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981081U - 连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连接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981081U CN211981081U CN201922376197.XU CN201922376197U CN211981081U CN 211981081 U CN211981081 U CN 211981081U CN 201922376197 U CN201922376197 U CN 201922376197U CN 211981081 U CN211981081 U CN 21198108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terface
- opening
- movable
- electrically connected
- fixed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连接装置,连接装置包括:本体;第一接口,设置于所述本体的表面的第一位置,能够与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三接口电连接;第二接口,设置于所述本体的表面的第二位置,与所述第一接口电连接,能够与第二电子设备的第四接口电连接;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电连接,以及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四接口电连接的状态下,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和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电连接。本申请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第一电子设备和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能够通过连接装置电连接,消除了连接导线连接两个电子设备,造成两个电子设备经常断开电连接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是人们经常使用的电子设备,两个电子设备之间经常需要电连接;然而,现有技术中两个电子设备一般通过连接导线直接电连接,造成两个电子设备之间连接混乱,容易误碰连接导线,造成两个电子设备断开电连接,影响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连接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包括:
本体;
第一接口,设置于所述本体的表面的第一位置,能够与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三接口电连接;
第二接口,设置于所述本体的表面的第二位置,与所述第一接口电连接,能够与第二电子设备的第四接口电连接;
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电连接,以及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四接口电连接的状态下,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和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电连接。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本体包括:
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接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上;
第一活动部,与所述第一固定部连接,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部能够运动;所述第二接口设置于所述第一活动部上;所述第二接口基于所述第一活动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部运动而相对于所述第一接口的位置能够调整。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活动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部能够移动,所述第二接口基于所述第一活动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部移动而与所述第一接口之间的距离能够调整。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位于所述本体的同侧面;或,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位于所述本体的相邻侧面;或,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位于所述本体的背对侧面。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固定部具有第一容纳腔和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容纳腔连通;
所述第一活动部具有第二容纳腔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容纳腔连通;形成所述第二开口的第二侧壁体套设于形成所述第一开口的第一侧壁体之外,所述第二侧壁体相对于所述第一侧壁体能够滑动;所述第二侧壁体相对于所述第一侧壁体滑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一活动部之间的距离变化,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之间的距离变化;
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第一端部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接口电连接;所述连接件的第二端部位于所述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二接口电连接;所述连接件的中间段部穿设于所述第一开口内。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中间段部为柔性连接导线或(Flexible PrintedCircuit,FPC)柔性电路板。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固定部还具有第三开口,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一容纳腔连通,所述第一端部通过所述第三开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第一活动部具有第四开口,所述第四开口与所述第二容纳腔连通,所述第二端部通过所述第四开口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
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
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一固定部连接,覆盖所述第三开口;
第二盖板,与所述第一活动部连接,覆盖所述第四开口。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活动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部能够转动,所述第二接口基于所述第一活动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部转动而与所述第一接口之间的角度能够调整。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本体包括:
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接口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部上;
第三固定部;所述第二接口设置于所述第三固定部上;
第二活动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连接,相对于所述第二固定部能够运动,与所述第三固定部连接,相对于所述第三固定部能够运动;所述第二接口基于所述第二活动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固定部运动和/或所述第二活动部相对于所述第三固定部运动而相对于所述第一接口的位置能够调整。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
第一固定组件,设置于所述本体上,能够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固定连接,用于保持所述本体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或,
第二固定组件,设置于所述本体上,能够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固定连接,用于保持所述本体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之间的位置关系。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连接装置包括本体,本体上设置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第一接口能够与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三接口电连接,第二接口能够与第二电子设备的第四接口电连接,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电连接,以及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四接口电连接的状态下,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和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电连接,也即,第一电子设备和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能够通过连接装置电连接,消除了连接导线连接两个电子设备,造成两个电子设备经常断开电连接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剖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爆炸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剖视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一个可选的应用场景图。
附图标记:101、第一接口;102、第二接口;100、本体;110、第一固定部;111、第一容纳腔;112、第一开口;113、第三开口;114、第一盖板;120、第一活动部;121、第二容纳腔;122、第二开口;123、第四开口;124、第二盖板;130、连接件;131、第一端部;132、第二端部;133、中间段部;140、第二固定组件;150、第二固定部;151、第三容纳腔;152、第五开口;160、第三固定部;161、第四容纳腔;162、第六开口;170、第二活动部;171、第七开口;172、第八开口;200、第一电子设备;300、第二电子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本申请实施例记载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仅是是区别类似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排序,可以理解地,“第一\第二\第三”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互换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第一\第二\第三”区分的对象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下结合图1至图8对本申请实施例记载的连接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连接装置包括:本体100、第一接口101和第二接口102。第一接口101设置于所述本体100的表面的第一位置,第一接口101能够与第一电子设备200的第三接口电连接;第二接口102设置于所述本体100的表面的第二位置,第二接口102与所述第一接口101电连接,第二接口102能够与第二电子设备300的第四接口电连接;所述第一接口101与所述第三接口电连接,以及所述第二接口102与所述第四接口电连接的状态下,所述第一电子设备200和所述第二电子设备300电连接;第一电子设备200和所述第二电子设备300能够通过连接装置电连接,消除了连接导线连接两个电子设备,造成两个电子设备经常断开电连接的问题。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本体10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体100可以为一整体结构。又例如,如图4和图7所示,本体100可以由几部分组成。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接口101的类型不作限定。例如,第一接口101可以为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也可以为A类型通用串行总线(USB A)接口,还可以为C类型通用串行总线(Type c)接口。
这里,第一接口101能够与第一电子设备200的第三接口电连接。第一电子设备20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一电子设备200可以为充电设备,也可以为手机,还可以为电脑。第三接口为能够与第一接口101对接的接口。例如,第一接口101为USB A接口的公头,第三接口为USB A接口的母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接口102的类型不作限定。例如,第二接口102可以为USB接口,也可以为USB A接口,还可以为Type c接口。
这里,第二接口102能够与第二电子设备300的第三接口电连接。第二电子设备30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二电子设备300可以为充电设备,也可以为手机,还可以为电脑。第四接口为能够与第二接口102对接的接口。例如,第二接口102为Type c接口的公头,第四接口为Type c接口的母头。
作为一示例,如图8所示,第一电子设备200为无线充电设备,第二电子设备300为扩展坞设备,无线充电设备与扩展坞设备通过连接装置电连接。
这里,第二接口102与所述第一接口101电连接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例如,第二接口102与所述第一接口101可以通过连接导线电连接。又例如,第二接口102与所述第一接口101可以通过FPC电连接。再例如,第二接口102与所述第一接口101可以通过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电连接。
这里,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可以位于本体100的同侧,也可以为位于本体100的不同侧。例如,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接口101和所述第二接口102位于所述本体100的同侧面。又例如,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接口101和所述第二接口102位于所述本体100的相邻侧面。再例如,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接口101和所述第二接口102位于所述本体100的背对侧面。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本体100可以包括:第一固定部110和第一活动部120。所述第一接口101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部110上;第一活动部120与所述第一固定部110连接,第一活动部120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部110能够运动;所述第二接口102设置于所述第一活动部120上;所述第二接口102基于所述第一活动部120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部110运动而相对于所述第一接口101的位置能够调整;以便第一接口101和第二接口102之间的位置能够基于第一电子设备200和第二电子设备300的大小或位置而作适应的调整,提高了连接装置的适应能力。
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活动部120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部110能够运动可以为第一活动部120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部110能够移动,也可以为第一活动部120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部110能够转动,还可以为第一活动部120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部110能够移动和转动。
示例一,所述第一活动部120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部110能够移动,所述第二接口102基于所述第一活动部120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部110移动而与所述第一接口101之间的距离能够调整;以便第一接口101和第二接口102之间的距离能够基于第一电子设备200和第二电子设备300的大小而作适应的调整,提高了连接装置的适应能力。
在示例一中,所述第一活动部120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部110能够移动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
例如,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固定部110具有第一容纳腔111和第一开口112,所述第一开口112与所述第一容纳腔111连通;所述第一活动部120具有第二容纳腔121和第二开口122;所述第二开口122与所述第二容纳腔121连通;形成所述第二开口122的第二侧壁体套设于形成所述第一开口112的第一侧壁体之外,所述第二侧壁体相对于所述第一侧壁体能够滑动;所述第二侧壁体相对于所述第一侧壁体滑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固定部110和所述第一活动部120之间的距离变化,所述第二接口102与所述第一接口101之间的距离变化。
当然,形成所述第一开口112的第一侧壁体也可以套设于形成所述第二开口122的第二侧壁体之外。
在示例一中,所述连接装置还可以包括:连接件130;所述连接件130的第一端部131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111内,所述第一端部131与所述第一接口101电连接;所述连接件130的第二端部132位于所述第二容纳腔121,所述第二端部132与所述第二接口102电连接;所述连接件130的中间段部133穿设于所述第一开口112内。
这里,所述中间段部133可以为柔性连接导线或FPC,以便第一活动部120相对于第一固定部110移动时,中间段部133能够适应性地变形。这里,连接件130可以为连接导线,也可以为FPC,也即,连接件130整体为柔性结构。当然,所述连接件130的第一端部131和所述第二端部132也可以为刚性结构。
作为一示例,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固定部110还具有第三开口113,所述第三开口113与所述第一容纳腔111连通,所述第一端部131通过所述第三开口113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111内;所述第一活动部120具有第四开口123,所述第四开口123与所述第二容纳腔121连通,所述第二端部132通过所述第四开口123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121内;所述连接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一盖板114和第二盖板124,第一盖板114与所述第一固定部110连接,第一盖板114覆盖所述第三开口113;第二盖板124与所述第一活动部120连接,第二盖板124覆盖所述第四开口123;刚性的第一端部131与第一接口101连接更可靠,刚性的第二端部132与第二接口102连接更可靠,能够提高连接装置的连接强度。
这里,第一盖板114与第一固定部110可以通过螺栓连接,也可以通过卡扣结构连接。第二盖板124与所述第一活动部120可以通过螺栓连接,也可以通过卡扣结构连接。
示例二,所述第一活动部120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部110能够转动,所述第二接口102基于所述第一活动部120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部110转动而与所述第一接口101之间的角度能够调整。
在示例二中,所述第一活动部120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部110能够转动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
例如,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固定部110具有第一容纳腔111和第一开口112,所述第一开口112与所述第一容纳腔111连通;所述第一活动部120具有第二容纳腔121和第二开口122;所述第二开口122与所述第二容纳腔121连通;形成所述第二开口122的第二侧壁体套设于形成所述第一开口112的第一侧壁体之外,所述第二侧壁体相对于所述第一侧壁体能够转动;所述第二侧壁体相对于所述第一侧壁体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固定部110和所述第一活动部120之间的角度变化,所述第二接口102与所述第一接口101之间的角度变化。
当然,形成所述第一开口112的第一侧壁体也可以套设于形成所述第二开口122的第二侧壁体之外,所述第一侧壁体相对于所述第二侧壁体能够转动。
这里,形成所述第一开口112的第一侧壁体可以为圆筒形结构,以便所述第二侧壁体相对于所述第一侧壁体能够转动。形成所述第二开口122的第二侧壁体都可以为圆筒形结构,以便所述第一侧壁体相对于所述第二侧壁体能够转动。
在示例二中,第一接口101和第二接口102可以通过连接件130连接,这里,连接件130的中间段部133为柔性结构,以便适应第一活动部120相对于第一固定部110转动。这里的连接件130与示例一中的连接件130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示例三,所述第一活动部120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部110能够移动和转动,所述第二接口102基于所述第一活动部120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部110移动而与所述第一接口101之间的距离能够调整;所述第二接口102基于所述第一活动部120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部110转动而与所述第一接口101之间的角度能够调整;以便第一接口101和第二接口102之间的距离能够基于第一电子设备200和第二电子设备300的大小和位置而作适应的调整,提高了连接装置的适应能力。
示例三,所述第一活动部120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部110能够移动和转动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
例如,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固定部110具有第一容纳腔111和第一开口112,所述第一开口112与所述第一容纳腔111连通;所述第一活动部120具有第二容纳腔121和第二开口122;所述第二开口122与所述第二容纳腔121连通;形成所述第二开口122的第二侧壁体套设于形成所述第一开口112的第一侧壁体之外,所述第二侧壁体相对于所述第一侧壁体能够滑动和转动;所述第二侧壁体相对于所述第一侧壁体滑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固定部110和所述第一活动部120之间的距离变化,所述第二接口102与所述第一接口101之间的距离变化;所述第二侧壁体相对于所述第一侧壁体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固定部110和所述第一活动部120之间的角度变化,所述第二接口102与所述第一接口101之间的角度变化。
当然,形成所述第一开口112的第一侧壁体也可以套设于形成所述第二开口122的第二侧壁体之外,所述第一侧壁体相对于所述第二侧壁体能够转动。
这里,形成所述第一开口112的第一侧壁体可以为圆筒形结构,以便所述第二侧壁体相对于所述第一侧壁体能够滑动和转动。形成所述第二开口122的第二侧壁体都可以为圆筒形结构,以便所述第一侧壁体相对于所述第二侧壁体能够滑动和转动。
在示例三中,第一接口101和第二接口102可以通过连接件130连接,这里,连接件130的中间段部133为柔性结构,以便适应第一活动部120相对于第一固定部110转动。这里的连接件130与示例一中的连接件130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本体100可以包括:第二固定部150、第三固定部160和第二活动部170。所述第一接口101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部150上;所述第二接口102设置于所述第三固定部160上;第二活动部170与所述第二固定部150连接,第二活动部170相对于所述第二固定部150能够运动,第二活动部170与所述第三固定部160连接,第二活动部170相对于所述第三固定部160能够运动;所述第二接口102基于所述第二活动部170相对于所述第二固定部150运动而相对于所述第一接口101的位置能够调整;或者,所述第二接口102基于所述第二活动部170相对于所述第三固定部160运动而相对于所述第一接口101的位置能够调整;或者,所述第二接口102基于所述第二活动部170相对于所述第二固定部150运动和所述第二活动部170相对于所述第三固定部160运动而相对于所述第一接口101的位置能够调整;通过第二活动部170相对于第二固定部150运动,能够适应不同大小和位置的第一电子设备200,通过第二活动部170相对于第三固定部160运动,能够适应不同大小和位置的第二电子设备300,大大提高了连接装置的适应性。
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二活动部170相对于所述第二固定部150能够运动可以为第二活动部170相对于所述第二固定部150能够移动,也可以为第二活动部170相对于所述第二固定部150能够转动,还可以为第二活动部170相对于所述第二固定部150能够移动和转动。
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二活动部170相对于所述第三固定部160能够运动可以为第二活动部170相对于所述第三固定部160能够移动,也可以为第二活动部170相对于所述第三固定部160能够转动,还可以为第二活动部170相对于所述第三固定部160能够移动和转动。
例如,如图7所示,所述第二固定部150具有第三容纳腔151和第五开口152,所述第五开口152与所述第三容纳腔151连通;所述第三固定部160具有第四容纳腔161和第六开口162,所述第六开口162与所述第四容纳腔161连通;所述第二活动部170为筒状结构,所述第二活动部170具有第七开口171和第八开口172;形成所述第五开口152的第五侧壁体套设于形成所述第七开口171的第七侧壁体之外,所述第七侧壁体相对于所述第五侧壁体能够滑动和转动;所述第七侧壁体相对于所述第五侧壁体滑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二固定部150和所述第二活动部170之间的距离变化,所述第二接口102与所述第一接口101之间的距离变化;所述第七侧壁体相对于所述第五侧壁体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二固定部150和所述第二活动部170之间的角度变化,所述第二接口102与所述第一接口101之间的角度变化;形成所述第六开口162的第六侧壁体套设于形成所述第八开口172的第八侧壁体之外,所述第八侧壁体相对于所述第六侧壁体能够滑动和转动;所述第八侧壁体相对于所述第六侧壁体滑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三固定部160和所述第二活动部170之间的距离变化,所述第二接口102与所述第一接口101之间的距离变化;所述第八侧壁体相对于所述第六侧壁体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三固定部160和所述第二活动部170之间的角度变化,所述第二接口102与所述第一接口101之间的角度变化。
当然,形成所述第八开口172的第八侧壁体也可以套设于形成所述第六开口162的第六侧壁体之外,形成所述第七开口171的第七侧壁体套设于形成所述第五开口152的第五侧壁体之外。
当然,所述第七侧壁体相对于所述第五侧壁体也可以仅能够滑动或转动;所述第八侧壁体相对于所述第六侧壁体也可以仅能够滑动或转动。
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接口101和第二接口102也可以通过连接件130电连接,上述已经对第一接口101和第二接口102通过连接件130电连接的实现方式进行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一固定组件和第二固定组件140。第一固定组件设置于所述本体100上,第一固定组件能够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200固定连接,第一固定组件用于保持所述本体100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200之间的位置关系;第二固定组件140设置于所述本体100上,第二固定组件140能够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300固定连接,第二固定组件140用于保持所述本体100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300之间的位置关系;通过第一固定组件保持所述本体100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200之间的位置关系能够防止第一接口101和第三接口断开连接,提高第一接口101和第三接口连接的稳定性;通过第二固定组件140保持所述本体100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300之间的位置关系能够防止第二接口102和第四接口断开连接,提高第二接口102和第四接口连接的稳定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其他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装置可以包括第一固定组件和第二固定组件140中的一个。
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固定组件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一固定组件可以包括第一固定螺柱组件。
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二固定组件14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如图5和图6所示,第二固定组件140可以包括第二固定螺柱组件。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连接装置包括本体100,本体100上设置有第一接口101和第二接口102,第一接口101能够与第一电子设备200的第三接口电连接,第二接口102能够与第二电子设备300的第四接口电连接,所述第一接口101与所述第三接口电连接,以及所述第二接口102与所述第四接口电连接的状态下,所述第一电子设备200和所述第二电子设备300电连接,也即,第一电子设备200和所述第二电子设备300能够通过连接装置电连接,消除了连接导线连接两个电子设备,造成两个电子设备经常断开电连接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包括:
本体;
第一接口,设置于所述本体的表面的第一位置,能够与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三接口电连接;
第二接口,设置于所述本体的表面的第二位置,与所述第一接口电连接,能够与第二电子设备的第四接口电连接;
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电连接,以及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四接口电连接的状态下,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和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装置,所述本体包括:
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接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上;
第一活动部,与所述第一固定部连接,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部能够运动;所述第二接口设置于所述第一活动部上;所述第二接口基于所述第一活动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部运动而相对于所述第一接口的位置能够调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装置,所述第一活动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部能够移动,所述第二接口基于所述第一活动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部移动而与所述第一接口之间的距离能够调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装置,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位于所述本体的同侧面;或,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位于所述本体的相邻侧面;或,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位于所述本体的背对侧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装置,所述第一固定部具有第一容纳腔和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容纳腔连通;
所述第一活动部具有第二容纳腔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容纳腔连通;形成所述第二开口的第二侧壁体套设于形成所述第一开口的第一侧壁体之外,所述第二侧壁体相对于所述第一侧壁体能够滑动;所述第二侧壁体相对于所述第一侧壁体滑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一活动部之间的距离变化,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之间的距离变化;
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第一端部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接口电连接;所述连接件的第二端部位于所述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二接口电连接;所述连接件的中间段部穿设于所述第一开口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装置,所述中间段部为柔性连接导线或柔性电路板。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装置,所述第一固定部还具有第三开口,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一容纳腔连通,所述第一端部通过所述第三开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第一活动部具有第四开口,所述第四开口与所述第二容纳腔连通,所述第二端部通过所述第四开口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
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
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一固定部连接,覆盖所述第三开口;
第二盖板,与所述第一活动部连接,覆盖所述第四开口。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装置,所述第一活动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部能够转动,所述第二接口基于所述第一活动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部转动而与所述第一接口之间的角度能够调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装置,所述本体包括:
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接口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部上;
第三固定部;所述第二接口设置于所述第三固定部上;
第二活动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连接,相对于所述第二固定部能够运动,与所述第三固定部连接,相对于所述第三固定部能够运动;所述第二接口基于所述第二活动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固定部运动和/或所述第二活动部相对于所述第三固定部运动而相对于所述第一接口的位置能够调整。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所述的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
第一固定组件,设置于所述本体上,能够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固定连接,用于保持所述本体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或,
第二固定组件,设置于所述本体上,能够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固定连接,用于保持所述本体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之间的位置关系。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376197.XU CN211981081U (zh) | 2019-12-26 | 2019-12-26 | 连接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376197.XU CN211981081U (zh) | 2019-12-26 | 2019-12-26 | 连接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981081U true CN211981081U (zh) | 2020-11-20 |
Family
ID=733796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376197.XU Active CN211981081U (zh) | 2019-12-26 | 2019-12-26 | 连接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981081U (zh) |
-
2019
- 2019-12-26 CN CN201922376197.XU patent/CN21198108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034398B2 (en) | Docking station with rotatable multi-plug connector | |
US10038288B2 (en) | Adapter for a mobile device | |
TWI684848B (zh) | 滑動對接器及其製造、使用方法 | |
US6174205B1 (en) | Communication card extension and adapter port | |
US10061353B2 (en) | Docking stations | |
US20090066587A1 (en) | Electronic device with cap member antenna element | |
CN102892630B (zh) | 用于便携电子设备的承纳装置 | |
US9923321B2 (en) | Composite connection socket | |
US9634728B2 (en) | Contactless connector | |
US6577500B2 (en) | Wireless PC card | |
WO2015089893A1 (zh) | Usb电连接器的转接模块 | |
US8047878B2 (en) | Hybrid connector jack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 |
US20190036363A1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 |
CN103138097A (zh) | 通用串行汇流排连接器 | |
CN211981081U (zh) | 连接装置 | |
US20170352976A1 (en) | Composite connection socket | |
CN205070094U (zh) | 无线充电组件 | |
CN203466345U (zh) | 通讯连接器及其电子装置 | |
US8602824B2 (en) | Ultrathin USB female connector | |
CN210627007U (zh) | 电子设备 | |
CN216362177U (zh) | 可旋转的充电插头 | |
CN203339421U (zh) | 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 |
CN210297779U (zh) | 一种电子设备 | |
CN211779749U (zh) | 支撑设备 | |
CN209045917U (zh) | 电池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