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33945U - 河流边滩鱼类栖息地结构 - Google Patents

河流边滩鱼类栖息地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533945U
CN212533945U CN202020976822.4U CN202020976822U CN212533945U CN 212533945 U CN212533945 U CN 212533945U CN 202020976822 U CN202020976822 U CN 202020976822U CN 212533945 U CN212533945 U CN 2125339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and
river
beach
fish habitat
river bea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97682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南宁
朱冬舟
叶智峰
张豪
王欢
成必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Investigation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SIDRI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Investigation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SIDR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Investigation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SIDRI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Investigation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SIDRI
Priority to CN20202097682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5339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5339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5339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境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河流边滩鱼类栖息地结构,设于河流边滩上的废弃采砂迹地处,河流边滩鱼类栖息地结构包括对废弃采砂迹地的采砂坑进行修复形成的修复采砂坑、设于修复采砂坑上游侧的透水堰、对废弃采砂迹地的采砂区进行底质改善形成的底质改善区、设于底质改善区上游侧和靠近河流中心的一侧的保底质顺堤以及设于河流边滩靠近河流中心的一侧的挑砂潜堤。能够实现对河流边滩上的废弃采砂迹地的生境修复,在原有废弃采砂迹地的基础上营造出适宜的鱼类栖息生境,减少由于电站和闸坝建设造成的不利生态影响。

Description

河流边滩鱼类栖息地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境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河流边滩鱼类栖息地结构。
背景技术
山区河流受两侧地形地势影响水流湍急,同时在峡谷两侧边滩存在一些水流较缓、砂砾石较多的浅滩和深潭,这种缓急交替的水流条件可以是满足不同鱼类的栖息需求。对于鱼类来说,具有合适水温、底质和流速条件的河流边滩是其最合适的繁衍栖息场所。但是随着水电开发,特别是河流梯级电站的建设,使得河流水文情势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部分具有缓急交替水流条件的河流边滩逐渐消失,导致鱼类栖息地的生境片段化和破碎化问题加剧。并且,砂石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建设资源,其需求也日趋增长,而河流边滩作为砂砾石的主要蓄积地,同时具有开采容易、交通方便的优势,因而越来越多的被作为砂石开采料场进行开发利用。但是在开采完毕后,这些边滩均处于废弃状态,弃料随意堆放,边滩河势破坏严重,目前除了采用场地平整措施外并无合适的修复措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河流边滩鱼类栖息地结构,能够在修复河流边滩废弃采砂迹地的同时,为鱼类提供适宜的栖息生境,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河流边滩鱼类栖息地结构,设于河流边滩上的废弃采砂迹地处,河流边滩鱼类栖息地结构包括对废弃采砂迹地的采砂坑进行修复形成的修复采砂坑、设于修复采砂坑上游侧的透水堰、对废弃采砂迹地的采砂区进行底质改善形成的底质改善区、设于底质改善区上游侧和靠近河流中心的一侧的保底质顺堤以及设于河流边滩靠近河流中心的一侧的挑砂潜堤。
优选地,透水堰呈朝向上游突出的弧形。
优选地,透水堰的顶部设有供水流通过的缺口。
优选地,透水堰包括多个堆砌组合布置的生态石笼。
优选地,保底质顺堤沿底质改善区上游侧和靠近河流中心的一侧连续延伸。
优选地,保底质顺堤的两端均设有砾石堆。
优选地,保底质顺堤包括多个堆砌组合布置的生态石笼。
优选地,挑砂潜堤设有多段,多段挑砂潜堤沿河流边滩靠近河流中心的一侧顺序布置,且相邻两个挑砂潜堤相邻的两端错位布置形成朝向下游的开口。
优选地,挑砂潜堤的两端均设有砾石堆。
优选地,挑砂潜堤包括多个堆砌组合布置的生态石笼。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显著的进步:
通过对河流边滩上的废弃采砂迹地进行采砂坑修复和底质改善、在修复采砂坑的上游侧设置透水堰、在底质改善区上游侧和靠近河流中心的一侧设置保底质顺堤以及在河流边滩靠近河流中心的一侧设置挑砂潜堤,能够实现对河流边滩上的废弃采砂迹地的生境修复,在原有废弃采砂迹地的基础上营造出适宜的鱼类栖息生境,减少由于电站和闸坝建设造成的不利生态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河流边滩鱼类栖息地结构平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河流边滩鱼类栖息地结构中透水堰的平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河流边滩鱼类栖息地结构中透水堰的部分断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河流边滩鱼类栖息地结构中挑砂潜堤的部分断面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修复采砂坑 2、透水堰
21、缺口 22、砾石堰体
23、砂砾混合底质层 3、底质改善区
4、保底质顺堤 5、挑砂潜堤
51、开口 6、生态石笼
7、河流 8、砾石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河流边滩鱼类栖息地结构,本实施例的河流边滩鱼类栖息地结构设于河流边滩上的废弃采砂迹地处,用于实现河流边滩废弃采砂迹地的修复,并营造适宜的鱼类栖息环境。河流边滩上的废弃采砂迹地通常有采砂坑和围绕采砂坑的采砂区。
参见图1,本实施例的河流边滩鱼类栖息地结构包括修复采砂坑1、透水堰2、底质改善区3、保底质顺堤4和挑砂潜堤5。
其中,修复采砂坑1是通过对河流边滩上的废弃采砂迹地的采砂坑进行修复而形成,修复采砂坑1因具有一定深度和容积而可用于营造深潭生境,有利于水体中有机碎屑的沉淀,为无脊椎动物提供营养,并为洪水期和枯水期鱼类生物提供滞留和避难场所。对废弃采砂迹地的采砂坑的修复主要是边坡修整,边坡修整主要是对废弃采砂迹地的采砂坑的陡峭边坡进行修复,减小其陡峭度,以避免后期出现崩塌,修复后的边坡比以满足稳定要求为原则,使得修复采砂坑1能够营造稳定的深潭生境。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对废弃采砂迹地的采砂坑进行边坡修整,形成边坡比为1:1-1:3的修复采砂坑1。
透水堰2设于修复采砂坑1的上游侧,透水堰2用于阻挡砂卵石随水流淤积进入修复采砂坑1中,即阻挡砂卵石随水流淤积进入深潭生境中,同时,通过透水堰2和修复采砂坑1的组合可以在废弃采砂迹地的采砂区形成“浅滩-深潭”生境,因河道流态的下拽力和上涌力作用,可在透水堰2周边产生急流和缓流的浅滩过渡区,从而增加水流多样性,有助于形成鱼类生物的摄食通道和适宜鱼类栖息的有滩水流状态。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在透水堰2施工前应先对修复采砂坑1的上游侧区域进行清基处理,即将修复采砂坑1的上游侧区域下挖一定深度,使其平整,然后再在该区域施工安装透水堰2,由此可降低透水堰2的施工难度,并增加施工完成后的透水堰2的结构稳定性,从而增加其抗水流冲击性能。较佳地,在透水堰2施工前对修复采砂坑1的上游侧区域的清基深度为20cm-50cm。优选地,施工完成后,透水堰2顶部高程与废弃采砂迹地所在边滩河段平水年鱼类产卵期(通常为3月-5月)常水位基本齐平。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透水堰2呈朝向上游突出的弧形,使得透水堰2能够更好地与修复采砂坑1的上游侧相匹配,从而可以更好地阻挡砂卵石随上游水流淤积进入修复采砂坑1中,同时,透水堰2呈朝向上游突出的弧形,有利于上游来水顺流通过透水堰2,不会对上游来水造成太大的阻断作用。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参见图2,透水堰2的顶部设有供水流通过的缺口21,设置缺口21有利于水流更好地通过透水堰2。缺口21可以设有多个,多个缺口21沿透水堰2顶部的周向间隔布置。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透水堰2包括多个堆砌组合布置的生态石笼6,生态石笼6具有较好的抗冲能力,并可起到改善水域生态环境的作用,装配建设施工也非常方便。透水堰2可以整体全部采用生态石笼6堆砌构成,即在对修复采砂坑1的上游侧区域进行清基处理后,直接在该区域按设定的组合布置方式堆砌生态石笼6,形成透水堰2,这种透水堰2的使用效果是最佳的,但成本较高。为降低成本,参见图3,透水堰2也可以包括砾石堰体22、铺设在砾石堰体22上的砂砾混合底质层23以及多个堆砌组合布置在砾石堰体22和砂砾混合底质层23上的生态石笼6,即在对修复采砂坑1的上游侧区域进行清基处理后,可以先在该区域上设置一砾石堰体22,然后在砾石堰体22上表面中部铺设砂砾混合底质层23,也可以还在砾石堰体22的外围铺设砂砾混合底质层23,再在砾石堰体22剩余上表面以及砂砾混合底质层23的上表面上按设定的组合布置方式堆砌生态石笼6,形成透水堰2,这种透水堰2可以减少生态石笼6的使用数量,降低成本。本实施例中,透水堰2采用的生态石笼6的形式并不局限,可以采用现有的生态石笼结构,例如石笼网箱结构,石笼网箱的填充物可以直接利用废弃采砂迹地采砂弃料中的砾石。
底质改善区3是通过对废弃采砂迹地的采砂区进行底质改善而形成,优选地,可以对废弃采砂迹地的采砂区进行底质补充并增置蛮石,形成底质改善区3。在实际施工时,可以先对废弃采砂迹地的采砂区进行底质粒径组成调查和分析,然后针对性地开展底质改善措施,例如针对采砂区域适当补充砾石和卵石,针对采砾石区域适当补充砂砾,具体地补充比例则可根据目标鱼类的需求确定,确保改善后的底质改善区3的底质级配结构满足一定的级配比例要求,以满足目标鱼类的适宜生境需求。此外,还可以在废弃采砂迹地的采砂区零星散布少量蛮石,使得形成的底质改善区3具有少量增置的蛮石,可以增加底质改善区3营造的生境的复杂度。蛮石可以采用单块大粒径砾石,也可以采用砾石群;蛮石影响过流区域大小控制在底质改善区3的20%-30%范围内;蛮石布置间距介于3m-3.5m之间;蛮石应能抵抗2m3/s的流速冲击,单块蛮石的重量不小于65kg。优选地,在对废弃采砂迹地的采砂区进行底质改善之前,对废弃采砂迹地的采砂区滩面做平整处理,整个滩面高程以维持现状高低起伏为基本原则,底质在现有滩面高程上回填,且平缓滩面纵坡坡降以缓于2%进行控制。
保底质顺堤4设于底质改善区3的上游侧以及底质改善区3靠近河流7中心的一侧,即保底质顺堤4沿底质改善区3外围顺河流7水流方向布置。保底质顺堤4用于增加底质改善区3底质的抗冲砂能力,可以起到固定底质改善区3的底质、防治泥沙淤积、重建边滩、诱导水流平顺过渡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在保底质顺堤4施工前应先对底质改善区3的上游侧区域以及底质改善区3靠近河流7中心的一侧区域进行清基处理,即将底质改善区3的上游侧区域以及底质改善区3靠近河流7中心的一侧区域下挖一定深度,使其平整,然后再在该区域施工安装保底质顺堤4,由此可降低保底质顺堤4的施工难度,并增加施工完成后的保底质顺堤4的结构稳定性,从而增加其抗水流冲击性能。较佳地,在保底质顺堤4施工前对底质改善区3的上游侧区域以及底质改善区3靠近河流7中心的一侧区域的清基深度为20cm-50cm。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参见图1,保底质顺堤4沿底质改善区3的上游侧以及底质改善区3靠近河流7中心的一侧连续延伸,以保证对底质改善区3的底质整体的有效固定作用,从而确保底质改善区3底质整体的抗冲砂能力。
本实施例中,为增加保底质顺堤4的抗水流冲击能力,优选地,保底质顺堤4的两端均设有砾石堆8,砾石堆8可以对保底质顺堤4的两端进行保护,增加保底质顺堤4两端的抗冲性能,从而增加保底质顺堤4整体的抗水流冲击能力。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保底质顺堤4包括多个堆砌组合布置的生态石笼6,即保底质顺堤4也可以采用生态石笼6堆砌构成。生态石笼6具有较好的抗冲能力,并可起到改善水域生态环境的作用,装配建设施工也非常方便。保底质顺堤4可以整体全部采用生态石笼6堆砌构成,即在对底质改善区3的上游侧区域以及底质改善区3靠近河流7中心的一侧区域进行清基处理后,直接在该区域按设定的组合布置方式堆砌生态石笼6,形成保底质顺堤4,这种保底质顺堤4的使用效果是最佳的。本实施例中,保底质顺堤4采用的生态石笼6的形式并不局限,可以采用现有的生态石笼结构,例如石笼网箱结构,石笼网箱的填充物可以直接利用废弃采砂迹地采砂弃料中的砾石。
挑砂潜堤5设于河流边滩靠近河流7中心的一侧,即挑砂潜堤5沿河流边滩外围顺河流7水流方向布置,且挑砂潜堤5与底质改善区3靠近河流7中心的一侧呈间隔相对设置。挑砂潜堤5用于降低凹岸淤积的速度,同时可阻挡一定量的砂卵石随水流进入河流边滩区域。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在挑砂潜堤5施工前应先对河流边滩靠近河流7中心的一侧区域进行清基处理,即将河流边滩靠近河流7中心的一侧区域下挖一定深度,使其平整,然后再在该区域施工安装挑砂潜堤5,由此可降低挑砂潜堤5的施工难度,并增加施工完成后的挑砂潜堤5的结构稳定性,从而增加其抗水流冲击性能。较佳地,在挑砂潜堤5施工前对河流边滩靠近河流7中心的一侧区域的清基深度为20cm-50cm。优选地,施工完成后,挑砂潜堤5的高度为1.0m-1.5m,且挑砂潜堤5的高度不高于废弃采砂迹地所在边滩河段平水年常水位。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参见图1,挑砂潜堤5设有多段,多段挑砂潜堤5沿河流边滩靠近河流7中心的一侧顺序布置,并且,相邻两个挑砂潜堤5相邻的两端错位布置形成朝向下游的开口51,该开口51可供水流进入河流边滩区域,并阻挡一定量的砂卵石随水流进入河流边滩区域。
本实施例中,为增加挑砂潜堤5的抗水流冲击能力,优选地,挑砂潜堤5的两端也均设有砾石堆8,砾石堆8可以对挑砂潜堤5的两端进行保护,增加挑砂潜堤5两端的抗冲性能,从而增加挑砂潜堤5整体的抗水流冲击能力。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挑砂潜堤5包括多个堆砌组合布置的生态石笼6,即挑砂潜堤5也可以采用生态石笼6堆砌构成。生态石笼6具有较好的抗冲能力,并可起到改善水域生态环境的作用,装配建设施工也非常方便。挑砂潜堤5可以整体全部采用生态石笼6堆砌构成,即在对河流边滩靠近河流7中心的一侧区域进行清基处理后,直接在该区域按设定的组合布置方式堆砌生态石笼6,形成挑砂潜堤5,这种挑砂潜堤5的使用效果是最佳的。参见图4,挑砂潜堤5的多个生态石笼6可以采用“品”字型堆砌组合布置。本实施例中,挑砂潜堤5采用的生态石笼6的形式并不局限,可以采用现有的生态石笼结构,例如石笼网箱结构,石笼网箱的填充物可以直接利用废弃采砂迹地采砂弃料中的砾石。
综上,本实施例的河流边滩鱼类栖息地结构能够实现对河流边滩上的废弃采砂迹地的生境修复,在原有废弃采砂迹地的基础上营造出适宜的鱼类栖息生境,减少由于电站和闸坝建设造成的不利生态影响。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河流边滩鱼类栖息地结构的构建方法,本实施例的河流边滩鱼类栖息地结构的构建方法可用于建构本实施例的上述河流边滩鱼类栖息地结构。具体地,参见图1至图4,本实施例的河流边滩鱼类栖息地结构的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措施。
措施一、对河流边滩上的废弃采砂迹地的采砂坑进行修复形成修复采砂坑1。由修复采砂坑1营造深潭生境,以利于水体中有机碎屑的沉淀,为无脊椎动物提供营养,并为洪水期和枯水期鱼类生物提供滞留和避难场所。对废弃采砂迹地的采砂坑的修复主要是边坡修整,边坡修整主要是对废弃采砂迹地的采砂坑的陡峭边坡进行修复,减小其陡峭度,以避免后期出现崩塌,修复后的边坡比以满足稳定要求为原则,使得修复采砂坑1能够营造稳定的深潭生境。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对废弃采砂迹地的采砂坑进行边坡修整,形成边坡比为1:1-1:3的修复采砂坑1。
措施二、在修复采砂坑1的上游侧设置透水堰2。由透水堰2阻挡砂卵石随水流淤积进入修复采砂坑1中,即阻挡砂卵石随水流淤积进入深潭生境中,同时,通过透水堰2和修复采砂坑1的组合在废弃采砂迹地的采砂区形成“浅滩-深潭”生境,因河道流态的下拽力和上涌力作用,可在透水堰2周边产生急流和缓流的浅滩过渡区,从而增加水流多样性,有助于形成鱼类生物的摄食通道和适宜鱼类栖息的有滩水流状态。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在透水堰2施工前先对修复采砂坑1的上游侧区域进行清基处理,即将修复采砂坑1的上游侧区域下挖一定深度,使其平整,然后再在该区域施工安装透水堰2,由此可降低透水堰2的施工难度,并增加施工完成后的透水堰2的结构稳定性,从而增加其抗水流冲击性能。较佳地,在透水堰2施工前对修复采砂坑1的上游侧区域的清基深度为20cm-50cm。优选地,施工完成后,透水堰2顶部高程与废弃采砂迹地所在边滩河段平水年鱼类产卵期(通常为3月-5月)常水位基本齐平。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将透水堰2设置成朝向上游突出的弧形,使得透水堰2能够更好地与修复采砂坑1的上游侧相匹配,从而可以更好地阻挡砂卵石随上游水流淤积进入修复采砂坑1中,同时,透水堰2呈朝向上游突出的弧形,有利于上游来水顺流通过透水堰2,不会对上游来水造成太大的阻断作用。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参见图2,在透水堰2的顶部设置供水流通过的缺口21,设置缺口21有利于水流更好地通过透水堰2。缺口21可以设有多个,多个缺口21沿透水堰2顶部的周向间隔布置。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采用多个生态石笼6堆砌组合布置构成透水堰2。生态石笼6具有较好的抗冲能力,并可起到改善水域生态环境的作用,装配建设施工也非常方便。透水堰2可以整体全部采用生态石笼6堆砌构成,即在对修复采砂坑1的上游侧区域进行清基处理后,直接在该区域按设定的组合布置方式堆砌生态石笼6,形成透水堰2,这种透水堰2的使用效果是最佳的,但成本较高。为降低成本,参见图3,透水堰2也可以包括砾石堰体22、铺设在砾石堰体22上的砂砾混合底质层23以及多个堆砌组合布置在砾石堰体22和砂砾混合底质层23上的生态石笼6,即在对修复采砂坑1的上游侧区域进行清基处理后,可以先在该区域上设置一砾石堰体22,然后在砾石堰体22上表面中部铺设砂砾混合底质层23,也可以还在砾石堰体22的外围铺设砂砾混合底质层23,再在砾石堰体22剩余上表面以及砂砾混合底质层23的上表面上按设定的组合布置方式堆砌生态石笼6,形成透水堰2,这种透水堰2可以减少生态石笼6的使用数量,降低成本。本实施例中,透水堰2采用的生态石笼6的形式并不局限,可以采用现有的生态石笼结构,例如石笼网箱结构,石笼网箱的填充物可以直接利用废弃采砂迹地采砂弃料中的砾石。
措施三、对废弃采砂迹地的采砂区进行底质改善形成底质改善区3。优选地,对废弃采砂迹地的采砂区进行底质补充并增置蛮石,形成底质改善区3。在实际施工时,先对废弃采砂迹地的采砂区进行底质粒径组成调查和分析,然后针对性地开展底质改善措施,例如针对采砂区域适当补充砾石和卵石,针对采砾石区域适当补充砂砾,具体地补充比例则可根据目标鱼类的需求确定,确保改善后的底质改善区3的底质级配结构满足一定的级配比例要求,以满足目标鱼类的适宜生境需求。此外,还可以在废弃采砂迹地的采砂区零星散布少量蛮石,使得形成的底质改善区3具有少量增置的蛮石,可以增加底质改善区3营造的生境的复杂度。蛮石可以采用单块大粒径砾石,也可以采用砾石群;蛮石影响过流区域大小控制在底质改善区3的20%-30%范围内;蛮石布置间距介于3m-3.5m之间;蛮石应能抵抗2m3/s的流速冲击,单块蛮石的重量不小于65kg。优选地,在对废弃采砂迹地的采砂区进行底质改善之前,对废弃采砂迹地的采砂区滩面做平整处理,整个滩面高程以维持现状高低起伏为基本原则,底质在现有滩面高程上回填,且平缓滩面纵坡坡降以缓于2%进行控制。
措施四、在底质改善区3的上游侧以及底质改善区3靠近河流7中心的一侧设置保底质顺堤4。保底质顺堤4沿底质改善区3外围顺河流7水流方向布置,由保底质顺堤4增加底质改善区3底质的抗冲砂能力,起到固定底质改善区3的底质、防治泥沙淤积、重建边滩、诱导水流平顺过渡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在保底质顺堤4施工前先对底质改善区3的上游侧区域以及底质改善区3靠近河流7中心的一侧区域进行清基处理,即将底质改善区3的上游侧区域以及底质改善区3靠近河流7中心的一侧区域下挖一定深度,使其平整,然后再在该区域施工安装保底质顺堤4,由此可降低保底质顺堤4的施工难度,并增加施工完成后的保底质顺堤4的结构稳定性,从而增加其抗水流冲击性能。较佳地,在保底质顺堤4施工前对底质改善区3的上游侧区域以及底质改善区3靠近河流7中心的一侧区域的清基深度为20cm-50cm。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参见图1,将保底质顺堤4设置成沿底质改善区3的上游侧以及底质改善区3靠近河流7中心的一侧连续延伸,以保证对底质改善区3的底质整体的有效固定作用,从而确保底质改善区3底质整体的抗冲砂能力。
本实施例中,为增加保底质顺堤4的抗水流冲击能力,优选地,在保底质顺堤4的两端均设置砾石堆8,砾石堆8可以对保底质顺堤4的两端进行保护,增加保底质顺堤4两端的抗冲性能,从而增加保底质顺堤4整体的抗水流冲击能力。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采用多个生态石笼6堆砌组合布置构成保底质顺堤4。生态石笼6具有较好的抗冲能力,并可起到改善水域生态环境的作用,装配建设施工也非常方便。保底质顺堤4可以整体全部采用生态石笼6堆砌构成,即在对底质改善区3的上游侧区域以及底质改善区3靠近河流7中心的一侧区域进行清基处理后,直接在该区域按设定的组合布置方式堆砌生态石笼6,形成保底质顺堤4,这种保底质顺堤4的使用效果是最佳的。本实施例中,保底质顺堤4采用的生态石笼6的形式并不局限,可以采用现有的生态石笼结构,例如石笼网箱结构,石笼网箱的填充物可以直接利用废弃采砂迹地采砂弃料中的砾石。
措施五、在河流边滩靠近河流7中心的一侧设置挑砂潜堤5。挑砂潜堤5沿河流边滩外围顺河流7水流方向布置,且挑砂潜堤5与底质改善区3靠近河流7中心的一侧呈间隔相对设置。由挑砂潜堤5降低凹岸淤积的速度,同时可阻挡一定量的砂卵石随水流进入河流边滩区域。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在挑砂潜堤5施工前先对河流边滩靠近河流7中心的一侧区域进行清基处理,即将河流边滩靠近河流7中心的一侧区域下挖一定深度,使其平整,然后再在该区域施工安装挑砂潜堤5,由此可降低挑砂潜堤5的施工难度,并增加施工完成后的挑砂潜堤5的结构稳定性,从而增加其抗水流冲击性能。较佳地,在挑砂潜堤5施工前对河流边滩靠近河流7中心的一侧区域的清基深度为20cm-50cm。优选地,施工完成后,挑砂潜堤5的高度为1.0m-1.5m,且挑砂潜堤5的高度不高于废弃采砂迹地所在边滩河段平水年常水位。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参见图1,在河流边滩靠近河流7中心的一侧顺序布置多段挑砂潜堤5,并且,相邻两个挑砂潜堤5相邻的两端错位布置形成朝向下游的开口51,该开口51可供水流进入河流边滩区域,并阻挡一定量的砂卵石随水流进入河流边滩区域。
本实施例中,为增加挑砂潜堤5的抗水流冲击能力,优选地,在挑砂潜堤5的两端也均设有砾石堆8,砾石堆8可以对挑砂潜堤5的两端进行保护,增加挑砂潜堤5两端的抗冲性能,从而增加挑砂潜堤5整体的抗水流冲击能力。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采用多个生态石笼6堆砌组合布置构成挑砂潜堤5。生态石笼6具有较好的抗冲能力,并可起到改善水域生态环境的作用,装配建设施工也非常方便。挑砂潜堤5可以整体全部采用生态石笼6堆砌构成,即在对河流边滩靠近河流7中心的一侧区域进行清基处理后,直接在该区域按设定的组合布置方式堆砌生态石笼6,形成挑砂潜堤5,这种挑砂潜堤5的使用效果是最佳的。参见图4,挑砂潜堤5的多个生态石笼6可以采用“品”字型堆砌组合布置。本实施例中,挑砂潜堤5采用的生态石笼6的形式并不局限,可以采用现有的生态石笼结构,例如石笼网箱结构,石笼网箱的填充物可以直接利用废弃采砂迹地采砂弃料中的砾石。
应用时,本实施例的河流边滩鱼类栖息地结构的构建方法中的上述措施一、措施二、措施三、措施四以及措施五在现场施工的顺序并不局限。在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先对河流边滩上的废弃采砂迹地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设计具体实施方案,然后首先对河流边滩上的废弃采砂迹地的采砂坑进行修复形成修复采砂坑1,并对修复采砂坑1的上游侧区域进行清基处理、对底质改善区3的上游侧区域以及底质改善区3靠近河流7中心的一侧区域进行清基处理以及对河流边滩靠近河流7中心的一侧区域进行清基处理;然后现场施工组装需要数量的生态石笼6;接着吊装施工生态石笼6,按设定的组合布置方式堆砌生态石笼6,进行透水堰2、保底质顺堤4以及挑砂潜堤5的施工建设;最后在废弃采砂迹地的采砂区补充底质并增置蛮石,对废弃采砂迹地的采砂区进行底质改善形成底质改善区3。由此完成河流边滩鱼类栖息地结构的构建。
综上,本实施例的河流边滩鱼类栖息地结构的构建方法,能够实现对河流边滩上的废弃采砂迹地的生境修复,在原有废弃采砂迹地的基础上营造出适宜的鱼类栖息生境,减少由于电站和闸坝建设造成的不利生态影响。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河流边滩鱼类栖息地结构,其特征在于,设于河流边滩上的废弃采砂迹地处,所述河流边滩鱼类栖息地结构包括对所述废弃采砂迹地的采砂坑进行修复形成的修复采砂坑(1)、设于所述修复采砂坑(1)上游侧的透水堰(2)、对所述废弃采砂迹地的采砂区进行底质改善形成的底质改善区(3)、设于所述底质改善区(3)上游侧和靠近河流中心的一侧的保底质顺堤(4)以及设于所述河流边滩靠近河流中心的一侧的挑砂潜堤(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流边滩鱼类栖息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堰(2)呈朝向上游突出的弧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流边滩鱼类栖息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堰(2)的顶部设有供水流通过的缺口(2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流边滩鱼类栖息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堰(2)包括多个堆砌组合布置的生态石笼(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流边滩鱼类栖息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底质顺堤(4)沿所述底质改善区(3)上游侧和靠近河流(7)中心的一侧连续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流边滩鱼类栖息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底质顺堤(4)的两端均设有砾石堆(8)。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流边滩鱼类栖息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底质顺堤(4)包括多个堆砌组合布置的生态石笼(6)。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流边滩鱼类栖息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挑砂潜堤(5)设有多段,多段所述挑砂潜堤(5)沿所述河流边滩靠近河流(7)中心的一侧顺序布置,且相邻两个所述挑砂潜堤(5)相邻的两端错位布置形成朝向下游的开口(5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流边滩鱼类栖息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挑砂潜堤(5)的两端均设有砾石堆(8)。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流边滩鱼类栖息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挑砂潜堤(5)包括多个堆砌组合布置的生态石笼(6)。
CN202020976822.4U 2020-06-01 2020-06-01 河流边滩鱼类栖息地结构 Active CN2125339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76822.4U CN212533945U (zh) 2020-06-01 2020-06-01 河流边滩鱼类栖息地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76822.4U CN212533945U (zh) 2020-06-01 2020-06-01 河流边滩鱼类栖息地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533945U true CN212533945U (zh) 2021-02-12

Family

ID=745434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976822.4U Active CN212533945U (zh) 2020-06-01 2020-06-01 河流边滩鱼类栖息地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53394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36717B (zh) 一种清淤疏浚治理江河的方法
CN109836018A (zh) 一种严重污染河道的自然恢复方法
KR100965467B1 (ko) 에코-필라 사방댐
CN110984063B (zh) 一种人工沟渠排水沙滩减淤系统
CN212533945U (zh) 河流边滩鱼类栖息地结构
CN112144488A (zh) 防止河道下切破坏的多曲拱形透水台阶式消能二级坝
CN108824365A (zh) 双层弧形河床生态修复结构
CN111549723A (zh) 河流边滩鱼类栖息地结构及其构建方法
Newbury Designing fish-passable riffles as gradient controls in Canadian streams
KR20010035227A (ko) 하천의 어족자원과 양서류를 보호할 수 있는 친환경적인 하상보호 및 호안의 시공방법
Mishra et al. Liquefaction at mouth of the River Devi: An amphidromic point in the Mahanadi delta, India
CN113598099A (zh) 水深-流速耦合的人工鱼类产卵场设计方法
CN207988083U (zh) 戈壁地区太阳能光热场区的正交防排洪结构
CN218148166U (zh) 一种湖泊河道清淤治理水坝
CN214695457U (zh) 一种叠加型蓄水拦沙坝
CN215105047U (zh) 一种预制砼空心方块墙式护岸
CN219793816U (zh) 非淹没透水式小微丁坝群
CN218479193U (zh) 一套砂土基础水闸地基处理结构
CN202610764U (zh) 一种生态石笼格室护岸
CN210529620U (zh) 一种港口航道护坡结构
CN114351568A (zh) 一种用于长跨涉水桥梁的生态型导流护墩结构
CN116623592A (zh) 近自然生态河床构建方法
CN116201080A (zh) 一种山区河流生态保护结构及保护方法
Sistermans et al. Holderness Coast (United Kingdom)
Smith et al. Over twenty-five years of applied coastal engineering in Alask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