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950654U - 发动机冷却系统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冷却系统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950654U
CN211950654U CN201922121301.0U CN201922121301U CN211950654U CN 211950654 U CN211950654 U CN 211950654U CN 201922121301 U CN201922121301 U CN 201922121301U CN 211950654 U CN211950654 U CN 2119506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tank
temperature water
engine
cooling fan
coo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12130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华
张有波
李文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12130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9506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9506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9506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和车辆,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水空中冷器(1)、低温水箱(2)、高温水箱(3)和冷却风扇(4),所述低温水箱(2)与所述水空中冷器(1)串接,所述水空中冷器(1)、所述低温水箱(2)和所述高温水箱(3)并排设置并且同时面向所述冷却风扇(4)设置。本公开所提供的发动机冷却系统,有利于发动机的冷却降温。

Description

发动机冷却系统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和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国六排放的陆续实施,部分国六发动机采用EGR(废气再循环)路线,发动机散热量较无EGR方式大50%以上,此外,受散热系统布置空间限制,常规国五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已经很难满足国六发动机的散热性能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该发动机冷却系统有利于发动机的冷却降温。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水空中冷器、低温水箱、高温水箱和冷却风扇,所述低温水箱与所述水空中冷器串接,所述水空中冷器、所述低温水箱和所述高温水箱并排设置并且同时面向所述冷却风扇设置。
可选择地,所述冷却风扇包括第一冷却风扇、第二冷却风扇和第三冷却风扇,所述第一冷却风扇面向所述低温水箱,第二冷却风扇面向所述高温水箱。
可选择地,所述第三冷却风扇、所述第一冷却风扇和所述第二冷却风扇并排设置。
可选择地,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中冷气路,所述中冷气路从发动机的增压器引出并经过所述水空中冷器后返回所述发动机的进气口。
可选择地,所述冷却系统包括低温冷却水路,所述低温冷却水路在水泵的作用下从所述发动机引出依次经过所述低温水箱和所述水空中冷器返回所述发动机。
可选择地,所述冷却系统包括高温冷却水路,所述高温冷却水路在水泵的作用下从发动机引出经过所述高温水箱返回所述发动机。
可选择地,所述水空中冷器、所述低温水箱和所述高温水箱为矩形结构,沿所述冷却风扇的送风方向,所述水空中冷器、所述低温水箱和所述高温水箱的厚度相同。
可选择地,所述水空中冷器、所述低温水箱和所述高温水箱沿车辆的前后方向依次设置,并位于发动机的左侧或右侧。
可选择地,沿所述车身长度方向,所述高温水箱的长度大于所述低温水箱的长度。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发动机,还包括上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即通过本公开提供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将水空中冷器、高温水箱和低温水箱并排设置并且同时面向冷却风扇设置,能够使得高温水箱和低温水箱所接收到的风均为一次风,从而相比相关技术中高温水箱和低温水箱在风扇送风方向上叠置,能够降低高温水箱和低温水箱的风阻,提高穿过水箱的风量,加快高温水箱和低温水箱散热的同时提高水空中冷器的空冷来源,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散热能力;并且由于风阻的减小,可降低对冷却风扇的功率要求,从而能够降低整车能耗。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循环框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另一循环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水空中冷器; 2-低温水箱;
3-高温水箱; 4-冷却风扇;
41-第一冷却风扇; 42-第二冷却风扇;
43-第三冷却风扇; 5-发动机;
6-水泵; 7-机油冷却器;
8-节温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前、后、左、右”通常是以车辆的使用状态而定义的,朝向车头为“前”,朝向车尾为“后”,沿车身宽度方向,朝向主驾驶室为“左”,朝向副驾驶室为“右”。
根据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图1至图3示出了其中一种具体实施例。参考图1所示,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水空中冷器1、低温水箱2、高温水箱3和冷却风扇4,低温水箱2与水空中冷器1串接,水空中冷器1、低温水箱2和高温水箱3并排设置并且同时面向冷却风扇4设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即通过本公开提供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将水空中冷器1、高温水箱3和低温水箱2并排设置并且同时面向冷却风扇4设置,能够使得高温水箱3和低温水箱2所接收到的风均为一次风,从而相比相关技术中高温水箱3和低温水箱2在风扇送风方向上叠置,能够降低高温水箱3和低温水箱2的风阻,提高穿过水箱的风量,加快高温水箱3和低温水箱2散热的同时提高水空中冷器1的空冷来源,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散热能力;并且由于风阻的减小,可降低对冷却风扇4的功率要求,从而能够降低整车能耗。
根据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参考图1所示,冷却风扇4包括第一冷却风扇41、第二冷却风扇42和第三冷却风扇43,第一冷却风扇41面向低温水箱2,第二冷却风扇42面向高温水箱3,第三冷却风扇43面向水空中冷器1,即高低温水箱3和水空中冷器1分别对应一个冷却风扇4。这样能够加快高温水箱3和低温水箱2的散热能力,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散热能力,加快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水冷。这里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的是,将第三冷却风扇43面向水空中冷器1设置,这样能够给水空中冷器1提供足够的风冷来源,加快水空中冷器1对来自增压器的高温空气的冷却,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散热能力。而本公开对第一冷却风扇41、第二冷却风扇42和第三冷却风扇43的数量和布置方式不做具体限制,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所示,第一冷却风扇41、第二冷却风扇42和第三冷却风扇43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第一冷却风扇41和第三冷却风扇43可以同时设置为一个,也可以同时设置为多个。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结合车内空间大小以及所选冷却风扇4的功率等因素具体设置。
可选择地,根据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参考图1所示,第三冷却风扇43、第一冷却风扇41和第二冷却风扇42并排设置。这样第三冷却风扇43、第一冷却风扇41和第二冷却风扇42能够与水空中冷器1、高温水箱3和低温水箱2分别对应,从而使得水空中冷器1、高温水箱3和低温水箱2具有各自独立的散温系统,进一步提升系统的散温速率。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使用一个冷却风扇4同时面向高温水箱3和水空中冷器1,或者任意两个部件共用一个冷却风扇4,这些变形都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中。
根据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参考图1至图3所示,冷却系统还包括中冷气路,中冷气路从发动机5的增压器引出并经过水空中冷器1后返回发动机5的进气口。这样水空中冷器1能够充分利用来自冷却风扇4的风冷来源,将增压器增压后的高温气体降低为发动机5适宜的气体温度从而再返回给发动机5,以控制发动机5的进气温度。
除此之外,根据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参考图3所示,冷却系统包括低温冷却水路,低温冷却水路在水泵6的作用下从发动机5引出依次经过低温水箱2和水空中冷器1返回发动机5。这样,从发动机5引出的低温水路在经过低温水箱2降温之后输送至水空中冷器1,从而给水空中冷器1提供了水冷来源,能够加快水空中冷器1对中冷气路的冷却降温。
根据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参考图3所示,冷却系统包括高温冷却水路,高温冷却水路在水泵6的作用下从发动机5引出经过高温水箱3返回发动机5。这里,高温水箱3作为主要降温水箱,能够将从发动机5引出的大部分水冷却降温后返回至发动机5。其中是否冷却水是否经过高温水箱可以由节温器8控制,例如,当经过机油冷却器7的冷却水的温度,或者当经过水空中冷器1的冷却水的温度大于节温器8的温度阈值后可以开启高温冷却水路,经过高温水箱3进行降温后在回到发动机5,而如果不足温度阈值,则不需要经过高温水箱3,即高温冷却水路关闭,冷却水通过低温冷却水路进行冷却即可。
根据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参考图1至图3所示,可以设计水空中冷器1、低温水箱2和高温水箱3为矩形结构,沿冷却风扇4的送风方向,水空中冷器1、低温水箱2和高温水箱3的厚度相同。这样,能够缩小高温水箱3和低温水箱2对车内空间的要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在设计高温水箱3和低温水箱2的尺寸时,优先设计作为主要降温水箱的高温水箱3,然后根据高温水箱3厚度以及车内空间涉及低温水箱2。
根据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参考图1和图2所示,水空中冷器1、低温水箱2和高温水箱3沿车辆的前后方向依次设置,并位于发动机5的左侧或右侧。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不对水空中冷器1、低温水箱2和高温水箱3依次设置的方向做具体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车内空间设计其设置方向为沿车辆前后方向(图1X方向)或车辆左右方向(垂直于X方向);同样的设计规则适用于水空中冷器1、低温水箱2和高温水箱3的放置位置,可以是发动机5左侧,也可以是发动机5右侧;从而充分利用车内空间。
可选择地,根据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参考图1至图3所示,由于高温水箱3是主要散温水箱,而设置低温水箱2的主要目的是给水空中冷器1提供水冷来源,并且车内空间有限,因此沿车身长度方向,高温水箱3的长度大于所述低温水箱2的长度。这样,能够在有限的车内空间里进一步提升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散温冷却效果。
可选择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4所示,提供了一种利用节温器8的方式。其中,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节温器8和机油冷却器7,这样,水泵6出水口的水传输至机油冷却器7,经机油冷却器7转换后的水一部分分流至低温水箱2,一部分分流至节温器8,当分流至节温器8的水的温度到达节温器8的开启温度时,节温器8开启,这部分水流入高温水箱3;当分流至节温器8的水的温度未到达节温器8的开启温度时,这部分水会流入低温水箱2。而进入到高温水箱3的水会经过高温水箱3降温之后返回至水泵6,进入到低温水箱2的水会经过低温水箱2降温之后传输至水空中冷器1后返回至水泵6。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车辆,具有发动机5和发动机冷却系统,发动机冷却系统为本公开提供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因此该车辆与上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具有同样的优点,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0)

1.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水空中冷器(1)、低温水箱(2)、高温水箱(3)和冷却风扇(4),所述低温水箱(2)与所述水空中冷器(1)串接,所述水空中冷器(1)、所述低温水箱(2)和所述高温水箱(3)并排设置并且同时面向所述冷却风扇(4)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风扇(4)包括第一冷却风扇(41)、第二冷却风扇(42)和第三冷却风扇(43),所述第一冷却风扇(41)面向所述低温水箱(2),第二冷却风扇(42)面向所述高温水箱(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冷却风扇(43)、所述第一冷却风扇(41)和所述第二冷却风扇(42)并排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中冷气路,所述中冷气路从发动机(5)的增压器引出并经过所述水空中冷器(1)后返回所述发动机(5)的进气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低温冷却水路,所述低温冷却水路在水泵(6)的作用下从所述发动机(5)引出依次经过所述低温水箱(2)和所述水空中冷器(1)返回所述发动机(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高温冷却水路,所述高温冷却水路在水泵(6)的作用下从发动机(5)引出经过所述高温水箱(3)返回所述发动机(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空中冷器(1)、所述低温水箱(2)和所述高温水箱(3)为矩形结构,沿所述冷却风扇(4)的送风方向,所述水空中冷器(1)、所述低温水箱(2)和所述高温水箱(3)的厚度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空中冷器(1)、所述低温水箱(2)和所述高温水箱(3)沿车辆的前后方向依次设置,并位于发动机(5)的左侧或右侧。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沿车身长度方向,所述高温水箱(3)的长度大于所述低温水箱(2)的长度。
10.一种车辆,包括发动机(5),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
CN201922121301.0U 2019-11-29 2019-11-29 发动机冷却系统和车辆 Active CN2119506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21301.0U CN211950654U (zh) 2019-11-29 2019-11-29 发动机冷却系统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21301.0U CN211950654U (zh) 2019-11-29 2019-11-29 发动机冷却系统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950654U true CN211950654U (zh) 2020-11-17

Family

ID=731761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121301.0U Active CN211950654U (zh) 2019-11-29 2019-11-29 发动机冷却系统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95065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886012B1 (en) An arrangement for recirculation of exhaust gases of a supercharge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7584749B2 (en) Arrangement for recirculation of exhaust gases of a charge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n a vehicle
EP1091113B1 (en) High-temperature coolant loop for cooled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US8316805B2 (en) Cooling arrangement for air or gas input in a vehicle engine
US20060277906A1 (en) Vehicle cooling system
US20120180477A1 (en)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s and methods
US7341050B2 (en) Charge air cooler having refrigerant coils and method for cooling charge air
CN102733929B (zh) 用于冷却涡轮增压器的系统和方法
CN207920709U (zh) 发动机冷却系统
WO2007055644A1 (en) Arrangement for recirculation of exhaust gases of a supercharge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EP1756414A1 (en) An arragement for recirculation of exhaust gases of a super-charge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BRPI0716956A2 (pt) Dispositivo de resfriamento para um veículo
CN103321735A (zh) 一种混合动力客车发动机冷却方法及系统装置
CN113530635B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及汽车
CN105351070A (zh) 一种采用电控辅助水泵的发动机冷却系统
CN105201625A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EP1846651A1 (en) Arrangement for recirculation of exhaust gases of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n a vehicle
CN211950654U (zh) 发动机冷却系统和车辆
US20080271451A1 (en) Arrangement for Recirculation of Exhaust Gases of a Supercharge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14435115B (zh)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及其热管理系统
CN105257386A (zh) 一种采用延迟循环流路的发动机冷却系统
CN210660363U (zh) 一种发动机废气再循环冷却系统以及发动机
CN105351071A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CN114109577A (zh) 一种发动机余热管理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109642490B (zh) 热力发动机的空气增压系统的冷却装置和配备有该装置的空气增压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