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033989U - 转换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换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033989U
CN212033989U CN201790001786.6U CN201790001786U CN212033989U CN 212033989 U CN212033989 U CN 212033989U CN 201790001786 U CN201790001786 U CN 201790001786U CN 212033989 U CN212033989 U CN 2120339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ltage
submodule
sub
series circuit
conver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9000178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U.哈尔夫曼
A.舍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emens Energy Global GmbH and Co KG
Original Assignee
Siemens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emens AG filed Critical Siemens AG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0339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0339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32Means for protecting converters other than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04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1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21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217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483Converters with outputs that each can have more than two voltages levels
    • H02M7/4835Converters with outputs that each can have more than two voltages level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cells, each including a switchable capacitor, the capacitors having a nominal charge voltage which corresponds to a given fraction of the input voltage, and the capacitors being selectively connected in series to determine the instantaneous output volt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 Rectifi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换器装置(10),其具有至少一个转换器单元(11,11a,11b),该转换器单元具有至少两个交流电压接头(W1,W2,W3)以及第一和第二直流电压接头(101,102,201,202),在该交流电压接头上分别能够馈送或提取交流电流,在该第一和第二直流电压接头上能够馈送或提取直流电流,其中,转换器单元对于每个交流电压接头分别包括与相应的交流电压接头相关联的串联电路(R1,R2,R3),将串联电路分别电气并联连接,在每个串联电路中分别将第一串联电路接头连接到转换器单元的第一直流电压接头,并且将第二串联电路接头连接到转换器单元的第二直流电压接头,串联电路的每个分别具有串联连接的子模块,并且在串联电路的每个中,交流电压接头分别将子模块划分为电气上靠近第一串联电路接头的子模块组和电气上靠近第二串联电路接头的子模块组。根据本实用新型规定,将转换器单元的两个直流电压接头中的一个接地,在串联电路的每个中,相关的交流电压接头将子模块分别划分为电气上靠近地的子模块组(NG)和电气上远离地的子模块组(FG),并且靠近地的子模块组具有至少一个双极子模块,并且远离地的子模块组仅具有单极子模块。

Description

转换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换器装置,所述转换器装置具有至少一个转换器单元,所述转换器单元具有至少两个交流电压接头以及第一和第二直流电压接头,在所述交流电压接头上分别能够馈送或提取交流电流,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直流电压接头上能够馈送或提取直流电流,其中,所述转换器单元对于每个交流电压接头分别包括串联电路,所述串联电路与相应的交流电压接头相关联,所述串联电路电气并联连接,在每个串联电路中,分别将第一串联电路接头连接到转换器单元的第一直流电压接头,并且将第二串联电路接头连接到转换器单元的第二直流电压接头,串联电路的每个分别具有串联连接的子模块,并且在串联电路的每个中,所述交流电压接头分别将所述子模块划分为电气上靠近第一串联电路接头的子模块组和电气上靠近第二串联电路接头的子模块组。
背景技术
从国际专利申请WO 2013/071 947 A1中已知这种转换器装置。先前已知的转换器装置包括至少一个转换器单元。转换器单元具有在交流电压接头处分别能够馈送或提取交流电流的至少两个交流电压接头,以及在直流电压接头处能够馈送或取出直流电流的第一和第二直流电压接头。转换器单元对于每个交流电压接头分别包括串联电路,该串联电路与相应的交流电压接头相关联。串联电路电气并联连接。在每个串联电路中,分别将第一串联电路接头连接到转换器单元的第一直流电压接头,并且将第二串联电路接头连接到转换器单元的第二直流电压接头。串联电路的每个分别具有串联连接的子模块。在串联电路的每个中,交流电压接头分别将子模块划分为电气上靠近第一串联电路接头的子模块组和电气上靠近第二串联电路接头的子模块组。
这种类型的转换器装置可以用在高压直流输电(HVDC)中,并且如果这种类型的转换器装置具有两个转换器单元,则可以形成HVDC双极结构。如果这种类型的转换器装置装配有单极子模块(例如半桥子模块),则由于在错误识别之后被阻断的半桥子模块的整流作用,交流电压接头处的非对称的导体对地短路(以下被称为非对称AC故障)可以导致交流电压网(AC 电网)的两个不涉及接地短路的相中的DC电流偏移。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将转换器装置与交流电压网分离的交流电压断路器仅在上述的电流过零时才建立耐电压的分离段。现在,在所描述的故障情况下的DC电流偏移可以导致电流过零消失,并且由此断路器无法建立分离段。即使具有备用保护,这也可能导致断路器的损坏以及导致转换器装置的电力电子器件的损坏。
该问题可以通过建立3极AC短路的附加的短路器单元来解决。在此,在故障情况下,从带有触地的1极故障或2极故障产生使故障电流对称的硬性的三极短路。然而,这表示对交流电压网的巨大损害。
由于所描述的非对称AC故障是强电流故障,因此在故障出现时,无法直接区分是否存在转换器内部的故障或所描述的非对称AC故障。因此,必须在每次强电流故障时触发短路器。即,转换器装置处的每个强电流故障导致对交流电压网的巨大的反作用。
在双极结构中,也可以通过在两个转换器单元(分转换器)之间的点处进行阻抗接地来解决该问题。通过接地路径中的非常高的阻抗限制故障电流,并且由此限制DC电流偏移,使得还可以在AC断路器中实现电流过零。然而,对于该接地方案,所连接的DC电缆的电压预充电示出大的热负荷。此外,接地路径不可以用作针对双极结构的第三导体/回路导体。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说明一种转换器装置,该转换器装置在交流电压接头处发生非对称的导体对地短路的情况下能够实现转换器装置与交流电压网的简单且快速的分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该技术问题通过具有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转换器装置来解决。
随后,根据本实用新型规定,将转换器单元的两个直流电压接头中的一个接地,在串联电路的每个中,相关联的交流电压接头将子模块分别划分为电气上靠近地的子模块组和电气上远离地的子模块组,并且靠近地的子模块组具有至少一个双极子模块,并且远离地的子模块组仅具有单极子模块。
从中可以看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转换器装置的主要优点:通过分别在靠近地的子模块组的每个中设置至少一个双极子模块能够避免DC电流偏移位移(Offest-Verschiebung),使得在非对称的交流对地短路的情况下、在转换器装置的交流电压接头处不出现电流过零。由于在交流电压侧、在对地短路的情况下也出现过零,所以可以利用断路器使交流电压侧快速且容易地与外部电网分离。通过双极子模块,即,在交流电压接头处发生非对称的导体对地短路的情况下,在另外的未涉及的相中为两个极性构造反向电压,该反向电压限制非对称的故障电流,从而还引起断路器中的电流过零。
与开头提到的用于处理非对称的导体对地短路的替换的措施不同,不会出现通过激活的短路器而产生的巨大的电网反作用。此外,可以将系统直接 (即,以低的接地阻抗)接地。因此不能够出现在对电缆线路进行预充电时或在接地故障时的电势偏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转换器装置的另外的主要优点在于,昂贵的双极子模块仅使用在该双极子模块有帮助的地方,即,使用在靠近地的子模块组中;在远离地的子模块组中仅使用单极子模块。
在靠近地的子模块组中,双极子模块的数量与子模块的总数量之间的比优选分别位于1/4与3/4之间。
转换器装置优选地具有第一和第二转换器单元,该第一和第二转换器单元分别具有至少两个交流电压接头以及第一和第二直流电压接头,在所述交流电压接头上分别能够馈送或提取交流电流,在该第一和第二直流电压接头上能够馈送或提取直流电流,其中,转换器单元对于每个交流电压接头分别包括与相应的交流电压接头相关联的串联电路,在每个转换器单元中将串联电路分别电气并联连接,在每个串联电路中分别将第一串联电路接头连接到相应的转换器单元的第一直流电压接头,并且将第二串联电路接头连接到相应的转换器单元的第二直流电压接头,串联电路的每个分别具有串联连接的子模块,即单极子模块和双极子模块,并且在串联电路的每个中,交流电压接头分别将子模块划分为电气上靠近第一串联电路接头的子模块组和电气上靠近第二串联电路接头的子模块组。
在最后提到的设计方案中有利的是,第一转换器单元的第一直流电压接头形成转换器装置的第一直流电压接头,第二转换器单元的第一直流电压接头形成转换器装置的第二直流电压接头,两个转换器单元的第二直流电压接头接地并且两个转换器单元的交流电压接头成对地分别单独地或与另外的部件形成转换器装置的交流电压接头。
在第一和第二转换器单元的串联电路的每个中,相关联的交流电压接头将子模块分别优选地划分为电气上靠近地的子模块组和电气上远离地的子模块组。
靠近地的子模块组优选地具有至少一个双极子模块,而远离地的子模块组仅具有单极子模块。
在两个转换器单元的情况下也有利的是,在靠近地的子模块组中,双极子模块的数量与子模块的总数量之间的比分别位于1/4与3/4之间。
优选地利用一个或多个限压装置来保护双极子模块免于过电压。
优选地分别将特有的限压装置与双极子模块中的每个电气并联连接。在该设计方案中有利的是,限压装置分别将相关联的双极子模块的电容器的电容器电压限制到预先给定的最大电容器电压。
还可以以有利的方式规定,在形成由双极子模块构成的串联电路的情况下,在靠近地的子模块组的至少一个中(优选地分别在所有的靠近地的子模块组中)的双极子模块分别在所述串联电路的相应的靠近地的子模块组内部彼此连接。在该变形方案中还有利的是,限压装置分别与由双极子模块构成的串联电路的每个电气并联连接。
在其他方面,在最后提到的变形方案中有利的是,限压装置分别将由双极子模块构成的相关联的串联电路的双极子模块的电容器的电容器电压之和限制到预先给定的最大电容器总电压。
单极子模块优选地是那些仅能够以唯一的极性输出该单极子模块的子模块电压的子模块。
双极子模块优选地是那些能够可选地以正的或负的极性输出该双极子模块的子模块电压的子模块。也有利的是,双极子模块是那些能够可选地以正的或负的极性、但是以不同的电压大小输出该双极子模块的子模块电压的子模块。
优选地,分别通过具有两个开关的串联电路和与串联电路并联连接的电容器形成单极子模块,开关分别包括开关元件和并联连接的二极管。
优选地,分别通过分别具有两个开关的两个并联连接的串联电路和与串联电路的并联电路并联连接的电容器形成双极子模块,开关分别包括开关元件和并联连接的二极管。
优选地,限压装置具有非线性的电阻或由这种非线性的电阻形成。
优选地,限压装置是放电器。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实施例详细阐述本实用新型;在此示例性地:
图1示出了针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转换器装置的实施例,该转换器装置构建有唯一的转换器单元;
图2示出了在转换器装置的交流电压接头处发生对地短路的情况下的根据图1的转换器装置;
图3依据根据图1的转换器装置的靠近地的子模块组,示出了对限压装置的另外的有利的布置;
图4示出了针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转换器装置的实施例,该转换器装置构建有两个转换器单元并且形成双极结构;
图5示出了在交流电压接头处发生对地短路的情况下的根据图4的转换器装置;
图6示出了针对单极子模块的实施例,该单极子模块可以在根据图1至 5的转换器装置中使用;以及
图7示出了针对双极子模块的实施例,该双极子模块可以在根据图1至 5的转换器装置中使用。
为了清楚起见,在附图中对于相同或类似的部件始终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针对具有转换器单元11的三相转换器装置10的实施例。转换器单元包括用于馈送和提取交流电流的交流电压接头W1、W2和 W3。此外,该三相转换器装置在直流电压侧G构建有在图1中上方的第一直流电压接头G1和在图1中下方的第二直流电压接头G2。在直流电压接头G1和G2处能够馈送或提取直流电流。在图1中下方的直流电压接头G2处于地电势。
转换器单元11具有三个并联连接的串联电路R1、R2和R3,所述串联电路的外部接头R11、R21和R31与第一直流电压接头G1处于连接。三个并联连接的串联电路R1、R2和R3的另外的外部接头R12、R22和 R32与第二直流电压接头G2连接,并且因此处于地电势。
串联电路R1、R2和R3的每个分别具有串联连接的子模块,即单极子模块UM和双极子模块BM。
交流电压接头W1、W2和W3分别与串联电路R1、R2或R3中的一个相关联,并且在该串联电路中的一个中将子模块分别划分为电气上靠近地的子模块组NG和电气上远离地的子模块组FG。三个串联电路R1、 R2和R3的电气上靠近地的子模块组NG分别与转换器单元11的第二直流电压接头G2、即与地电势处于连接;三个串联电路R1、R2和R3的远离地的子模块组FG分别与第一直流电压接头G1连接。
靠近地的子模块组NG不仅分别具有双极子模块BM,而且具有单极子模块UM,相反地,远离地的子模块组FG仅分别包括单极子模块UM。
在靠近地的子模块组NG和远离地的子模块组FG中,子模块的数量优选是一样大的。
在根据图1的实施例中,远离地的子模块组FG和靠近地的子模块组 NG分别具有四个子模块。这仅被理解为示例性的。子模块组也可以具有更多或更少的子模块。
在根据图1的实施例中,靠近地的子模块组NG具有两个双极子模块BM;取而代之也可以存在更多或更少的双极子模块BM。被认为有利的是:在靠近地的子模块组NG中,双极子模块BM的数量与子模块的总数量之间的比相应在1/4与3/4之间。
交流电压接头W1、W2和W3经由变压器20和断路器30与电网接头N1、N2和N3处于连接。
图2示出了在交流电压接头W3与变压器20之间发生对地短路的情况下的根据图1的转换器装置10。可以看出,更确切地说即使(在故障检测之后)在已关断所有子模块UM和BM或所有子模块的开关元件(参见图6和7)之后,串联电路R3被短路并且故障电流If经由串联电路R1 和R2和变压器20流至地。电流流经与断开的开关元件处于并联的二极管。经由电网接头N1、N2和N3以及变压器20从未进一步示出的、连接到电网接头N1、N2和N3的外部能量供应网馈送故障电流If。
流经交流电压接头W1和W2的子电流I1和I2给存在于单极子模块UM和双极子模块BM中的电容器充电(参见图6和7)。由于在单极子模块UM的情况下在断开状态下,电流仅在一个电流方向上流经电容器并且在另外的电流方向上在该电容器旁经过,所以单极子模块UM输出单极子模块UM的(相对于子模块的输出接头)始终仅具有一个极性的子模块电压;与之不同,双极子模块能够在断开状态下在两个方向上传导电流并且输出(相对于子模块的输出接头)具有正或负极性的子模块电压。
由此,在故障情况下,靠近地的子模块组NG的双极子模块BM可以为两个极性分别构建反向电压,该反向电压限制非对称的故障电流If 并且由此迫使流经断路器30的电流中的电流过零。电流过零能够再次实现在相应的过零的时刻关断断路器30。
因为双极性子模块BM的在图1和2中由于清楚起见未示出的电容器不仅在正电流流动的情况下而且也在负电流流动的情况下被充电,所以在图2所示的故障情况期间,电容器电压连续上升,更确切地说由于双向的运行以利用单极子模块的两倍快地上升。
为了避免损坏双极子模块BM的电容器,优选地利用一个或多个限压装置来保护所述双极子模块免于过电压。在根据图1和2的实施例中,双极子模块BM在每个串联电路R1、R2和R3中分别直接连接,并且形成由双极子模块构成的串联电路Rb。限压装置40相应与由双极子模块构成的每个串联电路Rb并联连接。
限压装置40例如可以是非线性的电阻或放电器,该非线性的电阻或放电器在达到阈值电压时变为低电阻的,并且使电流从子模块旁经过。这种限压的非线性的电阻和放电器在能源技术中通常是众所周知的。
限压装置40分别被设计为使得该限压装置将串联电路Rb的相关联的双极子模块的子模块电压之和限制到预先给定的最大电压。
图3更详细地在细节上示出了用于根据图1和2的靠近地的子模块组NG的过电压保护的替换的然而仍然有利的设计方案。可以看出,靠近地的子模块组NG的每个双极子模块BM分别构建有单独相关联的限压装置40。限压装置40的开关电压或保护电压分别与相应的双极子模块 BM的最大允许子模块电压相配合。
如果双极子模块BM构建有特有的限压装置40,则该双极子模块可以直接连接并形成串联电路Rb(如图3所示),或替换地可以将该双极子模块与单极子模块UM混合连接。
在其他方面,结合图1和2的上述的实施方案对应地适用。
图4示出了针对转换器装置10的实施例,该转换器装置10构建有第一转换器单元11a和第二转换器单元11b。两个转换器单元11a和11b 优选地在结构上相同。
第一转换器单元11a的第一直流电压接头101形成转换器装置10的第一直流电压接头G1。第一转换器单元11a的第二直流电压接头102接地或处于地电势。
第二转换器单元11b的第一直流电压接头201形成转换器装置10的第二直流电压接头G2。第二转换器单元11b的第二直流电压接头202与第一转换器单元11a的第二直流电压接头102共同处于地电势或接地。
两个转换器单元11a和11b的交流电压接头W1、W2和W3经由分别相关联的变压器20a或20b形成转换器装置10的三个交流电压接头 Wal、Wa2和Wa3。转换器装置10的交流电压接头Wa1、Wa2和Wa3经由断路器30与电网接头N1、N2和N3处于连接。
两个转换器单元11a和11b可以与根据图1和图2的转换器单元11 在结构上相同,从而关于转换器单元11a和11b的结构参阅结合图1和图 2的以上实施方案。补充地仅再次强调,在两个转换器单元11a和11b的每个中,交流电压接头W1、W2和W3将子模块分别划分为靠近地的子模块组NG和远离地的子模块组FG。远离地的子模块组FG仅具有单极子模块UM,相反地,靠近地的子模块组NG分别包括至少一个双极子模块BM和其他的单极子模块UM。
由于转换器单元11a和11b的电气连接,转换器装置10形成所谓的双极结构,该双极结构适用于高压直流(HVDC)输电。由此,根据图4 的转换器装置10也可以被称为HVDC双极结构。
图5示出了在图4和5上方的转换器单元11a的交流电压接头W3 的区域中发生对地短路的情况下,根据图4的转换器装置10。可以看出,故障电流If流经两个另外的交流电压接头W1和W2。
由于靠近地的子模块组NG分别具有至少一个双极子模块BM的事实,确保了在流经断路器30的故障电流中将出现过零,并且可以实现保持对断路器30的无电流的断开。
在根据图4的实施例中,双极子模块BM相应被连接为由双极子模块BM构成的串联电路,该串联电路相应以限压装置40保护,如在根据图1和2的实施例中也是这样的情况。替换地,与根据图3的实施例类似,可以规定,双极子模块BM分别配设有单独相关联的限压装置40。关于这一点,参阅结合图3的以上实施方案。
图6示出了针对单极子模块UM的实施例,该单极子模块可以在根据图1至5的转换器装置10中使用。单极子模块UM具有带有两个开关 S1和S2的串联电路,两个开关分别包括开关元件SE和并联连接的二极管D。电容器C与串联电路并联连接,子模块电压Vc在该电容器C上下降。通过两个开关S1与S2之间的连接点形成单极子模块UM的电流接头A1,通过电容器C的接头形成另外的电流接头A2。通过子模块的电流以附图标记Im来标识。如果在子模块被阻断时(即关断开关元件SE 时)电流Im为正,则该电流流经电容器C,并且在电流接头A1和A2 上输出子模块电压Vc。如果电流Im为负,则该电流从电容器C旁流过,因为该电流经过开关S2的二极管;在电流接头A1和A2上没有看到电容器电压Vc。
图7示出了针对双极子模块BM的实施例,该双极子模块可以在根据图1至5的转换器装置中使用。双极子模块BM具有两个并联连接的串联电路,该串联电路分别具有两个开关S1和S2或S3和S4,该开关分别包括开关元件SE和并联连接的二极管D。电容器C与开关的串联电路的并联电路并联连接。
在阻断状态下,双极子模块BM能够在正的子模块电流Im的情况下在电流接头A1和A2上输出正的子模块电压Vc,并且在负的子模块电流 Im的情况下将子模块电压Vc的极性反转,即,以相反的极性或符号输出子模块电压Vc。
尽管已经在细节上通过优选的实施例详细说明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从其中得出其他的变形方案,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附图标记列表
10 转换器装置
11 转换器单元
11a 第一转换器单元
11b 第二转换器单元
20 变压器
20a 变压器
20b 变压器
30 断路器
40 限压装置
101 直流电压接头
102 直流电压接头
201 直流电压接头
202 直流电压接头
A1 电流接头
A2 电流接头
BM 双极子模块
C 电容器
D 二极管
FG 远离地的子模块组
G 直流电压侧
G1 直流电压接头
G2 直流电压接头
I1 子电流
I2 子电流
If 故障电流
Im 电流
N1 电网接头
N2 电网接头
N3 电网接头
NG 靠近地的子模块组
R1 串联电路
R2 串联电路
R3 串联电路
R11 接头
R12 接头
R21 接头
R22 接头
R31 接头
R32 接头
RB 串联电路
S1 开关
S2 开关
S3 开关
S4 开关
SE 开关元件
UM 单极子模块
Vc 子模块电压
W1 交流电压接头
W2 交流电压接头
W3 交流电压接头
Wa1 交流电压接头
Wa2 交流电压接头
Wa3 交流电压接头

Claims (17)

1.一种转换器装置,所述转换器装置具有至少一个转换器单元,所述转换器单元具有至少两个交流电压接头以及第一和第二直流电压接头,在所述交流电压接头上分别能够馈送或提取交流电流,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直流电压接头上能够馈送或提取直流电流,其中,
-所述转换器单元对于每个交流电压接头分别包括串联电路,所述串联电路与相应的交流电压接头相关联,
-所述串联电路电气并联连接,
-在每个串联电路中,分别将第一串联电路接头连接到转换器单元的第一直流电压接头,并且将第二串联电路接头连接到转换器单元的第二直流电压接头,
-串联电路的每个分别具有串联连接的子模块,并且
-在串联电路的每个中,所述交流电压接头分别将所述子模块划分为电气上靠近第一串联电路接头的子模块组和电气上靠近第二串联电路接头的子模块组,
其特征在于,
-将转换器单元的第一直流电压接头和第二直流电压接头中的一个接地,
-在串联电路的每个中,相关的交流电压接头将所述子模块分别划分为电气上靠近地的子模块组(NG)和电气上远离地的子模块组(FG),并且
-所述靠近地的子模块组(NG)具有至少一个双极子模块(BM),而所述远离地的子模块组(FG)仅具有单极子模块(U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换器装置,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靠近地的子模块组(NG)中,双极子模块(BM)的数量与子模块的总数量之间的比分别位于1/4与3/4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换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换器装置(10)具有第一和第二转换器单元,所述第一和第二转换器单元分别具有至少两个交流电压接头以及第一和第二直流电压接头,在所述交流电压接头上分别能够馈送或提取交流电流,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直流电压接头上能够馈送或提取直流电流,其中,
-所述转换器单元对于每个交流电压接头分别包括串联电路,所述串联电路与相应的交流电压接头相关联,
-在每个转换器单元中将所述串联电路分别电气并联连接,
-在每个串联电路中,分别将第一串联电路接头连接到相应的转换器单元的第一直流电压接头,并且将第二串联电路接头连接到相应的转换器单元的第二直流电压接头,
-串联电路的每个分别具有串联连接的子模块,即单极子模块(UM)和双极子模块,并且
-在串联电路的每个中,所述交流电压接头分别将所述子模块划分为电气上靠近第一串联电路接头的子模块组和电气上靠近第二串联电路接头的子模块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换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转换器单元的第一直流电压接头(101)形成转换器装置(10)的第一直流电压接头(G1),
-所述第二转换器单元的第一直流电压接头(201)形成转换器装置(10)的第二直流电压接头(G2),
-两个转换器单元的第二直流电压接头接地,并且
-两个转换器单元的交流电压接头成对地分别单独地或与另外的部件形成转换器装置(10)的交流电压接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换器装置,
其特征在于,
-在第一和第二转换器单元的串联电路的每个中,相关的交流电压接头将所述子模块分别划分为电气上靠近地的子模块组(NG)和电气上远离地的子模块组(FG),并且
-所述靠近地的子模块组(NG)具有至少一个双极子模块(BM),而所述远离地的子模块组(FG)仅具有单极子模块(U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换器装置,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靠近地的子模块组(NG)中,双极子模块(BM)的数量与子模块的总数量之间的比分别位于1/4与3/4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换器装置,
其特征在于,
利用一个或多个限压装置(40)来保护所述双极子模块(BM)免于过电压。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换器装置,
其特征在于,
分别将特有的限压装置(40)与双极子模块(BM)中的每个电气并联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换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压装置(40)分别将相关联的双极子模块(BM)的电容器(C)的电容器电压限制到预先给定的最大电容器电压。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换器装置,
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由双极子模块(BM)构成的串联电路的情况下,在靠近地的子模块组(NG)中的至少一个中的双极子模块(BM)在所述串联电路的相应的靠近地的子模块组(NG)内部彼此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转换器装置,
其特征在于,
限压装置(40)分别与由双极子模块(BM)构成的串联电路的每个电气并联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转换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压装置(40)分别将由双极子模块(BM)构成的相关联的串联电路的双极子模块(BM)的电容器(C)的电容器电压之和限制到预先给定的最大电容器总电压。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换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极子模块(UM)是那些仅能够以唯一的极性输出所述单极子模块的子模块电压(Vc)的子模块;和/或
-所述双极子模块(BM)是那些能够可选地以正的或负的极性输出所述双极子模块的子模块电压(Vc)的子模块;和/或
-所述双极子模块(BM)是那些能够可选地以正的或负的极性、但是以不同的电压大小输出所述双极子模块的子模块电压(Vc)的子模块。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换器装置,
其特征在于,
-分别通过具有两个开关(S1,S2)的串联电路和与所述串联电路并联连接的电容器(C)形成所述单极子模块(UM),所述开关分别包括开关元件(SE)和并联连接的二极管(D),和/或
-分别通过分别具有两个开关的两个并联连接的串联电路和与串联电路的并联电路并联连接的电容器(C)形成所述双极子模块(BM),所述开关分别包括开关元件(SE)和并联连接的二极管(D)。
15.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换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压装置(40)具有非线性的电阻。
16.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换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压装置(40)是放电器。
1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换器装置,
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由双极子模块(BM)构成的串联电路的情况下,分别在所有的靠近地的子模块组(NG)中的双极子模块(BM)在所述串联电路的相应的靠近地的子模块组(NG)内部彼此连接。
CN201790001786.6U 2017-09-01 2017-09-01 转换器装置 Active CN21203398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EP2017/072004 WO2019042566A1 (de) 2017-09-01 2017-09-01 Umrichteranordnung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033989U true CN212033989U (zh) 2020-11-27

Family

ID=597619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90001786.6U Active CN212033989U (zh) 2017-09-01 2017-09-01 转换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358348A1 (zh)
EP (1) EP3656044A1 (zh)
CN (1) CN212033989U (zh)
WO (1) WO201904256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467987B1 (en) * 2017-10-06 2023-12-20 General Electric Technology GmbH Converter scheme
DE102022125675A1 (de) 2022-10-05 2024-04-11 Maschinenfabrik Reinhausen Gmbh Kombinierte Erdungs- und Schutzeinrichtung für einen modular aufgebauten Spannungs- und Leistungswandl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727112C (en) * 2008-06-09 2015-10-13 Abb Technology Ag A voltage source converter
EP2756588A1 (de) 2011-11-14 2014-07-23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Modulare umrichteranordnung
EP2946464B1 (en) * 2013-01-21 2019-12-18 ABB Schweiz AG A multilevel converter with hybrid full-bridge cells
GB2542789A (en) * 2015-09-29 2017-04-05 Alstom Technology Ltd Fault protection for voltage source converter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56044A1 (de) 2020-05-27
WO2019042566A1 (de) 2019-03-07
US20200358348A1 (en) 2020-1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88156B (zh) 故障排除的方法
US11322926B2 (en) Hybrid DC circuit breaker
JP5047312B2 (ja) 電力変換器の損傷制限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その方法に用いられる装置
US9054557B2 (en) Voltage balancing of symmetric HVDC monopole transmission lines after earth faults
US20180076727A1 (en) Converter arrangement and method for short-circuit protection thereof
CN104221239B (zh) 用于控制hvdc输电系统中的电力传输的装置
CN101682187B (zh) 具有至少两个串联电容器的电路布置
CN109075722B (zh) 变流器装置
CN208433908U (zh) 电压源换流器模块和换流器
CN105449650B (zh) 一种柔性直流智能输配电网的保护系统和方法
US20160380428A1 (en) Voltage limiter
CN110780206A (zh) 电池监视设备
US20150171615A1 (en) Breaker circuit configurations for multi-terminal DC systems
US8724266B2 (en) Photovoltaic switchgear with sacrificial fuse
CN212033989U (zh) 转换器装置
CN112313852A (zh) Hvdc传输方案
US11502641B2 (en) Photovoltaic string combiner box with protection functions
RU2695800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ереключения постоянного тока в полюсе сети постоянного напряжения
EP2852040A1 (en) Module
US11368084B2 (en) Current converter unit, transmission installation having a current converter unit, and method for fault management in a current converter unit
CN106797124A (zh) Ac故障处理布置
CA2979276C (en) Shorting device for a rectifier
CN112544024A (zh) Hvdc传输方案
EP3544141A1 (en) Electrical assembly
EP0050966A1 (en) Protection circuit for a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129

Address after: Munich, Germany

Patentee after: Siemens energy Global Ltd.

Address before: Munich, Germany

Patentee before: SIEMENS 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