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205134U - 一种制冷制热一体化换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制冷制热一体化换热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205134U CN212205134U CN202020382814.7U CN202020382814U CN212205134U CN 212205134 U CN212205134 U CN 212205134U CN 202020382814 U CN202020382814 U CN 202020382814U CN 212205134 U CN212205134 U CN 21220513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r
- heat
- branch
- refrigerant
- outlet pipeli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5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9
- 238000009835 boi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0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8000005485 electric hea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8236 heat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7710 freez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8014 freezing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2918 waste heat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98 cool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7 de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34 energy con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制冷制热一体化换热系统,其包括:压缩机和第一换热器,第一换热器能与压缩机的排气口连通、以使得制冷剂在第一换热器中放出热量;制冷剂包括低沸点制冷剂、中沸点制冷剂和高沸点制冷剂;第二换热器的一端能够连通至压缩机的吸气口、另一端能够与第一换热器连通,高沸点制冷剂能在第二换热器中制冷;第三换热器的一端能够连通至压缩机的吸气口、另一端能够与第一换热器连通,低沸点制冷剂能在第三换热器中吸收热量以制冷。本实用新型能够使得制冷剂将热量或冷量有效地利用、以制取所需的热水、空气冷量、冷冻冷量、冰箱冷量等,将余热有效地利用,充分利用制冷过程中所产生的余热用于制热系统,提高了系统的能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制冷制热一体化换热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中的冰箱、冷冻室等大型制冷装置在制冷的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等能源,且在制冷过程中会向外界空气排出大量的热量,造成能源浪费。热水器、空调、冰箱等制热或制冷装置都配有单独的外机,综合成本较高、占用面积较大(尤其是商业制热或制冷装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节能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体化装置和系统具有广泛的市场。
由于现有技术中的热水器、空调、冰箱等制热或制冷装置单独工作时,存在大量的热量损失,有相当一部分余热未被利用;热水器、空调、冷冻等制热或制冷装置各自所配有的单独室外机综合成本较高、占用面积较大(尤其是商业制热或制冷装置)等技术问题,因此本实用新型研究设计出一种制冷制热一体化换热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热水器、空调、冰箱等制热或制冷装置单独工作时,存在大量的热量损失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制冷制热一体化换热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制冷制热一体化换热系统,其包括:
压缩机和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能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连通、以使得制冷剂在所述第一换热器中放出热量;
所述制冷剂为混合非共沸点制冷剂,包括低沸点制冷剂、中沸点制冷剂和高沸点制冷剂,其中按照沸点从低到高,低沸点制冷剂<中沸点制冷剂<高沸点制冷剂;
还包括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一端能够连通至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另一端能够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连通,且在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还设置有第一节流装置,所述高沸点制冷剂能在所述第二换热器中吸收热量以制冷;
还包括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的一端能够连通至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另一端能够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连通,且在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三换热器之间还设置有第二节流装置,所述低沸点制冷剂能在所述第三换热器中吸收热量以制冷。
优选地,还包括室外换热器、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所述第一支路的一端能够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另一端能够连通所述第一节流装置,所述第一支路贯通所述室外换热器、以使得通过所述第一支路的制冷剂能在所述室外换热器中放热,所述第一支路上设置有第三控制阀;
所述第二支路的一端能够连通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另一端能够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或所述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二支路也贯通所述室外换热器、以使得通过所述第二支路的制冷剂能在所述室外换热器中吸热,所述第二支路上设置有第四控制阀。
优选地,还包括第三支路和第四支路,所述第三支路与所述第一支路并联连接,且所述第三支路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所述第四支路与所述第二支路并联连接,且所述第四支路上设置有第五控制阀。
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器所在的管路为第五支路,所述第五支路上设置有第六控制阀,且与所述第五支路并联地还设置有第六支路,所述第六支路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
优选地,在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还设置有第一闪蒸器,所述第一闪蒸器的输入端连通所述第一节流装置,所述第一闪蒸器的第一液体出口管路上设置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闪蒸器的第一气体出口管路上设置所述第二节流装置,且所述第一液体出口管路上位于所述第一闪蒸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的管段上还设置有第三节流装置。
优选地,还包括第二闪蒸器,所述第一气体出口管路与所述第二闪蒸器的输入端连通,且所述第二节流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气体出口管路上,所述第二闪蒸器的第二气体出口管路能够连通至所述第三换热器;
所述第二闪蒸器的第二液体出口管路上设置有第四节流装置,且所述第二闪蒸器的液体出口管路还能连通至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
优选地,还包括第一回热装置,所述第二气体出口管路贯通所述第一回热装置、同时所述第二液体出口管路位于所述第四节流装置和所述压缩机之间的管段贯通所述第一回热装置,使得所述第二气体出口管路中的制冷剂和所述第二液体出口管路中的制冷剂在所述第一回热装置中进行换热,所述第二气体出口管路中的制冷剂被冷却降温。
优选地,还包括第二回热装置,所述第二气体出口管路位于所述第一回热装置和所述第三换热器之间的管段贯通所述第二回热装置、同时所述第三换热器和所述压缩机之间的管段贯通所述第二回热装置,使得所述第二气体出口管路中的制冷剂和所述第三换热器和所述压缩机之间的管段中的制冷剂在所述第二回热装置中进行换热,所述第二气体出口管路中的制冷剂被冷却降温。
优选地,所述第二气体出口管路上位于所述第二回热装置和所述第三换热器之间的管段上还设置有第五节流装置,所述第二液体出口管路位于所述第一回热装置和所述压缩机之间的管段连通至所述第二回热装置和所述压缩机之间的管段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器为电加热水箱;和/或,所述第二换热器为冰箱或空调;和/或,所述第三换热器为冷冻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制冷制热一体化换热系统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用于放热制热的第一换热器、以及用于吸热制冷的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并且采用三种及以上不同沸点的混合非共沸点制冷剂,使得混合制冷剂在第一换热器中能够制取热水或其他,而在第二换热器中制取温度稍低的冷量以用于空调制冷或冰箱制冷等,在第三换热器中能够通过低沸点的制冷剂有效地制取温度更低的冷量以用于低温冷冻等情况,因此有效地将现有技术中的单个制热、制冷等装置设计制造成为一体化系统,使得制冷剂在该系统中能够将热量或冷量有效地利用、以制取所需的热水、空气冷量、冷冻冷量、冰箱冷量等,将余热有效地利用,避免了出现大量热量损失的情况,充分利用制冷过程中所产生的余热用于制热系统,提高了系统的能效。同时,制热、制冷版块之间可以根据需求单独工作,具有智能化控制和操作的有益效果,并且不用再对热水器、空调、冷冻等制热或制冷装置单独配备室外机,有效减小了综合成本、占用面积大大减小(尤其是商业制热或制冷装置),实现了制热制冷装置的有效集成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制冷制热一体化换热系统中热水器-冰箱-冷冻装置均工作时的系统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制冷制热一体化换热系统中只有热水器单独工作时的系统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制冷制热一体化换热系统中只有制冷-冷冻联合工作时的系统结构图。
附图标记表示为:
1、压缩机;2、第一换热器;30、第一回热装置;31、第二回热装置;40、第一节流装置;41、第二节流装置;42、第三节流装置;43、第四节流装置; 44、第五节流装置;50、第一闪蒸器;51、第二闪蒸器;6、第二换热器;7、第三换热器;8、室外换热器;91、第一控制阀;92、第二控制阀;93、第三控制阀;94、第四控制阀;95、第五控制阀;90、第六控制阀;101、第一支路;102、第二支路;103、第三支路;104、第四支路;105、第五支路;106、第六支路;201、第一液体出口管路;202、第一气体出口管路;203、第二液体出口管路;204、第二气体出口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制冷制热一体化换热系统,其包括:
压缩机1和第一换热器2,所述第一换热器2能与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口连通、以使得制冷剂在所述第一换热器2中放出热量;
所述制冷剂为混合非共沸点制冷剂,包括低沸点制冷剂、中沸点制冷剂和高沸点制冷剂,其中按照沸点从低到高,低沸点制冷剂<中沸点制冷剂<高沸点制冷剂;
还包括第二换热器6,所述第二换热器6的一端能够连通至所述压缩机1 的吸气口、另一端能够与所述第一换热器2连通,且在所述第一换热器2和所述第二换热器6之间还设置有第一节流装置40,所述高沸点制冷剂能在所述第二换热器6中吸收热量以制冷;
还包括第三换热器7,所述第三换热器7的一端能够连通至所述压缩机1 的吸气口、另一端能够与所述第一换热器2连通,且在所述第一换热器2和所述第三换热器7之间还设置有第二节流装置41,所述低沸点制冷剂能在所述第三换热器7中吸收热量以制冷。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用于放热制热的第一换热器、以及用于吸热制冷的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并且采用三种及以上不同沸点的混合非共沸点制冷剂,使得混合制冷剂在第一换热器中能够制取热水或其他,而在第二换热器中制取温度稍低的冷量以用于空调制冷或冰箱制冷等,在第三换热器中能够通过低沸点的制冷剂有效地制取温度更低的冷量以用于低温冷冻等情况,因此有效地将现有技术中的单个制热、制冷等装置设计制造成为一体化系统,使得制冷剂在该系统中能够将热量或冷量有效地利用、以制取所需的热水、空气冷量、冷冻冷量、冰箱冷量等,将余热有效地利用,避免了出现大量热量损失的情况,充分利用制冷过程中所产生的余热用于制热系统,提高了系统的能效。同时,制热、制冷版块之间可以根据需求单独工作,具有智能化控制和操作的有益效果,并且不用再对热水器、空调、冷冻等制热或制冷装置单独配备室外机,有效减小了综合成本、占用面积大大减小(尤其是商业制热或制冷装置),实现了制热制冷装置的有效集成化。
优选地,还包括室外换热器8、第一支路101和第二支路102,所述第一支路101的一端能够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2、另一端能够连通所述第一节流装置40,所述第一支路101贯通所述室外换热器8、以使得通过所述第一支路101 的制冷剂能在所述室外换热器8中放热,所述第一支路101上设置有第三控制阀93;
所述第二支路102的一端能够连通所述压缩机1的吸气口、另一端能够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6或所述第三换热器7,所述第二支路102也贯通所述室外换热器8、以使得通过所述第二支路102的制冷剂能在所述室外换热器8中吸热,所述第二支路102上设置有第四控制阀94。
这是本实用新型的制冷制热一体化换热系统的进一步优选结构形式,即通过设置室外换热器、使得制冷剂能够有效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能够对用于制热的第一换热器、用于制冷的第二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进行有效的冷量/热量补充,使得整个系统的放热/吸热量达到平衡,有效保证第一换热器的放热、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的制冷正常进行,并且通过室外换热器能够与第一换热器进行联合工作、能够通过室外换热器的吸热实现第一换热器单独制取热量 (例如热水)的功能,通过室外换热器能够与第二换热器和/或第三换热器进行联合工作、能够通过室外换热器的放热实现第二换热器单独制取冷量(例如冰箱制冷)的功能、能够通过室外换热器的放热实现第三换热器单独制取冷量(例如低温冷冻或低温冷库)的功能,或者能够通过室外换热器的放热实现第三换热器制取冷量(例如低温冷冻或低温冷库)的功能的同时实现第二换热器制取冷量(例如冰箱制冷)的功能。
优选地,还包括第三支路103和第四支路104,所述第三支路103与所述第一支路101并联连接,且所述第三支路103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92,所述第四支路104与所述第二支路102并联连接,且所述第四支路104上设置有第五控制阀95。通过与第一支路并联设置的第三支路和第二控制阀,能够有效地对室外换热器的放热支路进行并联短路的控制作用,以在需要室外换热器放热时打开室外换热器所在第一支路的控制阀、关闭第三支路上的第二控制阀,在需要室外换热器关闭放热时关闭室外换热器所在支路的控制阀、打开第三支路上的第二控制阀、形成第一支路的短路;通过与第二支路并联设置的第四支路和第五控制阀,能够有效地对室外换热器的吸热支路进行并联短路的控制作用,以在需要室外换热器吸热时打开室外换热器所在第二支路的控制阀、关闭第四支路上的第五控制阀,在需要室外换热器关闭吸热时关闭室外换热器所在第二支路的控制阀、打开第四支路上的第五控制阀、形成第二支路的短路;从而实现根据制热制冷的需要智能地控制室外换热器是放热还是吸热还是完全关闭,实现一体化换热系统的智能控制。
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器2所在的管路为第五支路105,所述第五支路105 上设置有第六控制阀90,且与所述第五支路105并联地还设置有第六支路106,所述第六支路106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91。通过与第五支路并联设置的第六支路以及第一控制阀和第六控制阀,能够有效地控制第一换热器在需要的时候进行工作以制热,在不需要第一换热器工作时关闭第六控制阀、打开第一控制阀,对第一换热器形成有效短路作用,实现多种制冷制热的切换功能。
优选地,在所述第一节流装置40和所述第二换热器6之间还设置有第一闪蒸器50,所述第一闪蒸器50的输入端连通所述第一节流装置40,所述第一闪蒸器50的第一液体出口管路201上设置所述第二换热器6,所述第一闪蒸器 50的第一气体出口管路202上设置所述第二节流装置41,且所述第一液体出口管路201上位于所述第一闪蒸器50和所述第二换热器6之间的管段上还设置有第三节流装置42。这是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结构形式,即通过第一闪蒸器能够有效实现高沸点制冷剂和低沸点制冷剂+中沸点制冷剂之间的分离,使得高沸点制冷剂首先被分离出来、而后进入第二换热器中以进行有效的制冷吸热作用,以制取相应的冷量,由于该制冷剂的沸点较高,因此制取的冷量温度稍高,通常用于冰箱制冷或室内空调制冷等。
优选地,还包括第二闪蒸器51,所述第一气体出口管路202与所述第二闪蒸器51的输入端连通,且所述第二节流装置41设置在所述第一气体出口管路 202上,所述第二闪蒸器51的第二气体出口管路204能够连通至所述第三换热器7;
所述第二闪蒸器51的第二液体出口管路203上设置有第四节流装置43,且所述第二闪蒸器51的液体出口管路还能连通至所述压缩机1的吸气口。
这是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结构形式,通过第二闪蒸器的设置,能够进一步对进入第一气体出口管路中的中沸点制冷剂和低沸点制冷剂进行分离,中沸点制冷剂先被冷凝成液态析出并进入第二液体出口管路中,低沸点制冷剂进入第二气体出口管路中,低沸点制冷剂进而进入第三换热器中以进行制冷吸热,由于该制冷剂的沸点最高,因此制取的冷量温度最低,通常用于低温冷库或低温冷冻室等,而分离出的中沸点制冷剂则可通过室外换热器制冷吸热后回到压缩机吸气口,以完成系统的整个循环过程。
优选地,还包括第一回热装置30,所述第二气体出口管路204贯通所述第一回热装置30、同时所述第二液体出口管路203位于所述第四节流装置43和所述压缩机1之间的管段贯通所述第一回热装置30,使得所述第二气体出口管路204中的制冷剂和所述第二液体出口管路203中的制冷剂在所述第一回热装置30中进行换热,所述第二气体出口管路204中的制冷剂被冷却降温。通过第一回热装置的设置能够有效降低第二气体出口管路中低沸点制冷剂的温度,使得进入第三换热器中的制冷剂的温度进一步降低,提高第三换热器中的制冷量。
优选地,还包括第二回热装置31,所述第二气体出口管路204位于所述第一回热装置30和所述第三换热器7之间的管段贯通所述第二回热装置31、同时所述第三换热器7和所述压缩机1之间的管段贯通所述第二回热装置31,使得所述第二气体出口管路204中的制冷剂和所述第三换热器7和所述压缩机1 之间的管段中的制冷剂在所述第二回热装置31中进行换热,所述第二气体出口管路204中的制冷剂被冷却降温。通过第二回热装置能够进一步降低第二气体出口管路中低沸点制冷剂的温度,使得进入第三换热器中的制冷剂的温度进一步降低,提高第三换热器中的制冷量,同时提高第三换热器出来的制冷剂的温度,以提高压缩机的进气温度、保证不会出现液击等现象。
优选地,所述第二气体出口管路204上位于所述第二回热装置31和所述第三换热器7之间的管段上还设置有第五节流装置44,所述第二液体出口管路 203位于所述第一回热装置30和所述压缩机1之间的管段连通至所述第二回热装置31和所述压缩机1之间的管段上。这是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结构形式,通过第五节流装置能够对进入第三换热器之前的低沸点制冷剂进行节流降压,使其变成液态,进而完成在第三换热器中的吸热和相变换热,第二液体出口管路出来的中沸点制冷剂能够与第二回热装置出来的低沸点制冷剂混合后回到压缩机。
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器2为电加热水箱;和/或,所述第二换热器6为冰箱或空调;和/或,所述第三换热器7为冷冻库。第一换热器为电加热水箱,能够通过制冷剂的放热作用制取热水,第二换热器中流过的是高沸点制冷剂,能够制取温度稍高的冷量、通常能够制取冰箱冷藏的冷量或室内的空调冷量,第三换热器中流过的是低沸点制冷剂,能够制取温度很低的冷量、以用于冷冻。
本实用新型系统采用三种不同沸点的冷媒,分别为高、中、低温沸点制冷剂。
一、热水器、冰箱以及冷冻室同时工作
如图1所示,第一控制阀91、第三控制阀93和第五控制阀95关闭,第六控制阀90、第二控制阀92和第四控制阀94打开(上述控制阀优选电动阀)。三种混合非共沸点制冷剂在压缩机内被成高温高压等气体后进入水箱(第一换热器2),在水箱内冷凝放热加热水箱内的低温水。从水箱内流出的高温高压液体混合制冷剂经第一节流装置40(优选电子膨胀阀)。第一节流装置40的作用是:通过合理控制电子膨胀阀的步数,将混合制冷剂的温度降低至合理的范围区间,使得高沸点制冷剂以液态的形式析出,随后气液混合制冷剂流入第一闪蒸器50,高沸点制冷剂则以液态的存储在第一闪蒸器50的底部。高沸点制冷剂通过第三节流装置42(优选电子膨胀阀)流入蒸发器(第二换热器6),第三节流装置42的作用是:调节高沸点制冷剂的流量以适应制冷负荷的变化。高沸点制冷剂在冰箱(第二换热器6)内蒸发吸热制冷,在冰箱内实现制冷的目的。
中低温沸点制冷剂混合物则以气态的形式流经第二节流装置41(优选电子膨胀阀),第二节流装置41的作用与第一节流装置40一致,即通过控制电磁膨胀阀的步数将温度降低到合适的范围,将中温制冷剂与低温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中温沸点制冷剂将以液态形式储存在第二闪蒸器51的底部,随后通过第四节流装置43(优选电子膨胀阀)流过第一回热装置30。低温沸点制冷剂在第一回热装置30内冷凝放热,而中温沸点制冷剂在第一回热器30内蒸发吸热成气态。低温沸点制冷剂流经第二回热装置31后经过第五节流装置(优选电子膨胀阀)再次节流成低温低压的液态制冷剂,随后流入蒸发器,在冷冻需要空间(第三换热器7)内吸热制冷,实现冷冻的目的。最后所有的制冷剂汇集到统一流路,通过室外换热器8流入压缩机。
第一回热装置30的作用是为低温制冷剂提供冷源。由于低温制冷剂用冷却水或者外界空气很难冷凝成液态,因此需要人造能源。而中、高温沸点制冷剂的蒸发刚好可以为低温沸点制冷剂的冷凝提供冷源,提高了能源利用率。
第二回热器31的作用是增加冷媒流入压缩机的过热度。
空气能热水器为适应负荷变化,满足不同情况下制热量,应采用电辅式热水箱。
二、只需要热水器单独工作时
如图2所示,第一控制阀91、第三控制阀93和第五控制阀95关闭,第六控制阀90、第二控制阀92和第四控制阀94打开(上述控制阀优选电动阀),第三节流装置42和第五节流装置44关闭,此时,一体化系统是热泵单独循环系统,冷媒的线路在图中用实线表示。高沸点制冷剂以液态的形式储存在第一闪蒸器50的底部,室外换热器8的作用相当于室外蒸发器,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冷媒经过压缩机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后,在第一换热器2(优选热水器)内冷凝放热,随后经过电子膨胀阀(第一节流装置40和第二节流装置41) 的节流成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混合物,冷媒通过蒸发器吸热后为气态,最后流入压缩机1内再次压缩,然后进行下一个循环。
三、只需要制冷-冷冻室联合工作时
如图3所示,第一控制阀91、第三控制阀93和第五控制阀95打开,第六控制阀90、第二控制阀92和第四控制阀94关闭(上述控制阀优选电动阀),冷媒的线路在图中用实线表示。此时室外换热器8的作用相当于室外冷凝器,冷媒经过压缩机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后,在室外换热器8内冷凝放热,随后经过电子膨胀阀的节流成低温低压的液态,随后在制冷以及冷冻室内吸热制冷成气态,最后流入压缩机内1再次压缩,进行下一个循环。
上述最优实施方案中,但凡涉及常规制冷(冰箱、空调等)都可通过制冷空间(第二换热器6)实现,但凡涉及超低温制冷(冷冻、冷藏等)都可通过冷冻库(第三换热器7)实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制冷制热一体化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1)和第一换热器(2),所述第一换热器(2)能与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口连通、以使得制冷剂在所述第一换热器(2)中放出热量;
所述制冷剂为混合非共沸点制冷剂,包括低沸点制冷剂、中沸点制冷剂和高沸点制冷剂,其中按照沸点从低到高,低沸点制冷剂<中沸点制冷剂<高沸点制冷剂;
还包括第二换热器(6),所述第二换热器(6)的一端能够连通至所述压缩机(1)的吸气口、另一端能够与所述第一换热器(2)连通,且在所述第一换热器(2)和所述第二换热器(6)之间还设置有第一节流装置(40),所述高沸点制冷剂能在所述第二换热器(6)中吸收热量以制冷;
还包括第三换热器(7),所述第三换热器(7)的一端能够连通至所述压缩机(1)的吸气口、另一端能够与所述第一换热器(2)连通,且在所述第一换热器(2)和所述第三换热器(7)之间还设置有第二节流装置(41),所述低沸点制冷剂能在所述第三换热器(7)中吸收热量以制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制热一体化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室外换热器(8)、第一支路(101)和第二支路(102),所述第一支路(101)的一端能够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2)、另一端能够连通所述第一节流装置(40),所述第一支路(101)贯通所述室外换热器(8)、以使得通过所述第一支路(101)的制冷剂能在所述室外换热器(8)中放热,所述第一支路(101)上设置有第三控制阀(93);
所述第二支路(102)的一端能够连通所述压缩机(1)的吸气口、另一端能够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6)或所述第三换热器(7),所述第二支路(102)也贯通所述室外换热器(8)、以使得通过所述第二支路(102)的制冷剂能在所述室外换热器(8)中吸热,所述第二支路(102)上设置有第四控制阀(9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制热一体化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三支路(103)和第四支路(104),所述第三支路(103)与所述第一支路(101)并联连接,且所述第三支路(103)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92),所述第四支路(104)与所述第二支路(102)并联连接,且所述第四支路(104)上设置有第五控制阀(9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制热一体化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器(2)所在的管路为第五支路(105),所述第五支路(105) 上设置有第六控制阀(90),且与所述第五支路(105)并联地还设置有第六支路(106),所述第六支路(106)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91)。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制热一体化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节流装置(40)和所述第二换热器(6)之间还设置有第一闪蒸器(50),所述第一闪蒸器(50)的输入端连通所述第一节流装置(40),所述第一闪蒸器(50)的第一液体出口管路(201)上设置所述第二换热器(6),所述第一闪蒸器(50)的第一气体出口管路(202)上设置所述第二节流装置(41),且所述第一液体出口管路(201)上位于所述第一闪蒸器(50)和所述第二换热器(6)之间的管段上还设置有第三节流装置(4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制热一体化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二闪蒸器(51),所述第一气体出口管路(202)与所述第二闪蒸器(51)的输入端连通,且所述第二节流装置(41)设置在所述第一气体出口管路(202)上,所述第二闪蒸器(51)的第二气体出口管路(204)能够连通至所述第三换热器(7);
所述第二闪蒸器(51)的第二液体出口管路(203)上设置有第四节流装置(43),且所述第二闪蒸器(51)的液体出口管路还能连通至所述压缩机(1)的吸气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制热一体化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一回热装置(30),所述第二气体出口管路(204)贯通所述第一回热装置(30)、同时所述第二液体出口管路(203)位于所述第四节流装置(43)和所述压缩机(1)之间的管段贯通所述第一回热装置(30),使得所述第二气体出口管路(204)中的制冷剂和所述第二液体出口管路(203)中的制冷剂在所述第一回热装置(30)中进行换热,所述第二气体出口管路(204)中的制冷剂被冷却降温。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冷制热一体化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二回热装置(31),所述第二气体出口管路(204)位于所述第一回热装置(30)和所述第三换热器(7)之间的管段贯通所述第二回热装置(31)、同时所述第三换热器(7)和所述压缩机(1)之间的管段贯通所述第二回热装置(31),使得所述第二气体出口管路(204)中的制冷剂和所述第三换热器(7)和所述压缩机(1)之间的管段中的制冷剂在所述第二回热装置(31)中进行换热,所述第二气体出口管路(204)中的制冷剂被冷却降温。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制热一体化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气体出口管路(204)上位于所述第二回热装置(31)和所述第三换热器(7)之间的管段上还设置有第五节流装置(44),所述第二液体出口管路(203)位于所述第一回热装置(30)和所述压缩机(1)之间的管段连通至所述第二回热装置(31)和所述压缩机(1)之间的管段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制热一体化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器(2)为电加热水箱;和/或,所述第二换热器(6)为冰箱或空调;和/或,所述第三换热器(7)为冷冻库。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382814.7U CN212205134U (zh) | 2020-03-23 | 2020-03-23 | 一种制冷制热一体化换热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382814.7U CN212205134U (zh) | 2020-03-23 | 2020-03-23 | 一种制冷制热一体化换热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205134U true CN212205134U (zh) | 2020-12-22 |
Family
ID=738244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382814.7U Active CN212205134U (zh) | 2020-03-23 | 2020-03-23 | 一种制冷制热一体化换热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205134U (zh) |
-
2020
- 2020-03-23 CN CN202020382814.7U patent/CN21220513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884061Y (zh) | 可实现双级压缩的并联压缩机低温空气源热泵装置 | |
KR101333143B1 (ko) | 축열식 냉난방 장치 | |
CN112594871B (zh) | 一种具有双四通阀多功能多联机系统的化霜控制方法 | |
CN111412687A (zh) | 一种制冷制热一体化换热系统 | |
CN112594985B (zh) | 一种具有双四通阀多功能多联机系统的回油控制方法 | |
CN112393452A (zh) | 冰箱制冷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 |
WO2024198359A1 (zh) | 一种超低温单双级混合式空气源热泵机组 | |
CN105258389A (zh) | 一种补偿式双源热泵冷热水机组 | |
CN202928174U (zh) | 一种冷水机组 | |
CN201100796Y (zh) | 使用组合节流装置的热泵机组 | |
CN110617655B (zh) | 一种超低温环境室用两级搭配制冷系统 | |
CN210374156U (zh) | 一种双蒸发温度热泵系统和空调器 | |
CN219415027U (zh) | 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多联机空调 | |
CN219037133U (zh) | 一种多蒸发器并行化霜空气源热泵单热机组 | |
CN212205134U (zh) | 一种制冷制热一体化换热系统 | |
CN1381701A (zh) | 一种适于大温差、可充分利用能源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 | |
CN216204444U (zh) | 补气压缩机与室内外辅助换热器结合的空气调节器 | |
CN214371045U (zh) | 一种双水温出水的变频空气源热泵系统 | |
CN210801383U (zh) | 一种高寒地区太阳能热泵储能采暖系统 | |
CN111059809B (zh) | 一种利用冷凝热除霜的间接冷却系统 | |
CN109579357B (zh) | 一种具有高效热回收的多联机热泵系统及控制方法 | |
CN221705827U (zh) | 一种储能直冷/直热泵系统 | |
CN217274926U (zh) | 制冷系统及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 |
CN214469434U (zh) | 一种具有双四通阀的多功能多联机系统 | |
CN214249789U (zh) | 一种多联机空调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