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957137U - 一种低温可控核聚变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低温可控核聚变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957137U
CN211957137U CN202020005068.XU CN202020005068U CN211957137U CN 211957137 U CN211957137 U CN 211957137U CN 202020005068 U CN202020005068 U CN 202020005068U CN 211957137 U CN211957137 U CN 2119571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uclear fusion
wall
needle
fusion device
deuter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00506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储苏平
储磊
储国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2000506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9571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9571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9571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30/00Energy generation of nuclear origin
    • Y02E30/10Nuclear fusion reactors

Landscapes

  • Particle Accelerators (AREA)
  • Plasma Technology (AREA)

Abstract

涉及一种低温可控核聚变装置,不需要耐极高温的材料,它能够在较低的温度下,连续可控产生核聚变。在一个圆柱形的可控核聚变装置的中心处,有一个质子枪(1),真空腔(2),针状聚焦棒(3),窄隙聚焦腔(4),内壁(5),窄隙核聚焦腔的底部与内壁区域为核聚变微室(6),在内壁外侧有中子吸附层(7),中子吸附层的外侧为热交换层(8),在热交换层外侧为可控核聚变装置的外壁(9);质子枪喷出的氘或氚或氘氚混合正离子(10)在电场的加速下,向带负电的针状聚焦棒、内壁方向高速运动,在针状聚焦棒外壁的窄隙核聚变腔内向内壁组成的底部聚焦,其密度升高,氘氚混合粒子在窄隙核聚变腔底部附近相互碰撞,有一定的几率能产生核聚变反应。

Description

一种低温可控核聚变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低温可控核聚变装置,它能够在较低的温度条件下运行,连续可控地产生核聚变,输出热量,进行发电、供热。
背景技术
核聚变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但要实现可控的核聚变反应是非常困难的,目前人类实现核聚变的是氢弹,原理是通过铀弹的裂变反应,爆炸产生的瞬间高温高压,对氢原子同位素进行点火,产生热核聚变。但是这个过程瞬间爆炸的过程,释放的能量巨大,是破坏性的,完全不可控,也不是持续的过程,所产生的能量不能被回收利用。
根据物理学理论计算要实现核聚变反应,产生核聚变点火的条件是:温度和密度、约束时间的乘积大于劳森判据才能达到,需要达到上千万度乃至上亿度的高温和密度,氢同位素粒子的运动速度才能克服原子核之间的库伦力,相互碰撞,产生持续有商业价值的核聚变反应。
随着工业和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文明对于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多,而现有的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储量有限,很快将无法满足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而新能源中能产生巨大能量的核能可以作为人类未来的清洁能源。核聚变产生的能量较核裂变产生的更多而且核燃料也更容易获得,如何安全高效持续可控的利用核聚变的能源,成为了人类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和世界各国,在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研究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都没有能够进行完全点火,实现持续的核聚变,离实用和商业应用还差得很远,很长的路要走。目前为止,主要的可控核聚变方式有,1、超声波核聚变,2、激光约束(惯性约束)核聚变,3、磁约束核聚变(托卡马克、仿星器、磁镜、反向场、球形环等),可行性较大的可控磁聚变反应装置托卡马克装置。
核聚变技术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是如何能够较长时间的保持等离子体的持续放电产生的高温,产生稳定可控的核聚变反应,要想能够投入实际使用,必须使得输入装置的能量远远小于输出的能量才行,即能量增益因子Q值,必须尽可能提高Q值,还有研制能够耐高温的内壁材料也是研究的难点。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正在研究的可控热聚变装置不能实现点火,产生持续可控的核聚变及需要耐极高温的内壁等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低温可控连续核聚变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一个圆柱形的可控核聚变装置的中心处,有一个质子枪1,真空腔2,针状聚焦棒3,窄隙聚焦腔4,内壁5,窄隙核聚焦腔的底部与内壁区域为核聚变微室6,在内壁外侧有中子吸附层7,中子吸附层的外侧为热交换层 8,在热交换层外侧为可控核聚变装置的外壁9。
在可控核聚变装置的外面有电源装置,产生高压电,正极11连接质子枪,负极12连接内壁,使内壁的一小部分和针状聚焦棒带负电,质子枪喷出的氘或氚或氘氚混合正离子10在高压电场的加速下,向带负电的针状聚焦棒外壁的窄隙聚焦腔、内壁方向高速运动,氘或氚或氘氚混合正离子期间大部分粒子与针状聚焦棒外壁碰撞,大部分粒子呈锐角碰撞,改变少量角度继续向前运动,再与对侧的针状聚焦外壁呈锐角碰撞前行,直到底部附近,窄隙核聚焦腔的底部附近核聚变微室的氘氚混合粒子密度通过聚焦,其密度升高,速度亦很高,氘氚混合粒子在核聚变微室内相互碰撞,有一定的几率能产生核聚变反应。内壁及针状聚焦棒由高熔点、高导热的金属(如钨等)或非金属材料制成,两者可以是同样材料,也可以是不同材料,针状聚焦棒呈针状,表面光滑,针状聚焦棒密集安装在内壁的内侧面上,针尖指向中心,针状聚焦棒之间形成微小窄隙。内壁的内侧面表面制成密集的偏心凹球面,偏心凹球面与针状聚焦棒下端的微小窄隙组成核聚变微室。
内壁可以是一个整体,连接电源负极;内壁也可以做成条块状,每块内壁分别连接外接电源的负极。控制高压加速电场在真空腔内旋转扫描电场,使粒子束在真空腔内扫描状运行,粒子束在极短的时间内每个针状间隙内,进行聚焦,核聚变小室内进行压缩、相互碰撞,产生可控小概率的核聚变。
用扫描方式运行:1、可提高粒子束强度,增加核聚变几率;2、提高电场强度,增加粒子运动速度,增加核聚变几率;3、增加针状聚焦棒和内壁的热传导、散热,保护针状聚焦棒和内壁材料的安全使用,不被融化和变型,提高使用寿命;4、在粒子束扫描间期,可以将核聚变后的产物、未反应的物质以及杂质有时间排出。
通过调节质子枪输出的粒子强度和电场的电压,控制在核聚变微室内氘氚混合粒子密度和运动速度,就能控制产生核聚变反应的强度,也能控制针状聚焦棒、核聚变微室、内壁的温度,使核聚变装置在一定的温度下连续可控地运行。
另外,也可以不需要在可控核聚变装置的外面有电源装置,可以在可控核聚变装置外部设置一小型质子加速器,将氘或氚或氘氚混合正离子加速到兆电子伏特级速度,引导到质子枪喷出,质子枪可以旋转,使粒子束在真空腔内扫描状运行,粒子束在极短的时间内每个针状间隙内,进行聚焦,核聚变小室内进行压缩、相互碰撞,产生小概率的核聚变。
在核聚变微室产生核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Q1主要是中子和氦离子的动能,快速运动的中子,穿透性强,大部分快速运动的中子穿过内壁,在中子吸附层内与吸附材料碰撞转变为慢中子,被吸收,同时中子的动能转化为热能,热能传到到热交换层;高速运动的氦离子能量通过与内壁及针状聚焦棒的多次碰撞,将能量传递给内壁及针状聚焦棒,转化为热量通过内壁材料向外层的中子吸附层到达热交换层的液体,产生高温蒸汽,将高温高压蒸汽道出可控连续核聚变装置,推动汽轮机做功发电。质子枪喷出的氘或氚或氘氚混合离子在电场的加速下,向带负电的针状聚焦棒、内壁方向高速运动,它们本身带有的动能,通过与针状聚焦棒外壁及内壁碰撞,大部分转化为热能Q2,通过针状聚焦棒及内壁向中子吸收转化层、热交换层传导;热交换层输出的总热量Qc=Q1+Q2。
外界电源输入的能量Qs,一部分为加热氘或氚或氘氚混合离子,另一部分为产生高压电场加速氘或氚或氘氚粒子,形成粒子动能。
当整个系统的输出能量大于输入能量时,即Qc>Qs,就是Q因子(Q因子=Qc/Qs)大与1,这个的核聚变装置才能维持连续运行,才能有商业实用价值。
本实用新型可控核聚变装置,输入能量和核聚变产生的能量均在一个封闭的圆柱型转化为热能,输入能量被重新吸收成为输出热能的一部分,只要产生小概率的核聚变反应,就能使能量增益因子Q值>1,实现有商业价值的可持续核聚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低温可控连续核聚变装置,该装置不仅能够实现持续可控的核聚变,而且装置的内壁不需要耐极高温的材料。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横剖面构造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横剖面构造图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新型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的横剖面构造图。
图中1.质子枪,2.真空腔,3.针状聚焦棒,4.窄隙核聚焦腔,5.内壁,6.核聚变微室,7.中子吸附层,8.热交换层,9.外壁,10.正离子,11.正极,12.负极。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在一个圆柱形的可控核聚变装置的中心处,有一个质子枪1,真空腔2,针状聚焦棒3,窄隙聚焦腔4,内壁5,窄隙核聚焦腔的底部与内壁区域为核聚变微室6,在内壁外侧有中子吸附层7,中子吸附层的外侧为热交换层8,在热交换层外侧为可控核聚变装置的外壁9。
在可控核聚变装置的外面有电源装置,产生高压电,正极11连接质子枪,负极12连接内壁,使内壁的一小部分和针状聚焦棒带负电,质子枪喷出的氘或氚或氘氚混合正离子10在电场的加速下,向带负电的针状聚焦棒外壁的窄隙聚焦腔、内壁方向高速运动,氘或氚或氘氚混合正离子期间大部分粒子与针状聚焦棒外壁碰撞,大部分粒子呈锐角碰撞,改变少量角度继续运动,再与对侧的针状聚焦外壁呈锐角碰撞前行,直到底部附近,窄隙核聚焦腔的底部附近核聚变微室的氘氚混合粒子密度通过聚焦,其密度升高,速度亦很高,氘氚混合粒子在核聚变微室内相互碰撞,有一定的几率能产生核聚变反应。内壁及针状聚焦棒由高熔点、高导热的金属(如钨等)或非金属材料制成,两者可以是同样材料,也可以是不同材料,针状聚焦棒呈针状,表面光滑,针状聚焦棒密集安装在内壁的内侧面上,针尖指向中心,针状聚焦棒之间形成微小窄隙。内壁的内侧面表面制成密集的偏心凹球面,偏心凹球面与针状聚焦棒下端的微小窄隙组成核聚变微室。
内壁可以是一个整体,连接电源负极;内壁也可以做成条块状,每块内壁分别连接外接电源的负极。控制高压加速电场在真空腔内旋转扫描电场,使粒子束在真空腔内扫描状运行,粒子束在极短的时间内每个针状间隙内,进行聚焦,核聚变小室内进行压缩、相互碰撞,产生可控小概率的核聚变。
在图3所示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个圆柱形的可控核聚变装置的中心处,有一个质子枪1,真空腔2,针状聚焦棒3,窄隙聚焦腔4,内壁5,窄隙核聚焦腔的底部与内壁区域为核聚变微室6,在内壁外侧有中子吸附层7,中子吸附层的外侧为热交换层8,在热交换层外侧为可控核聚变装置的外壁9。
本实施例中不需要在可控核聚变装置的外面有电源装置,在可控核聚变装置外部设置一小型质子加速器,将氘或氚或氘氚混合正离子加速到兆电子伏特级速度,引导到质子枪喷出,质子枪可以旋转,使粒子束在真空腔内扫描状运行,粒子束在极短的时间内每个针状间隙内,进行聚焦,核聚变小室内进行压缩、相互碰撞,产生可控小概率的核聚变。

Claims (5)

1.一种低温可控核聚变装置,其特征是:在一个圆柱形的可控核聚变装置的中心处,有一个质子枪(1),真空腔(2),针状聚焦棒(3),窄隙聚焦腔(4),内壁(5),窄隙核聚焦腔的底部与内壁区域为核聚变微室(6),在内壁外侧有中子吸附层(7),中子吸附层的外侧为热交换层(8),在热交换层外侧为可控核聚变装置的外壁(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温可控核聚变装置,其特征是:在可控核聚变装置的外面有电源装置,产生高压电,正极(11)连接质子枪,负极(12)连接内壁,使内壁的一小部分和针状聚焦棒带负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温可控核聚变装置,其特征是:内壁及针状聚焦棒由高熔点、高导热的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制成,针状聚焦棒呈针状,表面光滑,针状聚焦棒密集安装在内壁的内侧面上,针尖指向中心,针状聚焦棒之间形成微小窄隙,内壁的内侧面表面制成密集的偏心凹球面,偏心凹球面与针状聚焦棒下端的微小窄隙组成核聚变微室(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温可控核聚变装置,其特征是:内壁可以做成块状,每块内壁分别连接外接电源的负极,控制高压加速电场在真空腔内旋转电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温可控核聚变装置,其特征是:可以在可控核聚变装置外部设置一小型质子加速器,将氘或氚或氘氚混合正离子加速到兆电子伏特级速度,引导到质子枪喷出,质子枪可以旋转。
CN202020005068.XU 2020-01-02 2020-01-02 一种低温可控核聚变装置 Active CN2119571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05068.XU CN211957137U (zh) 2020-01-02 2020-01-02 一种低温可控核聚变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05068.XU CN211957137U (zh) 2020-01-02 2020-01-02 一种低温可控核聚变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957137U true CN211957137U (zh) 2020-11-17

Family

ID=731821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005068.XU Active CN211957137U (zh) 2020-01-02 2020-01-02 一种低温可控核聚变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9571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641327B1 (en) Plasma-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US20080226011A1 (en) Plasma Centrifuge Heat Engine Beam Fusion Reactor
AU2002314721A1 (en) Controlled fusion in a field reversed configuration and direct energy conversion
US20110200153A1 (en) Magnetic and electrostatic nuclear fusion reactor
CN110993126A (zh) 一种低温可控核聚变装置
CN211957137U (zh) 一种低温可控核聚变装置
WO2019055400A1 (en) PLASMA PISTON CONVERGENCE SYSTEM
Badziak Laser nuclear fusion: current status, challenges and prospect
KR102351104B1 (ko) 양성자-붕소 핵반응을 이용한 발전 시스템
Zhuo et al. Laser-driven inertial ion focusing
Jassby The quest for fusion energy
Sokolov et al. Nuclear collisions induced by single-cycle laser pulses: molecular approach to fusion
WO2022264567A1 (ja) 高電圧 高圧力 直接印加型 核融合方式 / High voltage electric high pressure direct applying fusion / Thunderbolt nuclear fusion
ONGENA et al. Fusion Principles
Youvan John Deutch's Contributions to Fusion Nuclear Weapons and Air-Vapor Fusion Bombs: The Concept of Burning Droplets
Hari Energy crisis and nuclear fusion power
CN201570287U (zh) 湮灭能发电装置
Post Magnetic mirror fusion: status and prospects
Nadler Inertial-Electrostatic Confinement (IEC) of A Fusion Plasma with Grids
Waisberg Plasma Focus Fusion
Lee et al. Plasma Fusion Energy Technology
Chirkov Energy efficiency of tokamak with neutral beam injection
Chen et al. Fusion Concepts for the Future
Gus' kov et al. Twelf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Interaction of Laser Radiation with Matter and Laser Fusion
Bauer et al. An innovative accelerator-driven inertial electrostatic confinement device using converging ion beam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