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53363U - 新型节水减污绿色生态建筑系统 - Google Patents

新型节水减污绿色生态建筑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453363U
CN212453363U CN202020406906.4U CN202020406906U CN212453363U CN 212453363 U CN212453363 U CN 212453363U CN 202020406906 U CN202020406906 U CN 202020406906U CN 212453363 U CN212453363 U CN 2124533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roof
layer
green ecological
rain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40690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方园
卢甜文
李雪
杨海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02040690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4533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4533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453363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108Rainwater harvesting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新型节水减污绿色生态建筑系统,包括楼体和楼顶,楼顶上设有植被层,植被层与楼顶的防水层之间设有蓄水层,蓄水层内积水通过导水管流入设于楼体外侧的进水管,进水管的下端连接有净水系统,净水系统包括过滤池、沉淀池和蓄水池,进水管与过滤池连接,过滤池与沉淀池通过第一连接管连接,过滤池的上方由上至下依次设有粗格栅、细格栅,过滤池与沉淀池通过第二连接管进行连接,第二连接管在沉淀池内连接有漂浮水泵,本实用新型提高了对雨水的利用率,同时通过在建筑物楼顶种植绿植的方式提高绿化面积。

Description

新型节水减污绿色生态建筑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节水减污绿色生态建筑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为实现节水的目的要尽可能的对一切可能的水资源进行利用,雨水就是常被忽略的水资源,尤其是落在建筑上的雨水含杂量相对较低,但是目前很多建筑对雨水的利用率很低,同时,随着近年来建筑面积的逐渐扩大,绿地面积的占比逐渐减小,绿植对环境的净化起到一定的作用,结合以上问题,需要提供一种用于对雨水进行收集和利用的绿色生态建筑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用于对雨水进行收集和利用新型节水减污绿色生态建筑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新型节水减污绿色生态建筑系统,包括楼体和楼顶,楼顶上设有植被层,植被层与楼顶的防水层之间设有用于雨水积蓄的蓄水层,蓄水层内积水通过导水管流入设于楼体外侧的进水管,进水管的下端连接有净水系统,形成进水管收集的雨水经净水系统进行净化的结构;
净水系统包括过滤池、沉淀池和蓄水池,进水管与过滤池连接,过滤池与沉淀池通过第一连接管连接,过滤池的上方由上至下依次设有粗格栅、细格栅,蓄水池与沉淀池通过第二连接管进行连接,第二连接管在沉淀池内连接有漂浮水泵,形成第二连接管通过漂浮水泵将沉淀池内的水由上至下泵入蓄水池内的结构。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1)提高了建筑对雨水的利用率,雨水在对植被层的绿植浇灌后进一步通过导水管、进水管进入蓄水池进行收集,且收集后的雨水经净化系统处理后可以进行进一步使用,相对减少了生活中自来水的使用,实现了节水的目的。
(2)在建筑顶部种植的绿植可以在雨水的浇灌下生长,实现节水目的的同时还提高了绿植面积的占比,提高了对环境的保护。
(3)过滤池由上至下设置的粗格栅和细格栅对雨水中含有的杂质进行逐级过滤,提高了过滤效果同时减少了杂质对格栅的堵塞。
(4)第二连接管通过漂浮水泵将沉淀池内的雨水泵入蓄水池内,防止将沉淀的杂质泵入蓄水池内。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如下,导水管与净水管之间设有过滤装置,过滤装置包括筒状结构的连接件,连接件的上、下端分别设有用于与导水管、进水管连接的接口,连接件的中间位置处开设有用于杂质排除的排污口,连接件内设有滤网。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如下,连接件的中间部分呈矩形筒状结构。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如下,滤网倾斜安装在连接件内。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如下,滤网相对连接件可拆卸设置。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如下,排污口的最低处与滤网的最低处持平,形成导水管内的雨水流经连接件时含有的杂质被滤网阻隔并在雨水冲刷下最终由排污口排出的结构。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1)用于对收集雨水中含有的较大体积的杂质进行隔离,雨水经导水管进入进水管内会先经过过滤装置,过滤装置内的滤网可以对雨水中的杂质进行有效隔离。
(2)避免被隔离的杂质堵塞滤网,滤网倾斜设置,滤网上积聚的杂质在雨水的冲刷下进一步由排污口排出,防止堵塞滤网。
(3)过滤装置便于安装且适配性高,直接在导水管与进水管的连接处安装即可。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如下,植被层和蓄水层之间设有滤水层。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如下,楼顶呈倒“V”字形结构,楼顶的最低端设有导流槽。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如下,楼顶顶部形成的夹角大于120°。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1)滤水层用于减少绿植层土壤的流失,也避免绿植层内的土壤颗粒进入雨水,减少雨水中杂质的含量。
(2)楼顶的结构及导流槽的设计均有效方便了雨水的导流与收集工作,同时楼顶设置的夹角大于120°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雨水的冲刷对植被层的破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过滤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其中:11-楼顶、12-楼体、13-防水层、2-植被层、21-滤水层、22-蓄水层、3-导流槽、31-导水管、32-进水管、4-过滤装置、41-连接件、42-接口、43-滤网、44-排污口、5-过滤池、51-粗格栅、52-细格栅、53-第一连接管、6-沉淀池、61-第二连接管、7-蓄水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新型节水减污绿色生态建筑系统的具体实施例,如图1-5所示:
新型节水减污绿色生态建筑系统,包括楼顶11和楼体12,楼顶11上设有植被层,植被层设置在楼顶11上,楼顶11上敷设有防水层13,防水层13与植被层之间设有蓄水层22,蓄水层与植被层2之间设有滤水层21,楼顶11上由下至上分别为防水层13、蓄水层22、滤水层21和植被层,植被层包括土壤和植被,滤水层21用于防止植被层的土壤在雨水的冲刷下流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收集的雨水中的含杂量,减少后期雨水的净化工作,其中滤水层21的材料可以是土工布,雨水对植被层浇灌后多余的雨水通过滤水层21进入蓄水层22,为进一步方便对雨水的收集同时防止楼顶11植被层内形成积水,楼顶11呈倒“V”字形结构,楼顶11顶部的夹角大于120°,在防止植被层产生积水的同时进一步避免植被层的土壤被冲刷,楼顶11的边缘开设有导流槽3,雨水在重力作用下由蓄水层22流向导流槽3,导流槽3通过导水管31与进水管32连接,收集的雨水通过各导流槽3汇聚进入导水管31并进一步进入进水管32内。
进水管32与导水管31之间通过过滤装置4连接,如图4和图5所示,过滤装置4包括连接件41,连接件41的上、下端部分别设有用于与导水管31下端及进水管32上端连接的接口42,连接件41的上、下端呈圆筒状结构,连接件41的中间位置处呈矩形管状结构,连接件41中间位置处的宽度大于其上、下端部的宽度,连接件41的中间位置处设有滤网43,滤网43倾斜设于连接件41内,连接件41中部的一侧设有用于杂质排出的排污口44,排污口44与连接件41的内部连通,排污口44的下端部与滤网43最低处水平设置,雨水由导水管31进入进水管32内时会先通过过滤装置4,滤网43用于对雨水中较大体积的杂质进行隔离,积聚在滤网43上的杂质在雨水的冲刷下由排污口44排出,过滤装置4用于对雨水进行初步的过滤,同时优选避免了雨水中含有的杂质对滤网43产生阻塞,其中滤网43的具体结构根据图4和图5所示可以有两种,滤网43可以如图4所示直接倾斜设于连接件41内,也可以如图5所示滤网43部分倾斜部分平直设于连接件41内。
进水管32的下端伸入建筑物下方并与净水系统连通,如图3所示,建筑物下方设有过滤池5、沉淀池6和蓄水池7,进水管32与过滤池5连通,过滤池5通过第一连接管53与沉淀池6连通,沉淀池6通过第二连接管61与蓄水池7连通,过滤池5内由上至下依次设有粗格栅51和细格栅52,粗格栅51和细格栅52分别用于对雨水中含有的不同大小的杂质进行过滤,粗格栅51和细格栅52倾斜设于过滤池5内,粗格栅51和细格栅52的倾斜方向可以不同,粗格栅51和细格栅52在对雨水过滤的同时减少杂质对格栅的堵塞,防止影响雨水的过滤工作,过滤池5在底端通过第一连接管53与沉淀池6的底端连通,过滤池5内的雨水经第一连接管53和水泵的作用进入沉淀池6,同时减少对沉淀池6的冲击,保证沉淀效果,第二连接管61通过漂浮水泵由上至下将沉淀池6内沉淀后的雨水泵入蓄水池7进行储存,防止将沉淀池6中沉淀的杂质颗粒泵入蓄水池7内,保证了蓄水池7内雨水的净化效果,蓄水池7内的雨水经消毒后可直接用于小区内植被的灌溉或住户马桶的冲刷等工作,加强了对雨水的利用率,实现了节水的目的。
其中,建筑楼顶11的植被层可以由人工定期浇灌或设自动浇灌系统,自动浇灌系统包括插在土壤内不同位置的多个湿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连接有控制中心,土壤层中埋设有喷管,喷管上间隔设置喷头,喷管通过水管与蓄水池7连接,喷管与水管之间通过电磁阀连接,当控制中心检测到湿度传感器的数据小于预设值时即控制,控制中心控制电磁阀打开,蓄水池7内的水经水管进入喷管并由喷头喷出对植被层进行浇灌。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雨水经依次经、植被层、滤水层21和蓄水层22进入导水管31,并进一步通过过滤装置4对雨水中含有的像落叶等较大体积的杂质进行初步过滤,初步过滤的雨水进一步由进水管32进入净水系统,净水系统包括用于对雨水二次过滤的过滤池5和用于对雨水进行沉淀的沉淀池6,经沉淀处理的雨水最终进行蓄水池7进行储存并可进一步用于一些生活场景中,提高了对雨水的利用率,同时通过在建筑物楼顶11种植绿植的方式提高绿化面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新型节水减污绿色生态建筑系统,包括楼体和楼顶,其特征在于,楼顶上设有植被层,植被层与楼顶的防水层之间设有用于雨水积蓄的蓄水层,蓄水层内积水通过导水管流入设于楼体外侧的进水管,进水管的下端连接有净水系统,形成进水管收集的雨水经净水系统进行净化的结构;
净水系统包括过滤池、沉淀池和蓄水池,进水管与过滤池连接,过滤池与沉淀池通过第一连接管连接,过滤池的上方由上至下依次设有粗格栅、细格栅,蓄水池与沉淀池通过第二连接管进行连接,第二连接管在沉淀池内连接有漂浮水泵,形成第二连接管通过漂浮水泵将沉淀池内的水由上至下泵入蓄水池内的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节水减污绿色生态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导水管与净水管之间设有过滤装置,过滤装置包括筒状结构的连接件,连接件的上、下端分别设有用于与导水管、进水管连接的接口,连接件的中间位置处开设有用于杂质排除的排污口,连接件内设有滤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节水减污绿色生态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连接件的中间部分呈矩形筒状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节水减污绿色生态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滤网倾斜安装在连接件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节水减污绿色生态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滤网相对连接件可拆卸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节水减污绿色生态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排污口的最低处与滤网的最低处持平,形成导水管内的雨水流经连接件时含有的杂质被滤网阻隔并在雨水冲刷下最终由排污口排出的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新型节水减污绿色生态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植被层和蓄水层之间设有滤水层。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新型节水减污绿色生态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楼顶呈倒“V”字形结构,楼顶的最低端设有导流槽。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型节水减污绿色生态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楼顶顶部形成的夹角大于120°。
CN202020406906.4U 2020-03-26 2020-03-26 新型节水减污绿色生态建筑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24533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06906.4U CN212453363U (zh) 2020-03-26 2020-03-26 新型节水减污绿色生态建筑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06906.4U CN212453363U (zh) 2020-03-26 2020-03-26 新型节水减污绿色生态建筑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453363U true CN212453363U (zh) 2021-02-02

Family

ID=744667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406906.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2453363U (zh) 2020-03-26 2020-03-26 新型节水减污绿色生态建筑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45336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76269A (zh) * 2023-02-21 2023-05-09 无锡市城市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用于绿色建筑的污水快速回收利用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76269A (zh) * 2023-02-21 2023-05-09 无锡市城市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用于绿色建筑的污水快速回收利用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723179U (zh)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的雨水利用系统
CN211816793U (zh) 用于海绵城市的绿化沟
CN208395895U (zh) 屋顶花园雨水收集回用系统
CN108867239A (zh) 城市道路雨水收集利用自调节系统
CN111350233A (zh) 一种北方地区田间大棚区雨洪资源利用装置及构建方法
CN106836372A (zh) 海绵屋面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CN211817483U (zh) 一种建筑物雨水自动分流过滤水斗
CN210382053U (zh) 一种海绵城市生态屋顶
CN108056004A (zh) 一种高架桥雨水收集利用灌溉系统
CN212453363U (zh) 新型节水减污绿色生态建筑系统
CN208472830U (zh) 一种坡地雨水收集就地自流灌溉装置
CN208072566U (zh) 一种道路两侧雨水滞留系统
CN213204287U (zh) 一种小区内雨水收集系统
CN112982557A (zh) 一种园林雨水收集再利用设备
CN219840099U (zh) 一种防水土流失护坡结构
CN211353410U (zh) 坡地茶园渗管取水集水滴灌系统
CN205357488U (zh) 用于屋顶绿化草坪的灌溉装置
CN214993540U (zh) 拦沙式水土保持生态护岸
CN207211247U (zh) 海绵屋面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CN212926263U (zh) 一种海绵化的工业厂房的雨水回收装置
CN212358883U (zh) 一种绿色屋顶
CN209891359U (zh) 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净化回收利用单元系统
CN103741785B (zh) 一种雨水弃流分流装置
CN208389555U (zh) 基于既有排水系统的对称式净化截污装置
CN212689073U (zh) 一种绿色节能建筑雨水收集处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