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15771U - 具触控功能的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具触控功能的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515771U
CN212515771U CN202022304189.7U CN202022304189U CN212515771U CN 212515771 U CN212515771 U CN 212515771U CN 202022304189 U CN202022304189 U CN 202022304189U CN 212515771 U CN212515771 U CN 2125157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touch
electronic device
axis
e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30418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明傳
王文宏
傅傳志
郑太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PK Touch Solutions Xiamen Inc
Original Assignee
TPK Touch Solutions Xiame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PK Touch Solutions Xiamen Inc filed Critical TPK Touch Solutions Xiamen Inc
Priority to CN20202230418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5157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5157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5157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一种具触控功能的电子装置,其包含沿着X轴排列的多个触控结构。每个触控结构包含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与第三电极。第一电极包含互相耦接的上半部电极和下半部电极。上半部电极和下半部电极沿着Y轴朝向彼此延伸且实质上皆为三角形,且X轴实质上正交于Y轴。第二电极实质上为三角形,且第二电极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分别面向下半部电极和上半部电极。第三电极位于下半部电极与第二电极的第一侧之间,且第三电极实质上为长条状。上述的电子装置能大幅减少触控电极接收与输出信号所需的走线数量。

Description

具触控功能的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揭示文件有关一种具触控功能的电子装置,尤指一种内嵌式触控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内嵌式触控技术能将触控模块制作于显示器内部,以使装置整体具有轻薄化与高亮度的优点。市面上常见的内嵌式触控显示器的运作原理,是透过其内部矩阵排列的多个矩形触控电极进行自容式触控感测,而每个触控电极都需要单独的一条走线以传输其感测结果至触控晶片。不过,随着触控解析度的需求逐渐提高,常见的触控晶片的通道数量不足以支持这种设计方式,且触控电极之间也容易因大量且密集的走线而互相短路。
实用新型内容
本揭示文件提供一种具触控功能的电子装置,其包含沿着X轴排列的多个触控结构。每个触控结构包含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与第三电极。第一电极包含互相耦接的上半部电极和下半部电极。上半部电极和下半部电极沿着Y轴朝向彼此延伸且实质上皆为三角形,且X轴实质上正交于Y轴。第二电极实质上为三角形,且第二电极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分别面向下半部电极和上半部电极。第三电极位于下半部电极与第二电极的第一侧之间,且第三电极实质上为长条状。
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三电极投影至Y轴所得的长度实质上等于下半部电极投影至Y轴所得的长度。
在某些实施例中,上半部电极在朝向下半部电极的方向上逐渐变窄,下半部电极在朝向上半部电极的方向上逐渐变窄。
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二电极在朝向上半部电极和下半部电极的一电性连接区的方向上逐渐变窄。
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二电极与第一电极被实质上排列为形成一矩形。
在某些实施例中,在多个触控结构中相邻的一第一触控结构和一第二触控结构中,第一触控结构的上半部电极和下半部电极相邻于第二触控结构的第二电极的一第三侧。
在某些实施例中,在多个触控结构中相邻的一第一触控结构和一第二触控结构中,第一触控结构的第二电极的一第三侧相邻于第二触控结构的第二电极的一第三侧。
在某些实施例中,在多个触控结构中相邻的第二触控结构和一第三触控结构中,第二触控结构的第一电极和第三触控结构的第一电极彼此相邻。
在某些实施例中,若一触控输入改变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与第三电极的电容值,则电子装置判断触控输入的一位置对应于下半部电极,若触控输入改变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的电容值且没有改变第三电极的电容值,则电子装置判断触控输入的位置对应于上半部电极。
在某些实施例中,电子装置还包含多个像素电路,且第一电极的至少一边缘、第二电极的至少一边缘与第三电极的至少一边缘为锯齿状,以使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与第三电极投影对应于多个像素电路中的对应多者。
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极的至少一边缘包含多个第一突出部,第二电极的至少一边缘包含多个第二突出部,第三电极的至少一边缘包含多个第三突出部。多个第一突出部、多个第二突出部与多个第三突出部的每一者重叠于多个像素电路中的对应一或多者于一Z轴方向上的投影,且Z轴实质上正交于X轴与Y轴。
在某些实施例中,若多个像素电路为液晶像素电路,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与第三电极用于提供一共同电压至多个像素电路中的对应多者。若多个像素电路为有机发光二极管像素电路,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与第三电极耦接于多个像素电路中的对应多者的多个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多个阴极或多个阳极。
在某些实施例中,每个触控结构还包含第四电极和第五电极。第四电极实质上为三角形,第四电极的一第一侧和一第二侧分别面向下半部电极和上半部电极,且第一电极位于第二电极和第四电极之间。第五电极位于下半部电极与第四电极的第一侧之间,且第五电极实质上为长条状。
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与第四电极被实质上排列为形成一矩形。
在某些实施例中,第四电极在朝向上半部电极和下半部电极的一电性连接区的方向上逐渐变窄。
在某些实施例中,在多个触控结构中相邻的一第一触控结构和一第二触控结构中,第一触控结构的第四电极的一第三侧相邻于第二触控结构的第二电极的一第三侧。
在某些实施例中,若一触控输入改变第一电极、第四电极与第五电极的电容值,则电子装置判断触控输入的于Y轴的一位置对应于下半部电极。若触控输入改变第一电极与第四电极的电容值且没有改变第五电极的电容值,则电子装置判断触控输入于Y轴的位置对应于上半部电极。
在某些实施例中,电子装置还包含多个像素电路。第一电极的至少一边缘、第二电极的至少一边缘、第三电极的至少一边缘、第四电极的至少一边缘与第五电极的至少一边缘为锯齿状,以使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三电极、第四电极与第五电极投影对应于多个像素电路中的对应多者。
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极的至少一边缘包含多个第一突出部,第二电极的至少一边缘包含多个第二突出部,第三电极的至少一边缘包含多个第三突出部,第四电极的至少一边缘包含多个第四突出部,第五电极的至少一边缘包含多个第五突出部。多个第一突出部、多个第二突出部、多个第三突出部、多个第四突出部与多个第五突出部的每一者重叠于多个像素电路中的对应一或多者于一Z轴方向上的投影,且Z轴实质上正交于X轴与Y轴。
上述实施例的优点之一,是大幅减少了触控电极接收与输出信号所需的走线数量。
附图说明
图1为依据本揭示文件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简化后的功能方块图;
图2为图1的电子装置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3为沿图2中剖线A-A’于一实施例中简化后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沿图2中剖线A-A’于另一实施例中简化后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依据本揭示文件一实施例的触控感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6A为触控结构的不同部分因触控输入而产生电容变化的示意图;
图6B为触控结构的不同部分因触控输入而产生电容变化的另一示意图;
图7为依据本揭示文件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简化后的功能方块图;
图8为依据本揭示文件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简化后的功能方块图;
图9为依据本揭示文件一实施例的触控感测方法的流程图。
【符号说明】
10_1~10_n:触控结构
100,700:电子装置
101:控制电路
103:走线
105:电性连接区
107:区域
110:第一电极
112:下半部电极
114:上半部电极
120:第二电极
122:第二电极的第一侧
124:第二电极的第二侧
126:第二电极的第三侧
130:第三电极
X,Y,Z:轴线
AA:主动区
A-A’:剖线
PX:像素电路
210:第一突出部
220:第二突出部
230:第三突出部
302:第一偏光层
304:下玻璃基板
306:透明导电薄膜层
308:绝缘层
310:薄膜晶体管层
312:液晶层
314r,314g,314b:彩色滤光片
316:上玻璃基板
318:第二偏光层
320:玻璃保护层
402:下玻璃基板
404:金属导电层
406r,406g,406b:有机发光层
408:透明导电薄膜层
410:上玻璃基板
500,900:触控感测方法
S502~S516,S902~S918:流程
10,80:目标触控结构
610:手指
800:电子装置
80_1~80_n:触控结构
805:电性连接区
810:第一电极
812:下半部电极
814:上半部电极
820:第二电极
822:第二电极的第一侧
824:第二电极的第二侧
826:第二电极的第三侧
830:第三电极
840:第四电极
842:第四电极的第一侧
844:第四电极的第二侧
846:第四电极的第三侧
850:第五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配合相关附图来说明本揭示文件的实施例。在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方法流程。
图1为依据本揭示文件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0简化后的功能方块图。电子装置100具有自容式触控功能,且包含控制电路101、多个走线103以及沿着X轴排列的多个触控结构10_1~10_n。触控结构10_1~10_n各自的电容值会依据触控输入而产生变化,其中触控输入可以是使用者用手指靠近或接近电子装置100。触控结构10_1~10_n的电容值变化量会透过走线103传递至控制电路101,而控制电路101用于依据接收到的电容值变化量计算触控输入于X轴与Y轴上的位置,其中X轴实质上正交于Y轴。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0还包含用于实现显示功能的多种元件,例如玻璃基板、背光模块与像素电路中的一或多者,为简洁起见,这些元件与其连接关系并未绘示于图1中。触控结构10_1~10_n设置于电子装置100用于提供显示画面的主动区AA内,并部分延伸至主动区AA外以透过走线103耦接于控制电路101,但本揭示文件不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结构10_1~10_n完全设置于主动区AA内,而走线103延伸至主动区内以耦接于触控结构10_1~10_n。
实作上,控制电路101可以使用一般的触控晶片来实现,也可以用触控显示整合晶片(Touch and Display Driver Integration,简称TDDI)来实现。触控结构10_1~10_n可以用各种合适的透明导电薄膜来实现,例如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简称ITO)薄膜或氧化锌铝(Al-doped Zno,简称AZO)来实现。
如图1所示,触控结构10_1~10_n的每一者具有第一电极110、第二电极120与第三电极130。第一电极110包含互相耦接的下半部电极112与上半部电极114,其中下半部电极112与上半部电极114沿着Y轴朝向彼此延伸,且两者实质上皆为三角形。在一些实施例中,下半部电极112的宽度在朝向上半部电极114的方向上逐渐变窄,而上半部电极114的宽度在朝向下半部电极112的方向上逐渐变窄。亦即,下半部电极112与上半部电极114以各自的顶点于电性连接区105中互相耦接。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下半部电极112与上半部电极114的形状为直角三角形。
第二电极120实质上为具有第一侧122、第二侧124和第三侧126的三角形,且第二电极120的第一侧122和第二侧124分别面向下半部电极112和上半部电极11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电极120的宽度在朝向电性连接区105的方向上逐渐变窄,亦即第二电极120的其中一个顶点指向电性连接区105。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10和第二电极120被实质上排列为形成一矩形,亦即第一电极110和第二电极120具有能互相嵌合的形状,且第二电极120的形状为钝角三角形。
如图1所示,第一电极110和第二电极120没有直接接触,两者之间存在有V型缝隙,而第三电极130便设置于V型缝隙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电极130实质上为长条状,且位于下半部电极112与第二电极120的第一侧122之间。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电极130投影至Y轴所得的长度,实质上等于下半部电极112投影至Y轴所得的长度。以触控结构10-_1为例,其第三电极130是自触控结构10_1于X轴上的边缘沿着V型缝隙朝向电性连接区105延伸,可进入但不超出电性连接区105的范围,触控结构10-_2~10_n的第三电极130亦具有相似的设置方式,在此不再赘述。另外,第三电极130与第一电极110和第二电极120亦没有直接接触。
在图1的实施例中,触控结构10-_1~10_n中相邻两者分别以第一电极110和第二电极120相邻于彼此。例如,以触控结构10-_1和10_2而言,触控结构10-_1的下半部电极112和上半部电极114相邻于触控结构10-_2的第二电极120的第三侧126(例如,第二电极120的最长边)。又例如,以触控结构10-_2和10_3而言,触控结构10-_2的下半部电极112和上半部电极114相邻于触控结构10-_3的第二电极120的第三侧126,其余依此类推。为使图面简洁而易于说明,图1中的第一电极110、第二电极120和第三电极130被绘示为各自只连接于一条走线103,但本揭示文件不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增加可靠度以及降低阻抗,第一电极110、第二电极120和第三电极130各自可以连接于两条以上的走线103。
图2为图1中的区域107的放大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10、第二电极120和第三电极130用于为电子装置100的多个像素电路PX中对应多个像素电路PX提供运作所需电压。因此,第一电极110的至少一边缘、第二电极120的至少一边缘和第三电极130的至少一边缘为锯齿状,以使其位置投影对应到多个像素电路PX。图2中每个像素电路PX方块中的符号R、G和B分别代表像素电路PX是用于发出红光、绿光和蓝光,但本揭示文件的像素电路PX的颜色排列方式与组合不以此为限。
详细而言,在X轴与Y轴所在的平面上,第一电极110的至少一边缘包含多个第一突出部210,第二电极120的至少一边缘包含多个第二突出部220,且第三电极130的至少一边缘包含多个第三突出部230。这些第一突出部210、第二突出部220和第三突出部230的每一者重叠于对应的一或多个像素电路PX在Z轴方向上的投影,其中Z轴实质上正交于X轴与Y轴。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10、第二电极120和第三电极130彼此之间的缝隙不重叠于像素电路PX在Z轴方向上的投影。
图3为沿图2中剖线A-A’于一实施例中简化后的剖面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像素电路PX为液晶像素电路,电子装置100由下至上依序包含了第一偏光层302、下玻璃基板304、透明导电薄膜层306、绝缘层308、薄膜晶体管层310、液晶层312、多个彩色滤光片314r、314g和314b、上玻璃基板316、第二偏光层318以及玻璃保护层(Cover Glass)320。图1中的触控结构10-_2~10_n可以设置于透明导电薄膜层306,且用于为每个像素电路PX提供共同电压。在液晶显示器技术中,共同电压可用于实现极性反转驱动,以及用于稳定液晶电容的跨压,共同电压的功用为所属技术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所习知,为简洁起见,在此不再赘述。
图4为沿图2中剖线A-A’于另一实施例中简化后的剖面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像素电路PX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简称OLED)像素电路,电子装置100由下至上依序包含了下基板402、金属导电层404、多个有机发光层406r、406g和460b、透明导电薄膜层408和上基板410。图1中的触控结构10_2~10_n可以设置于透明导电薄膜层408,且耦接于有机发光层406r、406g和460b的阴极。在一些实施例中,金属导电层404和透明导电薄膜层408的位置可以互换,此时图1中的触控结构10_2~10_n便会耦接于有机发光层406r、406g和460b的阳极。
图5为依据本揭示文件一实施例的触控感测方法500的流程图。图1的电子装置100(或其控制电路101)可用于执行触控感测方法500,以计算触控输入于电子装置100上的精确位置。于流程S502中,控制电路101会判断是否触控结构10_2~10_n的其中之一的第一电极110和第二电极120的电容值产生变化。若是,则控制电路101会接着执行流程S504。若否,则控制电路101可以结束执行触控感测方法500,或者可以重复执行流程S502。为方便说明,以下将触控结构10_2~10_n中第一电极110和第二电极120的电容值产生变化者简称为“目标触控结构10”。
在流程S504中,控制电路101会将目标触控结构10于X轴上的位置判断为触控输入于X轴上的位置。接着,于流程S506中,控制电路101会判断目标触控结构10的第三电极130的电容值是否发生变化。若是,则控制电路101会接着执行流程S508~S510。若否,则控制电路101会接着执行流程S512~S514。
请同时参考图5与图6A,在流程S508中,由于第三电极130的电容值发生变化,控制电路101会判断触控输入(例如,使用者的手指610)的位置对应于下半部电极112。在流程S510中,在确定触控输入的位置对应于下半部电极112的情况下,控制电路101会依据第一电极110的电容值变化量和第二电极120的电容值变化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判断触控输入于Y轴上的精确位置。
例如,如图6A所示,由于第一电极110的电容值变化量小于第二电极120的电容值变化量,且第三电极130的电容值有发生变化,控制电路101可得知触控输入对应于第一电极110的面积较小,而对应于第二电极120的面积较大,且其位置对应于下半部电极112。因此,控制电路101会判断触控输入的位置在目标触控结构10的中间偏下方。
相似地,请同时参照图5与图6B,在流程S512中,由于第三电极130的电容值没有发生变化,控制电路101会判断触控输入(例如,使用者的手指610)的位置对应于上半部电极114。在流程S514中,在确定触控输入的位置对应于上半部电极114的情况下,控制电路101会依据第一电极110的电容值变化量和第二电极120的电容值变化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判断触控输入于Y轴上的精确位置。
例如,如图6B所示,由于第一电极110的电容值变化量小于第二电极120的电容值变化量,且第三电极130的电容值没有发生变化,控制电路101可得知触控输入对应于第一电极110的面积较小,而对应于第二电极120的面积较大,且其位置对应于上半部电极114。因此,控制电路101会判断触控输入的位置在目标触控结构10的中间偏上方。
控制电路101会于流程S510或S514结束后执行流程S516,以输出触控输入于X轴和Y轴(亦即于电子装置100)上的精确位置。在流程S516结束后,控制电路101可以结束执行触控感测方法500,或再次执行前述的流程S502。
由上述可知,相较于传统仅由两个三角形电极形成的触控结构,上述多个实施例中的第三电极130能使控制电路101事先得知触控输入是位于目标触控结构10的上或下半部,使得控制电路101的计算区域缩减接近于一半。因此,电子装置100能以相同解析度的模拟数字转换器(ADC)达到传统触控装置两倍以上的精确度。
图7为依据本揭示文件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700简化后的功能方块图。电子装置700相似于电子装置100,差异在于,电子装置700中触控结构10_2~10_n的排列方式不同于电子装置100。详细而言,于电子装置700中,触控结构10_1~10_n中相邻两者以第一电极110相邻于彼此,或以第二电极120相邻于彼此。例如,触控结构10-_1和10_2的第二电极120的第三侧126彼此相邻。又例如,触控结构10-_2和10_3的第一电极110彼此相邻。
前述电子装置100的其余连接方式、元件、实施方式以及优点,皆适用于电子装置700,为简洁起见,在此不重复赘述。另外,电子装置700亦可用于执行触控感测方法500。
图8为依据本揭示文件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800简化后的功能方块图。电子装置800具有自容式触控功能,且包含控制电路101、多个走线103以及沿着X轴排列的多个触控结构80_1~80_n。触控结构80_1~80_n的每一者包含第一电极810、第二电极820、第三电极830、第四电极840与第五电极850。第一电极810包含互相耦接的下半部电极812与上半部电极814,其中下半部电极812与上半部电极814沿着Y轴朝向彼此延伸,且两者实质上皆为三角形。在一些实施例中,下半部电极812的宽度在朝向上半部电极814的方向上逐渐变窄,而上半部电极814的宽度在朝向下半部电极812的方向上逐渐变窄。亦即,下半部电极812与上半部电极814以各自的顶点于电性连接区805中互相耦接。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下半部电极112与上半部电极114的形状为锐角三角形。
第二电极820实质上为具有第一侧822、第二侧824和第三侧826的三角形,且第二电极820的第一侧822和第二侧824分别面向下半部电极812和上半部电极81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电极820的宽度在朝向电性连接区805的方向上逐渐变窄,亦即第二电极820的其中一个顶点指向电性连接区805。
如图8所示,第一电极810和第二电极820没有直接接触,两者之间存在有V型缝隙,而第三电极830便设置于第一电极810和第二电极820之间的V型缝隙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电极830实质上为长条状,且位于下半部电极812与第二电极820的第一侧822之间。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电极830投影至Y轴所得的长度,实质上等于下半部电极812投影至Y轴所得的长度。以触控结构80-_1为例,其第三电极830是自触控结构80_1于X轴上的边缘沿着第一电极810和第二电极820之间的V型缝隙朝向电性连接区805延伸,可进入但不超出电性连接区805的范围,触控结构80-_2~80_n的第三电极830亦具有相似的设置方式,在此不再赘述。另外,第三电极830与第一电极810和第二电极820亦没有直接接触。
第四电极840实质上为具有第一侧842、第二侧844和第三侧846的三角形,且第四电极840的第一侧842和第二侧844分别面向下半部电极812和上半部电极81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电极840的宽度在朝向电性连接区805的方向上逐渐变窄,亦即第四电极840的其中一个顶点指向电性连接区80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810位于第二电极820和第四电极840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极810、第二电极820和第四电极840被设置为形成一矩形,亦即第二电极820和第四电极840以第一电极810为对称中心而成轴对称排列。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电极820和第四电极840为钝角三角形。
如图8所示,第一电极810和第四电极840没有直接接触,两者之间存在有V型缝隙,而第五电极850便设置于第一电极810和第四电极840之间的V型缝隙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五电极850实质上为长条状,且位于下半部电极812与第四电极840的第一侧之间。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五电极850投影至Y轴所得的长度,实质上等于下半部电极812投影至Y轴所得的长度。以触控结构80-_1为例,其第五电极850是自触控结构80_1于X轴上的边缘沿着第一电极810和第四电极840之间的V型缝隙朝向电性连接区805延伸,可进入但不超出电性连接区805的范围,触控结构80-_2~80_n的第五电极850亦具有相似的设置方式,在此不再赘述。另外,第五电极850与第一电极810和第四电极840亦没有直接接触。
在图8的实施例中,触控结构80-_2~80_n中相邻两者分别以第二电极820和第四电极840相邻于彼此。例如,以触控结构80-_1和80_2而言,触控结构80-_1的第四电极840的第三侧846相邻于触控结构80-_2的第二电极820的第三侧826。又例如,以触控结构80-_2和80_3而言,触控结构80-_2的第四电极840的第三侧846相邻于触控结构80-_3的第二电极820的第三侧826,其余依此类推。
为使图面简洁而易于说明,图8中的第一电极810、第二电极820、第三电极830、第四电极840和第五电极850被绘示为各自只连接于一条走线103,但本揭示文件不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增加可靠度以及降低阻抗,第一电极810、第二电极820、第三电极830、第四电极840和第五电极850各自可以连接于两条以上的走线103。
前述电子装置100的其余连接方式、元件、实施方式以及优点,皆适用于电子装置800,为简洁起见,在此不重复赘述。例如,第一电极810、第二电极820、第三电极830、第四电极840和第五电极850各自可具有至少一锯齿状的边缘,以投影对应显示装置800中的多个像素电路PX,并供应该些像素电路PX所需的工作电压。例如当像素电路PX为液晶像素电路时,上述第一电极810~第五电极850用以供应共同电压。又例如当像素电路PX为有机发光二极管像素电路时,上述第一电极810~第五电极850用以供应系统高电压(VDD)或是系统低电压(VSS)。亦即,第一电极810、第二电极820、第三电极830、第四电极840和第五电极850的至少一边缘包含多个突出部,且这些突出部的每一者重叠于一或多个对应的像素电路PX于Z轴方向上的投影。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极810、第二电极820、第三电极830、第四电极840和第五电极850彼此之间的缝隙不重叠于像素电路PX在Z轴方向上的投影。
图9为依据本揭示文件一实施例的触控感测方法900的流程图。电子装置800(或其控制电路101)可用于执行触控感测方法900,以计算触控输入于电子装置800上的精确位置。于流程S902中,控制电路101会判断是否触控结构80_2~80_n的其中之一的第一电极810和第二电极820的电容值产生变化。若否,则控制电路101会接着执行流程S904。若是,则控制电路101会执行流程S906。
在流程S904中,控制电路101会判断是否触控结构80_2~80_n的其中之一的第一电极810和第四电极840的电容值产生变化。若是,则控制电路101会执行流程S906。若否,则控制电路101可以结束执行触控感测方法900,或是可以再度执行流程S902。为方便说明,以下将触控结构80_2~80_n中第一电极810和第二电极820的电容值产生变化者,或是第一电极810和第四电极840的电容值产生变化者简称为“目标触控结构80”。
在流程S906中,控制电路101会将目标触控结构80于X轴上的位置判断为触控输入于X轴上的位置。接着,于流程S908中,控制电路101会判断目标触控结构80的第三电极830或第五电极850的电容值是否发生变化。若是,则控制电路101会接着执行流程S910~S912。若否,则控制电路101会接着执行流程S914~S916。
在流程S910中,由于第三电极830或是第五电极850的电容值发生变化,控制电路101会判断触控输入的位置对应于下半部电极812。在流程S912中,在确定触控输入的位置对应于下半部电极812的情况下,控制电路101会依据第一电极810的电容值变化量和第二电极820的电容值变化量之间的关系,或是依据第一电极810的电容值变化量和第四电极840的电容值变化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判断触控输入于Y轴上的精确位置。详细的判断原理相似于前述配合图6A所说明的内容,为简洁起见,在此不重复赘述。
相似地,在流程S914中,由于第三电极830或第五电极850的电容值没有发生变化,控制电路101会判断触控输入的位置对应于上半部电极814。在流程S916中,在确定触控输入的位置对应于上半部电极814的情况下,控制电路101会依据第一电极110的电容值变化量和第二电极120的电容值变化量之间的关系,或是依据第一电极810的电容值变化量和第四电极840的电容值变化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判断触控输入于Y轴上的精确位置。详细的判断原理相似于前述配合图6B所说明的内容,为简洁起见,在此不重复赘述。
控制电路101会于流程S912或S916结束后执行流程S918,以输出触控输入于X轴和Y轴(亦即于电子装置800)上的精确位置。在流程S918结束后,控制电路101可以结束执行触控感测方法900,或再次执行前述的流程S902。
由上述可知,相较于传统仅由两个三角形电极形成的触控结构,上述多个实施例中的第三电极830和第五电极850能使控制电路101事先得知触控输入是位于目标触控结构80的上或下半部,使得控制电路101的计算区域缩减接近于一半。因此,电子装置800能以相同解析度的模拟数字转换器(ADC)达到传统触控装置两倍以上的精确度。
另外,由本揭示文件的多个实施例可知,相较于传统的具有矩阵排列的多个矩形触控电极的内嵌式触控显示器,电子装置100、700和800大幅减少了触控电极至控制电路101的走线103的数量,因而有助于简化触控晶片设计,且有助于降低触控电极之间的短路风险而提升产品可靠度。
另外,电子装置100、700和800的触控电极无须透过贯孔(via hole)来耦接走线103,因而有助于简化制程而提高生产良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0、700和800可以是智能型手机、平板电脑或笔记型计算机,也可以是设置于前述装置中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
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的元件。然而,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应可理解,同样的元件可能会用不同的名词来称呼。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并不以名称的差异做为区分元件的方式,而是以元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做为区分的基准。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所提及的“包含”为开放式的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另外,“耦接”在此包含任何直接及间接的连接手段。因此,若文中描述第一元件耦接于第二元件,则代表第一元件可通过电性连接或无线传输、光学传输等信号连接方式而直接地连接于第二元件,或者通过其他元件或连接手段间接地电性或信号连接至该第二元件。
图示的某些元件的尺寸及相对大小会被加以放大,或者某些元件的形状会被简化,以便能更清楚地表达实施例的内容。因此,除非申请人有特别指明,图示中各元件的形状、尺寸、相对大小及相对位置等仅是便于说明,而不应被用来限缩本揭示文件的权利要求范围。此外,本揭示文件可用许多不同的形式来体现,在解释本揭示文件时,不应局限于本说明书所提出的实施例态样。
另外,除非说明书中特别指明,否则任何单数格的用语都同时包含复数格的涵义。
以上仅为本揭示文件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揭示文件权利要求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揭示文件的涵盖范围。

Claims (19)

1.一种具触控功能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沿着一X轴排列的多个触控结构,且每个触控结构包含:
一第一电极,包含互相耦接的一上半部电极和一下半部电极,其中该上半部电极和该下半部电极沿着一Y轴朝向彼此延伸且皆为三角形,且该X轴正交于该Y轴;
一第二电极,其中该第二电极为三角形,且该第二电极的一第一侧和一第二侧分别面向该下半部电极和该上半部电极;以及
一第三电极,位于该下半部电极与该第二电极的该第一侧之间,其中该第三电极为长条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三电极投影至该Y轴所得的长度等于该下半部电极投影至该Y轴所得的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上半部电极在朝向该下半部电极的方向上逐渐变窄,该下半部电极在朝向该上半部电极的方向上逐渐变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电极在朝向该上半部电极和该下半部电极的一电性连接区的方向上逐渐变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电极与该第一电极被排列为形成一矩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该多个触控结构中相邻的一第一触控结构和一第二触控结构中,该第一触控结构的该上半部电极和该下半部电极相邻于该第二触控结构的该第二电极的一第三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该多个触控结构中相邻的一第一触控结构和一第二触控结构中,该第一触控结构的该第二电极的一第三侧相邻于该第二触控结构的该第二电极的一第三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该多个触控结构中相邻的该第二触控结构和一第三触控结构中,该第二触控结构的该第一电极和该第三触控结构的该第一电极彼此相邻。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若一触控输入改变该第一电极、该第二电极与该第三电极的电容值,则该电子装置判断该触控输入的一位置对应于该下半部电极,若该触控输入改变该第一电极与该第二电极的电容值且没有改变该第三电极的电容值,则该电子装置判断该触控输入的该位置对应于该上半部电极。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多个像素电路,且该第一电极的至少一边缘、该第二电极的至少一边缘与该第三电极的至少一边缘为锯齿状,以使该第一电极、该第二电极与该第三电极投影对应于该多个像素电路中的对应多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的该至少一边缘包含多个第一突出部,该第二电极的该至少一边缘包含多个第二突出部,该第三电极的该至少一边缘包含多个第三突出部,
该多个第一突出部、该多个第二突出部与该多个第三突出部的每一者重叠于该多个像素电路中的对应一或多者于一Z轴方向上的投影,其中该Z轴正交于该X轴与该Y轴。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若该多个像素电路为液晶像素电路,该第一电极、该第二电极与该第三电极用于提供一共同电压至该多个像素电路中的该对应多者,
若该多个像素电路为有机发光二极管像素电路,该第一电极、该第二电极与该第三电极耦接于该多个像素电路中的该对应多者的多个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多个阴极或多个阳极。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触控结构还包含:
一第四电极,其中该第四电极为三角形,该第四电极的一第一侧和一第二侧分别面向该下半部电极和该上半部电极,且该第一电极位于该第二电极和该第四电极之间;以及
一第五电极,位于该下半部电极与该第四电极的该第一侧之间,其中该第五电极为长条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该第二电极与该第四电极被排列为形成一矩形。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四电极在朝向该上半部电极和该下半部电极的一电性连接区的方向上逐渐变窄。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该多个触控结构中相邻的一第一触控结构和一第二触控结构中,该第一触控结构的该第四电极的一第三侧相邻于该第二触控结构的该第二电极的一第三侧。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若一触控输入改变该第一电极、该第四电极与该第五电极的电容值,则该电子装置判断该触控输入的于该Y轴的一位置对应于该下半部电极,若该触控输入改变该第一电极与该第四电极的电容值且没有改变该第五电极的电容值,则该电子装置判断该触控输入于该Y轴的该位置对应于该上半部电极。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多个像素电路,其中该第一电极的至少一边缘、该第二电极的至少一边缘、该第三电极的至少一边缘、该第四电极的至少一边缘与该第五电极的至少一边缘为锯齿状,以使该第一电极、该第二电极、该第三电极、该第四电极与该第五电极投影对应于该多个像素电路中的对应多者。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的该至少一边缘包含多个第一突出部,该第二电极的该至少一边缘包含多个第二突出部,该第三电极的该至少一边缘包含多个第三突出部,该第四电极的该至少一边缘包含多个第四突出部,该第五电极的该至少一边缘包含多个第五突出部,
该多个第一突出部、该多个第二突出部、该多个第三突出部、该多个第四突出部与该多个第五突出部的每一者重叠于该多个像素电路中的对应一或多者于一Z轴方向上的投影,其中该Z轴正交于该X轴与该Y轴。
CN202022304189.7U 2020-10-16 2020-10-16 具触控功能的电子装置 Active CN2125157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304189.7U CN212515771U (zh) 2020-10-16 2020-10-16 具触控功能的电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304189.7U CN212515771U (zh) 2020-10-16 2020-10-16 具触控功能的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515771U true CN212515771U (zh) 2021-02-09

Family

ID=743901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304189.7U Active CN212515771U (zh) 2020-10-16 2020-10-16 具触控功能的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51577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57903B2 (en) In-cell OLED touch display structure with high light penetration rate
US10134351B2 (en) Display device
CN109388283B (zh) 显示装置及制造该显示装置的方法
US11209947B2 (en) Touch structure and touch panel
US10013090B2 (en) Self-capacitance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of driving the same,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US20170108971A1 (en) Oled substrate, display device, wearable device, driving method and compensation circuit
CN108831302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8255361B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US20180308902A1 (en) Oled touch display device
CN108874201B (zh) 一种阵列基板和显示面板
US10156919B2 (en) In-cell touch display structure
US10509518B2 (en) Touch substrat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US10606388B2 (en) Array substrat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touch display panel
US11366537B2 (en) Substrate including touch structure layer,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CN107015685B (zh) 集成触摸屏面板的显示装置
US11842019B2 (en) Touch substrate and display panel
TW201633092A (zh) 位置輸入裝置及具有位置輸入功能之顯示裝置
US11561634B2 (en) Display module,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EP4130944A1 (en) Touch-control structure, touch-control 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212515771U (zh) 具触控功能的电子装置
TWM607634U (zh) 具觸控功能的電子裝置
CN114385039A (zh) 具触控功能的电子装置与触控感测方法
US11086466B1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touch sensing function and touch sensing method
CN114945863B (zh) 显示模组
TWI755097B (zh) 具觸控功能的電子裝置與觸控感測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