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27665U - 一种隔墙总成 - Google Patents

一种隔墙总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427665U
CN212427665U CN202022026799.5U CN202022026799U CN212427665U CN 212427665 U CN212427665 U CN 212427665U CN 202022026799 U CN202022026799 U CN 202022026799U CN 212427665 U CN212427665 U CN 2124276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eel
sound
puigging
cross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02679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欣欣
丁泽成
王文广
周东珊
李金名
武鹏
陈奕阊
徐晨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Yasha Decor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Yasha Decor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Yasha Decor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Yasha Decor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02679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4276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4276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4276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uilding Environ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隔墙总成,包括:均为具有一定厚度且竖向平铺的内层隔音部、两个外层隔音部,所述内层隔音部包括在厚度上切分的第一隔音部以及第二隔音部,所述第一隔音部为多孔固体介质并可吸收声音,所述第二隔音部为空气介质,两个所述外层隔音部分别贴合在所述内层隔音部的前表面以及后表面,所述外层隔音部为固体介质并可阻挡声音传播。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隔墙隔音效果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隔墙总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隔墙总成,主要应用在建筑装饰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隔墙是分隔建筑物内部空间的墙,隔墙不承重,一般要求轻、薄,有良好的隔声性能,对于不同功能房间的隔墙有不同的要求,同时隔墙应尽量便于拆装,其中,隔音性能一直是建筑装饰技术领域的研究重点。
例如现有技术公开号CN104775551B公开了一种便捷式安装的室内保温隔音隔墙属于建筑领域,属于室内的一种隔墙,用于间隔室内空间,包括有横梁、中柱和隔板,所述的横梁由设有横梁安装槽和横梁线管道的型材构成,所述的中柱由设有中柱安装槽和中柱线管道的型材构成,所述的横梁为隔墙的横向承重梁,中柱安装在横梁上形成横梁的竖向支撑柱体,所述的隔板安装在横梁的横梁安装槽和中柱的中柱安装槽上形成隔墙墙体,其横梁的横梁线管道与中柱的中柱线管道相互连通形成铺设水管和电源线的连接通道。
又如现有技术公开号CN107237429B公开了一种龙骨可调、附加门窗系统的隔音保温模组拼装式隔墙系统,其中,横向T型杆件与直角转接组件通过杆件链接组件用铆钉固定链接,竖向T型杆件与直角转接组件通过杆件链接组件用铆钉固定链接,构建墙体的外框;多向链接头等距布置在上下两边的横向T型杆件上,利用铆钉链接;根据实际距离调节可调节支撑拉杆的尺寸,利用铆钉将可调节支撑拉杆两端与多向链接头链接;利用横向T型杆件、竖向T型杆件、阴角转接组件、杆件链接组件通过铆钉连接成门窗的外框的外框;利用门窗固定支撑拉杆和多个多向链接头的配合将门窗的外框固定于墙体外框的内部。本发明各个组件都是可拆卸组件,可反复利用,损耗比率低;包含门窗系统,满足分割后的交通、采光需求。
这类隔墙的现有技术均存在着隔音效果一般,或者隔音效果只是隔墙的部分组成部分所提供,无法全面且有效地实现隔音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隔墙总成,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隔墙隔音效果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隔墙总成,包括:均为具有一定厚度且竖向平铺的内层隔音部、两个外层隔音部,所述内层隔音部包括在厚度上切分的第一隔音部以及第二隔音部,所述第一隔音部为多孔固体介质并可吸收声音,所述第二隔音部为空气介质,两个所述外层隔音部分别贴合在所述内层隔音部的前表面以及后表面,所述外层隔音部为固体介质并可阻挡声音传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层隔音部还包括呈矩形体结构的隔墙龙骨总成,所述第一隔音部装配填充在所述隔墙龙骨总成内,两个所述外层隔音部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隔墙龙骨总成的前表面以及后表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隔墙龙骨总成包括多个呈矩形体结构的龙骨模块框架,多个所述龙骨模块框架并排横向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隔音部由所述龙骨模块框架分隔为多个并且装配填充在每个所述龙骨模块框架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层隔音部为硅酸钙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隔墙总成还包括具有一定厚度且竖向平铺的面层隔音部,所述面层隔音部贴合在其中一个外层隔音部,所述面层隔音部为空气固体混合介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面层隔音部是由固体介质中开设多个并排且前后贯通的管状孔作为空气介质形成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面层隔音部的密度在1.8-2.0kg/m³,弹性模量在3500-4500MPa。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面层隔音部为石塑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面层隔音部包括多个横向并排的面层单元板,相邻面层单元板相对的侧边设置卡接匹配的榫舌与榫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面层隔音部贴合在所述外层隔音部的后表面设有多个相互间隔的条形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隔墙总成以厚度切分出的各个组成部分均具有隔音效果,而并非某个组成隔音组成部分单独实现隔音效果,第一隔音部的功能为吸收声音;所述第二隔音部为吸音棉与前基层板之间形成的空腔,其为空气介质,功能为将前后的固体介质隔断,避免形成声桥;外层隔音部为固体介质,功能是反射大多数射声波,阻断声波的传达路径以削减声波的传递;面层隔音部为空气固体混合介质,具体的,是由固体介质中开设多个并排且前后贯通的管状孔作为空气介质形成的,功能是进一步增强隔音效果,这五层隔音部的隔音原理有所差异,隔音作用相辅相成,使得本实施案例的隔墙总成具有极好的隔音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将通过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实施案例,以助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优点,其中:
图1为实施案例1龙骨模块框架的正视示意图;
图2为实施案例1龙骨模块框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实施案例2龙骨连接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实施案例2龙骨连接结构的仰视示意图;
图5为实施案例2第一连接件的仰视示意图;
图6为实施案例2另一种第一连接件的仰视示意图;
图7为实施案例3龙骨连接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实施案例3龙骨连接结构的仰视示意图;
图9为实施案例3第二连接件的仰视示意图;
图10为实施案例3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种中部与横龙骨组件的关系示意图;
图11为实施案例3另一种第二连接件的仰视示意图;
图12为实施案例4隔音单元一种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13为实施案例4隔音单元另一种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14为实施案例4第二竖龙骨与吸音棉的剖视示意图;
图15为实施案例4第一竖龙骨与吸音棉的剖视示意图;
图16为实施案例4横龙骨组件与吸音棉的剖视示意图;
图17为实施案例4吸音棉的正视示意图;
图18为实施案例5隔音单元一种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19为实施案例5隔音单元另一种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20为实施案例5吸音棉的正视示意图;
图21为实施案例6隔墙龙骨总成的正视示意图;
图22为实施案例6隔墙龙骨总成的俯视示意图;
图23为实施案例6边龙骨、收边龙骨与第一横龙骨的剖视示意图;
图24为实施案例7龙骨拼接结构的正视示意图;
图25为实施案例7龙骨拼接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6为实施案例7龙骨拼接结构的仰视示意图;
图27为实施案例8隔墙总成的立体示意图;
图28为实施案例8隔墙总成的右视示意图;
图29为实施案例8拼接的面层单元板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案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实施案例1:
参照图1、图2,一种龙骨模块框架,包括第一横龙骨11、第二横龙骨12、第一竖龙骨21、第二竖龙骨22以及两个横龙骨组件3,所述第一横龙骨11、所述第二横龙骨12、所述第一竖龙骨21、所述第二竖龙骨22四者在端部固定连接,围成一个矩形框结构,两个所述横龙骨组件3的两端分别垂直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竖龙骨21以及所述第二竖龙骨22。
对于龙骨模块框架的规格以及比例,所述第一竖龙骨21与所述第一横龙骨11的长度比例为3-4:1,两个所述横龙骨组件3与所述第一横龙骨11之间、以及与所述第二横龙骨12之间的间距大致相同,而两个所述横龙骨组件3之间的间距大致为上述间距的1.5-2倍,即两个横龙骨组件3将龙骨模块框架划分为三个矩形框至中,位于中部的矩形框面积大致为两侧的矩形框面积的1.5-2倍,所述横龙骨组件3的数量设定主要参照所述第一竖龙骨21以及第二竖龙骨22的长度,以及第一竖龙骨21与第一横龙骨11的长度比。
所述第一横龙骨11与第二横龙骨12结构、尺寸完全相同,所述第一竖龙骨21与第一横龙骨11、第二横龙骨12的厚度相同,并且第一竖龙骨21的厚度大于第二竖龙骨22的厚度。第一横龙骨11、第二横龙骨12、第一竖龙骨21、第二竖龙骨22的后表面齐平,因此四者构成的矩形框结构在所述第二竖龙骨22处整体向内凹陷,即使得第二竖龙骨22前表面所在的平面与第一横龙骨11、第二横龙骨12、第一竖龙骨21的前表面所在的平面之间具有间隔,间隔厚度为第一竖龙骨21与第二竖龙骨22的厚度差。
所述第一横龙骨11、第二横龙骨12、第一竖龙骨21、第二竖龙骨22为C型龙骨,并且这四个龙骨的槽口朝向矩形体结构之内。所述横龙骨组件3包括两个第三横龙骨31,两个所述第三横龙骨31前后相隔一段距离,其两端分别垂直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竖龙骨21以及所述第二竖龙骨22,两个所述第三横龙骨31为U型龙骨并且两者的槽口相对。
在本实施案例中,所述第一横龙骨11、所述第二横龙骨12以及所述第一竖龙骨21为75mmC型龙骨,所述第二竖龙骨22为50mmC型龙骨,所述横龙骨组件3的两个第三横龙骨31为38mmU型龙骨。
值得注意的是,所述龙骨模块框架在实际的建筑装饰领域是作为整体结构中的一部分,在本实用新型中该龙骨模块框架是隔墙的一部分,其前表面与后表面都需要固定安装板材,因此第一横龙骨11、第二横龙骨12、第一竖龙骨21、第二竖龙骨22的后表面均与龙骨模块框架后表面安装固定的板材接触或固定连接,而前表面第一横龙骨11、第二横龙骨12、第一竖龙骨21与龙骨模块框架前表面安装固定的板材接触或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竖龙骨22前后表面之间的空间内可装配填充所需的建筑功能材质,例如隔音保温材质,具体的可选择使用吸音棉、吸音板等等,而第二竖龙骨22前表面与第一横龙骨11、第二横龙骨12、第一竖龙骨21前面表之间则形成一个空腔,该空腔可在空间上将两侧的板材隔断,避免形成声桥从而导致隔音性能;而且,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要慢于固体,因此空腔起到了减缓声音传播从而提升隔音性能;另外,波分声波在空腔内可来回反射多次,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部分声音。
实施案例2:
参照图3-图5,一种龙骨连接结构,为实施案例1中所述第一横龙骨11与所述第一竖龙骨21的固定连接结构,该龙骨连接机构包括第一横龙骨11、第一竖龙骨21以及固定连接两者端部的第一连接件4,所述第一横龙骨11与所述第一竖龙骨21相互垂直,所述第一连接件4为轻钢材质,其包括竖龙骨第一连接部41、横龙骨第一连接部42以及两个第一夹紧部43,所述竖龙骨第一连接部41以及所述横龙骨第一连接部42均呈C型结构,两个所述第一夹紧部43呈U型结构并且两者的槽口方向相反,两个第一夹紧部43的两端分别连接竖龙骨第一连接部41以及横龙骨第一连接部42的两端。
所述第一连接件4的竖龙骨第一连接部41嵌设在所述第一竖龙骨21的槽内;具体的,竖龙骨第一连接部41的两个侧部412分别紧贴在第一竖龙骨21的两个侧部212,竖龙骨第一连接部41的中部411紧贴在第一竖龙骨21的中部211。所述第一连接件4的横龙骨第一连接部42嵌设在所述第一横龙骨11的槽内;具体的,横龙骨第一连接部42的两个侧部422分别紧贴在第一横龙骨11的两个侧部112,横龙骨第一连接部42的中部421则支撑第一横龙骨11的两个侧部112。所述第一竖龙骨21的两个侧部212沿其侧边具有向内弯折的折边部213,折边部213的宽度大致为第一竖龙骨21宽度(即两个侧部之间的间距)的1/6-1/5,所述第一连接件4的两个第一夹紧部43分别夹紧两个所述折边部213。所述竖龙骨第一连接部41与所述第一竖龙骨21的两个侧部212以紧固件45(优选拉铆钉)固定连接,所述横龙骨第一连接部42与所述第一横龙骨11的两个侧部112以紧固件46(优选拉铆钉)固定连接。
所述折边部213与所述第一夹紧部43可以增加第一连接件4与第一竖龙骨21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加强第一竖龙骨21与第一横龙骨11之间的连接强度,另外,所述第一夹紧部43夹紧折边部213的结构可以避免所述第一连接件4沿第一横龙骨11长度方向的位移变形或者窜动,减少紧固件45、46受到的径向作用力,从而避免其发生弯折变形并且导致第一连接件4松动的现象。
所述第一竖龙骨21的侧面(第一竖龙骨21的中部211的外表面)以及第一横龙骨11的顶面(第一横龙骨11的中部111的外表面)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并且凹槽位于中部,凹槽是由第一竖龙骨21中部/第一横龙骨11中部弯折形成的,因此第一竖龙骨21的侧面包括第一竖龙骨凹陷部2111、位于两侧的第一竖龙骨非凹陷部2112以及连接两者的第一竖龙骨连接部2113,第一横龙骨11的顶面结构与此相同。凹槽能够提高第一竖龙骨21、第一横龙骨11耐压度以避免折断发生。所述竖龙骨第一连接部41的中部411紧贴在所述第一竖龙骨凹陷部2111的内表面,因此所述竖龙骨第一连接部41的中部411与所述第一竖龙骨21的两个第一竖龙骨非凹陷部2112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即为所述第一连接件4与所述第一竖龙骨21之间的结构缓冲间隙,在所述第一竖龙骨21受压发生变形时间隙被压缩消耗,可以减小甚至避免所述竖龙骨第一连接部41的变形。
所述第一连接件4为一体结构并且在横龙骨第一连接部42的中部421的中间位置断开,具体的,第一连接件4是将轻钢板材经过冷弯工艺多次弯曲成型的,在横龙骨第一连接部42的中部断开的两端具有向第一连接件4内部延伸的第一弯折部44,两个所述第一弯折部44之间设置有隔音减震垫47,所述隔音减震垫47的两表面分别对应贴合两个第一弯折部44,三者使用紧固件(可选用螺钉)固定连接。一方面,两个第一弯折部44在结构上增加了横龙骨第一连接部42中部的横截受力面积,起到缓冲并且分摊挤压第一横龙骨11两侧部112的作用力,可以避免横龙骨第一连接部42的中部421发生弯曲;另一方面,从功能上横龙骨第一连接部42是一个整体,用以支撑所述第一横龙骨11的两侧部112,从结构上横龙骨第一连接部42是两个单独的部分固定连接而成,因此在结构断开处沿第一横龙骨11长度方向允许一定错位距离,在承受较大正应力时具备一定缓冲余地而不遭受弯曲变形等结构损伤。另外两个第一弯折部44之间的隔音减震垫47不仅起到进一步缓冲挤压第一横龙骨11作用力的功能,也还可以防止造成声桥。
另外,参照图6,所述第一横龙骨11与所述第二竖龙骨22也是使用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仅在竖龙骨第一连接部的中部长度不同,其他均相同。所述第二横龙骨12与第一横龙骨11完全相同,因此所述第二横龙骨12与第一竖龙骨21、第二竖龙骨22的连接情况也完全相同。
实施案例3:
参照图7-图10,一种龙骨连接结构,为实施案例1中所述横龙骨组件3与所述第一竖龙骨21的固定连接结构,该龙骨连接机构包括横龙骨组件3、第一竖龙骨21以及连接两者的第二连接件5,所述横龙骨组件3垂直于第一竖龙骨21,并且横龙骨组件3的端部与第一竖龙骨21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5为轻钢材质,其包括竖龙骨第二连接部51、横龙骨第二连接部52以及一个第二夹紧部53,所述竖龙骨第二连接部51以及所述横龙骨第二连接部52均呈C型结构,所述第二夹紧部53呈U型结构并且两者的槽口方向相反,所述竖龙骨第二连接部51的一端与所述横龙骨第二连接部52的一端连接,所述竖龙骨第二连接部51的另一端与所述横龙骨第二连接部52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夹紧部53的两端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件5的竖龙骨第二连接部51嵌设在所述第一竖龙骨21的槽内;具体的,竖龙骨第二连接部51的两个侧部512分别紧贴在第一竖龙骨21的两个侧部212,竖龙骨第二连接部51的中部511紧贴在第一竖龙骨21的中部211。所述横龙骨第二连接部52的两个侧部522分别对应嵌设在两个所述第三横龙骨31的槽内,而且,该侧部522的两个侧边以及中部521的两个侧边均紧贴对应的第三横龙骨31的两个槽壁(第三横龙骨31侧部312的内表面),所述横龙骨第二连接部52的中部521支撑两个所述第三横龙骨31的槽底(第三横龙骨31中部311的内表面),所述第二连接件5的第二夹紧部53夹紧靠近后表面的折边部213。所述竖龙骨第二连接部51与所述第一竖龙骨21的两个侧部212以紧固件55(优选拉铆钉)固定连接,所述横龙骨第二连接部52与所述第三横龙骨31的中部以紧固件56(优选拉铆钉)固定连接。
所述折边部213与第二夹紧部53的技术效果与实施案例2中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另外,由于横龙骨第二连接部52的中部521支撑两个所述第三横龙骨31的槽底,以及横龙骨第二连接部52两个侧部522的侧边均紧贴对应的第三横龙骨31的两个槽壁,即所述第二连接件5与两个第三横龙骨31在纵向以及横向均没有结构间隙,因此第二连接件5的横龙骨第二连接部52不会相对两个第三横龙骨31发生窜动或者错位,即第二连接件5与两个第三横龙骨31所构成的整体结构是稳定可靠的,第一竖龙骨21与横龙骨组件3(两个第三横龙骨31)之间的固定连接也是稳定可靠的,因此由第一竖龙骨21、第二竖龙骨22、两个横龙骨组件3形成的矩形框结构的结构稳定性以及整体结构强度较佳,从而该矩形框结构以及装配填充在该矩形结构内的隔音保温材质,两者组合成的隔音保温功能单元是可靠的。
所述第二连接件5为一体结构并且在横龙骨第二连接部52的中部521的中间位置断开,具体的,第二连接件5是将轻钢板材经过冷弯工艺多次弯曲成型的,在横龙骨第二连接部52的中部断开的两端具有向内延伸的第二弯折部54,两个所述第二弯折部54之间设置被夹持的隔音减震垫57,三者紧贴并使用紧固件(可选用螺钉)固定连接。一方面,两个第二弯折部54在结构上增加了横龙骨第二连接部52中部的横截受力面积,起到缓冲并且分摊挤压两个第三横龙骨31的作用力,可以避免横龙骨第一连接部42的中部发生弯曲;另一方面,从功能上横龙骨第二连接部52是一个整体,用以支撑两个第三横龙骨31,从结构上横龙骨第二连接部52是两个单独的部分固定连接而成,因此在结构断开处沿第二横龙骨12长度方向允许一定错位距离,在承受较大正应力时具备一定缓冲余地而不遭受弯曲变形等结构损伤,即使第一竖龙骨21的结构发生损伤甚至变形,导致两个第三横龙骨31沿其长度方向发生轻微的错位,由于横龙骨第二连接部52本身不会发生变形弯曲,其两个侧部与两个对应的第三横龙骨31之间的连接固定依然是稳定可靠的,从而不会对两个第三横龙骨31与第一竖龙骨21的固定连接造成太大影响。另外两个第二弯折部54之间的隔音减震垫57不仅起到进一步缓冲挤压两个第三横龙骨31作用力的功能,也还可以防止造成声桥。
另外,还可将横龙骨第二连接部52中部521的位于两个第三横龙骨31之外的部分,其两侧设置向外延伸的延伸部521A,即使得该中部521呈十字形,延伸部521A与第三横龙骨31的两个侧部312相接触,一方面延伸部521A可以起到一个近似支撑架的支撑作用,用以增强横龙骨组件受挤压的抵抗力,另一方面也相应增宽了中部521以及所述第二弯折部54的面积,进一步提高其作用力。考虑到延伸部521A与第三横龙骨31的两个侧部312相互垂直的直接接触容易造成局部破损,因此在两个侧部312与延伸部521A接触的位置设置一个弹性垫321A以解决这一问题,所述弹性垫321A可以固定在侧部312,这种情况下弹性垫321A需要具有一定宽度,以防止出现轻微错位后不与延伸部521A接触的情况,也可以将所述弹性垫321A设置成夹扣状结构并夹设在所述延伸部521A上。
所述第一竖龙骨21的侧面(第一竖龙骨21中部的外表面)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该凹槽与竖龙骨第二连接部51之间的结构关系与实施案例2中该凹槽与竖龙骨第一连接部41之间的结构关系是相同的,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参照图11,所述横龙骨组件3与所述第二竖龙骨22也是使用第二连接件固定连接,仅在竖龙骨第二连接部的中部长度不同,并且具有两个第二夹紧部,其他均相同。
实施案例4:
参照图12-图17并结合图7,一种隔音单元,包括实施案例1、3的第一竖龙骨21、第二竖龙骨22以及两个横龙骨组件3所围成的矩形框结构,以及装配填充在该矩形框结构内的吸音棉6。
所述吸音棉6对应所述第二竖龙骨22的部分嵌设在第二竖龙骨22的槽内并且将槽完全填满,第二竖龙骨22的两个侧部222也具有折边部223,该折边部223与第一竖龙骨21的折边部213宽度相同,第二竖龙骨22的两个折边部223将所述吸音棉6前表面、后表面对应的平面部位压缩并卡住,起到了对吸音棉6的固定作用。在所述第二竖龙骨22的前表面/后表面(即第二竖龙骨22两个侧部222的外表面)与吸音棉6的前表面/后表面的交界处,沿第二竖龙骨22长度方向设置第二胶带602(优选铝箔胶带),所述第二胶带602一半黏合在第二竖龙骨22的前表面/后表面,另一半黏合在吸音棉6的前表面/后表面。
所述吸音棉6对应所述第一竖龙骨21的部分嵌设在第一竖龙骨21的槽内,由于第一竖龙骨21的后表面与第二竖龙骨22的后表面齐平,因此所述吸音棉6对应第一竖龙骨21的部分后表面紧贴在第一竖龙骨21的槽壁。在所述第一竖龙骨21的后表面与吸音棉6的后表面的交界处,沿第一竖龙骨21长度方向设置第一胶带601(优选铝箔胶带),所述第一胶带601一半黏合在第二竖龙骨22的后表面,另一半黏合在吸音棉6的后表面。
所述吸音棉6对应横龙骨组件3的部分嵌设在两个第三横龙骨31的槽内,由于两个第三横龙骨31的槽口相对设置,因此两个第三横龙骨31位于同一侧的侧部312形成一个沿第三横龙骨31长度方向延伸的槽口,第三横龙骨31的侧部312宽度大于第一竖龙骨21的折边部的宽度,因此所述吸音棉6的前表面、后表面对应两个第三横龙骨31的侧部均设置有第一插槽61,两个第三横龙骨31的侧部对应嵌设在所述第一插槽61,所述第一插槽61的深度略小于第三横龙骨31侧部312的宽度,因此第三横龙骨31的侧部312不仅起到对吸音棉6的限位作用,同时还对其具有夹紧夹持的固定作用。另外,在所述吸音棉6面向横龙骨组件3的侧面对应横龙骨第二连接部52的中部521处设置有第二插槽62,所述横龙骨第二连接部52的中部521嵌设在所述第二插槽62,第二插槽62的深度略小于横龙骨第二连接部52的中部一半的宽度,因此吸音棉6可较好地包裹住横龙骨第二连接部52的中部521。另外所述吸音棉6由横龙骨第二连接部52的中部521分隔的两部分分别完全装配填充在所述第二连接件5内以及两个第三横龙骨31对应第二连接部5之间的槽内。
在横龙骨组件3的前表面/后表面(即两个第三横龙骨31中部311的外表面)与吸音棉6的前表面/后表面的交界处,沿横龙骨组件3长度方向设置第三胶带603(优选铝箔胶带),所述第三胶带603一半黏合在横龙骨组件3的前表面/后表面,另一半黏合在吸音棉6的前表面/后表面。
综上所述,吸音棉6完全填充了由第一竖龙骨21、第二竖龙骨22以及两个横龙骨组件3所围成的矩形框结构,确保了吸音棉6的隔音效果。在建筑装饰领域,尤其是隔墙的技术领域,吸音棉通常可选择玻璃纤维吸音棉或岩棉,玻璃纤维隔热棉的内部蓬松交错,有着无数的微小空隙,具有良好的吸声特征,能够有效吸收房间内大量的声音,减少室内的噪音。而岩棉由于容重大于玻璃纤维吸音棉,隔声略有优势,但很难相差1db,但是岩棉的纤维丝比较粗比较短,在成板是没那么结实,容易出现松散的现象,特别是在密度低于100KG的情况下,如果填充在隔墙内,容易出现松垮的现象,时间久了棉就会往下垮成一跎,失去刚开始安装好时的隔音效果。由于吸音棉的前表面与矩形框结构的前表面之间形成一个空腔以增强隔音效果,因此综合考虑之下本实施案例的吸音棉优选玻璃纤维隔热棉。
实施案例5:
参照18-图20,一种隔音单元,包括实施案例1、2的第一竖龙骨21、第二竖龙骨22、第一横龙骨11、横龙骨组件3所围成的矩形体结构,以及填充在该矩形体结构内的吸音棉6。
所述吸音棉6与第一竖龙骨21、第二竖龙骨22以及横龙骨组件3的结构关系与实施案例4相同。吸音棉6对应第一横龙骨11的部分嵌设在第一横龙骨11的槽内,并且吸音棉6的后表面紧贴在第一横龙骨11的槽壁。另外,所述吸音棉6对应横龙骨第一连接部42的中部的部位设有第三插槽63,第一横龙骨11的后表面与吸音棉6的后表面交界处黏贴有第四胶带604(优选铝箔胶带)。
实施案例6:
参照图21-图23,一种隔墙龙骨总成,包括多个实施案例1的龙骨模块框架,龙骨模块框架包括第一横龙骨11、第二横龙骨12、第一竖龙骨21、第二竖龙骨22以及两个横龙骨组件3。多个所述龙骨模块框架横向并排连接,所述隔墙龙骨总成的顶部以及底部固定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边龙骨7。
所述边龙骨7为L型龙骨,其包括由轻钢板材经过冷弯工艺垂直弯折成的边龙骨第一部71、边龙骨第二部72,所述边龙骨第一部71贴合在隔墙龙骨总成的顶部即多个第一横龙骨11的顶面,所述边龙骨第二部72贴合在隔墙龙骨总成的后表面即多个第一横龙骨11的后表面。
所述边龙骨第一部71的宽度大致为第一横龙骨11厚度的一半,所述边龙骨第二部72的宽度略小于第一横龙骨11的宽度,所述边龙骨第二部72与第一横龙骨11通过紧固件(优选紧固螺丝)固定连接。第一横龙骨11的顶面(第一横龙骨11中部111的外表面)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凹槽位于中部,并且凹槽是由第一横龙骨11中部弯折形成的并且位于中间位置,因此第一横龙骨11的顶面包括第一横龙骨凹陷部1111、位于两侧的第一横龙骨非凹陷部1112以及连接两者的第一横龙骨连接部1113,所述边龙骨第一部71的一部分与靠近第一横龙骨11后表面的所述第一横龙骨非凹陷部1112接触,另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横龙骨凹陷部1111之上并与其具有一定间隙。
所述第二横龙骨12与所述边龙骨7的结构关系与此相同,第二横龙骨的底面包括第二横龙骨凹陷部、位于两侧的第二横龙骨非凹陷部以及连接两者的第二横龙骨连接部,因此两个所述边龙骨7的边龙骨第一部71与隔墙龙骨总成的顶部、底部之间均有一定间隙,这两处间隙即为组装结构间隙,在组装隔墙龙骨总成时就有留有余地,这两处结构间隙在组装时可被消耗,即所述第一横龙骨非凹陷部1112以及第二横龙骨非凹陷部受到所述边龙骨第一部71的挤压将凹槽被部分压平甚至完全压平,而所述边龙骨7的边龙骨第一部71与边龙骨第二部72始终严格保持相互垂直的状态,这种结构设计可以确保两个所述边龙骨7不会出现局部弯曲等甚至变形的问题,从而确保隔墙龙骨总成顶部以及底部的结构稳定性以及结构强度。
所述隔墙龙骨总成前表面的顶部、底部均设置多个具有一定间隔的收边龙骨8,具体的,每个龙骨模块框架的第一横龙骨11以及第二横龙骨12均设置一个收边龙骨8。所述收边龙骨8为L型龙骨,其包括收边龙骨第一部81以及收边龙骨第二部82,所述收边龙骨第一部81贴合在所述第一横龙骨11/所述第二横龙骨12的前表面,使用紧固件(优选紧固螺丝)固定连接,所述收边龙骨第二部82与所述收边龙骨第一部81相互垂直,其用于支撑固定在隔墙龙骨总成前表面所固定安装的基层板以及面层板。
实施案例7:
参照图24-图26并结合图4,一种龙骨拼接结构,包括实施案例6中相邻的龙骨模块框架的固定连接结构,具体的,为相邻的所述第一竖龙骨21以及所述第二竖龙骨22的固定连接结构。
与第一竖龙骨21相同,第二竖龙骨22的侧面包括第二竖龙骨凹陷部2211、位于两侧的第二竖龙骨非凹陷部2212以及连接两者的第二竖龙骨连接部2213。
所述第一竖龙骨21的后表面以及所述第二竖龙骨22的后表面齐平,所述第一竖龙骨非凹陷部2112与所述第二竖龙骨非凹陷部2211的宽度相同,所述第一竖龙骨连接部2113与所述第二竖龙骨连接部2213的倾斜程度相同。因此,靠近后表面的第一竖龙骨非凹陷部2112与靠近后表面的第二竖龙骨非凹陷部2211的相互贴合构建了第一竖龙骨21与第二竖龙骨22的直接接触,另外,由所述第一竖龙骨非凹陷部2112、所述第二竖龙骨非凹陷部2211、所述第一竖龙骨连接部2113、所述第二竖龙骨连接部2213构成了呈Y型并且完全对称的区域整体结构,因此所述第一竖龙骨21以及所述第二竖龙骨22相互之间的挤压作用力是相同的,这对维持相邻龙骨模块框架之间的结构稳定性是有很大帮助的。
沿所述第一竖龙骨21、第二竖龙骨22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角码S固定连接两者,所述角码S包括相互垂直的角码第一部S1以及角码第二部S2,所述角码第一部S1与所述第一竖龙骨21固定连接,所述角码第二部S2与所述第二竖龙骨22固定连接。
具体的,所述角码第二部S2平铺贴合在所述第二竖龙骨22的前表面,并使用紧固件(优选螺丝)固定连接两者,所述角码第一部S1是弯折的,其一部分贴合在所述第一竖龙骨凹陷部2111,另一部分贴合在所述第一竖龙骨连接部2113,所述角码第一部S1与所述第一竖龙骨凹陷部2111之间使用紧固件(优选螺丝)固定连接,其与第一竖龙骨连接部2113可以不固定连接。
另外,相邻的第一竖龙骨21与第二竖龙骨22的两端处相比其他部位更容易出现变形的情况,因此龙该骨拼接结构的两端之间会出现缝隙即“翘边”现象,若出现这种情况该缝隙会随时间逐渐增大,从而影响到该龙骨拼接结构的结构稳定性。因此,在所述第一竖龙骨非凹陷部2112与所述第二竖龙骨非凹陷部2211贴合处设置一个夹套J,所述夹套J的横截面呈U型并且夹持第一竖龙骨非凹陷部2112与第二竖龙骨非凹陷部2211,所述夹套J可选用具有一定弹性以及强度的材质,例如硬质橡胶、加碳橡胶,具有拉扯第一竖龙骨21以及第二竖龙骨22以避免变形从而两者之间出现缝隙,另一方面本身不易变形,其作用效果持续时间较长。而且,由于所述夹套J具有弹性,在安装边龙骨7时也可避免龙骨拼接结构的两端直接与边龙骨7接触挤压所导致的损伤。因此在此基础之上,所述第一竖龙骨凹陷部2111与所述竖龙骨第一连接部的中部411之间、所述第二竖龙骨凹陷部2211与所述竖龙骨第二连接部的中部511之间也同样设置夹紧两者的夹套J。
实施案例8:
参照图27-图29并结合图21、图22,一种隔墙总成,包括实施案例6的隔墙龙骨总成以及前基层板91、后基层板92以及面层板93,隔墙龙骨总成内的结构组成参照实施案例1-实施案例5。所述前基层板91与所述隔墙龙骨总成的前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后基层板92与所述隔墙龙骨总成的后表面固定连接。
具体的,所述前基层板91通过紧固件(优选自攻螺钉)与所述第一横龙骨11、所述第二横龙骨12、所述第一竖龙骨21、所述横龙骨组件3的前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后基层板92通过紧固件(优选自攻螺钉)与所述第一横龙骨11、所述第二横龙骨12、所述第一竖龙骨21、所述第二竖龙骨22、所述横龙骨组件3的后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前基层板91与所述后基层板92完全相同,其厚度为5-10mm,优选为8mm。所述前基层板91与所述后基层板92的材质可以在纤维水泥材质、无机材质、硅酸钙材质、纸面石膏材质中任意选择一种,其中硅酸钙材质为最佳选择,即在本实施案例中,前基层板91与后基层板92为硅酸钙板,硅酸钙板是一种新型的绿色环保建材,由硅质、钙质以及纤维材质制作而成,和传统石膏线相比,优势之一,在于防水性更加出色,石膏板的主料是石膏,容易潮湿不说,容易出现潮化、粉化的质量问题,甚至还会出现局部脱落的现象。硅酸钙板在火中数小时都不会发生燃烧,并且不会产生有毒气体,同时还具有防水防潮、隔热隔音、质轻高强、使用寿命长、耐盐碱、绿色环保的能优良特性,具有环保的优点。硅酸钙板具体是由硅质材料(主要成份是SiO2,如石英粉、粉煤灰、硅藻土等)、钙质材料(主要成份是CaO,如石灰、电石泥、水泥等)、增强纤维材料、助剂等按一定比例配合,经抄取或模压、蒸压养护等工序制成。另外,硅酸钙板有良好的隔热保温性能,10mm厚隔墙的隔热保温性能明显优于普通砖墙的效果。
另外根据质量定律硅酸钙板具有较好的隔音性能,所谓的质量定律是指决定墙或其它建筑板材隔声量的基本规律。可表述如下:墙或其他建筑板材的隔声量与其表面密度(或单位面积的质量)的对数成正比,用公式可表示为R0=20log(fps)-43式中:R0为正入射隔声量;ps为面密度;f为声波频率。质量定律说明,隔音量与墙板的材质以及厚度相关,硅酸钙板可以使大多数射声波反射回去,阻断声波的传达路径,起到削减声波传递作用,具有较好的隔音效果。
所述面层板93的厚度在8-13mm,优选10mm,面层板93开设多个并排且前后贯通的管状孔9301,其余部分为固体材质。所述管状孔9301的横截面大致为矩形面,管状孔9301所占据的横截面的面积大约为面层板93横截面面积的60%-80%。所述面层板93利用拱桥桥洞的原理,拱形是力学当中最为稳定也是抗冲击性最强的结构,可将外力均匀的分散而不会引起变形,桥洞中的空气如同保温瓶一般,有效防止了温度的扩散,具有一定保温性能;由于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而所述面层板93中的管状孔9301部分,使其成为空气固体混合介质,因此具有较好的隔音性能;面层板93通过内部刨削管状孔9301改变了面层板93的内应力,使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硬度,抗击打、抗压能力更强,并且不易引起开裂变形;另外,所述面层板93可以节省用料,降低成本。
所述面层板93的后表面设有等间距并且沿纵向设置的条形槽9302,在本实施案例中,所述条形槽9302所的宽度大约为两个管状孔9301所占的宽度,相邻条形槽9302之间的间距也大约为两个管状孔9301所占的宽度。所述面层板93通过条形槽9302的设置加强了其抗压性能,面层板93遭受撞击导致其发生变形时,条形槽9302的空间被释放,撞击所产生的冲击作用引导面层板93向条形槽9302所占的空间挤压变形,从而确保面层板93不易由于撞击所导致局部裂开或者不可逆变形。
所述面层板93包括多个横向并排的面层单元板931,相邻的所述面层单元板931相互拼接组装而成,值得注意的是,相邻的面层单元板931之间仅仅是拼接而非固定连接,实际上每个所述面层单元板931是直接与所述前基层板91固定连接的,当某面层单元板931出现损伤需要更换时,仅需解除与相邻面层单元板931的拼接即可,一方面相比相邻面层单元板931固定连接的拆除操作更为简单,另一方面二次、三次甚至多次更换后,相邻面层单元板931的固定连接处的结构稳定性也会逐渐变得不可靠。
相邻的面层单元板931相对的侧边设置卡接匹配的榫舌9311与榫槽9312,具体的,所述榫槽9312所在的侧边具有贴合在前基层板91的突出部9313,并且所述突出部9313与所述前基层板91通过紧固件9303(优选自攻螺丝)固定连接,所述突出部9313与所述榫舌9311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即为所述紧固件预留的安装空间。另外,所述榫舌9311卡接在榫槽9312后,相邻的两个面层单元板931的前表面之间留有缝隙,该缝隙一方面是为了便于拼接组装面层板93所预留的结构间隙,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预防相邻面层单元板931因冲击变形所导致两者碰撞的损伤。
对于面层板的材质,本实施案例优选使用石塑板,其密度在1.8-2.0kg/m³,弹性模量在3500-4500MPa,匹配面层板10mm的厚度以及桥洞所占面层板的横截面积比例,本实施案例提供的隔墙总成在受到1000N的集中荷载之下,变形量可控制在不大于8mm,因此该隔墙总成的整体结构强度可以得到保证。
综上所述均是是从结构组成的角度对隔墙总成的说明,从功能角度尤其是隔音功能角度而言,所述隔墙总成包括内部隔音部、两个外层隔音部以及面层隔音部。内部隔音部又包括第一隔音部以及第二隔音部,所述第一隔音部为由吸音棉组成的具有一定厚度的多孔固体介质,其功能为吸收声音;所述第二隔音部为吸音棉与前基层板之间形成的空腔,其为空气介质,功能为将前后的固体介质隔断,避免形成声桥;并且利用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要慢于固体的特性减缓声音传播,以及多次反射声波消除了部分声音。两个外层隔音部为前基层板与后基层板,其为固体介质,功能是反射大多数射声波,阻断声波的传达路径以削减声波的传递。面层隔音部为面层板,其为空气固体混合介质,具体的,是由固体介质中开设多个并排且前后贯通的管状孔作为空气介质形成的,功能是进一步增强隔音效果,这五层隔音部的隔音原理有所差异,隔音作用相辅相成,使得本实施案例的隔墙总成具有极好的隔音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案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案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案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案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隔墙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均为具有一定厚度且竖向平铺的内层隔音部、两个外层隔音部,所述内层隔音部包括在厚度上切分的第一隔音部以及第二隔音部,所述第一隔音部为多孔固体介质并可吸收声音,所述第二隔音部为空气介质,两个所述外层隔音部分别贴合在所述内层隔音部的前表面以及后表面,所述外层隔音部为固体介质并可阻挡声音传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墙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隔音部还包括呈矩形体结构的隔墙龙骨总成,所述第一隔音部装配填充在所述隔墙龙骨总成内,两个所述外层隔音部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隔墙龙骨总成的前表面以及后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墙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墙龙骨总成包括多个呈矩形体结构的龙骨模块框架,多个所述龙骨模块框架并排横向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隔音部由所述龙骨模块框架分隔为多个并且装配填充在每个所述龙骨模块框架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墙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隔音部为硅酸钙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墙总成,其特征在于,隔墙总成还包括具有一定厚度且竖向平铺的面层隔音部,所述面层隔音部贴合在其中一个外层隔音部,所述面层隔音部为空气固体混合介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隔墙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层隔音部是由固体介质中开设多个并排且前后贯通的管状孔作为空气介质形成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隔墙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层隔音部的密度在1.8-2.0kg/m³,弹性模量在3500-4500MPa。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隔墙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层隔音部为石塑板。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隔墙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层隔音部包括多个横向并排的面层单元板,相邻面层单元板相对的侧边设置卡接匹配的榫舌与榫槽。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隔墙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层隔音部贴合在所述外层隔音部的后表面设有多个相互间隔的条形槽。
CN202022026799.5U 2020-09-16 2020-09-16 一种隔墙总成 Active CN2124276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26799.5U CN212427665U (zh) 2020-09-16 2020-09-16 一种隔墙总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26799.5U CN212427665U (zh) 2020-09-16 2020-09-16 一种隔墙总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427665U true CN212427665U (zh) 2021-01-29

Family

ID=742795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026799.5U Active CN212427665U (zh) 2020-09-16 2020-09-16 一种隔墙总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42766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A013769B1 (ru) Изолирующая система, содержащая соединенные между собой изолирующие панели, расположенные напротив стены
CN111827528A (zh) 一种减振龙骨、隔声墙体单元和隔声墙体
CN212926586U (zh) 一种隔墙龙骨总成
CN217232392U (zh) 一种高度隔音的环保型纤维增强硅酸钙板
CN111962722A (zh) 一种隔墙龙骨总成
CN212427665U (zh) 一种隔墙总成
CN106639131A (zh) 一种隔音建筑内墙板
CN214117120U (zh) 一种龙骨连接结构
CN214062043U (zh) 一种龙骨连接结构
CN212427666U (zh) 一种龙骨模块框架
EP0965701A1 (en) Sound insulating panel
CN213773986U (zh) 一种龙骨拼接结构
CN212427664U (zh) 一种隔音模块
CN111962719A (zh) 一种隔墙总成
CN219569230U (zh) 隔音墙板及隔音墙
CN111962721A (zh) 一种龙骨模块框架
CN108221726B (zh) 一种公路隔音板
CN111962720A (zh) 一种隔音模块
CN113846776B (zh) 一种无龙骨装配式隔音隔墙
CN213682672U (zh) 一种轻质隔音内墙
CN211899090U (zh) 一种双钢板隔热墙
CN210947271U (zh) 一种装配式隔音分户隔墙
CN211774834U (zh) 一种隔热型隔断墙
CN111827521A (zh) 耐火隔音复合墙体
CN211899077U (zh) 一种单玻式隔断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