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03512U - 一种可旋转按压拔拉旋钮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旋转按压拔拉旋钮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03512U
CN212303512U CN202020809099.0U CN202020809099U CN212303512U CN 212303512 U CN212303512 U CN 212303512U CN 202020809099 U CN202020809099 U CN 202020809099U CN 212303512 U CN212303512 U CN 2123035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nob
hole
inner support
conductive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80909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柳权
刘欢
邱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Desay SV Automotiv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Desay SV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Desay SV Automotiv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Desay SV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80909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035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035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035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witches With Compound Oper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旋转按压拔拉旋钮结构,包括内旋钮,所述内旋钮外套有内支架、导电装饰圈,所述导电装饰圈位于所述内支架的上方,所述内支架外套有外旋钮;所述内旋钮对所述内支架进行竖直方向的约束,以避免其出现上下移动,所述外旋钮的顶部与所述导电装饰圈进行固定连接;所述内旋钮对所述导电装饰圈向上拔拉的高度进行限位,所述内支架对所述外旋钮向下按压的高度进行限位,所述外旋钮与所述内支架之间进行竖直方向的滑动配合以及旋转方向的扣位配合。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计合理,通过对内支架进行竖直方向的约束,对导电装饰圈、外旋钮进行限位,且外旋钮与内支架之间的配合作用,使旋钮可以旋转也可以进行按压和拔拉。

Description

一种可旋转按压拔拉旋钮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载多媒体的旋钮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旋转按压拔拉旋钮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车载电子以及消费电子中,旋钮是一种较常见的结构,可以通过旋转运动转化为电信号输出,从而实现控制功能。现有的旋钮一般会设计为搭配触摸屏使用,但其存在的问题在于:第一、功能单一,只能旋转,不能按压和拉拨;第一、旋钮独立于触摸屏,与触摸屏外形需要有一定的距离。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旋转按压拔拉旋钮结构,以解决现有旋钮只能旋转,不能按压和拔拉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可旋转按压拔拉旋钮结构,包括内旋钮,所述内旋钮外套有内支架、导电装饰圈,所述导电装饰圈位于所述内支架的上方,所述内支架外套有外旋钮;所述内旋钮对所述内支架进行竖直方向的约束,以避免其出现上下移动,所述外旋钮的顶部与所述导电装饰圈进行固定连接;所述内旋钮对所述导电装饰圈向上拔拉的高度进行限位,所述内支架对所述外旋钮向下按压的高度进行限位,所述外旋钮与所述内支架之间进行竖直方向的滑动配合以及旋转方向的扣位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内支架的底面设有第一金属片,所述导电装饰圈与所述第一金属片电连接以输出旋转产生的电信号,所述内支架的底面设有第二金属片,所述导电装饰圈的底部设有滑动弹片,在所述外旋钮相对所述内支架向下移动时,所述滑动弹片向下移动与所述第二金属片进行接触以输出按压产生的电信号。
进一步地,在所述外旋钮相对所述内支架向上移动时,所述滑动弹片向上移动与所述第二金属片进行脱离;所述内旋钮的底面用于固定在触摸屏上,所述第一金属片、所述第二金属片分别与触摸屏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电容连接的方式传递旋转或按压或拔拉运动所产生的电信号的同时防止触摸屏被划伤。
进一步地,所述导电装饰圈的底部通过第二导电弹簧与所述滑动弹片进行连接,使其进行导电的同时能够进行缓冲;所述导电装饰圈的底部通过第一导电弹簧与所述第一金属片进行连接,所述内支架上设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内设有竖直方向的导电弹簧安装孔,所述第一导电弹簧穿过所述导电弹簧安装孔与所述第一金属片连接,以对所述第一导电弹簧进行约束。
进一步地,所述内支架的内侧设有第一活塞孔,所述第一活塞孔内设有弹性装置,所述弹性装置与第一活塞的一端连接,以使所述第一活塞可弹性收缩于所述第一活塞孔内;所述内旋钮的外侧设有凹凸带,所述第一活塞与所述凹凸带进行配合,使所述内支架相对于所述内旋钮进行旋转运动时实现定位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外旋钮的外侧设有上手感凹槽,所述上手感凹槽的下方设有下手感凹槽;所述内支架的外侧设有第二活塞孔,所述第二活塞孔内设有弹性装置,所述弹性装置与第二活塞的一端进行连接,以使所述第二活塞可弹性收缩于第二活塞孔内,所述第二活塞为棱柱体,所述第二活塞孔为棱柱形内槽;所述第二活塞在所述上手感凹槽、下手感凹槽内进行滑动,以使所述外旋钮在进行向上拔拉或向下按压时可以实现定位配合;所述上手感凹槽与所述下手感凹槽之间设有手感凹槽,所述手感凹槽内的深度大于所述上手感凹槽、所述下手感凹槽内的深度。
进一步地,所述内旋钮为圆柱体,所述内旋钮的中心设有竖直方向的第一通孔,所述内旋钮的顶端的外侧边缘设有第一限位台阶;所述导电装饰圈的中心设有竖直方向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内的底部边缘上设有第三限位台阶;所述导电装饰圈通过所述第二通孔套在所述内旋钮的顶部,所述第三限位台阶与所述第一限位台阶进行限位配合,以避免所述导电装饰圈向上拔拉时与所述内旋钮产生脱离。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台阶的底面内设有第二限位台阶;所述内支架的中心设有竖直方向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内的顶面边缘设有向上延伸的限位板,所述第三通孔内的底面设有限位槽;所述内支架通过第三通孔套在所述内旋钮的底部,所述限位板向上顶住所述第二限位台阶,所述内旋钮的底部边缘的卡位平台向上卡入所述限位槽内,进而实现对所述内支架在竖直方向的约束。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板的数量为四个,所述限位板沿所述第三通孔内的边缘均匀的分布,所述限位板的形状为面向第三通孔内的弧形面板,第一组相互面对的两个所述限位板的外侧面分别设有第一固定块,第二组相互面对的两个所述限位板的外侧面分别设有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一活塞孔形成于限位板的内侧面到所述第一固定块内,所述第二活塞孔形成于所述第二固定块的外侧面。
进一步地,所述外旋钮的中心设有竖直方向的第四通孔,所述外旋钮通过第四通孔套在所述内支架上;所述导电装饰圈的底部设有定位块,所述外旋钮的顶部设有定位槽,所述定位块卡入所述定位槽内,以实现所述导电装饰圈与所述外旋钮的定位配合,所述导电装饰圈的底部与所述外旋钮的顶部通过卡扣进行固定连接;所述外旋钮的内侧设有滑动块,所述内支架的外侧设有上下方向的滑动槽,所述滑动块在所述滑动槽内进行上下滑动并带动所述滑动槽进行旋转运动;所述滑动块的两侧分别设有限位块,所述滑动槽的两侧分别设有限位台,所述限位块与所述限位台进行限位配合,以对所述外旋钮向下按压的高度进行限位。
综上所述,运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计合理,通过内旋钮对所述内支架进行竖直方向的约束,以避免其出现上下移动,使内支架只能围绕内旋钮进行旋转方向的运动,且外旋钮的顶部与所述导电装饰圈进行固定连接,使两者保持同步运动,且内旋钮对导电装饰圈向上拔拉的高度进行限位,内支架对外旋钮向下按压的高度进行限位,使外旋钮和导电装饰圈只能在一定的高度内进行上下按压和拔拉,且外旋钮与内支架之间进行竖直方向的滑动配合以及旋转方向的扣位配合,这使得外旋钮可以带动导电装饰圈进行上下方向的运动,并可带动导电装饰圈与内支架进行旋转方向的运动,因此解决了现有旋钮只能旋转而不能进行按压和拔拉的技术问题。通过设置第一金属片导电装饰圈电连接,导电装饰圈通过滑动弹片与第二金属片接触,并使第一金属片、第二金属片分别与触摸屏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电容连接的方式传递旋转或按压或拔拉运动所产生的电信号的同时防止触摸屏被划伤,有效地将旋钮结构所产生的旋转信号或按压或拔拉信号传递到触摸屏上,且内旋钮的底面固定于触摸屏上,因此解决了现有旋钮独立于触摸屏、与触摸屏外形需要有一定距离的技术问题。通过在第一活塞孔内设置弹性装置,且弹性装置与第一活塞的一端连接,第一活塞与内旋钮上的凹凸带进行定位配合,使内支架在进行旋转时具有定位效果,使其可以在需要的位置进行卡位,并且也更具有旋转手感;通过在第二活塞孔内设置弹性装置与第二活塞,并在外旋钮的内侧设置上手感凹槽、下手感凹槽,第二活塞与上手感凹槽、下手感凹槽进行定位配合,使外旋钮在向上拔拉或向下按压时具有定位效果,同时也更具有按压与拔拉的手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可旋转按压拔拉旋钮结构的俯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可旋转按压拔拉旋钮结构的内旋钮的仰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可旋转按压拔拉旋钮结构的导电装饰圈的俯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可旋转按压拔拉旋钮结构的内旋钮与导电装饰圈配合时的侧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可旋转按压拔拉旋钮结构在去掉外旋钮时的侧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可旋转按压拔拉旋钮结构的内支架的俯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可旋转按压拔拉旋钮结构的外旋钮的俯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可旋转按压拔拉旋钮结构的侧面剖视的第一种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可旋转按压拔拉旋钮结构的侧面剖视的第二种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可旋转按压拔拉旋钮结构的侧面剖视的第三种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可旋转按压拔拉旋钮结构的滑动弹片所在位置的侧面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内旋钮,101-凹凸带,102-第一限位台阶,103-第二限位台阶,104-第一通孔,105-凹槽,106-卡位平台;2-导电装饰圈,201-第二通孔, 202-第三限位台阶,203-定位块;3-外旋钮,301-手感凹槽,3011-上手感凹槽, 3012-下手感凹槽,302-第四通孔,303-定位槽,304-滑动块,305-限位块;4-内支架,401-第一固定块,4011-第一活塞孔,402-第二固定块,4021-第二活塞孔, 403-固定柱,4031-导电弹簧安装孔,404-第三通孔,405-限位板,406-滑动槽, 407-限位槽,408-限位台;501-第一活塞,502-第二活塞;601-第一导电弹簧,602- 第二导电弹簧,603-弹性装置;7-滑动弹片;801-第一金属片,802-第二金属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更清楚的描述,作出如下说明:观察者面对附图5进行观察,观察者左侧设为左,观察者右侧设为右,观察者前方设为前,观察者后方设为后,观察者上面设为上,观察者下面设为下,应当指出文中的术语“前端”、“后端”、“左侧”“右侧”“内侧”“上方”“下方”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清楚地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结构或零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为了清楚或简化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数量。
参见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可旋转按压拔拉旋钮结构,包括内旋钮1,内旋钮1用于固定在触摸屏上,起固定作用,同时内旋钮1外套有内支架4、导电装饰圈2,导电装饰圈2位于内支架4的上方,内支架4外套有外旋钮3。内旋钮1对内支架4进行竖直方向的约束,以避免其出现上下移动,其作用是使内支架4可以相对内旋钮1进行旋转运动的同时,而不会跟随外旋钮3进行向上拔拉或向下按压运动。外旋钮3的顶部与导电装饰圈2进行固定连接,其作用是使外旋钮3与导电装饰圈2能够形成同步运动,且外旋钮3的作用是接收手动传来的作用力,在通过手动对外旋钮3进行施加旋转作用力时,使外旋钮3能够带动导电装饰圈2进行旋转运动。内旋钮1对导电装饰圈2向上拔拉的高度进行限位,内支架4对外旋钮3向下按压的高度进行限位,其作用是在按压与拔拉的过程中进行运动高度的限制,避免外旋钮3与导电装饰圈2在拔拉或按压时出现无限制向上或向下运动。外旋钮3与内支架4之间进行竖直方向的滑动配合以及旋转方向的扣位配合,扣位配合的作用是使外旋钮3进行旋转运动时可以同时带动内支架4一起旋转运动,而滑动配合的作用是使外旋钮3在进行向上拔拉或向下按压时不受内支架4被进行竖直方向约束的作用,而是可以继续带动导电装饰圈2进行上下运动,继而实现旋钮同时拥有可旋转以及可按压以及拔拉的功能。
具体地,参见图2,以下将对旋转、按压、拔拉运动所产生的电信号的输出方式进行说明:作为优选地,内旋钮1的底面用于固定在触摸屏上,需要说明的是,触摸屏的下方设有显示屏,因此,触摸屏可以将接收到的旋转电信号、按压电信号、拔拉电信号传递给显示屏,进而对显示屏进行相应的控制。内旋钮1的底面设有凹槽105,凹槽105的数量为两个,当然也可以是三个等其他数量,在凹槽105内进行打胶或粘贴双面胶的方式固定于触摸屏上,其他固定方式也可以的。第一金属片801、第二金属片802分别与触摸屏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电容连接的方式传递旋转或按压或拔拉运动所产生的电信号的同时防止触摸屏被划伤,而间隙的具体大小可以根据实际自行选择,只要能形成电容连接进而将旋转或按压或拔拉运动所产生的电信号穿递到触摸屏即可。当然,也可以以提高触摸屏被划伤的风险为代价而将第一金属片801、第二金属片802与触摸屏进行接触,这也是可以实现电信号传递功能的。需要说明的是,在触摸屏与第一金属片801、第二金属片802具有间隙时,第一金属片801、第二金属片802就会分别与触摸屏形成电容连接关系,在人的手指对外旋钮3进行旋转时或按压或拔拉时,人的手心或其他人体位置会与导电装饰圈2进行接触,而人体是可以导电的,这时第一金属片801或第二金属片802上的电荷就会依次从导电装饰圈2、人体流向大地,而触摸屏在感应到第一金属片801或第二金属片802的电荷产生变化后,就会做出相应的控制反应,进而对显示屏发出相应的控制指令,而触摸屏在不同的位置感受到第一金属片801或第二金属片802的电荷变化所发出的控制指令也不同,就像人的手指点击或滑动触摸屏的原理是一样的,这种电容连接关系为寄生电容连接,而即使第一金属片801、第二金属片802与触摸屏直接接触也可以产生这种寄生电容连接关系,但容易划伤触摸屏。具体地,以下说明向下按压运动产生的电信号如何传递给触摸屏:第一导电弹簧601与第二导电弹簧602均位于外旋钮3内侧与内支架4外侧所形成的空间中,并且内支架4的底面设有第二金属片802,导电装饰圈2的底部设有滑动弹片7,作为优选地,在导电装饰圈2 的底部通过第二导电弹簧602与滑动弹片7进行电连接,使其进行导电的同时能够进行缓冲,即第二导电弹簧602将导电装饰圈2的电信号输送给滑动弹片7,由于弹性作用使导电装饰圈2在带动滑动弹片7向下按压时可以进行一定的缓冲作用;在外旋钮3相对内支架4向下移动时,导电装饰圈2受带动作用也向下移动,使滑动弹片7向下移动与第二金属片802进行接触以输出按压产生的电信号。且作为优选地,第二金属片602的数量为两个,通过第二金属片602将接受到的电信号传递给触摸屏,实现模拟两根手指点击触摸屏的操作。且在外旋钮3相对内支架4向上移动时,即拔拉过程,导电装饰圈2也会跟随向上移动,使滑动弹片7向上移动与第二金属片802进行脱离。进而实现将按压拔拉的运动转化为电信号控制触摸屏。
进一步地,以下说明旋转产生的运动如何转换为电信号传递给触摸屏:在内支架4的底面设有第一金属片801,导电装饰圈2与第一金属片801电连接以输出旋转产生的电信号;作为优选地,导电装饰圈2的底部通过第一导电弹簧601 与第一金属片801进行连接,第一导电弹簧601的作用是使导电装饰圈2在进行按压或拔拉时产生缓冲作用,当然其他具有相同功能的方式也可以,由于导电装饰圈2与第一金属片801是持续连接的,因此第一金属片801在旋转的过程中可以模拟人的一根手指滑动触摸屏的操作,因此可以有效地将旋转产生的信号输送给触摸屏。而旋转的过程中需要对第一导电弹簧601进行限定位置,防止其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偏移,故在内支架4上设有固定柱403,固定柱403内设有竖直方向的导电弹簧安装孔4031,第一导电弹簧601穿过导电弹簧安装孔4031与第一金属片801连接,以对第一导电弹簧601进行约束。
具体地,参见图5、图6、图8、图9、图10、图11,以下将对内支架4在相对于内旋钮1进行旋转时是如何在进行定位进行说明:内支架4的内侧设有第一活塞孔4011,第一活塞孔4011的作用是对第一活塞501的运动方向起限定作用,使其只能在孔内进行单一方向的往复运动,第一活塞孔4011内设有弹性装置603,弹性装置603与第一活塞501位于第一活塞孔4011内的一端连接,以使第一活塞501可弹性收缩于第一活塞孔4011内;内旋钮1的外侧设有凹凸带101,凹凸带101为沿内旋钮的外侧面进行周向设置的带状体,第一活塞501与凹凸带 101进行配合,使内支架4相对于内旋钮1进行旋转运动时实现定位配合,即在第一活塞501与凹凸带101的凹陷部分进行定位配合时,具有一定的卡位效果,在内支架4继续旋转时,第一活塞501与凹凸带101的凸出部分进行配合时,第一活塞501受力弹性收缩于第一活塞孔4011内,凸出部分和凹陷部分之间具有平滑过渡结构,使其更好旋转。
进一步地,以下说明外旋钮3与导电装饰圈2如何在相对内支架4进行按压或拔拉时进行定位的:在外旋钮3的外侧设有上手感凹槽3011,上手感凹槽3011 的下方设有下手感凹槽3012;内支架4的外侧设有第二活塞孔4021,第二活塞孔4021内设有弹性装置603,弹性装置603与第二活塞502的位于第二活塞孔 4021内的一端进行连接,以使第二活塞502可弹性收缩于第二活塞孔4021内,作为优选地,第二活塞502为棱柱体,第二活塞孔4021为与第二活塞502相配合的棱柱形内槽,以使第二活塞502在进行按压或拔拉过程中在上下左右方向不动,而只在孔内进行前后运动,以使定位配合稳定;第二活塞502在上手感凹槽3011、下手感凹槽3012内进行滑动,以使外旋钮3在进行向上拔拉或向下按压时可以实现定位配合;上手感凹槽3011与下手感凹槽3012之间设有手感凹槽301,手感凹槽301内的深度大于上手感凹槽3011、下手感凹槽3012内的深度,其作用是作为在不需要按压也不需要拔拉时第二活塞502所处的过渡位置。文中的弹性装置603优选为弹簧,也可以是其他具有相同功能的装置或零件。
具体地,参见图3、图4、图5、图6,以下将对内旋钮1如何对导电装饰圈 2进行限位进行说明:内旋钮1为圆柱体,为了方便内支架4与导电装饰圈2的组装,可以将内旋钮1拆分为上内旋钮本体和下内旋钮本体,内旋钮1的中心设有竖直方向的第一通孔104,当然也可以不设,设第一通孔104的作用可以省去不必要的材料以及减去多余的重量,内旋钮1的顶端的外侧边缘设有第一限位台阶102;导电装饰圈2的中心设有竖直方向的第二通孔201,第二通孔201内的底部边缘上设有第三限位台阶202;导电装饰圈2通过第二通孔201套在内旋钮 1的顶部,第三限位台阶202与第一限位台阶102进行限位配合,以避免导电装饰圈2向上拔拉时与内旋钮1产生脱离,当然也可以使用其他的方式进行约束。
具体地,参见图8,以下将对内旋钮1如何对内支架4在竖直方向上进行约束进行说明:第一限位台阶102的底面内设有第二限位台阶103;内支架4的中心设有竖直方向的第三通孔404,第三通孔404内的顶面边缘设有向上延伸的限位板405,第三通孔404内的底面设有限位槽407;内支架4通过第三通孔404 套在内旋钮1的底部,限位板405向上顶住第二限位台阶103,内旋钮1的底部边缘的卡位平台106向上卡入限位槽407内,进而实现对所述内支架4在竖直方向的约束,当然也可以使用其他的方式进行约束。
具体地,参见图8,以下对内支架4的形状结构进行说明:优选地,限位板 405的数量为四个,当然也可以是五个等其他数量,限位板405沿第三通孔404 内的边缘均匀的分布,限位板405的形状为面向第三通孔404内的弧形面板,第一组相互面对的两个限位板405的外侧面分别设有第一固定块401,第二组相互面对的两个限位板405的外侧面分别设有第二固定块402,第一活塞孔4011形成于限位板405的内侧面到第一固定块401内,第二活塞孔4021形成于第二固定块402的外侧面。
具体地,参见图7,以下对导电装饰圈2如何与外旋钮3进行固定连接,以及内支架4如何与外旋钮3进行竖直方向的滑动配合以及旋转方向的扣位配合,以及内支架4如何对外旋钮3进行按压的高度进行限位进行一一说明:外旋钮3 的中心设有竖直方向的第四通孔201,外旋钮3通过第四通孔302套在内支架4 上;导电装饰圈2的底部设有定位块203,外旋钮3的顶部设有定位槽303,定位块203卡入定位槽303内,以实现导电装饰圈2与外旋钮3的定位配合,导电装饰圈2的底部与外旋钮3的顶部通过卡扣进行固定连接。外旋钮3的内侧设有滑动块304,内支架4的外侧设有上下方向的滑动槽406,滑动块304在滑动槽 406内进行上下滑动并带动所述滑动槽406进行旋转运动;滑动块304的两侧分别设有限位块305,滑动槽406的两侧分别设有限位台408,限位块305与限位台408进行限位配合,以对外旋钮3向下按压的高度进行限位。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可旋转按压拔拉旋钮结构,包括内旋钮(1),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旋钮(1)外套有内支架(4)、导电装饰圈(2),所述导电装饰圈(2)位于所述内支架(4)的上方,所述内支架(4)外套有外旋钮(3);所述内旋钮(1)对所述内支架(4)进行竖直方向的约束,以避免其出现上下移动,所述外旋钮(3)的顶部与所述导电装饰圈(2)进行固定连接;所述内旋钮(1)对所述导电装饰圈(2)向上拔拉的高度进行限位,所述内支架(4)对所述外旋钮(3)向下按压的高度进行限位,所述外旋钮(3)与所述内支架(4)之间进行竖直方向的滑动配合以及旋转方向的扣位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可旋转按压拔拉旋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支架(4)的底面设有第一金属片(801),所述导电装饰圈(2)与所述第一金属片(801)电连接以输出旋转产生的电信号,所述内支架(4)的底面设有第二金属片(802),所述导电装饰圈(2)的底部设有滑动弹片(7),在所述外旋钮(3)相对所述内支架(4)向下移动时,所述滑动弹片(7)向下移动与所述第二金属片(802)进行接触以输出按压产生的电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可旋转按压拔拉旋钮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旋钮(3)相对所述内支架(4)向上移动时,所述滑动弹片(7)向上移动与所述第二金属片(802)进行脱离;所述内旋钮(1)的底面用于固定在触摸屏上,所述第一金属片(801)、所述第二金属片(802)分别与触摸屏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电容连接的方式传递旋转或按压或拔拉运动所产生的电信号的同时防止触摸屏被划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可旋转按压拔拉旋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装饰圈(2)的底部通过第二导电弹簧(602)与所述滑动弹片(7)进行连接,使其进行导电的同时能够进行缓冲;所述导电装饰圈(2)的底部通过第一导电弹簧(601)与所述第一金属片(801)进行连接,所述内支架(4)上设有固定柱(403),所述固定柱(403)内设有竖直方向的导电弹簧安装孔(4031),所述第一导电弹簧(601)穿过所述导电弹簧安装孔(4031)与所述第一金属片(801)连接,以对所述第一导电弹簧(601)进行约束。
5.根据权利要求1到4任一项所述一种可旋转按压拔拉旋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支架(4)的内侧设有第一活塞孔(4011),所述第一活塞孔(4011)内设有弹性装置(603),所述弹性装置(603)与第一活塞(501)的一端连接,以使所述第一活塞(501)可弹性收缩于所述第一活塞孔(4011)内;所述内旋钮(1)的外侧设有凹凸带(101),所述第一活塞(501)与所述凹凸带(101)进行配合,使所述内支架(4)相对于所述内旋钮(1)进行旋转运动时实现定位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可旋转按压拔拉旋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旋钮(3)的外侧设有上手感凹槽(3011),所述上手感凹槽(3011)的下方设有下手感凹槽(3012);所述内支架(4)的外侧设有第二活塞孔(4021),所述第二活塞孔(4021)内设有弹性装置(603),所述弹性装置(603)与第二活塞(502)的一端进行连接,以使所述第二活塞(502)可弹性收缩于第二活塞孔(4021)内,所述第二活塞(502)为棱柱体,所述第二活塞孔(4021)为棱柱形内槽;所述第二活塞(502)在所述上手感凹槽(3011)、下手感凹槽(3012)内进行滑动,以使所述外旋钮(3)在进行向上拔拉或向下按压时可以实现定位配合;所述上手感凹槽(3011)与所述下手感凹槽(3012)之间设有手感凹槽(301),所述手感凹槽(301)内的深度大于所述上手感凹槽(3011)、所述下手感凹槽(3012)内的深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可旋转按压拔拉旋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旋钮(1)为圆柱体,所述内旋钮(1)的中心设有竖直方向的第一通孔(104),所述内旋钮(1)的顶端的外侧边缘设有第一限位台阶(102);所述导电装饰圈(2)的中心设有竖直方向的第二通孔(201),所述第二通孔(201)内的底部边缘上设有第三限位台阶(202);所述导电装饰圈(2)通过所述第二通孔(201)套在所述内旋钮(1)的顶部,所述第三限位台阶(202)与所述第一限位台阶(102)进行限位配合,以避免所述导电装饰圈(2)向上拔拉时与所述内旋钮(1)产生脱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可旋转按压拔拉旋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台阶(102)的底面内设有第二限位台阶(103);所述内支架(4)的中心设有竖直方向的第三通孔(404),所述第三通孔(404)内的顶面边缘设有向上延伸的限位板(405),所述第三通孔(404)内的底面设有限位槽(407);所述内支架(4)通过第三通孔(404)套在所述内旋钮(1)的底部,所述限位板(405)向上顶住所述第二限位台阶(103),所述内旋钮(1)的底部边缘的卡位平台(106)向上卡入所述限位槽(407)内,进而实现对所述内支架(4)在竖直方向的约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一种可旋转按压拔拉旋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板(405)的数量为四个,所述限位板(405)沿所述第三通孔(404)内的边缘均匀的分布,所述限位板(405)的形状为面向第三通孔(404)内的弧形面板,第一组相互面对的两个所述限位板(405)的外侧面分别设有第一固定块(401),第二组相互面对的两个所述限位板(405)的外侧面分别设有第二固定块(402),所述第一活塞孔(4011)形成于限位板(405)的内侧面到所述第一固定块(401)内,所述第二活塞孔(4021)形成于所述第二固定块(402)的外侧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9所述一种可旋转按压拔拉旋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旋钮(3)的中心设有竖直方向的第四通孔(302),所述外旋钮(3)通过第四通孔(302)套在所述内支架(4)上;所述导电装饰圈(2)的底部设有定位块(203),所述外旋钮(3)的顶部设有定位槽(303),所述定位块(203)卡入所述定位槽(303)内,以实现所述导电装饰圈(2)与所述外旋钮(3)的定位配合,所述导电装饰圈(2)的底部与所述外旋钮(3)的顶部通过卡扣进行固定连接;所述外旋钮(3)的内侧设有滑动块(304),所述内支架(4)的外侧设有上下方向的滑动槽(406),所述滑动块(304)在所述滑动槽(406)内进行上下滑动并带动所述滑动槽(406)进行旋转运动;所述滑动块(304)的两侧分别设有限位块(305),所述滑动槽(406)的两侧分别设有限位台(408),所述限位块(305)与所述限位台(408)进行限位配合,以对所述外旋钮(3)向下按压的高度进行限位。
CN202020809099.0U 2020-05-14 2020-05-14 一种可旋转按压拔拉旋钮结构 Active CN2123035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09099.0U CN212303512U (zh) 2020-05-14 2020-05-14 一种可旋转按压拔拉旋钮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09099.0U CN212303512U (zh) 2020-05-14 2020-05-14 一种可旋转按压拔拉旋钮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03512U true CN212303512U (zh) 2021-01-05

Family

ID=739673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809099.0U Active CN212303512U (zh) 2020-05-14 2020-05-14 一种可旋转按压拔拉旋钮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0351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35606A (zh) * 2021-03-26 2021-06-25 青岛易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可按压旋钮控制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35606A (zh) * 2021-03-26 2021-06-25 青岛易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可按压旋钮控制器
CN113035606B (zh) * 2021-03-26 2023-12-01 青岛易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可按压旋钮控制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18766B (zh) 柔性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装置
US10126783B2 (en) Portable computing system
US10228721B2 (en) Portable computing system
US9411380B2 (en) Portable computing system
EP2990854B1 (en) Head-mounted display device
US10133314B2 (en) Portable computing system
CN110362156A (zh) 移动终端
CN212303512U (zh) 一种可旋转按压拔拉旋钮结构
CN103576913A (zh) 电容型手写笔和包括该电容型手写笔的移动终端
CN205983430U (zh) 一种曲面玻璃触摸屏结构及移动终端
CN102043262B (zh) 电磁式手写液晶显示器
US10922511B2 (en) Embedded fingerprint recognition device based on mobile terminal
CN102811575B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
CN202852357U (zh) 平板电脑支架
CN107508940B (zh) 一种具有高强度屏幕的多功能手机终端
CN209729387U (zh) 工控一体机显示装置
CN203414887U (zh) 便携式电子装置
CN202901767U (zh) 一种车载平板电脑专用支架
CN201532509U (zh) 手写液晶显示器
CN107483673B (zh) 一种带有触控式屏幕的手机终端
CN104063012A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105468207B (zh) 穿戴式电子装置及游标控制装置
CN105763705A (zh) 一种用于手机测试的双指机械手
CN114582240B (zh) 柔性盖板贴合装置
CN100433761C (zh) 键区滑动型移动通信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