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60267U - 送风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送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60267U
CN212360267U CN202021120963.2U CN202021120963U CN212360267U CN 212360267 U CN212360267 U CN 212360267U CN 202021120963 U CN202021120963 U CN 202021120963U CN 212360267 U CN212360267 U CN 2123602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utlet
housing
driving
assembly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12096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星湖
刘湘莲
潘耀权
何继彬
孙玉娇
辛冠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02112096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602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602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602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送风装置,包括:主壳体,主壳体设有容纳腔,并开设有分别连通容纳腔与外界环境的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出风组件,绕第一方向可转动地收容于容纳腔内,出风组件可产生通过第一出风口和/或第二出风口流入外界环境的气流;出风驱动组件,设于容纳腔内并传动连接于出风组件,驱动组件用于驱动出风组件绕第一方向转动;其中,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可分别绕第一方向转动。上述送风装置,通过控制第一罩壳与第二罩壳绕第一方向360°转动即可达到360°送风的效果,而无需增加导电环的部件以带动出风组件转动,从而简化了送风装置的结构,且降低了送风装置的制造成本。

Description

送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家居环境舒适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塔扇又名“大厦扇”,塔扇的形态纤细而挺拔,节省空间,其采用贯流风轮,吹送的气流为立体状的气流墙,送风较为温和非常接近自然风,并且塔扇的出风栅格小,可以避免误伤小孩,因此越来越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现有的塔扇中通常不具有360°摇头的功能,从而限制了塔扇的送风角度,降低了舒适度与实用性。而为了实现360°摇头的功能以增加送风范围,则需要在现有的塔扇中增加导电环等多种零部件,使得塔扇的装配过程更为复杂,增加了材料成本并且降低了装配效率,使得具有360°摇头功能的塔扇的售价较高,不利于塔扇的进一步推广。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塔扇实现360°摇头的成本过高的问题,提供一种可在实现360°摇头的同时避免生产成本过高的送风装置。
一种送风装置,所述送风装置包括:
主壳体,所述主壳体设有容纳腔,并开设有分别连通所述容纳腔与外界环境的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及
出风组件,绕第一方向可转动地收容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出风组件可产生通过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或所述第二出风口流入外界环境的气流;
出风驱动组件,设于所述容纳腔内并传动连接于所述出风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出风组件绕所述第一方向转动;
其中,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可分别绕所述第一方向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壳体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层叠设置的第一罩壳与第二罩壳,所述第一出风口开设于所述第一罩壳,所述第二出风口开设于所述第二罩壳,所述第一罩壳与所述第二罩壳可分别绕所述第一方向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壳体还包括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底部安装座、中间连接件以及顶部安装座,所述第一罩壳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限位于所述底部安装座与所述中间连接件,所述第二罩壳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限位于所述中间连接件与所述顶部安装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送风装置还包括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的两端分别固接于所述底部安装座与所述顶部安装座,所述出风组件可转动地套设于所述固定柱。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送风装置还包括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安装于所述顶部安装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送风装置还包括电连接线以及控制主板,所述控制主板安装于所述底部安装座,所述电连接线一端连接于所述控制主板,另一端穿过所述固定柱连接于所述控制面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送风装置包括第一罩壳驱动单元与第二罩壳驱动单元,所述第一罩壳驱动单元传动连接于所述第一罩壳以驱动所述第一罩壳绕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所述第二罩壳驱动单元传动连接于所述第二罩壳以驱动所述第二罩壳绕所述第一方向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罩壳驱动单元包括第一罩壳驱动件及配接于所述第一罩壳驱动件的第一罩壳驱动齿轮,所述第一罩壳的内侧壁设有环绕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驱动齿条,所述第一驱动齿条与所述第一罩壳驱动齿轮相互啮合;和/或
所述第二罩壳驱动单元包括第二罩壳驱动件及配接于所述第二罩壳驱动件的第二罩壳驱动齿轮,所述第二罩壳的内侧壁设有环绕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驱动齿条,所述第二驱动齿条与所述第二罩壳驱动齿轮相互啮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送风装置还包括离合传动单元与差速传动单元,所述出风驱动组件通过所述离合传动单元可选择地传动连接于所述第一罩壳,所述第一罩壳通过所述差速传动单元传动连接于所述第二罩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组件包括第一出风单元与第二出风单元,所述第一出风单元与所述第二出风单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层叠设置;所述出风驱动组件包括第一出风驱动组件与第二出风驱动组件,所述第一出风驱动组件传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出风单元并可选择地传动连接于所述第一罩壳,所述第一出风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出风单元与所述第一罩壳绕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所述第二出风驱动组件传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出风单元并可选择地传动连接于所述第二罩壳,所述第二出风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出风单元与所述第二罩壳绕所述第一方向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驱动组件包括出风驱动件与出风驱动齿轮,所述出风组件包括出风单元及连接于出风单元的从动齿轮,所述出风驱动齿轮传动连接所述出风驱动件与所述从动齿轮,所述出风驱动件通过所述出风驱动齿轮驱动所述出风组件绕所述第一方向转动;其中,所述出风驱动齿轮与所述从动齿轮的传动比小于1。
上述送风装置,通过控制第一罩壳与第二罩壳绕第一方向360°转动即可达到360°送风的效果,而无需增加导电环的部件以带动出风组件转动,从而简化了送风装置的结构,且降低了送风装置的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送风装置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送风装置的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送风装置的第一罩壳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送风装置;10、主壳体;12、底部安装座;121、底盘;123、底部安装支架;1232、底部安装面板;1234、支撑腿;14、顶部安装座;16、中间连接件;18、第一罩壳;181、第一出风口;183、第一驱动齿条;19、第二罩壳;192、第二出风口;30、固定柱;32、固定卡圈;40、出风组件;41、出风单元;43、从动齿轮;50、出风驱动组件;52、出风驱动件;54、出风驱动齿轮;61、第一罩壳驱动单元;612、第一罩壳驱动件;614、第一罩壳驱动齿轮;63、第二罩壳驱动单元;632、第二罩壳驱动件;634、第二罩壳驱动齿轮;70、控制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一种送风装置100,用于输出气流以为用户降温。送风装置100包括主壳体10、出风组件40以及出风驱动组件50,出风组件40与出风驱动组件50均安装于主壳体10内,出风驱动组件50用于驱动出风组件40输出气流至外界环境。
主壳体10大致呈柱状结构,包括底部安装座12、中间连接件16、顶部安装座14以及罩壳组件。
底部安装座12位于主壳体10的底部,包括底盘121及底部安装支架123。其中,底盘121呈圆盘状结构,用于支撑于地面等放置面,底盘121的中心轴线方向为下述第一方向,且在下列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均平行于竖直方向。底部安装支架123在第一方向上支撑于底盘121上,底部安装支架123包括底部安装面板1232及至少两条支撑腿1234,底部安装面板1232在第一方向上位于底盘121的正上方,每条支撑腿1234自底部安装面板1232的边缘朝底盘121的方向延伸直至抵持于底盘121。可以理解,底盘121的形状不限,可根据需设为不同的形状。
顶部安装座14在第一方向上位于底部安装座12的上方且位于主壳体10顶部,顶部安装座14包括顶部安装面板及顶部安装侧壁,顶部安装侧壁自顶部安装面板的边缘朝底部安装座12方向延伸并沿周向环绕顶部安装面板。
中间连接件16位于底部安装座12与顶部安装座14之间并与罩壳组件配接,用于起到限位罩壳组件的作用。
送风装置100还包括用于连接底部安装座12与顶部安装座14的固定柱30。具体地,固定柱30呈中空的管状结构,固定柱30的横截面呈圆形,固定柱30的一端固接于底部安装支架123的底部安装面板1232的中心位置,固定柱30的另一端沿第一方向朝远离底部安装座12的方向延伸以插设于顶部安装座14的顶部安装面板。
罩壳组件包括第一罩壳18与第二罩壳19,第一罩壳18与第二罩壳19均呈两端开口的中空筒状结构,第一罩壳18绕第一方向可360°转动地限位于底部安装座12与中间连接件16之间,第二罩壳19绕第一方向可360°转动地限位于中间连接件16与顶部安装座14之间。如此,第一罩壳18与第二罩壳19在第一方向上层叠设置以共同形成用于容纳出风组件40的容纳腔。
进一步地,第一罩壳18开设有连通容纳腔与外界环境的第一出风口181,第二罩壳19开设有连通容纳腔与外界环境的第二出风口192。如此,主壳体10开设有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的第一出风口181与第二出风口192。第一罩壳18与第二罩壳19绕第一方向同步或不同步转动可带动第一出风口181与第二出风口192分别绕第一方向同步或不同步转动,从而改变送风装置100的出风方向。具体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181与第二出风口192大致呈矩形。可以理解,第一出风口181与第二出风口192的数量不限,可根据需要设置以满足不同需要。
具体在一些实施例中,底部安装支架123的支撑腿1234向外突设有至少两个限位件,两个限位件在第一罩壳18的径向方向上间隔设置,每个限位件与支撑腿1234共同界定形成宽度与第一罩壳18的壁厚匹配的第一限位槽。中间连接件16朝向底部安装座12的一侧沿周向开设有宽度与第一罩壳18的壁厚匹配的环状第二限位槽。如此,第一罩壳18的两端分别限位于第一限位槽与第二限位槽内,因此第一罩壳18在转动过程中不会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沿径向方向脱出。
中间连接件16远离底部安装座12的一侧沿周向开设有宽度与第二罩壳19的壁厚匹配的环状第三限位槽,顶部安装座14的顶部安装面板朝向底部安装座12的一侧沿周向开设有宽度与第二罩壳19的壁厚匹配的环状第四限位槽。如此,第二罩壳19的两端分别限位于第三限位槽与第四限位槽内,因此第二罩壳19在转动过程中不会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沿径向方向脱出。
请继续参阅图1及图2,出风组件40绕第一方向可转动地收容于主壳体10的容纳腔内,当启动送风装置100时,出风组件40可绕第一方向转动以输出气流以带走用户身上的热量。
如图2及图3所示,具体地,出风组件40包括中空的圆筒状的出风单元41,固定柱30靠近底部安装座12的一端沿周向套设有固定卡圈32。如此,出风单元41套设于固定柱30外,出风单元41靠近底部安装座12的一端的端面抵持于固定卡圈32上,因此出风单元41在第一方向上限位于固定柱30上,同时可以固定柱30为转动轴转动。具体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单元41为贯流风叶。
出风驱动组件50收容于主壳体10的容纳腔内并传动连接于出风组件40,出风驱动组件50用于驱动出风组件40绕第一方向转动以输出气流。
具体地,出风驱动组件50包括出风驱动件52与出风驱动齿轮54,出风驱动件52安装于底部安装支架123的安装面板1232远离底盘121的一侧,出风驱动齿轮54套设于出风驱动件52的输出轴。出风组件40包括安装于出风单元41朝向底部安装座12一端并套设于固定柱30的从动齿轮43,出风驱动齿轮54与从动齿轮43啮合以传动连接出风驱动件52与出风组件40,出风驱动件52通过出风驱动齿轮54驱动出风组件40绕第一方向转动。其中,出风驱动齿轮54与从动齿轮43的传动比小于1,即出风驱动齿轮54的齿数大于从动齿轮43的齿数。
如此,出风驱动件52通过出风驱动齿轮54、从动齿轮43依次带动出风单元41绕第一方向转动,从而输出吹向用户的气流。由于出风驱动齿轮54与从动齿轮43的传动比小于1,因此出风单元41的转速高于出风驱动件52输出的转速,因此出风驱动件52的转速无需过高即可达到所需风量,从而降低了出风驱动件52的发热程度,增加了出风驱动件52的使用寿命。
请继续参阅图2及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送风装置100还包括罩壳驱动组件,第一罩壳18与第二罩壳19与罩壳驱动组件传动连接,罩壳驱动组件可驱动第一罩壳18与第二罩壳19绕第一方向转动,从而使第一罩壳18的第一出风口181与第二罩壳19的第二出风口192朝向不同方向以不断调整送风装置100的出风角度。
具体地,罩壳驱动组件包括第一罩壳驱动单元61与第二罩壳驱动单元63,第一罩壳驱动单元61与第一罩壳18传动连接以驱动第一罩壳18绕第一方向转动,第二罩壳驱动单元63与第二罩壳19传动连接以驱动第二罩壳19绕第一方向转动。如此,第一罩壳驱动单元61与第二罩壳驱动单元63分别驱动第一罩壳18与第二罩壳19同步或不同步转动,从而使送风装置100具有不同的出风方式。
更具体地,第一罩壳驱动单元61安装于底部安装支架123的底部安装面板1232远离底盘121的一侧,包括第一罩壳驱动件612及固接于第一罩壳驱动件612的输出轴的第一罩壳驱动齿轮614,第一罩壳18的内侧壁设有绕第一方向沿周向延伸的第一驱动齿条183(如图4所示),第一驱动齿条183与第一驱动齿轮相互啮合。因此,第一罩壳驱动件612可驱动第一罩壳驱动齿轮614转动,进而通过第一驱动齿条183带动第一罩壳18绕第一方向转动。
第二罩壳驱动单元63安装于顶部安装座14的顶部安装板朝向底部安装座12的一侧,包括第二罩壳驱动件632及固接于第二罩壳驱动件632的输出轴的第二罩壳驱动齿轮634,第二罩壳19的内侧壁设有绕第一方向沿周向延伸的第二驱动齿条,第二驱动齿条与第二罩壳驱动齿轮634相互啮合。因此,第二罩壳驱动件632可驱动第二罩壳驱动齿轮634转动,进而通过第二驱动齿条带动第二罩壳19绕第一方向转动。
如此,在第一实施例中,由于第一罩壳驱动单元61与第二罩壳驱动单元63独立设置,第一罩壳18与第二罩壳19的工作状态相互独立互不干扰,从而实现多种送风状态。
在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中,送风装置100无需设置其它驱动组件单独驱动罩壳组件转动,而是设置可选择地传动连接出风驱动组件50与罩壳组件的离合传动单元和传动连接第一罩壳18与第二罩壳19的差速传动单元。当传动机构通过离合传动单元传动连接出风驱动组件50时,出风驱动组件50通过传动机构即可驱动第一罩壳18绕第一方向转动,第一罩壳18进而通过差速传动单元带动第二罩壳19绕第一方向转动。
如此,利用出风驱动组件50即可分别驱动出风组件40、第一罩壳18以及第二罩壳19绕第一方向转动,而无需设置其它的驱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中,出风组件40包括第一出风单元与第二出风单元,第一出风单元与第二出风单元在第一方向上层叠设置。出风驱动组件50包括第一出风驱动组件与第二出风驱动组件,第一出风驱动组件用于分别驱动第一出风单元与第一罩壳18绕第一方向转动,第二出风驱动组件用于分别驱动第二出风单元与第二罩壳19绕第一方向转动。
具体地,第一出风驱动组件设于底部安装座12的安装面板1232,第一出风驱动组件传动连接于第一出风单元,并通过第一离合机构可选择地传动连接于第一罩壳18。第二出风驱动组件设于顶部安装座14的顶部安装面板,第二出风驱动组件传动连接于第二出风单元,并通过第二离合机构可选择地传动连接于第二罩壳19。
如此,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中,第一出风驱动组件与第二出风驱动组件分别驱动第一出风单元与第二出风单元单独出风,同时驱动第一罩壳18与第二罩壳19独立转动,从而实现多种出风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送风装置100还包括控制主板、电连接线以及控制面板70。其中,控制主板安装于底部安装座12的安装面板1232朝向底部安装座12一侧,控制面板70安装于顶部安装座14的顶部安装面板远离底部安装座12的一侧,电连接线一端连接于控制主板,另一端穿过固定柱30连接于控制面板70。
如此,控制面板70安装于顶部安装座14并始终保持静止状态而不会跟随罩壳组件转动,从而便于用户进行操作。而且,电连接线穿设于固定柱30内,因此罩壳组件可360°转动而不受电连接线的影响,也不会导致电连接线缠绕。
上述送风装置100,通过控制第一罩壳18与第二罩壳19绕第一方向360°转动即可达到360°送风的效果,而无需增加导电环的部件以带动出风组件40转动。而且,在第一出风口181与第二出风口192转动时,控制面板始终保持静止而便于用户操作。因此,上述送风装置100的结构简单,材料与装配成本较低,且可通过第一罩壳18与第二罩壳19的转动达到不同的送风效果,从而在降低使用成本的同时满足用户的不同要求。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装置包括:
主壳体(10),所述主壳体(10)设有容纳腔,并开设有分别连通所述容纳腔与外界环境的第一出风口(181)与第二出风口(192);及
出风组件(40),绕第一方向可转动地收容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出风组件(40)可产生通过所述第一出风口(181)和/或所述第二出风口(192)流入外界环境的气流;
出风驱动组件(50),设于所述容纳腔内并传动连接于所述出风组件(40),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出风组件(40)绕所述第一方向转动;
其中,所述第一出风口(181)与所述第二出风口(192)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出风口(181)与所述第二出风口(192)可分别绕所述第一方向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体(10)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层叠设置的第一罩壳(18)与第二罩壳(19),所述第一出风口(181)开设于所述第一罩壳(18),所述第二出风口(192)开设于所述第二罩壳(19),所述第一罩壳(18)与所述第二罩壳(19)可分别绕所述第一方向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体(10)还包括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底部安装座(12)、中间连接件(16)以及顶部安装座(14),所述第一罩壳(18)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限位于所述底部安装座(12)与所述中间连接件(16),所述第二罩壳(19)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限位于所述中间连接件(16)与所述顶部安装座(1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装置还包括固定柱(30),所述固定柱(30)的两端分别固接于所述底部安装座(12)与所述顶部安装座(14),所述出风组件(40)可转动地套设于所述固定柱(3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装置还包括控制面板(70),所述控制面板(70)安装于所述顶部安装座(1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装置还包括电连接线以及控制主板,所述控制主板安装于所述底部安装座(12),所述电连接线一端连接于所述控制主板,另一端穿过所述固定柱(30)连接于所述控制面板(70)。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装置包括第一罩壳驱动单元(61)与第二罩壳驱动单元(63),所述第一罩壳驱动单元(61)传动连接于所述第一罩壳(18)以驱动所述第一罩壳(18)绕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所述第二罩壳驱动单元(63)传动连接于所述第二罩壳(19)以驱动所述第二罩壳(19)绕所述第一方向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罩壳驱动单元(61)包括第一罩壳驱动件(612)及配接于所述第一罩壳驱动件(612)的第一罩壳驱动齿轮(614),所述第一罩壳(18)的内侧壁设有环绕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驱动齿条(183),所述第一驱动齿条(183)与所述第一罩壳驱动齿轮(614)相互啮合;和/或
所述第二罩壳驱动单元(63)包括第二罩壳驱动件(632)及配接于所述第二罩壳驱动件(632)的第二罩壳驱动齿轮(634),所述第二罩壳(19)的内侧壁设有环绕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驱动齿条,所述第二驱动齿条与所述第二罩壳驱动齿轮(634)相互啮合。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装置还包括离合传动单元与差速传动单元,所述出风驱动组件(50)通过所述离合传动单元可选择地传动连接于所述第一罩壳(18),所述第一罩壳(18)通过所述差速传动单元传动连接于所述第二罩壳(19)。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组件(40)包括第一出风单元与第二出风单元,所述第一出风单元与所述第二出风单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层叠设置;所述出风驱动组件(50)包括第一出风驱动组件与第二出风驱动组件,所述第一出风驱动组件传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出风单元并可选择地传动连接于所述第一罩壳(18),所述第一出风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出风单元与所述第一罩壳(18)绕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所述第二出风驱动组件传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出风单元并可选择地传动连接于所述第二罩壳(19),所述第二出风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出风单元与所述第二罩壳(19)绕所述第一方向转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驱动组件(50)包括出风驱动件(52)与出风驱动齿轮(54),所述出风组件(40)包括出风单元(41)及连接于出风单元(41)的从动齿轮(43),所述出风驱动齿轮(54)传动连接所述出风驱动件(52)与所述从动齿轮(43),所述出风驱动件(52)通过所述出风驱动齿轮(54)驱动所述出风组件(40)绕所述第一方向转动;其中,所述出风驱动齿轮(54)与所述从动齿轮(43)的传动比小于1。
CN202021120963.2U 2020-06-16 2020-06-16 送风装置 Active CN2123602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20963.2U CN212360267U (zh) 2020-06-16 2020-06-16 送风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20963.2U CN212360267U (zh) 2020-06-16 2020-06-16 送风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60267U true CN212360267U (zh) 2021-01-15

Family

ID=741502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120963.2U Active CN212360267U (zh) 2020-06-16 2020-06-16 送风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6026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94474A (zh) * 2020-06-16 2020-08-2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送风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94474A (zh) * 2020-06-16 2020-08-2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送风装置
CN111594474B (zh) * 2020-06-16 2024-09-2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送风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821095B2 (en) Portable air circulation device
US20070297773A1 (en) Fan heater
US8366419B2 (en) Inner rotor type motor and heat dissipating fan including the inner rotor type motor
WO2022160844A1 (zh) 吹风结构及风扇
CN212360267U (zh) 送风装置
CN111379719A (zh) 空气循环装置、空气净化机、空气加湿器
CN111594474A (zh) 送风装置
CN108302626B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挂机
CN212536172U (zh) 循环扇
CN212454928U (zh) 摇头机构及设有其的电器设备
CN111963458A (zh) 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3744093U (zh) 一种模块式塔扇
CN212319890U (zh) 出风模块和空调器
CN212928277U (zh) 无叶风扇
CN212376940U (zh) 风扇组件
CN212536210U (zh) 无叶风扇
CN210980014U (zh) 一种摇摆式电暖器
US20170184316A1 (en) Integratable Movement Device for Ventilating Equipment
CN210118267U (zh) 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8426293B (zh) 翅片可旋转的发热体组件及取暖器
CN111561469A (zh) 风扇基座
CN219177803U (zh) 立卧两用电暖器
CN218971471U (zh) 一种旋转结构塔扇
CN210769443U (zh) 风机及设备
CN218936490U (zh) 出风结构、空调内机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