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81120U - 一种高效双向四管buck-boost变换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效双向四管buck-boost变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81120U
CN212381120U CN202021584456.4U CN202021584456U CN212381120U CN 212381120 U CN212381120 U CN 212381120U CN 202021584456 U CN202021584456 U CN 202021584456U CN 212381120 U CN212381120 U CN 2123811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ode
tube
switch tube
buck
boost conver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58445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一鸣
许颇
张波
魏万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inlong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inlong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inlong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inlong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58445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811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811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811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高效双向四管BUCK‑BOOST变换器,包括第一电感、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还包括与第一开关管并联的第一继电器;还包括与第二开关管并联的第二继电器。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在本实用新型高效双向四管BUCK‑BOOST变换器中,对于有导通需求的半导体器件,如开关管或二极管,在其两端并联相应的继电器,当需要导通半导体器件时,可吸合相应继电器,由于继电器吸合后其两端的阻抗变小,因此提高了该高效双向四管BUCK‑BOOST变换器的效率,且本实用新型使用的器件较少,成本低且电路结构简单。

Description

一种高效双向四管BUCK-BOOST变换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为电力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双向四管BUCK-BOOST变换器。
背景技术
伴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社会发展对电力电子产品或者装置功率密度、效率的要求进一步提高,通常认为,提高电能转换效率的方案大致分为以下两种:1.采用损耗更低的功率半导体器件,例如,低导通电阻的MOSFET/IGBT管、低损耗的磁芯等;2.采用软开关技术,例如,移向全桥、LLC等谐振技术。但是,方案1的引入导致成本增加,方案2的引入造成成本增加、变换器结构复杂及可靠性降低等不利因素。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成本高、效率低、结构复杂的缺陷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效双向四管BUCK-BOOST变换器,包括第一电感、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所述高效双向四管BUCK-BOOST变换器的输入电压的正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以及第一二极管的第一端,所述高效双向四管BUCK-BOOST变换器的输出电压的正端分别连接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以及第二二极管的第一端,所述高效双向四管BUCK-BOOST变换器的输入电压的负端分别连接第三开关管的第二端及第三二极管的第二端,所述高效双向四管BUCK-BOOST变换器的输出电压的负端分别连接第四开关管的第二端及第四二极管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分别连接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第一二极管的第二端、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和第三二极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第二二极管的第二端、第四开关管的第一端和第四二极管的第一端;还包括与第一开关管并联,且用于在所述第一开关管或所述第一二极管导通情况下,对其进行旁路的第一继电器;还包括与第二开关管并联,且用于在所述第二开关管或所述第二二极管导通情况下,对其进行旁路的第二继电器。第一继电器和所述第二继电器分别在零电压工况下动作。
作为上述一种优选方式,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所述第一电容分别连接在所述高效双向四管BUCK-BOOST变换器的输入电压的正端和负端之间;所述第二电容分别连接在所述高效双向四管BUCK-BOOST变换器的输出电压的正端和负端之间。
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为MOSFET管或IGBT管,或其他可控半导体器件。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在本实用新型高效双向四管BUCK-BOOST变换器中,对于有导通需求的半导体器件,如开关管或二极管,在其两端并联相应的继电器,当需要导通半导体器件时,可吸合相应继电器,由于继电器吸合后其两端的阻抗变小,因此提高了该高效双向四管BUCK-BOOST变换器的效率,且本实用新型使用的器件较少,成本低且电路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高效双向四管BUCK-BOOST变换器实施例电路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高效双向四管BUCK-BOOST变换器实施例工作在正向BUCK模式下第一开关管导通模式的电路图;
图3为是本实用新型高效双向四管BUCK-BOOST变换器实施例工作在正向BUCK模式之第一开关管断开模式的电路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高效双向四管BUCK-BOOST变换器实施例工作在正向BOOST模式之第四开关管导通模式的电路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高效双向四管BUCK-BOOST变换器实施例工作在正向BOOST模式之第四开关管断开模式的电路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高效双向四管BUCK-BOOST变换器实施例工作在反向BUCK模式之第二开关管导通模式的电路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高效双向四管BUCK-BOOST变换器实施例工作在反向BUCK模式之第二开关管断开模式的电路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高效双向四管BUCK-BOOST变换器实施例工作在反向BOOST模式之第三开关管导通模式的电路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高效双向四管BUCK-BOOST变换器实施例工作在反向BOOST模式之第三开关管断开模式的电路图;
附图标记:Q1-第一开关管;Q2-第二开关管;Q3-第三开关管;Q4-第四开关管;D1-第一二极管;D2-第二二极管;D3-第三二极管;D4-第四二极管;L1-第一电感;C1-第一电容;C2第二电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从而对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作出更清楚地限定,下面就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以下仅是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某些具体实施方式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其中对于相关结构的具体的直接的描述仅是为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各具体特征并不当然、直接地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
参阅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如图1所示,高效双向四管BUCK-BOOST变换器用于对Vin进行降压或升压转换,转换后的电压为Vo,亦可对Vo进行降压或升压转换,转换后的电压为Vin。本实施例的高效双向四管BUCK-BOOST变换器,包括第一电感L1、第一开关管Q1、第二开关管Q2、第三开关管Q3、第四开关管Q4、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所述高效双向四管BUCK-BOOST变换器的输入电压的正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漏极以及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所述高效双向四管BUCK-BOOST变换器的输出电压的正端分别连接第二开关管Q2的漏极以及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所述高效双向四管BUCK-BOOST变换器的输入电压的负端分别连接第三开关管Q3的源极及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所述高效双向四管BUCK-BOOST变换器的输出电压的负端分别连接第四开关管Q4的源极及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所述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分别连接第一开关管Q1的源极、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第三开关管Q3的漏极和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所述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第二开关管Q2的源极、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第四开关管Q4的漏极和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还包括与第一开关管Q1并联,且用于在所述第一开关管Q1或所述第一二极管D1导通情况下,对第一开关管Q1(或第一二极管D1)进行旁路的第一继电器S1;还包括与第二开关管Q2并联,且用于在所述第二开关管Q2或所述第二二极管D2导通情况下,对第二开关管Q2(或第二二极管D2)进行旁路的第二继电器S2。第一继电器S1和所述第二继电器S2分别在零电压工况下动作。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所述第一电容C1分别连接在所述高效双向四管BUCK-BOOST变换器的输入电压的正端和负端之间;所述第二电容C2分别连接在所述高效双向四管BUCK-BOOST变换器的输出电压的正端和负端之间。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模式进行介绍:
一、当所述高效双向四管BUCK-BOOST变换器工作在正向BUCK模式时,第四开关管Q4及第一继电器S1断开,第一开关管Q1实现PWM调制,第三二极管D3实现续流,第二二极管D2有导通需求,此时使用第二继电器S2对第二二极管D2进行旁路:
如图2所示,当第一开关管Q1导通时,电流从输入电压的正端依次通过第一开关管Q1、第一电感L1、第二继电器S2、后级等效负载(与输出电压相连)流向输入电压的负端,电流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
如图3所示,当第一开关管Q1关断时,第一电感L1上的电流从其第二端依次通过第二继电器S2、后级等效负载及第三二极管D3流向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电流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
二、当所述高效双向四管BUCK-BOOST变换器工作在正向BOOST模式时,第三二极管D3和第二继电器S2断开,第四开关管Q4实现PWM调制,第二二极管D2实现续流,第一开关管Q1有导通需求,此时使用第一继电器S1对第一开关管Q1进行旁路:
如图4所示,当第四开关管Q4导通时,电流从输入电压的正端依次通过第一继电器S1、第一电感L1、第四开关管Q4流向输入电压的负端,电流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
如图5所示,当第四开关管Q4断开时,第一电感L1上的电流从其第二端依次通过第二二极管D2、后级等效负载及第一继电器S1流向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电流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
三、当该高效双向四管BUCK-BOOST变换器工作在反向BUCK模式时,第三开关管Q3及第二继电器S2断开,第二开关管Q2实现PWM调制,第四二极管D4实现续流,第一二极管D1有导通需求,此时使用第一继电器S1对第一二极管D1进行旁路:
如图6所示:当第二开关管Q2导通时,电流从输出电压的正端依次通过第二开关管Q2、第一电感L1、第一继电器S1流向输入电压的正端,电流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
如图7所示:当第二开关管Q2关断时,第一电感L1上的电流从其第一端依次通过第一继电器S1、输入电源及第四二极管D4流向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电流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
四、当所述高效双向四管BUCK-BOOST变换器工作在反向BOOST模式时,第四二极管D4和第一继电器S1断开,第三开关管Q3实现PWM调制,第一二极管D1实现续流,第二开关管Q2有导通需求,此时使用第二继电器S2对第二开关管Q2进行旁路。
如图8所示,当第三开关管Q3导通时,电流从输出电压的正端依次通过第二继电器S2、第一电感L1、第三开关管Q3流向输出电压的负端,电流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
如图9所示,当第三开关管Q3断开时,第一电感L1上的电流从其第一端依次通过第一二极管D1、输入电源及第二继电器S2流向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电流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
在本实用新型高效双向四管BUCK-BOOST变换器中,对于有导通需求的半导体器件,如开关管或二极管,在其两端并联相应的继电器,当需要导通半导体器件时,可吸合相应继电器,由于继电器吸合后其两端的阻抗变小,因此提高了该高效双向四BUCK-BOOS变换器的效率,而且,本实用新型使用的器件较少,成本低且电路结构简单。此外,需要说明的是,继电器吸合后触点阻抗越低,变换器效率越高。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继电器在高电压或大电流的情况下分合,有可能发生触点粘连,因此,第一继电器S1、第二继电器S2分别在零电压工况下动作,即第一继电器S1、第二继电器S2分别旁路的半导体器件导通后,相应继电器触点两端电压近似为0的情况下,吸合相应继电器,这样可保证继电器的可靠性,从而提高继电器的使用寿命。
如图2、3所示,在吸合第二继电器S2时,要保证先开启第二开关管Q2,因为:当第二开关管Q2,开启后,第二继电器S2两端的电压差几乎为零,即第二二极管D2的电压可忽略不计,此时再吸合第二继电器S2。在关断第二继电器S2时,要保证第二开关管Q2晚于第二继电器S2关断。
同样地,如图4、5所示,在吸合第一继电器S1时,要保证先开启第一开关管Q1,在关断第一继电器S1时,要保证第一开关管Q1晚于第一继电器S1关断。
同样地,如图6、7所示,在吸合第一继电器S1时,要保证先开启第一开关管Q1,因为:当第一开关管Q1开启后,第一继电器S1两端的电压差几乎为零,即第一二极管D1的电压可忽略不计,此时再吸合第一继电器S1。在关断第一继电器S1时,要保证第一开关管Q1晚于第一继电器S1关断。
同样地,如图8、9所示,在吸合第二继电器S2时,要保证先开启第二开关管Q2;在关断第二继电器S2时,要保证第二开关管Q2晚于第二继电器S2关断。
上述第一开关管Q1、第二开关管Q2、第三开关管Q3和第四开关管Q4为MOSFET管或IGBT管,或其他可控半导体器件。
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4)

1.一种高效双向四管BUCK-BOOST变换器,包括第一电感、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所述高效双向四管BUCK-BOOST变换器的输入电压的正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以及第一二极管的第一端,所述高效双向四管BUCK-BOOST变换器的输出电压的正端分别连接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以及第二二极管的第一端,所述高效双向四管BUCK-BOOST变换器的输入电压的负端分别连接第三开关管的第二端及第三二极管的第二端,所述高效双向四管BUCK-BOOST变换器的输出电压的负端分别连接第四开关管的第二端及第四二极管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分别连接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第一二极管的第二端、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和第三二极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第二二极管的第二端、第四开关管的第一端和第四二极管的第一端;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第一开关管并联,且用于在所述第一开关管或所述第一二极管导通情况下,对其进行旁路的第一继电器;
还包括与第二开关管并联,且用于在所述第二开关管或所述第二二极管导通情况下,对其进行旁路的第二继电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双向四管BUCK-BOOST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继电器和所述第二继电器分别在零电压工况下动作。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效双向四管BUCK-BOOST变换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所述第一电容分别连接在所述高效双向四管BUCK-BOOST变换器的输入电压的正端和负端之间;所述第二电容分别连接在所述高效双向四管BUCK-BOOST变换器的输出电压的正端和负端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双向四管BUCK-BOOST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为MOSFET管或IGBT管。
CN202021584456.4U 2020-08-03 2020-08-03 一种高效双向四管buck-boost变换器 Active CN2123811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84456.4U CN212381120U (zh) 2020-08-03 2020-08-03 一种高效双向四管buck-boost变换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84456.4U CN212381120U (zh) 2020-08-03 2020-08-03 一种高效双向四管buck-boost变换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81120U true CN212381120U (zh) 2021-01-19

Family

ID=741726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584456.4U Active CN212381120U (zh) 2020-08-03 2020-08-03 一种高效双向四管buck-boost变换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8112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30080123A1 (en) * 2021-09-14 2023-03-1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Efficient bypass switches for dc/dc converter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30080123A1 (en) * 2021-09-14 2023-03-1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Efficient bypass switches for dc/dc converter
DE102021129566A1 (de) 2021-09-14 2023-03-1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Effizienter umgehungsschalter für einen dc/dc-wandler
US11863072B2 (en) * 2021-09-14 2024-01-0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Efficient bypass switches for DC/DC converter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14815B (zh) 耦合电感实现高增益倍压升压型变换器
CN101867297B (zh) 用于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单相软开关高增益升压型变换器
CN101741259B (zh) 双向直流变换器
CN111786553A (zh) 一种高效双向四管buck-boost变换器
CN202424533U (zh) 一种宽范围高压输出变换器
CN201608539U (zh) 无源无损箝位单相高增益变换器
CN106487226B (zh) IPOP三电平Buck变换器、级联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3391001A (zh) 用于光伏逆变器mppt环节的高增益dcdc变换器
CN113346750A (zh) 基于耦合电感的软开关同相buck-boost变换器及控制方法
CN103051179A (zh) 高升压比倍压结构无源无损箝位变换器
CN102723869A (zh) 功率变换器
CN215934730U (zh) 一种高升压比的dc-dc变换器
CN111342664A (zh) 一种集成dc-dc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3066837A (zh) 高增益倍压结构有源无损箝位变换器
CN108712070B (zh) 基于zcs pwm双向dc-dc cuk变换器、变换系统和方法
CN212381120U (zh) 一种高效双向四管buck-boost变换器
CN114123763A (zh) 一种低纹波软开关Cuk变换器电路及调制方法
CN213243821U (zh) 一种带抽头电感和有源边谐振单元的升压变换器
CN109672332A (zh) 一种单管高增益零纹波dc-dc变换器
CN209896911U (zh) 燃料电池的直流-直流变换器
CN105846674A (zh) 非隔离高变比双向直流变换器
CN102158090A (zh) 内置变压器和开关电容的倍压单元的Boost变换器
CN111130351B (zh) 一种低延时的自适应双向dcdc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4915173A (zh) 柔切式电源转换器
CN211557151U (zh) 一种低延时的自适应双向dcdc变换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