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276187U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276187U
CN212276187U CN202022115051.2U CN202022115051U CN212276187U CN 212276187 U CN212276187 U CN 212276187U CN 202022115051 U CN202022115051 U CN 202022115051U CN 212276187 U CN212276187 U CN 2122761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cklight module
plate
bottom plate
light
emitting di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11505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11505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2761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2761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2761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背光模组包括:背板,背板包括底板以及设置于底板上的至少一个侧板;灯板,灯板包括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灯板固定于一个侧板上且位于底板的一侧;以及反射片,反射片设置于底板上且延伸至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和底板之间。通过反射片延伸至发光二极管的下方,以隔离发光二极管的下边缘与底板,避免发光二极管的下边缘打件后焊锡或者引线与底板接触而发生短路。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车载显示技术的发展,车载显示模组的外观要求也越来越高,车载显示屏趋于满足大屏化、窄边框以及轻薄化的需求。由于车载显示模组的可靠性要求较高,车载显示模组的背光模组通常会采用顶发光式的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作为光源。对于轻薄化的背光模组,发光二极管位于导光板的侧面,为了充分利用光源和处理光学效果,发光二极管的中心会与导光板的中心处在同一中心线上,比较广泛使用的发光二极管的竖向高度为1.4毫米,而导光板的厚度小于1.6毫米,发光二极管的下边缘会存在打件后焊锡或者引线接触底板金而出现短路风险。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技术方案以解决发光二极管的下边缘会存在打件后焊锡或者引线接触底板金而出现短路风险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以解决发光二极管的下边缘会存在打件后焊锡或者引线接触底板金而出现短路风险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背板,所述背板包括底板以及设置于所述底板上的至少一个侧板;
灯板,所述灯板包括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所述灯板固定于一个所述侧板上且位于所述底板的一侧;以及
反射片,所述反射片设置于所述底板上且延伸至至少一个所述发光二极管和所述底板之间。
在上述背光模组中,所述反射片靠近所述灯板的一端与固定有所述灯板的所述侧板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0.2毫米且小于或等于0.5毫米。
在上述背光模组中,所述底板对应至少一个所述发光二极管设置有内陷部。
在上述背光模组中,所述内陷部的宽度大于或等于0.5毫米且小于或等于2毫米,所述内陷部的内陷深度大于或等于0.3毫米且小于或等于1毫米。
在上述背光模组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绝缘层,所述绝缘层设置于所述底板上且对应至少一个所述发光二极管设置。
在上述背光模组中,所述绝缘层选自绝缘胶层以及油墨层中的任意一种。
在上述背光模组中,至少一个所述发光二极管靠近所述反射片的一侧与所述反射片之间的间距大于0毫米且小于或等于0.1毫米。
在上述背光模组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导光板,所述导光板设置于所述反射片上,且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位于所述导光板的一个侧面。
在上述背光模组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导热胶,所述灯板通过所述导热胶固定于一个所述侧板上。
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上述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面板,所述液晶显示面板位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
有益效果:本申请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背光模组包括:背板,背板包括底板以及设置于底板上的至少一个侧板;灯板,灯板包括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灯板固定于一个侧板上且位于底板的一侧;以及反射片,反射片设置于底板上且延伸至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和底板之间。通过反射片延伸至发光二极管的下方以起到隔离发光二极管的下边缘与底板的作用,避免发光二极管的下边缘打件后焊锡或者引线与底板接触而发生短路,保证背光模组正常工作,且使显示装置具有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3为反射片的部分折叠至导光板的侧面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其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显示装置的示意图。显示装置为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可以应用于车载、电视、平板以及笔记本电脑等。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10及液晶显示面板20。液晶显示面板20位于背光模组10的出光侧。
背光模组10用于发出背光。液晶显示面板20用于接收背光模组10发出的背光,且控制背光的穿透率以显示不同的灰阶。液晶显示面板20包括阵列基板201、彩膜基板202、液晶层(未示出)以及两个偏光片204。阵列基板201和彩膜基板202相对设置,且液晶层设置于阵列基板201和彩膜基板202之间,阵列基板201位于靠近背光模组10的一侧。一个偏光片204位于阵列基板201远离彩膜基板202的一侧,另一个偏光片204位于彩膜基202板远离阵列基板201的一侧。
背光模组10包括背板101、胶框102、导光板103、反射片104、光学膜片105、灯板106以及导热胶107。
背板101包括底板1011、四个环绕底板1011且设置于底板1011上的侧板1012。背板101的制备材料为铝合金。
灯板106通过导热胶107固定于一个侧板1012上且位于底板1011的一侧。导热胶107将灯板106的热量通过背板101的侧板1012导出,避免灯板106的温度过高。灯板106包括线路基板1061以及设置于线路基板1061上的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1062。
反射片104用于将穿过导光板103的光反射至导光板103内,以提高光的利用率。反射片104设置于底板1011上且延伸至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1062和底板1011之间。反射片104的基材为聚合物,例如聚碳酸酯。
由于反射片104是绝缘的,且反射片104设置于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1062和底板1011之间,可以避免发光二极管1062的底边缘存在打件后焊锡或者引线与底板1011之间接触,进而避免发光二极管1062出现短路的风险。另外,反射片104伸入发光二极管1062的下方也可以提升发光二极管1062发出的光线的利用率。
由于反射片104的制备材料为聚合物材料,发光二极管1062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导致发光二极管1062周围的温度偏高,反射片104在高温条件下容易出现膨胀;温度较低时,反射片104会出现收缩。为了给反射片104靠近灯板106的一端预留膨胀空间,避免反射片104与侧板1012之间接触导致反射片104受力而出现褶皱,反射片104靠近灯板106的一端与固定有灯板106的侧板1012之间的间距H1大于或等于0.2毫米,且为了避免反射片104收缩导致反射片104不位于发光二极管1062和底板1011之间,反射片104靠近灯板106的一端与固定有灯板106的侧板1012之间的间距H1小于或等于0.5毫米。具体地,反射片104靠近灯板106的一端与固定有灯板106的侧板1012之间的间距H1等于0.5毫米。
为了提高反射片104组装的精度,避免反射片104的组装精度较低导致反射片104与侧板1012之间的距离超出预定距离,底板1011靠近灯板106的一侧设置有标记线,标记线包括第一标记线1081和第二标记线1082,第一标记线1081与第二标记线1082平行,且第一标记线1081靠近固定有灯板106的侧板1012,反射片104靠近灯板106的一端对应设置于第一标记线1081上、第二标记线1082上或者第一标记线1081与第二标记线1082之间。
导光板103设置于反射片104上,且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1062位于导光板103的一个侧面。导光板103平行于背光模组10出光面的中心线B-B与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1062垂直于发光二极管1062的出光面的中心线A-A重合,以充分利用发光二极管1062发出的光且使得导光板103对入射光进行有效的处理。
导光板103具有四个侧面,其中一个侧面作为发光二极管1062发出的光的入光面。如图3所示,其为反射片的部分折叠至导光板的侧面的示意图,将反射片104的部分折叠至导光板103剩余的三个侧面1031,以固定反射片104从而防止反射片104移动的同时,将从导光板103的三个侧面1031射出的光反射至导光板103中,进而提高光的利用率。
底板1011对应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1062设置有内陷部1011a,保证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1062的底边缘与内陷部1011a之间的距离,避免反射片104收缩导致反射片104不位于发光二极管1062和底板1011之间时发光二极管1062的底边缘与底板1011接触导致发光二极管1062发生短路。
内陷部1011a的宽度H2大于或等于0.5毫米且小于或等于2毫米,以保证内陷部1011a的宽度H2适应发光二极管1062的厚度,避免内陷部1011a的宽度H2太小导致发光二极管1062与内陷部1011a之外的底板1011接触而出现短路,且内陷部1011a的宽度太大而导致背光模组10对应显示区的部分的厚度较大,不利于背光模组10实现薄化。内陷部1011a的内陷深度D1大于或等于0.3毫米且小于或等于1毫米,以保证发光二极管1062的下边缘与内陷部1011a之间的距离,从而避免发光二极管1062的下边缘接触内陷部1011a。内陷部1011a的纵截面呈倒梯形。
具体地,内陷部1011a的宽度H2可以为0.6毫米、0.8毫米、1.2毫米、1.5毫米或1.8毫米。内陷部1011a的内陷深度D1可以为0.5毫米、0.6毫米或0.8毫米。
胶框102设置于背板101的侧板1012上,胶框102包括支撑部,液晶显示面板20通过泡棉胶固定于胶框102的支撑部上。胶框102的支撑部延伸出固定部,固定部通过过盈配合固定导光板103。
光学膜片105用于对导光板103发出的光进一步地进行处理,改善光的亮度以及分布均一性。光学膜片105设置于导光板103远离反射片104的表面上。光学膜片105包括但不限于扩散板以及增光膜。
本实施例显示装置通过背光模组的反射片延伸至发光二极管的下方以起到隔离发光二极管的下边缘与底板的作用,避免发光二极管的下边缘打件后焊锡或者引线与底板接触而发生短路,保证背光模组正常工作,且使显示装置具有可靠性。反射片延伸至发光二极管的下方提升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的利用率。
请参阅图2,其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显示装置的示意图。本实施例显示装置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基本相似,不同之处在于,背光模组20还包括绝缘层109,绝缘层109设置于底板1011上且对应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1062设置,底板1011对应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1062的位置不设置内陷部1011a,即底板1011为平板状。
相对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本实施例在背光模组10的底板1011上设置绝缘层109更有利于背光模组10的厚度薄化。
绝缘层109选自绝缘胶层以及油墨层中的任意一种。其中,油墨层可以为白色油墨层。绝缘层109起到避免发光二极管1062的下边缘与底板1011之间接触的作用。绝缘层109的厚度为0.03毫米-0.05毫米。例如绝缘层的厚度为0.04毫米。绝缘层109的热变形温度大于或等于120度,以避免绝缘层109在灯板工作时由于温度高而功能失效。
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1062靠近反射片104的一侧与反射片104之间的间距大于0毫米且小于或等于0.1毫米,以使反射片104在受热膨胀后受发光二极管1062的作用力影响而不会产生褶皱。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1062靠近反射片104的一侧与反射片104之间的间距可以为0.05毫米、0.02毫米或者0.08毫米。
需要说明的是,导光板103设置于反射片104上可以使反射片104对应导光板103的部分在发生热膨胀时受导光板103的重力作用而不发生褶皱,避免反射片104产生褶皱影响反射光的效果不同。
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背板,所述背板包括底板以及设置于所述底板上的至少一个侧板;
灯板,所述灯板包括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所述灯板固定于一个所述侧板上且位于所述底板的一侧;以及
反射片,所述反射片设置于所述底板上且延伸至至少一个所述发光二极管和所述底板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片靠近所述灯板的一端与固定有所述灯板的所述侧板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0.2毫米且小于或等于0.5毫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对应至少一个所述发光二极管设置有内陷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陷部的宽度大于或等于0.5毫米且小于或等于2毫米,所述内陷部的内陷深度大于或等于0.3毫米且小于或等于1毫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绝缘层,所述绝缘层设置于所述底板上且对应至少一个所述发光二极管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选自绝缘胶层以及油墨层中的任意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发光二极管靠近所述反射片的一侧与所述反射片之间的间距大于0毫米且小于或等于0.1毫米。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导光板,所述导光板设置于所述反射片上,且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位于所述导光板的一个侧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导热胶,所述灯板通过所述导热胶固定于一个所述侧板上。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面板,所述液晶显示面板位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
CN202022115051.2U 2020-09-23 2020-09-23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122761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15051.2U CN212276187U (zh) 2020-09-23 2020-09-23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15051.2U CN212276187U (zh) 2020-09-23 2020-09-23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276187U true CN212276187U (zh) 2021-01-01

Family

ID=738704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115051.2U Active CN212276187U (zh) 2020-09-23 2020-09-23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27618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62066A1 (zh) * 2020-09-23 2022-03-31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62066A1 (zh) * 2020-09-23 2022-03-31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11841527B2 (en) 2020-09-23 2023-12-12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021813B2 (en) Backlight assembly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diffusive reflector
US20220397795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KR20120105766A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이에 구비되는 엘이디 모듈
US10976850B2 (en) Touch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9007547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CD device
WO2014015541A1 (zh) 背光模组
JP2016538688A (ja) 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及び前記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を用いた液晶表示モジュール
JP2010515218A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具備する表示装置
JP2002091330A (ja) バックライトを備える平面表示装置
US9494722B2 (en) Backlight module
GB2533510A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backlight module
CN212276187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WO2017067101A1 (zh) 背光模块及液晶显示器
WO2015089916A1 (zh) 背光模组
CN109407403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WO2015062259A1 (zh) 导光元件、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CN108983501A (zh) 灯条、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KR101318437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용 백라이트 유닛
CN112015009A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9389354B2 (en) Backlight module
KR20110009962A (ko) 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표시장치
KR20080029284A (ko) 광원 어셈블리, 이를 포함하는 백 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이들을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US9280008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same
US10648645B2 (en) Reflective assembly,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40176188A1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