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976865U - 一种墙式对冲燃烧锅炉及其燃尽风布置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墙式对冲燃烧锅炉及其燃尽风布置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976865U
CN211976865U CN202020610385.4U CN202020610385U CN211976865U CN 211976865 U CN211976865 U CN 211976865U CN 202020610385 U CN202020610385 U CN 202020610385U CN 211976865 U CN211976865 U CN 2119768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ver
main
fire
overf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61038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武学谦
相明辉
崔星源
李明
刘鹏飞
张超群
范艳荣
庞明军
李驰
秦学堂
李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tai Longyuan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tai Longyuan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tai Longyuan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tai Longyuan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61038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9768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9768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9768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Suppl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墙式对冲燃烧锅炉及其燃尽风布置结构,其中,燃尽风布置结构包括:炉膛,设置于炉膛的主燃烧器和燃尽风喷口;多组主燃烧器在水平方向错开;燃尽风喷口包括:主燃尽风喷口和辅助燃尽风喷口;主燃尽风喷口的个数等于主燃烧器的组数,且多个主燃尽风喷口在竖直方向上一一对应位于多组主燃烧器的上方;相邻两个主燃尽风喷口之间均设置有辅助燃尽风喷口,其直径小于主燃尽风喷口的直径。本方案相比于常规燃尽风的布置方式,其燃尽风气流覆盖范围更大,燃尽风总量更高,能够起到压火作用,有效防止火焰中心上移,并增强了燃尽风气流对烟气中未燃尽物质的捕捉能力,并解决了锅炉燃烧效率和省煤器出口NOx排放浓度之间的突出矛盾。

Description

一种墙式对冲燃烧锅炉及其燃尽风布置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对冲燃烧锅炉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墙式对冲燃烧锅炉及其燃尽风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我国墙式对冲锅炉数量及种类众多,现有墙式对冲燃烧锅炉主要是通过布置单层或双层燃尽风喷口的燃尽风系统配合低NOx燃烧器的空气分级燃烧方式实现降低省煤器出口的NOx排放值。但由于改造后补风方式选取不合理,燃尽风往往很难做到充分参与炉内燃烧。墙式对冲燃烧锅炉主要通过空气分级来降低炉内NOx的排放,当燃尽风喷口的调节性能、布置型式及结构选取不当时,改造后锅炉往往不能够成功解决NOx排放降低与锅炉效率及稳燃性能之间的矛盾。因此,在后期补风条件下,在补风高度选取不合理、燃尽风布置型式选取不合理及覆盖能力有限等条件下,燃尽风与高温上升烟气的混合不够理想,会影响整体的煤粉燃尽效果,并造成炉膛出口CO排放浓度高、减温水量大等问题。
目前,300~1000MW容量墙式对冲煤粉锅炉燃烧系统的布置方式主要为:前后墙(或仅前墙)分别设3~4层主燃烧器,每层布置4~8只旋流燃烧器。燃烧器上方一定高度上设置一层或两层OFA喷口,其数量上通常与每层主燃烧器的数量相等且垂直方向上与主燃烧器一一对应。实践表明,这种布置方式存在燃尽风气流无法对炉内上升气流在整个截面上形成全覆盖的问题,容易在两只OFA喷口中间、最外侧OFA喷口到侧墙水冷壁中间形成“烟气走廊”。同样,双层燃尽风喷口一般也是采用顺列布置,亦存在上述覆盖度不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墙式对冲燃烧锅炉的燃尽风布置结构,能够大大增加了燃尽风气流的覆盖范围,增强了燃尽风气流对烟气中未燃尽物质的捕捉能力,确保了CO等还原性气体和未燃尽碳颗粒的燃尽率,有效防止火焰中心上移,避免出现高温受热面超温、减温水量大和锅炉效率下降。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墙式对冲燃烧锅炉的燃尽风布置结构,包括:炉膛,设置于所述炉膛的主燃烧器和燃尽风喷口;
多组所述主燃烧器在水平方向错开;
所述燃尽风喷口包括:主燃尽风喷口和辅助燃尽风喷口;
所述主燃尽风喷口的个数等于所述主燃烧器的组数,且多个所述主燃尽风喷口在竖直方向上一一对应位于多组所述主燃烧器的上方;
相邻两个所述主燃尽风喷口之间均设置有所述辅助燃尽风喷口,所述辅助燃尽风喷口的直径小于所述主燃尽风喷口的直径。
优选地,所述辅助燃尽风喷口的直径不小于所述主燃尽风喷口的直径的一半。
优选地,所述辅助燃尽风喷口到相邻两个所述主燃尽风喷口之间的距离相等。
优选地,所述主燃尽风喷口和所述辅助燃尽风喷口处于同一标高。
优选地,所述辅助燃尽风喷口的数量比所述主燃尽风喷口的数量多一个;
在水平方向位于两端的所述主燃尽风喷口的外侧,还分别设置有一个所述辅助燃尽风喷口。
优选地,所述燃尽风喷口设置于所述炉膛的前墙和后墙中的一个,所述辅助燃尽风喷口的数量比所述主燃尽风喷口的数量少一个,每个所述辅助燃尽风喷口均位于每相邻两个所述主燃尽风喷口之间;
所述燃尽风喷口设置于所述炉膛的前墙和后墙中的另一个,所述辅助燃尽风喷口的数量比所述主燃尽风喷口的数量多一个,在水平方向位于两端的所述主燃尽风喷口的外侧,还分别设置有一个所述辅助燃尽风喷口。
优选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炉膛的第一风箱;所述主燃尽风喷口和所述辅助燃尽风喷口均设置于所述第一风箱内;所述主燃尽风喷口和所述辅助燃尽风喷口均设置有风量调节装置;所述主燃尽风喷口和所述辅助燃尽风喷口的中心气流均为直流且外侧气流为旋流;所述风量调节装置包括:直流风调节装置和/或旋流风调节装置;所述旋流风调节装置包括:设置在旋流风入口的调节叶片;所述主燃尽风喷口和所述辅助燃尽风喷口的直流风比例在50~70%范围内。
优选地,在靠近所述炉膛左侧墙的一半数量的所述主燃尽风喷口的旋流方向为左旋,在靠近所述炉膛右侧墙的另一半数量的所述主燃尽风喷口的旋流方向为右旋;
在最靠近所述炉膛左侧墙的所述辅助燃尽风喷口的旋流方向为右旋,在最靠近所述炉膛右侧墙的所述辅助燃尽风喷口的旋流方向为左旋,中间的所述辅助燃尽风喷口的旋流方向与相邻两个所述主燃尽风喷口的旋流方向相反。
优选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炉膛的第一风箱;所述主燃尽风喷口设置于所述第一风箱内;
所述墙式对冲燃烧锅炉的燃尽风布置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炉膛第二风箱;所述辅助燃尽风喷口设置于所述第二风箱内,且所述第二风箱通过燃尽风风道与主二次风道联接;所述燃尽风风道设置有风量调节装置;所述辅助燃尽风喷口为直流燃尽风喷口;所述直流燃尽风喷口的四周设有防焦风,且所述直流燃尽风喷口可在垂直方向上作±15°的摆动。
一种墙式对冲燃烧锅炉,包括:燃尽风布置结构,所述燃尽风布置结构为如上所述的墙式对冲燃烧锅炉的燃尽风布置结构。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墙式对冲燃烧锅炉的燃尽风布置结构中,相比于常规燃尽风的布置方式,本方案的燃尽风气流覆盖范围更大,燃尽风总量更高,能够起到压火作用,有效防止火焰中心上移,并增强了燃尽风气流对烟气中未燃尽物质的捕捉能力,并解决了锅炉燃烧效率和省煤器出口NOx排放浓度之间的突出矛盾。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墙式对冲燃烧锅炉,由于采用了上述的墙式对冲燃烧锅炉的燃尽风布置结构,因此其也就具有相应的有益效果,具体可以参照前面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种现有燃尽风布置结构的布置示意图;
图2为另一种现有燃尽风布置结构的布置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燃尽风布置结构的布置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调节装置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燃尽风布置结构的布置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调节装置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燃尽风布置结构的布置示意图。
其中,010为炉膛、020为煤粉主燃烧器、030为燃尽风喷口;
110为炉膛、120为煤粉主燃烧器、133为辅助燃尽风喷口、134为主燃尽风喷口;
210为炉膛、220为煤粉主燃烧器、233为辅助燃尽风喷口、234为主燃尽风喷口;
310为炉膛、320为煤粉主燃烧器、333为辅助燃尽风喷口、334为主燃尽风喷口。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墙式对冲燃烧锅炉的燃尽风布置结构,以解决由于燃尽风布置方式选取不合理而造成的燃尽风覆盖能力有限、燃尽风与高温上升烟气的混合不够理想和烟气走廊等问题,在提高煤粉燃尽率,保障锅炉燃烧效率的同时,大幅降低炉内NOx排放,并抑制火焰中心过分上移。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墙式对冲燃烧锅炉的燃尽风布置结构,包括:炉膛,设置于炉膛的主燃烧器和燃尽风喷口;
多组所述主燃烧器在水平方向错开;需要说明的是,每组主燃烧器可包括竖直方错开的多个;
燃尽风喷口包括:主燃尽风喷口和辅助燃尽风喷口;
主燃尽风喷口的个数等于主燃烧器的组数,且多个所述主燃尽风喷口在竖直方向上一一对应位于多组主燃烧器的上方;
相邻两个主燃尽风喷口之间均设置有辅助燃尽风喷口,辅助燃尽风喷口的直径小于主燃尽风喷口的直径。主燃尽风喷口134和辅助燃尽风喷口133。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墙式对冲燃烧锅炉的燃尽风布置结构中,相比于常规燃尽风的布置方式,本方案的燃尽风气流覆盖范围更大,燃尽风总量更高,能够起到压火作用,有效防止火焰中心上移,并增强了燃尽风气流对烟气中未燃尽物质的捕捉能力,并解决了锅炉燃烧效率和省煤器出口NOx排放浓度之间的突出矛盾。
在本方案中,辅助燃尽风喷口的直径不小于主燃尽风喷口的直径的一半,且小于主燃尽风喷口的直径。如此设计,保证了主燃尽风喷口作为主导的燃尽风系统,以实现了对炉内上升气流的大部分覆盖。而辅助燃尽风喷口作为辅助的燃尽风系统,以进一步提升对炉内上升气流的覆盖范围。
在保证了对炉内上升气流的覆盖效果的情况下,为了进一步缩小燃尽风布置结构的尺寸,以便达到节约生产成本的效果。作为优选,辅助燃尽风喷口直径为200~1300mm。
具体地,辅助燃尽风喷口到相邻两个主燃尽风喷口之间的距离相等,以便于提升对相邻两个主燃尽风喷口之间的上升气流的覆盖效果,从而避免在相邻两个主燃尽风喷口中间形成烟气走廊。
在本方案中,主燃尽风喷口和辅助燃尽风喷口处于同一标高。主燃尽风喷口和辅助燃尽风喷口设置在同一高度,能够有效提高对上升气流同一截面上的覆盖度,同时也可提高燃尽风与主烟气气流的参与程度;而且,在同一高度主燃尽风与辅助燃尽风之间气流补气条件更好,经过与炉膛内主烟气化学反应后,上升气流中的CO,CO2,灰颗粒,未燃尽碳等气固两相流更加均匀。相反地,当高度不同时会导致在烟气流动方向上的涡流区和烟气走廊,降低气流在横截面上的刚性和覆盖度。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的技术方案,辅助燃尽风喷口的数量比主燃尽风喷口的数量多一个;
在水平方向位于两端的主燃尽风喷口的外侧,还分别设置有一个辅助燃尽风喷口。即为在最左侧的主燃尽风喷口与炉膛左侧墙之间设置有一个辅助燃尽风喷口,在最右侧的主燃尽风喷口与炉膛右侧墙之间设置有一个辅助燃尽风喷口,实现了对最外侧的主燃尽风喷口与侧墙之间的上升气流的覆盖,以此消除了最外侧的主燃尽风喷口与侧墙之间的烟气走廊,从而有助于实现了对炉内上升气流的全覆盖。
辅助燃尽风喷口前墙和后墙可以是错列布置的,以改善燃效效果。具体地,燃尽风喷口设置于炉膛的前墙和后墙中的一个,辅助燃尽风喷口的数量比主燃尽风喷口的数量少一个,每个辅助燃尽风喷口均位于每相邻两个主燃尽风喷口之间;
燃尽风喷口设置于炉膛的前墙和后墙中的另一个,辅助燃尽风喷口的数量比主燃尽风喷口的数量多一个,在水平方向位于两端的主燃尽风喷口的外侧,还分别设置有一个辅助燃尽风喷口。
在本方案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墙式对冲燃烧锅炉的燃尽风布置结构还包括:设置于炉膛的第一风箱;
主燃尽风喷口和辅助燃尽风喷口均设置于第一风箱内;主燃尽风喷口和辅助燃尽风喷口均设置有风量调节装置,以使其两者均可单独进行燃烧调整,以便降低未燃尽碳损失,同时达到减少烟气走廊的效果;进一步地,本方案中的辅助燃尽风喷口与主燃尽风喷口的中心气流均为直流且外侧气流为旋流;相应地,风量调节装置包括:直流风调节装置和/或旋流风调节装置,同样地,以使得其两者的直流风与旋流风均可单独进行风量调节,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了燃尽风的覆盖效果;旋流风调节装置包括:设置在旋流风入口的调节叶片;主燃尽风喷口和所述辅助燃尽风喷口的直流风比例在50~70%范围内。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的技术方案,在靠近炉膛左侧墙的一半数量的主燃尽风喷口的旋流方向为左旋,在靠近炉膛右侧墙的另一半数量的主燃尽风喷口的旋流方向为右旋;
在最靠近炉膛左侧墙的辅助燃尽风喷口的旋流方向为右旋,在最靠近炉膛右侧墙的辅助燃尽风喷口的旋流方向为左旋,中间的辅助燃尽风喷口的旋流方向与相邻两个主燃尽风喷口的旋流方向相反,以减少相邻两个主燃尽风喷口和辅助燃尽风喷口的旋流方向的相互影响,可进一步提升了燃尽风的覆盖效果。
在本方案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墙式对冲燃烧锅炉的燃尽风布置结构还包括:设置于炉膛的第一风箱;主燃尽风喷口设置于第一风箱内;
所述墙式对冲燃烧锅炉的燃尽风布置结构还包括:设置于炉膛第二风箱;辅助燃尽风喷口设置于第二风箱内,且第二风箱通过燃尽风风道与主二次风道联接;燃尽风风道设置有风量调节装置;辅助燃尽风喷口为直流燃尽风喷口;直流燃尽风喷口的四周设有防焦风,且直流燃尽风喷口可在垂直方向上作±15°的摆动,以使得当直流燃尽风喷口全部倾斜向下布置时能够起到很好的压火作用,有效解决火焰中心上移造成的受热面壁温超温,减温水量增大的问题;当直流燃尽风喷口全部倾斜向上布置时,又能够进一步二次分离部分燃尽风气流,降低NOx排放水平。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墙式对冲燃烧锅炉,包括:燃尽风布置结构,所述燃尽风布置结构为如上所述的墙式对冲燃烧锅炉的燃尽风布置结构。由于本方案采用了上述的热回收式风管机系统,因此其也就具有相应的有益效果,具体可以参照前面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方案作进一步介绍: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墙式对冲燃烧锅炉的燃尽风喷口布置结构。相比常规布置方式,本实用新型的燃尽风气流覆盖范围更大,燃尽风总量更高,能够起到压火作用,有效防止火焰中心上移,并增强了燃尽风气流对烟气中未燃尽物质的捕捉能力,并解决了锅炉燃烧效率和省煤器出口NOx排放浓度之间的突出矛盾。
墙式对冲燃烧煤粉锅炉的前墙和后墙的燃烧器区域包括多层煤粉主燃烧器;在燃烧器区域的上方布置两组燃尽风喷口,包括主燃尽风喷口和辅助燃尽风喷口。其中,主燃尽风喷口的数量与每层煤粉主燃烧器的数量相同并且主燃尽风喷口在垂直方向上与每层的各个煤粉主燃烧器一一对准;辅助燃尽风喷口介于相邻两个主燃尽风喷口的中间,且辅助燃尽风喷口数量较主燃尽风喷口相差一个,辅助燃尽风喷口相对于每层的煤粉主燃烧器喷口在垂直方向上呈错列地布置。
其中,辅助燃尽风喷口直径小于主燃尽风喷口直径,且辅助燃尽风喷口与主燃尽风喷口处于同一标高。
作为优选,主燃尽风喷口和辅助燃尽风喷口同时设置在一个单独的大风箱(即为第一风箱)内,且均设置有单独的风量调节装置。
主燃尽风风率约占总燃尽风的60%以上,基于墙式对冲燃烧锅炉炉内上升气流的分布规律,主燃尽风喷口风率较高且覆盖性较好,能够与炉内上升气流内大多数未燃尽碳颗粒和还原性气体进行混合,保证其燃尽效果。同时,辅助贴壁风风率相对较小,单只燃尽风同样可以进行直流风和旋流风的相互调节,辅助燃尽风喷口提升对炉内上升气流在整个截面上的覆盖范围,消除在两只主燃尽风喷口中间和最外侧主燃尽风喷口到侧墙水冷壁中间的烟气走廊。
一般情况下,辅助燃尽风与主燃尽风喷口处于同一个风箱(即为第一风箱)内,并且两者的标高相同。其中,主燃尽风喷口的中心气流为直流而外侧气流为旋流,旋流风入口设有叶片用以调节其旋流强度,直流风比例在50~70%范围内;直流风与旋流风均设有手动或电动调节装置,可单独进行风量调节,进一步丰富了调节手段。
在现有技术中,墙式对冲燃烧锅炉燃尽风布置方式一(如图1所示)。燃尽风布置为单层燃尽风喷口030,数量上与每层的煤粉主燃烧器020的数量相等,在垂直方向上与各煤粉主燃烧器020上下一一对应。这种布置方式无法做到对炉内上升气流的全覆盖,容易在两只燃尽风喷口030中间和最外侧燃尽风喷口030到侧墙水冷壁中间形成烟气走廊。由于燃尽风在炉宽上的覆盖度有限,存在着燃尽风无法开启、炉膛上方高温段受热面金属壁温超温、未燃尽碳损失高等问题,进而导致锅炉效率下降和NOx排放升高。
在另一现有技术中,墙式对冲燃烧锅炉的燃尽风布置方式二(如图2所示)。燃尽风布置为双层燃尽风喷口030,每一层燃尽风喷口030的数量上与每层煤粉主燃烧器020的数量相同,且垂直方向上与每层的各个煤粉主燃烧器020上下一一对应。这种布置方式同样存在布置方式一所阐述的系列问题。
在本方案的第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主燃尽风喷口134的数量与煤粉主燃烧器120的数量相同且上下一一对应,且辅助燃尽风喷口133的数量较主燃尽风喷口134的数量少一个;并且,辅助燃尽风喷口133到两侧主燃尽风喷口134的水平间距相等。
如图4所示,辅助燃尽风喷口133在靠近两侧墙的两只始终为:靠近左侧墙的为右旋而靠近右侧墙的为左旋型,而中间的所有辅助燃尽风喷口133依次次序为:左、右、左、右等,根据数量确定。需要说明的是,从锅炉炉前方向上看,前墙从前墙看,后墙从后墙看。
在本方案的第二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主燃尽风喷口234的数量与煤粉主燃烧器220的数量相同且上下一一对应,且辅助燃尽风喷口233的数量较主燃尽风喷口234的数量多一个。并且,辅助燃尽风喷口233到两侧主燃尽风喷口234的水平间距相等。本实施例中主燃尽风喷口234和辅助燃尽风喷口233的旋流方向如图6所示。当然,本方案的第一实施例相较于第二实施例,辅助燃尽风喷口的数量少了一个,这情况下使得投资更少,现场施工量也更少。
在本方案的第三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辅助燃尽风喷口333也可以分别设在单独布置的小风箱(即为第二风箱)内,小风箱其通过燃尽风风道与主二次风道进行联接,燃尽风风道上布置有电动或气动调节挡板、执行机构、测量装置及其他附件。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实施例中选用小风箱,主要取决于现场空间布置,考虑过有些锅炉的圈梁、刚性支吊梁、管道等干涉的情况。当然,如上文另一实施例所述的辅助燃尽风与主燃尽风喷口处于同一个风箱,其静压更为均匀,取风效果更好。
作为此方案的优选,辅助燃尽风喷口333为直流燃尽风喷口,喷口四周设有防焦风,所述的直流燃尽风喷口333可垂直方向上±15°摆动,当全部倾斜向下布置时能够起到很好的压火作用,有效解决火焰中心上移造成的受热面壁温超温,减温水量增大的问题;当全部倾斜向上布置时,又能够进一步二次分离部分燃尽风气流,降低NOx排放水平。
本实用新型主要优点如下:
1、燃尽风的总风量较高。由于采用主燃尽风喷口与辅助燃尽风喷口相结合,总体燃尽风率和燃尽风覆盖度得以提高,确保了主燃区的过量空气系数可降低至深度空气分级的要求。在保障煤粉燃尽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度抑制了省煤器出口处的NOx排放浓度,实现了墙式对冲燃烧锅炉各项主要性能指标的兼顾性。
2、能够有效防止火焰中心上移,提高锅炉燃烧效率。辅助燃尽风喷口介于在主燃尽风喷口之间,且在垂直方向上与主燃烧器呈错列布置,大大增加了燃尽风气流的覆盖范围,增强了燃尽风气流对烟气中未燃尽物质的捕捉能力,确保了CO等还原性气体和未燃尽碳颗粒的燃尽率,有效防止火焰中心上移,避免出现高温受热面超温、减温水量大和锅炉效率下降。
本实用新型的关键点和欲保护点:
1、用于墙式对冲燃烧锅炉的燃尽风喷口布置结构,墙式对冲燃烧煤粉锅炉的前墙和后墙的燃烧器区域包括多层主燃烧器和燃尽风燃烧器。在燃烧器区域的上方布置两组燃尽风喷口,包括主燃尽风喷口和辅助燃尽风喷口;主燃尽风喷口的数量与每层主燃烧器的数量相同且主燃尽风喷口在垂直方向上与每层的主燃烧器一一对准;辅助燃尽风喷口介于主燃尽风喷口或主燃尽风喷口与侧墙之间呈错列布置;
2、相比常规布置方式,本实用新型的燃尽风风量更高,省煤器出口的NOx和CO排放浓度更低;
3、相比常规布置方式,本实用新型的燃尽风气流覆盖范围更大,能够起到压火作用,有效防止了火焰中心上移,并增强了燃尽风气流对烟气中未燃尽物质的捕捉能力;
4、辅助燃尽风喷口的直径小于主燃尽风喷口的直径;
5、辅助燃尽风喷口与主燃尽风喷口处于同一标高;
6、辅助燃尽风喷口与主燃尽风喷口处于同一个大风箱内,辅助燃尽风喷口与主燃尽风喷口均设置有单独的风量调节装置,可单独进行燃烧调整,降低未燃尽碳损失,减少烟气走廊;
7、辅助燃尽风喷口与主燃尽风喷口均设置为内直外旋,直流风比例为50~60%;直流风与旋流风可单独进行风量调节且旋流风设有叶片调节其旋流强度,丰富调节手段;
8、辅助燃尽风喷口相对于主燃尽风喷口呈错列布置,其数量为主燃尽风喷口数量加1个,或者减1个;
9、辅助燃尽风喷口也可以分别设在单独布置的小风箱内,送入相对少量的燃尽风。小风箱其通过燃尽风风道与主二次风道进行联接,燃尽风风道上布置有电动或手动调节挡板、执行机构、测量装置及其他附件;
10、本方案提供的第三实施例中,辅助燃尽风喷口为直流燃尽风喷口,可垂直方向上±15°摆动。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墙式对冲燃烧锅炉的燃尽风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炉膛,设置于所述炉膛的主燃烧器和燃尽风喷口;
多组所述主燃烧器在水平方向错开;
所述燃尽风喷口包括:主燃尽风喷口和辅助燃尽风喷口;
所述主燃尽风喷口的个数等于所述主燃烧器的组数,且多个所述主燃尽风喷口在竖直方向上一一对应位于多组所述主燃烧器的上方;
相邻两个所述主燃尽风喷口之间均设置有所述辅助燃尽风喷口,所述辅助燃尽风喷口的直径小于所述主燃尽风喷口的直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墙式对冲燃烧锅炉的燃尽风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燃尽风喷口的直径不小于所述主燃尽风喷口的直径的一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墙式对冲燃烧锅炉的燃尽风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燃尽风喷口到相邻两个所述主燃尽风喷口之间的距离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墙式对冲燃烧锅炉的燃尽风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燃尽风喷口和所述辅助燃尽风喷口处于同一标高。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墙式对冲燃烧锅炉的燃尽风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燃尽风喷口的数量比所述主燃尽风喷口的数量多一个;
在水平方向位于两端的所述主燃尽风喷口的外侧,还分别设置有一个所述辅助燃尽风喷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墙式对冲燃烧锅炉的燃尽风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燃尽风喷口设置于所述炉膛的前墙和后墙中的一个,所述辅助燃尽风喷口的数量比所述主燃尽风喷口的数量少一个,每个所述辅助燃尽风喷口均位于每相邻两个所述主燃尽风喷口之间;
所述燃尽风喷口设置于所述炉膛的前墙和后墙中的另一个,所述辅助燃尽风喷口的数量比所述主燃尽风喷口的数量多一个,在水平方向位于两端的所述主燃尽风喷口的外侧,还分别设置有一个所述辅助燃尽风喷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墙式对冲燃烧锅炉的燃尽风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炉膛的第一风箱;所述主燃尽风喷口和所述辅助燃尽风喷口均设置于所述第一风箱内;所述主燃尽风喷口和所述辅助燃尽风喷口均设置有风量调节装置;所述主燃尽风喷口和所述辅助燃尽风喷口的中心气流均为直流且外侧气流为旋流;所述风量调节装置包括:直流风调节装置和/或旋流风调节装置;所述旋流风调节装置包括:设置在旋流风入口的调节叶片;所述主燃尽风喷口和所述辅助燃尽风喷口的直流风比例在50~70%范围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墙式对冲燃烧锅炉的燃尽风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在靠近所述炉膛左侧墙的一半数量的所述主燃尽风喷口的旋流方向为左旋,在靠近所述炉膛右侧墙的另一半数量的所述主燃尽风喷口的旋流方向为右旋;
在最靠近所述炉膛左侧墙的所述辅助燃尽风喷口的旋流方向为右旋,在最靠近所述炉膛右侧墙的所述辅助燃尽风喷口的旋流方向为左旋,中间的所述辅助燃尽风喷口的旋流方向与相邻两个所述主燃尽风喷口的旋流方向相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墙式对冲燃烧锅炉的燃尽风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炉膛的第一风箱;所述主燃尽风喷口设置于所述第一风箱内;
所述墙式对冲燃烧锅炉的燃尽风布置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炉膛第二风箱;所述辅助燃尽风喷口设置于所述第二风箱内,且所述第二风箱通过燃尽风风道与主二次风道联接;所述燃尽风风道设置有风量调节装置;所述辅助燃尽风喷口为直流燃尽风喷口;所述直流燃尽风喷口的四周设有防焦风,且所述直流燃尽风喷口可在垂直方向上作±15°的摆动。
10.一种墙式对冲燃烧锅炉,包括:燃尽风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燃尽风布置结构为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墙式对冲燃烧锅炉的燃尽风布置结构。
CN202020610385.4U 2020-04-22 2020-04-22 一种墙式对冲燃烧锅炉及其燃尽风布置结构 Active CN2119768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10385.4U CN211976865U (zh) 2020-04-22 2020-04-22 一种墙式对冲燃烧锅炉及其燃尽风布置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10385.4U CN211976865U (zh) 2020-04-22 2020-04-22 一种墙式对冲燃烧锅炉及其燃尽风布置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976865U true CN211976865U (zh) 2020-11-20

Family

ID=733451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610385.4U Active CN211976865U (zh) 2020-04-22 2020-04-22 一种墙式对冲燃烧锅炉及其燃尽风布置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97686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15184B (zh) 一种墙式布置的水平浓淡直流燃烧装置
CN111520705B (zh) 布置拱上二次风喷口的乏气后置型w火焰锅炉及配风方法
WO2014008758A1 (zh) 具有附壁二次风和网格燃尽风的煤粉锅炉
CN108758613B (zh) 一种四拱w火焰双级浓淡燃烧装置
CN110319437B (zh) 一种富氧多重火焰旋流煤粉燃烧器
CN211976865U (zh) 一种墙式对冲燃烧锅炉及其燃尽风布置结构
CN109578993B (zh) 一种卧式燃煤炉及其烟气再循环系统和操作方法
CN214370141U (zh) 一种应用于墙式切圆锅炉的燃尽风布置结构
CN206398702U (zh) 燃烧器区域变截面适应灵活性调峰的煤粉锅炉炉膛
CN202501451U (zh) 一种新型旋流对冲锅炉
CN113339784B (zh) 一种用于电站锅炉水冷壁高温腐蚀的防控系统及方法
CN111156538B (zh) 一种燃煤锅炉改造为生物质燃料锅炉的方法
CN201212676Y (zh) 一种墙式布置的水平浓淡直流燃烧装置
CN112377894A (zh) 一种风切圆煤粉燃烧锅炉
CN203656910U (zh) 一种w火焰锅炉的燃烧装置及w 火焰锅炉
CN109237465B (zh) 一种旋流燃烧器及旋流燃烧器乏风喷入系统
CN107228357B (zh) 一种均流多角切圆煤粉解耦燃烧装置和燃烧方法
CN111121006B (zh) 卧式煤粉锅炉及其控制方法
CN106765075A (zh) 一种多煤种适应性的旋流煤粉燃烧器
CN112228864A (zh) 可有效减缓纯燃准东煤锅炉炉膛及水平烟道区域结渣的方法及锅炉装置
CN113324242B (zh) 一种采用循环烟气型缝隙式直流煤粉燃烧器的w火焰锅炉
CN201145271Y (zh) 三阶煤粉燃烧器
CN106765061B (zh) 燃烧器区域变截面适应灵活性调峰的煤粉锅炉炉膛
CN213300072U (zh) 一种煤粉炉
CN109578991A (zh) 一种煤粉锅炉精准配风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