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35067U - 显示组件及眼镜 - Google Patents

显示组件及眼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135067U
CN212135067U CN202020490504.7U CN202020490504U CN212135067U CN 212135067 U CN212135067 U CN 212135067U CN 202020490504 U CN202020490504 U CN 202020490504U CN 212135067 U CN212135067 U CN 2121350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ayer
display
real environment
adjust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49050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贻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49050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1350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1350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1350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显示组件及眼镜,所述显示组件包括显示单元、可调透光层、场景检测单元和控制单元,所述显示单元用于显示虚拟图像;所述可调透光层设于所述显示单元远离显示出光侧的一侧;所述场景检测单元用于检测现实环境中的光线亮度;所述控制单元分别和所述显示单元、可调透光层以及场景检测单元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虚拟图像的显示亮度和所述现实环境的光线亮度控制所述可调透光层的透光率。

Description

显示组件及眼镜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显示组件眼镜。
背景技术
在增强现实(AR)设备和混合现实(MR)设备中往往设置有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用于显示虚拟场景,并且该显示装置具有透光功能,能够使现实环境中的光线透过。
目前,在AR设备和MR设备的使用过程中,显示装置同时实现虚拟场景和现实环境的呈现时,往往存在虚拟场景的亮度和显示场景中光线的亮度不匹配的问题,进而导致AR设备和MR设备的显示效果较差。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组件及眼镜,进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由于虚拟场景的亮度和显示场景中光线的亮度不匹配,而导致AR设备和MR设备的显示效果较差的问题。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显示组件,所述显示组件包括:
显示单元,所述显示单元用于显示虚拟图像;
可调透光层,所述可调透光层设于所述显示单元远离显示出光侧的一侧;
场景检测单元,所述场景检测单元用于获取现实环境的图像数据;
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分别和所述显示单元、可调透光层以及场景检测单元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虚拟图像数据和所述现实环境的图像数据控制所述可调透光层的透光率。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一种眼镜,所述眼镜包括上述的显示组件。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组件,通过场景检测单元检测现实环境的图像数据,控制单元根据虚拟图像数据和现实环境的图像数据控制可调透光层的透光率,通过可调透光层实现了对透过显示组件的光线的亮度的调节,进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由于虚拟场景的亮度和显示场景中光线的亮度不匹配,而导致AR设备和MR设备的显示效果较差的问题,提高了AR设备和MR设备的显示效果。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显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显示组件的示意框图。
图3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显示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显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显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电极的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显示组件的示意框图。
图8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显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显示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0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公开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眼镜的示意图。
图中:
110、显示单元;111、光波导;112、图像光源;120、可调透光层;121、第一电极层;1211、第一电极单元;122、电致变色层;123、第二电极层;124、液晶层;130、场景检测单元;131、光线传感器;140、控制单元;141、控制器;142、调节驱动电路;100、显示组件;200、眼镜腿;300、框体。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虽然本说明书中使用相对性的用语,例如“上”“下”来描述图标的一个组件对于另一组件的相对关系,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说明书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能理解的是,如果将图标的装置翻转使其上下颠倒,则所叙述在“上”的组件将会成为在“下”的组件。当某结构在其它结构“上”时,有可能是指某结构一体形成于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通过另一结构“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
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没有所述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材料、装置、步骤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方法、装置、实现、材料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公开的各方面。
本示例实施方式中首先提供了一种显示组件,如图1和图2所示,显示组件包括:显示单元110、可调透光层120、场景检测单元130和控制单元140,显示单元110用于显示虚拟图像;可调透光层120设于显示单元110远离显示出光侧的一侧;场景检测单元130场景检测单元用于获取现实环境的图像数据;控制单元140分别和显示单元110、可调透光层120以及场景检测单元130连接,控制单元140用于根据虚拟图像数据和现实环境的图像数据控制控制可调透光层120的透光率。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组件,通过场景检测单元130检测现实环境中的图像数据,控制单元140根据虚拟图像数据和所述现实环境的图像数据控制控制可调透光层120的透光率,通过可调透光层120实现了对透过显示组件的光线的亮度的调节,进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由于虚拟场景的亮度和显示场景中光线的亮度不匹配,而导致AR设备和MR设备的显示效果较差的问题,提高了AR设备和MR设备的显示效果。
下面将对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组件的各部分进行详细说明: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单元110的显示方式为光学透视式,用户可以透过显示单元110观察到外部现实环境,同时虚拟场景通过显示单元110的光学结构传输到用户的眼中。
显示单元110可以是光波导111显示单元,如图3所示,显示单元110可以包括光波导111和图像光源112,光波导111和可调透光层120平行设置;图像光源112和光波导111连接,图像光源112发送的图像光线通过光波导111形成虚拟图像。
光波导111可以是全息光波导111片,全息光波导111通过全反射使不同视场角的平行光进入波导中,并使入射光沿着波导结构沿第一方向传播。单一视场的光通过一块玻璃棱镜进入光波导111的玻璃底片,光在这个玻璃底片上的入射角大于该种玻璃底片的最大全反射临界角,从而以全反射的方式在光波导111中进行传播。
可以在波导内加入全息光栅,波导内的平行光会在射入全息光栅时发生衍射。可以控制通过全息光栅的光的复振幅的波矢方向角使每次通过全息光栅的一部分光以一个固定的角度进行衍射,透过全息光栅射出波导。没有发生衍射的光继续在玻璃底片中传播,这样可以减少光能的损失,并且可以进行出瞳扩展。或者可以控制全息光栅的衍射效率使每次透过全息光栅的光的光强相同,比如,每次只有十分之一光强的光出射,那么制作的全息光栅衍射效率为10%。这样可以使显示单元110出光均匀,在进行出瞳扩展后得到柔和的图像。
当采用全息光栅进行藕合时,藕合处的全息光栅衍射角与在波导内部的全息光栅衍射角相同,可以保证射入波导时的入射角和射出波导时的出射角相同,从而使系统的视场角与准直镜的视场角相同。全息光栅的加入不会影响用户观察真实场景。
图像光源112和光波导111连接,图像光源112根据显示单元110所要显示的虚拟图像发射光线至光波导111,该光线经过光波导111后传输至用户的瞳孔,进而实现对虚拟场景的显示。示例的,图像光源112可以设置于光波导111的一端,并且图像光源112光线出射的方向和光波导111的表面垂直。图像光源112出射的光线垂直照射于光波导111,经过光波导111的全反射在用户的瞳孔处出射,以显示虚拟场景。
如图4所示,可调透光层120包括:第一电极层121、电致变色层122和第二电极层123,第一电极层121设置于显示单元110远离显示出光侧的一侧;电致变色层122设于第一电极层121远离显示单元110的一侧;第二电极层123设置于电致变色层122远离第一电极层121的一侧。通过第一电极层121和第二电极层123形成的电场,调节电致变色层122的透光率。
电致变色层122可以包括:电致变色材料层、电解质层和离子存储层,电致变色材料层设于第一电极远离显示单元110的一侧;电解质层设于电致变色材料层远离第一电极的一侧,用于传输带电离子;离子存储层设于电解质层远离电致变色材料层的一侧,用于存储带电离子。
当然在实际应用中,电致变色材料层、电解质层和离子存储层在第一电极层121和第二电极层123之间的顺序也可以是,电致变色材料层设于第二电极层123靠近显示单元110的一侧,电解质层设于电致变色材料层靠近显示单元110的一侧,离子存储层设于电解质层靠近显示单元110的一侧,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离子存储层中存储的带电离子在第一电极等和第二电极层123通电后形成的电场中,穿过电解质层,进入电致变色材料层,使得电致变色材料层的颜色发生改变。比如,电致变色材料层的材料为氧化钨(WO3),离子存储层中存储的为锂离子,在电场作用下锂离子通过电解质层232进入WO3层,形成钨青铜LiWO3-x,导致W6+被还原成低价的W5+,电子从W6+到W5+的带间跃迁吸收光子而引起变色。
第一电极层121可以为阴极,在此基础上,电致变色材料层的材料可以是阴极变色材料,电致变色材料层的材料包括VIB族金属氧化物中的一种或多种。比如,氧化钨、氧化钼和氧化铬等。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电极层121也可以为阳极,在此基础上,电致变色材料层的材料包括Ⅷ族金属氧化物及Pt族金属氧化物或水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比如,氧化镍、氧化铱、氧化钴、氧化铑、氧化锰等。
当然在实际应用中,电致变色材料层也可以是有机电致变色薄膜。有机电致变色薄膜种类相对较多,可以分为有机小分子电致变色材料和导电聚合物电致变色材料两大类。在电场的作用下,有机电致变色薄膜中导电聚合物的掺杂,导电聚合物的掺杂过程是一个氧化还原可逆过程。在掺杂的过程中引发了分子导带与价带之间的跃迁,包括极子能级、孤子能级、双极子能级、电子的不同能级跃迁,使光谱发生不同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控制电压来决定掺杂程度,从而导致可见光区的吸收不同,显示出颜色和亮度的变化,发生电致变色现象。
电解质层的材料可以包括液态电解质材料、凝胶态电解质材料和者固态电解质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电解质为透明层,可以选取透明凝胶态电解质材料作为电解质层材料。比如,聚氧化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腈和聚偏二氟乙烯等。由于凝胶态电解质具有很高的离子电导率,能够提升可调透光层120的响应速度。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5所示,可调透光层120也可以包括第一电极层121、液晶层124和第二电极层123,第一电极层121设置于显示单元110远离显示出光侧的一侧;电液晶层124设于第一电极层121远离显示单元110的一侧;第二电极层123设置于液晶层124远离第一电极层121的一侧。
第一电极层121和第二电极层123之间可以设置有隔垫物,隔垫物能够使第一电极层121和第二电极层123保持预设的距离,并形成液晶盒。液晶填充于液晶盒,形成液晶层124。在显示组件使用时,通过第一电极层121和第二电极层123形成的电场驱动液晶偏转,进而调节显示组件的透光率。
其中,第一电极层121和第二电极层123可以是透明电极,比如,可以是ITO薄膜。第一电极层121的材料可以包括银、铬、黑铬、钌、不锈钢、钛、镍、钼、镍铬、铬镍铁合金、铟、钯、锇、钴、镉、铌、黄铜、青铜、钨、铼、铱、铝、铝合金、钪、钇、锆、钒、锰、铁、锌、锡、铅、铋、锑、铑、钽、铜、金、铂、铂族金属和其它适当的反射材料中的一种和多种,较佳可为铜、金、铂、铝、铝合金、铬、镍、钌、银、银合金中的一种或多种。第二电极层123的材料可以包括银、铬、黑铬、钌、不锈钢、钛、镍、钼、镍铬、铬镍铁合金、铟、钯、锇、钴、镉、铌、黄铜、青铜、钨、铼、铱、铝、铝合金、钪、钇、锆、钒、锰、铁、锌、锡、铅、铋、锑、铑、钽、铜、金、铂、铂族金属和其它适当的反射材料中的一种和多种,较佳可为铜、金、铂、铝、铝合金、铬、镍、钌、银、银合金中的一种或多种,本公开实施例并不以此为限。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电极层121可以是整体式结构也可以是分体式结构,第二电极层123也可以是整体式结构也可以是分体式结构。其中,第一电极层121和第二电极层123可以均为整体式结构,或者第一电极层121和第二电极层123中任一为分体式结构。
示例的,如图6所示,第一电极层121可以包括多个第一电极单元1211,多个第一电极单元1211分布于显示单元110的表面,并且多个第一电极单元1211相互之间绝缘。第一电极单元1211可以是矩形结构,多个第一电极单元1211阵列式分布。当然在实际用用中,第二电极层123也可以包括第二电极单元,多个第二电极单元分布于显示单元110的表面,并且多个第二电极单元相互之间绝缘。第二电极单元可以是矩形结构,多个第二电极单元阵列式分布。
通过将第一电极层121或者第二电极层123设置为分体式结构,进而能够能够分别控制各电极单元所对应的显示区域的亮度,有利于显示组件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
如图7所示,控制单元140可以包括控制器141和调节驱动电路142,控制器141分别连接显示单元110和场景检测单元130;调节驱动电路142分别和控制器141以及第一电极连接,控制器141根据虚拟图像数据和现实环境的图像数据确定可调透光层120的目标透光率,并根据可调透光层120的目标透光率输出控制信号,调节驱动电路142根据控制信号调节可调透光层120的透光率。
其中,控制器141用于获取显示单元110所显示的虚拟图像的亮度以及获取场景检测单元130的检测结果。控制器141获取虚拟图像的亮度可以通过获取显示单元110所显示的虚拟图像的灰阶获得。或者控制器141可以通过获取显示单元110驱动电路中的电信号,进而确定虚拟图像的亮度。
控制器141在获取到虚拟图像的亮度和现实环境中光线的亮度后,根据虚拟图像的亮度和现实环境中光线的亮度,确定可调透光层120的目标透光率,根据该目标透光率确定加载在第一电极层121和第二电极层123电场,进而调节可调透光层120的透光率为目标透光率。
调节驱动电路142和第一电极连接,第二电极连接固定电位的电源,通过调节驱动电路142调节第一电极层121和第二电极层123之间的电场。当第一电极层121包括多个第一电极单元1211时,每个第一电极单元1211对应连接一调节驱动电路142。调节驱动电路142可以设置于显示组件的边框,或者显示组件可以包括驱动电路层,驱动电路层可以设置于显示单元110和第一电极层121之间,调节驱动电路142设置于该驱动电路层。
调节可调透光层120的透光率时,可以是检测透过可调透光层120的外界光线的亮度,确定该光线亮度是否和预设亮度阈值匹配;当该光线亮度和预设亮度阈值不匹配时,调节可调透光层120的透光率。其中,预设亮度阈值可以是一确定值,存储于显示组件的存储装置内;或者预设亮度阈值可以是和虚拟图像亮度相关的值,比如预设阈值可以是虚拟图像亮度值的函数。
场景检测单元130可以包括光线检测子单元131和图像采集子单元132,图像采集子单元132和控制单元140连接,用于采集现实环境的图像。图像采集子单元132可以是摄像头,摄像头可以设置于显示单元110,或者摄像头也可以设置于眼镜腿等。摄像头采集现实环境的图像,并将现实环境的图像传输至控制器141,控制器141根据摄像头采集的图像判断当前现实环境的场景。比如,现实场景是白天或者黑夜,以及晴天或者阴天。不同的现实环境场景,其所对应的亮度阈值范围不同,比如白天的最大亮度不能小于指定阈值。在调节可调透光层的透光率时,需要保证透过可调透光层的光线位于对应的亮度阈值范围内。
光线检测子单元131包括光线传感器,光线传感器采集现实环境中的光信号,并将该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光线传感器将该电信号传输至控制单元140。光线传感器设于显示单元110,并且可调透光层120覆盖光线传感器的进光部,以使现实环境中的光线通过可调透光层120进入光线传感器。
光线传感器可以设置于显示单元的端部,比如,上端或者下端等。可调透光层覆盖显示单元110和光线传感器,此时,光线传感器所采集到的光线为穿过可调透光层120的光线。根据透过可调透光层120的光线和预设阈值的关系,调节可调透光层120的透光率。
或者光线传感器设于可调透光层120,并且光线传感器进光部用于采集现实环境的光线。此时,光线传感器伸出可调透光层120,直接采集现实环境的光线。
如图8所示,光线传感器的进光部暴露于可调透光层120。示例的,光线传感器可以设置于显示单元110的端部,比如,上端或者下端等。光线传感器在可调透光层120的投影部位可以设置有通孔,以使外界光线直接进入光线传感器。在该通孔中可以填充透明材料以保护光线传感器。或者光线传感器可以设置于可调透光层120的上侧或者下侧,也即是在光线传感器所在部位不设置可调透光层120。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组件,通过场景检测单元130检测现实环境中的光线强度,控制单元140根据现实环境中图像数据和虚拟图像数据控制可调透光层120的透光率,通过可调透光层120实现了对透过显示组件的光线的亮度的调节,进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由于虚拟场景的亮度和显示场景中光线的亮度不匹配,而导致AR设备和MR设备的显示效果较差的问题,提高了AR设备和MR设备的显示效果。
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控制方法,用于上述的显示组件,如图9所示,显示控制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910,获取现实环境的图像数据和虚拟图像数据。
步骤S930,根据现实环境的图像数据,确定现实环境的场景。
步骤S950,根据现实环境的图像数据、虚拟图像数据和场景预设亮度范围,调节可调透光层的透光率,场景预设亮度范围为当前现实环境的场景的预设亮度范围。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控制方法,通过光线检测现实环境图像数据,根据现实环境中图像数据和虚拟图像数据控制可调透光层120的透光率,通过可调透光层120实现了对透过显示组件的光线的亮度的调节,进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由于虚拟场景的亮度和显示场景中光线的亮度不匹配,而导致AR设备和MR设备的显示效果较差的问题,提高了AR设备和MR设备的显示效果。
在步骤S910中,可以获取现实环境的图像数据和虚拟图像数据。
其中,获取现实环境的图像数据可以获取现实环境图像和获取现实环境中的光线亮度。获取现实环境图像可以通过摄像头实现。获取现实环境中的光线亮度可以通过光线传感器。光线传感器获取的显示场景中光线亮度可以是直接检测现实环境的亮度,或者光线传感器获取的是穿过可调透光层120的现实环境的光线。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每间隔预设时间获取一次现实环境的图像数据,比如,每间隔1秒、3秒、5秒或者1分钟等。
获取虚拟图像的亮度可以通过获取显示单元110所显示的虚拟图像的灰阶获得。或者可以通过获取显示单元110驱动电路中的电信号,进而确定虚拟图像的亮度。
在步骤S930中,可以根据现实环境的图像数据,确定现实环境的场景。
现实环境的中可以包括多种场景,比如,黑夜、白天、阴天、晴天、室内和室外等。不同的环境场景所对应的亮度范围不同。为了避免在可调透光层调节时,使得透过可调透光层的光不超出场景预设范围,需要确定现实环境的场景。
可以通过摄像头采集现实环境的图像,并将现实环境的图像传输至控制器141,控制器141根据摄像头采集的图像判断当前现实环境的场景。比如,现实场景是白天、黑夜、晴天或者阴天。不同的现实环境场景,其所对应的亮度阈值范围不同,比如白天的最大亮度不能小于指定阈值。在实际应用中,现实环境的场景所对应的场景预设亮度范围可以作为映射存储于显示装置的存储装置中,在调节可调透光层的透光率时,调用存储的映射确定场景预设亮度范围。
在步骤S950中,可以根据现实环境的图像数据、虚拟图像数据和现实环境的场景预设亮度范围,调节可调透光层的透光率。
调节可调透光层的透光率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确定虚拟图像的亮度和现实环境中光线亮度的差值;当虚拟图像的亮度和现实环境中光线亮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预设阈值时,确定目标现实环境亮度,以使虚拟图像的亮度和目标现实环境亮度的差值小于等于预设阈值;当目标现实环境亮度位于场景预设亮度范围内时,调节可调透光层的透光率,以使透过可调透光层的现实环境的光线亮度为目标现实环境亮度;当目标现实环境亮度位于场景预设亮度范围之外时,调节可调透光层的透光率,以使透过可调透光层的现实环境的光线亮度为场景预设亮度范围的第一边界值,第一边界值为场景预设亮度范围靠近目标现实环境亮度一侧的边界值。
当虚拟图像的亮度和现实环境中光线亮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预设阈值时可能会引起用户的眼睛的不适,具体的,预设阈值的确定可以根据试验或者经验获得。当虚拟图像的亮度和现实环境中光线亮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等于预设阈值时,不调节可调透光层的透光率。
在调节可调透光层的透光率时,需要兼顾现实环境的场景,避免调节可调透光层后,使得现实环境场景失真。因此在调节可调透光层时,当穿过可调透光层的显示环境光线位于场景预设亮度范围之内时,认为该调节没有问题;当穿过可调透光层的显示环境光线位于场景预设亮度范围之外时,需要进行修正,使得调节的后的可调透光层能透光的亮度位于场景预设亮度范围的极限,进而既解决了虚拟图像亮度和显示光线亮度的部分差异,也避免了现实环境场景失真。
当现实环境中的光线的亮度大于虚拟图像的亮度预设阈值时,降低可调透光层120的透光率;当现实环境中的光线的亮度小于虚拟图像的亮度预设阈值时,提高可调透光层120的透光率。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控制方法,通过光线检测现实环境中的光线强度,根据现实环境中光线的亮度和虚拟图像的亮度控制可调透光层120的透光率,通过可调透光层120实现了对透过显示组件的光线的亮度的调节,进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由于虚拟场景的亮度和显示场景中光线的亮度不匹配,而导致AR设备和MR设备的显示效果较差的问题,提高了AR设备和MR设备的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附图中以特定顺序描述了本公开中方法的各个步骤,但是,这并非要求或者暗示必须按照该特定顺序来执行这些步骤,或是必须执行全部所示的步骤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附加的或备选的,可以省略某些步骤,将多个步骤合并为一个步骤执行,以及/或者将一个步骤分解为多个步骤执行等。
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能够实现本说明书上述方法的程序产品。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本公开的各个方面还可以实现为一种程序产品的形式,其包括程序代码,当所述程序产品在终端设备上运行时,所述程序代码用于使所述终端设备执行本说明书上述“示例性方法”部分中描述的根据本公开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步骤。
参考图10所示,描述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用于实现上述方法的程序产品1100,其可以采用便携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并包括程序代码,并可以在终端设备,例如个人电脑上运行。然而,本公开的程序产品不限于此,在本文件中,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
所述程序产品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可读介质的任意组合。可读介质可以是可读信号介质或者可读存储介质。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为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非穷举的列表)包括: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可读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可读信号介质还可以是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可读介质,该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
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有线、光缆、RF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的任意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公开操作的程序代码,所述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C++等,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设备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设备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设备上部分在远程计算设备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设备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设备的情形中,远程计算设备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计算设备,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设备(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眼镜,如图11所示,所述眼镜可以包括上述的显示组件。
进一步的,所述眼镜还可以包括框体300和眼镜腿200,所述显示组件100设于所述框体300;所述眼镜腿200和所述框体300连接,并且所述眼镜腿200能够相对所述框体300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眼镜可以是AR眼镜或者MR眼镜,通过在眼镜远离用户的一侧设置可调透光层,使得进入眼镜的现实环境的光线的亮度能够调节,使得真实场景和虚拟场景的亮度均衡。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方案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Claims (11)

1.一种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组件包括:
显示单元,所述显示单元用于显示虚拟图像;
可调透光层,所述可调透光层设于所述显示单元远离显示出光侧的一侧;
场景检测单元,所述场景检测单元用于获取现实环境的图像数据;
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分别和所述显示单元、可调透光层以及场景检测单元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虚拟图像数据和所述现实环境的图像数据控制所述可调透光层的透光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透光层包括:
第一电极层,所述第一电极层设置于所述显示单元远离显示出光侧的一侧;
电致变色层,所述电致变色层设于所述第一电极层远离所述显示单元的一侧;
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二电极层设置于所述电致变色层远离所述第一电极层的一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透光层包括:
第一电极层,所述第一电极层设置于所述显示单元远离显示出光侧的一侧;
液晶层,所述液晶层设于所述第一电极层远离所述显示单元的一侧;
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二电极层设置于所述液晶层远离所述第一电极层的一侧。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
多个第一电极单元,多个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分布于所述显示单元的表面,并且多个所述第一电极单元相互之间绝缘。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包括: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连接所述显示单元和所述场景检测单元;
调节驱动电路,所述调节驱动电路分别和所述控制器以及所述第一电极层连接,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虚拟图像数据和所述现实环境的图像数据确定所述可调透光层的目标透光率,并根据可调透光层的目标透光率输出控制信号,所述调节驱动电路根据所述控制信号调节所述可调透光层的透光率。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单元包括:
光波导片,所述光波导片和所述可调透光层平行设置;
图像光源,所述图像光源和所述光波导片连接,所述图像光源发送的图像光线通过所述光波导片形成虚拟图像。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场景检测单元包括:
图像采集子单元,所述图像采集子单元和所述控制单元连接,用于采集现实环境的图像;
光线检测子单元,所述光线检测子电元和所述控制单元连接,用于检测现实环境中的光线强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线检测子单元包括:
光线传感器,所述光线传感器设于所述显示单元,并且所述可调透光层覆盖所述光线传感器的进光部,以使所述现实环境中的光线通过所述可调透光层进入所述光线传感器。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线检测子单元包括:
光线传感器,所述光线传感器设于所述可调透光层,并且所述光线传感器进光部用于采集现实环境的光线。
10.一种眼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眼镜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显示组件。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眼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眼镜还包括:
框体,所述显示组件设于所述框体;
眼镜腿,所述眼镜腿和所述框体连接,并且所述眼镜腿能够相对所述框体转动。
CN202020490504.7U 2020-04-07 2020-04-07 显示组件及眼镜 Active CN2121350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90504.7U CN212135067U (zh) 2020-04-07 2020-04-07 显示组件及眼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90504.7U CN212135067U (zh) 2020-04-07 2020-04-07 显示组件及眼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135067U true CN212135067U (zh) 2020-12-11

Family

ID=736875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490504.7U Active CN212135067U (zh) 2020-04-07 2020-04-07 显示组件及眼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135067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15372A (zh) * 2021-12-24 2022-04-29 歌尔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Ar眼镜对比度的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及ar眼镜
US11747628B2 (en) * 2021-12-13 2023-09-05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AR glasses
CN117130159A (zh) * 2023-02-28 2023-11-28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眼镜及其控制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747628B2 (en) * 2021-12-13 2023-09-05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AR glasses
CN114415372A (zh) * 2021-12-24 2022-04-29 歌尔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Ar眼镜对比度的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及ar眼镜
CN114415372B (zh) * 2021-12-24 2023-08-04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Ar眼镜对比度的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及ar眼镜
CN117130159A (zh) * 2023-02-28 2023-11-28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眼镜及其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135067U (zh) 显示组件及眼镜
CN111399222A (zh) 显示组件及显示控制方法、存储介质、眼镜
US10054725B2 (en) Electroactive lens with multiple depth diffractive structures
US20210286201A1 (en) Optical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KR20140052294A (ko) 헤드-마운티드 디스플레이 장치에서 가상 이미지를 사용자에게 제공하는 방법, 기계로 읽을 수 있는 저장 매체 및 헤드-마운티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9013526B2 (en) Display element, image display system,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display element
Liu et al. Liquid prism for beam tracking and steering
CN110291443A (zh) 显示装置和显示方法
JPWO2019176438A1 (ja) 光学装置、画像表示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US20160132163A1 (en) Touch module and mobile terminal
Engfeldt et al. Methodology for measuring current distribution effects in electrochromic smart windows
WO2023279923A1 (zh) 佩戴式显示装置、透光度调节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0049255A (zh) 可变光阑及控制方法
US20020036816A1 (en) Light-switching device
US20170235187A1 (en) Electrical polarization filter, electronic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electronic apparatus
US9835930B2 (en) Auto focus device and method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10754187B2 (en) Display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211149076U (zh) 一种电致变色ar镜片及ar眼镜
CN111830718B (zh) 增强现实设备
CN108803863B (zh) 一种脑控穿戴显示装置及脑控显示方法
CN211149077U (zh) 一种声控变色ar镜片及ar眼镜
JP2005506577A (ja) 電気泳動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ックス表示装置
CN113075809A (zh) 显示装置
US6654154B2 (en) Light switching device with reset
CN114002856B (zh) 锥透镜成像装置、锥透镜成像方法和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