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089850U - 椎间融合器 - Google Patents

椎间融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089850U
CN212089850U CN202020239687.5U CN202020239687U CN212089850U CN 212089850 U CN212089850 U CN 212089850U CN 202020239687 U CN202020239687 U CN 202020239687U CN 212089850 U CN212089850 U CN 2120898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orkpiece
cage
contact
intervertebral
combin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23968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尹刚辉
黄敏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Rache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Rache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Rache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Rache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23968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0898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0898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0898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椎间融合器,应用于医疗器械领域,椎间融合器包括:第一工件,具有相对的第一接触面和第一组合面,第一接触面用于与椎骨面接触,第一组合面设有延伸臂,且延伸臂的末端设有第一限位件;第二工件,具有相对的第二接触面和第二组合面,第二接触面用于与椎骨面接触,第二组合面与第一组合面相对设置;第二组合面设有收容延伸臂及第一限位件的收容槽,且收容槽设有与第一限位件配合的第二限位件;撑开件,用于抵持在第一组合面与第二组合面之间;其中,延伸臂容置于收容槽时,第一工件与第二工件可相对远离或靠近,且第一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配合对相对远离的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进行限位。

Description

椎间融合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椎间融合器。
背景技术
自1911年首次报道脊柱融合手术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脊柱融合手术已成为脊柱外科界公认的治疗脊柱外科相关疾患的经典术式。脊柱融合手术的关键步骤在于解除神经压迫后通过植骨融合重建脊柱稳定性。根据植骨融合部位的不同可分为椎间植骨融合和后外侧植骨融合两种主要方式,其中椎间植骨融合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脊柱相关疾病(如颈椎病、腰椎退行性疾病等)的主流融合方式。椎间植骨融合是将手术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椎体连接或融合在一起,从而达到重建脊柱稳定性的目的。该融合手术通常需要将装有骨组织或人工骨的椎间融合器放置在两个相邻椎骨的椎体之间,使得它们“融合”在一起,以替代在手术中因治疗需要,被完全/部分切除的椎间盘。
目前临床上,根据脊柱病变节段和采取手术入路方式不同衍生出多种不同的脊柱融合手术,其原理大致相似。例如,目前临床主流的手术方式有: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病(ACDF),腰椎后路(PLIF/TLIF)/侧路(DLIF)/前路(ALIF)/斜外侧(OLIF)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退行性腰椎侧凸等)。根据手术部位和方式的不同,以上常见的融合手术使用的椎间融合器也不同,但以上椎间融合器的作用均相似——提供生物力学支撑和植骨空间,以达到远期植骨融合之目的。
人类的脊柱成“S”形曲线,主要有颈椎前凸、胸椎后凸和腰椎前凸等重要生理曲度构成。其中颈椎和腰椎的椎间盘呈前高后低的特点,其相应椎骨间隙成前宽后窄形态,构成了人体颈椎生理前凸和腰椎生理前凸的曲线。因此,设计椎间融合器不可避免需要考虑以上生理结构特点。
目前临床上使用最多的椎间融合器主要为固定高度和角度的空心体结构,主要以提供椎间生物力学支撑和植骨为目的,如美国强生公司生产的腰椎concorde融合器、美国ZIMMER公司的ROI-C颈椎椎间融合器、ROI-A腰椎前路椎间融合器和ROI-T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器等。以上融合器虽考虑到了要与椎骨间隙形态相适应,但其形状和型号固定,存在以下缺陷:
(1)植入过程操作困难及不便,临床上由于植入椎间融合器过程中暴力操作造成椎体骨性结构和神经损伤的情况常有发生。
(2)融合器对椎骨间隙的撑开往往不是水平抬高,而是以一端为铰链进行的非平行抬高,无法很好满足椎骨间隙抬高的理想要求。
(3)临床上有时为了植入融合器方便,通常会选择较小型号融合器或者在椎骨间隙撑开状态下植入融合器,容易造成椎间高度恢复不足或者过度撑开等弊端。
(4)无法达到植入后自稳(Stand-alone),而通常需要辅助钢板或锁片内固定,不可避免增加创伤和造成内植物切迹高等弊端。
(5)手术失败或者需要二次翻修手术时,固定式融合器取出困难,容易造成骨性结构损伤。
(6)通用性差,仅适用于某一特定部位(如仅适用于颈椎或者腰椎)或者单一手术方式(仅适用于颈椎前路或者腰椎后路/侧路等特色术式)。
为了克服固定型椎间融合器的缺点,可调节型椎间融合器应运而生。在相应的知识产权网上可检索到较多相关设计,临床上也已有部分可调节型椎间融合器产品上市。但纵观现有的可调节型椎间融合器,其设计依然存在以下不足:
(1)为了满足可调节的要求而忽视了椎间融合器需与椎骨间隙相贴附的成角设计;
(2)以一端为铰链另一端撑开(铰链式撑开)的设计造成椎骨间隙非平行撑开,导致融合器与相邻椎体骨性终板贴附不佳;
(3)撑开装置结构复杂且容易失效,生产工艺精度要求高导致生产困难。
(4)临床使用困难,如手术失败或者需要翻修手术时融合器取出困难。
(5)通用性差,仅适用于某一特定部位(如仅适用于颈椎或者腰椎)或者单一手术方式(仅适用于颈椎前路或者腰椎后路/侧路等特色术式)。
综上所述,现有的椎间融合器存在着不便于术中操作,更换难度大,贴附不佳,通用性差等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椎间融合器,以克服现有的椎间融合器中存在的临床应用效果不佳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通过如下方式实现: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椎间融合器,包括:第一工件,具有相对的第一接触面和第一组合面,所述第一接触面用于与椎骨面接触,所述第一组合面设有延伸臂,且所述延伸臂的末端设有第一限位件;第二工件,具有相对的第二接触面和第二组合面,所述第二接触面用于与椎骨面接触,所述第二组合面与所述第一组合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二组合面设有收容所述延伸臂及所述第一限位件的收容槽,且所述收容槽设有与所述第一限位件配合的第二限位件;撑开件,用于抵持在所述第一组合面与所述第二组合面之间;其中,所述延伸臂容置于所述收容槽时,所述第一工件与所述第二工件可相对远离或靠近,且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二限位件配合对相对远离的所述第一工件和所述第二工件进行限位。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使用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进行组合,可以使得椎间融合器的高度在范围内可变,而撑开件可以抵持在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之间,用于支撑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以使椎间融合器的高度稳定。在术中使用该椎间融合器时,可以在将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组合后放入需要安放的椎骨间隙之间,再使用撑开件抵持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使得椎间融合器高度稳定,也能够避免暴力操作造成椎体骨性结构和神经损伤的情况。并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椎间融合器可以适用的范围更加广泛,可以应用于不同高度要求、角度要求的椎骨融合中,通用性更强。以及,该椎间融合器在需要更换和取出时,可以通过取出撑开件,缩小第一工件与第二工件之间的距离,减小椎间融合器的高度,从而在取出椎间融合器时能够尽可能避免对椎骨的伤害。另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椎间融合器结构简单,便于生产。而且,通过延伸臂上的第一限位件和收容槽上的第二限位件,能够对第一工件与第二工件相互远离的距离进行限位,避免第一工件与第二工件之间距离过大导致椎间融合器高度过高而对患者的椎骨造成伤害。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组合面与所述第二组合面上设有与所述撑开件的形状相配合的凹槽,用于容纳所述撑开件,以使所述撑开件抵持所述第一组合面和所述第二组合面。
在该实现方式中,通过在第一组合面与第二组合面上设置与撑开件的形状相配合的凹槽,用于容纳撑开件,以使撑开件抵持第一组合面和第二组合面,这样能够对撑开件的位置进行限定,保证椎间融合器的稳定性。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撑开件为螺钉,对应的,所述凹槽设有与所述螺钉配合的螺纹。
在该实现方式中,使用螺钉作为撑开件,而凹槽设有与螺钉配合的螺纹,可以对通过螺纹对螺钉插入凹槽内的位置进行限定,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椎间融合器的稳定性。另外,采用螺钉作为撑开件,而凹槽内设置与之配合的螺纹,在撑开件插入凹槽抵持第一组合面和第二组合面时,这种方式相对温和,易于医护人员的操作和把控,能够尽可能避免对患者椎骨和神经造成额外的伤害。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凹槽入口处设有锁定结构,用于对容置于所述凹槽内的所述螺钉进行锁定。
在该实现方式中,凹槽入口处设有锁定结构,可以对容置于凹槽内的螺钉进行锁定,防止螺钉松动退出,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椎间融合器的稳定性,降低手术并发症风险。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一工件和/或所述第二工件上设有第三限位件,用于对容置于所述凹槽的所述撑开件在深度方向上进行限位,以及/或者,所述第一工件上的所述第三限位件用于对所述第二工件在所述深度方向上进行限位,或所述第二工件上的所述第三限位件用于对所述第一工件在所述深度方向上进行限位。
在该实现方式中,在第一工件和/或第二工件上设有第三限位件,可以对容置于凹槽的撑开件在深度方向上进行限位,避免撑开件因过于深入从另一端探出而对患者造成伤害,能够提升椎间融合器的安全性,另外,设置在第一工件上的第三限位件可以对第二工件在深度方向上进行限位,或设置第二工件上的第三限位件可以对第一工件在深度方向上进行限位,可以避免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之间的错位或脱离。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凹槽的数量为多个,对应的,所述撑开件的数量为多个。
在该实现方式中,撑开件和凹槽的数量为多个,可以从不同位置抵持第一组合面和第二组合面,一方面可以避免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在角度上的偏移,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抵持的可靠性,从而进一步提升椎间融合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一工件或所述第二工件上还设有抓持件,便于对所述椎间融合器的抓持。
在该实现方式中,通过在第一工件或第二工件上设置抓持件,便于对椎间融合器的抓持,这样可以便于医护人员(或使用工具)对椎间融合器的抓持,方便手术操作。
结合第一方面,或者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至第六种中任一项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第二接触面的表面均设有尖锐凸起。
在该实现方式中,通过在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的表面设置尖锐凸起,一方面可以提升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分别与对应的椎骨面之间的牢固程度,有效防止第一接触面或第二接触面与椎骨面之间的位移,避免椎间融合器与椎骨的滑脱;另一方面,可以诱导骨组织长入尖锐凸起的间隙之间,促进椎骨与椎间融合器的融合。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第二接触面的表面还设有金属涂层。
在该实现方式中,通过在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的表面设置金属涂层,可以进一步诱导骨组织长入尖锐凸起的间隙之间,用于促进接触面和椎骨面之间骨组织长入,达到界面融合效果,增强融合器的长期稳定性。
结合第一方面,或者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至第六种中任一项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方面的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第二接触面的表面形状分别与各自接触的椎骨面的形状匹配。
在该实现方式中,通过将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的表面形状设置为分别与各自接触的椎骨面的形状匹配,可以提升椎间融合器与椎骨的贴附程度。
结合第一方面,或者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至第六种中任一项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方面的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或所述第二接触面的表面设有一层自适应材料层,用于与其接触的椎骨面的形状相适应。
在该实现方式中,通过在第一接触面和/或第二接触面的表面设置一层自适应材料层,使得第一接触面和/或第二接触面与其接触的椎骨面的形状相适应,从而能够提升椎间融合器与椎骨的贴附程度。
结合第一方面,或者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至第六种中任一项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方面的第十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撑开件抵持下的所述第一组合面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二组合面所在的平面之间呈预设角度。
在该实现方式中,在撑开件抵持下的第一组合面所在的平面与第二组合面的平面之间呈预设角度,该预设角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能够使得椎间融合器适应多种角度要求椎骨融合手术中,从而提升椎间融合器的应用范围。
结合第一方面,或者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至第六种中任一项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方面的第十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撑开件抵持下的所述第一组合面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二组合面所在的平面相互平行。
在该实现方式中,在撑开件抵持下的第一组合面所在的平面与第二组合面的平面之间相互平行,可以提高椎间融合器的稳定性,便于医护人员操作。而对于需要融合非平行的椎骨间隙时,可以通过设定第一组合面与第一接触面的角度,以及/或者,通过设定第二组合面与第二接触面的角度来满足对椎间融合器的角度要求。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椎间融合器(不含撑开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椎间融合器的撑开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椎间融合器的第一工件与第二工件配合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椎间融合器的撑开件抵持在第一工件与第二工件之间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椎间融合器的第一工件与第二工件配合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椎间融合器的撑开件抵持在第一工件与第二工件之间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椎间融合器的第一工件为斜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椎间融合器应用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正面观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椎间融合器应用在颈椎后路手术中的侧面观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椎间融合器应用在腰椎后路手术中的正面观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椎间融合器应用在腰椎后路手术中的侧面观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椎间融合器应用在第一种腰椎侧路手术中的正面观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椎间融合器应用在第二种腰椎侧路手术中的正面观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椎间融合器应用在腰椎前路手术中的正面观示意图。
图标:10-椎间融合器;11-第一工件;111-第一接触面;112第一组合面;113-延伸臂;114-第一限位件;12-第二工件;121-第二接触面;122-第二组合面;123-收容槽;124-第二限位件;13-撑开件;14-尖锐凸起;15-凹槽;16-第三限位件;17-抓持件;18-锁定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椎间融合器10(不含撑开件13)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椎间融合器10的撑开件13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椎间融合器10可以包括第一工件11、第二工件12和撑开件13。
以及,请参阅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椎间融合器10的第一工件11与第二工件12配合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工件11可以包括相对的第一接触面111和第一组合面112,其中,第一接触面111用于与椎骨面接触,而第一组合面112设有延伸臂113,且延伸臂113的末端设有第一限位件114。而第二工件12可以包括相对的第二接触面121和第二组合面122,第二接触面121用于与(另一)椎骨面接触,且第二组合面122设有收容延伸臂113及第一限位件114的收容槽123(例如滑槽),收容槽123上设有第二限位件124。第二组合面122与第一组合面112相对设置,此时,延伸臂113可以容置于收容槽123,第一工件11与第二工件12可相对远离或靠近,而第一限位件114可以与第二限位件124配合,以对相对远离的第一工件11和第二工件12进行限位。椎间融合器10的撑开件13抵持在第一工件11与第二工件12之间的情形如图4所示,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椎间融合器10的撑开件13抵持在第一工件11与第二工件12之间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接触面111和第二接触面121均用于与椎骨面(非同一椎骨面)接触,为了提升椎间融合器10与椎骨的贴附程度,可以将第一接触面111和第二接触面121的表面形状分别设置为与各自接触的椎骨面的形状匹配。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将第一接触面111和第二接触面121中的一个接触面的表面形状设置为与其接触的椎骨面的形状匹配,此处不应视为对本申请的限定。
示例性的,第一接触面111和/或第二接触面121可以为弧形面,可以为规则弧形面,也可以为不规则的弧形面,以椎骨面的形态为准,此处不作限定。当然,在一些可实现的方式中,第一接触面111和/或第二接触面121也可以为平面,此处第一接触面111和/或第二接触面121的形态不应视为对本申请的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更好地提升椎间融合器10与椎骨的贴附程度,可以在第一接触面111和/或第二接触面121的表面设置一层自适应材料层,自适应材料层可以用于使第一接触面111和/或第二接触面121与其接触的椎骨面的形状相适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尽可能提升椎间融合器10与椎骨的贴附程度,而且,自适应材料层可以随椎骨面的形状不同而变化,因此能够适应不同的椎骨面,从而提升椎间融合器10的应用范围。
请再次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提升第一接触面111和第二接触面121分别与对应的椎骨面之间的牢固程度,可以在第一接触面111和第二接触面121的表面设置尖锐凸起14,尖锐凸起14与椎骨面接触,可以使得二者之间的接触变得牢固,有效防止第一接触面111或第二接触面121与椎骨面之间的位移,避免椎间融合器10与椎骨的滑脱。以及,尖锐凸起14的设置,给接触面(第一接触面111和/或第二接触面121)与椎骨面之间预留一些空间,可以诱导骨组织长入尖锐凸起14的间隙之间,促进椎骨与椎间融合器10的融合。
示例性的,尖锐凸起14可以设置多个(例如4个、8个等),以使接触面(第一接触面111和/或第二接触面121)与椎骨面之间的接触变得更加稳固,设置方式可以为设置在靠近接触面边缘的位置,也可以边缘中央都设置,甚至可以整个接触面都间隔设置尖锐凸起14,此处不作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促进椎骨与椎间融合器10的融合,还可以在第一接触面111和第二接触面121的表面设置金属涂层,以进一步诱导骨组织长入尖锐凸起14的间隙之间。当然,金属涂层可以选用稳定性较强的金属材料或合金材料,还可以延长椎间融合器10的使用期限。当然,也可以在第一接触面111和第二接触面121的表面设置生物材料涂层,以使椎间融合器10与椎骨之间亲和度更高,尽可能避免椎间融合器10对患者身体引起的不良反应。
需要说明的是,尖锐凸起14可以设置在接触面(第一接触面111和/或第二接触面121)的表层,例如,在接触面上设置有自适应材料层,而未设置涂层(金属涂层、生物材料涂层等),尖锐凸起14即可设置于自适应材料层上;在接触面上设置有自适应材料层时,尖锐凸起14可以设置在接触面表层,而涂层可以一并涂敷于尖锐凸起14上。当然,此处所列举的例子,仅是用于举例说明,具体的设置方式,可以以实际需要为准,此处不作限定。
请继续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组合面112设有延伸臂113,且延伸臂113的末端设有第一限位件114。示例性的,延伸臂113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在延伸臂113为一个时,可以设置在第一组合面112的中线处,但不限定于此;而在延伸臂113为多个(例如两个)时,则可以在设置在靠近第一组合面112相对的两端边缘处,以保证在与第二组合面122配合时的稳定性。
示例性的,第一限位件114在延伸臂113上的设置方向可以为向远离第一工件11(第一组合面112)的中心的方向延伸,但不应视为对本申请的限定,也可以是向第一工件11的中心方向延伸,以实际需要为准。以及,第一限位件114与延伸臂113的设置角度可以为90度,也可以为其他角度,例如第一限位件114与延伸臂113呈60度锐角、45度锐角、120度钝角等,此处不作限定。
请继续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组合面122设有收容延伸臂113及第一限位件114的收容槽123,第二限位件124可以设置于收容延伸臂113及第一限位件114的收容槽123上,与第一限位件114配合,对相对远离的第一工件11和第二工件12进行限位。因此,第二限位件124的设置方式以能够与第一限位件114配合为准。
示例性的,第一限位件114与延伸臂113的设置方向为向远离第一工件11(第一组合面112)的中心的方向延伸,设置角度为90度时,第二限位件124可以设置在收容槽123的槽壁上(设置的高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第二限位件124在槽壁上设置的高度可以影响第二工件12与第一工件11之间能够相互远离的距离,即椎间融合器10的高度),设置方向为向第二工件12的中心延伸,设置角度也可以为90度,以便与第一限位件114配合。需要说明的是,此种方式仅是示例性的,不应视为对本申请的限定,例如,第一限位件114与延伸臂113之间的连接可以为圆角设计。因此,第一限位件114与延伸臂113的设置方式、第二限位件124与收容槽123的设置方式多种多样,应当以可以实现该功能(配合对相对远离的第一工件11和第二工件12进行限位)的结构所表示的范围为准。
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椎间融合器10包括撑开件13。撑开件13用于抵持在第一组合面112和第二组合面122之间,以使第一工件11和第二工件12之间保持稳定。具体的,第一工件11的组合面与第二工件12的组合面相对设置,第一组合面112上的延伸臂113及延伸臂113上的第一限位件114容置于第二工件12的第二组合面122上的收容槽123内,此时第一工件11与第二工件12可以相对靠近或者远离(相互靠近至第一延伸臂113的末端与收容槽123的底部相抵持和/或第一组合面112与第二组合面122相抵持;而相互远离至第一限位件114与第二限位件124相抵持),而撑开件13,则可以通过插入第一组合面112与第二组合面122之间的间隙中,以抵持在第一组合面112与第二组合面122之间。
请参阅图5和图6,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椎间融合器10的第一工件11与第二工件12配合的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椎间融合器10的撑开件13抵持在第一工件11与第二工件12之间的示意图。
示例性的,撑开件13可以为梯形、楔形或具有斜面的其他形状,以斜面所在的一方插入第一组合面112和第二组合面122之间的间隙中。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得第一组合面112和第二组合面122随着撑开件13的插入而逐渐远离,具有一定的缓冲性,尽可能避免暴力操作给患者的椎骨造成的伤害。当然,此处的方式只是一种示例性的方式,撑开件13也可以为各处高度一致的形状,此处不作限定。
请再次参阅图1和图2,为了使撑开件13抵持在第一组合面112和第二组合面122之间具有更好的稳定性(例如限制撑开件13在第一组合面112和第二组合面122之间的左右移动),在第一组合面112和/或第二组合面122上可以设置凹槽15(第一组合面112和第二组合面122上均设置凹槽15时,则第一组合面112上的凹槽15和第二组合面122上的凹槽15配合,从而与撑开件13配合),以容置撑开件13,从而限制撑开件13在第一组合面112和第二组合面122之间左右移动(即限定撑开件13抵持在第一组合面112和第二组合面122之间的位置),提高椎间融合器10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使用螺钉作为撑开件13,对应的,组合面(第一组合面112和/或第二组合面122)上的凹槽15设有与螺钉配合的螺纹。在撑开件13(螺钉)插入凹槽15(具有与螺钉配合的螺纹)时,可以将螺钉拧入凹槽15内,以支撑在第一组合面112和第二组合面122之间。
通过使用螺钉作为撑开件13,而凹槽15设有与螺钉配合的螺纹,可以对通过螺纹对螺钉插入凹槽15内的位置进行限定(防止撑开件13滑出凹槽15),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椎间融合器10的稳定性。另外,采用螺钉作为撑开件13,而凹槽15内设置与之配合的螺纹,这种方式可以放缓撑开件13插入凹槽15的过程,相对温和,易于医护人员的操作和把控,能够尽可能避免对患者椎骨造成额外的伤害。
示例性的,为了进一步提升将撑开件13抵持在第一组合面112和第二组合面122之间时的温和性,螺钉可以采用尖螺钉,以在螺钉拧入凹槽15的过程中,逐渐增大第一组合面112和第二组合面122之间的距离(即逐渐增加椎间融合器10的高度),更加温和可控,能够尽可能避免对患者造成额外的伤害。
另外,撑开件13的数量和设置位置灵活多变,以实际需求为准。例如,在撑开件13的数量为1个时,可以设置在第一组合面112和第二组合面122的靠近中线的位置,以提升椎间融合器10的稳定性,但这种设置方式不作为限定,可以设置在第一组合面112和第二组合面122的边缘。
在撑开件13的数量为多个时,则可以灵活选择设置位置,从不同位置抵持第一组合面112和第二组合面122,一方面可以避免第一工件11和第二工件12在角度上的偏移,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抵持的可靠性,从而进一步提升椎间融合器10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本申请实施例中以2个撑开件13为例进行说明,但不应视为对本申请的限定。
请再次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对容置于凹槽15的撑开件13在深度方向上进行限位,避免撑开件13因过于深入从另一端探出而对患者造成伤害,还可以在第一工件11和/或第二工件12上设置第三限位件16,用于对容置于凹槽15的撑开件13在深度方向上进行限位。示例性的,第三限位件16可以设置在凹槽15开口(即撑开件13插入凹槽15的开口)的另一端,可以为挡板、限位台等,此处不作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第三限位件16设置在第二工件12上为例进行举例说明,但不应视为对本申请的限定。
通过在第一工件11和/或第二工件12上设置第三限位件16,可以对容置于凹槽15的撑开件13在深度方向上进行限位,避免撑开件13因过于深入从另一端探出而对患者造成伤害,能够进一步提升椎间融合器10的安全性。
另外,设置在第一工件11上的第三限位件16,第三限位件16的高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以使设置在第一工件11上的第三限位件16对第二工件12在深度方向上进行限位,避免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之间的错位或脱离。或者,设置在第二工件12上的第三限位件16可以用于对第一工件11在深度方向上进行限位,避免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之间的错位或脱离。
请再次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在凹槽15入口处设置锁定结构18,用于对容置在凹槽15内的撑开件13(不限定于螺钉)进行锁定。示例性的,以两个撑开件13为例,可以在每个凹槽15入口处设置一个或多个锁定结构18(本实施例中以每个凹槽15入口处设置两个锁定结构18为例,但不作限定),以对容置于凹槽15内的撑开件13进行锁定,防止螺钉松动,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椎间融合器10的稳定性和应用中的安全性。
请继续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第一工件11和/或第二工件12上设置抓持件17,便于对椎间融合器10的抓持。示例性的,本实施例中以在第二工件12的侧面(在与凹槽15开口处所在的侧面相邻的侧面)设置抓持件17,但不作限定。抓持件17的设置,便于对椎间融合器10的抓持,这样可以便于医护人员(或使用工具)对椎间融合器10的抓持,方便手术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椎间融合器10满足椎间融合术融合椎骨所要求的角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
示例性的,可以通过设置第一工件11的第一接触面111和第一组合面112之间的角度,以及/或者,设置第二工件12的第二接触面121和第二组合面122之间的角度,实现对椎间融合器10的角度的设定。
在本实施例中,以在第一组合面112所在的平面与第二组合面122所在的平面平行的条件下,设置第一工件11的第一接触面111和第一组合面112之间的角度为例,但不应视为对本申请的限定。请参阅图7,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椎间融合器10的第一工件11为斜台的结构示意图。具体的,可以将第一工件11设计为斜台(斜台倾斜的方向不限定,可以向任意方向倾斜,以实际需要为准),以满足椎间融合术对椎间融合器10的角度要求,也可以通过将自适应材料层结合第一接触面111,实现椎间融合术对椎间融合器10的角度要求。类似的,也可以对第二工件12进行设计来满足椎间融合术对椎间融合器10的角度要求,此处不再赘述。当然,还可以通过此方式共同设计第一工件11和第二工件12,来满足椎间融合术对椎间融合器10的角度要求。
在撑开件13抵持下的第一组合面112所在的平面与第二组合面122的平面之间相互平行的情况下,可以提高椎间融合器10的稳定性,便于医护人员操作。而对于需要融合非平行的椎骨间隙时,可以通过设定第一组合面112与第一接触面111的角度,以及/或者,通过设定第二组合面122与第二接触面121的角度来满足对椎间融合器10的角度要求。
示例性的,也可以通过设计第一组合面112和第二组合面122之间的角度(即预设角度),来实现椎间融合术对椎间融合器10的角度要求。
在本实施例中,以第一工件11的第一接触面111所在的平面和第一组合面112所在的平面平行的条件下,设置第一组合面112与第二组合面122之间的角度,以满足椎间融合术对椎间融合器10的角度要求。此处仅是以此为例进行说明,不应视为对本申请的限定。
具体的,可以通过将撑开件13设计为预设角度的倾斜状,例如斜台结构,从而将第一组合面112和第二组合面122支撑为预设角度。也可以通过设计容置撑开件13的凹槽15的角度,使得撑开件13在插入凹槽15抵持第一组合面112和第二组合面122后,第一组合面112所在的平面和第二组合面122所在的平面成预设角度,例如将凹槽15深度设计为渐变的,以此实现撑开件13对第一组合面112和第二组合面122的倾斜撑开成预设角度,此处不作限定。
在撑开件13抵持下的第一组合面112所在的平面与第二组合面122的平面之间呈预设角度,该预设角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能够使得椎间融合器10适应多种角度要求椎骨融合手术中,从而提升椎间融合器10的应用范围。
当然,也可以结合使用设计第一工件11的第一接触面111和第一组合面112之间的角度和/或第二工件12的第二接触面121和第二组合面122之间的角度、第一组合面112所在的平面与第二组合面122所在的平面之间的角度的方式,共同实现椎间融合术对椎间融合器10的角度要求,此处不作限定。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椎间融合器10的设计,还可以基于具体的椎骨面和角度要求进行设计,例如,针对胸椎椎骨、腰椎椎骨、颈椎椎骨等进行差异化的设计。示例性的,在可实现的方式中,针对大小接近的椎骨,但椎间融合时角度不同的情况,可以将第二工件12设计为可以结合多种满足不同角度要求的第一工件11的形式,针对不同角度要求的椎间融合术,可以选用合适的第一工件11与之进行组合,得到满足要求的椎间融合器10。也可以是通过设计具有满足不同角度要求的多个撑开件13,而第一工件11和第二工件12的组合能够适应多种不同角度的撑开件13,在具体的应用中,通过选用满足角度要求的撑开件13,与第一工件11和第二工件12的组合进行配合,以得到满足角度要求的椎间融合器10。
以及,撑开件13还可以设计为与凹槽15配合,能够完全进入凹槽15中,实现撑开件13尾部零切迹。
这样的方式可以进一步提升椎间融合器10的应用范围,提供更加灵活的使用方式,以使椎间融合器10的应用更加便利。另外,这种方式,也能够进一步降低椎间融合器10的选用成本,在需要得到满足具体应用要求的椎间融合器10时,不必单独进行设计、生产或购买整个的椎间融合器10。
以上,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椎间融合器10的介绍,通过使用第一工件11和第二工件12进行组合,可以使得椎间融合器10的高度在范围内可变,而撑开件13可以抵持在第一工件11和第二工件12之间,用于支撑第一工件11和第二工件12,以使椎间融合器10的高度稳定。在术中使用该椎间融合器10时,可以在将第一工件11和第二工件12组合后放入需要安放的椎骨间隙之间,再使用撑开件13抵持第一工件11和第二工件12,使得椎间融合器10高度稳定,也能够避免暴力操作造成椎体骨性结构和神经损伤的情况。并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椎间融合器10可以适用的范围更加广泛,可以应用于不同高度要求、角度要求的椎骨融合中,通用性更强。以及,该椎间融合器10在需要更换和取出时,可以通过取出撑开件13,缩小第一工件11与第二工件12之间的距离,减小椎间融合器10的高度,从而在取出椎间融合器10时能够尽可能避免对椎骨的伤害。另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椎间融合器10结构简单,便于生产。而且,通过延伸臂113上的第一限位件114和收容槽123上的第二限位件124,能够对第一工件11与第二工件12相互远离的距离进行限位,避免第一工件11与第二工件12之间距离过大导致椎间融合器10高度过高而对患者的椎骨造成伤害。
以下,将结合一些在椎间融合手术中的具体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椎间融合器10进行介绍。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椎间融合器10应用在颈椎前路手术中。请参阅图8和图9,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椎间融合器10应用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正面观示意图;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椎间融合器10应用在颈椎后路手术中的侧面观示意图。
具体的,医护人员可以将第一工件11的第一组合面112与第二工件12的第二组合面122相对设置,通过将第一工件11的延伸臂113和第一限位件114容置于(例如像“抽屉式”地滑入)第二组合面122上开设的收容槽123内,将第一工件11和第二工件12进行组合,此时第一组合面112可以与第二组合面122靠近,使得椎间融合器10的整体高度较小,更容易放入椎骨间隙中。医护人员可以使用工具抓持椎间融合器10的抓持件17,将组合的第一工件11和第二工件12放入椎骨间隙中。而后,可以将对应的撑开件13(此处为螺钉)插入凹槽15内,以撑开第一组合面112和第二组合面122的间隙并抵持在第一组合面112和第二组合面122之间。接触面(第一接触面111和/或第二接触面121)可以通过尖锐凸起14与椎骨面接触,以防止接触面与椎骨面之间产生位移,并且能够诱导骨组织长入尖锐凸起14的间隙中,一方面能够促进椎骨与椎间融合器10的融合,另一方面,由于骨组织长入的程度受第一接触面111的限制,不用长入椎间融合器10过深,在需要更换或拆卸时,能够尽可能减小拆卸带来的伤害。之后,可以将设置在凹槽15入口处的锁定结构18调整为锁定状态,避免撑开件13滑出凹槽15。此时,椎间融合器10稳定并达到预设的高度和角度要求,将患者的椎骨间隙撑开到理想的水平,从而完成椎间融合器10的安放,有利于手术的顺利完成。
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椎间融合器10应用在腰椎后路手术中。请参阅图10和图11,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椎间融合器10应用在腰椎后路手术中的正面观示意图;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椎间融合器10应用在腰椎后路手术中的侧面观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椎间融合器10应用在腰椎侧路手术中,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椎间融合器10应用在第一种腰椎侧路手术中的正面观示意图;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椎间融合器10应用在第二种腰椎侧路手术中的正面观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椎间融合器10应用在腰椎前路手术中。请参阅图14,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椎间融合器10应用在腰椎前路手术中的正面观示意图。
而在需要更换或者拆除已安装的椎间融合器10时,可以通过打开锁定结构18,从凹槽15中取出撑开件13,以减小第一工件11与第二工件12之间的间隙,从而轻松取出椎间融合器10剩下的第一工件11和第二工件12,能够尽可能减小拆卸时给患者造成的伤害。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椎间融合器10,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如下优点:
(1)临床使用便利: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椎间融合器10,其调节前高度较小,可轻松植入椎骨间隙,克服暴力操作造成椎体骨性结构和神经损伤的等严重并发症。
(2)能够更好地恢复椎骨间隙高度和角度:与其他“铰链式”抬高等可调节椎间融合器10所不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椎间融合器10可以通过改变第一工件11和第二工件12的形态和角度,结合其可实现水平均匀撑开的特点,可达到更佳的终板贴附以更好地恢复椎骨间隙高度和角度。
(3)锁定自稳方式简单微创:现有的自锁式自稳(stand-alone)椎间融合器10往往需要通过打入锁定嵌片或者向椎体内拧入螺钉实现自身稳定,不可避免损伤椎体骨性结构或遗留切迹;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椎间融合器10可以通过其结构设计达到椎间融合器10自身结构稳定和零切迹,且在植入椎骨间隙后活动相对固定的即刻稳定性。另外,椎间融合器10可以纵向平行撑开,使其第一工件11和第二工件12紧密贴附并刺入相邻骨性终板(即椎骨面)。因此,自稳方式的获得简单、安全且微创,临床上,医护人员可根据不同对稳定性的需求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增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4)界面融合、无需内部植骨:现有的椎间融合器10设计几乎均为空心结构,旨在通过融合器内部植骨达到椎间骨融合的效果,空心结构设计不仅导致融合器与骨接触面积减小,造成支撑强度降低且应力集中容易造成融合器下沉;且临床观察发现,大部分病例融合器内部植骨获得的骨融合情况往往不理想,相反在融合器周围的植骨往往获得较好的融合,其关键原因在于融合器内部存在应力遮挡。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椎间融合器10可以为实心设计(即第一接触面111和第二接触面121均不存在用以诱导骨组织长入的通孔),融合器与骨接触面积大,因此支撑强度更好且不容易造成融合器下沉,通过对第一工件11和第二工件12进行表面涂层处理(不仅限于第一接触面111和第二接触面121),诱导骨组织长入以实现假体与骨组织界面融合,可以实现通过在椎间融合器10周围植骨而非椎间融合器10内部植骨以获得椎间融合。
(5)椎间融合器10取出简单微创:手术失败及需要翻修手术的情况临床上不可避免,尤其是首次手术植入了椎间融合器10的翻修手术难度更高,其关键难点在于融合器取出的问题,现有的固定式和可调节式融合器都面临取出困难和取出时造成骨性结构损伤等难题,给翻修手术带来巨大挑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椎间融合器10,其取出方式为拆卸式,简单且微创。
(6)通用性强:目前市面上的椎间融合器10仅适用于某一特定部位(如仅适用于颈椎或者腰椎)或者单一手术方式(仅适用于颈椎前路或者腰椎后路/侧路等特定术式)。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椎间融合器10的结构可通用于脊柱(例如颈椎、腰椎等)椎间融合术,只需要改变其具体型号及角度就可适用于不同部位和不同术式要求。例如:该融合器用于前路颈椎融合术(即颈椎ACDF手术)、前路腰椎融合术(即腰椎ALIF手术)、腰椎后路融合术(即腰椎PLIF手术)等不同部位和不同术式时,只需要改变椎间融合器10的型号,而用于腰椎侧路融合手术(即腰椎DLIF手术)时,只需改变椎间融合器10的第一工件11和/或第二工件12的形态即可。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椎间融合器,通过使用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进行组合,可以使得椎间融合器的高度在范围内可变,而撑开件可以抵持在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之间,用于支撑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以使椎间融合器的高度稳定。在术中使用该椎间融合器时,可以在将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组合后放入需要安放的椎骨间隙之间,再使用撑开件抵持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使得椎间融合器高度稳定,也能够避免暴力操作造成椎体骨性结构和神经损伤的情况。并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椎间融合器可以适用的范围更加广泛,可以应用于不同高度要求、角度要求的椎骨融合中,通用性更强。以及,该椎间融合器在需要更换和取出时,可以通过取出撑开件,缩小第一工件与第二工件之间的距离,减小椎间融合器的高度,从而在取出椎间融合器时能够尽可能避免对椎骨的伤害。另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椎间融合器结构简单,便于生产。而且,通过延伸臂上的第一限位件和收容槽上的第二限位件,能够对第一工件与第二工件相互远离的距离进行限位,避免第一工件与第二工件之间距离过大导致椎间融合器高度过高而对患者的椎骨造成伤害。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工件,具有相对的第一接触面和第一组合面,所述第一接触面用于与椎骨面接触,所述第一组合面设有延伸臂,且所述延伸臂的末端设有第一限位件;
第二工件,具有相对的第二接触面和第二组合面,所述第二接触面用于与椎骨面接触,所述第二组合面与所述第一组合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二组合面设有收容所述延伸臂及所述第一限位件的收容槽,且所述收容槽设有与所述第一限位件配合的第二限位件;
撑开件,用于抵持在所述第一组合面与所述第二组合面之间;
其中,所述延伸臂容置于所述收容槽时,所述第一工件与所述第二工件可相对远离或靠近,且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二限位件配合对相对远离的所述第一工件和所述第二工件进行限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合面与所述第二组合面上设有与所述撑开件的形状相配合的凹槽,用于容纳所述撑开件,以使所述撑开件抵持所述第一组合面和所述第二组合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撑开件为螺钉,对应的,所述凹槽设有与所述螺钉配合的螺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入口处设有锁定结构,用于对容置于所述凹槽内的所述螺钉进行锁定。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工件和/或所述第二工件上设有第三限位件,用于对容置于所述凹槽的所述撑开件在深度方向上进行限位,以及/或者,所述第一工件上的所述第三限位件用于对所述第二工件在所述深度方向上进行限位,或所述第二工件上的所述第三限位件用于对所述第一工件在所述深度方向上进行限位。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数量为多个,对应的,所述撑开件的数量为多个。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工件或所述第二工件上还设有抓持件,便于对所述椎间融合器的抓持。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第二接触面的表面均设有尖锐凸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第二接触面的表面还设有金属涂层。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第二接触面的表面形状分别与各自接触的椎骨面的形状匹配。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或所述第二接触面的表面设有一层自适应材料层,用于与其接触的椎骨面的形状相适应。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撑开件抵持下的所述第一组合面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二组合面所在的平面之间呈预设角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撑开件抵持下的所述第一组合面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二组合面所在的平面相互平行。
CN202020239687.5U 2020-03-02 2020-03-02 椎间融合器 Active CN2120898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39687.5U CN212089850U (zh) 2020-03-02 2020-03-02 椎间融合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39687.5U CN212089850U (zh) 2020-03-02 2020-03-02 椎间融合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089850U true CN212089850U (zh) 2020-12-08

Family

ID=736326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239687.5U Active CN212089850U (zh) 2020-03-02 2020-03-02 椎间融合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0898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40889B (zh) 可扩张的角度可调节式关节运动椎间保持架
US9925064B2 (en) Intervertebral fusion implant
EP3024418B1 (en) Fusion plate with directional holes and implant systems employing the same
EP2328495B1 (en) Intervertebral fusion implant
US11806245B2 (en) Expandable intervertebral implant
US7815681B2 (en) Orthopedic support locating or centering feature and method
US7887588B2 (en) Interbody spinal fusion device
US20050015097A1 (en) Variable-axis surgical driver
KR20010075238A (ko) 추간체 융합을 위한 박스 케이지
CN111281621A (zh) 椎间融合器
CN212089850U (zh) 椎间融合器
US20220008215A1 (en) Spinal cage with keel
US20210085470A1 (en) Spinal implant with surface projections
WO2023285666A1 (en) Expandable and angularly adjustable spinal fusion cag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