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36115U - 一种防雨通风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雨通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436115U
CN212436115U CN202021882895.3U CN202021882895U CN212436115U CN 212436115 U CN212436115 U CN 212436115U CN 202021882895 U CN202021882895 U CN 202021882895U CN 212436115 U CN212436115 U CN 2124361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rain
cover plate
opening
venti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88289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卫刚
王猛
郑炳风
雷星
惠兆东
郭海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Yellow River Electromechan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n Yellow River Electromechan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Yellow River Electromechan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n Yellow River Electromechan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88289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4361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4361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4361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电子设备通风散热技术领域,是关于一种防雨通风装置。该装置包括盖板,盖板包括一凹陷部,且该凹陷部底面设有一通风孔;防雨罩,安装于所述盖板上,且与所述凹陷部适配,并与所述凹陷部共同形成一腔体,且该防雨罩上设有多个第一进风口,该第一进风口位置与所述通风孔位置错开设置;其中,所述防雨罩下方具有一缺口,该缺口用于与所述盖板形成第一开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能够达到无需人工干预可自动将雨水排出实现防雨通风的目的。

Description

一种防雨通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电子设备通风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雨通风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大多数内部安装风机采用开放式强迫对流散热方式,该散热方式需要在电子设备上设置通风窗口使得内部气流和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目前大多电子设备采用百叶窗实现防雨通风目的,也有电子设备采用带倾角的栅格式百叶窗;但现有的百叶窗是将叶片完全关闭来实现防雨,在防雨同时无法使得空气进入,无法实现电子设备内部器件散热;带倾角的栅格式百叶窗虽然可以起到防雨的目的,但严重降低了强迫对流散热时风机的进风风量,从而导致散热效率变差。
申请号为201610189783.1、名称为一种可调节的孔洞式防雨通风窗,包括两层平行设置的通风板和滑动机构,通风板沿着滑动机构可滑动,通风板上设有若干个通风孔,相邻的通风板上的通风孔错位布置,通过调整通风板之间的间距来实现防雨通风目的。该通风窗虽然增加了滑动机构,可以实现防雨通风的目的,但需要人为干预,因此无法实现自动防雨通风的目的。因此,有必要改善上述相关技术方案中存在的一个或者多个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本部分旨在为权利要求书中陈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背景或上下文。此处的描述不因为包括在本部分中就承认是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雨通风装置,进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由于相关技术的限制和缺陷而导致的一个或者多个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防雨通风装置,该装置包括:
盖板,包括一凹陷部,且该凹陷部底面设有一通风孔;
防雨罩,安装于所述盖板上,且与所述凹陷部适配,并与所述凹陷部共同形成一腔体,且该防雨罩上设有多个第一进风口,该第一进风口位置与所述通风孔位置错开设置;
其中,所述防雨罩下方具有一缺口,该缺口用于与所述盖板形成第一开口。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盖板正面包括一U型槽,该U型槽与所述盖板底面连通,且所述凹陷部设置于该U型槽内。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朝向所述腔体的所述防雨罩一侧设有凹槽,且该凹槽与防雨罩下表面连通,且部分该防雨罩下方与所述U型槽之间形成第二开口。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口为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开口为第三进风口;和/或,所述第一开口为第一排水口,所述第二开口为第二排水口。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盖板背面环向设有一密封槽,用于设置密封圈,以保证所述盖板与电子设备之间连接的密封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通风孔外侧用于连接风机,且该风机位于所述盖板背面处。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包括一防护网,安装于所述通风孔处,且该防护网位于所述腔体内。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凹陷部截面呈梯形,且斜面位于所述凹陷部的下方,以便于进入所述腔体内的雨水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风口数量介于3~6个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盖板部分设有多个减轻槽,用于减轻该盖板的重量;所述防雨罩设有多个减轻槽,用于减轻所述防雨罩的重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雨通风装置,通过盖板上凹陷部与防雨罩的配合使用,当雨水混合空气从防雨罩上的第一进风口进入凹陷部与防雨罩构成的腔体时,雨水由于重力的作用下落并从第一开口排出,并且第一进风口与通风孔错开设置,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雨水直接进入通风孔内,从而实现了防雨通风的目的,并且该装置无需人工干预,节省了人力成本。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中防雨通风装置拆解示意图;
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中防雨通风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中防雨通风装置三视示意图;
图4示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中盖板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中盖板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中防雨罩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中防雨罩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盖板100;防雨罩200;第一进风口201;缺口202;防护网300;凹陷部101;通风孔1012;密封圈400;风机500;第一开口2021;第二开口203;安装孔1013;斜面102;U型槽103;安装孔1031;密封槽104;减轻槽105;凹槽203;减轻槽204。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
此外,附图仅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附图中所示的一些方框图是功能实体,不一定必须与物理或逻辑上独立的实体相对应。
本示例实施方式中首先提供了一种防雨通风装置。参考图1中所示,该装置可以包括盖板100和防雨罩200。
盖板100包括一凹陷部101,且该凹陷部101底面设有一通风孔1012;防雨罩200安装于所述盖板100上,且与所述凹陷部101适配,并与所述凹陷部101共同形成一腔体,且该防雨罩200上设有多个第一进风口201,该第一进风口201位置与所述通风孔1012位置错开设置;其中,所述防雨罩200下方具有一缺口202,该缺口202用于与所述盖板100形成第一开口2021。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雨通风装置,通过盖板100上凹陷部101与防雨罩200的配合使用,当雨水混合空气从防雨罩200上的第一进风口201进入凹陷部101与防雨罩200构成的腔体时,雨水由于重力的作用下落并从第一开口2021排出,并且第一进风口201与通风孔1012错开设置,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雨水直接进入通风孔1012内,从而实现了防雨通风的目的,并且该装置无需人工干预,节省了人力成本。
下面,将参考图1至图7对本示例实施方式中的上述防雨通风装置的各个部分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盖板100的下侧设有一凹陷部101,该凹陷部101与形状适配的防雨罩200配合使用,并且该凹陷部101能够与防雨罩200形成一腔体,且凹陷部101的底面设有一通风孔1012,该通风孔1012用作电子器件散热的进风口;并且防雨罩200上开设有多个第一进风口201,为避免从第一进风口201进入腔体内的夹杂雨水的气体直接进入通风孔1012,因此将第一进风口201与通风孔1012的开设位置错开设置,当雨水进入腔体后由于重力作用下落,避免了随气流进入通风孔1012。在一个示例中,所述凹陷部101截面呈梯形,且斜面102位于所述凹陷部101的下方,以便于进入所述腔体内的雨水排出。具体的,如图3、4所示,该凹陷部101实际为一开设在盖板100上的梯形凹槽203,且斜面102位于凹陷部101的下方,落下的雨水将会顺着该斜面102流出,能够进一步加快雨水流出的速度。
另外,如图2所示,防雨罩200的下方设有一缺口202,该缺口202可设置为矩形,但不做限制,该缺口202能够与盖板100之间形成第一开口2021,该第一开口2021可用作进风口,以增大通风孔1012处的进风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盖板100正面包括一U型槽103,该U型槽103与所述盖板100底面连通,且所述凹陷部101设置于该U型槽103内。具体的,为便于安装,在设置凹陷部101的位置预先设置一U型槽103,且该U型槽103与盖板100地面连通,以便于从腔体内流出的雨水流出;且在凹陷部101的边缘,即U型槽103环向四周位置处设置多个安装孔1031,用于将防风罩紧固于盖板100上U型槽103的位置处。
在一个实施例中,朝向所述腔体的所述防雨罩200一侧设有凹槽203,且该凹槽203与防雨罩200下表面连通,且部分该防雨罩200下方与所述U型槽103之间形成第二开口203。具体的,如图7所示,朝向腔体的防雨罩200的一侧设有凹槽203,且该凹槽203与防雨罩200下表面连通,并且部分防雨罩200(除去缺口202部分)的下方与U型槽103之间能够形成第二开口203,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第二开口203为第三进风口;所述第二开口203为第二排水口。该第二开口203不仅可以作为进风口,以增加进入通风孔1012的进风量,而且当雨水从凹陷部101的斜面102留下时,可以从第二排水口排出,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雨水排出的速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口2021为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一开口2021为第一排水口。具体的,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开口2021为防雨罩200下方缺口202与盖板100之间形成的,该第一开口2021可作为第二进风口为通风孔1012提供风量,并且可以作为第一排水口,当雨水随空气由第一进风口201进入腔体内,并因为重力作用下落后可由该第一排水口排出。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板100背面环向设有一密封槽104,用于设置密封圈400,以保证所述盖板100与电子设备之间连接的密封性。具体的,盖板100背面用于与电子设备连接,为避免雨水等从盖板100与电子设备连接处进入,在盖板100背面设置密封槽104,并在该密封槽104内设置适配的密封圈400,从而保证盖板100与电子设备之间连接的密封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风孔1012外侧用于连接风机500,且该风机500位于所述盖板100背面处。具体的,如图5所示,风机500设置于盖板100背面的通风孔1012处,用于向电子设备内传送气流。当风机500工作时,气流从第一进风口201、第二进风口及第三进风口进入防雨罩200的背面凹槽203与盖板100的凹陷部101形成的腔体后,再通过防护网300、凹陷部101的底面上的圆形通风孔1012、风机500后进入电子设备内部,雨水在重力作用下通过第一排水口、第二排水口流出。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包括一防护网300,该防护网300通过安装孔1013安装于所述通风孔1012处,且该防护网300位于所述腔体内。具体的,如图1所示,防护网300安装于位于腔体内通风孔1012的位置处,该防护网300能够防止虫子等进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风口201数量介于3~6个之间。具体的,该第一进风口201设置数量可根据通风孔1012面积以及第一进风口201的面积进行取值,且不影响通风孔1012的正常进风量,具体数量不做限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板100部分设有多个减轻槽105,用于减轻该盖板100的重量;所述防雨罩200设有多个减轻槽204,用于减轻所述防雨罩200的重量。具体的,如图5、7所示,盖板100及防雨罩200均设有多个减轻槽,用于减轻整个防雨通风装置的重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雨通风装置,通过盖板100上凹陷部101与防雨罩200的配合使用,当雨水混合空气从防雨罩200上的第一进风口201进入凹陷部101与防雨罩200构成的腔体时,雨水由于重力的作用下落并从第一开口2021排出,并且第一进风口201与通风孔1012错开设置,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雨水直接进入通风孔1012内,从而实现了防雨通风的目的,并且该装置无需人工干预,节省了人力成本。
需要理解的是,上述描述中的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后,将容易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实用新型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实用新型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实用新型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实用新型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Claims (10)

1.一种防雨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
盖板,包括一凹陷部,且该凹陷部底面设有一通风孔;
防雨罩,安装于所述盖板上,且与所述凹陷部适配,并与所述凹陷部共同形成一腔体,且该防雨罩上设有多个第一进风口,该第一进风口位置与所述通风孔位置错开设置;
其中,所述防雨罩下方具有一缺口,该缺口用于与所述盖板形成第一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防雨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正面包括一U型槽,该U型槽与所述盖板底面连通,且所述凹陷部设置于该U型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防雨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朝向所述腔体的所述防雨罩一侧设有凹槽,且该凹槽与防雨罩下表面连通,且部分该防雨罩下方与所述U型槽之间形成第二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防雨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为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开口为第三进风口;和/或,所述第一开口为第一排水口,所述第二开口为第二排水口。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防雨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背面环向设有一密封槽,用于设置密封圈,以保证所述盖板与电子设备之间连接的密封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防雨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孔外侧用于连接风机,且该风机位于所述盖板背面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防雨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还包括一防护网,安装于所述通风孔处,且该防护网位于所述腔体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防雨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截面呈梯形,且斜面位于所述凹陷部的下方,以便于进入所述腔体内的雨水排出。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防雨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口数量介于3~6个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防雨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部分设有多个减轻槽,用于减轻该盖板的重量;所述防雨罩设有多个减轻槽,用于减轻所述防雨罩的重量。
CN202021882895.3U 2020-09-02 2020-09-02 一种防雨通风装置 Active CN2124361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82895.3U CN212436115U (zh) 2020-09-02 2020-09-02 一种防雨通风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82895.3U CN212436115U (zh) 2020-09-02 2020-09-02 一种防雨通风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436115U true CN212436115U (zh) 2021-01-29

Family

ID=742753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882895.3U Active CN212436115U (zh) 2020-09-02 2020-09-02 一种防雨通风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4361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078386A1 (zh) 通风散热结构及空调器
JP2000295721A (ja) 制御盤の防水構造
CN211345777U (zh) 底盘壳体、窗式空调器
CN112087895A (zh) 一种防雨通风装置
CN108844144A (zh) 电气盒以及空调器
CN111023545A (zh) 底盘壳体、窗式空调器
CN212436115U (zh) 一种防雨通风装置
CN218296110U (zh) 密闭车间微动力新风系统
CN205355605U (zh) 一种集成电气设备柜的集装箱的通风散热结构
CN210379834U (zh) 一种电控柜防进雨百叶窗
CN200973206Y (zh) 户外机柜防水装置
KR20100054023A (ko) 환기장치의 일체형 환기그릴
CN210900141U (zh) 一种led显示屏的散热装置
CN210694551U (zh) 一种机柜用的迷宫式通风装置
CN220965018U (zh) 一种防水的安防监控
CN110880705A (zh) 散热顶盖、变电站箱体及箱式变电站
CN220273123U (zh) 一种具有防水功能的户外配电箱
CN210534520U (zh) 一种防水通风的投影设备户外箱体
CN112228970A (zh) 隔板及室外机
CN217405938U (zh) 一种低压动力配电柜
CN210638188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用电控盒及室外机
CN218569531U (zh) 电气自动化防潮配电柜
CN218550426U (zh) 一种新型高防护等级户外柜
CN219969452U (zh) 一种充电桩
CN216624902U (zh) 一种变压器室钢门进风口防虫安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