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00509U - 一种保暖面料 - Google Patents

一种保暖面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400509U
CN212400509U CN202021001633.1U CN202021001633U CN212400509U CN 212400509 U CN212400509 U CN 212400509U CN 202021001633 U CN202021001633 U CN 202021001633U CN 212400509 U CN212400509 U CN 2124005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weft
skin
interweaving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00163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朝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an Deyu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an Deyu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an Deyu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an Deyu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00163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4005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4005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4005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保暖面料,包括蕾丝层、保暖层和亲肤层,所述保暖层夹设于所述蕾丝层和所述亲肤层间,位于所述蕾丝层下侧;所述保暖层和亲肤层交织形成一体;所述亲肤层包括第一纬线、第二纬线,所述第一纬线缠绕成复数个交织圈;所述第二纬线弯曲形成复数个第一线圈;所述第一线圈和交织圈依次交替嵌套;所述保暖层包括复数根经线和复数根第三纬线,所述经线和第三纬线相互垂直交织;所述经线依次穿过所述第一线圈和交织圈;所述第三纬线位于所述第一线圈与交织圈之间并与所述经线相互交织。本实用新型改进了蕾丝面料的舒适度,同时增加了蕾丝面料的实用性和结构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保暖面料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品领域,尤其是指一种保暖面料。
背景技术
由于蕾丝能够增加服装的美观度,因此深受女性喜爱。采用蕾丝面料来制作冬季贴身服饰时,更需要注重蕾丝面料的亲肤性和保暖度,现有的蕾丝面料多用于制作夏季服装,因此保暖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保暖面料,克服现有技术中蕾丝面料保暖性较差的缺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保暖面料,包括蕾丝层、保暖层和亲肤层,所述保暖层夹设于所述蕾丝层和所述亲肤层间,位于所述蕾丝层下侧;
所述保暖层和亲肤层交织形成一体;
所述亲肤层包括第一纬线、第二纬线,所述第一纬线缠绕成复数个交织圈;
所述第二纬线弯曲形成复数个第一线圈;
所述第一线圈和交织圈依次交替嵌套;
所述保暖层包括复数根经线和复数根第三纬线,所述经线和第三纬线相互垂直交织;
所述经线依次穿过所述第一线圈和交织圈;
所述第三纬线位于所述第一线圈与交织圈之间并与所述经线相互交织。
进一步的,前一根所述第一纬线的所述交织圈套设于前一根所述第二纬线的第一线圈外;
后一根所述第二纬线的第一线圈套设于前一根所述第一纬线的交织圈外;
后一根所述第一纬线的交织圈套设于后一根所述第二纬线的第一线圈外。
进一步的,所述保暖层的经线和第三纬线为羊毛纤维。
进一步的,所述亲肤层的第一纬线和第二纬线皆为亲肤棉线。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纬线和的线圈密度皆为60纵行/50mm。
进一步的,所述蕾丝层和保暖层互相之间通过聚氨酯胶粘剂粘接。
进一步的,所述经线和第三纬线的线密度为182~193dtex。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保暖层和亲肤层交织的方式,能够增加保暖层和亲肤层间的紧密度,增强保暖效果,并且在保暖层和亲肤层间以交织的方式替代粘剂,第一线圈和交织圈依次交替嵌套,能够使亲肤层形成稳定的结构,第三纬线与经线相互交织,形成了更加稳定的保暖层和亲肤层结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保温效果的蕾丝面料,主要用于制作贴身服饰,增加了蕾丝的实用性,提升了蕾丝面料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暖层和亲肤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保暖面料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保暖面料的结构示意图二。
标号说明:
1、蕾丝层;
2、保暖层;21、经线;22、第三纬线;
3、亲肤层;31、第一纬线;32、第二纬线;311、交织圈;321、第一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请参照图1-图3,一种保暖面料,包括蕾丝层1、保暖层2和亲肤层3,保暖层2夹设于蕾丝层1和亲肤层3间,位于蕾丝层1下侧;
保暖层2和亲肤层3交织形成一体;
亲肤层3包括第一纬线31、第二纬线32,第一纬线31缠绕成复数个交织圈311;
第二纬线32弯曲形成复数个第一线圈321;
第一线圈321和交织圈311依次交替嵌套;
保暖层2包括复数根经线21和复数根第三纬线22,经线21和第三纬线22相互垂直交织;
经线21依次穿过第一线圈321和交织圈311;
第三纬线22位于第一线圈321与交织圈311之间并与经线21相互交织。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在于:
第一线圈和交织圈依次交替嵌套;
经线依次穿过第一线圈和交织圈;
第三纬线位于第一线圈与交织圈之间与经线相互交织。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保暖层和亲肤层交织的方式,能够增加保暖层和亲肤层间的紧密度,增强保暖效果,并且在保暖层和亲肤层间以交织的方式替代粘剂,第一线圈和交织圈依次交替嵌套,能够使亲肤层形成稳定的结构,第三纬线与经线相互交织,形成了更加稳定的保暖层和亲肤层结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保温效果的蕾丝面料,主要用于制作贴身服饰,增加了蕾丝的实用性,提升了蕾丝面料的舒适度。
进一步的,前一根第一纬线31的交织圈311套设于前一根第二纬线32的第一线圈321外;
后一根第二纬线32的第一线圈321套设于前一根第一纬线31的交织圈311外;
后一根第一纬线31的交织圈311套设于后一根第二纬线32的第一线圈321外。
由上述描述可知,以第一线圈和交织圈依次交替嵌套的形式编织亲肤层,能够形成更加稳固的亲肤层结构,并且保暖层在编织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与亲肤层结合。
进一步的,保暖层2的经线21和第三纬线22为羊毛纤维。
由上述描述可知,羊毛纤维是羊的皮肤的变形物,保暖性极佳,采用羊毛纤维作为保暖层的材料,能够起到良好的保暖效果。
进一步的,亲肤层3的第一纬线31和第二纬线32皆为亲肤棉线。
由上述描述可知,由于亲肤棉是以棉花为原料,经纺织工艺生产的面料,具有吸湿、保湿、耐热、保温、卫生等特点,因此采用亲肤棉线作用亲肤层的材料,一方面使蕾丝面料更加亲肤,增加了蕾丝面料的舒适度,另一方面使亲肤层具备吸湿的功能,能够吸收皮肤表面的汗液,使皮肤保持干爽。
进一步的,第一纬线31的线圈密度为60纵行/50mm。
由上述描述可知,设置线圈密度为60纵行/50mm,使保暖层结构更加紧密。
进一步的,蕾丝层1和保暖层2互相之间通过聚氨酯胶粘剂粘接。
由上述描述可知,聚氨酯胶粘剂为水性粘合剂,具有耐弯曲的特性,由于蕾丝面料需要经常被弯曲,因此选用聚氨酯胶粘剂能够提高蕾丝层和保暖层间的稳固性。
进一步的,经线21和第三纬线22的线密度为182~193dtex。
由上述描述可知,经线和第三纬线的线密度为182~193dtex,能够使亲肤层和保暖层的结构连接更加紧密。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为:
请参照图1-图3,一种保暖面料,包括蕾丝层1、保暖层2和亲肤层3,保暖层2夹设于蕾丝层1和亲肤层3间,位于蕾丝层1下侧;
保暖层2和亲肤层3交织形成一体;
亲肤层3包括第一纬线31、第二纬线32,第一纬线31缠绕成复数个交织圈311;
第二纬线32弯曲形成复数个第一线圈321;
第一线圈321和交织圈311依次交替嵌套;
保暖层2包括复数根经线21和复数根第三纬线22,经线21和第三纬线22相互垂直交织;
经线21依次穿过第一线圈321和交织圈311;
第三纬线22位于第一线圈321与交织圈311之间并与经线21相互交织。
参照图1,前一根第一纬线31的交织圈311套设于前一根第二纬线32的第一线圈321外;
后一根第二纬线32的第一线圈321套设于前一根第一纬线31的交织圈311外;
后一根第一纬线31的交织圈311套设于后一根第二纬线32的第一线圈321外。
优选的,保暖层2的经线21和第三纬线22为羊毛纤维。
优选的,亲肤层3的第一纬线31和第二纬线32皆为棉线。
优选的,第一纬线31的线圈密度为60纵行/50mm。
优选的,蕾丝层1和保暖层2互相之间通过聚氨酯胶粘剂粘接。
经线21和第三纬线22的线密度为182~193dtex。
优选的,经线21和第三纬线22的线密度为182dtex。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为:
请参照图1-图3,一种保暖面料,包括蕾丝层1、保暖层2和亲肤层3,保暖层2夹设于蕾丝层1和亲肤层3间,位于蕾丝层1下侧;
保暖层2和亲肤层3交织形成一体;
亲肤层3包括第一纬线31、第二纬线32,第一纬线31缠绕成复数个交织圈311;
第二纬线32弯曲形成复数个第一线圈321;
第一线圈321和交织圈311依次交替嵌套;
保暖层2包括复数根经线21和复数根第三纬线22,经线21和第三纬线22相互垂直交织;
经线21依次穿过第一线圈321和交织圈311;
第三纬线22位于第一线圈321与交织圈311之间并与经线21相互交织。
参照图1,前一根第一纬线31的交织圈311套设于前一根第二纬线32的第一线圈321外;
后一根第二纬线32的第一线圈321套设于前一根第一纬线31的交织圈311外;
后一根第一纬线31的交织圈311套设于后一根第二纬线32的第一线圈321外。
优选的,保暖层2的经线21和第三纬线22为羊毛纤维。
优选的,亲肤层3的第一纬线31和第二纬线32皆为棉线。
优选的,第一纬线31和33的线圈密度皆为60纵行/50mm。
优选的,蕾丝层1和保暖层2互相之间通过聚氨酯胶粘剂粘接。
经线21和第三纬线22的线密度为182~193dtex。
优选的,经线21和第三纬线22的线密度为188dtex。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为:
请参照图1-图3,一种保暖面料,包括蕾丝层1、保暖层2和亲肤层3,保暖层2夹设于蕾丝层1和亲肤层3间,位于蕾丝层1下侧;
保暖层2和亲肤层3交织形成一体;
亲肤层3包括第一纬线31、第二纬线32,第一纬线31缠绕成复数个交织圈311;
第二纬线32弯曲形成复数个第一线圈321;
第一线圈321和交织圈311依次交替嵌套;
保暖层2包括复数根经线21和复数根第三纬线22,经线21和第三纬线22相互垂直交织;
经线21依次穿过第一线圈321和交织圈311;
第三纬线22位于第一线圈321与交织圈311之间并与经线21相互交织。
参照图1,前一根第一纬线31的交织圈311套设于前一根第二纬线32的第一线圈321外;
后一根第二纬线32的第一线圈321套设于前一根第一纬线31的交织圈311外;
后一根第一纬线31的交织圈311套设于后一根第二纬线32的第一线圈321外。
优选的,保暖层2的经线21和第三纬线22为羊毛纤维。
优选的,亲肤层3的第一纬线31和第二纬线32皆为棉线。
优选的,第一纬线31和33的线圈密度皆为60纵行/50mm。
优选的,蕾丝层1和保暖层2互相之间通过聚氨酯胶粘剂粘接。
经线21和第三纬线22的线密度为182~193dtex。
优选的,经线21和第三纬线22的线密度为193dtex。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保暖面料,改进了蕾丝面料的舒适度,同时增加了蕾丝面料的实用性和结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保暖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蕾丝层、保暖层和亲肤层,所述保暖层夹设于所述蕾丝层和所述亲肤层间,位于所述蕾丝层下侧;
所述保暖层和亲肤层交织形成一体;
所述亲肤层包括第一纬线、第二纬线,所述第一纬线缠绕成复数个交织圈;
所述第二纬线弯曲形成复数个第一线圈;
所述第一线圈和交织圈依次交替嵌套;
所述保暖层包括复数根经线和复数根第三纬线,所述经线和第三纬线相互垂直交织;
所述经线依次穿过所述第一线圈和交织圈;
所述第三纬线位于所述第一线圈与交织圈之间并与所述经线相互交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保暖面料,其特征在于,前一根所述第一纬线的所述交织圈套设于前一根所述第二纬线的第一线圈外;
后一根所述第二纬线的第一线圈套设于前一根所述第一纬线的交织圈外;
后一根所述第一纬线的交织圈套设于后一根所述第二纬线的第一线圈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保暖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暖层的经线和第三纬线为羊毛纤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保暖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亲肤层的第一纬线和第二纬线皆为亲肤棉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保暖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纬线和的线圈密度皆为60纵行/5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保暖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蕾丝层和保暖层之间通过聚氨酯胶粘剂粘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保暖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经线和第三纬线的线密度为182~193dtex。
CN202021001633.1U 2020-06-04 2020-06-04 一种保暖面料 Active CN2124005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01633.1U CN212400509U (zh) 2020-06-04 2020-06-04 一种保暖面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01633.1U CN212400509U (zh) 2020-06-04 2020-06-04 一种保暖面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400509U true CN212400509U (zh) 2021-01-26

Family

ID=744086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001633.1U Active CN212400509U (zh) 2020-06-04 2020-06-04 一种保暖面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40050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032845U (zh) 一种梭织仿经编的面料
CN210420366U (zh) 一种凉感针织面料及服装
CN109898211A (zh) 一种三层保暖面料的设计方法与织造工艺
CN213172770U (zh) 一种弹性面料
CN213167210U (zh) 一种保暖梭织面料
CN211972618U (zh) 一种新型排汗速干布
CN212400509U (zh) 一种保暖面料
CN208577825U (zh) 一种软席面料
CN207310693U (zh) 一种可水洗羊毛面料
CN215163475U (zh) 一种速干型针织面料
CN212335447U (zh) 一种吸湿发热功能性面料
CN215856585U (zh) 一体织造抗菌多层纱布面料及其被毯产品
CN214271207U (zh) 一种仿梭织的针织面料
CN212827262U (zh) 丙纶保暖针织面料
CN212938141U (zh) 一种防风抗寒羽绒面料
CN211522485U (zh) 一种具有纵条效应的纬编抗菌速干织物
CN210826563U (zh) 一种具有横条效应的纬编抗菌速干面料
CN111876887A (zh) 一种吸湿发热功能性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CN208472293U (zh) 一种针织格仔双面面料
CN210390312U (zh) 一种透气型蕾丝面料
CN220904300U (zh) 一种长绒棉衬衫面料
CN215590112U (zh) 一种舒适型服装面料
CN212293931U (zh) 一种具有横条外观且舒适、有型的梭织夹绒风衣
CN220681851U (zh) 一种带有隔热防水功能的尼龙面料
CN216423687U (zh) 一种吸水透气针织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