负,即面型为凸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即面型为凹面。
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即面型为凸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负,即面型为凹面。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的曲率半径可以为负,即面型为凸面,也可以为正,即面型为凹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即面型为凹面。
为了改善光学镜组像差问题,本申请中,每个透镜均为非球面透镜。非球面透镜具有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曲率是连续变化的特点。与从具有恒定曲率的球面透镜不同,非球面透镜具有更佳的曲率半径特性,可改善球面像差及改善像散像差的问题。光学镜组采用非球面透镜后,能够有效地消除光学镜组成像时出现的像差,从而改善光学镜组的成像质量。
为了提高光学镜组的成像效果,本申请的光学镜组可以在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处设置有滤光片。通过在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处设置有滤光片可显著提升光学镜组的成像品质。其中,滤光片可以为红外截止滤波片。
为使光学镜组轻薄化,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光学镜组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为TTL,光学镜组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为ImgH,并满足以下条件式:TTL/ImgH<1.35;ImgH>4mm。通过合理地控制光学镜组的光学总长和像高,有利于使光学镜组具备薄型化和高像素的特点。
另外,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为f5,光学镜组的有效焦距为f,并满足以下条件式:f5/f<3。通过合理地控制各个透镜的光焦度的正负分配、焦距等,在保证成像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缩短了光学镜组的总长。
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R10,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为CT5,并满足以下条件式:20<R10/CT5<160。通过合理地控制第五透镜的面型、中心厚度,有效地控制透镜的厚度,从而利于光学镜组的轻薄化。
光学镜组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为HFOV,并满足以下条件式:HFOV≥40deg。通过合理地控制视场角,可有效地增大光学镜组的拍摄范围,保证光学镜组的广角特性,从而更全面地还原用户看到的景象,提升用户的体验。
光学镜组的光圈数为FNO,并满足以下条件式:FNO/ImgH<0.5。通过合理地控制光圈数和像高,使光学镜组具有大像面、大孔径的特点。
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为f1,并满足以下条件式:0.9<f1/f<1.3。通过合理地控制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和光学镜组的有效焦距,能够有效地控制光线偏析,降低敏感性,同时,能够修正场曲,以及减小光学镜组的球差、像散等,从而有效地提高光学镜组的成像品质。除此之外,还能够控制光学镜组的总长,利于光学镜组的轻薄化。
光学镜组满足以下条件式:f5/f>1.2。通过进一步合理地控制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和光学镜组的有效焦距,使光学镜组的成像质量更佳,光学镜组的总长更短。
光学镜组的后焦距为BF,并满足以下条件式:BF≥0.7mm。其中,BF也可以解释为第六透镜的像侧面至光学镜组的成像面于光轴方向上的最短距离。可选地0.9≤BF≤1.02。通过合理地控制后焦距,为取像装置的镜筒的结构设计留出了空间,从而使取像装置具有足够的对焦范围,保证光学镜组与感光元件匹配。
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R7,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R8,并满足以下条件式:-2<(R7+R8)/(R7-R8)<2。通过合理地控制第四透镜的面型,使第四透镜的结构不会过度弯曲,利于第四透镜的加工成型,降低敏感性。
第二透镜的折射率为n2,第四透镜的折射率为n4,并满足以下条件式:n2>1.65;n4>1.58。通过合理地控制第二透镜折射率,有助于加强光线出射时的偏折程度,从而可在较小的空间内达到预设的屈折效果,利于缩短光学镜组的总长,提高光学镜组的分辨率,同时,通过合理地控制第四透镜的折射率,进一步缩短了光学镜组的总长,提高了光学镜组的分辨率。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取像装置,该取像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光学镜组和感光元件,其中,感光元件位于光学镜组的成像面处,光学镜组用于接收被摄物体的光信号并投射至感光元件,感光元件用于将对应于被摄物体的光信号转换为图像信号。该取像装置通过采用上述的光学镜组使取像装置的体积更小、像素更高,可满足用户的高要求。
其中,感光元件可以是感光耦合元件(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元件(CMOS)。取像装置可以为一种在小型的摄像装置中使用的、CMOS传感器的固体摄像元件的摄像头,特别是,小型化的智能电话、移动电话和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游戏机、PC等信息终端设备以及附加有照相机功能的家电产品等所搭载的摄像装置中的摄像镜头。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的取像装置,该电子设备通过采用上述光学镜组使电子设备的体积更小,更为美观,同时,电子设备的成像质量更佳,用户体验更好。
其中,该电子设备还包括壳体,取像装置安装在壳体上。
下面参照附图进一步描述可适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组的具体实施例。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会使用曲率半径的正负值对透镜的面型进行描述。当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正时,物侧面的面型为凸面,当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负时,物侧面的面型为凹面。当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正时,像侧面的面型为凹面,当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负时,像侧面的面型为凸面。但是,考虑到使用曲率半径的正负值用于描述透镜的面型时比较抽象,不利于理解,因此,本申请在下述的各实施例中,直接用凹面或凸面对透镜的面型进行限定,以利于理解。
实施例1
以下参照图1至图2C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光学镜组。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光学镜组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光学镜组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滤光片L7和成像面S15。
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第一透镜物侧面S1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第一透镜像侧面S2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
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第二透镜物侧面S3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第二透镜像侧面S4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凹面。
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第三透镜物侧面S5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凹面,第三透镜像侧面S6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
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第四透镜物侧面S7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凹面,第四透镜像侧面S8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
第五透镜L5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第五透镜物侧面S9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凹面,第五透镜像侧面S10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
第六透镜L6具有负屈折力,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第六透镜物侧面S11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凹面,第六透镜像侧面S12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
滤光片L7具有面向第六透镜的第一表面S13以及背离第六透镜的第二表面S14。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4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5。
表1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镜组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1
Figure BDA0002641047040000061
本实施例中,有效焦距EFL=5.018mm,光学镜组的光圈数FNO=1.963,光学镜组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HFOV=43.39°,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距离TTL=5.8mm。
其中,表格中物侧面S1的曲率半径的数值1.788mm,其表示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为凸面。表格中像侧面S2的曲率半径的数值5.718mm,其表示为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2为凸面。表格中物侧面S1对应的厚度数值为0.759mm,其表示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至像侧面S2于光轴上的距离为0.759mm,也可以将其理解为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为0.759mm。表格中像侧面S2对应的厚度数值为0.120mm,其表示为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2至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光轴上的距离为0.120mm,也可以理解为第一透镜L1与第二透镜L2之间的空气间隙为0.120mm。上述内容仅列举第一透镜L1的数据进行具体说明,第二至第六透镜以及滤光片的表格数据的理解均与第一透镜相同,且以下第二至第八实施例的表格内容理解方式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故在以下各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在实施例1中,f5/f=6.503/5.018=1.296;
BF=1.017;
(R7+R8)/(R7-R8)=(-4.733-14.208)/(-4.733+14.208)=-1.999;
R8/f=-14.208/5.018=-2.832;
TTL/ImgH=5.8/4.78=1.213;
ImgH=4.780
R10/CT5=13.236/0.583=22.703;
HFOV=43.39;
FNO/ImgH=1.963/4.78=0.411;
f1/f=4.731/5.018=0.943。
在实施例1中,第一透镜L1至第六透镜L6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可以为非球面,各非球面透镜的面型可利用但不限于以下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
Figure BDA0002641047040000071
其中,Z表示透镜面中与Z轴平行的高度,r表示从顶点起的径向距离,c表示顶点处表面的曲率,K表示圆锥常数,A4、A6、A8、A10、A12、A14、A16、A18以及A20分别表示4阶、6阶、8阶、10阶、12阶、14阶、16阶、18阶以及20阶对应阶次的非球面系数。下表2给出了可用于实施例1中各非球面镜面S1-S12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以及A20。
表2
Figure BDA0002641047040000072
Figure BDA0002641047040000081
图2A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镜组的球差曲线示意图,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2B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镜组的场曲曲线示意图,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2C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镜组的畸变曲线示意图,其表示不同像高对应的畸变大小值。根据图2A至图2C可知,实施例1所给出的光学镜组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2
以下参照图3至图4C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光学镜组。图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光学镜组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3所示,光学镜组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滤光片L7和成像面S15。
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第一透镜物侧面S1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第一透镜像侧面S2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
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第二透镜物侧面S3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第二透镜像侧面S4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凹面。
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第三透镜物侧面S5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第三透镜像侧面S6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凹面。
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第四透镜物侧面S7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凹面,第四透镜像侧面S8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
第五透镜L5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第五透镜物侧面S9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凹面,第五透镜像侧面S10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
第六透镜L6具有负屈折力,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第六透镜物侧面S11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凹面,第六透镜像侧面S12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
滤光片L7具有面向第六透镜的第一表面S13以及背离第六透镜的第二表面S14。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4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5。
表3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镜组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3
Figure BDA0002641047040000082
Figure BDA0002641047040000091
本实施例中,有效焦距EFL=5.32mm,光学镜组的光圈数FNO=2.0,光学镜组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HFOV=40.45°,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距离TTL=6.175mm。
在实施例2中,第一透镜L1至第六透镜L6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可以为非球面,各非球面透镜的面型可利用与上述实施例一相同的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以得到下表4中的数据,这里不做赘述。
表4
Figure BDA0002641047040000092
图4A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镜组的球差曲线示意图,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4B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镜组的场曲曲线示意图,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4C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镜组的畸变曲线示意图,其表示不同像高对应的畸变大小值。根据图4A至图4C可知,实施例2所给出的光学镜组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3
以下参照图5至图6C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的光学镜组。图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的光学镜组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5所示,光学镜组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滤光片L7和成像面S15。
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第一透镜物侧面S1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第一透镜像侧面S2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
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第二透镜物侧面S3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第二透镜像侧面S4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凹面。
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第三透镜物侧面S5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第三透镜像侧面S6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
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第四透镜物侧面S7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凹面,第四透镜像侧面S8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
第五透镜L5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第五透镜物侧面S9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凹面,第五透镜像侧面S10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
第六透镜L6具有负屈折力,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第六透镜物侧面S11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凹面,第六透镜像侧面S12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
滤光片L7具有面向第六透镜的第一表面S13以及背离第六透镜的第二表面S14。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4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5。
表5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镜组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5
Figure BDA0002641047040000101
Figure BDA0002641047040000111
本实施例中,有效焦距EFL=5.239mm,光学镜组的光圈数FNO=2.0,光学镜组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HFOV=40.9°,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距离TTL=6.241mm。
在实施例3中,第一透镜L1至第六透镜L6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可以为非球面,各非球面透镜的面型可利用与上述实施例一相同的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以得到下表6中的数据,这里不做赘述。
表6
Figure BDA0002641047040000112
图6A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镜组的球差曲线示意图,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6B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镜组的场曲曲线示意图,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6C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镜组的畸变曲线示意图,其表示不同像高对应的畸变大小值。根据图6A至图6C可知,实施例3所给出的光学镜组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4
以下参照图7至图8C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4的光学镜组。图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4的光学镜组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7所示,光学镜组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滤光片L7和成像面S15。
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第一透镜物侧面S1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第一透镜像侧面S2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
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第二透镜物侧面S3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第二透镜像侧面S4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凹面。
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第三透镜物侧面S5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第三透镜像侧面S6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
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第四透镜物侧面S7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凹面,第四透镜像侧面S8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
第五透镜L5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第五透镜物侧面S9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凹面,第五透镜像侧面S10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
第六透镜L6具有负屈折力,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第六透镜物侧面S11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凹面,第六透镜像侧面S12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
滤光片L7具有面向第六透镜的第一表面S13以及背离第六透镜的第二表面S14。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4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5。
表7示出了实施例4的光学镜组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7
Figure BDA0002641047040000121
Figure BDA0002641047040000131
本实施例中,有效焦距EFL=5.176mm,光学镜组的光圈数FNO=1.86,光学镜组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HFOV=41.387°,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距离TTL=6.09mm。
在实施例4中,第一透镜L1至第六透镜L6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可以为非球面,各非球面透镜的面型可利用与上述实施例一相同的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以得到下表8中的数据,这里不做赘述。
表8
Figure BDA0002641047040000132
图8A示出了实施例4的光学镜组的球差曲线示意图,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8B示出了实施例4的光学镜组的场曲曲线示意图,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8C示出了实施例4的光学镜组的畸变曲线示意图,其表示不同像高对应的畸变大小值。根据图8A至图8C可知,实施例4所给出的光学镜组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5
以下参照图9至图10C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5的光学镜组。图9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5的光学镜组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9所示,光学镜组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滤光片L7和成像面S15。
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第一透镜物侧面S1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第一透镜像侧面S2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
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第二透镜物侧面S3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第二透镜像侧面S4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凹面。
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第三透镜物侧面S5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第三透镜像侧面S6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
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第四透镜物侧面S7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凹面,第四透镜像侧面S8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
第五透镜L5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第五透镜物侧面S9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凹面,第五透镜像侧面S10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
第六透镜L6具有负屈折力,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第六透镜物侧面S11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凹面,第六透镜像侧面S12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
滤光片L7具有面向第六透镜的第一表面S13以及背离第六透镜的第二表面S14。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4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5。
表9示出了实施例5的光学镜组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9
Figure BDA0002641047040000141
本实施例中,有效焦距EFL=4.839mm,光学镜组的光圈数FNO=1.78,光学镜组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HFOV=43.33°,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距离TTL=5.8mm。
在实施例5中,第一透镜L1至第六透镜L6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可以为非球面,各非球面透镜的面型可利用与上述实施例一相同的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以得到下表10中的数据,这里不做赘述。
表10
Figure BDA0002641047040000151
图10A示出了实施例5的光学镜组的球差曲线示意图,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10B示出了实施例5的光学镜组的场曲曲线示意图,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0C示出了实施例5的光学镜组的畸变曲线示意图,其表示不同像高对应的畸变大小值。根据图10A至图10C可知,实施例5所给出的光学镜组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6
以下参照图11至图12C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6的光学镜组。图1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6的光学镜组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1所示,光学镜组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滤光片L7和成像面S15。
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第一透镜物侧面S1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第一透镜像侧面S2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
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第二透镜物侧面S3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第二透镜像侧面S4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凹面。
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第三透镜物侧面S5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第三透镜像侧面S6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
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第四透镜物侧面S7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凹面,第四透镜像侧面S8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
第五透镜L5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第五透镜物侧面S9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凹面,第五透镜像侧面S10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
第六透镜L6具有负屈折力,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第六透镜物侧面S11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凹面,第六透镜像侧面S12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
滤光片L7具有面向第六透镜的第一表面S13以及背离第六透镜的第二表面S14。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4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5。
表11示出了实施例6的光学镜组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11
Figure BDA0002641047040000161
本实施例中,有效焦距EFL=4.9mm,光学镜组的光圈数FNO=2.0,光学镜组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HFOV=42.97°,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距离TTL=5.8mm。
在实施例6中,第一透镜L1至第六透镜L6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可以为非球面,各非球面透镜的面型可利用与上述实施例一相同的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以得到下表12中的数据,这里不做赘述。
表12
Figure BDA0002641047040000162
Figure BDA0002641047040000171
图12A示出了实施例6的光学镜组的球差曲线示意图,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12B示出了实施例6的光学镜组的场曲曲线示意图,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2C示出了实施例6的光学镜组的畸变曲线示意图,其表示不同像高对应的畸变大小值。根据图12A至图12C可知,实施例6所给出的光学镜组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7
以下参照图13至图14C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7的光学镜组。图1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7的光学镜组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3所示,光学镜组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滤光片L7和成像面S15。
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第一透镜物侧面S1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第一透镜像侧面S2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
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第二透镜物侧面S3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第二透镜像侧面S4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凹面。
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第三透镜物侧面S5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凹面,第三透镜像侧面S6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
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第四透镜物侧面S7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凹面,第四透镜像侧面S8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
第五透镜L5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第五透镜物侧面S9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凹面,第五透镜像侧面S10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
第六透镜L6具有负屈折力,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第六透镜物侧面S11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第六透镜像侧面S12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
滤光片L7具有面向第六透镜的第一表面S13以及背离第六透镜的第二表面S14。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4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5。
表13示出了实施例7的光学镜组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13
Figure BDA0002641047040000181
本实施例中,有效焦距EFL=4.868mm,光学镜组的光圈数FNO=1.96,光学镜组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HFOV=42.78°,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距离TTL=5.7mm。
在实施例7中,第一透镜L1至第六透镜L6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可以为非球面,各非球面透镜的面型可利用与上述实施例一相同的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以得到下表14中的数据,这里不做赘述。
表14
Figure BDA0002641047040000182
Figure BDA0002641047040000191
图14A示出了实施例7的光学镜组的球差曲线示意图,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14B示出了实施例7的光学镜组的场曲曲线示意图,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4C示出了实施例7的光学镜组的畸变曲线示意图,其表示不同像高对应的畸变大小值。根据图14A至图14C可知,实施例7所给出的光学镜组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8
以下参照图15至图16C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8的光学镜组。图1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8的光学镜组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5所示,光学镜组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滤光片L7和成像面S15。
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第一透镜物侧面S1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第一透镜像侧面S2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凹面。
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第二透镜物侧面S3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凹面,第二透镜像侧面S4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凹面。
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第三透镜物侧面S5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凹面,第三透镜像侧面S6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
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第四透镜物侧面S7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凹面,第四透镜像侧面S8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
第五透镜L5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第五透镜物侧面S9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凹面,第五透镜像侧面S10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
第六透镜L6具有负屈折力,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第六透镜物侧面S11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凹面,第六透镜像侧面S12最大有效口径的圆周处为凸面。
滤光片L7具有面向第六透镜的第一表面S13以及背离第六透镜的第二表面S14。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4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5。
表15示出了实施例8的光学镜组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15
Figure BDA0002641047040000201
本实施例中,有效焦距EFL=4.769mm,光学镜组的光圈数FNO=1.92,光学镜组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HFOV=43.74°,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距离TTL=5.7mm。
在实施例8中,第一透镜L1至第六透镜L6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可以为非球面,各非球面透镜的面型可利用与上述实施例一相同的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以得到下表16中的数据,这里不做赘述。
表16
Figure BDA0002641047040000202
Figure BDA0002641047040000211
图16A示出了实施例8的光学镜组的球差曲线示意图,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16B示出了实施例8的光学镜组的场曲曲线示意图,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6C示出了实施例8的光学镜组的畸变曲线示意图,其表示不同像高对应的畸变大小值。根据图16A至图16C可知,实施例8所给出的光学镜组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光学镜组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TL以及光学镜组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ImgH的比值(即TTL/ImgH);光学镜组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ImgH的取值(即ImgH);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10以及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为CT5的比值(即R10/CT5);光学镜组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HFOV的取值(即HFOV);光学镜组的光圈数FNO以及光学镜组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ImgH的比值(即FNO/ImgH);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以及光学镜组的有效焦距f的比值(即f1/f);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为f5以及光学镜组的有效焦距f的比值(即f5/f);光学镜组的后焦距为BF的取值(即BF);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7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8之和与光学镜组的后焦距为BF的取值(即BF);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7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8之差的比值(即(R7+R8)/(R7-R8));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8以及光学镜组的有效焦距f的比值(即R8/f)。以上光学镜组的各光学参数在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8中的具体取值请参照下表17所示。
表17
Figure BDA0002641047040000212
Figure BDA0002641047040000221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光学镜组,其特征在于,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
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
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
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
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
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正,像侧面于近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负;和
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
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镜组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为TTL,所述光学镜组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为ImgH,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为f5,所述光学镜组的有效焦距为f,并满足以下条件式:
TTL/ImgH<1.35;
ImgH>4mm;
f5/f<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R10,所述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为CT5,并满足以下条件式:
20<R10/CT5<16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镜组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为HFOV,并满足以下条件式:
HFOV≥40deg。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镜组的光圈数为FNO,并满足以下条件式:
FNO/ImgH<0.5。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为f1,并满足以下条件式:
0.9<f1/f<1.3。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镜组满足以下条件式:
f5/f>1.2。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镜组的后焦距为BF,并满足以下条件式:
BF≥0.7mm。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R7,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为R8,并满足以下条件式:
-2<(R7+R8)/(R7-R8)<2。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透镜的折射率为n2,所述第四透镜的折射率为n4,并满足以下条件式:
n2>1.65;
n4>1.58。
10.一种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镜组;和
感光元件,位于所述光学镜组的所述成像面处。
1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取像装置。
CN202021743503.5U 2020-08-19 2020-08-19 一种光学镜组、取像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125408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43503.5U CN212540857U (zh) 2020-08-19 2020-08-19 一种光学镜组、取像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43503.5U CN212540857U (zh) 2020-08-19 2020-08-19 一种光学镜组、取像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540857U true CN212540857U (zh) 2021-02-12

Family

ID=745288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743503.5U Active CN212540857U (zh) 2020-08-19 2020-08-19 一种光学镜组、取像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54085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65180A (zh) * 2022-01-04 2022-04-01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65180A (zh) * 2022-01-04 2022-04-01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4265180B (zh) * 2022-01-04 2023-10-13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22900B (zh) 光學攝影鏡頭組
CN108072968B (zh) 摄像光学镜片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4114650B (zh) 光学镜头及成像设备
CN211786316U (zh)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213986993U (zh) 成像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和电子装置
CN112346211A (zh)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1399185A (zh) 摄像镜头
JP7093401B2 (ja) 撮像光学レンズ
CN211826697U (zh)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模组和电子装置
CN211554452U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CN210894832U (zh) 摄像镜头组
CN212540857U (zh) 一种光学镜组、取像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11983784A (zh) 一种光学镜组、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1142240A (zh)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4994880B (zh)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675407B (zh)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326019B (zh)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900226B (zh)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5586621A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2009122U (zh) 摄像镜头
CN212905677U (zh) 摄像镜头组
CN114740604A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N211826689U (zh)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3467048A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2505889A (zh)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和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