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06883U - 无主板结构的中冷器及具有该中冷器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无主板结构的中冷器及具有该中冷器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406883U
CN212406883U CN202021073891.0U CN202021073891U CN212406883U CN 212406883 U CN212406883 U CN 212406883U CN 202021073891 U CN202021073891 U CN 202021073891U CN 212406883 U CN212406883 U CN 2124068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cooler
sections
cooling
section
fla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07389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羽郅
李泽坤
蔡静
刘金宇
庞瑞丰
王雷
张仲秋
宋义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nd Electronics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nd Electronics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nd Electronics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nd Electronics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07389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4068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4068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4068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主板结构的中冷器及具有该中冷器的车辆,本实用新型的中冷器包括芯体、侧板、端板和卡夹,其中所述芯体具有并排叠置于一起的多个冷却管,所述侧板为沿各所述冷却管的叠置方向,固连于所述芯体两相对侧的两个,所述端板为分设于所述芯体两端的两个,所述卡夹为于所述芯体的两端分别设置,且所述卡夹上设有间隔布置的多个卡槽。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主板结构的中冷器,由于省去了主板结构,可简化中冷器的结构,且通过卡夹的设置,也能够提高中冷器的焊接强度,而提升其密封性。

Description

无主板结构的中冷器及具有该中冷器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无主板结构的中冷器,同时本实用新型也涉及具有该中冷器的车辆。
背景技术
中冷器是汽车增压系统的重要部件,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排放性等。在车辆工作时,经增压后的热空气从涡轮增压器出来流经中冷器的冷却管时,可把热量传给冷却管和散热带,并被外界流经中冷器的冷空气带走,由此实现增压热空气热量向外界冷空气的传递,以把增压热空气的温度降下来。
现有的中冷器一般由左、右气室及芯体总成构成,气室中设有主板用于和芯体中的冷却管连接,这种中冷器结构较为复杂,且由于存在有密封圈,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使用之后,也容易发生泄漏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无主板结构的中冷器,以可简化中冷器结构,并提升其密封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无主板结构的中冷器,其包括:
芯体,所述芯体具有并排叠置于一起的多个冷却管,所述冷却管具有横截面同为矩形的中间段和扩口段,所述扩口段为分别通过过渡段连接于所述中间段两端的两个,且所述扩口段横截面的长度小于所述中间段、宽度大于所述中间段,任意相邻的所述冷却管由两端的所述扩口段相固连,而于各所述冷却管的两侧均形成有供气流通过的流通间隙;
侧板,沿各所述冷却管的叠置方向,固连于所述芯体两相对侧的两个,所述侧板沿所述冷却管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且各所述侧板的两端分别具有相对于所述冷却管端部外伸的延伸段;
端板,分设于所述芯体两端的两个,两端的所述端板分别与各所述冷却管的所述扩口段,以及两侧的所述侧板的所述延伸段相固连,而于所述芯体的两端分别围构形成有进气室和出气室,所述进气室和所述出气室分别与各所述冷却管内相连通,且于所述进气室和所述出气室处分别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
卡夹,于所述芯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所述卡夹上设有间隔布置的多个卡槽,且相邻所述冷却管的所述扩口段位置的管壁卡置于所述卡槽内,而由所述卡夹将多个所述冷却管连接于一起。
进一步的,于所述流通间隙内设有散热带。
进一步的,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均位于对应端的所述端板上。
进一步的,于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处分别连接有进气连接管和出气连接管。
进一步的,于两端的所述端板上分别设有中冷器安装部。
进一步的,所述中冷器安装部包括开设于所述端板一端的中冷器安装孔。
进一步的,于各所述冷却管内设有为蛇形弯曲的导流带。
进一步的,相邻的所述扩口段之间,以及所述端板、所述侧板和所述扩口段之间均采用钎焊固连于一起。
进一步的,所芯体各端的所述卡夹均设置有至少两排,各排的所述卡夹为一个或有部分卡槽重叠布置的多个。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主板结构的中冷器,通过各冷却管经由扩口段固连,以及端板、侧板和各扩口段之间的固连,而在两端分别围构形成进气室和出气室,由此可省去主板结构,从而能够简化中冷器的结构。同时,通过两端的卡夹的设置,也能够利用卡夹对各冷却管之间的连接固定,以提高中冷器的焊接强度,进而也可提升中冷器的密封性。
此外,本实用新型中散热带的设置,可提高中冷器的散热性能,进出气口位于端板上可便于其布置,进出气连接管的设置,则能够便于中冷器和外部进出气管的连接。而通过设置导流带可通过对增压热空气的分流,提高对其的冷却效果,卡夹设置为多排则能够保证对冷却管的连接固定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中设有如上所述的无主板结构的中冷器。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中冷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卡夹的设置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端板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冷却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图8所示结构的主视图;
图10为图8所述结构的侧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进气连接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导流带的设置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导流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卡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散热带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进气室,2-出气室,3-进气连接管,4-出气连接管,5-侧板,51-延伸段,6-端板,61-通孔,7-冷却管,71-中间段,72-扩口段,73-过渡段,8-散热带,9-中冷器安装孔,10-卡夹,101-卡槽,11-导流带。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无主板结构的中冷器,如图1至图3中所示的,其在构成上包括有芯体、侧板5、端板6和卡夹10。其中,所述芯体具有并排叠置于一起的多个冷却管7,侧板5为沿各冷却管7的叠置方向,固连于所述芯体两相对侧的两个,端板6为分设于所述芯体两端的两个,卡夹10也为于所述芯体的两端分别设置,且由该卡夹10可将多个冷却管7连接固定于一起。
具体来说,侧板5的结构如图4中所示,本实施例的侧板5为沿冷却管7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也即侧板5也为长条状结构,并且为提高侧板5的结构强度,在侧板5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也分别构造有翻边。同时,再参考图3中所示,本实施例各侧板5的两端也分别具有相对于冷却管7端部外伸的延伸段51,该延伸段51即用于与端板6和各冷却管7配合,以形成位于中冷器两端的进出气室。
本实施例的端板6的结构如图5和图6中所示,端板6具体为横截面呈梯形的弯折结构,其两端敞口以用于和两侧的侧板5中的延伸段51相连,此时对应于端板6的梯形横截面,当然侧板5上的延伸段51也便相应的呈梯形。不过,除了为梯形状,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端板6的横截面,以及对应的延伸段51,其也可为其它形状,只要端板6的横截面与延伸段51,两者在形状上相匹配,以能够实现端板6和延伸段51之间的密封连接即可。
在端板6上也设置有通孔61,该通孔61则用于构成下述的进气口或出气口,而且为便于进行下文将述及的进、出气连接管的连接,本实施例的端板6上,环通孔61也设置有外翻布置的环形翻边,该环形翻边即可在所述进、出气连接管组装时,与进气连接管或出气连接管固连,以实现进、出气连接管的稳固设置。
本实施例中,芯体中的冷却管7的结构如图7至图10中所示,冷却管7具有横截面同为矩形的中间段71和扩口段72,其中的扩口段72为分别通过过渡段73连接于中间段71两端的两个。而且在设置上,扩口段72横截面的长度具体为小于中间段71横截面的长度,扩口段72横截面的宽度则为大于中间段71横截面的宽度,由此所述扩口段72的所谓扩口,也即指扩口段72处宽度尺寸相对于中间段71位置的扩大,而扩口段72长度尺寸的减小,也正是为了实现其宽度的扩大。
通过冷却管7的扩口段72处宽度尺寸的扩大,本实施例的任意相邻的冷却管7也即由两端的扩口段71相固连,并且此时由于扩口段72位置宽度的扩大,也进而在各冷却管7的两侧均形成了可供气流通过的流通间隙。该流通间隙也即下文所述的散热带8的布置空间,且相邻冷却管7之间的流通间隙共同构成了散热带8的设置空间,而两个最外侧的冷却管7的外侧,则通过两侧的侧板5的设置,以实现该最外侧的流通间隙内的散热带8的布置。
本实施例中,两端的端板6也即分别与各冷却管7的扩口段72,以及两侧的侧板5的延伸段51相固连,此时,一般的相邻的冷却管7的扩口段72之间,以及端板6、侧板5和扩口段72之间均可采用钎焊固连于一起。而为在各冷却管7的扩口段72焊接时,消除钎焊过程中的收缩补偿,本实施例也可在扩口段72成型时,使得扩口段72的各侧端面具有微小的外鼓弧度,且该弧形外鼓的鼓出量例如可为0.1mm。
此外,通过上述连接,由此也便在芯体的两端分别围构形成了进气室1和出气室2,该进气室1和出气室2分别与各冷却管7内相连通,并且于进气室1和出气室2处也分别设有前述的由通孔61所构成的进气口和出气口。
而在中冷器使用时,两端的进气室1处的进气口即连接涡轮增压器,出气室2处的出气口则连接发动机进气口,以使得增压后的热空气可经进气室1分流,以流经各冷却管7,并再经由出气室2集流后,而进入发动机中,由此实现对增压后的热空气的冷却,把增压后的热空气的温度降下来。
本实施例为便于中冷器和增压器及发动机进气口,正如前文所提及的,在进气室1的进气口位置,以及出气室2的出气口位置可分别连接进气连接管3和出气连接管4。此时,进气连接管3和出气连接管4采用相同的结构便可,且以进气管3为例,其具体结构可如图11中所示,该进气管3采用圆形截面,且通过一端套置于进气口处的环形翻边上,且通过焊接方式固连即可。
为提高冷却管7对增压热空气的冷却效果,作为一种优选实施形式,如图12和图13中所示的,本实施例于各冷却管7内可设置呈蛇形弯曲的导流带11,该导流带11的各弯曲部位与冷却管7的内壁相接,从而可将冷却管7内分隔出依次排布的多个流道。此时,通过各流道对热空气的分流,可在多个冷却管7分流的基础上,更好的提升对热空气的冷却性能。
本实施例中,前述的卡夹10的结构如图14中所示,该卡夹10具体即为一平板结构,且于卡夹10上也设置有间隔布置的多个卡槽101。在使用上,参考图3所示的,通过使得相邻两个冷却管7的扩口段72位置的管壁卡置于同一卡槽101内,也便能够通过卡夹8实现多个冷却管7之间的连接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一种实施形式,本实施例各端的卡夹10例如均可为设置有两排,且各排的卡夹10亦为有部分卡槽101重叠布置的两个。如此,通过各排的两个部分重叠的卡夹8,能够在该排卡夹8所处方向上实现各冷却管7之间的连接固定,而间隔布置的两排卡夹8,则能够进一步实现多个冷却管7之间的固定效果。
当然,除了设置为两排卡夹8,本实施例中也可将卡夹8设置为多于两排的其它数量,或者仅将卡夹8设置为一排也是可以的。而各排中的卡夹8则除了如图3所示的两个,当前使得每排的卡夹8仅为一个,或者使其数量为大于两个,且相邻卡夹8之间有卡槽101重叠布置也是可行的。
本实施例中,正如前文所述的,为提高中冷器的散热冷却效果,在冷却管7两侧的流通间隙内设有散热带8。散热带8的结构如图15中所示,其与上述的导流带11相同也为蛇形弯曲,且该散热带8采用现有车辆的散热器或中冷器中采用的散热带结构即可。此时,所述散热带8一般为铝制结构,而上述的导流带11则也可采用与散热带8相同的材质。
需要注意的是,本实施例的进气口和出气口均为位于对应端的端板6上,不过除了在端板6上,当然基于设计需求,在侧板5的延伸段51满足设置要求的情形下,将进、出气口开设于侧板5的延伸段51上也是可以的。但一般的,优选仍是将进、出气口设置在端板6上。
为进行中冷器在车辆上的安装,本实施例中在两端的端板6上还分别设有中冷器安装部,且再由图2并结合图5所示,所述中冷器安装部例如可采用开设于端板6一端的中冷器安装孔9。中冷器安装孔9为相对布置的两个,且其在设置上可通过在端板6的一端构造外延的支架,并于支架上开孔来实现。
当然,除了为设置于端板6上的安装孔结构,本实施例中也可根据具体的安装需求,而将中冷器安装部设置为其它常规的安装结构。
本实施例的中冷器通过各冷却管7经由扩口段72固连,以及端板6、侧板5的延伸段51和各扩口段72之间的固连,而在两端分别围构形成进气室1和出气室2,由此可省去主板结构,以能够简化中冷器的结构。而且通过两端的卡夹8的设置,本实施例的中冷器也能够利用卡夹8对各冷却管7之间的连接固定,以提高中冷器的焊接强度,进而也可提升中冷器的密封性。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在该车辆中即设置有实施例一中所述的无主板结构的中冷器。而且本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设置实施例一中的中冷器,可实现车辆中中冷器结构的简化,并能够提升中冷器结构的密封性,而有着很好的实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无主板结构的中冷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芯体,所述芯体具有并排叠置于一起的多个冷却管(7),所述冷却管(7)具有横截面同为矩形的中间段(71)和扩口段(72),所述扩口段(72)为分别通过过渡段(73)连接于所述中间段(71)两端的两个,且所述扩口段(72)横截面的长度小于所述中间段(71)、宽度大于所述中间段(71),任意相邻的所述冷却管(7)由两端的所述扩口段(72)相固连,而于各所述冷却管(7)的两侧均形成有供气流通过的流通间隙;
侧板(5),沿各所述冷却管(7)的叠置方向,固连于所述芯体两相对侧的两个,所述侧板(5)沿所述冷却管(7)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且各所述侧板(5)的两端分别具有相对于所述冷却管(7)端部外伸的延伸段(51);
端板(6),分设于所述芯体两端的两个,两端的所述端板(6)分别与各所述冷却管(7)的所述扩口段(72),以及两侧的所述侧板(5)的所述延伸段(51)相固连,而于所述芯体的两端分别围构形成有进气室(1)和出气室(2),所述进气室(1)和所述出气室(2)分别与各所述冷却管(7)内相连通,且于所述进气室(1)和所述出气室(2)处分别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
卡夹(10),于所述芯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所述卡夹(10)上设有间隔布置的多个卡槽(101),且相邻所述冷却管(7)的所述扩口段(72)位置的管壁卡置于所述卡槽(101)内,而由所述卡夹(10)将多个所述冷却管(7)连接于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主板结构的中冷器,其特征在于:于所述流通间隙内设有散热带(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主板结构的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均位于对应端的所述端板(6)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主板结构的中冷器,其特征在于:于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处分别连接有进气连接管(3)和出气连接管(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主板结构的中冷器,其特征在于:于两端的所述端板(6)上分别设有中冷器安装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主板结构的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器安装部包括开设于所述端板(6)一端的中冷器安装孔(9)。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主板结构的中冷器,其特征在于:于各所述冷却管(7)内设有为蛇形弯曲的导流带(1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主板结构的中冷器,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扩口段(72)之间,以及所述端板(6)、所述侧板(5)和所述扩口段(72)之间均采用钎焊固连于一起。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无主板结构的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体各端的所述卡夹(10)均设置有至少两排,各排的所述卡夹(10)为一个或有部分卡槽(101)重叠布置的多个。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中设有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无主板结构的中冷器。
CN202021073891.0U 2020-06-11 2020-06-11 无主板结构的中冷器及具有该中冷器的车辆 Active CN2124068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73891.0U CN212406883U (zh) 2020-06-11 2020-06-11 无主板结构的中冷器及具有该中冷器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73891.0U CN212406883U (zh) 2020-06-11 2020-06-11 无主板结构的中冷器及具有该中冷器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406883U true CN212406883U (zh) 2021-01-26

Family

ID=744065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073891.0U Active CN212406883U (zh) 2020-06-11 2020-06-11 无主板结构的中冷器及具有该中冷器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4068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636358C2 (ru) Теплообменник
US7195060B2 (en) Stacked-tube heat exchanger
US6755158B2 (en) Vehicle charge air cooler with a pre-cooler
US8069905B2 (en) EGR gas cooling device
WO2013094149A1 (ja) 排気熱交換装置
US20130206364A1 (en) Heat exchanger arrangement
US20100199955A1 (en) Charge air cooler
US7774937B2 (en) Heat exchanger with divided coolant chamber
JP2015532708A (ja) 改良型排気ガス再循環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形成するための方法
CN202648260U (zh) 具有多个换热器的换热器组件
KR20190111773A (ko) 액체 냉각식 프리쿨러와 공기 냉각식 메인 쿨러로 이루어진 인터쿨러
JP2011133198A (ja) 車両用インタークーラ
JP3991786B2 (ja) 排気熱交換装置
JP2009068809A (ja) ハイブリッド型熱交換器
CN113339122B (zh) 排气歧管及动力系统
CN212406883U (zh) 无主板结构的中冷器及具有该中冷器的车辆
WO2018230826A1 (ko) 배기가스 냉각장치
CN210602350U (zh) 一种复合式冷凝器
US10900446B2 (en) Device for heat transfer
US11306982B2 (en) Heat exchanger, air intake system with a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for mounting a heat exchanger
US20100126704A1 (en) Heat Exchanger with Direct Flow Path Modules
CN211397740U (zh) 两段式egr冷却器
JP4269692B2 (ja) Egrクーラ
US6647714B1 (en) Exhaust header system
CN213902027U (zh) 翅片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