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261710U - 一种具有改善患者固定效果的创伤骨折固定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改善患者固定效果的创伤骨折固定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261710U
CN212261710U CN202021459345.0U CN202021459345U CN212261710U CN 212261710 U CN212261710 U CN 212261710U CN 202021459345 U CN202021459345 U CN 202021459345U CN 212261710 U CN212261710 U CN 2122617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d
clamping
fracture
outer frame
pati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45934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孟庆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2145934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2617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2617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2617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辅助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具有改善患者固定效果的创伤骨折固定装置。现有常规装置由于缺少适合器材或未予以合理施救,往往使得创伤更为严重,导致骨折部位二次伤害的发生。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研制一种用于创伤骨折的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的辅助装置,适用于创伤骨折急救过程中对骨折部位加以有效固定,减少搬动次数及损伤后再次对血管、神经、骨膜造成二次损伤。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外框、内框、夹持装置、连接件,所述夹持装置包括夹板、转杆、调距部、扣具。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操作快捷等特点,在受伤现场初步评估后即刻使用固定装置对骨折创伤部位加在有效固定,有效防止骨折继发性损伤。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改善患者固定效果的创伤骨折固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辅助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具有改善患者固定效果的创伤骨折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代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高速发展,使得高能损伤愈发见,各种急症创伤随之快速上升,过去实施现场急救时一般采取背、拉、拖、抬、搬的方式,由于缺少器材或未予以合理施救,往往使得创伤更为严重,导致骨折部位二次伤害的发生。目前多采取传统骨折固定方法,发生肋骨骨折的患者采用肋骨固定带进行固定,腰椎骨折患者采取腰围进行固定,四肢骨折患者(或称伤者)采用四肢夹板、衬垫、扎带进行固定,将肢端予以暴露,然后通过正确方法将患者搬运至硬担架上进行转运,发生胸、腰椎骨折的患者需三人完成搬运,三人于患者右侧分别托住肩背部、腰臀部及双下肢,经统一指挥,一起将患者搬上或搬下硬质担架。
患者在发生高能量暴力损伤时,常伴有严重的出血和复杂的并发症,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如重大交通事故等,现场急救缺乏器材,止血及搬运困难,造成二次损伤的机率大大增加。因此,急需一项简单、有效且能规范化使用的外部固定装置、器械,其能够广泛应用于四肢、脊柱、骨盆等部位的创伤骨折,患肢能被有效制动,避免副损伤,使患者在院前急救现场及院内得到安全有效救治。此外,上述该装置在使用过程中,操作简便迅速、无创、有效,使用人员无需经过特殊训练,可快速恢复颈、腰椎、骨盆环稳定性,减少骨折断端的异常活动,达到控制骨折重要血管损伤出血的效果,从而有利于患者的安全转运及抗休克治疗,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研制一种用于创伤骨折的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的辅助装置,适用于创伤骨折急救过程中对骨折部位加以有效固定,减少搬动次数及损伤后再次对血管、神经、骨膜造成二次损伤,避免灾难性的并发症发生及降低骨折病人恐惧心理。
上述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具有改善患者固定效果的创伤骨折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外框、内框,外框和内框均呈长方形,且长方形外框和内框的长边方向称为侧部、短边方向称为端部;外框端部设有横梁、以及向外伸出且超过横梁的把手;内框端部装配连接在相应位置的外框端部的横梁上,且内框侧部与外框侧部之间留有间隙;内框设有承载面,该承载面设在内框内部,承载面呈长方形、且其边缘与内框轮廓相吻合,承载面的边缘固定连接在内框上;
所述固定装置设有夹持装置,该夹持装置设在承载面上方,夹持装置用于夹持、固定被安置在承载面上患者的骨折部位;
所述固定装置设有至少一组夹持装置,夹持装置用于夹持固定包括但不限于四肢、脊柱、骨盆部位的骨折创伤中和一种或任意几种;
夹持装置通过连接件装配在内框端部、或外框端部、或承载面上。
所述连接件包括但不限于支撑框架、支撑杆件、支撑板件中的任意一种,连接件与内框端部、或外框端部、或承载面之间采用包括但不限于焊接、铆接、卡箍连接、螺栓连接、铰接方式中的任一种;当夹持装置装配在承载面上时,用于装配连接夹持装置与承载面之间的连接件为缝制连接线。
所述夹持装置用于夹持固定患者下肢的骨折创伤。
所述夹持装置包括夹板、转杆、调距部、扣具;夹板为一对弧面相对设置的长条状弧形硬质板,夹扳能够扣在患者骨折部位、形成对该骨折部位的夹持;转杆为长条形杆状部件,转杆具有两根、分别设在一对夹板的外侧中间位置,转杆与夹板相固定连接;
调距部包括滑杆、支杆、拉杆;滑杆与连接件相固定连接,该连接件用于夹持装置与外框端部之间的装配连接;滑杆靠近夹板一端与支杆一端相铰接,该支杆具有两个,支杆另一端与转杆相铰接;滑杆远离夹板一端设有滑块和齿条,滑块能够在滑杆上自由滑动,齿条设在滑杆上,滑块与齿条之间设有锁止按钮;
扣具设有夹板远离调距部的一端,扣具用于限制夹板远离调距部一端两弧形硬质板间的间隙。
所述连接件包括支柱、套筒,套筒套在外框端部的横梁上,套筒能够沿横梁轴向自由滑动、以及绕横梁转动;支柱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套筒上、另一端与调距部的滑杆相固定连接。
所述夹持装置设有两组,该两组夹持装置并列地设在外框端部的横梁上。
所述夹板设有气垫,该气垫设在夹板的内侧壁,气垫沿夹板划分为多个垫区,该垫区包括第一垫区、第二垫区、第三垫区、第四垫区,第一垫区对应患者下肢的大腿部,第二垫区对应患者下肢的膝部,第三垫区对应患者下肢的小腿部,第四垫区对应患者下肢的脚踝部;气垫包括气囊、内板,气囊呈长条状、且沿夹板长度方向水平设置,气囊沿夹板宽度方向设有多行;内板呈长条状,且内板设在气囊突出部分的顶部,内板采用硬质板制成,且该硬质板内板的表面设有柔软的垫层;
各垫区的气垫之间相互独立,每个垫区的气垫设有单独的气孔;每个垫区内气垫的气囊之间相互连通。
所述垫区的气囊采用对齐排列或错位排列。
所述转杆为多段式结构,转杆包括第一杆段、第二杆段、第三杆段,第一杆段对应患者下肢的大腿部,第二杆段对应患者下肢的小腿部,第三杆段与调距部相连;
第一杆段与第二杆段之间设有第一转轴、且该第一转轴与膝关节相对应;
第二杆段与第三杆段之间设有第二转轴、且该第二转轴与踝关节相对应;
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均分别设有锁套,该锁套用于限制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发生转动;
锁套设在转杆上,转杆设有卡槽,锁套设有与该卡槽相匹配的卡条,锁套与转杆之间通过卡条和卡槽相装配连接。
所述锁套其长度大于第一转轴、以及第二转轴的长度,且第一转轴、第二转轴两侧转杆上的卡槽均分别对齐,以便于锁套的卡条同时滑入第一转轴或第二转轴两侧转杆的卡槽内。
所述固定装置设有至少两个隔离帐,隔离帐用于在所述固定装置上建立隔离区,隔离帐具有透明遮挡薄膜,隔离帐包括边帐、中帐,边帐设在外框端部,中帐设在外框的中间位置,相邻的两个隔离帐之间设有侧围;
侧围具有折叠结构,侧围与隔离帐之间、以及侧围与外框侧部之间均采用包括但不限于拉锁、魔术贴、不干胶中的任一种方式相装配连接;侧围具有透明遮挡薄膜;
中帐包括外环、内环,外环采用硬性材料制成,且外环两端分别通过滑环装配在外框侧部;内环采用具有收缩性能的弹性材料制成,内环具有迫近收缩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功能;外环与内环之间设有隔离膜,该隔离膜是一种柔性的透明遮挡薄膜。
所述边帐和/或中帐和/或侧围设有裙边,该裙边设在边帐、中帐、侧围的下沿,裙边的宽度大于内框侧部与外框侧部之间的间隙。
所述内环设有弹簧杆,该弹簧杆包括套杆、弹簧,套杆采用柔性材料制成,弹簧装配在套杆内;弹簧杆一端与外环相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内环相固定连接,且套杆与隔离膜相固定连接;
所述内环设有多根弹簧杆,这些弹簧杆以扇形均匀分布在中帐上;位于隔离膜两边、连接内环与外环两端的弹簧杆为弹簧端杆。
所述弹簧端杆设有下压杆,该下压杆为弹簧,下压杆一端固定在外环远离滑环的位置、另一端固定在弹簧端杆靠近内环端部的位置,下压杆用于使弹簧端杆靠近内环端部的一端向下迫近承载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操作快捷等特点,能大幅减少医源性损伤,缩短急救时间,降低休克死亡率,在受伤现场初步评估后即刻使用固定装置对骨折创伤部位加在有效固定,有效防止骨折继发性损伤,从而有利于后续的保守治疗或修复重建手术,明显降低了病死率和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了患者对骨折认知,减少疼痛刺激,降低骨折恐惧心理,减少对镇痛药的依赖,提高预后生活质量。该固定器易于操作掌握,为康复医疗提供了良好的临床和社会成本效益。
附图说明
附图如下: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加装调距部等部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调距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装配双夹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气垫(一)对齐气囊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气垫(二)错位气囊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转杆状态(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转杆状态(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转杆状态(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转杆与锁套相装配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左侧状态为锁套打开状态,右侧为锁套锁止状态,图中未示出套杆和弹簧的具体结构;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隔离帐状态(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隔离帐状态(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隔离帐及侧围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外框 11外框侧部 12外框端部 13横梁 14把手
2内框 21内框侧部 22内框端部 23承载面
3夹持装置 31连接件 32支柱 33套筒 34夹板 35扣具
4转杆 41第一杆段 42第二杆段 43第三杆段 44第一转轴 45第二转轴 46锁套47卡槽 48卡条
5调距部 51滑杆 52支杆 53拉杆 54滑块 55齿条 56锁止按钮
6气垫 61第一垫区 62第二垫区 63第三垫区 64第四垫区 65气囊 66内板
7隔离帐 71隔离区 72边帐 73侧围
8中帐 81外环 82内环 83滑环 84隔离膜
9弹簧杆 91弹簧端杆 92下压杆。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种实施例:
所图1-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一种具有改善患者固定效果的创伤骨折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外框、内框,外框和内框均呈长方形,且长方形外框和内框的长边方向称为侧部、短边方向称为端部;外框端部设有横梁、以及向外伸出且超过横梁的把手;内框端部装配连接在相应位置的外框端部的横梁上,且内框侧部与外框侧部之间留有间隙;内框设有承载面,该承载面设在内框内部,承载面呈长方形、且其边缘与内框轮廓相吻合,承载面的边缘固定连接在内框上;内框及承载面中承载患者的主要部件和直接接触部件,外框用于为内框提供支撑框架,并为其他装置如夹持装置、隔离帐等提供支撑平台。进一步,外框还可以加装或长或短的底脚、脚轮、支腿等结构,以使固定装置能够抬离地面一定高度。
所述固定装置设有夹持装置,该夹持装置设在承载面上方,夹持装置用于夹持、固定被安置在承载面上患者的骨折部位;上述夹持装置设在承载面上方,该承载面上方的意思是夹持装置在承载面上部,可能与承载面之间具有间隙、夹持装置处于悬空状态,也可能是夹持装置直接地、或通过延伸部件固定在承载面上。
所述固定装置设有至少一组夹持装置,夹持装置用于夹持固定包括但不限于四肢、脊柱、骨盆部位的骨折创伤中和一种或任意几种;夹持装置通过连接件装配在内框端部、或外框端部、或承载面上。常规来讲,患者一般是发生一处骨折创伤,多处同时发生骨折的情况较少见,因此,本固定装置一般情况下装配一组夹持装置,来固定对应的一处骨折部位;当发生多处骨折时,可根据骨折部位的不同,分别装配对应的多个夹持装置,以便同时对多处骨折部位加以固定。另外,对于不同骨折部位的创伤,所采用的夹持装置应有所区别,如对骨盆部位的骨折,其所采用的夹持装置与四肢,特别是下肢骨折的夹持装置,二者结构会有所不同,特别是在尺寸规格、外形轮廓等方面,其差异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对于本实用新型创造而言,所述夹持装置,其工作原理是相同的,均是具有仿形轮廓的硬质外板内壁,设置充气垫层,在将硬质外板扣在骨折部位并调整至一定位置后,通过充气垫层的充气充盈度来进一步调节骨折部位与夹持装置间的松紧度,以实现对无规则形状的骨折部位加以灵活固定,使固定效果更佳,且进一步降低外部固定对患者机体功能的影响。基于上述原理,在以下阐述中,仅以对四肢,特别是下肢骨折创伤的固定为例,来详细描述夹持装置及其相关联部件的具体结构,对其他骨折部位适用的夹持装置,可参照执行。
所述连接件包括但不限于支撑框架、支撑杆件、支撑板件中的任意一种,连接件与内框端部、或外框端部、或承载面之间采用包括但不限于焊接、铆接、卡箍连接、螺栓连接、铰接方式中的任一种;当夹持装置装配在承载面上时,用于装配连接夹持装置与承载面之间的连接件为缝制连接线。由以上叙述可知,连接件中一种上位概括性概念,其泛指能够实现夹持装置与内框端部、或外框端部、或承载面之间相装配连接的现有常规部件,其可采用任何现有已知的公开技术,本处不再赘述。
第二种实施例:
如图3-6所示,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本实施例所述夹持装置用于夹持固定患者下肢的骨折创伤。
所述夹持装置包括夹板、转杆、调距部、扣具;夹板为一对弧面相对设置的长条状弧形硬质板,夹扳能够扣在患者骨折部位、形成对该骨折部位的夹持;转杆为长条形杆状部件,转杆具有两根、分别设在一对夹板的外侧中间位置,转杆与夹板相固定连接;
调距部包括滑杆、支杆、拉杆;滑杆与连接件相固定连接,该连接件用于夹持装置与外框端部之间的装配连接;滑杆靠近夹板一端与支杆一端相铰接,该支杆具有两个,支杆另一端与转杆相铰接;滑杆远离夹板一端设有滑块和齿条,滑块能够在滑杆上自由滑动,齿条设在滑杆上,滑块与齿条之间设有锁止按钮;该锁止按钮可采用任何现有已知的公开技术,如棘轮结构中的棘爪,或与之相同原理的具有弹簧的按键,不再赘述。
扣具设有夹板远离调距部的一端,扣具用于限制夹板远离调距部一端两弧形硬质板间的间隙。扣具可采用任何现有已知的公开技术,其实现的功能是扣具在锁止后即限定了一对夹板之间的间隙,使夹板不会脱离患者骨折部位;当打开扣具,可以对夹板间隙进行调节,以及使两夹板打开,以拆卸或安装夹持装置。该扣具能够通过现有技术直接实现,本处不再赘述。
所述连接件包括支柱、套筒,套筒套在外框端部的横梁上,套筒能够沿横梁轴向自由滑动、以及绕横梁转动;支柱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套筒上、另一端与调距部的滑杆相固定连接。
所图4所示,所述夹持装置设有两组,该两组夹持装置并列地设在外框端部的横梁上,用于同时对双下肢骨折情况进行固定。
所图5、6所示,所述夹板设有气垫,该气垫设在夹板的内侧壁,气垫沿夹板划分为多个垫区,该垫区包括第一垫区、第二垫区、第三垫区、第四垫区,第一垫区对应患者下肢的大腿部,第二垫区对应患者下肢的膝部,第三垫区对应患者下肢的小腿部,第四垫区对应患者下肢的脚踝部;气垫包括气囊、内板,气囊呈长条状、且沿夹板长度方向水平设置,气囊沿夹板宽度方向设有多行;内板呈长条状,且内板设在气囊突出部分的顶部,内板采用硬质板制成,且该硬质板内板的表面设有柔软的垫层;
各垫区的气垫之间相互独立,每个垫区的气垫设有单独的气孔;每个垫区内气垫的气囊之间相互连通。
上述不同垫区对应患者不同体位,夹板用于限定夹持装置的基本位置,硬质的内板和柔软的垫层用于直接接触患者体表,即不会对体表造成机械损伤,又能够使硬质内板更直接地夹持骨折部位,从而避免柔性的气囊对骨折部位的错位压迫,或其他不合理的挤压;而气囊则灵活调节硬质内板与夹板间的距离,并通过气囊的特性,使内板更贴合患者的骨折部位。
此外,夹板上的气垫被划分为多个垫区,各垫区气囊的调节是独立的,由此可更加合理地对骨折部位,特别是对下肢骨折部位进行松紧度调节,有效固定骨折部位,并通过不同垫区的调节,使下肢不同部位受到不同程度的压迫,以防止其他机体症状出现。
所述垫区的气囊采用对齐排列或错位排列。
第三种实施例:
如图7-10所示,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本实施例所述转杆为多段式结构,转杆包括第一杆段、第二杆段、第三杆段,第一杆段对应患者下肢的大腿部,第二杆段对应患者下肢的小腿部,第三杆段与调距部相连;
第一杆段与第二杆段之间设有第一转轴、且该第一转轴与膝关节相对应;
第二杆段与第三杆段之间设有第二转轴、且该第二转轴与踝关节相对应;
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均分别设有锁套,该锁套用于限制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发生转动;
锁套设在转杆上,转杆设有卡槽,锁套设有与该卡槽相匹配的卡条,锁套与转杆之间通过卡条和卡槽相装配连接。
所述锁套其长度大于第一转轴、以及第二转轴的长度,且第一转轴、第二转轴两侧转杆上的卡槽均分别对齐,以便于锁套的卡条同时滑入第一转轴或第二转轴两侧转杆的卡槽内。
使用时,可以灵活设置并调整两个转轴的状态,如图7-9所示,可以打开第二转轴、锁止第一转轴,使患者整个下肢绕髋部转动抬高;也可以如图8、9,控制对应的转轴状态,实现对下肢不同的抬高效果。
第四种实施例:
如图11-13所示,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本实施例所述固定装置设有至少两个隔离帐,隔离帐用于在所述固定装置上建立隔离区,隔离帐具有透明遮挡薄膜,隔离帐包括边帐、中帐,边帐设在外框端部,中帐设在外框的中间位置,相邻的两个隔离帐之间设有侧围;
侧围具有折叠结构,侧围与隔离帐之间、以及侧围与外框侧部之间均采用包括但不限于拉锁、魔术贴、不干胶中的任一种方式相装配连接;侧围具有透明遮挡薄膜;
中帐包括外环、内环,外环采用硬性材料制成,且外环两端分别通过滑环装配在外框侧部;内环采用具有收缩性能的弹性材料制成,内环具有迫近收缩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功能;外环与内环之间设有隔离膜,该隔离膜是一种柔性的透明遮挡薄膜。
所述边帐和/或中帐和/或侧围设有裙边,该裙边设在边帐、中帐、侧围的下沿,裙边的宽度大于内框侧部与外框侧部之间的间隙。裙边宜采用具有一定厚度的柔性材料制成,并使裙边朝向患者方向,以实现患者或患者的特别部位与外界的有效隔离。
所述内环设有弹簧杆,该弹簧杆包括套杆、弹簧,套杆采用柔性材料制成,弹簧装配在套杆内;弹簧杆一端与外环相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内环相固定连接,且套杆与隔离膜相固定连接;
所述内环设有多根弹簧杆,这些弹簧杆以扇形均匀分布在中帐上;位于隔离膜两边、连接内环与外环两端的弹簧杆为弹簧端杆。
所述弹簧端杆设有下压杆,该下压杆为弹簧,下压杆一端固定在外环远离滑环的位置、另一端固定在弹簧端杆靠近内环端部的位置,下压杆用于使弹簧端杆靠近内环端部的一端向下迫近承载面。

Claims (10)

1.一种具有改善患者固定效果的创伤骨折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外框、内框,外框和内框均呈长方形,且长方形外框和内框的长边方向称为侧部、短边方向称为端部;外框端部设有横梁、以及向外伸出且超过横梁的把手;内框端部装配连接在相应位置的外框端部的横梁上,且内框侧部与外框侧部之间留有间隙;内框设有承载面,该承载面设在内框内部,承载面呈长方形、且其边缘与内框轮廓相吻合,承载面的边缘固定连接在内框上;
所述固定装置设有夹持装置,该夹持装置设在承载面上方,夹持装置用于夹持、固定被安置在承载面上患者的骨折部位;
所述固定装置设有至少一组夹持装置,夹持装置用于夹持固定包括但不限于四肢、脊柱、骨盆部位的骨折创伤中和一种或任意几种;
夹持装置通过连接件装配在内框端部、或外框端部、或承载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改善患者固定效果的创伤骨折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件包括但不限于支撑框架、支撑杆件、支撑板件中的任意一种,连接件与内框端部、或外框端部、或承载面之间采用包括但不限于焊接、铆接、卡箍连接、螺栓连接、铰接方式中的任一种;当夹持装置装配在承载面上时,用于装配连接夹持装置与承载面之间的连接件为缝制连接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改善患者固定效果的创伤骨折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夹持装置用于夹持固定患者下肢的骨折创伤;
所述夹持装置包括夹板、转杆、调距部、扣具;夹板为一对弧面相对设置的长条状弧形硬质板,夹扳能够扣在患者骨折部位、形成对该骨折部位的夹持;转杆为长条形杆状部件,转杆具有两根、分别设在一对夹板的外侧中间位置,转杆与夹板相固定连接;
调距部包括滑杆、支杆、拉杆;滑杆与连接件相固定连接,该连接件用于夹持装置与外框端部之间的装配连接;滑杆靠近夹板一端与支杆一端相铰接,该支杆具有两个,支杆另一端与转杆相铰接;滑杆远离夹板一端设有滑块和齿条,滑块能够在滑杆上自由滑动,齿条设在滑杆上,滑块与齿条之间设有锁止按钮;
扣具设有夹板远离调距部的一端,扣具用于限制夹板远离调距部一端两弧形硬质板间的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改善患者固定效果的创伤骨折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件包括支柱、套筒,套筒套在外框端部的横梁上,套筒能够沿横梁轴向自由滑动、以及绕横梁转动;支柱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套筒上、另一端与调距部的滑杆相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具有改善患者固定效果的创伤骨折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夹板设有气垫,该气垫设在夹板的内侧壁,气垫沿夹板划分为多个垫区,该垫区包括第一垫区、第二垫区、第三垫区、第四垫区,第一垫区对应患者下肢的大腿部,第二垫区对应患者下肢的膝部,第三垫区对应患者下肢的小腿部,第四垫区对应患者下肢的脚踝部;气垫包括气囊、内板,气囊呈长条状、且沿夹板长度方向水平设置,气囊沿夹板宽度方向设有多行;内板呈长条状,且内板设在气囊突出部分的顶部,内板采用硬质板制成,且该硬质板内板的表面设有柔软的垫层;
各垫区的气垫之间相互独立,每个垫区的气垫设有单独的气孔;每个垫区内气垫的气囊之间相互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一种具有改善患者固定效果的创伤骨折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杆为多段式结构,转杆包括第一杆段、第二杆段、第三杆段,第一杆段对应患者下肢的大腿部,第二杆段对应患者下肢的小腿部,第三杆段与调距部相连;
第一杆段与第二杆段之间设有第一转轴、且该第一转轴与膝关节相对应;
第二杆段与第三杆段之间设有第二转轴、且该第二转轴与踝关节相对应;
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均分别设有锁套,该锁套用于限制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发生转动;
锁套设在转杆上,转杆设有卡槽,锁套设有与该卡槽相匹配的卡条,锁套与转杆之间通过卡条和卡槽相装配连接;
所述锁套其长度大于第一转轴、以及第二转轴的长度,且第一转轴、第二转轴两侧转杆上的卡槽均分别对齐,以便于锁套的卡条同时滑入第一转轴或第二转轴两侧转杆的卡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具有改善患者固定效果的创伤骨折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装置设有至少两个隔离帐,隔离帐用于在所述固定装置上建立隔离区,隔离帐具有透明遮挡薄膜,隔离帐包括边帐、中帐,边帐设在外框端部,中帐设在外框的中间位置,相邻的两个隔离帐之间设有侧围;
侧围具有折叠结构,侧围与隔离帐之间、以及侧围与外框侧部之间均采用包括但不限于拉锁、魔术贴、不干胶中的任一种方式相装配连接;侧围具有透明遮挡薄膜;
中帐包括外环、内环,外环采用硬性材料制成,且外环两端分别通过滑环装配在外框侧部;内环采用具有收缩性能的弹性材料制成,内环具有迫近收缩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功能;外环与内环之间设有隔离膜,该隔离膜是一种柔性的透明遮挡薄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具有改善患者固定效果的创伤骨折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边帐和/或中帐和/或侧围设有裙边,该裙边设在边帐、中帐、侧围的下沿,裙边的宽度大于内框侧部与外框侧部之间的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具有改善患者固定效果的创伤骨折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环设有弹簧杆,该弹簧杆包括套杆、弹簧,套杆采用柔性材料制成,弹簧装配在套杆内;弹簧杆一端与外环相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内环相固定连接,且套杆与隔离膜相固定连接;
所述内环设有多根弹簧杆,这些弹簧杆以扇形均匀分布在中帐上;位于隔离膜两边、连接内环与外环两端的弹簧杆为弹簧端杆。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具有改善患者固定效果的创伤骨折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簧端杆设有下压杆,该下压杆为弹簧,下压杆一端固定在外环远离滑环的位置、另一端固定在弹簧端杆靠近内环端部的位置,下压杆用于使弹簧端杆靠近内环端部的一端向下迫近承载面。
CN202021459345.0U 2020-07-22 2020-07-22 一种具有改善患者固定效果的创伤骨折固定装置 Active CN2122617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59345.0U CN212261710U (zh) 2020-07-22 2020-07-22 一种具有改善患者固定效果的创伤骨折固定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59345.0U CN212261710U (zh) 2020-07-22 2020-07-22 一种具有改善患者固定效果的创伤骨折固定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261710U true CN212261710U (zh) 2021-01-01

Family

ID=738985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459345.0U Active CN212261710U (zh) 2020-07-22 2020-07-22 一种具有改善患者固定效果的创伤骨折固定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26171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76220A (zh) * 2021-08-26 2021-10-08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一种急救伤员转运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76220A (zh) * 2021-08-26 2021-10-08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一种急救伤员转运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146932A (en) Elastic counterpressure garment
US5259397A (en) Foam counterpressure garment
JP3986089B2 (ja) 圧迫包帯
US6626856B2 (en) Semi-rigid pelvic compression splint for trauma
US20030176825A1 (en) Adjustable, elastic fixation device
US20120101418A1 (en) Semi-rigid compression splint for applic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force
US20130305454A1 (en) Apparatus for transporting a wounded person
CN212261710U (zh) 一种具有改善患者固定效果的创伤骨折固定装置
DE2018605A1 (zh)
WO1992007527A1 (en) Counterpressure garment
CN111671577A (zh) 一种具有改善患者固定效果的创伤骨折固定装置
CN211409586U (zh) 一种下肢皮肤牵引器
Zarei New Spinal Immobilizer Vest for Prehospital Emergency Care.
CN211797143U (zh) 一种适用不同体型患者的躯干固定定位用具
CN210277662U (zh) 一种膝关节气囊康复支具
CN112656568A (zh) 一种用于多部位骨折现场救治的快速固定包扎装置
WO2011070438A2 (en) A medical device for limb immobilization
Auerbach et al. The Reel Splint: experience with a new traction splint apparatus in the prehospital setting
CN110801327A (zh) 一种骨科复位装置
CN111685922A (zh) 急诊外科肢体临时固定装置
CN218247521U (zh) 一种桡骨远端骨折的外固定装置
RU174163U1 (ru) Пояс иммобилизационный
CN210019846U (zh) 功能保护性皮牵引固定套
CN209933122U (zh) 一种骨折临时固定装置
CN220237137U (zh) 全身约束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