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36167U - 循环扇 - Google Patents

循环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536167U
CN212536167U CN202020808873.6U CN202020808873U CN212536167U CN 212536167 U CN212536167 U CN 212536167U CN 202020808873 U CN202020808873 U CN 202020808873U CN 212536167 U CN212536167 U CN 2125361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frame
circulation fan
frame
fixed frame
dr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80887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小平
唐清生
陈伟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nmi Internet Technology Guangdo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nmi Internet Technology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nmi Internet Technology Guangdo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nmi Internet Technology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80887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5361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5361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5361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循环扇,包括机体和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二转动组件,所述第二转动组件包括第二固定架和与第二活动架,以使得所述第二活动架能够相对所述第二固定架具有横向的转动方向;所述机体可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二活动架或所述第二固定架的竖直端上,以使得所述机体能够相对所述第二活动架或所述第二固定架具有纵向的转动方向;其中,所述第二转动组件还包括第二驱动件和第二传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安装在所述第二活动架上,用于驱动所述第二传动件带动所述第二固定架相对所述第二活动架转动。

Description

循环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循环扇。
背景技术
与传统的电风扇相比,循环扇可以让风沿着一定的方向呈螺旋形吹出,随着扇叶搅动,可形成螺旋形的柱状风。
一般情况,循环扇吹出来的风距离较远,具有较好的定向性,这样的风与周边空气的接触面更大,将周围的空气打散,带动更多的空气参与室内空气循环,加速室内的空气流通,从而平衡室内温度。
目前,现有的循环扇上只有左右摆动功能,而无法上下摆动,使得上下送风的角度不能根据生活的需求进行调节改变,无法满足使用者对循环扇上下送风角度可调的需求,尚有改进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循环扇,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调节循环扇的送风角度,满足了用户对循环扇送风角度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循环扇,包括:
驱动机构,包括第二转动组件,所述第二转动组件包括第二固定架和与第二活动架,以使得所述第二活动架能够相对所述第二固定架具有横向的转动方向;
机体,可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二活动架或所述第二固定架的竖直端上,以使得所述机体能够相对所述第二活动架或所述第二固定架具有纵向的转动方向;
其中,所述第二转动组件还包括第二驱动件和第二传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安装在所述第二活动架上,用于驱动所述第二传动件带动所述第二固定架相对所述第二活动架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循环扇中,所述第二传动件包括驱动齿轮和与所述驱动齿轮传动连接的从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安装在所述第二驱动件的输出端上,所述从动齿轮固定在所述第二固定架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循环扇中,所述从动齿轮背对所述第二固定架的一侧设有转轴孔,所述从动齿轮通过所述转轴孔可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二活动架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循环扇中,所述第二活动架上设有敞口的驱动件固定槽,所述第二驱动件安装在所述驱动件固定槽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循环扇中,所述第二固定架包括转动连接至所述循环扇的第一安装面、与所述第二活动架转动连接的第二安装面及用于安装所述机体的第三安装面,所述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设置在所述第三安装面相邻的两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循环扇中,所述第二活动架呈L型结构,所述第二活动架的水平端与所述第二安装面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活动架的竖直端与循环扇上的第一固定架转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循环扇中,所述第二活动架上设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上设有转轴部,所述第二固定架通过所述第二传动件可转动安装在所述转轴部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循环扇中,所述第二传动件包括杆件结构,所述第二驱动件通过所述杆件结构与所述第二活动架转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循环扇中,所述第二活动架上设有活动架轴承,所述第二活动架通过所述活动架轴承与所述第一固定架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循环扇中,所述循环扇上设有固定架轴承,所述第二固定架通过所述固定架轴承与循环扇上的第一活动架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设计了一种循环扇,可以通过第二驱动件驱动第二传动件带动第二固定架相对第二活动架转动,从而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调节循环扇的送风角度,满足了用户对循环扇送风角度的需求。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循环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循环扇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循环扇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的吸盘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的吸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的循环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中的循环扇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8是图1中的循环扇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9是图1中的循环扇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10是图1中的驱动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11是图1中的第一转动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12是图1中的第一传动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13是图1中的第二转动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14是图1中的第二转动组件的部分分解图;
图15是图1中的第二传动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16是图1中的第二固定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中的机体的分解示意图;
图18是图1中的后壳的分解示意图;
图19是图1中的后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中的扇叶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1中的扇叶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1中的前壳的分解示意图;
图23是图1中的前网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图1中的底座的分解示意图;
图25是图1中的收纳壳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述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至图25所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循环扇,包括机体10和底座20,其中,底座20上设有支撑组件30,机体10安装在支撑组件30远离底座20的一端。在本实施方式中,机体10包括扇叶11、前壳12、后壳13及用于驱动扇叶11转动的风机电机14,前壳12与后壳12接合并构成一容置空间,扇叶11设置在容置空间中,不仅可以对扇叶11进行保护,避免扇叶11转动时对用户造成伤害,同时也可以确保风机电机14能够驱动扇叶11转动并对向室内或人送风,实现驱散热气或降低室温的作用。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底座20背对支撑组件30的一端设有固定结构,固定结构包括吸盘组件,用于将循环扇固定在放置面上。其中,放置面可以为地面上的瓷砖等平整光洁的物体表面,吸盘组件可以采用硅橡胶、PVC材料、丁腈橡胶、聚氨酯或含乙烯基的聚合物等具有一定刚性又具有一定柔韧性的可塑性材料制成,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可以使得循环扇的底座20能够通过吸盘组件固定在放置面上。
具体的,吸盘组件包括呈中空锥形腔设置的吸盘21及设置在吸盘上的排气阀22,在吸盘21抵在放置面后,通过支撑组件30向底座20按压吸盘21,使得吸盘21的中空锥形腔内的空气通过排气阀22排出;放开支撑组件30使得吸盘21自动复位,吸盘21在自行复位的过程中在吸盘21的中空锥形腔内产生负压,从而使得吸盘21能够吸附在放置面上,确保循环扇能够稳固放置在放置面上。
应当说明的是,吸盘21还可以通过循环扇自身的重力按压在放置面上,同时也可以利用其它方式通过排气阀22抽取中空锥形腔内的气体,使得吸盘21的中空锥形腔内在吸盘21自行复位的过程中产生负压,从而确保循环扇能够稳固放置在放置面上;同时放置面也可以包括粗糙的物体表面,本申请不加以限制。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吸盘21上设置有吸盘气腔211及与吸盘气腔连通的吸盘流道212,其中,排气阀22设置在吸盘流道212上,以便吸盘21的中空锥形腔内的气体能够通过吸盘气腔211后经过吸盘流道212排到吸盘21外部,排气阀22用于将吸盘流道212内的气体排出同时又阻止外部的气体进入吸盘流道212中。
具体的,底座20上设有底座空腔23和排气孔231,吸盘21安装在底座空腔23上,吸盘流道212与排气孔231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吸盘21和底座空腔23的形状均呈矩形结构,排气孔231设置在底座空腔23的侧壁上,在吸盘21安装在底座空腔23后,吸盘流道212可以固定在排气孔231上,吸盘流道212也可以穿过排气孔231并与排气孔231的外侧面平齐等等。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排气阀22可以包括弹性件(图中未示出)和阻流件(图中未示出),弹性件用于将阻流件抵接在吸盘流道212朝向吸盘气腔211的一侧。
具体的,吸盘流道212上设有排气阀安装部(图中未示出),排气阀安装部的直径大于吸盘流道212的直径,其中,排气阀安装部朝向吸盘气腔211的一侧呈锥形,阻流件可为钢珠等,弹性件可以为弹簧等;弹簧用于将阻流件抵接在排气阀安装部的锥形处上,以使得吸盘气腔211排气时可以将排气阀安装部上的阻流件顶开,从而使得气体能够通过吸盘流道212排出,在吸盘气腔211内的气体排完后阻流件在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进行复位,隔离吸盘流道212与外部的连通。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排气阀22可以包括阀体(图中未示出)和安装在阀体上的阀门(图中未示出),其中,阀门上设有能够单向打开的扇件(图中未示出),以使得吸盘气腔211内的气体能够通过阀门排出。
具体的,扇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扇件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在吸盘气腔211内的气体通过吸盘流道212排出时,扇件自行打开,在吸盘流道212的气体排完后,扇件自行关闭。其中,扇件的关闭借用弹性件的弹力作用,扇件的打开可以通过气体的压力来实现,同时也可以利用其他驱动机构来实现,本申请不加以限制。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排气阀22可以包括设置在吸盘流道212上的胶塞,胶塞用于隔绝吸盘气腔211与外部的空气流通,在吸盘气腔211内的气体通过吸盘流道212排出时,打开胶塞使得吸盘流道212与外部连通;在吸盘流道212的气体排完后,将胶塞安装在吸盘流道212上,阻止外部的空气进入吸盘气腔211中。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吸盘21包括吸盘本体和设置在吸盘本体上的软胶圈(图中未示出),其中,吸盘本体背对软胶圈一侧的中心设有向外突出的连接柱(图中未示出),连接柱连接在底座20上。
具体的,吸盘本体的四周设置有一圈软胶槽(图中未示出),软胶圈通过胶水或其他方式粘合在软胶槽中,以使得软胶圈能够填平软胶槽并有部分延伸出软胶槽,在吸盘本体压到物体表面上时,尤其是粗糙的物体表面,软胶圈能够进行变形,使得吸盘紧贴在物体表面,避免在吸盘与物体表面之间残留空气而影响吸盘的真空度。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吸盘本体沿软胶圈的内边缘设置有一圈向吸盘本体内凹陷的内变形槽,以使得吸盘本体朝向连接柱的方向形成一个凸台,确保吸盘本体具有更强的变形能力。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支撑组件30上安装有驱动机构40,机体10通过驱动机构40安装在支撑组件30上,其中,驱动机构40包括第一转动组件41和转动安装在第一转动组件41上的第二转动组件4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转动组件41具有第一转向方向,第二转动组件42具有第二转向方向,第一转向方向与第二转向方向相互垂直,以便能够满足了循环扇对用户的送风角度需求。
其中,若第一转向方向为循环扇的横向转动方向时,则第二转向方向为循环扇的纵向转动方向;若第一转向方向为循环扇的纵向转动方向,则第二转向方向为循环扇的横向转动方向,本申请不加以限制。
具体的,第一转动组件41包括第一活动架411和第一固定架412,第一固定架412与第一活动架411转动连接;第二转动组件42包括第二固定架421和第二活动架422,第二固定架421与第二活动架422转动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风机电机14安装在第二固定架421上,第二固定架421可转动安装在第一活动架411上,第二活动架422可转动安装在第一固定架412,第一固定架412固定在支撑组件30上。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在循环扇工作时,可以通过第二固定架421及第二活动架422与第一活动架411及第一固定架412的相对关系进行机体10上下角度的调整;可以通过第二固定架421及第一活动架411与第二活动架422及第一固定架412的相对关系进行机体10左右角度的调整,从而可以对循环扇的送风角度进行多角度的调整,结构合理、功能强。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活动架411和第一固定架412均呈L型结构,其中,第一活动架411的水平端与第一固定架412的水平端转动连接并组成U字型,第二固定架421可转动安装在第一活动架411的竖直端,第二活动架422分别可转动安装在第一固定架412的竖直端上,不仅结构设计合理,而且还使得循环扇的整体更为紧凑,通过第一转动组件41与第二转动组件42的不同转动方向,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调节循环扇的送风角度,满足了用户对循环扇送风角度的需求。
应该说明的是,U字型的开口方向可以朝向循环扇的上方,U字型的开口方向也可以朝向循环扇的侧方,不申请不加以限制。
具体的,第一活动架411和第一固定架412可以通过折弯工艺进行成型,不仅能够有效控制第一活动架411和第一固定架412的制造成本,而且也保证了第一活动架411和第一固定架412的强硬度,提高第一转动组件41的使用寿命。
应当说明的是,第一活动架411和第一固定架412还可以为其他弯曲结构,例如弧形结构,其中,第一活动架411的一端与第一固定架412的一端转动连接,机体10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活动架411与第一固定架412的另一端上。应当说明的是,第一活动架411和第一固定架412还可以为其他弯曲结构,例如弧形结构,其中,第一活动架411的一端与第一固定架412的一端转动连接,机体10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活动架411与第一固定架412的另一端上。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固定架421包括第一安装面4212、第二安装面4213和第三安装面4211,其中,第一安装面4212与第一活动架411转动连接,第二安装面4213与第二活动架422转动连接,第三安装面4211用于安装机体10,结构简单,设计合理。
具体的,第一安装面4212和第二安装面4213分别设置在第三安装面4211相邻的两侧上,第二活动架422呈L型结构,第二活动架422的水平端与第二安装面4213转动连接,第二活动架422的竖直端与第一固定架412转动连接,以实现第三安装面4211上的机体10能够通过第二安装面4213与第二活动架422的关系及第一活动架411与第一固定架412的关系实现左右转动,机体10能够通过第一安装面4212与第一活动架411的关系及第二活动架422与第一固定架412的关系实现上下转动,进而确保用户能够根据需要调节循环扇的送风角度,从而可以满足了用户对循环扇送风角度的需求。
应当说明的是,第二活动架422也可以为其他弯曲结构,例如弧形结构,本申请不加以限制。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由于第三安装面4211相邻的两侧通过折弯形成第一安装面4212和第二安装面4213,从而可以确保第二固定架421有足够的强硬度来支撑机体10的重量;同时,第二活动架422也可以通过折弯工艺进行成型,不仅可以减少第二转动组件42的制造成本,而且结构设计也相对合理,实用性强。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转动组件41还包括第一轴承件416,第一轴承件416设置在第一活动架411与第一固定架412之间,以使得第一活动架411能够转动安装在第一固定架412上。
具体的,第一轴承件416为轴承座,第一固定架412上设有轴承座固定部(图中未示出)和第一固定架固定部(图中未示出),第一固定架固定部设置在轴承座固定部的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轴承件416通过螺丝安装在轴承座固定部上,第一固定架412通过第一固定架固定部固定在支撑组件30上,结构简单,设计合理。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活动架411的竖直端上设有固定架轴承417,第二活动架421的竖直端上设有活动架轴承426,第二固定架421通过固定架轴承417与第一活动架411连接,第二活动架422通过活动架轴承426与第一固定架412连接,不仅结构简单,而且也能确保第二固定架421与第一活动架411之间及第二活动架422与第一固定架412之间转动的顺畅性。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转动组件41还包括第一驱动件413,其中,第一驱动件413安装在第一活动架411上,用于驱动第二转动组件42相对第一活动架411转动。
应当说明的是,第一驱动件413可以安装在第一活动架411的竖直端上,第一驱动件413也可以安装在第一活动架411的水平端上,第一驱动件413可以直接与第二转动组件42连接,第一驱动件413也可以通过其它传动组件与第二转动组件42连接,本申请不加以限制,其目的主要为了带动第二转动组件42相对第一活动架411转动,以便实现机体10的上下转动,确保用户能够根据需要调节循环扇的送风角度。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转动组件41还包括第一传动件414,第一传动件4141包括第一主动轮4142和第一从动轮4143,其中,第一从动轮4143与第一主动轮4142传动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件413包括第一电机,第一主动轮4142安装在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上,第一从动轮4143安装在第二转动组件42上。这样不仅可以通过对第一驱动件413控制机体10的上下转动,同时也可以进行长距离的传动,以便将第一驱动件413安装在第一活动架411的任何一个位置上,即根据循环扇的结构进行合理设计,保证循环扇的紧凑性。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传动件414包括第一齿条4141,第一主动轮4142通过第一齿条4141与第一从动轮4143传动连接。
具体的,第一齿条4141的两端均设有齿部,分别为第一齿部4141a和第二齿部4141b,第一主动轮4142上设有主动轮齿部4142a。其中,主动轮齿部4142a与第一齿部4141a啮合连接,第二齿部4141b与第一从动轮4143啮合连接,在第一驱动件413工作时,第一驱动件413能够驱动第一主动轮4142转动并通过主动轮齿部4142a与第一齿部4141a的啮合连接带动第一齿条移动,第一齿条通过第二齿部4141b与第一从动轮4143的啮合连接驱动第一从动轮4143转动,从而可以实现第二转动组件42相对第一转动组件41转动。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齿部4141a的朝向与第二齿部4141b的朝向垂直,例如第一齿部4141a朝向循环扇的右侧,第二齿部4141b朝向循环扇的上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齿条呈二度折弯结构,第一齿部4141a和第二齿部4141b分别设置在第一齿条的两端,以便第一驱动件413能够进行长距离带动第二转动组件42转动,同时将第一主动轮4142的水平转动方向转化为第一从动轮4143的垂直转动方向。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转动组件41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活动架411上的导向座415,第一齿条上设有滑动件41411,第一齿条4141通过导向滑轨41411可滑动安装在导向座415上。
具体的,导向座415上设有导向槽4151,导向槽4151的形状与导向槽的形状相匹配,以使得第一齿条4141能够通过导向滑轨41411可活动安装在导向槽4151中。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导向座415可以与第一活动架411一体成型,导向座415可以与第一活动架411分体成型。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向座415可以与第一活动架411分体成型,第一活动架411上设有固定架安装槽4111,第一驱动件413安装在固定架安装槽4111中,而后再将导向座415安装在第一驱动件413的上端。
具体的,导向座415上设有敞口的驱动件安装槽(图中未示出),第一驱动件413安装在驱动件安装槽中。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齿条4141安装在驱动件安装槽的上端面的外侧上,驱动件安装槽的下端面的外侧设有导向座转轴,导向座415通过导向座转轴可转转动安装在第一轴承件416中,第一驱动件413和第一活动架411的水平端均嵌合在驱动件安装槽中。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传动件414包括第一皮带,其中,第一主动轮4142和第一从动轮4143均为皮带轮,即第一主动轮4142通过第一皮带与第一从动轮4143传动连接,结构简单却实用。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传动件414还可以包括杆件结构(图中未示出),其中,杆件结构的一端连接至第一驱动件413的输出端,杆件结构的另一端与机体10传动连接,结构简单却实用。
具体的,杆件结构包括第一杆件(图中未示出)和第一齿条(图中未示出),第一驱动件413上设有凸轮结构(图中未示出),第一杆件安装在凸轮结构上,用于驱动第一齿条带动机体10做摇摆运动。
其中,第一驱动件413可以为驱动电机、泵体或气体等动力元件,其目的主要为了通过第一传动件414带动机体10做摆动运动,本申请不加以限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件413为驱动电机,驱动电机通过凸轮结构驱动第一杆件沿着循环扇上的轨道槽移动,进而带动连接在第一杆件上的第一齿条直线运动,第一齿条用于驱动机体10上的齿轮转动,以使得机体10能够随着齿轮转动而转动。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杆件上设有滑槽(图中未示出),其中,第一齿条可滑动安装在滑槽中,第一齿条的齿部与机体10上的齿轮啮合连接,以使得机体10能够随着齿轮转动而转动。
此外,杆件结构还可以包括第一杆件(图中未示出)、第二杆件(图中未示出)和第三杆件(图中未示出),其中,第一杆件的一端连接至第一驱动件的输出端,第一杆件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杆件与第三杆件的一端传动连接,第三杆件的另一端与机体10传动连接,以使得第一驱动件413能够通过杆件结构驱动机体10转动。
具体的,第一杆件和第三杆件上均设有滑槽(图中未示出),第二杆件的一端可滑动安装在第一杆件上的滑槽中,第二杆件的另一端可滑动安装在第三杆件上的滑槽中。
在第一驱动件413工作时,第一驱动件413带动第一杆件在循环扇上做直线运动,第一杆件通过第一杆件上的滑槽驱动第二杆件做直线运动,以使得第二杆件能够在第三杆件上的滑槽滑动,从而通过第三杆件驱动机体10做摆动运动。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杆件结构还包括套管(图中未示出),第二杆件通过套管在循环扇上沿直线运动。
具体的,第二杆件设置在第一杆件和第三杆件之间,且第二杆件的滑动方向与第一杆件的滑动方向垂直,以使得第一杆件能够通过第二杆件驱动第三杆件滑动或摆动,从而可以驱动机体10做摆动运动。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三杆件在靠近机体10的一端通过转动支点可转动安装在循环扇上,在第二杆件在第三杆件上的滑槽滑动时,第三杆件绕转动支点转动,从而带动第三杆件上的机体10做摆动运动。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转动组件42还包括第二驱动件423,第二驱动件423安装在第二活动架422上,用于驱动第二固定架421相对第二活动架422转动。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转动组件42还包括第二传动件424,第二驱动件423通过第二传动件424与第二固定架421传动连接,用于驱动第二固定架421相对第二活动架422转动。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活动架421的水平端上设有敞口的驱动件固定槽4221,其中,第二驱动件423安装在驱动件固定槽4221中。
具体的,第二转动组件42还包括设置在第二活动架422上的支撑座425,支撑座425安装在第二驱动件423的上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驱动件423为驱动电机,驱动件固定槽4221的形状及大小与第二驱动件423的形状及大小相适配,在第二驱动件423固定在驱动件固定槽4221后,再将支撑座425安装在第二驱动件423的上端,使得第二驱动件423的固定凸缘夹持在支撑座425与第二活动架422之间,提高第二驱动件423固定的稳定性。
其中,支撑座425上设有转轴部4251,第二固定架421通过第二传动件424可转动安装在转轴部4251上,以使得第二驱动件423能够通过第二传动件424驱动第二固定架421相对第二活动架422转动。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传动件424包括驱动齿轮4241和从动齿轮4242,从动齿轮4242与驱动齿轮4241传动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齿轮4241安装在第二驱动件423的输出端上,从动齿轮4242固定在第二固定架421上。
具体的,从动齿轮4242背对所述第二固定架421的一侧设有转轴孔4242a,以使得从动齿轮4242能够通过转轴孔4242a可转动安装在转轴部4251上,结构简单却实用。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驱动机构40的第一转向方向可以通过第一驱动件413进行实现及第二转向方向可以通过第二驱动件423进行实现,以便用户可以通过第一驱动件413及第二驱动件423的相互配合来调整循环扇对的送风角度。此外,第一驱动件413与第二驱动件423相互独立,即循环扇各方向的角度转动速度科控制,能够精准的调整循环扇送风角度的区域,具有良好的角度控制功能和角度转动的速度可控性。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从动轮4143具有从动齿轮安装轴,第一从动轮4143通过从动齿轮安装轴与固定架轴承417连接,确保第一从动轮4143与第一活动架411之间转动的顺畅性。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前壳12包括导风筒122和前网罩121,其中,前网罩121设置在导风筒122的前端,在本实施方式中,导风筒122从扇叶11的中心到前网罩121的距离至少为15mm~35mm,以确保导风筒122具有最优的导风效果。可以理解,风道的长度太短,起不了导风的作用,风道的长度过长,会增加前壳12的重量,浪费材料,提高制造成本。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由于本申请对导风筒122的长度进行限制,不仅可以确保导风筒122的导风作用,使得循环扇的风从扇叶11的中心吹向前网罩121的过程中能够汇聚起来,减少吹风面积,风速也随之加快,从而提高了循环扇的送风距离,而后再通过前网罩121能够更加均匀的吹向用户,更具有舒适感。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导风筒122从扇叶11的中心到前网罩121的距离为35mm,由于导风筒122成型过程中具有一定误差,因此,导风筒122从扇叶11的中心到前网罩121的距离可以为30-40mm之间的任何一个数值,以确保导风筒122具有最优的导风效果。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导风筒122与扇叶11之间的径向间隙为2-10mm,以避免导风筒122与扇叶11之间发生干涉,同时又可以确保扇叶11产生的风可以从导风筒122与扇叶11之间的径向间隙沿导风筒122的导向方向流向前网罩121。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出风网板由多条格栅条按照预设的旋转角度构成,每一条格栅条的厚度为4-15mm。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格栅条的厚度为1-4mm。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每一条格栅条之间的间隙为4-8mm。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前网罩121包括设有网罩外圈和网罩内圈,其中,网罩内圈设置在网罩外圈的内侧,网罩外圈上具有第一出风网板1212,第一出风网板1212能够允许循环扇吹出的风向四周扩散,网罩内圈用于消除循环扇工作时产生的噪音。
具体的,网罩内圈具有第二出风网板1213,第二出风网板1213的旋转角度与第一出风网板1212的旋转角度相反,可以起到减噪作用。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网罩内圈包括外环和中心盘1214,其中,中心盘位于外环的内侧,第二出风网板1213连接在外环与中心盘1214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网罩外圈包括外圈边缘1211,第一出风网板1212的一端连接在外圈边缘1211上,第一出风网板1212的另一端网罩连接在外环上,其中,内圈的直径为10~30mm,从而可以将循环扇的噪音下降了1.3dB。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网罩内圈的中心设有实心结构,实心结构的外径等于网罩内圈外径的(0.02-0.3)倍。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网罩内圈的内侧设有十字形结构。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网罩内圈上设有由格栅板构成的第二出风网板,所述格栅板的数量小于第一出风网板上格栅条的数量。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格栅板的宽度小于格栅条的宽度。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格栅板的旋转方向与格栅条的旋转方向相反。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出风网板1212呈逆时针扭转设置在网罩外圈上,网罩内圈呈实心结构或同心圆结构,以便更好的消除循环扇工作时产生的噪音。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前网罩121包括设有实心的网罩内圈和具有第一出风网板的网罩外圈,网罩内圈位于网罩外圈的内侧,其目的主要为了降低。循环扇工作时产生的噪音。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网罩内圈与网罩外圈可以为一体成型制成,以便更好的控制前网罩121制造成本。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前网罩121与导风筒122可拆卸连接。具体的,外圈边缘1211具有朝向后壳13凸起的凸缘,导风筒122包括外壳体1221、内壳体1222和加强筋1223,加强筋1223设置在外壳体1221与内壳体1222之间,前网罩121的凸缘卡接内壳体1222或加强筋1223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筋1223的数量为多条,多条加强筋1223呈圆周阵列间隔设置在外壳体1221与内壳体1222之间,这样不仅可以确保导风筒122的强度,而且也可以减少导风筒122的制造成本,节约大量的制造材料;此外,还便于在外壳体1221与内壳体1222之间形成腔体安装循环扇的其他电子元件,使得循环扇的结构更加紧凑,设计更加合理。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内壳体1222朝向前网罩121伸出的长度小于外壳体1221朝向前网罩121伸出的长度,以使得凸缘刚好卡接在加强筋1223上,提高了前网罩121与导风筒122连接的稳固性。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后壳13包括后网罩132,后网罩132上设置有后壳收纳腔131,其中,驱动机构40收纳在后壳收纳腔131内,避免驱动机构40影响到循环扇的外观,同时也可以对驱动机构40进行保护,在循环上工作时,气体能够从后网罩132进入容置空间后沿着导风筒122通过前网罩121排出,减少机体10转动时,后壳13对导风筒122所形成的风道造成影响,使得吸风更加流畅,风量更足。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由于导风筒122围绕在扇叶11的外侧,从而可以利用导风筒122聚集吹风,提高风力,使得气体能够从后网罩132沿着导风筒122从前网罩121排出,为用户带来更好的散热效果。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支撑组件30包括支撑柱,支撑柱上设置有敞口311的收纳壳31,驱动机构40安装在收纳壳31中。
具体的,收纳壳31呈圆柱状,后壳收纳腔131的形状与收纳壳31的形状相适配,以使得后壳13能够通过后壳收纳腔131可转动安装在收纳壳31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收纳壳31的敞口311处设置在收纳壳31的上部分并朝向后壳13,第一固定架412、第一活动架411、第二固定架421及第二活动架422依次从收纳壳31的敞口311安装在收纳壳31中,而后将风机电机14及后壳收纳腔131的底部固定在第二固定架421上,使得整个驱动机构40能够安装在后壳收纳腔131与收纳壳31形成的腔体内,在循环扇工作时,驱动机构40能够驱动后壳收纳腔131相对收纳壳31转动,结构简单,设计合理。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架412通过第一固定架固定部安装在收纳壳31内,第一活动架411、第二固定架421及第二活动架422依次与第一固定架412转动连接。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后壳收纳腔131由后壳13向容置空间凹陷所形成的凹槽,后壳收纳腔131的宽度大于驱动机构40的整体宽度,使得整个驱动机构40能够收纳在后壳收纳腔131内。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后壳13上设有后壳转轴孔1313,风机电机14的输出端穿过后壳转轴孔1313后与扇叶11连接,以便风机电机14能够驱动扇叶11相对后壳13转动,为用户带来更好的散热效果。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后壳13在背对后壳收纳腔131的一侧设有扇叶避让槽1312,扇叶11上设有扇叶转轴1121,扇叶转轴1121与风机电机14的输出轴在扇叶避让槽1312的位置处连接,能够有效为扇叶11的提供足够安装空间,同时也避免了扇叶11与后壳13发生碰撞的问题。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后壳13在后壳收纳腔131的位置上设有后壳固定部1311,其中,后壳13通过后壳固定部1311固定在驱动机构40上。
具体的,第二固定架421上设有固定架安装部和固定架穿孔4211a,风机电机14依次穿过固定架穿孔4211a及后壳转轴孔1313后与扇叶转轴1121连接,第二固定架421通过固定架安装部固定在后壳固定部1311上。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扇叶11包括设置在扇叶11中心的扇叶固定轴112和位于扇叶固定轴112外侧的叶片组件111,其中,扇叶转轴1121设置在扇叶固定轴112的中心。在本实施方式中,叶片组件111包括第一叶片1111、第二叶片1112和第三叶片1113,第一叶片1111与第二叶片1112扭转的方向相同,第三叶片1113连接在第一叶片1111与第二叶片1112的中部之间,这样不仅可以改变叶片组件111旋转时,第一叶片1111和/或第二叶片1112上的压力分别,使得压差较大的区域分布较广,避免第一叶片1111和/或第二叶片1112上的气体容易产生涡流或分离现象,从而可以有效的提升气体的动能,兼具有集中气流、增加流速以及降低噪音等优点。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叶片组件111的数量至少为三组,三组叶片组件111以扇叶固定轴112为中心间隔均匀设置在扇叶固定轴112的外侧,能够有效增加循环扇输出风量与气流进入室内或环境空间的距离,同时也确保扇叶11转动的稳定性,降低噪音。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叶片1111包括第一段部11111和第二段部11112,其中,第一段部11111连接在扇叶固定轴112上,第二段部11112连接在第一段部11111上,第三叶片1113设置在第一段部11111与第二段部11112之间,使得叶片组件111具有导引气流的作用,减少气流输出的阻力,从而可以提升气流的流量,进而可以延长气流输出的距离,提升室内气流循环温度的调节效果。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段部11111的宽度与第二段部11112的宽度及第二叶片1112的宽度均不相同,风机电机14驱动叶片组件111转动时,第一段部11111的宽度与第二段部11112及第二叶片1112能够产生不同大小、吹向不同角度的风量,这些不同大小、不同角度的风量均作用在导风筒122上,并沿着导风筒122从前网罩121排出并吹向室内的四周,从而可以降低室内的温度。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段部11111与扇叶固定轴112呈倾斜设置并形成第一夹角,第二叶片11112与扇叶固定轴112呈倾斜设置并形成第二夹角,第一夹角与第二夹角不同,这样可以有效改变气流的流动方向,使得气流依次从前网罩121排出并吹向室内的四周。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段部11112与第三叶片1113呈倾斜设置并形成第三夹角,第三夹角与第一夹角及第二夹角不同,再一次有效改变气流的流动方向,使得气流依次从前网罩121排出并吹向室内的四周。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三叶片1113与扇叶固定轴112同心设置,不仅可以降低叶片组件111工作时所受到的阻力,同时也可以增强第一叶片1111及第二叶片1112的强度,提升第一叶片1111及第二叶片1112的使用寿命。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三叶片1113呈三角形结构,其中,第一叶片1111连接在第三叶片1113的其中一条边上,第二叶片1112连接第三叶片1113的另一条边上,能够利用第一叶片1111及第二叶片1112的受力情况进行设计,在叶片组件111能够产生较大的风量同时又能确保叶片组件111的使用寿命,结构简单,设计合理。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循环扇上设有传感器和设置在电路板50上的MCU控制芯片,其中,传感器与MCU控制芯片电连接,用于控制驱动机构40的转向及风机电机14的通电。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支撑柱上设有传感器安装腔33,传感器可以安装在电路板50上,传感器也可以与电路板50分开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和电路板50均安装在传感器安装腔33中。
应当说明的是,传感器可以为红外传感器,传感器也可以为摄像头等,其目的主要为了使得风机电机14、第一驱动件413和第二驱动件423能够通过传感器的信号反馈至MCU控制芯片后进行调节,用于控制风机电机14的转动速度及驱动机构40的转向等。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由于本申请采用红外传感器感知人是否存在,而后将红外传感器获取得到的信号传递至MCU控制芯片,用于控制循环扇的开关和转速,不仅更加人性化,而且节约能耗。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传感器还可以为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的信号可以为DS18B20,以便循环扇能够根据当前室温对风扇的转速进行控制,节约能耗。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传感器还可以为声音传感器,以便循环扇能够根据声音判断周围的动静,进而控制循环扇的开关,起到节约能耗的作用。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传感器安装腔33设置在收纳壳31的下方,其中,传感器安装腔33的一侧设有窗口,传感器安装腔的另一侧为开口端,以使得传感器能够通过开口端安装在传感器安装腔中,而后传感器通过窗口向传感器安装腔外侧发射信号以获取检测信号。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支撑组件30还包括第一盖板32,第一盖板32盖合在开口端上,不仅可以将传感器封装在传感器安装腔中,起到保护传感器的作用,同时也不会影响到循环扇的美观性。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盖板32呈凹字型结构,其凸出的两端通过螺丝固定在传感器安装腔中。
此外,传感器还可以安装在后壳收纳腔131的上方。具体的,后壳收纳腔131的上端设置有传感器安装部1314,其中,传感器可拆卸安装在传感器安装部1314上,这样不仅能确保传感器检测的范围,同时也可以将传感器因工作产生的热量通过机体10产生的气流散发到外部中,因此,传感器安装部的周侧采用孔结构进行设计,简单且合理。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循环扇上还设有显示屏60,显示屏与MCU控制芯片电性连接,用于显示当前的室温、风机电机14的转速及循环扇的工作模式等,可以让人一目了然。
其中,显示屏60还可以为触摸显示屏,用户可通过显示屏来控制风机电机14的转速及循环扇的工作模式等,或者显示屏60也可以为柔性显示屏、直面屏或曲面屏中的一种。本申请不加以限制。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显示屏设置在前壳下端的30-70mm处。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显示屏60可以设置在第一盖板32的端面上,与第一盖板32一体设计,而后再将第一盖板32盖合在传感器安装腔33的开口端,设计简单却合理。
具体的,传感器安装腔33的底部设置有显示屏固定部,第一盖板32通过紧固件固定显示屏固定部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安装在电路板50上,电路板50嵌合在第一盖板32的背面上,其中,第一盖板上设有支撑结构,显示屏60安装在支撑结构上。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显示屏60还可以安装在导风筒122上,结构简单合理。
具体的,外壳体1211上设有显示屏安装口1324,显示屏60安装在显示屏安装口1324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导风筒122还包括支撑架体70,其中,显示屏60通过支撑架体70安装在显示屏安装口1324上,能够有效的对显示屏60提供支撑保护。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循环扇上还设有无线通信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可以为USR-215b,以便手机能够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发生信号给MCU控制芯片,调节循环扇的工作模式,或者通过无线通信接收模块接收信号,将循环扇的工作状态显示在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的操作界面上。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由于本申请的循环扇上设有传感器及显示屏60,可以通过传感器判断循环扇在一定范围内是否有人存在,并将传感器所采集到的信号传递至MCU控制芯片,进而可以控制循环扇的工作状态。其中,显示屏60可以让用户更加直观的了解到循环扇的工作状态。
此外,本申请的循环扇可以通过左右转动的第一转动组件41及上下转动的第二转动组件42,很容易实现循环扇的左右摇摆和上下摇摆的同时,又具有结构简单紧凑、安装方便、零部件数目少等优点,有利于循环扇外壳在驱动位置的小型设计,使得整个循环扇更小巧美观,更好的符合人们的需求。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上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申请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申请的公开,上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申请。此外,本申请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申请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循环扇,其特征在于,包括:
驱动机构,包括第二转动组件,所述第二转动组件包括第二固定架和与第二活动架,以使得所述第二活动架能够相对所述第二固定架具有横向的转动方向;
机体,可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二活动架或所述第二固定架的竖直端上,以使得所述机体能够相对所述第二活动架或所述第二固定架具有纵向的转动方向;
其中,所述第二转动组件还包括第二驱动件和第二传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安装在所述第二活动架上,用于驱动所述第二传动件带动所述第二固定架相对所述第二活动架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件包括驱动齿轮和与所述驱动齿轮传动连接的从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安装在所述第二驱动件的输出端上,所述从动齿轮固定在所述第二固定架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循环扇,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齿轮背对所述第二固定架的一侧设有转轴孔,所述从动齿轮通过所述转轴孔可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二活动架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活动架上设有敞口的驱动件固定槽,所述第二驱动件安装在所述驱动件固定槽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架包括转动连接至所述循环扇的第一安装面、与所述第二活动架转动连接的第二安装面及用于安装所述机体的第三安装面,所述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设置在所述第三安装面相邻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循环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活动架呈L型结构,所述第二活动架的水平端与所述第二安装面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活动架的竖直端与循环扇上的第一固定架转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循环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活动架上设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上设有转轴部,所述第二固定架通过所述第二传动件可转动安装在所述转轴部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循环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件包括杆件结构,所述第二驱动件通过所述杆件结构与所述第二活动架转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循环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活动架上设有活动架轴承,所述第二活动架通过所述活动架轴承与所述第一固定架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循环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扇上设有固定架轴承,所述第二固定架通过所述固定架轴承与循环扇上的第一活动架连接。
CN202020808873.6U 2020-05-14 2020-05-14 循环扇 Active CN2125361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08873.6U CN212536167U (zh) 2020-05-14 2020-05-14 循环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08873.6U CN212536167U (zh) 2020-05-14 2020-05-14 循环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536167U true CN212536167U (zh) 2021-02-12

Family

ID=745413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808873.6U Active CN212536167U (zh) 2020-05-14 2020-05-14 循环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5361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536177U (zh) 循环扇
CN212536163U (zh) 循环扇
CN212536167U (zh) 循环扇
CN212536190U (zh) 驱动机构
CN212536188U (zh) 循环扇
CN212536179U (zh) 循环扇
CN212536161U (zh) 循环扇
CN212536162U (zh) 循环扇
CN212536174U (zh) 循环扇
CN212536164U (zh) 循环扇
CN212536180U (zh) 循环扇
CN212536126U (zh) 循环扇
CN212536123U (zh) 循环扇
CN212536160U (zh) 驱动机构
CN212536181U (zh) 驱动机构
CN212536175U (zh) 循环扇
CN212536169U (zh) 驱动机构
CN212536269U (zh) 循环扇
CN113669290A (zh) 循环扇
CN212536184U (zh) 循环扇及固定结构
CN113669279A (zh) 驱动机构
CN113669291A (zh) 循环扇
CN113669288A (zh) 循环扇
CN113669283A (zh) 循环扇
CN113669282A (zh) 循环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