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92419U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92419U
CN212392419U CN202021156812.2U CN202021156812U CN212392419U CN 212392419 U CN212392419 U CN 212392419U CN 202021156812 U CN202021156812 U CN 202021156812U CN 212392419 U CN212392419 U CN 2123924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face
connector
cable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15681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明冉
陈小亮
刘佳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15681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924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924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924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壳体、转接端子以及电缆组件,壳体至少具有端面、尾面和侧面,尾面与端面相邻或相对设置,侧面位于端面、尾面的一侧,端面上开设有连接端口,转接端子穿设壳体,且转接端子的一端经连接端口凸出端面,转接端子的位于壳体的部分上设有插接口,电缆组件包括:压线端子和电缆本体,压线端子插接在侧面并与插接口插接相连,由于侧面位于端面、尾面的一侧,即侧面位于端面与尾面之间,因此,转接端子与电缆组件之间具有一定的角度,且转接端子所伸出的部分位于电缆组件的侧边,从而该连接器可以实现侧向出线。并且,连接器中的电缆组件与转接端子通过插接相连,因此,该连接器的组装简单,效率较高。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装置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连接器作为一种连接插座与线缆的装置,随着电流的增大,其连接器内部的线路直径则越大,从而导致线路折弯困难,现有的连接器产品都是180°和90°等尾部出线,无法满足复杂情况下侧向出线情况。
并且现有连接器的转角方案都是通过螺钉直接锁紧,需要在先组装完线束的情况下,再来组装连接器的后盖部分,导致连接器的组装过于复杂,浪费工时,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可以进行侧向出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器包括:壳体、转接端子以及电缆组件,所述壳体至少具有端面、尾面和侧面,所述尾面与所述端面相邻或相对设置,所述侧面位于所述端面、所述尾面的一侧,所述端面上开设有连接端口,所述转接端子穿设所述壳体,且所述转接端子的一端经所述连接端口凸出所述端面,所述转接端子的位于所述壳体的部分上设有插接口,所述电缆组件包括:压线端子和电缆本体,所述压线端子设置在所述电缆本体的端部,且所述压线端子插接在所述侧面并与所述插接口插接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器,转接端子的一部分位于壳体内部,转接端子的另一部分从连接端口凸出壳体,电缆组件可以从壳体的侧面伸入到壳体中,并与转接端子对应相连,由于侧面位于端面、尾面的一侧,即侧面位于端面与尾面之间,因此,转接端子与电缆组件之间具有一定的角度,且转接端子所伸出的部分位于电缆组件的侧边,从而该连接器可以实现侧向出线。并且,连接器中的电缆组件与转接端子通过插接相连,因此,该连接器的组装简单,效率较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转接端子包括:连接段和插接段,所述连接段经所述连接端口凸出所述端面,所述插接段与所述连接段相连接,且所述插接口开设在所述插接段上。
进一步地,所述侧面与所述端面垂直,所述尾面与所述端面、所述侧面均垂直相邻,所述插接段与所述连接段垂直相连,且所述插接段垂直于所述尾面。
具体地,所述转接端子为多个,所述电缆组件与所述转接端子一一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转接端子包括:正极转接端子、负极转接端子,所述电缆组件包括:正极电缆组件和负极电缆组件,所述正极电缆组件与所述正极转接端子的插接口插接配合,所述负极电缆组件与所述负极转接端子的插接口插接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侧面上设有连接座,所述压线端子插接在所述连接座内,所述电缆组件还包括:端子定位装置,所述端子定位装置适于嵌入在所述连接座中,且所述端子定位装置适于对所述压线端子进行卡接定位。
进一步地,所述电缆本体上还套设有屏蔽环、密封圈,所述屏蔽环位于所述密封圈的靠近所述压线端子的一侧,且所述密封圈适于嵌入到所述连接座中。
具体地,所述电缆组件还包括:出线尾盖,所述出线尾盖适于套设在所述电缆本体上,且所述出线尾盖适于与所述连接座卡接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绝缘胶芯,所述转接端子穿设所述绝缘胶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连接端口处设有连接法兰盘,所述连接法兰盘上设有至少一个的固定孔。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90°尾部出线的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连接器的拆解示意图;
图4是壳体与转接端子配合的正视示意图;
图5是电缆组件的示意图;
图6是连接器的正视示意图;
图7是连接器与插座的配合示意图。
附图标记:
连接器10、壳体1、端面11、尾面12、侧面13、连接端口14、连接座15、连接法兰盘16、盖板17、密封绝缘装置18、正极转接端子21、负极转接端子22、连接段33、插接段34、插接口35、正极电缆组件41、负极电缆组件42、压线端子51、电缆本体52、端子定位装置53、屏蔽环54、密封圈55、出线尾盖56、绝缘胶芯57、插座6、插接孔6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图1-图7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器10。
参照图2-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器10可以包括:壳体1、转接端子以及电缆组件,壳体1至少具有端面11、尾面12和侧面13,尾面12与端面11相邻或相对设置,侧面13位于端面11、尾面12的一侧,端面11上开设有连接端口14,转接端子穿设壳体1,且转接端子的一端经连接端口14凸出端面11,转接端子的位于壳体1的部分上设有插接口35,电缆组件包括:压线端子51和电缆本体52,压线端子51设置在电缆本体52的端部,且压线端子51插接在侧面13并与插接口35插接相连。
也就是说,在壳体1的端面11设有连接端口14,转接端子的一部分位于壳体1内部,转接端子的另一部分从连接端口14凸出壳体1,从而保证连接器10可以与插座6插接相连,并且,电缆组件可以从壳体1的侧面13伸入到壳体1中,并与转接端子对应相连,从而实现电缆本体52与插接器的连接配合。
其中,压线端子51可以对电缆本体52的一端进行固定,并且通过压线端子51与转接端子的插接配合,从而保证电缆本体52的连接,另外,压线端子51以及转接端子均为金属件,从而保证电的传递。
参考图2、图7所示,由于侧面13位于端面11、尾面12的一侧,即侧面13位于端面11与尾面12之间,因此,转接端子与电缆组件之间具有一定的角度,且转接端子所伸出的部分位于电缆组件的侧边,从而该连接器10可以实现侧向出线。
参考图1-图2所示,相对于现有的90°尾部出线的连接器,该连接器10可以在不改变现有的插座6的情况,实现侧向90°出线方式,有利于实现多个器件共用插座6。
以车辆而言,该连接器10可以在不改变现有的插座6及车内器件箱体布局的情况,实现侧向出线方式,并满足多种车型共用插座6的器件使用情况,从而可以大大减少车辆成本。
其中,电缆本体52与转接端子的位于壳体1本体内的部分之间的夹角为30°-150°,在具体实施例中,电缆本体52与转接端子的位于壳体1本体内的部分之间的夹角可以为40°、90°或140°等。
另外,相对于现有的转角采用螺钉进行锁紧的方案,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10中的电缆组件与转接端子通过插接相连,因此,该连接器10的组装简单,效率较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器10,转接端子的一部分位于壳体1内部,转接端子的另一部分从连接端口14凸出壳体1,电缆组件可以从壳体1的侧面13伸入到壳体1中,并与转接端子对应相连,由于侧面13位于端面11、尾面12的一侧,即侧面13位于端面11与尾面12之间,因此,转接端子与电缆组件之间具有一定的角度,且转接端子所伸出的部分位于电缆组件的侧边,从而该连接器10可以实现侧向出线。并且,连接器10中的电缆组件与转接端子通过插接相连,因此,该连接器10的组装简单,效率较高。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转接端子可以包括:连接段33和插接段34,连接段33经连接端口14凸出端面11,插接段34与连接段33相连接,且插接口35开设在插接段34上,其中,插接段34位于壳体1内部,连接段33至少部分地从连接端口14凸出端面11,通过设置插接段34,从而保证电缆组件可以与转接端子相连。
在具体实施例中,插接段34的插接口35可以为冠簧片状插接口35,从而当电缆组件进行连接时,插接口35可以对压线端子51进行挤压,进而实现压接相连,保证电缆组件与转接端子的配合可靠性高。
并且,如图3所示,连接段33和插接段34之间具有夹角,且电缆本体52与插接段34之间的夹角为30°-150°,从而保证电缆组件可以从侧边插入壳体1与转接端子相连。
在具体实施例中,电缆本体52与插接段34之间的夹角可以为40°、90°或140°等。
进一步地,如图2-图4所示,侧面13与端面11垂直,尾面12与端面11、侧面13均垂直相邻,插接段34与连接段33垂直相连,且插接段34垂直于尾面12。
也就是说,壳体1为方体结构,转接端子呈“L”型,并且,插接段34与尾面12垂直,连接段33与端面11垂直。
具体地,转接端子为多个,电缆组件与转接端子一一对应,从而保证电缆组件可以正常件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3-图6所示,转接端子可以包括:正极转接端子21、负极转接端子22,电缆组件包括:正极电缆组件41和负极电缆组件42,正极电缆组件41与正极转接端子21的插接口35插接配合,负极电缆组件42与负极转接端子22的插接口35插接配合。
在具体实施例中,连接端口14可以为方形连接端口14,并且,正极转接端子21的连接段33与负极转接端子22的连接段33可以沿连接端口14的第一侧边并列排列,正极电缆组件41与负极电缆组件42沿连接端口14的第二侧边并列排列,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相邻,从而实现连接器10的侧边出线。
并且,为了确保正极电缆组件41可以与正极转接端子21的插接段34相连,同时负极电缆组件42可以与负极转接端子22的插接段34相连,正极转接端子21插接段34的插接口35与负极转接端子22插接段34的插接口35沿正极电缆组件41与负极电缆组件42所排列的方向相错开。
进一步地,如图2-图4、图6所示,侧面13上设有连接座15,压线端子51插接在连接座15内,从而为压线端子51的连接提供支撑。
进一步地,如图3-图4所示,电缆组件还可以包括:端子定位装置53,端子定位装置53适于嵌入在连接座15中,且端子定位装置53适于对压线端子51进行卡接定位,通过设置端子定位装置53可以插入的压线端子51卡住,防止其后退而失效。
其中,端子定位装置53可以为橡胶端子定位装置53,因此,端子定位装置53可以挤压在压线端子51与连接座15之间,从而对压线端子51进行卡接定位。
在具体实施例中,当对电缆本体52进行连接时,先将压线端子51与电缆本体52压接,随后直接将压接端子插入到转接端子的插接口35内,并卡入到压线端子51定位装置即可,节约传统打螺钉连接方式的时间,实现快速安装。
进一步地,如图3、图5所示,电缆本体52上还套设有屏蔽环54、密封圈55,屏蔽环54位于密封圈55的靠近压线端子51的一侧,且密封圈55适于嵌入到连接座15中,通过设置屏蔽环54,可以防止连接器10对其他部件产生电磁干扰,通过设置密封圈55,可以保证连接器10的防水性能较好。
具体地,如图3、图5所示,电缆组件还包括:出线尾盖56,出线尾盖56适于套设在电缆本体52上,且出线尾盖56适于与连接座15卡接相连,从而保证电缆组件的安装可靠性高。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壳体1内设置有绝缘胶芯57,转接端子穿设绝缘胶芯57,从而实现转接端子的固定。
在具体实施例中,参考图3所示,壳体1为一端为开口的中空腔体,盖板17适于对开口进行封堵,并且,绝缘胶芯57可以固定在壳体1的中空腔体中,且在绝缘胶芯57与盖板17之间设有密封绝缘装置18,从而保证连接器10的绝缘性与密封性较好。
如图2-图3所示,连接端口14处设有连接法兰盘16,连接法兰盘16上设有至少一个的固定孔,从而保证连接器10与插座6的固定连接。
在具体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插座6具有连接盘,连接盘上设有与固定孔一一对应的连接孔,并且插座6上设有至少与连接器10的连接段33一一对应的插接孔61,连接盘适于与插接孔61插接相连,随后再通过紧固件将固定孔与连接孔固定连接,便可完成连接器10与插座6的固定连接。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所述壳体(1)至少具有端面(11)、尾面(12)和侧面(13),所述尾面(12)与所述端面(11)相邻或相对设置,所述侧面(13)位于所述端面(11)、所述尾面(12)的一侧,所述端面(11)上开设有连接端口(14);
转接端子,所述转接端子穿设所述壳体(1),且所述转接端子的一端经所述连接端口(14)凸出所述端面(11),所述转接端子的位于所述壳体(1)的部分上设有插接口(35);
电缆组件,所述电缆组件包括:压线端子(51)和电缆本体(52),所述压线端子(51)设置在所述电缆本体(52)的端部,且所述压线端子(51)插接在所述侧面(13)并与所述插接口(35)插接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端子包括:连接段(33)和插接段(34),所述连接段(33)经所述连接端口(14)凸出所述端面(11),所述插接段(34)与所述连接段(33)相连接,且所述插接口(35)开设在所述插接段(34)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面(13)与所述端面(11)垂直,所述尾面(12)与所述端面(11)、所述侧面(13)均垂直相邻,所述插接段(34)与所述连接段(33)垂直相连,且所述插接段(34)垂直于所述尾面(1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端子为多个,所述电缆组件与所述转接端子一一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端子包括:正极转接端子(21)、负极转接端子(22),所述电缆组件包括:正极电缆组件(41)和负极电缆组件(42),所述正极电缆组件(41)与所述正极转接端子(21)的插接口(35)插接配合,所述负极电缆组件(42)与所述负极转接端子(22)的插接口(35)插接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面(13)上设有连接座(15),所述压线端子(51)插接在所述连接座(15)内,所述电缆组件还包括:端子定位装置(53),所述端子定位装置(53)适于嵌入在所述连接座(15)中,且所述端子定位装置(53)适于对所述压线端子(51)进行卡接定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本体(52)上还套设有屏蔽环(54)、密封圈(55),所述屏蔽环(54)位于所述密封圈(55)的靠近所述压线端子(51)的一侧,且所述密封圈(55)适于嵌入到所述连接座(15)中。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组件还包括:出线尾盖(56),所述出线尾盖(56)适于套设在所述电缆本体(52)上,且所述出线尾盖(56)适于与所述连接座(15)卡接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绝缘胶芯(57),所述转接端子穿设所述绝缘胶芯(57)。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口(14)处设有连接法兰盘(16),所述连接法兰盘(16)上设有至少一个的固定孔。
CN202021156812.2U 2020-06-19 2020-06-19 连接器 Active CN2123924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56812.2U CN212392419U (zh) 2020-06-19 2020-06-19 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56812.2U CN212392419U (zh) 2020-06-19 2020-06-19 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92419U true CN212392419U (zh) 2021-01-22

Family

ID=742552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156812.2U Active CN212392419U (zh) 2020-06-19 2020-06-19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9241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929824U (zh) 多功能大电流连接器组件
CN212392419U (zh) 连接器
CN218525788U (zh) 立式插座连接器
CN217607110U (zh) 一种连接器密封结构
CN201498699U (zh) 母端接触件及具有该母端接触件的连接器
CN115882279A (zh) 连接器组件
CN212784120U (zh) 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插座
CN213746226U (zh) 一种模组化灯具
CN212182616U (zh) 一种电连接器母端
CN112086839A (zh) 一种转接结构及使用该转接结构的弯式插座连接器
CN101510639A (zh) 电源连接器的公端接触件和母端接触件
CN217882076U (zh) 一种导线插接端子
CN220510353U (zh) 一种线端模组及连接器总成
CN218677632U (zh) 一种可转换角度的电源插座及具有其的舞台灯
CN217485897U (zh) 一种双排电连接器装置
CN213460279U (zh) 一种防水型车灯用电子连接插件
CN218448559U (zh) 一种安装在光口母座中的电源连接器
CN219246984U (zh) 一种双位连接器
CN218648242U (zh) 防脱落的双头母座连接器
CN212725670U (zh) 一种拥有一体式折弯端子的多芯弯头连接器
CN219739516U (zh) 一种转换连接器
CN218448532U (zh) 一种电源连接器的端接机构
CN213124874U (zh) 防水型连接稳固的电连接器组件
CN215221117U (zh) 4pin充电type-c公头
CN216134028U (zh) 一种电缆的双向交错扣合密封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