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25481U - 海床基 - Google Patents

海床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125481U
CN212125481U CN202020390080.7U CN202020390080U CN212125481U CN 212125481 U CN212125481 U CN 212125481U CN 202020390080 U CN202020390080 U CN 202020390080U CN 212125481 U CN212125481 U CN 2121254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plate
seabed
instrument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39008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薛宇欢
林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Haixu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Haixu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Haixu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Haixu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39008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1254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1254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1254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海床基,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底部板框开设有若干个第一开口;及,若干个导流机构,各个所述导流机构一一对应装设于所述底座的各个侧板,且位于所述底座相对称两侧板上的各个所述导流机构相对称设置,当水经所述第一开口流入所述底座内部时,水能够通过各个所述导流机构流出所述底座。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底座的底部板框处开设若干个第一开口,并在底座的各个侧板处一一对应设置有导流机构,以使其在布放下落的过程中,水经第一开口进入底座内部并经有导流机构流出,能够避免因水流冲击或下落速度过快而导致底座失衡,能够有效保证海床基在下落过程中始终处于水平状态。

Description

海床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海洋监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海床基。
背景技术
海床基是搭载海洋观测设备的载体,是一种在海底工作的综合监测装置,海床基具有长时间监测、结构简单、隐秘性好等特点,是获取水下监测数据的重要手段之一。海床基可布设于近海海底、河口或者港湾等地方,对海水悬浮泥沙、海水的流速、潮汐变化、海水盐度变化等参数进行长期、同步、自动测量并分析上传,它对于海洋工程的建设、航道的疏浚、海港环境的整治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现有的海床基在布放下落至海底的过程中,常由于下落速度过快或者水流冲击等因素造成其姿态倾斜甚至翻扣等情况,难以保证海床基处于下落过程中的姿态,严重地会导致海床基上所搭载的观测设备无法准确观测数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海床基,该海床基能够避免海床基在布放下落过程中因水流冲击或下落速度快等因素而出现倾斜或翻扣的现象,能够有效保证海床基下落过程始终处于水平状态,且其结构简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海床基,包括:
底座,所述底座的底部板框开设有若干个第一开口;及,
若干个导流机构,各个所述导流机构一一对应装设于所述底座的各个侧板,且位于所述底座相对称两侧板上的各个所述导流机构相对称设置,当水经所述第一开口流入所述底座内部时,水能够通过各个所述导流机构流出所述底座。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的外形呈方形锥状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导流机构包括一个或两个以上板状体,各个所述板状体可翻转式装设于所述底座的侧板上,且各个所述板状体相平行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导流机构还包括一个或两个以上第一转动轴,各个所述第一转动轴一一对应穿设于各个所述板状体,所述板状体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转动轴翻转,所述第一转动轴沿所述板状体的长度方向水平设置,且所述第一转动轴的两端部固定装设于所述底座的侧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板状体面向所述底部板框的一侧与所述底部板框之间通过弹性件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板状体面向所述底部板框的一侧装设有第一限位环,所述底部板框面向所述板状体的一侧装设有第二限位环,所述第一限位环与所述第二限位环之间通过弹性件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板状体面向所述底部板框的一侧固定装设有限位管,所述限位管可转动式套设于所述第一转动轴的轴向外侧;所述限位管开设有限位槽,所述第一转动轴形成有与所述限位槽相适配设置的凸部,所述凸部与所述限位槽进行限位配合以限定所述板状体的翻转角度。
进一步地,所述海床基还包括仪器上浮机构,所述仪器上浮机构装设于所述底座内部形成的容纳腔体内,且所述仪器上浮机构能够脱离所述底座。
进一步地,所述仪器上浮机构包括:浮体、仪器框架及自动水平机构,所述仪器框架可拆卸式装设于所述底座内部形成的容纳腔体内,所述浮体装设于所述仪器框架背向所述底部板框的一侧,所述自动水平机构装设于所述浮体背向所述仪器框架的一侧并与所述仪器框架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自动水平机构包括:
固定平台,所述固定平台固定装设于所述浮体背向所述仪器框架的一侧并与所述底部板框相平行设置,且所述固定平台形成有与所述仪器框架相连通的第二开口;
外圈体,所述外圈体设置于所述第二开口内;
一对第二转动轴,各个所述第二转动轴相对称装设于所述外圈体的径向两端,且各个所述第二转动轴远离所述外圈体的一端均可转动式装设于所述固定平台面向所述外圈体的一侧;
内圈夹具,所述内圈夹具位于所述外圈体内并与所述外圈体同心设置,用于夹持仪器设备;及,
一对第三转动轴,各个所述第三转动轴相对称装设于所述内圈夹具的径向两端,各个所述第三转动轴远离所述内圈夹具的一端均可转动式装设于所述外圈体背向所述固定平台的一侧,且所述第三转动轴与所述第二转动轴之间相垂直设置。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提供的一种海床基,是通过在底座的底部板框处开设若干个第一开口,并在底座的各个侧板处一一对应设置有导流机构,以使其在布放下落的过程中,水经第一开口进入底座内部并经有导流机构流出,能够避免因水流冲击或下落速度过快而导致底座失衡,能够有效保证海床基在下落过程中始终处于水平状态。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海床基整体结构呈流线型封闭式设置,能够有效提高其抗拖网的性能,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一种海床基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底座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底座另一视角的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导流机构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带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格栅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4所示A区域的放大图。
图8为图1所示仪器上浮机构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仪器上浮机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自动水平机构的示意图。
100、海床基;10、底座;11、底部板框;111、第一开口;112、第二限位环;12、侧板;13、容纳腔体;20、导流机构;21、板状体;211、第一限位环;212、限位管;2121、限位槽;22、第一转动轴;221、凸部;30、仪器上浮机构;31、浮体;32、仪器框架;33、自动水平机构;331、固定平台;3311、第二开口;332、外圈体;333、第二转动轴;334、内圈夹具;335、第三转动轴;34、密封件;40、配重铅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的描述仅是示意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各个不同实施例之间可以进行相互组合,以构成未在以下描述中示出的其他实施例。
请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海床基100,该海床基100的结构简单,能够在布放下落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水平状态,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该海床基100包括:底座10、若干个导流机构20及仪器上浮机构30。
其中,该底座10包括:底部板框11及沿底部板框11周向分布的各个侧板12构成,该底座10的底部板框11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一开口111,当底座10处于布放下落的状态时,外部的水能够经由该第一开口111流动至底座10内部;另外,在底座10的内部形成有用于容纳仪器上浮机构30的容纳腔体13,即:该容纳腔体13是由底部板框11与沿底部板框11周向分布的各个侧板12相互围设形成的,并且该容纳腔体13背向底部板框11的一侧与外部环境相连通。
其中,该底座10的外形呈方形锥状设置。可以理解的是,容纳腔体13与仪器上浮机构30的形状大小相匹配,安装在容纳腔体13内的仪器上浮机构30与底座10之间处于封闭状态;如图1所示,基于底座10的外形呈方形锥状设置的基础上,安置在容纳腔体13内的仪器上浮机构30与底座10的整体外形也呈方形锥状设置,即海床基100的整体外形呈流线型封闭式设置,当沉底拖网经过该海床基100时,拖网无法勾住底座10及仪器上浮机构30,并且海床基100的整体外形呈流线型设置也能够降低拖网的拉力,有效的提高海床基100的抗拖网性能。
另外,为了进一步的提高海床基100的抗拖网能力,如图2所示,在底座10的底部板框11面向仪器上浮机构30的一侧安置有多个配重铅块40,以便于在增加底座10自重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高其海床基100的抗拖网性能。
其中,各个导流机构20一一对应装设在底座10的各个侧板12上,位于底座10的相对称两侧板12上的各个导流机构20之间相对称设置,经由第一开口111流入至底座10内部的水将经由各个导流机构20流出,以达到排水效果,也能够有效降低底座10下落过程中受到的水流冲力,进而令底座10在下落过程中始终保持水平状态,从而避免海床基100在布放下落时出现倾斜或翻扣现象。
请一并参阅图3及图4所示,导流机构20包括至少一个板状体21,各个板状体21装设在底座10的侧板12上,该板状体21能够相对于侧板12进行翻转,并且各个板状体21之间相互平行设置。可以理解的,在底座10布放下落时,外部的水经第一开口111流动至底座10内部,板状体21因受到水流冲击而产生翻转,即板状体21在水流冲击的作用下朝向外侧翻转以在板状体21与相应的侧板12之间形成通口(图未示),进而令位于底座10内的水经由板状体21与相应侧板12间所形成的通口流出。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导流机构20并不局限于基于板状体21的翻转设计来达到导流效果,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通过其他类型的结构设置来达到导流效果,如:在底座10的各个侧板12上安装有含多个通孔的带孔板进行导流,或者在底座10的各个侧板12上安装有由多个格栅板相互交叉形成的格栅机构进行导流,带孔板及格栅机构的结构分别如图5、图6所示。
其中,导流机构20还包括:一个或两个以上第一转动轴22,第一转动轴22的数量与板状体21的数量相同,各个第一转动轴22一一对应穿设在各个板状体21上,第一转动轴22位于板状体21面向底座10内部的一侧,即第一转动轴22装设在板状体21面向底部板框11的一侧,第一转动轴22沿板状体21的长度方向水平设置,并且第一转动轴22的两端部固定装设在底座10的侧板12上,以便于板状体21能够在水流的冲击作用下以第一转动轴22的长度方向为轴进行翻转。
可以理解的,在底座10的侧板12上开设有与第一开口111相连通的槽口(图未标),第一转动轴22沿水平方向穿过板状体21并固定装设在侧板12上,同时,处于初始状态的板状体21能够完全封盖槽口,初始状态是指板状体21未受到水流冲击时的状态。当水流经第一开口111进入至底座10内时,板状体21因受到水流冲击而绕第一转动轴22向外侧翻转,进而令水经由板状体21翻转之后形成的通口流出,从而达到导流效果。
其中,板状体21面向底部板框11的一侧与底部板框11之间通过弹性件(图未示)进行连接,以便于基于弹性件发生形变所产生的作用力促使板状体21能够回复至未受水流冲击时的初始状态。可以理解的,当板状体21因受到水流冲击的作用下自动朝向外侧翻转时,板状体21翻转过程中将会拉动弹性件发生形变,另外,在底座10落地后板状体21所受的水流冲击作用消失,此时,基于弹性件形变所形成的回复作用力将带动板状体21绕第一转动轴22朝向内侧转动,并最终使板状体21回复至初始状态。另外,该弹性件优选为乳胶弹力绳。
其中,在板状体21朝向容纳腔体13的一侧装设有第一限位环211,即第一限位环211位于板状体21面向底部板框11的一侧,底部板框11面向板状体21的一侧装设有第二限位环112,第一限位环211与第二限位环112之间通过弹性件相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弹性件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一限位环211上,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二限位环112上,进而弹性件能够在板状体21翻转的过程中产生形变。
请一并参阅图7,板状体21面向底部板框11的一侧固定装设有限位管212,限位管212可转动式套设在第一转动轴22的轴向外侧,即限位管212能够随板状体21一起绕第一转动轴22的轴向进行翻转,同时,在限位管212上开设有限位槽2121;第一转动轴22与限位管212相正对的位置处形成有凸部221,该凸部221穿入限位槽2121内并能够在限位槽2121内转动,即限位管212与第一转动轴22之间是基于凸部221与限位槽2121之间的限位配合作用来限定限位管212的翻转角度,进而在限定限位管212的翻转角度的基础上实现限定板状体21翻转角度的效果。可以理解的是,凸部221与限位槽2121之间的限位配合作用除了能够限定板状体21的翻转角度之外,还能够避免弹性件因板状体21朝向外侧翻转角度过大而导致断裂的问题,进一步的能够保证板状体21在弹性件的作用下自动回复至初始状态。
其中,装设于容纳腔体13内的仪器上浮机构30不仅能够固定安装在容纳腔体13内,还能够脱离底座10而单独存在,同时,仪器上浮机构30与底座10之间连接有缆绳,以便于工作人员在打捞出仪器上浮机构30之后进一步的打捞底座10,从而实现海床基100的回收。
请一并参阅图8及图9,该仪器上浮机构30包括:浮体31、仪器框架32及自动水平机构33,仪器框架32可拆卸式装设在底座10内部所形成的容纳腔体13内,浮体31装设在仪器框架32背向底部板框11的一侧,自动水平机构33装设在浮体31背向仪器框架32的一侧并与仪器框架32之间相连通。
其中,浮体31的制备材料优选为玻璃微珠,从而令浮体31除了能够提供仪器框架32上升所需的浮力之外,还可作为回收时搜寻的目标参照物。仪器框架32内可安装有: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即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s,ADCP)、水温传感器、声学释放器、声音记录仪等自容式观测仪器;另外,仪器框架32与底座10均优先采用耐腐蚀的铝合金进行制备,以保证海床基100在海水中长期布放的稳定性。
请一并参阅图10,该自动水平机构33包括:固定平台331、外圈体332、一对第二转动轴333、内圈夹具334及第三转动轴335。具体如下:
固定平台331固定装设在浮体31背向仪器框架32的一侧并与底部板框11之间相平行设置,同时,固定平台331处形成有与仪器框架32相连通的第二开口3311;
外圈体332设置在第二开口3311内,外圈体332与固定平台331之间是通过一对第二转动轴333相连接,各个第二转动轴333相对称装设在外圈体332的径向两端,各个第二转动轴333远离外圈体332的一端均可转动式装设在固定平台331面向外圈体332的一侧,即:外圈体332能够基于一对第二转动轴333实现相对于固定平台331转动的目的;
内圈夹具334位于外圈体332内侧并与外圈体332之间呈同心设置,该内圈夹具334用于夹持仪器设备,如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内圈夹具334与外圈体332之间是通过一对第三转动轴335相连接,各个第三转动轴335相对称装设在内圈夹具334的径向两端,各个第三转动轴335远离内圈夹具334的一端均可转动式装设在外圈体332背向固定平台331的一侧,以便于内圈夹具334能够基于一对第三转动轴335实现相对于外圈体332转动的效果;另外,第三转动轴335与第二转动轴333之间相互垂直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当底座10落地时,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能够基于一对第二转动轴333、一对第三转动轴335与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的自重之间相配合的作用下达到自动水平的效果,从而能够避免因底座10落地时所处的海底不平整而造成的观测数据不准的问题。
另外,该仪器上浮机构30还包括有密封件34,该密封件34固定装设在固定平台331背向底部板框11的一侧,用于密封第二开口3311,以避免内圈夹具334所夹持的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暴露在海水中。
上述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海床基100的工作过程可详述如下:
工作人员将海床基100布放下落至海水中,海床基100基于自身重力下落;下落过程中,底座10下方的水流经第一开口111进入底部内部并冲击各个板状体21,各个板状体21在水流冲击的作用力下绕第一转动轴22朝外侧翻转,此时,板状体21与侧板12之间形成了用于水流出的通口,经由第一开口111流入的水经该通口流出。另外,在板状体21朝向外侧翻转时,弹性件也随板状体21的翻转而逐渐拉伸并处于拉紧状。
可以理解的,当海床基100的底座10落地之后,板状体21面向地部板框的一侧不受水流冲击的影响,因而板状体21能够在弹性件的形变作用力下拉动板状体21以第一转动轴22的轴向为轴进行转动,最终使板状体21回位至初始状态。
另外,上述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海床基100的回收过程可描述为:工作人员可远程操控声学释放器的控制端发送释放信号以使声学释放器释放仪器框架32,即:声学释放器控制仪器框架32脱离底座10;进而,浮体31在海水中所产生的浮力将带动仪器框架32上浮至水面;最终,工作人员打捞浮体31及仪器框架32,并通过仪器框架32与底座10之间相连的缆绳拉动底座10以实现底座10的回收,从而实现海床基100整体的回收再利用的目的。上述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海床基100,通过在底座10的底部板框11处开设若干个第一开口111,并在底座10的各个侧板12处一一对应设置有导流机构20,以使其在布放下落的过程中,水经第一开口111进入底座10内部并经有导流机构20流出,能够避免因水流冲击或下落速度过快而导致底座10失衡,也能够有效保证海床基100在下落过程中始终处于水平状态。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海床基100整体结构呈流线型封闭式设置,能够有效提高其抗拖网的性能,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海床基,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10),所述底座(10)的底部板框(11)开设有若干个第一开口(111);及,
若干个导流机构(20),各个所述导流机构(20)一一对应装设于所述底座(10)的各个侧板(12),且位于所述底座(10)相对称两侧板(12)上的各个所述导流机构(20)相对称设置,当水经所述第一开口(111)流入所述底座(10)内部时,水能够通过各个所述导流机构(20)流出所述底座(1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床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0)的外形呈方形锥状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床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机构(20)包括一个或两个以上板状体(21),各个所述板状体(21)可翻转式装设于所述底座(10)的侧板(12)上,且各个所述板状体(21)相平行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海床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机构(20)还包括一个或两个以上第一转动轴(22),各个所述第一转动轴(22)一一对应穿设于各个所述板状体(21),所述板状体(21)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转动轴(22)翻转,所述第一转动轴(22)沿所述板状体(21)的长度方向水平设置,且所述第一转动轴(22)的两端部固定装设于所述底座(10)的侧板(12)上。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海床基,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体(21)面向所述底部板框(11)的一侧与所述底部板框(11)之间通过弹性件相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海床基,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体(21)面向所述底部板框(11)的一侧装设有第一限位环(211),所述底部板框(11)面向所述板状体(21)的一侧装设有第二限位环(112),所述第一限位环(211)与所述第二限位环(112)之间通过弹性件相连接。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海床基,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体(21)面向所述底部板框(11)的一侧固定装设有限位管(212),所述限位管(212)可转动式套设于所述第一转动轴(22)的轴向外侧;所述限位管(212)开设有限位槽(2121),所述第一转动轴(22)形成有与所述限位槽(2121)相适配设置的凸部(221),所述凸部(221)与所述限位槽(2121)进行限位配合以限定所述板状体(21)的翻转角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床基,其特征在于,所述海床基(100)还包括仪器上浮机构(30),所述仪器上浮机构(30)装设于所述底座(10)内部形成的容纳腔体(13)内,且所述仪器上浮机构(30)能够脱离所述底座(10)。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海床基,其特征在于,所述仪器上浮机构(30)包括:浮体(31)、仪器框架(32)及自动水平机构(33),所述仪器框架(32)可拆卸式装设于所述底座(10)内部形成的容纳腔体(13)内,所述浮体(31)装设于所述仪器框架(32)背向所述底部板框(11)的一侧,所述自动水平机构(33)装设于所述浮体(31)背向所述仪器框架(32)的一侧并与所述仪器框架(32)相连通。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海床基,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水平机构(33)包括:
固定平台(331),所述固定平台(331)固定装设于所述浮体(31)背向所述仪器框架(32)的一侧并与所述底部板框(11)相平行设置,且所述固定平台(331)形成有与所述仪器框架(32)相连通的第二开口(3311);
外圈体(332),所述外圈体(332)设置于所述第二开口(3311)内;
一对第二转动轴(333),各个所述第二转动轴(333)相对称装设于所述外圈体(332)的径向两端,且各个所述第二转动轴(333)远离所述外圈体(332)的一端均可转动式装设于所述固定平台(331)面向所述外圈体(332)的一侧;
内圈夹具(334),所述内圈夹具(334)位于所述外圈体(332)内并与所述外圈体(332)同心设置,用于夹持仪器设备;及,
一对第三转动轴(335),各个所述第三转动轴(335)相对称装设于所述内圈夹具(334)的径向两端,各个所述第三转动轴(335)远离所述内圈夹具(334)的一端均可转动式装设于所述外圈体(332)背向所述固定平台(331)的一侧,且所述第三转动轴(335)与所述第二转动轴(333)之间相垂直设置。
CN202020390080.7U 2020-03-24 2020-03-24 海床基 Active CN2121254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390080.7U CN212125481U (zh) 2020-03-24 2020-03-24 海床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390080.7U CN212125481U (zh) 2020-03-24 2020-03-24 海床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125481U true CN212125481U (zh) 2020-12-11

Family

ID=736712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390080.7U Active CN212125481U (zh) 2020-03-24 2020-03-24 海床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12548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65737A (zh) * 2021-07-29 2021-11-19 张新 一种海洋监测用海床基
CN115077495A (zh) * 2022-06-14 2022-09-20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一种用于海洋测绘的精准定位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65737A (zh) * 2021-07-29 2021-11-19 张新 一种海洋监测用海床基
CN115077495A (zh) * 2022-06-14 2022-09-20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一种用于海洋测绘的精准定位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125481U (zh) 海床基
CN111982861B (zh) 一种监测内波环境下浅层沉积物侵蚀再悬浮的装置及方法
CN207809689U (zh) 一种基于监测平台的海洋浮标
CN108387713B (zh) 一种海底沉积物测试装置、贯入系统与贯入方法
CN109866895B (zh) 海床基
CN111348148A (zh) 一种可分离式全剖面潜标观测系统及使用方法
WO2021031660A1 (zh) 一种基于北斗导航卫星的安全监测系统
CN111301645A (zh) 海床基
CN207644578U (zh) 一种深海释放回收装置
CN110307896B (zh) 一种船舶水下辐射噪声测量水听器悬挂系统及布放方法
CN110194257A (zh) 一种可回收海底监测装置
CN109596108B (zh) 一种新型转动式脱淤海床基
CN208887631U (zh) 一种新型转动式脱淤海床基
CN210555523U (zh) 一种长续航式可回收海底监控平台
CN111521160A (zh) 坐底式湍流微结构观测系统
CN102953366A (zh) 浅海区域沉浮式水工建筑物地基监测装置
CN209841589U (zh) 一种水库消落带浪蚀监测装置
CN109781569B (zh) 一种水库消落带浪蚀监测装置
CN211234402U (zh) 一种多频泥沙探测剖面仪
TWM566734U (zh) 海洋棄置汙染物的漂流軌跡追蹤裝置
WO1997034128A1 (fr) Procede de sondage de la croute terrestre sous-marine
CN110641623B (zh) 参数测量式浮标
CN211336351U (zh) 可定位沉浮式海洋探测装置
CN111891294A (zh) 一种海洋智能节点立体观测系统
CN216049654U (zh) 用于监测河床土体变形的分体式浮标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