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086652U - 电子装置及其壳体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电子装置及其壳体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086652U
CN212086652U CN202020462001.9U CN202020462001U CN212086652U CN 212086652 U CN212086652 U CN 212086652U CN 202020462001 U CN202020462001 U CN 202020462001U CN 212086652 U CN212086652 U CN 2120866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casing
folding mechanism
magnetic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46200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樊浩
肖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46200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0866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0866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0866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子装置及其壳体组件,壳体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壳体和折叠机构,每一壳体上均设置有磁性件;折叠机构包括转轴模组和转轴支撑架,转轴支撑架设置于相邻两个壳体之间,转轴模组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转轴模组设置于转轴支撑架的相对两端,每一转轴模组用于将相邻的两个壳体分别与转轴支撑架转动连接,当相邻两个壳体通过折叠机构折叠时,位于壳体上的磁性件对应相吸,以将折叠后的壳体组件保持固定。通过在壳体上设置相互吸引的磁性件,不仅可以在折叠状态下使得至少两个壳体能够牢靠的固定,同时,磁性件的吸引力也不会太大,便于推动折叠机构转动以使壳体组件展开,进而提升电子装置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电子装置及其壳体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子装置及其壳体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具有折叠功能的电子装置通过转轴将折叠的两部分连在一起,采用同步机构,使两部分沿转轴的中心同时翻折运动,并且在转轴上设置有阻尼机构,以保证手机在折叠到任何状态时,都能够维持在这个状态,不发生晃动。在多折电子装置中,如果想通过推动的力使转轴转动,则会取消设置于转轴上的阻尼机构,取消阻尼机构后虽然便于推动转轴转动,但是会使得电子装置折叠到想要的状态后,容易出现晃动或者不能使得折叠部分和主体部分牢靠固定。
实用新型内容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壳体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壳体和折叠机构,每一壳体上均设置有磁性件;折叠机构包括转轴模组和转轴支撑架,转轴支撑架设置于相邻两个壳体之间,转轴模组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转轴模组设置于转轴支撑架的相对两端,每一转轴模组用于将相邻的两个壳体分别与转轴支撑架转动连接,当相邻两个壳体通过折叠机构折叠时,位于壳体上的磁性件对应相吸,以将折叠后的壳体组件保持固定。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电子装置包括显示模组和如前文所述的壳体组件,显示模组嵌设在壳体组件的一侧,用于显示信息。
采用本申请所述技术方案,具有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壳体上设置相互吸引的磁性件,不仅可以在折叠状态下使得至少两个壳体能够牢靠的固定,同时,磁性件的吸引力也不会太大,便于推动折叠机构转动以使壳体组件展开,进而提升电子装置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揭露了图1中的电子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第一壳体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第一壳体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第一壳体的又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电子装置的剖视结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揭露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的第一壳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揭露了与图7中的第一壳体配合的吸合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揭露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的电子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揭露了图3中的磁性件和安装板的分解状态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电磁铁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第二壳体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第二壳体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揭露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的壳体组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5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第四壳体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第四壳体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第四壳体的又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折叠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转轴模组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转轴模组的又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揭露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转轴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托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托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转轴支撑架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转轴支撑架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6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部分结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7揭露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的电子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8揭露了本申请又一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剖视结构及其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揭露了图1中的电子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装置000可包括壳体组件100(例如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20、第三壳体30、折叠机构40等)、摄像模组200、电池模组300及显示模组400。具体地,折叠机构40可将壳体组件100内的壳体例如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20、第三壳体30等顺次连接,以通过折叠机构40实现壳体组件100的折叠和展开。摄像模组200可安装在壳体组件100上实现摄像、拍照的功能。电池模组300安装在壳体组件100内部,用于给摄像模组200、显示模组400以及电子装置000内的其他电子元件例如处理器、主板、闪光灯等供电。显示模组400可嵌设在壳体组件100上,用于显示信息。
其中,电子装置000处于折叠状态时,显示模组400可以位于壳体组件100相对的表面上,即,电子装置000为内折结构。或者,电子装置000处于折叠状态时,显示模组400可以位于壳体组件100相背的表面上,即,电子装置000为外折结构。本申请实施例不对电子装置000的折叠方式进行限定。
该电子装置000可以是多个电子设备中的任何一个,多个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蜂窝电话、智能电话、其他无线通信设备、个人数字助理、音频播放器、其他媒体播放器、音乐记录器、录像机、照相机、其他媒体记录器、收音机、医疗设备、计算器、可编程遥控器、寻呼机、上网本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DA)、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PMP)、运动图像专家组(MPEG-1或MPEG-2)、音频层3(MP3)播放器,便携式医疗设备以及数码相机及其组合等设备。当然,该电子装置000也可以是其他拥有折叠机构40的电子装置。下面以电子装置000为手机作为示例进行阐述。
请参阅图1和图2,壳体组件100可作为载体,用于安装摄像模组200、电池模组300、显示模组400及其他电子元件例如主板、天线、处理器等。壳体组件100可作为机壳,其能够起到保护电子装置000内部电子元件(例如,主板、天线、电池、处理器等)的作用,所以壳体组件100也可被称为“保护壳体”。壳体组件100可包括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20和第三壳体30。具体地,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通过折叠机构40连接在一起,第二壳体20和第三壳体30通过折叠机构40连接在一起。因此折叠机构40也可以作为机壳(或保护壳体)中的一部分,与壳体组件100共同组成机壳(或保护壳体)。其中,第二壳体20可以省略,第一壳体10和第三壳体30直接通过折叠机构40连接在一起。当然,第二壳体20也可以为多个,例如第一壳体10、多个第二壳体20和第三壳体30相互之间通过折叠机构40连接在一起。另外,第一壳体10和第三壳体30也可以分别是多个。在这里,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20和第三壳体30的具体个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去确定。
需要指出的是,此处以及上、下文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
可以理解地是,对于“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三壳体”、“壳体”、“机壳”以及“保护壳体”等名称之间可以相互转换,例如“第一壳体”也可以被称为“第二壳体”。
请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壳体20的数量为两个,电子装置000为内折结构。具体地,壳体组件100可包括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20a、第三壳体20b、第四壳体30、第一折叠机构40a、第二折叠机构40b和第三折叠机构40c。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a通过第一折叠机构40a连接在一起,第二壳体20a和第三壳体20b通过第二折叠机构40b连接在一起,第三壳体20b和第四壳体30通过第三折叠机构40c连接在一起,以实现电子装置000的折叠;显示模组400嵌设在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20a、第三壳体20b和第四壳体30上。
请参阅图3至图5,图3、图4和图5分别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第一壳体的不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第一壳体10可包括中框11、后盖12、第一连接部13、第二连接部14、吸合件15、磁性件16和抵接件17。中框11的一侧可嵌设显示模组400,用于显示信息。中框11的另一侧可嵌设后盖12以形成容纳空间,用于容纳电池模组300、主板等电子元件。中框11上设置第一连接部13和第二连接部14,用于与折叠机构40连接。中框11上设置磁性件16,在壳体组件100通过折叠机构40折叠时,位于中框11上的磁性件16用于与其它壳体上的磁性件对应相吸,以将折叠后的壳体组件100保持固定。通过在中框11上设置相互吸引的磁性件16,不仅可以在折叠状态下使得至少两个壳体能够牢靠的固定,同时,磁性件16的吸引力也不会太大,便于推动折叠机构40转动以使壳体组件100展开,进而提升电子装置000的使用体验。第一壳体10靠近第二壳体20a的一端设有吸合件15,在壳体组件100通过折叠机构40展开时,位于第一壳体10上的吸合件15用于与位于第二壳体20a靠近第一壳体10的一端的吸合件对应相吸,以将展开后的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a保持固定。通过在相邻两个壳体相互靠近的一端设置相互吸引的吸合件15,可以在相邻两个壳体处于展开状态时,克服重力对壳体的作用力,防止两个壳体相对折叠机构40转动,使得相邻两个壳体位于同一平面上,进而提升壳体组件100的平整度。第一壳体10靠近第二壳体20a的一端设有抵接件17,在壳体组件100通过折叠机构40旋转展开时,位于第一壳体10上的抵接件17用于与位于第二壳体20a靠近第一壳体10的一端的抵接件对应抵接,实现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a展开时的支撑固定,使得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a齐平,进而提升壳体组件100的平整度。
具体地,中框11可包括边框(例如第一边框111、第二边框112和第三边框113)、基板114和安装板115。边框可围设在基板114的周围,形成容纳空间。安装板115设于边框的背离后盖12的一端,且安装板115向靠近容纳空间的方向延伸设置,用于安装显示模组400。
其中,边框可包括第一边框111、第二边框112和第三边框113。第一边框111、第二边框112和第三边框113围设在基板114周围。第一边框111和第三边框113平行设置,第二边框11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边框111和第三边框113的端部连接。第一边框111在远离第二边框112的一端设置第一连接部13,用于与折叠机构40连接。第三边框113在远离第二边框112的一端设置第二连接部14,用于与折叠机构40连接。
如图5所示,第一边框111远离显示模组400的一侧设置卡槽1111,用于安装后盖12。第三边框113远离显示模组400的一侧设置卡槽1131,用于安装后盖12。卡槽1111和卡槽1131相对设置。第二边框112上可设置穿孔1121,用于连通第一壳体10内的容纳空间,便于在穿孔1121处安装电源接口、数据接口、耳机接口、麦克风等功能件。
后盖12可为板状结构,可嵌设在中框11的一侧,其上采用冲压、弯折等工艺形成凸肋121,以用于增强后盖12的强度。同时,凸肋121的边缘可以置于卡槽1111和卡槽1131内与中框11卡接,实现中框11和后盖12的连接。当然,中框11和后盖12也可以采用其他连接方式例如卡扣结构连接、螺接结构连接、胶粘接、焊接等。
可选地,可以设置后盖12的背离容纳空间的表面与中框11的开设卡槽1111和卡槽1131的表面齐平,以提升壳体组件100的表面平整度,便于电子装置000的清洁和维护。
中框11上还可设置装饰壳体116,装饰壳体116的外表面用于与后盖12的外表面上的凸肋121相匹配,使得第一壳体10的外表面线条柔和、美观。装饰壳体116可以和中框11焊接在一起,也可以为一体结构。装饰壳体116和后盖12也可以为一体结构。
抵接件17可以设于后盖12的靠近第二壳体20a一侧的边缘,以便于与设于第二壳体20a后盖22(图12中示出)上的抵接件27(图12中示出)对应抵接,进而对展开状态的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a进行支撑固定。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图6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电子装置的剖视结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抵接件17可以设于后盖12的靠近第二壳体20a的侧壁上,以避免抵接件17占用后盖12外部的空间,使得后盖12背离容纳空间的表面更加平整。
或者,抵接件17还可以同时设置在后盖12的侧壁和背离容纳空间的表面上,本申请实施例对抵接件17的具体设置位置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地,在一实施例中,抵接件17可以与后盖12一体成型。例如,当后盖12采用金属材料形成时,可以将抵接件17设置为与后盖12一体的金属材料,在冲压或者弯折形成后盖12后,即可同时形成位于后盖12上的抵接件17,如此,简化抵接件17的制作工艺,提升壳体组件100的生产效率。
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抵接件17还可以采用粘接或者焊接等方式与后盖12连接。例如,可以采用热熔胶制作抵接件17。具体地,可以在后盖12的侧壁上点胶形成多个凸起,多个凸起冷却后即形成固态的抵接件17,以用于相邻壳体之间的支撑固定。
如图3和图4所示,设于第一壳体10的后盖12上的抵接件17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或者四个等。至少两个抵接件17沿垂直于至少两个壳体的连接方向的方向间隔设置。即,至少两个抵接件17沿第一壳体1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以在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a的连接处形成稳定的支撑,提升抵接件17对相邻两个壳体的抵接支撑作用力。
其中,可以通过调节吸合件15的材质、大小及设置的相对位置,来调节吸合作用力的大小,从而验证出既满足手机展开状态下的两个部分固定牢靠的需求,又容易实现推动转动的吸合件15的大小和位置。
如图3和图4所示,吸合件15可以设于第一壳体10的后盖12靠近第二壳体20a的边缘。具体地,在后盖12靠近第二壳体20a的边缘设有磁铁安装槽122,吸合件15嵌设于磁铁安装槽122内。吸合件15可以粘接固定于磁铁安装槽122内,吸合件15可以与磁铁安装槽122过盈配合卡设于磁铁安装槽122内,吸合件15还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于磁铁安装槽122内,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其中,磁铁安装槽122可以设于后盖12的朝向容纳空间的一侧,一方面可以使得第一壳体10的外表面更加平整,便于壳体组件100的清洁和维护,还可以保护吸合件15,避免吸合件15在外力的作用下脱落。或者,磁铁安装槽122还可以设于后盖12的背离容纳空间的一侧,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请参阅图7和图8,图7和图8分别揭露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的第一壳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和吸合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磁铁安装槽122具有位于后盖12侧面上的开口、与开口相对的底壁1221和连接于开口和底壁1221之间的两相对侧壁1222,相对两侧壁1222上凸出设有限位部1223,限位部1223与底壁1221间隔设置以形成卡接槽1224。吸合件15上设有卡合部152,卡合部152卡合于卡接槽1224内。由于两个限位部1223所限定的磁铁安装槽122的开口的尺寸小于两个卡合部152所限定的吸合件15的最大尺寸,使得两个对应的吸合件15之间的作用力无法将吸合件15自磁铁安装槽122中吸出,进而可以提升吸合件15的安装稳定性。
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磁铁安装槽122的两个相对侧壁1222相对底壁1221倾斜设置,以形成燕尾槽形状的磁铁安装槽122,进而实现吸合件15的限位。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其它形状具有限位作用的磁铁安装槽122,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设于后盖12上的吸合件15可以为永磁铁,以降低壳体组件100的控制复杂度。
由于电子装置000内的空间紧张,为了最大化利用空间,永磁铁的材质选用磁性系数较大的材料,例如可以采用软磁材料、金属永磁材料、铁氧体永磁材料等,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同时,为了避免永磁铁占用壳体组件100的厚度尺寸,可以将永磁铁沿垂直于壳体组件100所在平面方向的尺寸设置的较薄,而在壳体组件100所在平面方向上,增大永磁铁的尺寸。
具体地,可以将永磁铁呈长条形设置,且永磁铁的延伸方向垂直于至少两个壳体的连接方向,即永磁铁的延伸方向为第一壳体10的宽度方向。如此,不仅可以在第一壳体10的宽度方向上形成连续的吸合作用力,而且可以增大吸合强度,以克服重力对壳体的作用力,防止两个壳体相对折叠机构40转动,使得相邻两个壳体位于同一平面上,进而提升壳体组件100的平整度。
进一步地,设于第一壳体10边缘上的永磁铁的数量可以为至少两个,例如,可以为两个、三个或者四个等。至少两个永磁铁沿垂直于至少两个壳体的连接方向均匀间隔设置。即,至少两个永磁铁沿第一壳体10的宽度方向平行间隔设置,以在保证永磁铁总体长度和吸合强度的基础上,缩短每一永磁铁的长度,进而提升长条形永磁铁的结构强度,避免永磁铁发生断裂。
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设于后盖12上的吸合件15可以为电磁铁,当相邻两个壳体展开时,位于相邻两个壳体上的电磁铁通电,进而将相邻两个壳体吸合固定,以提升壳体组件100的平整度。当相邻两个壳体通过折叠机构40折叠时,位于相邻两个壳体上的电磁铁断电,以便于壳体组件100推动折叠,降低折叠阻力,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其中,电磁铁可以与设于容纳空间内的主板电连接,进而控制电磁铁的通电和断电。例如,可以利用设置于电子装置000内的陀螺仪、霍尔元件等器件,检测并判断壳体组件100折叠过程中所处的折叠状态,进而主板通过折叠状态判断是否给电磁铁通电产生磁力。
请继续参阅图3、图4和图9,图9揭露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的电子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第一边框111靠近显示模组400的一侧设置第一安装板1151,用于安装磁性件16。第三边框113靠近显示模组400的一侧设置第二安装板1152,用于安装磁性件16。位于第一安装板1151上的磁性件16和位于第二安装板1152上的磁性件16沿与至少两个壳体的连接方向垂直的方向设于第一壳体10的相对两侧。通过在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板1151和第二安装板1152上均设置磁性件16,可以便于在第一壳体10的相对两侧均进行固定,不仅可以使得第一壳体10受力均匀,而且可以增强相对折叠的壳体的连接强度,以提升壳体组件100的稳定性。
在一实施例中,可以将磁性件16设于安装板115背离容纳空间的一侧。具体地,如图10所示,图10揭露了图3中的磁性件和安装板的分解状态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可以在安装板115背离容纳空间的表面上开设安装槽1153,并将磁性件16嵌设于安装槽1153内。安装槽1153可以为设于安装板115上的盲槽,也可以为贯穿安装板115的通槽,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其中,磁性件16可以为永磁铁,永磁铁可以粘接固定于安装槽1153内,永磁铁可以与安装槽1153过盈配合卡设于安装槽1153内,永磁铁还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于安装槽1153内,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或者,磁性件16可以为电磁铁,如图11所示,图11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电磁铁的结构示意图。电磁铁可以包括磁吸部161和与磁吸部161电连接的柔性电路板163。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安装槽1153为贯穿安装板115的通槽,磁吸部161嵌设于安装槽1153内,柔性电路板163延伸至容纳空间内。通过设置电磁铁用以固定壳体组件100,当需要将相对折叠的壳体进行固定时,可以分别对相对折叠的两个壳体上的电磁铁通电,以使得设于两个壳体上的电磁铁吸合固定。而在需要将两个壳体旋转展开时,可以断电,以消除两个壳体之间的吸合力,进而便于壳体组件100展开。从而可以降低对壳体组件100进行推动折叠的作用力,以使得折叠机构40在受到不大的推动力后就能实现互相独立的转动运动,进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柔性电路板163用于将磁吸部161与设于容纳空间内的主板电连接,进而控制磁吸部161的通电和断电。例如,可以利用设置于电子装置000内的陀螺仪、霍尔元件等器件,检测并判断壳体组件100折叠过程中所处的折叠状态,进而主板通过折叠状态判断是否给电磁铁通电产生磁力。
如图11所示,可以在柔性电路板163背离磁吸部161的一端设置焊盘164,柔性电路板163折弯延伸至主板的位置处。其中,焊盘164可以与主板焊接以电连接,焊盘164还可以与主板上的弹片接触以电连接,本申请对柔性电路板163和主板的连接方式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可以设置磁性件16经安装槽1153露出的表面与安装板115开设安装槽1153的表面共面,以使得安装板115的表面光滑,不仅便于清洁和维护,而且可以便于保持壳体组件100的折叠状态,避免相对应的两个磁性件16相互抵接而影响壳体组件100进行折叠。
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可以将磁性件16设于安装板115朝向容纳空间的一侧。具体地,可以在安装板115朝向容纳空间的表面上开设安装槽1153,并将磁性件16嵌设于安装槽1153内。可选地,磁性件16可以粘接固定于安装槽1153内,磁性件16可以与安装槽1153过盈配合卡设于安装槽1153内,磁性件16还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于安装槽1153内,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通过将磁性件16设置于容纳空间内,可以提升第一壳体10的密封性,并便于电子装置000的清洁和维护。
请参阅图3和图4,第一连接部13用于固定折叠机构40,实现折叠机构40的旋转、折叠功能。第一连接部13收容在第一壳体10的容纳空间内,第一连接部13设置在第一边框111的端部。第一连接部13可以和第一边框111为一体结构,其也可以是采用螺栓连接、焊接、注塑成型等方式安装在第一边框111和/或后盖12上。
具体地,第一连接部13可包括连接部主体131。连接部主体131固定在第一边框111的端部。连接部主体131大致呈长方体形状。连接部主体13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边框111的延伸方向相同。连接部主体131远离后盖12的一侧的表面,在靠近第一边框111的一侧凹陷成容置槽132,用于对折叠机构40让位,第一连接部13在远离第一边框111的一侧设置安装孔133,用于安装折叠机构40。
请参阅图3,第二连接部14用于固定折叠机构40,实现折叠机构40的旋转、折叠功能。第二连接部14收容在第一壳体10的容纳空间内,第二连接部14设置在第三边框113的端部,与第一连接部13相对设置。第二连接部14可以和第三边框113为一体结构,其也可以是采用螺栓连接、焊接、注塑成型等方式安装在第三边框113和/或后盖12上。
具体地,第二连接部14可包括连接部主体141。连接部主体141固定在第三边框113的端部。连接部主体141大致呈长方体形状。连接部主体141的延伸方向与第三边框113的延伸方向相同。连接部主体141远离后盖12的一侧的表面,在靠近第三边框113的一侧凹陷成容置槽142,用于对折叠机构40让位,第二连接部14在远离第三边框113的一侧设置安装孔143,用于安装折叠机构40。
可以理解地,第一壳体10上设置的第一连接部13和第二连接部14用于与折叠机构40连接。所以第一连接部13和第二连接部14在第一壳体10的位置是可以调整的。例如,第一连接部13和第二连接部14均设置在第一边框111,用于在中框11的第一边框111的一侧连接折叠机构40。
请参阅图12和图13,图12和图13分别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第二壳体的不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第二壳体20a可包括中框21、后盖22、连接部23(例如第一连接部231、第一连接部232)和连接部24(例如第二连接部241、第二连接部242)、吸合件25、磁性件26和抵接件27。中框21的一侧可嵌设显示模组400,用于显示信息。中框21的另一侧可嵌设后盖22以形成容纳空间,用于容纳电池模组300、主板等电子元件。中框21上设置连接部23和连接部24,用于与折叠机构40连接。中框21上设置磁性件26,在壳体组件100通过折叠机构40折叠时,位于中框21上的磁性件26用于与其它壳体上的磁性件对应相吸,以将折叠后的壳体组件100保持固定。通过在中框21上设置相互吸引的磁性件26,不仅可以在折叠状态下使得至少两个壳体能够牢靠的固定,同时,磁性件26的吸引力也不会太大,便于推动折叠机构40转动壳体以使壳体组件100展开,进而提升电子装置000的使用体验。第二壳体20a靠近第一壳体10的一端设有吸合件25,在第二壳体20a和第一壳体10通过折叠机构40展开时,位于第二壳体20a上的吸合件25用于与位于第一壳体10靠近第二壳体20a的一端的吸合件15对应相吸,以将展开后的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a保持固定。第二壳体20a靠近第三壳体20b的一端设有吸合件25,在第二壳体20a和第三壳体20b通过折叠机构40展开时,位于第二壳体20a上的吸合件25用于与位于第三壳体20b靠近第二壳体20a的一端的吸合件25对应相吸,以将展开后的第二壳体20a和第三壳体20b保持固定。通过在相邻两个壳体相互靠近的一端设置相互吸引的吸合件25,可以在相邻两个壳体处于展开状态时,克服重力对壳体的作用力,防止两个壳体相对折叠机构40转动,使得相邻两个壳体位于同一平面上,进而提升壳体组件100的平整度。第二壳体20a靠近第一壳体10的一端设有抵接件27,在壳体组件100通过折叠机构40旋转展开时,位于第二壳体20a上的抵接件27用于与位于第一壳体10靠近第二壳体20a的一端的抵接件17对应抵接,实现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a展开时的支撑固定,使得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a壳体齐平,进而提升壳体组件100的平整度。第二壳体20a靠近第三壳体20b的一端设有抵接件27,在壳体组件100通过折叠机构40旋转展开时,位于第二壳体20a上的抵接件27用于与位于第三壳体20b靠近第二壳体20a的一端的抵接件27对应抵接,实现第二壳体20a和第三壳体20b展开时的支撑固定,使得第二壳体20a和第三壳体20b齐平,进而提升壳体组件100的平整度。
具体地,中框21可包括边框(例如第一边框211和第二边框212)、基板213以及安装板215。边框围设在基板213的周围,可形成容纳空间。安装板215设于边框背离后盖22的一端的内侧壁上,且安装板215向靠近容纳空间的方向延伸设置。安装板215可嵌设显示模组400。容纳空间内可容纳电子装置000内的电子元件例如电池模组300、主板等。
其中,边框可包括第一边框211和第二边框212。第一边框211和第二边框212相对设置,并围设在基板213周围。第一边框211的两端分别设置连接部23,用于与折叠机构40连接。第二边框212的两端分别设置连接部24,用于与折叠机构40连接。连接部23和连接部24相对设置,以便于第二壳体20a分别与第一壳体10、第三壳体20b连接。
基板213为板状结构。基板213在第一边框211和第二边框212处的边缘,分别向第一边框211和第二边框212一侧延伸设置,以形成包裹第一边框211和第二边框212外表面的装饰壳体。装饰壳体的外表面用于与后盖22的外表面相匹配,使得第二壳体20a的外表面线条柔和、美观。
后盖22可为板状结构,其可覆盖在基板213远离边框一侧的表面上。后盖22上采用冲压、弯折等工艺形成凸肋221,以用于增强后盖22的强度。基板213可设置凹槽以容纳后盖22。当然,基板213和后盖22也可以采用其他连接方式例如卡扣结构连接、螺接结构连接、焊接、胶粘接等。
抵接件27可以设于后盖22的相对两侧边缘,以便于靠近第一壳体10一侧的抵接件27与设于第一壳体10后盖12上的抵接件17对应抵接,并便于靠近第三壳体20b一侧的抵接件27与设于第三壳体20b后盖22上的抵接件27对应抵接,进而对展开状态的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a或者第二壳体20a和第三壳体20b进行支撑固定。
在一实施例中,抵接件27可以分别设于后盖22的靠近第一壳体10和第三壳体20b的侧壁上,以避免抵接件27占用后盖22外部的空间,使得后盖22背离容纳空间的表面更加平整。
或者,抵接件27还可以同时设置在后盖22的侧壁和背离容纳空间的表面上,本申请实施例对抵接件27的具体设置位置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地,在一实施例中,抵接件27可以与后盖22一体成型。例如,当后盖22采用金属材料形成时,可以将抵接件27设置为与后盖22一体的金属材料,在冲压或者弯折形成后盖22后,即可同时形成位于后盖22上的抵接件27,如此,简化抵接件27的制作工艺,提升壳体组件100的生产效率。
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抵接件27还可以采用粘接或者焊接等方式与后盖22连接。例如,可以采用热熔胶制作抵接件27。具体地,可以在后盖22的侧壁上点胶形成多个凸起,多个凸起冷却后即形成固态的抵接件27,以用于相邻壳体之间的支撑固定。
如图12和图13所示,设于第二壳体20a的后盖22朝向第一壳体10一侧上的抵接件27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或者四个等。设于第二壳体20a的后盖22朝向第三壳体20b一侧的抵接件27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或者四个等。至少两个抵接件27沿垂直于至少两个壳体的连接方向的方向间隔设置。即,至少两个抵接件27沿第二壳体20a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以在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a的连接处形成稳定的支撑,并在第二壳体20a和第三壳体20b的连接处形成稳定的支撑,以提升抵接件27对相邻两个壳体的抵接支撑作用力。
如图12和图13所示,吸合件25可以设于第二壳体20a的后盖22靠近第一壳体10的边缘。具体地,在后盖12靠近第一壳体10的边缘设有磁铁安装槽222,吸合件25嵌设于磁铁安装槽222内。吸合件25可以粘接固定于磁铁安装槽222内,吸合件25可以与磁铁安装槽222过盈配合卡设于磁铁安装槽222内,吸合件25还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于磁铁安装槽222内,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其中,磁铁安装槽222的结构和吸合件25的结构及其在第二壳体20a上的设置方式与第一壳体10上的吸合件15的结构和设置方式大致相同,请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14所示,图14揭露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的壳体组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由于第二壳体20a相对第一壳体10绕第一折叠机构40a转动时会同时带动第三壳体20b和第四壳体30与第二壳体20a一起转动,使得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a连接位置处所受到的重力的作用较大,进而可以设置位于第二壳体20a靠近第一壳体10一侧的吸合件25的长度大于第二壳体20a靠近第三壳体20b一侧的吸合件25的长度,以提升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a之间的连接强度。
如图12所示,第一边框211远离后盖22的一侧设有第一安装板2151,用于安装磁性件26。第二边框212远离后盖22的一侧设有第二安装板2152,用于安装磁性件26。位于第一安装板2151上的磁性件26和位于第二安装板2152上的磁性件26沿与至少两个壳体的连接方向垂直的方向设于第二壳体20a的相对两侧。通过在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板2151和第二安装板2152上均设置磁性件26,可以将第二壳体20a的相对两侧均进行固定,不仅可以使得壳体组件100受力均匀,而且可以增强相对折叠的壳体的连接强度,以提升壳体组件100的稳定性。
其中,磁性件26的结构及其在第一安装板2151和第二安装板2152上的设置方式与第一壳体10上的磁性件26的结构和设置方式大致相同,请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2,连接部23用于固定折叠机构40,实现折叠机构40的旋转、折叠功能。连接部23收容在第二壳体20a的容纳空间内。连接部23可包括第一连接部231和第一连接部232。第一连接部231和第一连接部232相对设置。第一连接部231和第一连接部232分别位于第一边框211的两端。第一连接部231和第一连接部232可以与第一边框211为一体结构,第一连接部231和第一连接部232也可以采用螺栓连接、焊接、注塑成型等方式安装在第一边框211和/或后盖22上。
具体地,第一连接部231可包括连接部主体2311。连接部主体2311固定在第一边框211朝向第一壳体10的端部。连接部主体2311大致呈长方体形状。连接部主体231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边框211的延伸方向相同。连接部主体2311远离后盖22的一侧的表面,在中部凹陷成容置槽2312,用于对折叠机构40让位。连接部主体2311在容置槽2312两侧分别设置安装孔2313,用于安装折叠机构40,以便通过折叠机构40与第一壳体10连接在一起。当然,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231可以采用图2所示的第一连接部13,也可以采用图3所示的第二连接部14。
第一连接部232可包括连接部主体2321。连接部主体2321固定在第一边框211远离第一壳体10的端部。连接部主体2321大致呈长方体形状。连接部主体232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边框211的延伸方向相同。连接部主体2321远离后盖22的一侧的表面,在中部凹陷成容置槽2322,用于对折叠机构40让位。连接部主体2321在容置槽2322两侧分别设置安装孔2323,用于安装折叠机构40,以便通过折叠机构40与第三壳体20b连接在一起。当然,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232可以采用图2所示的第一连接部13,也可以采用图3所示的第二连接部14。
请参阅图13,连接部24的构造与连接部23的构造大体相同,具体请参图11,在此不做详细阐述,仅将其主要元件罗列出来,具体配合关系以及功能参考连接部23的介绍。
连接部24收容在第二壳体20a的容纳空间内。连接部24可包括第二连接部241和第二连接部242。第二连接部241和第二连接部242相对设置。第二连接部241和第二连接部242分别位于第二边框212的两端。第二连接部241与第一连接部231相对设置,第二连接部241可包括连接部主体2411。连接部主体2411远离后盖22的一侧的表面,在中部凹陷成容置槽2412。连接部主体2411在容置槽2412两侧分别设置安装孔2413。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241可以采用图3所示的第一连接部13,也可以采用图4所示的第二连接部14。第二连接部242与第一连接部232相对设置,第二连接部242可包括连接部主体2421。连接部主体2421远离后盖22的一侧的表面,在中部凹陷成容置槽2422,用于对折叠机构40让位。连接部主体2421在容置槽2422两侧分别设置安装孔2423,第二连接部242可以采用图3所示的第一连接部13,也可以采用图4所示的第二连接部14。
可以理解地,第二壳体20a上设置的连接部23和连接部24用于与折叠机构40连接。所以连接部23和连接部24在第二壳体20a的位置是可以调整的。例如,第一连接部231和第二连接部241设置在第一边框211,第一连接部232和第二连接部242设置在第二边框212。
请参阅图2,第三壳体20b的构造与第二壳体20a的构造大体相同,请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描述,在此不做详细阐述。
其中,如图14所示,由于第三壳体20b相对第二壳体20a绕第二折叠机构40b转动时会同时带动第四壳体30与第三壳体20b一起转动,使得第三壳体20b和第二壳体20a连接位置处所受到的重力的作用较大,进而可以设置位于第三壳体20b靠近第二壳体20a一侧的吸合件25的长度大于第三壳体20b靠近第四壳体30一侧的吸合件25的长度,以提升第二壳体20a和第三壳体20b之间的连接强度。
其中,如图9所示,设于第三壳体20b上的磁性件26和设于第二壳体20a上的磁性件26关于第二折叠机构40b对称设置,以提升两个磁性件26的吸合强度。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当设于第二壳体20a上的磁性件26为永磁铁时,设于第三壳体20b上的磁性件26也可以为永磁铁,且设于第三壳体20b上的永磁铁的磁性与设于第二壳体20a上的永磁铁的磁性相反,以在第二折叠机构40b将第二壳体20a和第三壳体20b折叠时,设于第三壳体20b上的永磁铁和设于第二壳体20a上的永磁铁吸合固定。
在另一实施例中,当设于第二壳体20a上的磁性件26为永磁铁时,设于第三壳体20b上的磁性件26可以为与永磁铁磁性相吸的金属件,以在第二折叠机构40b将第二壳体20a和第三壳体20b折叠时,设于第三壳体20b上的永磁铁和设于第二壳体20a上的金属件吸合固定。
在又一实施例中,当设于第二壳体20a上的磁性件26为电磁铁时,设于第三壳体20b上的磁性件26可以为电磁铁,在第二折叠机构40b将第二壳体20a和第三壳体20b折叠时,设于第三壳体20b上的电磁铁和设于第二壳体20a上的电磁铁吸合固定。在第二折叠机构40b将第二壳体20a和第三壳体20b展开时,设于第三壳体20b上的电磁铁和设于第二壳体20a上的电磁铁断电,以消除吸合作用力,进而便于壳体组件100展开。
在又一实施例中,当设于第二壳体20a上的磁性件26为电磁铁时,设于第三壳体20b上的磁性件26可以为与电磁铁磁性相吸的金属件,在第二折叠机构40b将第二壳体20a和第三壳体20b折叠时,设于第三壳体20b上的电磁铁和设于第二壳体20a上的金属件吸合固定。在第二折叠机构40b将第二壳体20a和第三壳体20b展开时,设于第三壳体20b上的电磁铁断电,以消除吸合作用力,进而便于壳体组件100展开。
请参阅图15、图16和图17,图15、图16和图17分别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第四壳体的结构示意图。第四壳体30可包括中框31、后盖32、第一连接部33、第二连接部34、吸合件35、磁性件36和抵接件37。中框31的一侧可嵌设显示模组400,用于显示信息。中框31的另一侧可嵌设后盖32以形成容纳空间,用于容纳电池模组300、主板等电子元件。中框31上设置第一连接部33和第二连接部34,用于与折叠机构40连接,便于通过折叠机构40与第三壳体20b连接。中框31上设置磁性件36,在壳体组件100通过折叠机构40折叠时,位于中框31上的磁性件36用于与其它壳体上的磁性件对应相吸,以将折叠后的壳体组件100保持固定。通过在中框31上设置相互吸引的磁性件36,不仅可以在折叠状态下使得至少两个壳体能够牢靠的固定,同时,磁性件36的吸引力也不会太大,便于推动折叠机构40转动壳体以使壳体组件100展开,进而提升电子装置000的使用体验。第四壳体30靠近第三壳体20b的一端设有吸合件35,在壳体组件100通过折叠机构40展开时,位于第四壳体30上的吸合件35用于与位于第三壳体20b靠近第四壳体30的一端的吸合件25对应相吸,以将展开后的第三壳体20b和第四壳体30保持固定。通过在相邻两个壳体相互靠近的一端设置相互吸引的吸合件,可以在相邻两个壳体处于展开状态时,克服重力对壳体的作用力,防止两个壳体相对折叠机构40转动,使得相邻两个壳体位于同一平面上,进而提升壳体组件100的平整度。第四壳体30靠近第三壳体20b的一端设有抵接件37,在壳体组件100通过折叠机构40旋转展开时,位于第四壳体30上的抵接件37用于与位于第三壳体20b靠近第四壳体30的一端的抵接件27对应抵接,实现第四壳体30和第三壳体20b展开时的支撑固定,使得第四壳体30和第三壳体20b齐平,进而提升壳体组件100的平整度。
具体地,中框31可包括边框(例如第一边框311、第二边框312和第三边框313)、基板314和安装板315。边框围设在基板314的周围,可形成容纳空间。安装板315设于边框背离后盖12的一端的内侧壁上,且安装板315向靠近容纳空间的方向延伸设置。
其中,边框可包括第一边框311、第二边框312和第三边框313。第一边框311、第二边框312和第三边框313围设在基板314周围。第一边框311和第三边框313平行设置,第二边框31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边框311和第三边框313的端部连接。第一边框311在远离第二边框312的一端设置第一连接部33,用于与折叠机构40连接。第三边框313在远离第二边框312的一端设置第二连接部34,用于与折叠机构40连接。
第一边框311远离显示模组400的一侧设置卡槽3111,用于安装后盖32。第三边框313远离显示模组400的一侧设置卡槽3131,用于安装后盖32。卡槽3111和卡槽3131相对设置。第二边框312上可设置穿孔3121,用于连通第四壳体30内的容纳空间,便于在穿孔3121处安装电源接口、数据接口、耳机接口、麦克风、摄像模组200等功能件。
后盖32可为板状结构,可嵌设在中框31的一侧,其上采用冲压、弯折等工艺形成凸肋321,以用于增强后盖32的强度。同时,凸肋321的边缘可以置于卡槽3111和卡槽3131内与中框31卡接,实现中框31和后盖32的连接。当然,中框31和后盖32也可以采用其他连接方式例如卡扣结构连接、螺接结构连接、胶粘接、焊接等。后盖32可设置穿孔322,用于安装摄像模组200。
中框31上还可设置装饰壳体316,装饰壳体316的外表面用于与后盖32的外表面上的凸肋321相匹配,使得第四壳体30的外表面线条柔和、美观。装饰壳体316可以和中框31焊接在一起,也可以为一体结构。装饰壳体316和后盖32也可以为一体结构。
抵接件37可以设于后盖32的相对两侧边缘,以便于靠近第三壳体20b一侧的抵接件37与设于第三壳体20b后盖22上的抵接件27对应抵接,进而对展开状态的第三壳体20b和第四壳体30进行支撑固定。
在一实施例中,抵接件37可以设于后盖32的靠近第三壳体20b的侧壁上,以避免抵接件37占用后盖32外部的空间,使得后盖32背离容纳空间的表面更加平整。
或者,抵接件37还可以同时设置在后盖32的侧壁和背离容纳空间的表面上,本申请实施例对抵接件37的具体设置位置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地,在一实施例中,抵接件37可以与后盖32一体成型。例如,当后盖32采用金属材料形成时,可以将抵接件37设置为与后盖32一体的金属材料,在冲压或者弯折形成后盖32后,即可同时形成位于后盖32上的抵接件37,如此,简化抵接件37的制作工艺,提升壳体组件100的生产效率。
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抵接件37还可以采用粘接或者焊接等方式与后盖22连接。例如,可以采用热熔胶制作抵接件37。具体地,可以在后盖32的侧壁上点胶形成多个凸起,多个凸起冷却后即形成固态的抵接件37,以用于相邻壳体之间的支撑固定。
如图15和图16所示,设于第四壳体30的后盖32朝向第三壳体20b一侧上的抵接件37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或者四个等。至少两个抵接件37沿垂直于至少两个壳体的连接方向的方向间隔设置。即,至少两个抵接件27沿第四壳体3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以在第三壳体20b和第四壳体30的连接处形成稳定的支撑,以提升抵接件37对相邻两个壳体的抵接支撑作用力。
其中,可以通过调节吸合件35的材质、大小及设置的相对位置,来调节磁力大小,从而验证出既满足手机折叠状态下的两个部分固定牢靠的需求,又容易实现推动转动的吸合件35的大小和位置。
如图15所示,吸合件35可以设于第四壳体30的后盖32靠近第三壳体20b的边缘。具体地,在后盖32靠近第三壳体20b的边缘设有磁铁安装槽323,吸合件35嵌设于磁铁安装槽323内。吸合件35可以粘接固定于磁铁安装槽323内,吸合件35可以与磁铁安装槽323过盈配合卡设于磁铁安装槽323内,吸合件35还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于磁铁安装槽323内,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其中,磁铁安装槽323的结构和吸合件35的结构及其在第四壳体30上的设置方式与第一壳体10上的吸合件15的结构和设置方式大致相同,请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14所示,由于第四壳体30相对第三壳体20b绕第三折叠机构40c转动时仅有第四壳体30转动,进而可以设置位于第四壳体30靠近第三壳体20b一侧的吸合件35的长度小于第三壳体20b靠近第二壳体20a一侧的吸合件25的长度,以减小第四壳体30和第三壳体20b之间的连接强度,便于推动第四壳体30相对第三壳体20b转动。
如图9、图15和图16所示,第一边框311靠近显示模组400的一侧设置第一安装板3151,用于安装磁性件36。第三边框113靠近显示模组400的一侧设置第二安装板3152,用于安装磁性件36。位于第一安装板3151上的磁性件36和位于第二安装板3152上的磁性件36沿与壳体组件100的连接方向垂直的方向设于第四壳体30的相对两侧。通过在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板3151和第二安装板3152上均设置磁性件36,可以在第四壳体30的相对两侧均进行固定,不仅可以使得壳体组件100受力均匀,而且可以增强相对折叠的壳体的连接强度,以提升壳体组件100的稳定性。
其中,磁性件36的结构及其在第一安装板3151和第二安装板3152上的设置方式与第一壳体10上的磁性件16的结构和设置方式相同,请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其中,设于第四壳体30上的磁性件36和设于第一壳体10上的磁性件16关于第一折叠机构40a对称设置,设于第四壳体30上的磁性件36和设于第三壳体20b上的磁性件26关于第三折叠机构40c对称设置,以提升两个磁性件的吸合强度。
在一实施例中,当设于第四壳体30上的磁性件36为永磁铁时,设于第一壳体10上的磁性件36和设于第三壳体20b上的磁性件36也可以为永磁铁,且设于第四壳体30上的永磁铁的磁性与设于第一壳体10上的永磁铁的磁性相反,以在第一折叠机构40a将第四壳体30和第一壳体10折叠时,设于第四壳体30上的永磁铁和设于第一壳体10上的永磁铁吸合固定。设于第四壳体30上的永磁铁的磁性与设于第三壳体20b上的永磁铁的磁性相反,以在第三折叠机构40c将第四壳体30和第三壳体20b折叠时,设于第四壳体30上的永磁铁和设于第三壳体20b上的永磁铁吸合固定。
在另一实施例中,当设于第四壳体30上的磁性件36为永磁铁时,设于第一壳体10上的磁性件16和设于第三壳体20b上的磁性件26可以为与永磁铁磁性相吸的金属件,以在第一折叠机构40a将第四壳体30和第一壳体10折叠时,设于第四壳体30上的永磁铁和设于第一壳体10上的金属件吸合固定。在第三折叠机构40c将第四壳体30和第三壳体20b折叠时,设于第四壳体30上的永磁铁和设于第三壳体20b上的金属件吸合固定。
在又一实施例中,当设于第四壳体30上的磁性件36为电磁铁时,设于第一壳体10上的磁性件16和设于第三壳体20b上的磁性件26可以为电磁铁,在第一折叠机构40a将第四壳体30和第一壳体10折叠时,设于第四壳体30上的电磁铁和设于第一壳体10上的电磁铁吸合固定。在第一折叠机构40a将第四壳体30和第一壳体10展开时,设于第四壳体30上的电磁铁和设于第一壳体10上的电磁铁断电,以消除吸合作用力。在第三折叠机构40c将第四壳体30和第三壳体20b折叠时,设于第四壳体30上的电磁铁和设于第三壳体20b上的电磁铁吸合固定。在第三折叠机构40c将第四壳体30和第三壳体20b展开时,设于第四壳体30上的电磁铁和设于第三壳体20b上的电磁铁断电,以消除吸合作用力,进而便于壳体组件100展开。
在又一实施例中,当设于第四壳体30上的磁性件36为电磁铁时,设于第一壳体10上的磁性件16和设于第三壳体20b上的磁性件26可以为与电磁铁磁性相吸的金属件,在第一折叠机构40a将第四壳体30和第一壳体10折叠时,设于第四壳体30上的电磁铁和设于第一壳体10上的金属件吸合固定。在第一折叠机构40a将第四壳体30和第一壳体10展开时,设于第四壳体30上的电磁铁断电,以消除吸合作用力。在第三折叠机构40c将第四壳体30和第三壳体20b折叠时,设于第四壳体30上的电磁铁和设于第三壳体20b上的金属件吸合固定。在第三折叠机构40c将第四壳体30和第三壳体20b展开时,设于第四壳体30上的电磁铁断电,以消除吸合作用力,进而便于壳体组件100展开。
请参阅图15,第一连接部33用于固定折叠机构40,实现折叠机构40的旋转、折叠功能。第一连接部33收容在第四壳体30的容纳空间内,第一连接部33设置在第一边框311远离第二边框312一侧的端部。第一连接部33可以和第一边框311为一体结构,其也可以是采用螺栓连接、焊接、注塑成型等方式安装在第一边框311和/或后盖32上。
具体地,第一连接部33可包括连接部主体331。连接部主体331固定在第一边框311的端部。连接部主体331大致呈长方体形状。连接部主体33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边框311的延伸方向相同。连接部主体331远离后盖32的一侧的表面,在靠近第一边框311的一侧凹陷成容置槽332,用于对折叠机构40让位,在远离第一边框311的一侧设置安装孔333,用于安装折叠机构40。第一连接部33可以采用图3所示的第一连接部13,也可以采用图4所示的第二连接部14,也可以采用图12所示的第一连接部231或第一连接部232,也可以采用图13所示的第二连接部241或第二连接部242。
请参阅图16,第二连接部34用于固定折叠机构40,实现折叠机构40的旋转、折叠功能。第二连接部34收容在第四壳体30的容纳空间内,第二连接部34设置在第三边框313远离第二边框312一侧的端部,与第一连接部33相对设置。第二连接部34可以和第三边框313为一体结构,其也可以是采用螺栓连接、焊接、注塑成型等方式安装在第三边框313和/或后盖32上。
具体地,第二连接部34可包括连接部主体341。连接部主体341固定在第三边框313的端部。连接部主体341大致呈长方体形状。连接部主体341的延伸方向与第三边框313的延伸方向相同。连接部主体341远离后盖32的一侧的表面,在靠近第三边框313的一侧凹陷成容置槽342,用于对折叠机构40让位,在远离第三边框313的一侧设置安装孔343,用于安装折叠机构40。第二连接部34可以采用图3所示的第一连接部13,也可以采用图4所示的第二连接部14,也可以采用图12所示的第一连接部231或第一连接部232,也可以采用图13所示的第二连接部241或第二连接部242。
可以理解地是,对于“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连接部”等名称之间可以相互转换,例如“第一连接部”也可以被称为“第二连接部”。
可以理解地是,对于“第一边框”、“第二边框”、“第三边框”以及“边框”等名称之间可以相互转换,例如“第一边框”也可以被称为“第二边框”。
可以理解地,第四壳体30上设置的第一连接部33和第二连接部34用于与折叠机构40连接。所以第一连接部33和第二连接部34在第四壳体30的位置是可以调整的。例如,第一连接部33和第二连接部34均设置在第一边框311,用于在中框31的第一边框311的一侧连接折叠机构40。
请参阅图18,图18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折叠机构的结构示意图。折叠机构40可包括转轴模组(例如,第一转轴模组41、第二转轴模组42)、托板(例如,第一托板43、第二托板44)、定位片45和转轴支撑架46。具体地,转轴支撑架46置于壳体组件100中相邻两个壳体之间,例如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a之间,例如第二壳体20a和第三壳体20b之间,例如第三壳体20b和第四壳体30之间。第一转轴模组41和第二转轴模组42分别位于转轴支撑架46的两端,并与转轴支撑架46连接。第一转轴模组41和第二转轴模组42均可以使壳体组件100中相邻两个壳体连接在一起,例如第一转轴模组41和第二转轴模组42均可以使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a连接在一起,例如第一转轴模组41和第二转轴模组42均可以使第二壳体20a和第三壳体20b连接在一起,例如第一转轴模组41和第二转轴模组42均可以使第三壳体20b和第四壳体30连接在一起。第一托板43和第二托板44对称设置。第一托板43位于第一转轴模组41和第二转轴模组42之间,并分别与第一转轴模组41和第二转轴模组42转动连接。第二托板44位于第一转轴模组41和第二转轴模组42之间,并分别与第一转轴模组41和第二转轴模组42转动连接。第一托板43和第二托板44可搭载在转轴支撑架46上,用于承载显示模组400。第一托板43和第二托板44和显示模组400固定在一起,用于保护显示模组400,避免显示模组400在折叠机构40折叠时弯折损坏。定位片45固定在转轴支撑架46内部,可用于固定转轴模组(例如第一转轴模组41、第二转轴模组42),也可用于对托板(例如第一托板43、第二托板44)和显示模组400限位,以保护显示模组400。
请参阅图18、图19和图20,图19和图20分别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转轴模组不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在折叠机构40中,转轴模组可包括两个,例如第一转轴模组41和第二转轴模组42。第一转轴模组41和第二转轴模组42对称设置在转轴支撑架46两端。转轴模组可包括装饰盖47、第一连接件48和第二连接件49。具体地,第一连接件48的一端与壳体组件100例如第一壳体10连接,另一端用装饰盖47固定在转轴支撑架46上。第二连接件49的一端与壳体组件100例如第二壳体20a连接,另一端用装饰盖47固定在转轴支撑架46上。
请参阅图19和图20,装饰盖47可包括装饰盖主体471、侧壁472和连接柱473。具体地,连接柱473可为两个,对称设置并形成在装饰盖主体471朝向转轴支撑架46一侧的表面,并向转轴支撑架46一侧延伸设置,用于与转轴支撑架46连接。两个连接柱473分别用于安装第一连接件48和第二连接件49,使得第一连接件48和第二连接件49可绕连接柱473的轴线转动。侧壁472位于两个连接柱473所在平面的同一侧,侧壁472自装饰盖主体471的边缘向转轴支撑架46的一侧延伸设置。侧壁472向转轴支撑架46一侧延伸,可延伸至第一连接件48和第二连接件49的转动路径上,用于对第一连接件48和第二连接件49绕连接柱473转动的范围进行限定;即侧壁472被配置为延伸至第一及第二连接件48、49转动的路径上,用于限制第一及第二连接件48、49转动的路径范围。
第一连接件48的一端可设置连接孔482,以便于第一连接件48在连接孔482处可套设在连接柱473上,使得第一连接件48可绕连接柱473转动。第一连接件48的另一端可与壳体组件100例如第一壳体10的第一连接部13连接。例如,第一连接件48上设置安装孔483,以与安装孔133相对设置,便于利用螺栓、插销等结构穿过安装孔133和安装孔483将第一连接件48和第一连接部13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一连接件48对应于壳体组件100例如第一连接部13的容置槽132的部位向容置槽132内凸伸设置,以形成凸伸部484。凸伸部484上设置托板过孔485,以便于安装托板,便于托板转动。托板过孔485的延伸方向与连接柱473的延伸方向一致。可以理解地,安装孔483、凸伸部484及托板过孔485可以统称为连接部。
第二连接件49与第一连接件48对称设置。第二连接件49的一端可设置连接孔492以便于连接孔492可套设在连接柱473上,使得第二连接件49可绕连接柱473转动。第二连接件49的另一端可与壳体组件100例如第二壳体20a的第一连接部231连接。例如,第二连接件49上设置安装孔493,以与安装孔2313相对设置,便于利用螺栓穿过安装孔2313和安装孔493将第二连接件49和第一连接部231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二连接件49对应于壳体组件100例如第一连接部231的容置槽2312的部位向容置槽2312内凸伸设置,以形成凸伸部494。凸伸部494上设置托板过孔495,以便于安装托板,便于托板转动。托板过孔495的延伸方向与连接柱473的延伸方向一致。可以理解地,安装孔493、凸伸部494及托板过孔495可以统称为连接部。
请参阅图20和图21,图21揭露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转轴模组的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20,托板过孔485、495为圆形通孔,便于托板与第一连接件48、第二连接件49转动连接。请参阅图21,托板过孔485、495为条形通孔,便于托板在条形通孔内移动,在托板带动显示模组400转动时,显示模组400将会弯曲变形,托板在托板过孔485、495内的移动将对显示模组400避让使得显示模组400不在壳体组件100折叠过程中损坏。当然图21中的托板过孔485、495并不限定于条形通孔,其也可以为其他可以使得托板移动的异形孔。
请参阅图18、图22和图23,图22和图23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托板不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托板可包括两个,分别为第一托板43和第二托板44。第一托板43和第二托板44对称设置,用于与显示模组400粘接在一起,用于在壳体组件100折叠或展开过程中承载显示模组400,使得显示模组400可弯曲折叠,使得显示模组400展开时表面趋于平整。
具体地,托板可包括连接板431和让位板433。连接板431可为条形板状结构,用于与显示模组400粘结固定,其一边缘设置枢接部432,用于与第一转轴模组41的托板过孔485转动连接,用于与第二转轴模组42的托板过孔485转动连接。枢接部432自连接板431的边缘向远离显示模组400的一侧延伸设置。枢接部432的部分位置断开以形成开口4321,用于对电子装置000内部的电子元件例如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即柔性电路板,本文统称FPC)等让位,以便壳体组件100内的各个壳体间的电路连接在一起。枢接部432的部分位置断开以在连接板431的边缘处形成相对的两个枢接端4322,以便于通过枢接轴例如螺钉、螺柱、连接柱473等连接枢接端4322和第一转轴模组41例如托板过孔485。
让位板433可为条形板状结构,让位板433和连接板431连接在一起,连接板431向转轴支撑架46内延伸设置,让位板433位于连接板431朝向转轴支撑架46的一侧,并向转轴支撑架46一侧倾斜设置,以使得连接板431和让位板433之间有一夹角,夹角的角度范围为5°-45°。让位板433用于对折叠过程中的显示模组400进行让位。让位板433朝向第一转轴模组41的边缘向第一转轴模组41凸伸设置凸部434,让位板433朝向第二转轴模组42的边缘向第二转轴模组42凸伸设置凸部434。凸部434用于与转轴支撑架46配合,用于避免托板脱离转轴支撑架46造成显示模组400反向变形的弯折损伤。
请参阅图18,定位片45可为四个,定位片45安装在转轴支撑架46上。分别对应第一转轴模组41和第二转轴模组42的每一个连接柱473,用于避免连接柱473与托板、显示模组400直接接触导致的刮伤,另外也可对托板进行了限位,避免托板沿其转轴的轴线移动造成显示模组400的损伤。定位片45可通过胶粘接、焊接、卡扣连接等形式安装在转轴支撑架46上。在一实施例中,定位片45可与转轴支撑架46为一体结构。
请参阅图18、图24和图25,图24和图25分别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转轴支撑架不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其包括支撑架主体461、支撑架侧壁462和倒扣结构463。具体地,支撑架主体461为板状结构。支撑架主体461可包括两个,平行且对称设置。支撑架侧壁462位于两个支撑架主体461之间,支撑架侧壁462的边缘与两个支撑架主体461的边缘连接,且与两个支撑架主体461形成收容空间,支撑架侧壁462朝向显示模组400的一侧开口,用于收容显示模组400以及承载托板。支撑架侧壁462朝向壳体组件100例如第一壳体10一侧的外表面可为弧面,支撑架侧壁462朝向壳体组件100例如第二壳体20a一侧的外表面可为弧面,以便于折叠机构40在折叠时不受支撑架侧壁462的阻挡。支撑架主体461设置枢接孔4611以对应于每一个连接柱473,便于与每一个连接柱473固定连接,即,每个支撑架主体461上设置两个枢接孔4611。支撑架主体461在收容空间内的表面向内凹陷以形成定位槽4612。定位槽4612为两个,分别位于两个枢接孔4611的位置处。每个定位槽4612处可安装一个定位片45,以避免连接柱473与托板或显示模组400的直接接触。当然,连接柱473穿过定位槽4612可和定位片45转动连接。支撑架主体461在支撑架侧壁462的开口处设置倒扣结构463,以便于与凸部434配合,避免让位板433脱离收容空间。避免显示模组400折弯过程中不会反变形,同时又不会限定显示模组400的折弯运动造成显示模组400损伤。倒扣结构463为四个,定位槽4612向显示模组400一侧延伸设置以形成安装倒扣结构463的安装位。安装在一个支撑架主体461上的两个倒扣结构463之间有凹位,便于让位板433上的凸部434从凹位伸入收容空间完成安装,在折叠机构40进行折叠时,凸部434被倒扣结构463限位在收容空间内。安装在一个支撑架主体461上的两个倒扣结构463可为一体结构,中部有凹位。倒扣结构463也可与转轴支撑架46为一体结构,倒扣结构463自支撑架主体461在支撑架侧壁462的开口一侧的边缘,向第一转轴模组41和第二转轴模组42的中间位置凸伸设置。
请参阅图24和图25,支撑架主体461朝向装饰盖47的一侧设置限位挡块4613,用于阻挡第一连接件48和第二连接件49的旋转,避免第一连接件48和第二连接件49超范围旋转导致显示模组400被拉扯损坏。限位挡块4613还可以保障电子装置000在展开时趋于平面。
请参阅图2,摄像模组200可包括两个,分别为后置摄像模组201和前置摄像模组202。其中后置摄像模组201可安装于第四壳体30的穿孔322处,前置摄像模组202可安装于穿孔3121处。
摄像模组200可为潜望式长焦摄像头、广角摄像头和大广角摄像头中一种或多种。具体地,潜望式长焦摄像头相较于立式镜头,可通过改变光线的传播路径来降低对摄像头的高度的要求,进而可以减小电子装置000的整体厚度。潜望式长焦摄像头的视场角可在10~30度范围内,其焦距较大,一般用于拍摄远景,从而获得远景清晰的图像。立式镜头指的是镜头的光轴为一条直线,比如广角摄像头、大广角摄像头。广角摄像头的视场角为普通视场角,视场角在80~110度范围内,具有高像素和大像素点的优势,用于非远景或者近景,可正常拍摄物体。大广角摄像头的视场角为超大广角,视场角在110~130度范围内,用于广角拍摄,有利于提高光学变焦倍数。大广角摄像头的视场角较大,对应的,大广角摄像头的焦距较短,因此,大广角摄像头一般用于拍摄近景,从而获得物体的局部特写图像。在一实施例中,电子装置000可安装3个摄像头,第一摄像头为潜望式长焦摄像头,其视场角为10度、12度、15度、20度、26度或30度等角度。第二摄像头为大广角摄像头,其视场角为110度、112度、118度、120度、125度或130度等角度。第三摄像头为广角摄像头,其视场角为80度、85度、90度、100度、105度或110度等角度。
请参阅图2,显示模组400可为柔性显示屏,其是由柔软的材料制成,可变型可弯曲的显示装置。其可以嵌设在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20a、第三壳体20b和第四壳体30上,用于显示信息。显示模组400可为一体结构,当然,显示模组400也可以为四个柔性显示屏的组合体,四个柔性显示屏分别嵌设在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20a、第三壳体20b和第四壳体30上。
请参阅图26,其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部分结构剖视结构示意图。其中,以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a为例,在第一折叠机构40a处进行折叠。连接板431与显示模组400粘结固定在一起,连接板431与让位板433形成的夹角可对显示模组400让位,避免在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a折叠后让位板433对显示模组400挤压造成永久性损伤;收容空间被配置为当第一折叠机构40a合拢时收容显示模组400。
进一步地,电子装置000还可以为外折结构。本实施例中的电子装置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电子装置000的结构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磁性件设置于壳体背离显示模组的一侧。当相邻壳体相对折叠时,壳体的后盖相对设置,可以将磁性件设置于壳体背离显示模组的一侧,即设置于壳体的后盖上,以提升磁性件的吸合强度,进而提升壳体组件在折叠状态下的稳定性。
在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7,图27揭露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的电子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壳体的数量为一个,壳体组件100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20和第三壳体30。折叠机构40可包括两个,例如第一折叠机构40a和第二折叠机构40b。第一壳体10通过第一折叠机构40a和第二壳体20连接在一起,第二壳体20通过第二折叠机构40b和第三壳体30连接在一起。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20、第三壳体30和折叠机构40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相同,请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28,图28揭露了本申请又一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剖视结构及其局部放大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电子装置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电子装置000的结构大体相同,下面仅对电子装置的不同之处进行详细说明,而相同的部分请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具体地,如图28所示,壳体组件100还包括电磁扣50。其中,以设置于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a之间的电磁扣50为例进行说明。在第二壳体20a靠近第一壳体10的一侧设置装配槽51,在第一壳体10靠近第二壳体20a的一侧设置限位槽52,电磁扣50设于装配槽51内。电磁扣50包括永磁铁53和电磁铁54,永磁铁53固定于装配槽51内,电磁铁54滑动设于装配槽51内,当电磁铁54的磁性和永磁铁53的磁性相同时,永磁铁53推动电磁铁54移动以使电磁铁54的相对两端分别位于限位槽52和装配槽51内,当电磁铁54的磁性和永磁铁53的磁性相异时,永磁铁53驱动电磁铁54移动以使电磁铁54完全位于装配槽51内。如此,通过在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a之间设置相互配合的永磁铁53和电磁铁54,在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a相对展开时,可以对电磁铁54通电,以使电磁铁54的磁性和永磁铁53的磁性相同,永磁铁53对电磁铁54的磁性作用力驱动电磁铁54移动,以使电磁铁54的相对两端分别位于限位槽52和装配槽51内,进而,电磁扣50可以将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a保持平整,避免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a相对第一折叠机构40a弯曲。在需要将第二壳体20a相对第一壳体10折叠时,可以对电磁铁54通电,以使电磁铁54的磁性和永磁铁53的磁性相异,永磁铁53对电磁铁54的磁性作用力驱动电磁铁54移动,以使电磁铁54完全位于装配槽51内,进而解除电磁扣50对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a的限制作用,便于将第二壳体20a相对第一壳体10折叠。
可以理解地,在另一实施例中,装配槽51和限位槽52还可以反过来设置,即可以在第二壳体20a靠近第一壳体10的一侧设置限位槽52,在第一壳体10靠近第二壳体20a的一侧设置装配槽51,电磁扣50设于装配槽51内。其中,装配槽51和限位槽52的结构以及电磁扣50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相同,请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其中,装配槽51和限位槽52可以相对设于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a边框的位置处,以避免电磁扣50与设于容纳空间内的元件产生干涉。或者,装配槽51和限位槽52还可以相对设于后盖12上,或者,装配槽51和限位槽52还可以相对设于安装板115上,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如图28所示,电磁铁54包括磁吸部542和限位部544,磁吸部542与永磁铁53相对设置,限位部544连接于磁吸部542背离永磁铁53的一侧,限位部544用于在磁吸部542的带动下插置于限位槽52内或者自限位槽52内移出。
具体地,磁吸部542用于与设于容纳空间内的主板电连接,进而通过主板控制电磁铁54的通电方向。限位部544可以不具有磁性,仅用于在磁吸部542的作用下与限位槽52配合,以插置于限位槽52内或者自限位槽52内移除。通过将电磁铁54设置为不同材质的两个部分,可以便于提升限位部544的结构强度,进而提升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a之间的支撑作用力,使得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a的支撑结构更加稳定。
进一步地,壳体组件100还包括电磁罩60,电磁罩60封盖装配槽51的开口,以形成安装腔。具体地,装配槽51具有位于容纳空间内的开口,以便于电磁扣50的安装。电磁电磁罩60盖设于装配槽51的开口,以封盖电磁扣50。将电磁扣50设于电磁罩60的安装腔内,一方面可以避免电磁扣50的磁场对容纳空间内的电子元件产生干扰,另一方面也可以便于保护电磁扣50。
进一步地,在电磁罩60朝向第二壳体20a的一侧设有避让孔62,电磁铁54的磁吸部542设于电磁罩60的安装腔内,电磁铁54的限位部544自避让孔62穿设伸出安装腔。如此,不仅可以避免磁吸部542对容纳空间内的电子元件产生干扰,而且避让孔62也可以对限位部544的移动进行导向,便于限位部544与限位槽52对位配合。
其中,在一实施例中,相互配合的装配槽51和限位槽52的数量可以为一组,一组装配槽51和限位槽52设于任一边框的位置处,以在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a的其中一侧形成支撑。
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相互配合的装配槽51和限位槽52的数量可以为二组,二组装配槽51和限位槽52分别设于两个相对的边框的位置处,以在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a的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形成支撑,使得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a受力均匀,并且可以提升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a的支撑稳定性。
进一步地,壳体组件100还可以包括传感器70,传感器70用于检测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a之间的角度,并将该角度信息反馈至主板。主板接收传感器所检测的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a之间的角度信息,并控制电源向电磁铁54通电,以便于电磁铁54相对于永磁铁53移动。传感器70可以采用霍尔元件、光电传感器、或者陀螺仪等,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其中,当相互配合的装配槽51和限位槽52的数量为一组时,传感器可以设于装配槽51和限位槽52的同一侧,或者设于装配槽51和限位槽52的相对侧。当相互配合的装配槽51和限位槽52的数量为二组时,传感器可以设于任一组装配槽51和限位槽52的位置处,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两个壳体,每一所述壳体上均设置有磁性件;和
折叠机构,包括转轴模组和转轴支撑架,所述转轴支撑架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壳体之间,所述转轴模组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两个转轴模组设置于所述转轴支撑架的相对两端,每一所述转轴模组用于将相邻的两个所述壳体分别与所述转轴支撑架转动连接,当相邻两个所述壳体通过所述折叠机构折叠时,位于所述壳体上的所述磁性件对应相吸,以将折叠后的所述壳体组件保持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所述折叠机构包括第一折叠机构和第二折叠机构,所述第一折叠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折叠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转动连接;
所述第三壳体上的磁性件和所述第一壳体上的磁性件关于所述第一折叠机构对称设置,所述第三壳体上的磁性件和所述第二壳体上的磁性件关于所述第二折叠机构对称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三壳体和第四壳体,所述折叠机构包括第一折叠机构、第二折叠机构和第三折叠机构,所述第一折叠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折叠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三折叠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三壳体和所述第四壳体转动连接;
所述第四壳体上的磁性件和所述第一壳体上的磁性件关于所述第一折叠机构对称设置,所述第三壳体上的磁性件和所述第二壳体上的磁性件关于所述第二折叠机构对称设置,所述第四壳体上的磁性件和所述第三壳体上的磁性件关于所述第三折叠机构对称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设于每一所述壳体上的所述磁性件均为永磁铁,且所述第一壳体上的所述磁性件和所述第四壳体上的所述磁性件的磁性相反,所述第二壳体上的所述磁性件和所述第三壳体上的所述磁性件的磁性相反,所述第三壳体上的所述磁性件和所述第四壳体上的所述磁性件的磁性相反。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壳体和所述第四壳体上的所述磁性件为磁性相反的永磁铁,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上的所述磁性件为与永磁铁磁性相吸的金属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壳体上的所述磁性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磁性件沿与所述至少两个壳体的连接方向垂直的方向设于所述壳体的相对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壳体均包括中框和后盖,所述后盖连接于所述中框的一侧以围设形成容纳空间,所述中框背离所述后盖的一端向靠近所述容纳空间的方向延伸设置有安装板,所述磁性件设置于所述安装板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板背离所述容纳空间的一侧设有安装槽,所述磁性件嵌设于所述安装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件经所述安装槽露出的表面与所述安装板开设所述安装槽的表面共面。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性件设于所述安装板朝向所述容纳空间的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转轴模组均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分别与所述转轴支撑架旋转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分别用于与相邻的两个所述壳体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支撑架内部设置有收容空间,表面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收容空间连通;所述折叠机构包括第一托板和第二托板,所述第一托板和所述第二托板设置于所述转轴支撑架的另外相对两侧,且搭载在所述转轴支撑架位于所述开口处的边缘上,所述第一托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托板的另一端延伸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第二托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托板的另一端延伸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设有与所述第一托板枢接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被配置为所述第一托板的枢接轴在所述第一滑槽内可移动;所述第二连接件设有与所述第二托板枢接的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被配置为所述第二托板的枢接轴在所述第二滑槽内可移动。
14.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装置包括显示模组和如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所述显示模组嵌设在所述壳体组件的一侧,用于显示信息。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为柔性显示屏,所述电子装置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柔性显示屏位于所述壳体组件相对的表面上,所述磁性件与所述柔性显示屏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同一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为柔性显示屏,所述电子装置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柔性显示屏位于所述壳体组件相背的表面上,所述磁性件设置于所述壳体背离所述柔性显示屏的一侧。
CN202020462001.9U 2020-04-01 2020-04-01 电子装置及其壳体组件 Active CN2120866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62001.9U CN212086652U (zh) 2020-04-01 2020-04-01 电子装置及其壳体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62001.9U CN212086652U (zh) 2020-04-01 2020-04-01 电子装置及其壳体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086652U true CN212086652U (zh) 2020-12-04

Family

ID=735638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462001.9U Active CN212086652U (zh) 2020-04-01 2020-04-01 电子装置及其壳体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086652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28277A (zh) * 2020-12-25 2021-04-0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3124043A (zh) * 2021-04-26 2021-07-16 闪耀现实(无锡)科技有限公司 磁吸式铰接机构及智能眼镜
CN113676577A (zh) * 2021-08-17 2021-11-1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机构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28277A (zh) * 2020-12-25 2021-04-0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3124043A (zh) * 2021-04-26 2021-07-16 闪耀现实(无锡)科技有限公司 磁吸式铰接机构及智能眼镜
CN113124043B (zh) * 2021-04-26 2024-04-12 闪耀现实(无锡)科技有限公司 磁吸式铰接机构及智能眼镜
CN113676577A (zh) * 2021-08-17 2021-11-1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3676577B (zh) * 2021-08-17 2024-04-0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机构及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086652U (zh) 电子装置及其壳体组件
US11579463B2 (en) Reflecting module for OIS and camera module including the same
JP6995862B2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モバイル端末
CN212034155U (zh) 折叠机构、壳体、电子装置
CN108322571B (zh) 一种移动终端
CN209105229U (zh) 折叠式移动终端
RU2358296C1 (ru) Отражающий элемент для переносного электронного устройства
US20230131590A1 (en) Foldable mobile terminal, and heat dissipation system and housing thereof
WO2023011173A1 (zh) 防抖机构、拍摄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212034150U (zh) 折叠机构、壳体、电子装置
JP2013042486A (ja) 携帯式電子装置用ハウジングアセンブリ
CN212660393U (zh) 电子装置及其壳体组件
CN212086651U (zh) 电子装置及其壳体组件
CN212183851U (zh) 电子装置及其壳体组件
CN212231838U (zh) 电子装置及其壳体组件
CN210007730U (zh) 移动终端
CN212034154U (zh) 折叠机构、壳体、电子装置
CN209980123U (zh) 电子装置及其柔性屏折叠装置
US8901784B2 (en) Voice coil motor with spacer
CN212084547U (zh) 电子装置
CN110166658B (zh) 摄像头组件与电子设备
CN212627184U (zh) 充电装置、电子系统
CN212034151U (zh) 电子装置
CN115250304A (zh) 终端设备
CN212034152U (zh) 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