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086169U - 一种uart通讯隔离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uart通讯隔离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086169U
CN212086169U CN202020673426.4U CN202020673426U CN212086169U CN 212086169 U CN212086169 U CN 212086169U CN 202020673426 U CN202020673426 U CN 202020673426U CN 212086169 U CN212086169 U CN 2120861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or
circuit
isolation
diode
tri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67342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麒麟
俞峰
刘斌生
张凤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an Scud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an Scud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an Scud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an Scud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67342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0861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0861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0861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Protection Of Stat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本发明涉及一种UART通讯隔离电路包括隔离电路接收电路和隔离发送电路;所述隔离电路接收电路和所述隔离发送电路连接。本实用新型无需隔离电源和隔离IC即可实现电路隔离,所述UART通讯隔离电路使用普通分立器件,具有极低成本。同时具备高速通讯功能,以及超低功耗(无数据传输时,0功耗;有数据发送时有少量功耗)。可完美的解决隔离通讯通讯电路所带来的弊端。

Description

一种UART通讯隔离电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BMS电池管理领域,特别是一种UART通讯隔离电路。
背景技术
锂电池超过一定的温度、电压、电流范围就有安全风险,因此需要BMS进行电压、电流、温度采集和保护。BMS中使用的开关保护器件一般为NMOS,其过电流能力大,工艺稳定,成本低。但由于NMOS需要用正压驱动,因此放在负(GND)端保护比较合适,放在正(B+),则需要加入升压泵IC才能对NMOS进行开关控制,其成本较高。因此如图1中的负端NMOS开关保护是最合适的BMS架构。随着智能产品需求越来越高,电池也逐步往智能化发展。系统端需要通过通讯获取更多的电芯相关信息,电压、电流、温度、SOC、SOH、历史信息等等。这一般都通过BMS MCU的通讯接口发出去。UART(MCU自带)作为一种最低廉的通讯接口方式,也被广泛使用。但如图1,在负端保护场景中,当BMS发生放电保护 Q1 OFF,则B-和 P-会断开,但P+还与负载连接在一起,因此整个负载都会带上P+的高压,包含连接的UART_TX/UART_RX PIN脚,此高压因为和BMS MCU的 PIN脚直接相连,而MCU又都是以B-为供电,因此这样断开会导致MCU 接入高压,而击穿。导致BMS失效,甚至可能导致安全问题。因此为了解决该问题一般采用图2的方案架构,使用隔离电路隔离MCU的 UART_TX/UART_RX 管脚,使得外部高压无法进入BMS MCU系统,同时也需要加上隔离电源电路,来提供给隔离芯片供电。其中隔离电源电路也可由负载提供。
图2现有方案的成本较高,由于需要加上隔离电路以及隔离电源。其中隔离电路需要支持高速100kbps以上的通讯速率,一般采用专用数字隔离通讯IC,如ADI ADuM1201芯片或 TI ISO7021芯片,以及也可以使用高速通讯光耦器件。成本较高,超过1$;其次还需要隔离电源,也需要较高成本。同时IC工作时都有较高功耗,会导致BMS整体运行功耗较高,不利于电池包的存储。容易导致电池深度过放,而导致电池包保费,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UART通讯隔离电路,具有高可靠性,高速通讯以及低功耗等特点,极大的提升电池包的存储寿命,降低电池包因功耗过大导致过放电而损坏的概率。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方案实现:一种UART通讯隔离电路,包括隔离电路接收电路和隔离发送电路;所述隔离电路接收电路和所述隔离发送电路连接;所述隔离接收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二极管D1、第二稳压二极管D2;所述第一电阻R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稳压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并作为UART RX信号输入端;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接电源;所述第二稳压二极管D2的阳极接地并与所述隔离发送电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与所述第二稳压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与所述第一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2的另一端作为ISO RX信号输出端;
所述隔离发送电路包括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四电阻R4、第七电阻R7、第四二极管D4、第六电阻R6、第八电阻R8、第五电阻R5、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所述第一电容C1的一端与所述第四电阻R4的一端连接,并作为UART TX信号输入端;所述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并均与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电源;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七电阻R7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接地,并与所述隔离发送电路的第二稳压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七电阻R7的一端还分别与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和所述第二电容C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与所述第六电阻R6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第八电阻R8的一端连接,并均连接到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所述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并接地;所述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五电阻R5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作为ISO TX信号输出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使用本实用新型,可以极大的降低BMS的隔离UART通讯的成本,同时本实用新型具有高可靠性,高速通讯以及低功耗等特点,极大的提升电池包的存储寿命,降低电池包因功耗过大导致过放电而损坏的概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现有技术中的系统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针对图1场景的常规实施方案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应用UART通讯隔离电路的锂电池BMS系统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UART通讯隔离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本实施例提供了如图4所示,本实施提提供一种UART通讯隔离电路,包括隔离电路接收电路和隔离发送电路;所述隔离电路接收电路和所述隔离发送电路连接;所述隔离接收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二极管D1、第二稳压二极管D2;所述第一电阻R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稳压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并作为UART RX信号输入端;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接电源;所述第二稳压二极管D2的阳极接地并与所述隔离发送电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与所述第二稳压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与所述第一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2的另一端作为ISO RX信号输出端;
所述隔离发送电路包括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四电阻R4、第七电阻R7、第四二极管D4、第六电阻R6、第八电阻R8、第五电阻R5、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所述第一电容C1的一端与所述第四电阻R4的一端连接,并作为UART TX信号输入端;所述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并均与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电源;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七电阻R7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接地,并与所述隔离发送电路的第二稳压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七电阻R7的一端还分别与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和所述第二电容C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与所述第六电阻R6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第八电阻R8的一端连接,并均连接到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所述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并接地;所述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五电阻R5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作为ISO TX信号输出端。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应用UART通讯隔离电路的锂电池BMS系统,包括AFE、MCU、UART通讯隔离电路、负载、第一MOS管Q3、第四MOS管Q4、保险丝F1和电池组;所述UART通讯隔离电路分别与所述MCU和所述负载连接;所述UART通讯隔离电路包括隔离电路接收电路和隔离发送电路;所述隔离接收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二极管D1、第二稳压二极管D2;所述第一电阻R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稳压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并接收所述MCU的UART RX信号,作为输入信号;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接电源;所述第二稳压二极管D2的阳极接地并与所述隔离发送电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与所述第二稳压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与所述第一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2的另一端作为ISO RX信号输出端,为所述负载提供ISO RX信号;
所述隔离发送电路包括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四电阻R4、第七电阻R7、第四二极管D4、第六电阻R6、第八电阻R8、第五电阻R5、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所述第一电容C1的一端与所述第四电阻R4的一端连接,并接收所述MCU的UART TX作为输入信号;所述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并均与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电源;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七电阻R7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接地,并与所述隔离发送电路的第二稳压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七电阻R7的一端还分别与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和所述第二电容C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与所述第六电阻R6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第八电阻R8的一端连接,并均连接到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所述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并接地;所述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五电阻R5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作为ISOTX信号输出端,为所述负载提供ISO TX信号。
较佳的,在现有技术中的锂电池BMS系统包括AFE、MCU、隔离电路、负载、第一MOS管Q3、第四MOS管Q4、电池组、保险丝F1和隔离电源电路;其中,AFE为模拟前端;F1为保险丝。防止Q3/14失效后 BMS 电流保护功能丧失后F1能起到最后的安全电流保护功能。本实施例去除隔离电源电路,并将隔离电路替换为本实施例的UART通讯隔离电路;所述AFE分别与所述电池组和所述MCU连接,所述MCU与所述UART通讯隔离电路连接;所述UART通讯隔离电路还与所述负载连接;所述第一MOS管Q3和第四MOS管Q4连接,并均与所述AFE连接;所述第一MOS管Q3还与所述电池组连接;所述第四MOS管Q4还与所述负载连接;所述负载还通过保险丝F1与所述电池组连接;所述电池组由电池B1至BX串联组成。 X的取值范围为2~20S。
较佳的,在本实施例中,AFE包括但不限于用于锂电池电压、电流、温度采集的专用芯片。
BMS通过AFE进行电芯电压、温度、电流采集。该数据通过AFE和MCU连接的IIC端口(SDA/SCL ALTERT)传输至MCU进行运算处理,若超过设定的保护值,则MCU通过IIC端口控制AFE进行Q3和Q4的控制,进行相应的充放电停止的保护,从而保护锂电池的使用安全。同时为了保证整个产品系统能实时了解锂电池包的状态,电压、电流、温度、剩余电量等,需要将该数据实时的进行通讯交互。因此需要进行通讯传输。
本实施例无需隔离电源和隔离IC即可实现电路隔离,架构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隔离电路使用普通分立器件,具有极低成本。同时具备高速通讯功能,以及超低功耗(无数据传输时,0功耗;有数据发送时有少量功耗)。可解决隔离通讯通讯电路所带来的弊端。
较佳的,本实施例,a)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隔离电路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隔离接收电路,第二部分是隔离发送电路。b)隔离接收电路主要由4个器件组成,其中D1提供高压防护截止,防止BMS保护时的高压进入BMS的MCU;D2,提供回路的静电防护,防止外部静电打入 BMS MCU导致损坏。R2提供回路限流,避免回路电流过大损坏MCU。R1提供MCU接收管脚的上拉高电平。回路通讯时,通过R1上拉提供高电平,下拉低电平由负载的通讯端提供。因此此隔离接收电路可接收耐高电压以及静电,同时可正常接收负载端的通讯发送信号。因为通讯电路在无数据发送接收时,总线衡为高电平,因此无通讯时总线不会被拉低,无功耗产生。同时D1采用快恢二极管,可提供100kbps以上的高速通讯接收。
隔离发送电路主要由Q1模块电路完成电平转换,Q2电路完成电平恢复,同时Q1以B-为参考地,Q2以P-为参考地,完成发送的通讯地隔离。Q1和Q2之间的连接采用二极管D4和电容C2隔离,当P-为高压时,该信号首先被Q2三极管隔离,其次被D4/C2这两个器件隔离,无法传输到BMS的MCU内部,可以实现高可靠的高压隔离防护。电路中C1和C2使用小容值电容,主要用来加速三极管的开启过程,改善发送电平变换时的边缘斜率,提升发送波形质量。也因此可以满足100kbps以上的高频通讯。由于UART 发送总线空闲时为高电平,此回路电路并不会工作,因此无数据发送时,该回路无功耗。只有在有数据发送时有较小功耗。可以满足BMS的低功耗要求。
c)隔离接收电路主要由R1/R2/D1/D2器件组成,其中R1一端上拉到 MCU工作的3.3V,另一端连接至MCU 的 UART_RX引脚,同时该引脚也同时连接到D1的正极和D2的负极。D2的正极连接到B-,以提供MCU端的静电防护。D1的负极连接到R2电阻的一端,R2电阻的另一端连接至 隔离通讯的发送端,即连接到负载设备的发送管脚。
隔离发送电路主要由Q1电平转换电路,Q2电平恢复电路,以及由D4组成的中间隔离电路。其中Q1转换电路保护C1/R4/R7/Q1组成,其中R4/R7/Q1为基础的三极管开关电路,增加了C1并联在R4上,以加速三极管开关,提升开关斜率。R4的一端连接至MCU的 UART_TX管脚。Q2恢复电路为典型的OC门电路,由Q2/R8/R6/R5组成,其中R5的另一端直接连接到负载电路的接收管脚(接收管脚需要上拉处理)。D4 一端连接到Q1 C级一端连接到R6,以提供两个不同地平面的隔离。C4一端连接到Q1 C级一端连接到 Q2 B级,以加速Q2三极管开关,提升开关斜率。
d) 使用接收隔离电路的 UART_RX端连接至 BMS MCU的通讯接收管脚,ISO_RX 管脚连接到负载到信号发送电路即可。使用发送隔离电路到UART_TX端 连接到BMS_MCU 到通讯发送管脚,ISO_TX 管脚连接至负载接收模块到接收电路即可。如此隔离电路即可正常工作,提供高压隔离防护,低功耗,以及高速通讯到需求。
较佳的,在本实施例中,Q1/Q2可以替换成其他MOSFET等开关器件。
较佳的,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微调或者增删小部分周边电阻或电容器件,也可实现隔离通讯。如修改R1/R2/R4/R7/R6/R5电阻值或者删除C1/C2或变更其电容值等。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用新型保护的是硬件结构,至于控制方法不要求保护。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个较佳的实施方案。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案,凡按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做的任何均等变化和修饰,所产生的功能作用未超出本方案的范围时,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

1.一种UART通讯隔离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隔离电路接收电路和隔离发送电路;所述隔离电路接收电路和所述隔离发送电路连接;所述隔离接收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二极管D1、第二稳压二极管D2;所述第一电阻R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稳压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并作为UART RX信号输入端;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接电源;所述第二稳压二极管D2的阳极接地并与所述隔离发送电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与所述第二稳压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与所述第一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2的另一端作为ISO RX信号输出端;
所述隔离发送电路包括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四电阻R4、第七电阻R7、第四二极管D4、第六电阻R6、第八电阻R8、第五电阻R5、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所述第一电容C1的一端与所述第四电阻R4的一端连接,并作为UART TX信号输入端;所述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并均与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电源;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七电阻R7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接地,并与所述隔离发送电路的第二稳压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七电阻R7的一端还分别与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和所述第二电容C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与所述第六电阻R6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第八电阻R8的一端连接,并均连接到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所述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并接地;所述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五电阻R5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作为ISO TX信号输出端。
CN202020673426.4U 2020-04-28 2020-04-28 一种uart通讯隔离电路 Active CN2120861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73426.4U CN212086169U (zh) 2020-04-28 2020-04-28 一种uart通讯隔离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73426.4U CN212086169U (zh) 2020-04-28 2020-04-28 一种uart通讯隔离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086169U true CN212086169U (zh) 2020-12-04

Family

ID=735933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673426.4U Active CN212086169U (zh) 2020-04-28 2020-04-28 一种uart通讯隔离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0861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74770B (zh) 充电保护装置
CN209389733U (zh) 锂电池保护板
CN110226258A (zh) 电池组和包括该电池组的电力系统
CN112398096B (zh) 一种超低功耗的锂电池保护电路
CN112311038B (zh) 一种充放电保护电路、终端设备及电池放电控制方法
CN212086169U (zh) 一种uart通讯隔离电路
CN107210296A (zh) 自感测逆电流保护开关
CN209571861U (zh) 电池充电电路和充电器
CN111464177A (zh) 一种uart通讯隔离电路及应用该电路的锂电池bms系统
CN111030257A (zh) 通信保护装置及方法
CN216959356U (zh) 用于锂电池充放电的保护电路、锂电池管理系统
CN206099392U (zh) 一种恒流控制的充电系统
CN113824179B (zh) 级联电池保护系统和电池保护设备
CN104753108A (zh) 一种后备电源
CN101098074A (zh) 多节锂离子电池组保护电路
CN112954534A (zh) 全集成多功能充电管脚控制电路及无线耳机
CN219843450U (zh) 充放电控制电路、供电电路及储能设备
CN216981550U (zh) 充电控制电路、充电控制装置、巡检机器人
CN220382801U (zh) 电源电路及电源连接组件
CN214045078U (zh) 检测保护系统
CN219304470U (zh) 一种电池的限压保护芯片
WO2022183446A1 (zh) 一种检测电路, 防反灌系统及充电桩
CN215663045U (zh) 一种电池并联管理系统
CN212784795U (zh) 一种多电压电池包管理控制装置
CN221042339U (zh) 充放电保护电路和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