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210412U - 一种钻孔内传感缆线固定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钻孔内传感缆线固定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210412U
CN212210412U CN202021084148.5U CN202021084148U CN212210412U CN 212210412 U CN212210412 U CN 212210412U CN 202021084148 U CN202021084148 U CN 202021084148U CN 212210412 U CN212210412 U CN 2122104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cable fixing
section
rear section
clamping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08414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欧元超
张平松
郭立全
刘畅
孙斌杨
李圣林
许时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02108414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2104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2104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210412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钻孔内传感缆线固定装置,包括:缆线固定部、辅助推送装置和手持式无线控制器;所述缆线固定部与所述辅助推送装置之间可拆卸连接;所述手持式无线控制器与所述缆线固定装置无线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钻孔内传感缆线固定装置,能够将植入孔中的多根缆线固定在孔底位置的同时有效地把PVC管等辅助推送装置完全退取出孔外,使得监测数据受干扰减小、精准度高。

Description

一种钻孔内传感缆线固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下岩土及采矿工程中安全测试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钻孔内传感缆线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地下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其受自然或人为的扰动荷载影响下的安全问题日趋复杂化,人们更加迫切科学安全精准化的进行地下空间利用和资源开采等。
对地下工程围岩结构体的稳定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受自然或人为的扰动荷载而产生的岩土层运动变形、岩土体裂隙发育及结构变形破坏、地下水渗流或扩散运移等的影响分布范围等问题均会对地下工程围岩结构体的安全稳定造成威胁。目前,针对隧道、地铁、地下水库、防空洞、矿井巷道及工作面开采等地下工程的岩土体结构安全或破坏等问题的研究主要有理论计算、数值模拟、物理相似模拟试验、现场原位测试等,其中,针对现场原位测试的技术手段较多,有通过向监测孔内进行注水测试、钻孔电视探头摄像、声波检测、电阻率测量、应变法测试、震波CT探测及微震监测等来检测围岩体内部结构的变形破坏等变化情况,亦有通过在围岩表面或内部固定位移监测计等测量仪器对围岩变形进行测量。
目前,现有的针对监测孔长度为几十米至上百米的传感系统植入多是通过PVC管等辅助工具将其推送至孔底位置,然而,待缆线与PVC管到达孔底指定位置后,无法让缆线保留在孔中并固定的同时有效地将PVC管等辅助工具完全退取出监测孔外,目前通用的处理方式是将缆线与PVC管等辅助工具一并置于孔中预定位置后就直接进行注浆作业处理,然而,通过这一处理方式让PVC管等辅助工具保留于监测孔内,在后期的数据采集等监测过程中,必然会对缆线等传感系统的准确感知并测量周围不同位置岩土体结构的应力、电性等变化产生影响并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结果误差,尤其是对初期岩土体受到扰动应力影响较小情况下,受干扰较大而很难精准感知。
因此,如何将缆线固定在孔底指定位置的同时有效地把PVC管等辅助工具退取出孔外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钻孔内传感缆线固定装置,能够将植入孔中的多根缆线固定在孔底位置的同时有效地把PVC管等辅助推送装置完全退取出孔外,使得监测数据受干扰减小、精准度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钻孔内传感缆线固定装置,包括:缆线固定部、辅助推送装置和手持式无线控制器;
所述缆线固定部与所述辅助推送装置之间可拆卸连接;
所述手持式无线控制器与所述缆线固定装置无线连接。
优选的,所述缆线固定部包括:前段、中段和后段;所述前段和所述中段可拆卸连接;
所述前段上具有卡槽,所述卡槽旁对应设置有内嵌式按钮;所述卡槽用于固定多物理场传感系统;其中,多物理场传感系统由分布式传感光纤和钻孔电法组成,根据不同的监测需求,可选择适用于对应力场、温度场、水分场等感知灵敏的不同类型分布式传感光纤,钻孔电法可获得电阻率、自然电位、电流等的地电场信息。多物理场传感系统可对岩体内的应力场、温度场、水分场、地电场等的变化进行动态灵敏监测,其中,不同监测类型的感测光缆有高强金属基应变感测光缆、定点式应变感测光缆、高强温度感测光缆、内加热含水率感测光缆等,地电场的监测主要是使用钻孔电法缆线,这些不同类型的传感缆线均是经过特殊保护处理的,在强度、耐久性、稳定性、抗干扰性等方面良好,根据工程监测需要可选择一种或多种类型的感测光缆与钻孔电法电缆配合进行综合监测。
所述中段内部安装有高压储气仓、弹射单元、大头钢针、U型钢片、无线通讯模块和集成控制模块;其中,所述无线通讯模块分别与所述手持式无线控制器以及所述集成控制模块相连;
所述中段表面具有多个弹射孔,每个所述弹射孔内安装有一个所述弹射单元,所述弹射单元内安装有所述大头钢针,所述弹射单元与所述高压储气仓通过连通阀相连;所述U型钢片安装在所述中段底部;具体的,U型钢片通过焊接的方式安装在中段的内壁下部位置。优选的,中段内壁下方均匀焊接三个U型钢片。
所述后段安装有楔形卡扣、无线通讯模块、回弹模块和后段中控模块;其中,所述中段通过所述U型钢片和所述楔形卡扣与所述后段可拆卸相连;所述无线通讯模块分别与所述手持式无线控制器以及所述后段中控模块相连;所述后段中控模块与所述回弹模块相连;所述回弹模块安装在所述后段内壁上,并位于楔形卡扣下部,且与所述U型钢片位置相对应。
优选的,所述辅助推送装置包括:PVC管;所述PVC管与所述后段通过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回弹模块包括:压缩弹簧、挡板、伸缩杆和控制单元;
所述压缩弹簧一端固定在所述后段的内壁上,另一端与所述挡板内侧焊接;
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后段中控模块相连;
所述伸缩杆与所述控制单元相连;
所述控制单元安装在所述挡板的两端。
控制单元根据接收到的指令使伸缩杆机械收缩,当伸缩杆不再限制挡板及压缩弹簧时,压缩弹簧会推动挡板及一侧的U型钢片向PVC管中心一侧移动,最终使得U型钢片脱离后段的楔形卡扣,即后段与中段分离完成。优选的,可以利用电动推杆实现伸缩杆,控制单元通过安装板安装在后段上。
优选的,所述中段外侧还固定有扎条带。
优选的,还包括:软橡胶保护套;所述软橡胶保护套包裹于所述前段的顶部。
优选的,所述U型钢片底部黏贴有橡胶垫。
优选的,所述手持式无线控制器包括:无线传输模块、中控模块、指令输入模块和显示模块;
所述无线传输模块、所述指令输入模块和所述显示模块均与所述中控模块相连;
所述无线传输模块与所述无线通讯模块相连。
所述内嵌式按钮活动连接两个卡槽开合控制杆,两个所述卡槽开合控制杆采用控制弹簧连接,所述卡槽开合控制杆通过连接杆连接卡槽。
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公开提供了一种钻孔内传感缆线固定装置,缆线固定部与辅助推送装置之间可拆卸连接;手持式无线控制器与缆线固定装置无线连接,当缆线固定部与辅助推送装置植入到孔中后,手持式无线控制器控制缆线固定部与辅助推送装置分离,将缆线保留在孔中,辅助推送装置完全退取出孔外,解决了目前由于将缆线植入孔内后无法取出辅助推送装置而只能将其保留在孔中进行注浆作业处理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钻孔内传感缆线固定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安装方便、操作便捷、固定效果好、监测数据受干扰减小、精准度更高,可广泛适用于岩土工程、采矿工程等地面及地下工程岩土体结构运动变形及破坏监测领域内的各种传感缆线孔中植入后的固定并有效从孔内退取出PVC管等辅助推送装置等的有高精度、分布式、远程无人智能监测预警需求的工程项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钻孔内传感缆线固定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缆线固定部结构框架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缆线固定部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内嵌式按钮的结构细节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缆线固定部中段结构细节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缆线固定部中段和后段的连接固定及分离过程细节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孔内植入缆线阶段的系统剖面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孔底缆线固定及PVC管辅助推送装置退取阶段的系统剖面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提供的回弹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卡槽、2-内嵌式按钮、3-扎条带、4-弹射孔、5-U型钢片、6-楔形卡扣、7-压缩弹簧、8-挡板、9-高压储气仓、10-弹射单元、11-大头钢针、12-连通阀、13-无线通讯模块、14-集成控制模块、15-橡胶垫、16-监测钻孔、17-分布式感测光缆、18-钻孔电缆、19-软橡胶保护套、20-前段、21-中段、22-后段、23-PVC管、24-卡槽开合控制杆、25-控制弹簧、26-连接杆,27-伸缩杆,28-控制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见附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钻孔内传感缆线固定装置,包括:缆线固定部、辅助推送装置和手持式无线控制器;
缆线固定部与辅助推送装置之间可拆卸连接;
手持式无线控制器与缆线固定装置无线连接。
参见附图3~6,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缆线固定部包括:前段20、中段21和后段22;前段20和中段21可拆卸连接;
前段20上具有卡槽1,卡槽1旁对应设置有内嵌式按钮2;卡槽1用于固定多物理场传感系统;
中段21内部安装有高压储气仓9、弹射单元10、大头钢针11、U型钢片5、无线通讯模块13和集成控制模块14;其中,无线通讯模块13分别与手持式无线控制器以及集成控制模块14相连;
中段21表面具有多个弹射孔4,每个弹射孔4内安装有一个弹射单元10,弹射单元10内安装有大头钢针11,弹射单元10与高压储气仓9通过连通阀12相连;U型钢片5安装在中段21底部;
后段22安装有楔形卡扣6、无线通讯模块13、回弹模块和后段中控模块;其中,中段21通过U型钢片5和楔形卡扣6与后段22可拆卸相连;无线通讯模块13分别与手持式无线控制器以及后段中控模块相连;后段中控模块与回弹模块相连;回弹模块安装在后段22内壁,并位于楔形卡扣6下部,且与U型钢片5位置相对应。
优选的,辅助推送装置包括:PVC管23;PVC管23与后段22通过螺纹连接。
参见附图9,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回弹模块包括:压缩弹簧7、挡板8、伸缩杆27和控制单元28;
压缩弹簧7一端固定在后段22的内壁上,另一端与挡板8内侧焊接;
控制单元28与后段中控模块相连;
伸缩杆27与控制单元28相连;
控制单元28安装在挡板8的两端。
参见附图3和附图5,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中段21外侧还固定有扎条带3。
参见图7和图8,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还包括:橡胶保护套19;软橡胶保护套19包裹于前段20的顶部。
参见图6,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U型钢片5底部黏贴有橡胶垫15。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手持式无线控制器包括:无线传输模块、中控模块、指令输入模块和显示模块;
无线传输模块、指令输入模块和显示模块均与中控模块相连;
无线传输模块与无线通讯模块相连。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内嵌式按钮2活动连接两个卡槽开合控制杆24,两个卡槽开合控制杆24采用控制弹簧25连接,卡槽开合控制杆24通过连接杆连接卡槽1。其中,卡槽1由两个半圆形结构组成,卡槽开合控制杆24与连接杆之间固定连接,连接杆与半圆形结构之间固定连接。
此外,还可以通过止滑扣结构实现内嵌式按钮控制卡槽1圆形开口的大小。
缆线固定部由前、中、后三段组成;其中,前段20与中段21通过装置内壁的螺纹丝扣连接,中段21通过U型钢片5和后段22的楔形卡扣6之间固定连接,各段之间可灵活拆卸和固定;辅助推送装置由PVC管23等辅助工具连接而成,各PVC管23之间通过丝扣相互连接,包括第一根、第二根至第n根,其总长度需稍大于监测孔实际长度,缆线固定部通过丝扣连接于第一根PVC管23的前端,缆线固定部与PVC管23的外径大小可相同或者稍大但均因小于钻孔直径,光缆和电缆的最前端从缆线固定部前段20弯曲装入并固定后,将外部的缆线绑定于缆线固定部侧部,将缆线和固定装置的前段20固定好后需用软橡胶保护套19对该部位进行包裹保护处理,防止植入孔内的过程中损坏前端的缆线及其固定装置;手持式无线控制器包括:无线传输模块、中控模块、指令输入模块和显示模块,无线传输模块、指令输入模块和显示模块均与中控模块相连;无线传输模块与无线通讯模块相连。工作人员通过指令输入模块将弹射工作指令发送给中控模块,中控模块对指令进行处理后发送给无线传输模块,无线传输模块将工作指令无线传输至缆线固定部中段21或者后段22内的无线通讯模块进行弹射固定或分离等操作,待指令操作完成后,缆线固定部内的相应无线通讯模块即将信息反馈至手持式无线控制器中的无线传输模块,无线传输模块将该信息反馈至中控模块,进而通过显示模块对工作状态及结果进行显示。
缆线固定部的前段20为缆线端头控制段,其作用主要是对插入其中的缆线端头进行固定控制,一方面防止缆线在植入孔中的过程中脱离缆线固定部,另一方面用于防止各缆线端部受损,缆线固定部的前段20内有两个卡槽1,两个卡槽1独立工作,各卡槽1的开闭操作由装置前段20内对应的内嵌式按钮2控制,内嵌式按钮2分别内嵌式设计于对应的卡槽1旁,按下内嵌式按钮的力度可控制着卡槽1圆形开口的大小,具体操作为首先施加一定力按下装置前段20的内嵌式按钮2,内嵌式按钮2推动卡槽开合控制杆24的张开角度变大,卡槽开合控制杆24进而带动端部的连接杆26向外侧移动以及控制弹簧25处于拉伸状态,致使卡槽1圆形开口扩大,将缆线放入卡槽1圆形开口内后松开内嵌式按钮2,卡槽开合控制杆24受到控制弹簧25的收缩力进而张开角度变小,带动连接杆26向内侧靠拢,使得卡槽1开口变小挤压缆线,最终缆线紧紧被卡槽1固定住,其中,卡槽1的个数可根据现场缆线的数量提前进行设计,另外,也可对卡槽1的开口样式进行改进,可设计为一卡槽1固定一缆线或一卡槽1固定多缆线;
缆线固定部的中段21是整个缆线固定部的核心区,为装置固定段,该段主要是通过开启高压储气仓9与弹射单元10之间的连通阀12,使得高压储气仓9内的压缩气体进入弹射单元10内进而将内置的大头钢针11射入周围的岩体内,最终将缆线固定部上的缆线固定在钻孔的底部。具体的,缆线固定部的中段21内部由无线通讯模块13、集成控制模块14、弹射单元10、高压储气仓9、大头钢针11及U型钢片5构成;中段21表面有多个孔洞,各孔洞之间的位置及高度交错设计,每个孔洞内部均设计有一个弹射单元10,弹射单元10内安装大头钢针11,大头钢针11包括前部的钢针11和尾部的大头钢片两部分,各弹射单元10与预先充入压缩空气的储气仓9连通,气动式弹射单元10运用储气仓9内的紧缩空气为动力进而将大头钢针11弹射出孔洞,大头钢针11尾部钢片的截面积大于装置表面的孔洞的面积,其可在大头钢针11弹射出孔洞并射入钻孔周围岩体内的同时让钢针11尾部的大头钢片控制在装置孔洞的内侧,进而通过大头钢针11将缆线固定部中段21与钻孔周围岩体固定,最终将缆线固定在监测孔的底部预定位置;其中,无线通讯模块13接收到手持式无线控制器施加的弹射指令后,会立即将弹射指令通过传输线传输给集成控制模块14,集成控制模块14通过控制开启储气仓9与各弹射单元10之间的的连通阀12,进而控制气动式弹射单元10对大头钢针11的弹射操作,当集成控制模块14成功控制各弹射单元10完成弹射操作后,会将这一信息传输回无线通讯模块13,无线通讯模块13最终将该信息无线反馈给手持式无线控制器;U型钢片5的作用是与缆线固定部后段22的楔形卡扣6固定,进而使中段21和后段22之间固定连接,其中,该U型钢片5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强度并满足本装置的使用,优选的,U型钢片5焊接在中段21内壁的下部并等距离在圆柱状装置内壁设计三个;进一步的,在U型钢片5与缆线固定部后段22的楔形卡扣6接触部位的U型钢片5处黏贴有橡胶垫15,一方面,可降低在缆线固定部被推送入孔内过程中两个部位之间的摩擦损伤,另一方面,具有一定厚度的橡胶垫15使得与楔形卡扣6接触部位的钢片处于回弹模块表面的中部,使回弹模块工作时的受力较为均匀稳定;
缆线固定部的后段22为装置衔接段,主要由无线通讯模块、回弹模块、中控模块、楔形卡扣6构成;其作用一是通过缆线固定部的后段22将PVC管23等辅助推送装置与整个缆线固定部进行固定,然后利用人工或机械方式匀速稳定推动PVC管23等辅助推送装置进入监测孔内,进而将带动整个缆线固定部及各传感缆线一并植入孔内预定位置,作用二是待缆线固定部中段21内的弹射单元10将大头钢针11弹射入钻孔周围岩体并固定后,通过手持式无线控制器对缆线固定部后段22内的无线通讯模块施加分离指令后,无线通讯模块将该信息传输给中控模块,中控模块进而启动回弹模块,通过回弹模块推动U型钢片5,进而使中段21和后段22之间分离,最终可从孔内退取出PVC管23等辅助推送装置及缆线固定部的后段22,孔内仅保留各传感缆线和缆线固定部的前中段21,而缆线固定部的前中段21也仅位于孔底,不影响各传感缆线对整个监测区内岩体结构变化的准确感知;回弹模块由压缩弹簧7、挡板8、伸缩杆和控制单元组成,回弹模块紧靠楔形卡扣6一边,其中,压缩弹簧7一端焊接在缆线固定部后段22的内壁上,另一端与挡板8内侧焊接,优选地,压缩弹簧7的弹力能够推动挡板8外侧的U型钢片5向外移动至最终让中段21和后段22完全脱离,控制单元受控于中控模块,控制单元的伸缩杆在挡板8的外侧,用于限制压缩弹簧7的回弹和挡板8的移动,当中控模块收到无线通讯模块的信息后,进而对控制单元施加指令,控制单元控制伸缩杆收缩,当控制单元控制伸缩杆收缩完成后,压缩弹簧7不再受伸缩杆的限制,即对挡板8施加推力进而推动U型钢片5与楔形卡扣6分离。
下面结合缆线植入过程、孔底缆线固定及PVC管辅助工具退取过程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钻孔内传感缆线固定装置进行说明。
孔内植入缆线阶段:1)缆线固定部现场测试,选择打钻取出的孔底岩样,将岩样与缆线固定部中段的孔洞贴合,通过手持式无线控制器操控中段内的弹射单元对大头钢针进行弹射,进而确定钢针能够有效打入岩体并稳固;2)组装,选择满足现场固定能力且未启用的缆线固定部中段,将其与前段通过内壁的螺旋丝扣固定连接,并通过中段内的U型钢片与后段卡扣固定,待整个缆线固定部的前、中、后段固定安装完成后,将第一根PVC管接入缆线固定部后段并固定;3)固定传感缆线,按下缆线固定部前段的内嵌式按钮,卡槽开启后将各传感缆线的前端头部插入其中相应部位固定后,松开内嵌式按钮进而使卡槽开口变小挤压缆线,使得缆线紧紧被卡槽固定住,然后将外部的缆线通过扎条绑定于缆线固定部侧部,将缆线和固定部的前段固定好后需用软橡胶保护套对该部位进行包裹保护处理,防止后期在植入孔内的过程中损坏前端的缆线及固定部;4)植入缆线,待前述步骤完成后,即可通过PVC管将缆线固定部和传感缆线匀速稳定推送入孔中,在推送的过程中,需每隔一定距离使用扎条带把各传感缆线绑定在一起,同时,随着长度的增加需多次增加连接PVC管,直至将光缆、电缆等传感缆线和固定部送入孔底指定位置后停止,请参见图7;
孔底缆线固定及辅助推送装置退取阶段:1)固定缆线,通过手持式无线控制器向固定部中段内的无线通讯模块发送弹射指令,无线通讯模块将接收到的指令传送给集成控制模块,集成控制模块进而控制储气仓打开与各弹射单元之间的连通阀,大头钢针受到弹射单元内储气仓出气口处强大推力的作用下迅速弹射出装置外并打入周围的岩体内,大头钢针后部的大头钢片控制着其不会射出脱离装置,通过装置中段内的多个钢针射入钻孔周围岩体后,整个固定装置及传感缆线即与孔底围岩体固定完成,此时,无线通讯模块将储气仓气压降低至稳定状态即弹射完成后的信息反馈至手持式控制器上;2)PVC管退取出孔外,待前述操作完成后,通过手持式无线控制器向缆线固定部后段内的无线通讯模块发送装置分离指令,无线通讯模块将该指令传送给固定装置后段内的中控模块,中控模块通过对指令进行处理进而操控控制单元的伸缩杆进行机械收缩,当收缩完成后,回弹模块在不受控制单元的约束后,进而其内部的压缩弹簧为了恢复其原始状态而回弹产生推力推动挡板向外侧移动,在这过程中,挡板外侧与其接触的U型钢片即受力持续同步移动,一旦压缩弹簧推动挡板外侧的U型钢片移出楔形卡扣时,U型钢片即与楔形卡扣分离,最终导致装置后段脱离装置中段及前段结构,待这一过程完成后,中控模块即将信息传输给装置后段内的无线通讯模块,进而通过无线通讯模块将其反馈回手持式无线控制器,此时,现场操作人员即可将PVC管连同缆线固定部后段从孔内缓慢匀速退取出来,请参见图8。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钻孔内传感缆线固定装置,通过手持式无线控制器控制缆线固定部与辅助推送装置分离,将缆线保留在孔中,辅助推送装置完全退取出孔外,解决了目前由于将缆线植入孔内后无法取出辅助推送装置而只能将其保留在孔中进行注浆作业处理的问题。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钻孔内传感缆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缆线固定部、辅助推送装置和手持式无线控制器;
所述缆线固定部与所述辅助推送装置之间可拆卸连接;
所述手持式无线控制器与所述缆线固定装置无线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钻孔内传感缆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缆线固定部包括:前段(20)、中段(21)和后段(22);所述前段(20)和所述中段(21)可拆卸连接;
所述前段(20)上具有卡槽(1),所述卡槽(1)旁对应设置有内嵌式按钮(2);
所述中段(21)内部安装有高压储气仓(9)、弹射单元(10)、大头钢针(11)、U型钢片(5)、无线通讯模块(13)和集成控制模块(14);其中,所述无线通讯模块(13)分别与所述手持式无线控制器以及所述集成控制模块(14)相连;
所述中段(21)表面具有多个弹射孔(4),每个所述弹射孔(4)内安装有一个所述弹射单元(10),所述弹射单元(10)内安装有所述大头钢针(11),所述弹射单元(10)与所述高压储气仓(9)通过连通阀(12)相连;所述U型钢片(5)安装在所述中段(21)底部;
所述后段(22)安装有楔形卡扣(6)、无线通讯模块(13)、回弹模块和后段中控模块;其中,所述中段(21)通过所述U型钢片(5)和所述楔形卡扣(6)与所述后段(22)可拆卸相连;所述无线通讯模块(13)分别与所述手持式无线控制器以及所述后段中控模块相连;所述后段中控模块与所述回弹模块相连;所述回弹模块安装在所述后段(22)内壁,并位于楔形卡扣(6)下部,且与所述U型钢片(5)位置相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钻孔内传感缆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推送装置包括:PVC管(23);所述PVC管(23)与所述后段(22)通过螺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钻孔内传感缆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弹模块包括:压缩弹簧(7)、挡板(8)、伸缩杆(27)和控制单元(28);
所述压缩弹簧(7)一端固定在所述后段(22)的内壁上,另一端与所述挡板(8)内侧焊接;
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后段中控模块相连;
所述伸缩杆(27)与所述控制单元(28)相连;
所述控制单元(28)安装在所述挡板(8)的两端。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钻孔内传感缆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段(21)外侧还固定有扎条带(3)。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钻孔内传感缆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软橡胶保护套(19);所述软橡胶保护套(19)包裹于所述前段(20)的顶部。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钻孔内传感缆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钢片(5)底部黏贴有橡胶垫(15)。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钻孔内传感缆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式无线控制器包括:无线传输模块、中控模块、指令输入模块和显示模块;
所述无线传输模块、所述指令输入模块和所述显示模块均与所述中控模块相连;
所述无线传输模块与所述无线通讯模块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钻孔内传感缆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嵌式按钮(2)活动连接两个卡槽开合控制杆(24),两个所述卡槽开合控制杆(24)采用控制弹簧(25)连接,所述卡槽开合控制杆(24)通过连接杆(26)连接卡槽(1)。
CN202021084148.5U 2020-06-12 2020-06-12 一种钻孔内传感缆线固定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22104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84148.5U CN212210412U (zh) 2020-06-12 2020-06-12 一种钻孔内传感缆线固定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84148.5U CN212210412U (zh) 2020-06-12 2020-06-12 一种钻孔内传感缆线固定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210412U true CN212210412U (zh) 2020-12-22

Family

ID=738085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084148.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2210412U (zh) 2020-06-12 2020-06-12 一种钻孔内传感缆线固定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2104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99137B (zh) 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多物理场监测预警系统及方法
CN103018106B (zh) 一种可控制模拟承压水加载与底板破坏关系的实验平台
CN104215364B (zh) 一种用于地应力测量的自行可变径应变花粘贴装置
CN102839693B (zh) 增阻变形锚杆/锚索锚固质量监测装置及应用方法
CN212208515U (zh) 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多物理场监测预警系统
CN111485949A (zh) 隧道预支护壳体内力及其背后土压力实时监测系统及方法
CN212210412U (zh) 一种钻孔内传感缆线固定装置
CN107870351B (zh) 一种孔内及孔外双重固定可回收式微震传感器安装方法
KR101836192B1 (ko) 암반의 초기응력 측정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측정장치
CN209927122U (zh) 一种远距离被保护层膨胀变形量及顶底板离层量测定装置
CN111614041A (zh) 一种钻孔内传感缆线固定装置
CN113551637B (zh) 基于tbm施工隧洞全过程围岩变形的监测装置及方法
CN105824048B (zh) 一种用于tbm的钻孔电阻率超前探测装置及其探测方法
CN109946012A (zh) 用于地层土体内水压测量的装置及测量方法
CN218035441U (zh) 可回收的压入式土压力测试装置
CN216669078U (zh) 一种全分布式地层应力应变传感器
CN206959797U (zh) 围岩测试系统
CN206074155U (zh) 一种准分布式工作面底板多场测试装置
US20220155196A1 (en) In-situ surrounding rock testing device and method
Hyett et al. The SMART cable bolt: an instrument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ension in 7-wire strand cable bolts
KR100619188B1 (ko) 광섬유 센서를 이용한 터널의 선행침하량 측정장치 및 그방법
CN113107565B (zh) 隧道支护体系锁脚锚管的内力测量装置及方法
CN208917813U (zh) 一种适用于软土地区的土压力盒埋设装置
CN112540002A (zh) 双向拉拔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CN221039456U (zh) 一种空心包体地应力计辅助安装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1222

Termination date: 2021061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