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15885U - 一种冷冻溶脂治疗组件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冷冻溶脂治疗组件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415885U
CN212415885U CN202021548467.7U CN202021548467U CN212415885U CN 212415885 U CN212415885 U CN 212415885U CN 202021548467 U CN202021548467 U CN 202021548467U CN 212415885 U CN212415885 U CN 2124158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negative pressure
holes
treatment
s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54846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云
黄楚波
王凯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croport Aesthetics Shanghai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nimally Invasive Medical Technology Jiax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nimally Invasive Medical Technology Jiax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nimally Invasive Medical Technology Jiax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54846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4158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4158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4158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hermotherapy And Cooling 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冷冻溶脂治疗组件及装置,所述冷冻溶脂治疗组件包括:治疗单元,用于与目标区域热交换以进行冷冻溶脂;所述治疗单元设置有负压腔道,所述负压腔道用于与外部的抽吸机构连接,以在所述负压腔道内产生负压;第一薄膜,用于覆盖涂覆在所述目标区域的防冻剂上,且所述第一薄膜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冷冻溶脂治疗组件被配置为当所述治疗单元定位于所述第一薄膜上,且所述负压腔道内产生负压时,所述第一薄膜吸附在所述治疗单元上,同时所述防冻剂部分地从所述第一通孔溢出而与所述治疗单元接触。该冷冻溶脂治疗组件的冷冻效果好,且避免了防冻剂到处流淌,提高使用体验感。

Description

一种冷冻溶脂治疗组件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冷冻溶脂治疗组件及装置。
背景技术
肥胖的发生机制是因为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导致体内脂肪过度蓄积和体重超标。身体局部脂肪的堆积不仅会破坏人的外貌和运动能力,甚至会显著增加健康风险,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和某些癌症,因此有必要采取一些手段来控制或消除过多的脂肪。
现有的减脂技术包括有创伤减脂和无创伤减脂,其中有创伤减脂包括抽脂,无创伤减脂包括激光溶脂、超声溶脂、射频溶脂、冷冻溶脂等。相比于有创伤减脂,无创伤减脂更受爱美者的青睐,其中冷冻溶脂利用人体富脂细胞比非富脂细胞对低温的耐受性差的特性,通过将冷量持续作用于皮肤表面,使皮下脂肪层的温度降低至脂肪细胞触发程序性死亡,之后随人体代谢排出体外以达到减脂目的。
在进行冷冻溶脂时,需要在皮肤表面涂抹防冻液或防冻膜,以避免溶脂过程中用于进行热交换的治疗手柄与皮肤表面热接触不良,或者低温造成皮肤组织发生冻结事件。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处理方法是在皮肤表面涂抹防冻剂,再用薄膜覆盖在防冻剂上以加速防冻剂的渗透。该方式一方面容易出现治疗头真空失效或滑动脱落的风险,另一方面在治疗头的负压下薄膜与防冻剂不能充分粘合而使得两者之间存在气泡,影响热传导,降低溶脂效果。现有技术中的另一种处理方法是提供一种预加载防冻剂的吸附材料或联结装置,在溶脂前将该吸附材料或联结装置施加在目标区域的皮肤上,并定位在治疗头附件,然后治疗头吸附并进行冷冻溶脂。该方法存在的缺点在于当吸附材料上承载的防冻剂较多时,防冻剂无法完全被吸附材料固定,其覆盖在皮肤表面时,防冻剂滴答乱流,降低使用者的体验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冻溶脂治疗组件及装置,其可使冷冻剂均匀分布于目标区域的皮肤表面,一方面避免冷冻剂流动而导致皮肤表面出现未被冷冻剂覆盖的区域,另一方面还可排出冷冻剂中的气泡,改善热传导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冷冻溶脂治疗组件,包括:
治疗单元,用于接受外部机构提供的冷量,并将所述冷量传递至目标区域以进行冷冻溶脂;所述治疗单元上还设置有负压腔道,所述负压腔道用于与外部的抽吸机构连接,以在所述负压腔道内产生负压;
第一薄膜,用于覆盖涂覆在所述目标区域的防冻剂上,且所述第一薄膜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
所述冷冻溶脂治疗组件被配置为当所述治疗单元定位于所述第一薄膜上,且所述负压腔道内产生负压时,所述第一薄膜吸附在所述治疗单元上,同时所述防冻剂部分地从所述第一通孔溢出而与所述治疗单元接触。
可选地,所述第一薄膜包括第一阵列区和第二阵列区,所述第二阵列区环绕所述第一阵列区设置;
所述第一通孔包括多个第一子通孔和多个第二子通孔,多个所述第一子通孔均布在所述第一阵列区上,多个所述第二子通孔均布在所述第二阵列区上;
所述第一子通孔的分布密度大于所述第二子通孔的分布密度,和/或,所述第一子通孔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二子通孔的孔径。
可选地,多个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径相等,且多个所述第一通孔均匀地分布在所述第一薄膜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薄膜的面积大于所述目标区域的面积,且所述第一薄膜的边缘与所述目标区域的边缘的距离大于或等于5cm。
可选地,所述第一薄膜的厚度为30μm-100μm,且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径为2mm-5mm;和/或,相邻两个所述第一通孔之间的距离为1mm-5mm。
可选地,所述第一薄膜的材料为PE、PU、PET、PVC及EVA中的任一种。
可选地,所述治疗单元包括本体和设置在所述本体上的第二薄膜,所述本体包括真空手柄和轮廓适配头,所述真空手柄的一端用于与所述抽吸机构及冷源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轮廓适配头连接;所述轮廓适配头用于与所述第一薄膜及部分所述防冻剂接触;
所述第二薄膜设置在所述真空手柄与轮廓适配头之间,且被配置为在受到拉伸力时发生形变,并在取消拉伸力后保持形变;
所述治疗单元被配置为当所述第二薄膜在负压的作用下吸附在所述真空手柄上之后,在所述第二薄膜上开设与所述负压腔道相连通的多个第二通孔。
可选地,还包括密封圈,设置在所述真空手柄与所述轮廓适配头之间,且所述第二薄膜与所述密封圈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薄膜为Parafi lm封口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冷冻溶脂治疗装置,包括如前任一项所述的冷冻溶脂治疗组件和主机;所述主机包括抽吸机构和冷冻源;所述抽吸机构用于与所述治疗单元的负压腔道连接,以在所述负压腔道内产生负压;所述冷冻源与所述治疗单元连接,用于向所述治疗单元提供冷量。
实用新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冷冻溶脂治疗组件及装置具有如下优点:
第一、前述的冷冻溶脂治疗组件包括治疗单元和第一薄膜,其中所述治疗单元用于接受外部机构提供的冷量,并将冷量传递至目标区域以进行冷冻溶脂,所述治疗单元上设置有负压腔道,所述负压腔道用于与外部的抽吸机构连接,以在所述负压腔道内产生负压;所述第一薄膜用于覆盖涂覆在所述目标区域的防冻剂上,且所述第一薄膜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在采用所述冷冻溶脂治疗组件进行冷冻溶脂时,将所述治疗单元定位在所述第一薄膜上,然后开启外部的抽吸机构,以使所述负压腔道内产生负压,这样一来所述第一薄膜便被吸附在所述治疗单元上,同时由于所述第一薄膜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作为负压通道,使得皮肤上的防冻剂及皮肤均可被吸附,一方面避免了治疗单元脱落的风险,另一方面使得防冻剂与第一薄膜紧密贴合,使得两者之间的气泡被排出,提高热传导效率,再一方面所述防冻剂被挤压而从所述第一通孔处溢出,并与所述治疗单元接触,使得防冻剂靠近皮肤一侧的界面张力减小,且防冻剂背离皮肤一侧的润湿张力增大,从而降低防冻剂在皮肤表面的流动性,并结合黏度合适的防冻剂可有效阻止防冻剂在皮肤表面流动聚集而出现部分皮肤未被防冻剂覆盖的情形,从而避免发生冻伤事件。
第二、所述治疗单元包括本体和第二薄膜,所述本体包括真空手柄和轮廓适配头,所述真空手柄的一端用于与所述抽吸机构及冷源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轮廓适配头连接;所述轮廓适配头用于与所述第一薄膜及部分所述防冻剂接触;所述第二薄膜设置在所述真空手柄与所述轮廓适配头之间,且所述第二薄膜被配置为在受到拉伸力时发生形变,而在取消拉伸力后保持形变;所述治疗单元被配置为当所述第二薄膜在负压的作用下吸附在所述真空手柄上之后,在所述第二薄膜上开设与所述负压腔道相连通的第二通孔。设置第二薄膜以减少防冻剂与治疗单元的真空手柄的直接接触,方便对所述真空手柄进行清洁。
附图说明
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根据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冷冻溶脂治疗组件在目标区域进行溶脂时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根据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冷冻溶脂治疗装置在目标区域进行溶脂时的整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根据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冷冻溶脂治疗组件的治疗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根据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冷冻溶脂治疗组件的第一薄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根据另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冷冻溶脂治疗组件的第一薄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根据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冷冻溶脂治疗组件的第二薄膜与密封圈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治疗单元;
110-本体;
111-真空手柄,112-轮廓适配头,113-密封圈;
120-第二薄膜,121-第二通孔;
200-防冻剂;
300-第一薄膜;
310-第一通孔;
311-第一子通孔,312-第二子通孔;
20-主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另外,以下说明内容的各个实施例分别具有一或多个技术特征,然此并不意味着使用本实用新型者必需同时实施任一实施例中的所有技术特征,或仅能分开实施不同实施例中的一部或全部技术特征。换句话说,在实施为可能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并视设计规范或实作需求,选择性地实施任一实施例中部分或全部的技术特征,或者选择性地实施多个实施例中部分或全部的技术特征的组合,借此增加本实用新型实施时的弹性。
如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该”包括复数对象,复数形式“多个”包括两个以上的对象,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如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或”通常是以包括“和/或”的含义而进行使用的,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以及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在于提供一种冷冻溶脂治疗组件,所述冷冻溶脂治疗组件包括治疗单元和第一薄膜。其中,所述治疗单元用于接受外部机构提供的冷量,并将所述冷量传递至人体的目标区域以进行冷冻溶脂;所述治疗单元上还设置有负压腔道,所述负压腔道用于与外部的抽吸机构连接,以在所述负压腔道内产生负压。所述第一薄膜用于覆盖涂覆在所述目标区域在防冻剂上,且所述第一薄膜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所述冷冻溶脂治疗组件被配置为当所述治疗单元定位在所述第一薄膜上,且所述负压腔道内产生负压时,所述第一薄膜吸附在所述治疗单元上,同时所述防冻剂部分地从所述第一通孔溢出而与所述治疗单元接触。
通过在所述防冻剂上覆盖第一薄膜,并在所述第一薄膜上设置第一通孔,使得在进行冷冻溶脂的过程中,利用抽吸机构产生负压,所述第一通孔成为负压通道,一方面使得所述治疗单元牢牢地吸附在目标区域,避免脱落。另一方面使得所述防冻剂与所述第一薄膜紧密接触,两者之间无气泡,增强热传导。再一方面部分所述防冻剂被挤压并从所述第一通孔处溢出而与所述治疗单元接触,减小防冻剂靠近皮肤一侧的界面张力的同时,还增大防冻剂远离皮肤一侧的润湿张力,从而可降低防冻剂的流动性,特别地,当所述防冻剂的黏性不小于5000cp时,所述防冻剂不会受负压影响而在皮肤表面流淌,进而避免出现目标区域的局部皮肤表面未被防冻剂覆盖的情形,减少冻伤事件的发生概率。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包括前述冷冻溶脂治疗组件的冷冻溶脂治疗装置,以及一种用于前述冷冻溶脂治疗组件的防冻剂。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优点和特征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冷冻溶脂治疗组件在人体的目标区域进行溶脂时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冷冻溶脂治疗装置在人体的目标区域进行溶脂时的整体示意图。
请参考图1,所述冷冻溶脂治疗组件包括治疗单元100和第一薄膜300。所述治疗单元100用于接受外部提供的冷量,并将所述冷量传递至目标区域以进行冷冻溶脂。所述治疗单元100上还设置有负压腔道(图中未示出),所述负压腔道用于与外部的抽吸机构连接,以在所述负压腔道中产生负压。所述第一薄膜300用于覆盖涂覆在所述目标区域的防冻剂200上以促进所述防冻剂200的渗透,且所述第一薄膜300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310。
如图2所示,所述冷冻溶脂治疗组件的所述治疗单元100用于与一主机20连接。所述主机20包括冷冻源(图中未示出)和抽吸机构(图中未示出),所述冷冻源用于与所述治疗单元100连接,以向所述治疗单元100提供冷量,所述抽吸机构用于与所述治疗单元100的所述负压腔道连通,用于在所述负压腔道内产生负压。
将所述治疗单元100与所述主机20连接后,在患者身体的目标区域上涂覆一层防冻剂200,防冻剂的用量通常可为20ml左右。然后将所述第一薄膜300覆盖在所述防冻剂200上,覆盖时注意抚平所述第一薄膜300,以尽可能地赶走第一薄膜300与所述防冻剂200之间的气泡。之后,将所治疗单元100放置在所述第一薄膜300上,开启所述抽吸机构,以使所述负压腔道内产生负压而将所述第一薄膜300被吸附至所述治疗单元100上。由于所述第一薄膜300上还设置有第一通孔310,该第一通孔310作为负压通道,使得所述防冻剂200及所述目标区域的皮肤皆受到负压吸附而朝向所述治疗单元100移动或具有朝向所述治疗单元100移动的趋势。如此,不仅可使得所述治疗单元100牢固地定位在所述目标区域,避免脱落,还可排出所述防冻剂200与所述第一薄膜300之间的气泡,使两者紧密接触,有利于提高热传导,改善治疗效果。此外,所述防冻剂200受到挤压而部分地从所述第一通孔310处溢出并与所述治疗单元100接触,达到减小所述防冻剂200靠近皮肤一侧的界面张力,并增大所述防冻剂远离皮肤一侧的润湿张力的效果,从而减小所述防冻剂200的流动性。特别地,在采用黏度在5000cp以上的防冻剂200时,可有效防止防冻剂200受负压影响而在皮肤表面流淌,避免出现因所述防冻剂200流动聚集造成的目标区域的局部皮肤未被防冻剂200覆盖情形,降低冻伤事故的发生概率,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另外,高粘度的防冻剂200还与目标区域的皮肤具有较强的粘连性,增强所述治疗单元100与皮肤的热接触,进一步提高热传导效率。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理解,所述防冻剂120的冰点可小于或等于-15°,以将足够低温的冷量传递至目标区域的皮下的富脂细胞,使得富脂细胞在低温下程序性死亡。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理解,所述目标区域是指人体中需要进行溶脂治疗的部位,例如腹部、腿部等。
所述第一薄膜300的形状可与所述目标区域的形状相同或不同,但所述第一薄膜300的面积应大于所述目标区域的面积,使得所述第一薄膜300可完全覆盖涂覆在所述目标区域的防冻剂200。较佳地,所述第一薄膜300的边缘与所述目标区域的边缘的距离可大于或等于5cm,避免所述第一薄膜300在负压的吸附下移位而偏离所述目标区域,降低目标区域的冻伤风险。
请继续参考图2并结合图3,本实施例中所述治疗单元100可包括本体110,所述本体110可与现有技术中冷冻溶脂治疗装置的治疗单元的结构相同。具体地,所述本体110包括真空手柄111和轮廓适配头112。所述真空手柄111的一端用于与所述主机20的抽吸装置及冷冻源连接,另一端通过卡扣或螺纹的方式与所述轮廓适配头112可拆卸地连接,且优选所述真空手柄111与所述轮廓适配头112的连接处还设置有密封圈(图2及图3中均未示出),提高密封性,减少泄露。所述本体110中,所述轮廓适配头112的中间区域更靠近所述真空手柄111的真空排气口。
基于该结构的所述本体110,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薄膜300包括第一阵列区(图中未标注)和第二阵列区(图中未标注),所述第二阵列区环绕所述第一阵列区设置。所述第一通孔310包括第一子通孔311和第二子通孔312,其中所述第一子通孔311均布在所述第一阵列区上,所述第二子通孔312均布在所述第二阵列区上。所述第一子通孔311的分布密度大于所述第二子通孔312的分布密度,且所述第一子通孔311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二子通孔312的孔径。这样设置是因为,所述第一阵列区更靠近真空排气口,使得处于第一阵列区处的防冻剂200更容易被负压抽走,因此在第一阵列区设置密度更大、孔径更小的第一子通孔311,有助于阻止这部分的防冻剂200向真空排气口流动。此外,第一阵列区的数量较多的第一子通孔311还有助于分散压力,使得所述治疗单元100与目标区域的贴合更为紧密,提高热传导效率。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通孔311的设置密度大于所述第二子通孔312的设置密度,且所述第一子通孔311的孔径与所述第二通孔312的孔径相等,或者所述第一子通孔311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二子通孔312的孔径且所述第一子通孔311的设置密度等于所述第二子通孔312的设置密度亦可达到近似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通孔311和所述第二子通孔312的孔径在2mm-5mm范围内选择,优选所述第一子通孔311的孔径约为3mm,所述第二子通孔312的孔径为5mm。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子通孔311之间的间距约为1mm-5mm,优选为1mm-2mm。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子通孔312之间的间距约为1mm-5mm,优选为1mm-2mm。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理解,所述第一薄膜300上的第一通孔310也可采用其他的分布方式,例如在一个替代性的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多个所述第一通孔310的孔径相等,且多个所述第一通孔310均布在所述第一薄膜300上。可选地,所述第一通孔310的孔径为2mm-5mm,例如2mm、3mm、4mm、5mm等,相邻两个所述第一通孔310之间的间距为1mm-5mm.
可选地,所述第一薄膜300是弹性塑料膜,避免在负压作用下发生撕裂损伤。所述第一薄膜300的材质选自PE(聚乙烯)、PU(聚氨酯)、PET(涤纶树脂)、PVC(聚氯乙烯)及EVA(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第一薄膜300的厚度可为30μm-100μm。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使用的防冻剂200的黏度大于或等于5000cp,优选为5000cp-10000cp。在一个示范性的实施例中,所述防冻剂包括丙二醇、蒸馏水、羟乙基纤维素、可溶性糖、卵磷脂。以重量百分数计,所述防冻剂中丙二醇的用量为40%-61%、蒸馏水的用量为36%-57%、羟乙基纤维素的用量为1%-2%、可溶性糖的用量为0.5%-1%、卵磷脂的用量为0.5%-2%。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丙二醇的用量为49%、蒸馏水的用量为48%、羟乙基纤维素的用量为1%、可溶性糖的用量为1%、卵磷脂的用量为1%。进一步地,所述防冻剂还包括PH缓冲剂,用于将所述防冻剂的PH维持在6.5-7.5(常温下的PH)。该防冻剂能够有效降低皮肤的冰点,且其在皮肤表面具有较好的活化性,避免在皮肤表面流淌聚集。
所述防冻剂的制备方法如下:按照配比称取丙二醇、蒸馏水、羟乙基纤维素、可溶性糖和卵磷脂,并将各组分加入到反应容器中。向反应容器中添加PH缓冲剂,调节PH值为6.5-7.5。在37℃条件下搅拌反应容器内的物料,直至反应容器内的液体物质的黏度达到预定值(即5000cp-10000cp之间的任意值)。本实例中可采用机械搅拌装置对反应物料进行搅拌,搅拌速度为120r/mi n,搅拌时间至少4h。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3,所述治疗单元100还包括第二薄膜120,所述第二薄膜120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本体110上的真空手柄111上,并位于所述真空手柄111与所述轮廓适配头112之间。具体来说,所述真空手柄111朝向所述轮廓适配头112的一侧具有一接触面,所述第二薄膜120覆盖在所述接触面上。所述第二薄膜120被配置为在受到拉伸力时发生形变,并在取消拉伸力后保持形变,也即所述第二薄膜120在形变之后的恢复力较小。这样一来,在组装所述治疗单元100时,先将第二薄膜120设置在所述真空手柄111与轮廓适配头112之间,然后将所述治疗单元100与所述主机20连接,开启抽吸机构在所述真空手柄111(所述负压腔道的一部分)中产生负压,在负压的作用下,所述第二薄膜120被拉伸变形并吸附于所述真空手柄111的接触面上,之后再利用针或其他机构在所述第二薄膜120上开设第二通孔121以作为负压通道。此时,所述第二薄膜120受到的吸附力变小,但由于第二薄膜120的形变恢复能力极小,其保持了受到负压吸附时所产生的形变,因而所述第二薄膜120仍紧密地粘附在所述真空手柄111的所述接触面上。最后再将所述轮廓适配头112连接到所述真空手柄111上。通过在所述真空手柄111上设置带有第二通孔121的第二薄膜120,减少所述防冻剂对所述真空手柄111的污染,缩短每次治疗结束后对所述真空手柄111的清洁时间,甚至于,当所述第二通孔121的孔径极小时,每次治疗结束仅需更换所述第二薄膜120,而无需对真空手柄111进行清洁。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薄膜120的材质可为Parafi lm封口膜。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理解,在保证气流可通过的情况下,所述第二通孔121的孔径越小越好,以尽可能地减少防冻剂从所述第二通孔121处渗透而粘附至所述真空手柄111上。
可选地,如图6所示,所述第二薄膜120的边缘与所述密封圈113连接,这样设置的好处是在组装所述真空手柄111与所述轮廓适配头112时,就可将所述第二薄膜120套装在所述真空手柄111上,方便使用。本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圈113与所述第二薄膜120可通过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也可通过粘接、压接、压装或其他任何合适的方式连接为一体。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冷冻溶脂治疗装置包括前述的冷冻溶脂治疗组件和所述主机20,所述主机20包括抽吸装置和冷冻源,所述抽吸装置与所述治疗单元100的负压腔道连通,以在所述负压腔道内产生负压;所述冷冻源与所述治疗单元100,以向所述治疗单元100提供冷量。
本实施例对所述主机20与所述治疗单元100的连接方式不作限定,所述主机20与所述治疗单元100是固定连接(即两者为一体式结构),也可以是可拆卸地连接(即两者为分体式结构)。此外,本实施例对所述治疗单元100的数量也不作限定,也就是说,每个所述主机20上可同时连接至少一个所述治疗单元100,例如一个、两个、三个等,以便于同时对患者的多个目标区域进行冷冻溶脂。
再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防冻剂,所述防冻剂的黏度不小于5000cp。优选所述防冻剂的黏度为5000cp-10000cp,冰点小于或等于-15℃。
可选地,所述防冻剂包括丙二醇、蒸馏水、羟乙基纤维素、可溶性糖、卵磷脂等组分,进一步地,所述防冻剂还包括PH缓冲剂以使所述防冻剂的PH维持在6.5-7.5的范围内。
优选地,以重量百分数计,所述防冻剂中,丙二醇的用量为40%-61%、蒸馏水的用量为36%-57%、羟乙基纤维素的用量为1%-2%、可溶性糖的用量为0.5%-1%、卵磷脂的用量为0.5%-2%。更优选地,丙二醇的用量为49%、蒸馏水的用量为48%、羟乙基纤维素的用量为1%、可溶性糖的用量为1%、卵磷脂的用量为1%。
所述防冻剂的制备方法如下:按配比称取各组分物质(即丙二醇、蒸馏水、羟乙基纤维素、可溶性糖及卵磷脂);将所有组分加入容器中形成混合物;调节混合物的PH为6.5-7.5;搅拌所述混合物4h-6h,直至所述混合物的黏度达到5000cp-10000cp。优选采用机械搅拌的方式来搅拌混合物,机械搅拌的速度为120r/mi n。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冷冻溶脂治疗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治疗单元,用于接受外部机构提供的冷量,并将所述冷量传递至目标区域以进行冷冻溶脂;所述治疗单元上还设置有负压腔道,所述负压腔道用于与外部的抽吸机构连接,以在所述负压腔道内产生负压;
第一薄膜,用于覆盖涂覆在所述目标区域的防冻剂上,且所述第一薄膜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
所述冷冻溶脂治疗组件被配置为当所述治疗单元定位于所述第一薄膜上,且所述负压腔道内产生负压时,所述第一薄膜吸附在所述治疗单元上,同时所述防冻剂部分地从所述第一通孔溢出而与所述治疗单元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冻溶脂治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薄膜包括第一阵列区和第二阵列区,所述第二阵列区环绕所述第一阵列区设置;
所述第一通孔包括多个第一子通孔和多个第二子通孔,多个所述第一子通孔均布在所述第一阵列区上,多个所述第二子通孔均布在所述第二阵列区上;
所述第一子通孔的分布密度大于所述第二子通孔的分布密度,和/或,所述第一子通孔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二子通孔的孔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冻溶脂治疗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径相等,且多个所述第一通孔均匀地分布在所述第一薄膜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冻溶脂治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薄膜的面积大于所述目标区域的面积,且所述第一薄膜的边缘与所述目标区域的边缘的距离大于或等于5cm。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冻溶脂治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薄膜的厚度为30μm-100μm,且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径为2mm-5mm;和/或,相邻两个所述第一通孔之间的距离为1mm-5mm。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冻溶脂治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薄膜的材料为PE、PU、PET、PVC及EVA中的任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冻溶脂治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治疗单元包括本体和设置在所述本体上的第二薄膜,所述本体包括真空手柄和轮廓适配头,所述真空手柄的一端用于与所述抽吸机构及冷源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轮廓适配头连接;所述轮廓适配头用于与所述第一薄膜及部分所述防冻剂接触;
所述第二薄膜设置在所述真空手柄与轮廓适配头之间,且被配置为在受到拉伸力时发生形变,并在取消拉伸力后保持形变;
所述治疗单元被配置为当所述第二薄膜在负压的作用下吸附在所述真空手柄上之后,在所述第二薄膜上开设与所述负压腔道相连通的多个第二通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冻溶脂治疗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密封圈,设置在所述真空手柄与所述轮廓适配头之间,且所述第二薄膜与所述密封圈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冻溶脂治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薄膜为Parafilm封口膜。
10.一种冷冻溶脂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冻溶脂治疗组件和主机;所述主机包括抽吸机构和冷冻源;所述抽吸机构用于与所述治疗单元的负压腔道连接,以在所述负压腔道内产生负压;所述冷冻源与所述治疗单元连接,用于向所述治疗单元提供冷量。
CN202021548467.7U 2020-07-30 2020-07-30 一种冷冻溶脂治疗组件及装置 Active CN2124158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48467.7U CN212415885U (zh) 2020-07-30 2020-07-30 一种冷冻溶脂治疗组件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48467.7U CN212415885U (zh) 2020-07-30 2020-07-30 一种冷冻溶脂治疗组件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415885U true CN212415885U (zh) 2021-01-29

Family

ID=742746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548467.7U Active CN212415885U (zh) 2020-07-30 2020-07-30 一种冷冻溶脂治疗组件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41588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22159A1 (zh) * 2020-07-30 2022-02-03 上海微创惟美医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冷冻溶脂治疗组件、装置及防冻剂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22159A1 (zh) * 2020-07-30 2022-02-03 上海微创惟美医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冷冻溶脂治疗组件、装置及防冻剂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375674B1 (en) Cooling/heating pad and system
US9844461B2 (en) Home-use applicators for non-invasively removing heat from subcutaneous lipid-rich cells via phase change coolants
US9687386B2 (en) Cooling medical pad
US6197045B1 (en) Cooling/heating pad and system
US4108146A (en) Bendable thermal pack unit
CN212415885U (zh) 一种冷冻溶脂治疗组件及装置
US9622907B2 (en) Cooling medical pad
CN112220551B (zh) 一种冷冻溶脂治疗组件及装置
US20120089212A1 (en) Thermal Pad
CN114052887A (zh) 一种冷冻溶脂治疗组件、装置及防冻剂
CN210673551U (zh) 一种硫酸镁敷贴
CN211560333U (zh) 一种冷冻溶脂治疗头装置
CN207768907U (zh) 一种可拉伸温热物理面膜
US20240108497A1 (en) Soft Border for 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
WO2022159879A1 (en) Cooling/heating medical pad with softened edges
CN216629410U (zh) 一种医用防护装置
CN211271587U (zh) 一种可更换贴片的冷敷贴
CN215839927U (zh) 一种改良乳贴
CN210784982U (zh) 一种改良骨折用医疗冷敷装置
CN214858138U (zh) 一种安全温和医用冷敷贴
CN216221965U (zh) 冷敷贴
CN215229123U (zh) 鼻贴
CN211985875U (zh) 一种内分泌护理带
CN219148211U (zh) 一种冷敷型止血敷贴
CN212166329U (zh) 一种具有治疗骨质增生作用的药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125

Address after: 201203 room 1510-1512, building 1, No. 1601, Zhangdong Road, China (Shanghai) pilot Free Trade Zone,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Weiwei Weimei medical technology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443, building 1, 3339 linggongtang Road (Jiax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ity), Nanhu District, Jia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4000

Patentee before: Minimally invasive medical technology (Jiaxing)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