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02516U - 基于空间扫描的集装箱识别系统 - Google Patents

基于空间扫描的集装箱识别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02516U
CN212302516U CN202021827139.0U CN202021827139U CN212302516U CN 212302516 U CN212302516 U CN 212302516U CN 202021827139 U CN202021827139 U CN 202021827139U CN 212302516 U CN212302516 U CN 2123025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container identification
crane
image acquisition
acquisit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82713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谭黎敏
张烁
赵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Xij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Westwel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Westwel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Westwel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82713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025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025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025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rol And Safety Of Cra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基于空间扫描的集装箱识别系统,包括:一集装箱识别组件,所述集装箱识别组件集成了侦测集装箱位置的吊具定位装置和图像采集装置,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具有一图像传感器、一转向云台和一对焦模块,所述转向云台和对焦模块分别通过数据线连接所述集装箱识别组件,所述转向云台带动图像采集装置和对焦模块转动对准被吊起的集装箱。本实用新型能够对被吊装的集装箱进行识别,实现集装箱智能理货。

Description

基于空间扫描的集装箱识别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传感器识别领域,具体地说,涉及用于起重机集装箱作业场景下的基于空间扫描的集装箱识别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外轮理货是港口集装箱装卸作业时所必备的环节。长期以来,理货作业均由人员在作业现场进行,工作强度大的同时也伴随着很大的危险性。随着摄像头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对图像检测方面的技术创新,现场理货员后撤和减员实现可能。通过更精准的图像识别技术,替代人工理货员实现远程智能识别,是目前港口智能理货发展的必然。
相比于用于大规模作业的智能岸桥起重机,固定上升和水平转运的操作方式,运动行程很长。门座式起重机和固定式悬臂吊的装卸作业由于其吊臂的旋转和水平运输车辆停放位置的随机性,对焦距离变化很大,导致了其智能理货所必须的集装箱信息难以出现在固定的画面中。而且,由于大量集装箱的集中堆放,多个集装箱的识别编码等信息经常出现在一个画面中,降低了图像识别对被操作集装箱识别编码辨识的准确性。单独通过多组固定的视频采集位置,只能满足部分作业智能识别的功能。对于常见的多车道作业,横向作业均无法确保需要识别的集装箱和车辆信息在画面中。因此,长期以来,门座式起重机和固定式悬臂吊作业的智能理货,无法达到智能识别及人员精简的要求。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空间扫描的集装箱识别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基于空间扫描的集装箱识别系统,克服了现有技术的困难,能够通过吊具定位传感器融合引导随动图像传感器对被吊装的集装箱实现随动跟踪识别,从而实现集装箱作业的智能理货。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空间扫描的集装箱识别系统,包括:
一集装箱识别组件,所述集装箱识别组件包括侦测集装箱位置的吊具定位装置和图像采集装置,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具有一图像传感器、一转向云台和一对焦模块,所述转向云台和对焦模块分别通过数据线连接所述集装箱识别组件,所述转向云台带动图像采集装置和对焦模块转动对准被吊起的集装箱。
优选地,所述集装箱识别组件包括:
一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固定于吊机的表面;
一鸭嘴支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端的上表面;
一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的下表面连接所述鸭嘴支架;
一吊具定位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的上表面;以及
一图像采集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端的下表面,所述图像采集装置的转向云台和焦模块通过数据线连接所述吊具定位装置。
优选地,所述集装箱识别组件被固定在所述吊机的表面。
优选地,所述吊机是门式起重机,两个所述集装箱识别组件设置于所述门式起重机,一个设置在驾驶舱下方,另一个设置在所述门式起重机的陆侧门腿处。
优选地,所述吊具定位装置是一个点云传感器。
优选地,所述吊具定位装置是2D激光传感器、3D激光传感器、红外传感器、毫米波雷达、单目或双目视觉传感器中的一种或组合。
优选地,所述转向云台是一个转向球台。
优选地,所述集装箱识别组件集成了侦测集装箱位置的吊具定位装置和图像采集装置。
优选地,所述吊机是固定式悬臂吊。
本实用新型的基于空间扫描的集装箱识别系统,能够通过吊具定位传感器融合引导随动图像传感器对被吊装的集装箱实现随动跟踪识别,从而实现集装箱作业的智能理货。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基于空间扫描的集装箱识别系统的使用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基于空间扫描的集装箱识别系统的使用方法的场景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基于空间扫描的集装箱识别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至7是本实用新型的基于空间扫描的集装箱识别系统的使用方法的实施过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
1 集装箱识别组件
11 第一支架
12 鸭嘴支架
14 第二支架
15 吊具定位装置
16 图像采集装置
2 吊机
21 吊具
22 吊臂
3 集装箱
4 集装箱
5 集装箱识别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基于空间扫描的集装箱识别系统的使用方法的流程图。图2是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基于空间扫描的集装箱识别系统的使用方法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空间扫描的集装箱识别系统的使用方法,采用至少一集成了吊具定位装置15和图像采集装置16的集装箱识别组件1,包括以下步骤:
S110、通过吊具定位装置15采集吊机2对集装箱4进行吊装的空间扫描数据建立训练集,获得判断吊机2是否吊装集装箱4的预测模型,空间扫描数据至少包括吊具21的位置信息和集装箱4的位置信息。
S120、采用吊具定位装置15侦测吊机2当前状态的空间扫描数据。
S130、通过预测模型判断吊机2已吊装了集装箱4时,根据此时空间扫描数据中的集装箱4的位置信息,获得集装箱4的一目标表面与集装箱识别组件1的旋转角度信息和焦距信息。
S140、图像采集装置16根据旋转角度信息进行旋转,并根据焦距信息拍摄图像。
S150、对拍摄图像进行图文识别,获得集装箱4表面的识别编码。
S160、根据集装箱4的识别编码获得该集装箱4预设的目标摆放位置,吊机2将集装箱4吊装到目标摆放位置。
本实用新型针对门座式起重机无法规范每次作业发起位置的特点,采用了多传种感器融合实时识别作业吊具和集装箱抓放状态,追踪吊具的实时位置。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图像采集装置16具有一图像传感器、一转向云台和一对焦模块,转向云台根据旋转角度信息转动图像采集装置16的图像传感器对准集装箱4,对焦模块根据焦距信息调节图像采集装置16的焦距后,拍摄具有至少局部集装箱4外表面的图像。
由于门座式起重机的装卸作业的随机性,吊具的运动范围很大,本实用新型通过吊具定位装置15配合吊具历史吊装的空间扫描数据建立训练集获得的预测模型来确定吊具是否吊装集装箱,当吊具吊装集装箱时,根据吊具定位装置15获得的空间扫描数据来确定集装箱的空间位置,从而能够使图像采集装置16通过角度旋转准确地对准集装箱,并且通过空间位置获得的焦距使得图像采集装置16针对集装箱准确对焦,从而获得最清洗的集装箱图像,大大提高后续集装箱辨识的准确的。也有效防止了其他堆放在地面的集装箱3对集装箱辨识的干扰。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吊具定位装置15是一个点云传感器,空间扫描数据是三维点云数据集,吊具21的位置信息是吊具21的三维点云集合,集装箱4的位置信息是集装箱4的多个表面的三维点云集合,但不以此为限。本实用新型中的三维点云数据集是使用红外图像采集装置、二维激光传感器累计扫描方式、三维激光扫描仪或照相式扫描仪得到的点云,点数量比较大并且比较密集,叫密集点云。点云是在和目标表面特性的海量点集合。根据激光测量原理得到的点云,包括三维坐标(XYZ)和激光反射强度(Intensity)。根据摄影测量原理得到的点云,包括三维坐标(XYZ)和颜色信息(RGB)。结合激光测量和摄影测量原理得到点云,包括三维坐标(XYZ)和颜色信息(RGB)。在获取物体表面每个采样点的空间坐标后,得到的是一个点的集合,称之为“点云”(Point Cloud)。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吊具定位装置15是2D激光传感器、3D激光传感器、红外传感器、毫米波雷达、单目或双目视觉传感器中的一种或组合。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3D激光传感器的原理是当一束激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时,所反射的激光会携带方位、距离等信息。若将激光束按照某种轨迹进行扫描,便会边扫描边记录到反射的激光点信息,由于扫描极为精细,则能够得到大量的激光点,因而就可形成激光点云。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预测模型根据同时满足集装箱4处在吊机2的正下方以及集装箱4与吊机2进行水平方向的同步运动判断吊机2吊装了集装箱4。由于被吊机2吊装的集装箱4受重力影响会处于吊机2的正下方并且伴随吊机2进行水平方向的同步运动,所以,预测模型根据上述特征可以准确地从大量的集装箱(也可能包括了被堆放在地面的集装箱3)中根据空间位置辨别出被吊装的集装箱4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点云传感器是激光传感器,激光传感器基于吊机2进行周向扫描,在吊具21和集装箱4表面生成激光点,将激光传感器作为坐标原点根据激光传感器的激光坐标系下获得的激光点的空间坐标,根据吊机2吊装集装箱4的第一状态以及吊机2未吊装集装箱4的第二状态下的激光点空间坐标的集合建立训练集。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根据集装箱4的目标表面的中心点的空间坐标与集装箱识别组件1的空间坐标之间的距离获得焦距信息,根据集装箱4的目标表面的中心点的空间坐标与集装箱识别组件1的空间坐标之间的方向获得旋转角度信息。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根据集装箱4的三维点云集合生成集装箱4的多个表面的空间位置信息。由于同一时刻集装箱4最多有三个面受到激光传感器的照射,而集装箱4的另外三个面不会受到激光传感器的照射,所以集装箱4的三维点云集合中可能会具有最少一个,最多三个矩形集装箱4的表面。考虑到集装箱4周身多处设有识别编码,但不是所有的表面都处在最好的拍摄位置(具有识别编码的表面垂直正对集装箱识别组件1),所以,需要考虑两者的角度差,当集装箱4一端的正方形表面与集装箱识别组件1的之间的角度处于第一预设阈值内,第一预设阈值可以为45°,则将正方形表面的中点的空间坐标作为目标坐标,此时正方形表面更正对集装箱识别组件1,拍摄的图片更容易辨认识别编码。或者,当集装箱4的一长方形表面与集装箱识别组件1的之间的角度处于第二预设阈值内,第二预设阈值可以为45°,则将长方形表面中预设区域的中点的空间坐标作为目标坐标(由于通常会在集装箱长方形侧表面的左上位置标记识别编码,所以可以将集装箱长方形侧表面的左上矩形区域作为预设区域,但不以此为限),此时长方形表面更正对集装箱识别组件1,拍摄的图片更容易辨认识别编码。然后根据目标坐标获得焦距信息和旋转角度信息,进行集装箱图片的拍摄。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集装箱识别组件1被固定在吊机2的表面,但不以此为限。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吊机2是门式起重机,两个集装箱识别组件设置于门式起重机,一个集装箱识别组件1设置在驾驶舱下方,另一个集装箱识别组件5可以设置在门式起重机的陆侧门腿处,但不以此为限。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吊机2是固定式悬臂吊,但不以此为限。
本系统可以由主识别系统(例如:图2中的集装箱识别组件1)、辅助识别系统(例如:图2中的集装箱识别组件5)组成,有多种传感器联动处理完成识别。相比于其他使用单纯视觉识别的装置和系统,本实用新型对门吊下方多车道、随机作业发生起点和横向作业都有比较好的识别效果。多种传感器融合系统中的传感器,包含但不限于2D激光探测装置、3D激光探测器、单目或多目视觉摄像机、毫米波雷达等,可用于目标检测的主动和被动探测设备或装置。
本系统中,主识别系统采用由定位传感器和识别传感器构成,并采用一体化支架连接,以确保观测坐标的一致性。此设计通过统一的机械支撑结构,确定统一的感知坐标体系,避免了常见的多传感器系统中,所需的联合标定过程。在确保识别精度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减少了现场标定导致的工程实施周期损失。实际工程安装中,主识别系统安装在门架式起重机司机室下方,随司机室和吊臂方向同步运动,以确保识别的前向视野。此外,为确保识别的精度能够达到使用的要求,通过在门座式起重机陆侧远端门腿上安装辅识别传感系统进行补充识别。辅识别系统,根据主识别系统进行联动控制,实现对角度对目标的检测和识别。
根据识别结果反馈的实时位置和角度,调用门座式起重机两个固定机位的主辅识别系统进行跟踪扫描,实现对集装箱的精准实时随动。之后通过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对箱型、箱号、作业车辆、作业车道进行精准持续识别,并同步数据到作业系统端。由于识别过程采用跟踪机制,无论集装箱装船作业还是卸船作业均可完成识别。识别窗口不限定在集装箱位于地面托架、空中运动、船舱装卸过程中。
辅识别系统作为主识别系统的补充。辅识别系统安装在起重机陆侧门腿处,采用固定机位而不随吊臂旋转。在主识别系统的控制下,实现对集装箱和作业信息的跟踪识别。当主识别系统因为遮挡或角度不佳无法完成识别时,提供补充识别能力。辅识别系统,基于相对位置关系基于主识别系统定位传感器提供的目标数据,计算自身观测角度,以完成对相机的旋转控制。
本实用新型相比其他门架式起重机智能理货系统,只采用一体化识别系统即可完成识别过程,无需大量的云台相机,大大降低了施工难度。并且避免了起重机自身型号、高度、尺寸导致的实施差异。
本实用新型中的主识别系统,采用一体化设计,使用了多传感器融合识别方式,实现随动追踪识别。主识别系统中的定位传感器可以提供吊具、集装箱、车辆的精确位置信息。引导主副识别系统中的识别传感器完成精准识别。通过多种传感器互补探测以获得了更好的识别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的主识别系统,采用标准的支撑结构。通过固定结构解决了多个传感器需要预先标定的问题,大大提升了产品出厂及符合场景应用条件的交付能力。
本实用新型中的还通过辅识别系统,实现多视角随动。融合不同角度的识别结果,获得更精确的识别精度。同时,弥补了由于地面双箱作业、横置作业、空重装卸作业、舱内作业等特殊工况遮挡导致的无法提前识别的问题。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基于空间扫描的集装箱识别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基于空间扫描的集装箱识别系统,基于空间扫描的集装箱识别系统包括:一集装箱识别组件1,集装箱识别组件集成了吊具定位装置15和图像采集装置16,但不以此为限。吊具定位装置15是2D激光传感器、3D激光传感器、红外传感器、毫米波雷达、单目或双目视觉传感器中的一种或组合,图像采集装置16具有一图像传感器、一转向云台和一对焦模块,转向云台和对焦模块分别连接集装箱识别组件。转向云台可带动图像传感器以及对焦模块基于吊机进行旋转,使得图像传感器可以准确对准集装箱。
在一个变化例中,吊具定位装置15和图像采集装置16也可以分离设置,例如分别设置在吊机2的不同高度等,但不以此为限。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集装箱识别组件被固定在吊机2的表面。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集装箱识别组件包括:
一第一支架11,第一支架11的一端固定于吊机2的表面。
一鸭嘴支架12,设置于第一支架11的另一端的上表面。
一第二支架14,第二支架14的下表面连接鸭嘴支架12。
一吊具定位装置15,设置于第二支架14的上表面。以及
一图像采集装置16,设置于第一支架11的另一端的下表面,图像采集装置16的转向云台和焦模块通过数据线连接吊具定位装置15。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吊机2是门式起重机,两个集装箱识别组件设置于门式起重机,一个设置在驾驶舱下方,另一个设置在门式起重机的陆侧门腿处。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图像采集装置16具有一图像传感器、一转向云台和一对焦模块,转向云台根据旋转角度信息转动图像采集装置16的图像传感器对准集装箱4,对焦模块根据焦距信息调节图像采集装置16的焦距后,拍摄具有至少局部集装箱4外表面的图像。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根据集装箱4的目标表面的中心点的空间坐标与集装箱识别组件1的空间坐标之间的距离获得焦距信息,根据集装箱4的目标表面的中心点的空间坐标与集装箱识别组件1的空间坐标之间的方向获得旋转角度信息。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吊具定位装置15是一个点云传感器,空间扫描数据是三维点云数据集,吊具21的位置信息是吊具21的三维点云集合,集装箱4的位置信息是集装箱4的多个表面的三维点云集合,但不以此为限。本实用新型中的三维点云数据集是使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或照相式扫描仪得到的点云,点数量比较大并且比较密集,叫密集点云。点云是在和目标表面特性的海量点集合。根据激光测量原理得到的点云,包括三维坐标(XYZ)和激光反射强度(Intensity)。根据摄影测量原理得到的点云,包括三维坐标(XYZ)和颜色信息(RGB)。结合激光测量和摄影测量原理得到点云,包括三维坐标(XYZ)、激光反射强度(Intensity)和颜色信息(RGB)。在获取物体表面每个采样点的空间坐标后,得到的是一个点的集合,称之为“点云”(Point Cloud)。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吊具定位装置15是2D激光传感器、3D激光传感器、红外传感器、毫米波雷达、单目或双目视觉传感器中的一种或组合。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3D激光传感器的原理是当一束激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时,所反射的激光会携带方位、距离等信息。若将激光束按照某种轨迹进行扫描,便会边扫描边记录到反射的激光点信息,由于扫描极为精细,则能够得到大量的激光点,因而就可形成激光点云。
图4至7是本实用新型的基于空间扫描的集装箱识别系统的使用方法的实施状态示意图。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基于空间扫描的集装箱识别系统的使用过程如下:集装箱识别组件1被固定在吊机2的表面,吊机2是门式起重机,吊机2的吊臂22的外端悬挂着吊具21,用以吊起地面上的集装箱3,两个集装箱识别组件设置于门式起重机,一个集装箱识别组件1设置在驾驶舱下方,另一个集装箱识别组件5可以设置在门式起重机的陆侧门腿处,但不以此为限。集装箱识别组件1集成了吊具定位装置15和图像采集装置16。图像采集装置16具有一图像传感器、一转向云台和一对焦模块,转向云台根据旋转角度信息转动图像采集装置16的图像传感器对准被吊起的集装箱4,对焦模块根据焦距信息调节图像采集装置16的焦距后,拍摄具有至少局部集装箱4外表面的图像。吊具定位装置15是3D激光传感器,能够扫描吊机周围的空间形态,通过吊具定位装置15采集吊机2对集装箱4进行吊装的空间扫描数据建立训练集。如图5所示,通过3D激光传感器获得的空间扫描数据是三维点云数据集(G101、G102、G103、G104……是在集装箱4表面生成的激光点;J101、J102、J103……是在吊具21表面生成的激光点,每个激光点都具有由3D激光传感器建立的激光坐标系下的空间坐标),吊具21的位置信息是吊具21的三维点云集合,集装箱4的位置信息是集装箱4的多个表面的三维点云集合。在训练集中通过人为标记吊机2吊装集装箱4时的空间扫描数据和吊机2没有吊装集装箱4时的空间扫描数据。通过训练集采用例如:机器学习或是神经网络算法来获得判断吊机2是否吊装集装箱4的预测模型,获得的预测模型的过程可以使用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空间扫描数据至少包括吊具21的位置信息和集装箱4的位置信息。
现场使用时,采用吊具定位装置15侦测吊机2当前状态的空间扫描数据。通过预测模型判断吊机2已吊装了集装箱4时,根据此时空间扫描数据中的集装箱4的位置信息,获得集装箱4的一目标表面与集装箱识别组件1的旋转角度信息和焦距信息。参考图6,当集装箱4一端的正方形表面(图6中包含F1、F2、F3、F4四点之间的正方形表面)与集装箱识别组件1的之间的角度处于第一预设阈值内,第一预设阈值可以为45°,则将正方形表面的中点(F9)的空间坐标作为目标坐标,此时正方形表面更正对集装箱识别组件1,拍摄的图片更容易辨认识别编码。根据目标坐标与集装箱识别组件1的旋转角度信息和焦距信息。图像采集装置16的转向云台根据旋转角度信息转动图像采集装置16的图像传感器对准集装箱4,对焦模块根据焦距信息调节图像采集装置16的焦距后,拍摄具有至少局部集装箱4外表面的图像。
或者,参考图7,当集装箱4的一长方形表面(图7中包含F1、F4、F5、F8四点之间的长方形表面)与集装箱识别组件1的之间的角度处于第二预设阈值内,第二预设阈值可以为45°,则将长方形表面中预设区域(根据识别编码在集装箱侧面的位置进行预设)的中点(F10)的空间坐标作为目标坐标,此时长方形表面更正对集装箱识别组件1,拍摄的图片更容易辨认识别编码。然后根据目标坐标获得焦距信息和旋转角度信息,进行集装箱图片的拍摄,从而获得最清洗的集装箱图像,大大提高后续集装箱辨识的准确的。也有效防止了其他堆放在地面的集装箱3对集装箱辨识的干扰。根据目标坐标(F10)与集装箱识别组件1的旋转角度信息和焦距信息。图像采集装置16的转向云台根据旋转角度信息转动图像采集装置16的图像传感器对准集装箱4,对焦模块根据焦距信息调节图像采集装置16的焦距后,拍摄具有至少局部集装箱4外表面的图像。
最后,对拍摄图像进行图文识别,获得集装箱4表面的识别编码为“ABCD1234”。根据集装箱4的识别编码“ABCD1234”获得该集装箱4预设的目标摆放位置(例如:21号柜位),吊机2将集装箱4吊装到目标摆放位置。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基于空间扫描的集装箱识别系统,能够通过吊具定位传感器融合引导随动图像传感器对被吊装的集装箱实现随动跟踪识别,从而实现集装箱作业的智能理货。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基于空间扫描的集装箱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集装箱识别组件,所述集装箱识别组件包括侦测集装箱位置的吊具定位装置和图像采集装置,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具有一图像传感器、一转向云台和一对焦模块,所述转向云台和对焦模块分别通过数据线连接所述集装箱识别组件,所述转向云台带动图像采集装置和对焦模块转动对准被吊起的集装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空间扫描的集装箱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装箱识别组件包括:
一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固定于吊机的表面;
一鸭嘴支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端的上表面;
一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的下表面连接所述鸭嘴支架;
一吊具定位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的上表面;以及
一图像采集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端的下表面,所述图像采集装置的转向云台和焦模块通过数据线连接所述吊具定位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空间扫描的集装箱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装箱识别组件被固定在所述吊机的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空间扫描的集装箱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吊机是门式起重机,两个所述集装箱识别组件设置于所述门式起重机,一个设置在驾驶舱下方,另一个设置在所述门式起重机的陆侧门腿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空间扫描的集装箱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吊具定位装置是一个点云传感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空间扫描的集装箱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吊具定位装置是2D激光传感器、3D激光传感器、红外传感器、毫米波雷达、单目或双目视觉传感器中的一种或组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空间扫描的集装箱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云台是一个转向球台。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空间扫描的集装箱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装箱识别组件集成了侦测集装箱位置的吊具定位装置和图像采集装置。
CN202021827139.0U 2020-08-27 2020-08-27 基于空间扫描的集装箱识别系统 Active CN2123025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27139.0U CN212302516U (zh) 2020-08-27 2020-08-27 基于空间扫描的集装箱识别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27139.0U CN212302516U (zh) 2020-08-27 2020-08-27 基于空间扫描的集装箱识别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02516U true CN212302516U (zh) 2021-01-05

Family

ID=739384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827139.0U Active CN212302516U (zh) 2020-08-27 2020-08-27 基于空间扫描的集装箱识别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0251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58195A1 (en) * 2020-06-22 2021-12-30 Canscan Softwares And Technologies Inc. Image-bas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shipping container management with edge computing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58195A1 (en) * 2020-06-22 2021-12-30 Canscan Softwares And Technologies Inc. Image-bas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shipping container management with edge comput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14936A (zh) 基于空间扫描的集装箱识别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907676B (zh) 传感器的标定方法、装置、系统、车辆、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3030063B (zh) 用于确定集装箱吊架用的目标位置的方法和集装箱吊架
CN103332597B (zh) 一种基于主动视觉技术的起重机远程操作用监控系统及其实现方法
KR100431578B1 (ko) 화물이송방법
US20080011554A1 (en) Movable sensor device on the loading means of a forklift
CN109160452A (zh) 基于激光定位和立体视觉的无人转运叉车及导航方法
CN108263950A (zh) 基于机器视觉的码头岸桥吊具自动着箱系统及方法
CN109872324A (zh) 地面障碍物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5480864B (zh) 一种集装箱起重机自动化检测标定系统及方法
EP3819671B1 (de) Optoelektronischer sensor und verfahren zur erfassung von objekten
CN110132226B (zh) 一种无人机巡线的距离及方位角测量系统和方法
CN110054116A (zh) 应用于叉车的货叉导航方法、系统及无人叉车
CN107055331A (zh) 集装箱对箱引导系统
CN110540137B (zh) 一种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起重机作业系统
CN113860178B (zh) 一种塔式起重机吊装物体识别及碰撞信息测量系统及方法
CN106629399A (zh) 一种集装箱对箱引导系统
EP3589575B1 (en) A vehicle provided with an arrangement for determining a three dimensional representation of a movable member
CN212302516U (zh) 基于空间扫描的集装箱识别系统
JP7318892B2 (ja) 自動運転フォークリフト
KR102438943B1 (ko) 기준 마커를 포함하는 컨테이너 크레인
WO2022006629A1 (en) Mapping of a crane spreader and a crane spreader target
JP5874252B2 (ja) 対象物との相対位置計測方法と装置
CN109751987A (zh) 一种用于机械执行机构的视觉激光定位装置及定位方法
CN113192199A (zh) 基于三维视觉的堆场防碰撞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Room 503-3, 398 Jiangsu Road, Changning District, Shanghai 200050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Xiji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503-3, 398 Jiangsu Road, Changning District, Shanghai 200050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WESTWELL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