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952984U - 一种供热管网泵阀联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供热管网泵阀联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952984U
CN211952984U CN202020513796.1U CN202020513796U CN211952984U CN 211952984 U CN211952984 U CN 211952984U CN 202020513796 U CN202020513796 U CN 202020513796U CN 211952984 U CN211952984 U CN 2119529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ly pipe
heat
pump
heat exchanger
netwo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51379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强林
王志同
王晓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bei Head Heat Exchange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bei Head Heat Exchange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bei Head Heat Exchange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bei Head Heat Exchange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51379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9529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9529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9529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eam Or Hot-Water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供热管网泵阀联动装置,包括用户,所述用户通过二次供水管和二次回水管连接有换热器,并形成回路;所述换热器的另一侧通过一次回水管和一次供水管连接有热源,且形成回路;所述二次回水管上设置有循环泵,所述一次供水管上设置有电动调节阀;所述循环泵依次电连接有变频器和控制器,所述电动调节阀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在一起。本实用新型供热管网泵阀联动装置可缓解一次网复杂的水力工况,保证供热效果,降低能耗,且减少安全隐患,保证整个供热系统的平稳运行。

Description

一种供热管网泵阀联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泵阀联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供热管网泵阀联动装置。
背景技术
集中供热系统是城市市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北方城镇居民冬季采暖问题的主要手段,热力站作为城市集中供热系统中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是连接城市热力管网与用户热网的桥梁,而热交换机组则是热力站中的主要设备。为保护整个供热系统的运行安全,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我们有针对性的在热交换机组研究中采用泵阀联动技术。在我国,常被采用的供热管网水力平衡调节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使用调节阀节流改变管网阻力,一种是通过水泵的频率改变管网的流量。机组上应用的泵阀联动技术就是要将两种技术有机结合,合理的规划利用,主要应用设备是电动调节阀和循环泵,通过电气控制回路进行互锁、互联,在控制程序下,实现设备启停的相互联动。
在传统的热力站设备中,水泵和阀门调节技术联系比较分离,当二次网循环泵停止运行时,只要人为不干涉,一次网热源将一直循环运行,高温环境下会给机组设备带来安全隐患,且能量浪费,损失较严重,有待进一步的节能降耗。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供热管网泵阀联动装置,解决机组设备的安全和节能待提高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供热管网泵阀联动装置,包括用户,所述用户通过二次供水管和二次回水管连接有换热器,并形成回路;所述换热器的另一侧通过一次回水管和一次供水管连接有热源,且形成回路;所述二次回水管上设置有循环泵,所述一次供水管上设置有电动调节阀;所述循环泵依次电连接有变频器和控制器,所述电动调节阀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的,所述二次供水管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电连接着所述控制器。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器采用板式换热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
该实用新型供热管网泵阀联动装置对电动调节阀和循环泵科学合理的进行联动控制,通过控制器回路实现互锁、互联功能,有效的控制一次网和二次网的流量,确保供热量不超标,达到节能的效果;而且避免了循环泵停止运行,一次网热源还在循环造成的热能浪费,对机组设备也是一种安全性上的保护。此外,将循环泵和电动调节阀配合使用,可以通过控制循环泵转速,根据热用户需求提供合理的二次网流量,控制执行过程可靠、快捷,减少了操作人员工作量,也降低了换热站站内耗能,控制供热成本。总之,本实用新型供热管网泵阀联动装置可缓解一次网复杂的水力工况,保证供热效果,降低能耗,且减少安全隐患,保证整个供热系统的平稳运行。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供热管网泵阀联动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供热管网泵阀联动装置线路图;
附图标记说明:1、用户;2、二次回水管;3、循环泵;4、换热器;5、一次回水管;6、热源;7、一次供水管;8、电动调节阀;9、控制器;10、温度传感器;11、二次供水管;12、变频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一种供热管网泵阀联动装置,包括用户1,所述用户1通过二次供水管11和二次回水管2连接有换热器4,并形成回路,即水从换热器 4出口出来,通过二次供水管11进入到用户1,之后从用户1处出来经过二次回水管2再次进入到换热器4内。本次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4采用板式换热器。
所述换热器4的另一侧通过一次回水管5和一次供水管7连接有热源6,且形成回路,即水从换热器4出口出来,通过一次回水管5进入到热源6处进行加热,加热之后通过一次供水管7再次进入到换热器4内。
所述二次回水管2上安装有循环泵3,所述一次供水管7上安装有电动调节阀8。所述循环泵3依次电连接有变频器12和控制器9,所述电动调节阀8与所述控制器9电连接在一起。
所述二次供水管11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10,用于检测管内的水温,所述温度传感器10电连接着所述控制器9。
本实用新型的动作过程如下:
供热管网的热交换机组投入使用正常启动时,二次网循环泵3运行正常后才会启动一次网电动调节阀8。当整个机组正常运行时,通过变频器12对二次网循环泵3输出频率的调整来控制水泵的转速,实现二次网流量的调节;控制器9 调节一次网电动调节阀8的开度,改变一次网热源的流量,进而控制二次网供水水温,同时,控制器9还可以根据室外气温的变化(室外温度变化通过室外温度传感器将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此过程属于现有技术,且在附图中未画出,在此不予多余赘述)调节循环泵3转速和调节阀开度,实现温度补偿功能。此过程中,二次网循环泵3停止运行,电动调节阀8会联动关闭,切断一次网热源6的循环,不仅减少了安全隐患,同时还实现了节能降耗。最后供热管网的热交换机组停机时,先关闭电动调节阀8,然后再关闭循环泵3,避免循环泵3 停运后,如果电动调节阀没有立即关闭,一次网高温供水将源源不断地进入换热器4,这样会造成换热器4中处于静态的二次网水被不断加热,温度持续升高,加速换热器4内部橡胶密封垫片的老化,不仅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寿命,还容易导致发生泄漏等故障,影响供热系统的安全运行。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3)

1.一种供热管网泵阀联动装置,包括用户(1),所述用户(1)通过二次供水管(11)和二次回水管(2)连接有换热器(4),并形成回路;所述换热器(4)的另一侧通过一次回水管(5)和一次供水管(7)连接有热源(6),且形成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回水管(2)上设置有循环泵(3),所述一次供水管(7)上设置有电动调节阀(8);所述循环泵(3)依次电连接有变频器(12)和控制器(9),所述电动调节阀(8)与所述控制器(9)电连接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热管网泵阀联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供水管(11)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10),所述温度传感器(10)电连接着所述控制器(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热管网泵阀联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4)采用板式换热器。
CN202020513796.1U 2020-04-10 2020-04-10 一种供热管网泵阀联动装置 Active CN2119529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13796.1U CN211952984U (zh) 2020-04-10 2020-04-10 一种供热管网泵阀联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13796.1U CN211952984U (zh) 2020-04-10 2020-04-10 一种供热管网泵阀联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952984U true CN211952984U (zh) 2020-11-17

Family

ID=731614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513796.1U Active CN211952984U (zh) 2020-04-10 2020-04-10 一种供热管网泵阀联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9529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868819U (zh) 智能集中供热系统
CN201363816Y (zh) 太阳能热水采暖器
CN206875538U (zh) 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系统一级网直供热用户供热装置
CN204481672U (zh) 变流器水冷装置及控制系统
CN103580504A (zh) 一种直流换流阀用阀外冷却系统及其操作方法
CN101451780A (zh) 一种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节能方法及装置
CN104848295A (zh) 自适应智能换热站
CN104848322A (zh) 高层建筑换热分区供暖系统
CN104748211A (zh) 一种用于控制换热站、地热混水中心使用的节能型pid控制器
CN201133789Y (zh) 一种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节能装置
CN203671913U (zh) 一种空气源热泵热水器超节能模式
CN211952984U (zh) 一种供热管网泵阀联动装置
CN203615608U (zh) 一种流量驱动的即热节能装置
CN218349245U (zh) 一种用于热工烧结装备上的智能节能冷却水控制系统
CN101334190B (zh) 分时大温差供热节能控制方法
CN108204627B (zh) 水暖炕板温度控制加热器
CN205747094U (zh) 一种自适应供暖节能控制系统
CN203131976U (zh) 楼宇供热节能控制装置
CN205090468U (zh) 光伏地暖装置
CN203893500U (zh) 一种高能效比的热泵系统
CN207936217U (zh) 水暖炕板温度控制加热器
CN207797181U (zh) 一种多工况的污水源热泵串并联供暖系统
CN207936219U (zh) 混合式水暖炕板供热系统
CN213577728U (zh) 一种智能控制的太阳能热泵集中热水供应系统
CN205037419U (zh) 一种用于控制换热站、地热混水中心使用的节能型pid控制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