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080107U - 一种新型自动变速器润滑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自动变速器润滑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080107U
CN212080107U CN202020004827.0U CN202020004827U CN212080107U CN 212080107 U CN212080107 U CN 212080107U CN 202020004827 U CN202020004827 U CN 202020004827U CN 212080107 U CN212080107 U CN 2120801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lubricating
valve
limiting valve
press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00482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健涛
袁峥正
虞锡忠
程荣振
邢晓亮
周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rgWarner United Transmission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rgWarner United Transmission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rgWarner United Transmission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rgWarner United Transmission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00482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0801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0801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080107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自动变速器润滑系统,涉及车辆变速器液压控制系统技术领域,包括润滑系统进油口、冷却油进口、液压系统回油油路、轴齿润滑供油口、离合器润滑供油口、变速器散热器、压力过滤器旁通阀、压力过滤器滤芯、润滑油压限制阀进油口、润滑油压限制阀泄油口、油路过滤器、润滑流量调节阀、轴齿润滑流量限制阀、液压阀体、铝制壳体、铜制支撑架和支撑条。本实用新型中取消旁通阀的设计可以有效减小液压控制阀体的复杂程度和体积,减少零部件数量,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可加强变速器散热器的耐压性能,支撑条可加强铜制支撑架的耐压性能,进一步提高变速器散热器的耐压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自动变速器润滑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变速器液压控制系统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涉及一种新型自动变速器润滑系统。
背景技术
在乘用车自动变速器领域,不论是AT、CVT以及DCT类型,一般都有一套液压控制系统,而其中除了采用干式双离合变速器的系统外,其余液压系统都包含换挡控制以及冷却润滑两大组成部分。随着生产制造工艺的不断改进升级,以及控制方法的日趋复杂和完善,自动变速器液压控制系统的设计也不断优化。
目前的自动变速器一般都会采用散热器和过滤器串联布置的形式,所以对于液压系统的润滑部分,在液压控制阀体连接散热器的进出口位置并联一个旁通阀,防止由于冷却器和过滤器堵塞或者低温等情况产生过能力不足,从而导致下游冷却润滑流量不足的问题。但是旁通阀的存在增加了系统的复杂程度和成本,同时也引入了新的风险点——当旁通阀在开启状态卡滞时,未经过滤的油液进入液压系统,很容易导致电磁阀等零件同样发生卡滞失效,造成整个变速器系统故障。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新型自动变速器润滑系统,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解决液压控制阀体内部旁通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自动变速器润滑系统,包括润滑系统进油口、冷却油进口、液压系统回油油路、轴齿润滑供油口、离合器润滑供油口、变速器散热器、压力过滤器旁通阀、压力过滤器滤芯、润滑油压限制阀进油口、润滑油压限制阀泄油口、油路过滤器、润滑流量调节阀、轴齿润滑流量限制阀和液压阀体,所述润滑系统进油口与所述变速器散热器连通,所述变速器散热器与所述压力过滤器滤芯连通,所述压力过滤器旁通阀与所述压力过滤器滤芯并联,所述压力过滤器滤芯与所述冷却油进口连通,所述冷却油进口分别与所述润滑油压限制阀进油口、所述油路过滤器和所述轴齿润滑流量限制阀连通,所述润滑油压限制阀泄油口与所述液压系统回油油路连通,所述变速器散热器包括铝制壳体和铜制支撑架,所述铜制支撑架设于所述铝制壳体内部,所述铜制支撑架顶部和底部对称设有若干个支撑条。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新型自动变速器润滑系统,由润滑系统进油口流入的油液通过液压阀体与外部系统的接口进入变速器散热器进行热交换,之后流经压力过滤器旁通阀、压力过滤器滤芯后重新进入液压阀体内部的冷却油进口;普通液压系统的冷却润滑部分如附图所示,在润滑系统进油口和冷却油进口之间并联有旁通阀,在本系统中,这些部件被直接取消,经过变速器散热器冷却的油液通过润滑油压限制阀进油口进行压力限制,确保下游系统的输入压力基本不会超过限制值;此时,变速器散热器的入口最大压力取决于限制阀的限制压力、流经变速器散热器的油量以及沿程的液压阻力;经过计算,在油温低于-25℃,冷却系统大量供油到润滑油压限制阀进油口开启状态,即使下游的润滑流量需求改变,也不会对润滑系统的供油压力(进入变速器散热器的油液压力)产生影响;同时,研究表明在限压阀已经开启的情况下,有无旁通阀对润滑系统进油口的压力影响不会超过10%,而同样条件下,限压阀不开启时的入口压力很显然会低于开启状态,所以适当提高变速器散热器的耐压能力完全可以避免由于取消旁通阀导致的系统在高压下泄露的风险;另外,结合具有辅助电动油泵控制润滑油量的油源系统,以及根据不同工况优化设计的软件,理论上可以在不改变对变速器散热器的技术要求前提下,去掉润滑系统中的旁通阀,进一步降低变速器系统硬件成本,铜制支撑架可对铝制壳体内部进行支撑,可加强变速器散热器的耐压性能,支撑条可加强铜制支撑架的耐压性能,进一步提高变速器散热器的耐压性能,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润滑系统进油口、所述冷却油进口、所述液压系统回油油路、所述润滑油压限制阀进油口、所述润滑油压限制阀泄油口、所述油路过滤器、所述润滑流量调节阀和所述轴齿润滑流量限制阀均设于所述液压阀体内侧,所述液压系统回油油路一端延伸至所述液压阀体外侧,对各个结构的位置进行详细描述,对系统的结构定位进行完善。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轴齿润滑供油口、所述离合器润滑供油口、所述变速器散热器、所述压力过滤器旁通阀和所述压力过滤器滤芯均设于所述液压阀体外侧,对各个结构的位置进行详细描述,对系统的结构定位进行完善。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润滑油压限制阀进油口和所述油路过滤器并联,所述油路过滤器和所述轴齿润滑流量限制阀并联,避免所述润滑油压限制阀进油口、所述油路过滤器和所述轴齿润滑流量限制阀之间相互影响。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轴齿润滑流量限制阀与所述轴齿润滑供油口连通,对系统中的各个通路的连接进行描述。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油路过滤器与所述润滑流量调节阀连通,所述润滑流量调节阀与所述离合器润滑供油口连通,对系统中的各个通路的连接进行描述。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条交叉对称设于所述铜制支撑架顶部和底部,可加强所述支撑条的耐压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润滑系统进油口、冷却油进口、液压系统回油油路、轴齿润滑供油口、离合器润滑供油口、变速器散热器、压力过滤器旁通阀、压力过滤器滤芯、润滑油压限制阀进油口、润滑油压限制阀泄油口、油路过滤器、润滑流量调节阀、轴齿润滑流量限制阀和液压阀体,取消旁通阀的设计可以有效减小液压控制阀体的复杂程度和体积,减少零部件数量,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铝制壳体、铜制支撑架和支撑条,可加强变速器散热器的耐压性能,支撑条可加强铜制支撑架的耐压性能,进一步提高变速器散热器的耐压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液压油路原理示意图。
图2为当前类似液压系统普遍采用的方案原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变速器散热器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变速器散热器的内部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铜制支撑架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为:1润滑系统进油口、2冷却油进口、3液压系统回油油路、4轴齿润滑供油口、5离合器润滑供油口、6变速器散热器、7压力过滤器旁通阀、8润滑油压限制阀进油口、9油路过滤器、10轴齿润滑流量限制阀、11压力过滤器滤芯、12润滑油压限制阀泄油口、13润滑流量调节阀、14液压阀体、15铝制壳体、16铜制支撑架、17支撑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2所示的一种新型自动变速器润滑系统,包括润滑系统进油口1、冷却油进口2、液压系统回油油路3、轴齿润滑供油口4、离合器润滑供油口5、变速器散热器6、压力过滤器旁通阀7、压力过滤器滤芯11、润滑油压限制阀进油口8、润滑油压限制阀泄油口12、油路过滤器9、润滑流量调节阀13、轴齿润滑流量限制阀10和液压阀体14,所述润滑系统进油口1与所述变速器散热器6连通,所述变速器散热器6与所述压力过滤器滤芯11连通,所述压力过滤器旁通阀7与所述压力过滤器滤芯11并联,所述压力过滤器滤芯11与所述冷却油进口2连通,所述冷却油进口2分别与所述润滑油压限制阀进油口8、所述油路过滤器9和所述轴齿润滑流量限制阀10连通,所述润滑油压限制阀泄油口12与所述液压系统回油油路3连通,图1和图2中inside一侧表示集成于液压阀体14内部、outside一侧表示在液压阀体14外部;
所述润滑系统进油口1、所述冷却油进口2、所述液压系统回油油路3、所述润滑油压限制阀进油口8、所述润滑油压限制阀泄油口12、所述油路过滤器9、所述润滑流量调节阀13和所述轴齿润滑流量限制阀10均设于所述液压阀体14内侧,所述液压系统回油油路3一端延伸至所述液压阀体14外侧,对各个结构的位置进行详细描述,对系统的结构定位进行完善;
所述轴齿润滑供油口4、所述离合器润滑供油口5、所述变速器散热器6、所述压力过滤器旁通阀7和所述压力过滤器滤芯11均设于所述液压阀体14外侧,对各个结构的位置进行详细描述,对系统的结构定位进行完善;
所述润滑油压限制阀进油口8和所述油路过滤器9并联,所述油路过滤器9和所述轴齿润滑流量限制阀10并联,避免所述润滑油压限制阀进油口8、所述油路过滤器9和所述轴齿润滑流量限制阀10之间相互影响;
所述轴齿润滑流量限制阀10与所述轴齿润滑供油口4连通,对系统中的各个通路的连接进行描述;
所述油路过滤器9与所述润滑流量调节阀13连通,所述润滑流量调节阀13与所述离合器润滑供油口5连通,对系统中的各个通路的连接进行描述。
实施方式具体为:使用时,通过设置润滑系统进油口1、冷却油进口2、液压系统回油油路3、轴齿润滑供油口4、离合器润滑供油口5、变速器散热器6、压力过滤器旁通阀7、压力过滤器滤芯11、润滑油压限制阀进油口8、润滑油压限制阀泄油口12、油路过滤器9、润滑流量调节阀13、轴齿润滑流量限制阀10和液压阀体14,由润滑系统进油口1流入的油液通过液压阀体14与外部系统的接口进入变速器散热器6进行热交换,之后流经压力过滤器旁通阀7、压力过滤器滤芯11后重新进入液压阀体14内部的冷却油进口2;普通液压系统的冷却润滑部分如附图2所示,在润滑系统进油口1和冷却油进口2之间并联有旁通阀,在本系统中,这些部件被直接取消,经过变速器散热器6冷却的油液通过润滑油压限制阀进油口8进行压力限制,确保下游系统的输入压力基本不会超过限制值;此时,变速器散热器6的入口最大压力取决于限制阀的限制压力、流经变速器散热器6的油量以及沿程的液压阻力;经过计算,在油温低于-25℃,冷却系统大量供油到润滑油压限制阀进油口8开启状态,即使下游的润滑流量需求改变,也不会对润滑系统的供油压力(进入变速器散热器6的油液压力)产生影响;同时,研究表明在限压阀已经开启的情况下,有无旁通阀对润滑系统进油口1的压力影响不会超过10%,而同样条件下,限压阀不开启时的入口压力很显然会低于开启状态,所以适当提高变速器散热器6的耐压能力完全可以避免由于取消旁通阀导致的系统在高压下泄露的风险;另外,结合具有辅助电动油泵控制润滑油量的油源系统,以及根据不同工况优化设计的软件,理论上可以在不改变对变速器散热器6的技术要求前提下,去掉润滑系统中的旁通阀,进一步降低变速器系统硬件成本;该实施方式具体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旁通阀的存在增加了系统的复杂程度和成本,同时也引入了新的风险点——当旁通阀在开启状态卡滞时,未经过滤的油液进入液压系统,很容易导致电磁阀等零件同样发生卡滞失效,造成整个变速器系统故障的问题;
如附图1和附图3-5所示的一种新型自动变速器润滑系统,其中,所述变速器散热器6包括铝制壳体15和铜制支撑架16,所述铜制支撑架16设于所述铝制壳体15内部,所述铜制支撑架16顶部和底部对称设有若干个支撑条17;
所述支撑条17交叉对称设于所述铜制支撑架16顶部和底部,可加强所述支撑条17的耐压性能。
实施方式具体为:使用时,通过设置铝制壳体15、铜制支撑架16和支撑条17,铜制支撑架16可对铝制壳体15内部进行支撑,可加强变速器散热器6的耐压性能,支撑条17可加强铜制支撑架16的耐压性能,进一步提高变速器散热器6的耐压性能。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
参照说明书附图1-2,通过设置润滑系统进油口1、冷却油进口2、液压系统回油油路3、轴齿润滑供油口4、离合器润滑供油口5、变速器散热器6、压力过滤器旁通阀7、压力过滤器滤芯11、润滑油压限制阀进油口8、润滑油压限制阀泄油口12、油路过滤器9、润滑流量调节阀13、轴齿润滑流量限制阀10和液压阀体14,取消旁通阀的设计可以有效减小液压控制阀体的复杂程度和体积,减少零部件数量,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进一步的,参照说明书附图1和附图3-5,通过设置铝制壳体15、铜制支撑架16和支撑条17,可加强变速器散热器6的耐压性能,支撑条17可加强铜制支撑架16的耐压性能,进一步提高变速器散热器6的耐压性能。
最后应说明的几点是:首先,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则相对位置关系可能发生改变;
其次:本实用新型公开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可以相互组合;
最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新型自动变速器润滑系统,包括润滑系统进油口(1)、冷却油进口(2)、液压系统回油油路(3)、轴齿润滑供油口(4)、离合器润滑供油口(5)、变速器散热器(6)、压力过滤器旁通阀(7)、压力过滤器滤芯(11)、润滑油压限制阀进油口(8)、润滑油压限制阀泄油口(12)、油路过滤器(9)、润滑流量调节阀(13)、轴齿润滑流量限制阀(10)和液压阀体(14),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系统进油口(1)与所述变速器散热器(6)连通,所述变速器散热器(6)与所述压力过滤器滤芯(11)连通,所述压力过滤器旁通阀(7)与所述压力过滤器滤芯(11)并联,所述压力过滤器滤芯(11)与所述冷却油进口(2)连通,所述冷却油进口(2)分别与所述润滑油压限制阀进油口(8)、所述油路过滤器(9)和所述轴齿润滑流量限制阀(10)连通,所述润滑油压限制阀泄油口(12)与所述液压系统回油油路(3)连通,所述变速器散热器(6)包括铝制壳体(15)和铜制支撑架(16),所述铜制支撑架(16)设于所述铝制壳体(15)内部,所述铜制支撑架(16)顶部和底部对称设有若干个支撑条(1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自动变速器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系统进油口(1)、所述冷却油进口(2)、所述液压系统回油油路(3)、所述润滑油压限制阀进油口(8)、所述润滑油压限制阀泄油口(12)、所述油路过滤器(9)、所述润滑流量调节阀(13)和所述轴齿润滑流量限制阀(10)均设于所述液压阀体(14)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自动变速器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系统回油油路(3)一端延伸至所述液压阀体(14)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自动变速器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轴齿润滑供油口(4)、所述离合器润滑供油口(5)、所述变速器散热器(6)、所述压力过滤器旁通阀(7)和所述压力过滤器滤芯(11)均设于所述液压阀体(14)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自动变速器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油压限制阀进油口(8)和所述油路过滤器(9)并联,所述油路过滤器(9)和所述轴齿润滑流量限制阀(10)并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自动变速器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轴齿润滑流量限制阀(10)与所述轴齿润滑供油口(4)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自动变速器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路过滤器(9)与所述润滑流量调节阀(13)连通,所述润滑流量调节阀(13)与所述离合器润滑供油口(5)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自动变速器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条(17)交叉对称设于所述铜制支撑架(16)顶部和底部。
CN202020004827.0U 2020-01-03 2020-01-03 一种新型自动变速器润滑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20801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04827.0U CN212080107U (zh) 2020-01-03 2020-01-03 一种新型自动变速器润滑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04827.0U CN212080107U (zh) 2020-01-03 2020-01-03 一种新型自动变速器润滑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080107U true CN212080107U (zh) 2020-12-04

Family

ID=735657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004827.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2080107U (zh) 2020-01-03 2020-01-03 一种新型自动变速器润滑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0801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88763A (zh) 一种用于大功率柱塞泵的高低压润滑系统
CN102057169B (zh) 流体冷却装置
CN108571584A (zh) 一种全动力换挡换向拖拉机变速箱液压控制系统
CN212080107U (zh) 一种新型自动变速器润滑系统
CN110212701B (zh) 电驱动单元冷却系统
CN215720770U (zh) 混合动力变速箱电液控制系统
CN109681622A (zh) 用于三离合器变速器润滑冷却的液压系统
CN108730509B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自动变速器液压系统
CN110985653A (zh) 一种自动变速器液压供油系统
CN108716487B (zh) 拖拉机共用油用液压系统及拖拉机
CN215293531U (zh) 一种混动变速器的冷却润滑系统
CN110242384A (zh) 发动机润滑集成模块
CN111853228B (zh) 一种自动变速器液压控制系统
CN208348465U (zh) 一种全动力换挡换向拖拉机变速箱液压控制系统
CN209818714U (zh) 变速器液压控制系统
CN110259924A (zh) 一种变速箱机油冷却过滤系统
CN210660250U (zh) 一种集成式机油冷却滤清结构
CN217153770U (zh) 基于卸油口的具有快速插拔功能的被动式冷却装置
CN208220862U (zh) 发动机机油冷却过滤及油压自动控制模块
CN215521915U (zh) 一种用于自动变速器的过滤系统
CN205226313U (zh) 用于液体泵上的冷却润滑系统
CN217874121U (zh) 一种用于电动装载机的变速箱供油系统
CN219327687U (zh) 一种阀块、润滑散热阀组及农用车
CN212803797U (zh) 一种具有润滑、散热功能的拖拉机用液压控制阀块总成
CN220581654U (zh) 一种新型装载机传动油过滤润滑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