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934247U - 用于植入个体骨体的支撑件及组合、导模板推入件和夯棒 - Google Patents

用于植入个体骨体的支撑件及组合、导模板推入件和夯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934247U
CN211934247U CN201922331411.XU CN201922331411U CN211934247U CN 211934247 U CN211934247 U CN 211934247U CN 201922331411 U CN201922331411 U CN 201922331411U CN 211934247 U CN211934247 U CN 2119342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bone
guide
connecting part
positio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33141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瑞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233141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9342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9342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9342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植入个体骨体的支撑件及组合、导模板推入件和夯棒。该支撑件包括一本体;相互鸠尾配合的一第一连接部及一第二连接部,其分别形成于该本体的上侧及下侧;及一导引结构,其形成于该本体的一侧,该导引结构包括导引孔及缓冲槽,以供外部的一导模板推入件对应接合该导引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支撑件可依序植入个体的骨体内或骨体间进行组合,改善现有单一巨尺寸植入物造成周围神经伤害的缺陷。

Description

用于植入个体骨体的支撑件及组合、导模板推入件和夯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植入个体骨体内或骨体间的支撑件及支撑件组合,以及与该支撑件对应的导模板推入件及夯棒,特别为一种可在骨体内或骨体间进行组合的支撑件及包含其的支撑件组合、与该支撑件对应的导模板推入件及夯棒。
背景技术
现今已迈入老年化社会,众多老人易患有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可能发生骨折,甚至是脊椎压迫性骨折(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虽然大多数患者的脊椎压迫性骨折会于数个月内愈合,然而,在恢复期间内,患者常因持续性腰背疼痛、神经压迫进而影响生活,导致活动不便、卧病在床,甚至产生褥疮、肺炎、尿路感染等并发症。此外,部分罹患脊椎压迫性骨折的患者会发生骨折不愈合而持续长久疼痛,进而导致脊椎整体稳固性不足与驼背变形,促使相邻脊椎节也发生骨牌效应式脊椎压迫性骨折。倘若病人罹患椎间盘退化性疾病(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椎间盘突出(herniation ofintervertebral disc)、脊椎滑脱(spondylolisthesis)、椎弓解离(spondylolysis)、神经管狭窄(spinal canal stenosis)、假性关节病(pseudoarthrosis)等相关疾病,会造成背痛、坐骨神经痛(sciatica)、神经性跛行(claudication)与脚无力。
关于脊椎压迫性骨折的治疗,开放性后侧脊椎固定与骨融合手术是采用脊椎螺钉固定脊椎以作为支撑;微创经皮椎体成形术(Vertebroplasty)则使用骨穿刺针器具,在X光影像导引下,将骨水泥经由小伤口穿过椎茎突灌入骨折的脊椎体内,借以填充塌陷的脊椎体,以达到止痛效果;然而,此方法无法矫正变形的椎体。另一种所谓微创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Balloon Kyphoplasty),则利用一可扩张的球体来恢复椎体的高度,随后移出球体,再填充骨水泥于因球体扩张所制造的空腔内,借此矫正部分的脊椎体崩塌变形;然而,此方法无法有效矫正变形的椎体,且须使用骨水泥。此外尚有利用千斤顶(jack)、三脚架(tripod)等机械原理,设计成精密医疗器材,植入于脊椎体内支撑骨折;然而,此方法的机械构造复杂、支撑效果有限,且仍必须搭配骨水泥辅助填充。
此外,于脊椎体内置入植入物是目前一种治疗脊椎压迫性骨折的方法,然而,当所需的植入物尺寸太大时,在植入过程时易撑破椎茎、而损伤害周围神经;但若植入物尺寸不足,植入后撑开效果有限、相对于椎体过小,无法完全支撑坍塌椎体。
另一方面,对于个体骨体间的治疗,目前较多是采用椎体间融合术(intervertebral fusion)搭配后路脊椎固定术(posterior spinal instrumentation)进行骨体之间的治疗,可更加强其刚性固定效果(rigid fixation)。
关于椎体间融合术的切入途径(approach)有:前路(ALIF,anterior lumbarinterbody fusion)、外侧/斜外侧(LLIF/OLIF,lateral/oblique lumbar interbodyfusion)、后外路或经椎间孔(PLIF/TLIF,posterolateral/transforaminal lumbarinterbody fusion)。前述的前路途径是此领域的金标准,可植入最大尺寸支撑物,然而,需从腹腔进入,伤口大、可能损伤肠道、腹主动脉、输尿管、或并发疝气与逆行性射精(retrograde ejaculation),对于骨科、神经外科医师而言,技术门坎难度高;外侧/斜外侧可降低前路的缺点,然需使用特殊器械;后外路或经椎间孔途径,临床上最普遍使用,然而,入口因脊髓与脊神经阻挡而狭窄(limited window),故难以使用足够尺寸的支撑物。
此外,于脊椎体间置入植入物是目前一种增加椎体间融合的方法,然而,当所需的植入物尺寸太大时,在植入过程时易损伤周围神经、血管、其他重要生理组织;但若植入物尺寸不足与上下椎体接触面积过小,可能使压力过于集中造成其他衍生问题。
以个体骨体内植入物的技术而言,现有开放性后侧脊椎固定与骨融合手术,应用于骨质疏松患者,为避免螺钉松脱,需加大伤口、使用更多螺钉固定更多节脊椎,然而长节脊椎固定手术,其时间长、流血多,更易让年老病人产生多重并发症,例如背部僵硬、心肺功能衰竭、感染等。而微创经皮穿刺椎体扩张成形术所用的骨水泥则可能外泄至脊椎体外;若往血管处严重渗漏,可能导致动脉栓塞、脉栓塞、脑中风;若往脊髓或神经根严重渗漏,骨水泥硬化时产生的高热,将导致周围神经严重损伤及神经压迫。此外,骨水泥因其骨兼容性差、硬度过高,长时间在椎体内当填充物,会产生骨溶蚀、骨折不愈合、邻近脊椎节骨折等情况。
以个体骨体间植入物的技术而言,现有的椎体间融合器为椎间笼(intervertebral cage),粗分为单一结构型与复合结构型。常见的单一结构型的外观有盘型、直子弹型(straight bullet-shaped)、香蕉型(banana-shaped)等,虽设计结构简易,惟操作时需搭配复杂工具,才能避免植入时损伤到神经血管,因此,临床应用常无法使用足够尺寸,致使其与上下椎体接触面积不足,可能压力集中造成椎间笼沈陷(subsidence)于椎体内、或滑脱挤出(extrusion)、与无法促成椎体间融合而形成假关节(psedoarthrosis)。复合结构型椎间笼包括了结合螺钉型、与扩张结构型,结合螺钉型虽可增加固定效果,然亦增加手术困难度,且仅能应用于前路椎体间融合术;扩张结构型椎间笼有内外(medial-lateral)扩张型、上下(caudal-cranial)扩张型,虽可增加接触面积与固定效果,惟具有相当复杂的机械构造,如:更多的关节(articulations)与应力集中点(points of stressconcentration),因此,不止限制了其内填塞移植骨的数量(the amount of bone graftpackaged),亦增加长期疲劳破坏(fatigue failure)与椎体间假关节的可能。
更进一步而言,对于植入物尚须排除复杂的机械组合,以避免植入物因长时间在体内而产生的疲劳、解离、失效等状况,且植入物较佳需具备良好骨兼容性,甚至可促进骨折愈合,需排除甚少或不可应用于人体内的材料物质。因此,目前对于骨折治疗,医疗人员及科研人员面临许多需难题尚待克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植入个体骨体内或骨体间的支撑件,其包括:一本体,其具有一上侧及相对该上侧的一下侧;一第一连接部,其形成于该本体的该上侧,呈鸠尾状;一第二连接部,其形成于该本体的该下侧,该第二连接部对应该第一连接部;及一导引结构,其形成于该本体的一侧,以供外部的一导模板推入件对应接合该导引结构;其中,该支撑件的该第一连接部可供另一支撑件的第二连接部相互鸠尾配合以连接。
于一较佳实施例,该第一连接部为一鸠尾凸块,该第二连接部为一鸠尾凹槽,可使该支撑件滑入后不易解离。
于一较佳实施例,该第一连接部前侧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定位部,该第二连接部前侧进一步包括与该第一定位部对应的一第二定位部;该第一定位部为一定位凸点,该第二定位部为一定位凹槽,其可使该支撑件相互定位扣合。
于一较佳实施例,该本体前侧具U型沟结构,其形变压缩可使支撑件容易扣合、其形变回弹可使支撑件不易解离。
于一较佳实施例,该导引结构包括若干个导引孔及/或缓冲槽。
于一较佳实施例,该导引孔与该缓冲槽结构为渐进式偏角度、偏位置、形状差异或大小差异。
于一较佳实施例,该本体为一或若干个镂空结构。
于一较佳实施例,该镂空结构的孔洞内为可填充补骨材料或骨水泥。
于一较佳实施例,该骨体为脊椎。
于一较佳实施例,该支撑件的材料包含金属、高分子塑料或其混合物。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模板推入件,其为用于将如前所述的支撑件导引至个体骨体内或骨体间,其包括若干个连接销栓、一延长部及一握持部,该延长部的一端连接于该若干个连接销栓、另一端连接于该握持部;该延长部及/或该握持部具有:一第三连接部,其形成于该延长部及/或该握持部的上侧,呈鸠尾状;一第四连接部,其形成于该延长部及/或该握持部的下侧,该第四连接部对应该第三连接部;其中,该若干个连接销栓可对应接合该支撑件的该导引结构。
于一较佳实施例,该导模板推入件进一步包括:若干个连接销栓与缓冲座。
于一较佳实施例,该连接销栓为两个,且该连接销栓为与该导引结构间形成渐进式偏角度、偏位置、形状差异或大小差异。
于一较佳实施例,该导模板推入件的第三连接部,可对应该支撑件的第二连接部;第四连接部可对应该支撑件的第一连接部;使彼此可相耦合连接并于滑轨推入前进。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夯棒,其为可与如前所述的支撑件或导模板推入件对应配合,该夯棒包括一细长轴及与该细长轴连接的一握持部;其中,该细长轴及/或该握持部的上侧进一步包括对应该第二连接部的一第五连接部,以及该细长轴及/或该握持部的下侧进一步包括对应该第一连接部的一第六连接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植入个体骨体内或骨体间的支撑件组合,其包含:若干个如前所述的支撑件,其中一支撑件的第一连接部为与另一支撑件的第二连接部鸠尾连接,以依序连接若干个该支撑件。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功效:
1.本实用新型的支撑件为微件,可以一较小尺寸植入骨体内或骨体间,再于骨体内或骨体间若干组合成支撑件组合,实现微创小伤口、低侵入性的临床手术的可能;
2.本实用新型的夯棒可复位骨折与压推前一支撑件;导模板推入件可将该支撑件导入骨体内或骨体间,与前一支撑件为彼此滑接而上下相扣合,并可顺利移除该导模板推入件。
3.本实用新型的支撑件组合,可于若干个支撑件依序植入一骨体内或骨体间后再行组合链接,以使该支撑件组合撑张所欲治疗的骨体终版(end plate),而撑开骨折塌陷部份,借此改善现有植入技术中,单一尺寸植入物所无法达到进入骨体内或骨体间前是微单件、进入骨体内或骨体间后可组成为大整块的状况,且亦避免单一尺寸植入物于植入过程中撑破骨结构(如:椎茎)、损害周围神经(如脊髓、脊神经)、血管(如腹主动脉、脊椎动脉)、其他重要生理组织(如输尿管)、或尺寸不够而无支撑效果的缺点。
附图说明
图1(a)及(b)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件实施例1的立体示意图。
图2(a)及(b)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件实施例2的立体示意图。
图3(a)及(b)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件实施例3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件实施例4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件组合一较佳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件组合实施例5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植入系统一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示意图。
图8(a)及(b)为本实用新型的导模板推入件实施例6的立体示意图。
图9(a)及(b)为本实用新型的导模板推入件实施例7的立体示意图。
图10(a)及(b)为本实用新型的夯棒实施例8的立体示意图。
图11(a)及(b)为本实用新型的植入系统一较佳实施例操作应用于脊椎骨体内示意图的轴面视图及左侧视图。
图12(a)及(b)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件组合应用于脊椎骨体内的一较佳实施例的轴面视图及左侧视图。
图13(a)及(b)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件组合应用于脊椎骨体内的一较佳实施例的轴面视图及左侧视图。
图14(a)及(b)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件组合应用于脊椎骨体间的一较佳实施例的轴面视图及左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 支撑件
11 本体
12 第一连接部
121 第一定位部
13 第二连接部
131 第二定位部
14 导引结构
141 导引孔
142 缓冲槽
151 U型沟结构
200 支撑件组合
21 第一支撑件
211 连接部
212 定位部
213 导引结构
22 第二支撑件
23 第三支撑件
24 第四支撑件
25 第五支撑件
300 植入系统
31 支撑件组合
311 支撑件
32 导模板推入件
321 连接销栓
33 工作套管
400 导模板推入件
41 连接销栓
42 延长部
43 握持部
44 耦合配位结构
45 缓冲座
441 第三连接部
442 第四连接部
500 夯棒
51 细长轴
52 握持部
53 耦合配位结构
531 第五连接部
532 第六连接部
600 植入系统
61 支撑件组合
611 支撑件
62 导模板推入件
63 工作套管
V 脊椎体
P 椎茎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除可应用于植入人类骨体内或骨体间之外,亦可适用于如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类等脊椎动物。此外,本实用新型可应用于任何适合的动物骨体内或骨体间,较佳的骨体包括但不限于脊椎。于一较佳实施例中,该骨体为脊椎。
一般而言,于骨体植入物方面,现有技术难以实现微创小伤口同时达到足够支撑度的可能。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支撑件、支撑件组合、用于将该支撑件导引至个体骨体内或骨体间的导模板推入件及用于辅助植入操作的夯棒,有效解决骨折临床医学问题,以下列举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至4-支撑件
以下请一并参照图1至图4,其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支撑件100实施例1至4的立体示意图,如图所示:
实施例1至4为用于植入个体骨体内或骨体间的支撑件100,其包括:一本体11、一第一连接部12、一第二连接部13及一导引结构14。该本体11具有一上侧及相对该上侧的一下侧。于实施例3中,该本体11较佳为一或若干个镂空结构(如图3所示);此一实施例的优势在于,该镂空结构内可填充补骨材料或骨水泥,亦可提供骨母细胞增生空间与养份传输,因此,镂空结构不仅可具有仿骨小梁般的支撑效果更有利于支撑物本体或其中的填充物与周围骨质融合,而产生促进骨折愈合的效果。于实施例2中,该本体具有一或若干个孔洞(如图2所示),例如但不限于,具有直径约0.3mm至5mm连通孔洞;该孔洞的作用实意在于,可提供补骨材料填充空间,促进骨母细胞增生与养份传输空间,强化骨水泥填充的附着,减少植入物的重量与杨氏弹性模数(Young's modulus)。前述杨氏弹性模数,也称杨氏模数(英语:Young's modulus),一般将杨氏模数习惯称为弹性模量。
该第一连接部12形成于该本体11的该上侧,呈鸠尾状,而该第二连接部13形成于该本体11的该下侧,且该第二连接部13对应该第一连接部12,其中,该支撑件100的该第一连接部12可供另一支撑件的第二连接部13相互鸠尾配合(如:鸠尾榫接)以连接。本文所述的鸠尾指如由本体延伸(或凹入)的梯形结构,而鸠尾配合或榫接则是指该延伸的梯形结构与该凹入的梯形结构可借由卡合、扣合或滑接等方式达互相固定的状态。于一较佳实施例中,该第一连接部为一鸠尾凸块,该第二连接部为一鸠尾凹槽,因此,一支撑件的第一连接部可与另一支撑件的第二连接部相互鸠尾配合(如图5所示);此一结构特征的作用实意在于,支撑件有下底梯型的鸠尾凹槽,滑入前一支撑件的鸠尾凸块所形成的上顶轨时,可防止左右侧倾斜与上下解离,于植入骨体内或骨体间后相扣合锁定。于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连接部为一鸠尾凸块,且呈前窄后宽,后一将植入支撑件的第二连接部为一鸠尾凹槽,滑入时,可允前进、不允后退。
于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连接部可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定位部,该第二连接部进一步包括与该第一定位部对应的一第二定位部。前述定位部的设计例如但不限于:该第一定位部为一凸状结构,该第二定位部为一与该凸状结构对应的凹状结构;或该第一定位部为一凹状结构,该第二第位部为一与该凹状结构对应的凸状结构;此一设计的优势在于,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在结构上可互相扣合,使组合的二个支撑件不易松脱。于一较佳实施例中,该第一定位部为一凸起结构,该第二定位部为一凹入结构。实施例1及3为于该支撑件100的第一连接部12前侧有终端定位凸点(即,第一定位部121),该凸点可滑入下一个植入的支撑件100的定位凹点(即,第二定位部131),并可防止前后滑脱。实施例2及4为于该支撑件100的第一连接部12前侧有终端定位凸块(即,第一定位部121),该凸块可滑入下一个植入的支撑件100的定位凹槽(即,第二定位部131),并可防止前后滑脱。于一较佳实施例中,该本体11具有一U型沟结构151(如图2及4所示);该U型沟结构151的作用实意在于,当次一支撑件将滑入前一支撑件、二者定位部相互扣合前,可弹性挤压缩该U型沟结构151以提供相当的变形空间,使定位凸点较容易扣合入定位凹点;相互扣合后,该U型结构回弹为原样,使定位凸点扎实扣合定位凹点,避免支撑件解离。
该导引结构14形成于该本体11的一侧,该导引结构14例如但不限于:导引孔141,以供外部的一导模板推入件对应接合该导引结构14。于一较佳实施例中,该导引结构包括若干个导引孔,并且前述导引孔的数量为若干个,例如但不限于:2、3、4或5个等;前述导引孔的形状,本实用新型不予限定,该导引孔可以为例如圆孔状、方孔状、三角孔状、其他多边形孔状或不规则孔状等。于实施例1至3中,该本体11的一侧形成有二个导引孔141,以供外部的一导模板推入件对应接合该二个导引孔141。于实施例4中,该导引孔141具有浅宽深尖的渐进式凹状缓冲槽142(如图4所示),以供外部的一导模板推入件对应接合该二个导引孔141与该缓冲槽142。该导引结构的作用实意在于,可与该导模板推入件(如后详述)前端的连接销栓相连接,而前述二个导引孔与缓冲槽可能为:偏角度向前外散开(或内聚合);偏位置向外侧平移(或向内聚平移);大小渐细(或渐粗);形状锥形(或柱形)等。
于一较佳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支撑件的材料包含金属、高分子塑料或其混合物等生物兼容材料,其中金属例如但不限于:镁合金、钽合金(如:TaC、TaN)、钛合金(如:
Figure BDA0002331740560000101
)、镍钛合金、镍钛铜合金、钴铬合金(如:非磁性钴基的可硬化钴-铬-镍系超合金
Figure BDA0002331740560000102
)、钴铬镍合金(如:
Figure BDA0002331740560000103
)、铬钨镍合金(如:L605)、钴铬钒合金、钴镍铬钼合金(如:MP35N或者MP20N)、不锈钢材料(如:316、316L或者304)、或金属玻璃等,高分子塑料可包括聚合物、共聚物、复合材料或其等的混合物等,例如但不限于:苯乙烯类、烯烃类(olefenic)、聚烯烃类、聚胺基甲酸酯热塑性弹性体、聚酰胺、聚丁二烯、聚异丁烯、聚(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聚胺基甲酸酯、聚氯丁二烯及聚硅氧、热塑性聚氨酯(TPU)、聚氨酯(PU)、聚硅氧烷类(如:PDMS及h-PDM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醚醚酮(PEEK)、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硅橡胶等。于一更佳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支撑件的材料包含钛合金。本实施例的优势在于,依据该支撑件的材料特性,植入骨体内或骨体间的若干个植入件可相扣合迭高或并排,直至整体支撑件组合达到所欲的高度及支撑力道。
此外,本实用新型支撑件的尺寸,较佳为依据目标植入部位的空间大小及植入骨体手术所创造的伤口大小而调整,例如若植入的目标部位为脊椎体,为能尽量减小凿透脊椎骨的孔洞以避免伤及周遭神经与血管,则该支撑件可设计得较为细长,因此,使用者可依据需求对于本实用新型支撑件进行调整变化,本实用新型对支撑件的尺寸不予限定。
实施例5-支撑件组合
以下请一并参照图5及图6,其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支撑件组合200的剖面示意图及立体示意图,图中支撑件组合200中的支撑件,统一由下至上分别称为第一支撑件21、第二支撑件22、第三支撑件23、第四支撑件24、第五支撑件25,且由于植入操作时是由同一方向植入各支撑件,故导引结构213朝向同一方向,如图所示:
实施例5为用于植入个体骨体内或骨体间的支撑件组合200,其包含:若干个如上所述的支撑件,其中一支撑件的第一连接部为与另一支撑件的第二连接部鸠尾连接。以如图5进行说明,一支撑件的第一连接部与下一个植入的支撑件的第二连接部鸠尾连接(即,连接部211),以依序连接若干个该支撑件;其中,一支撑件的第一定位部可滑入下一个植入的支撑件的第二定位部(即,定位部212),并可防止前后滑脱。
于一较佳实施例中,一支撑件组合可包含2至7个该支撑件。于一更佳实施例中,一支撑件组合可包含3至5个该支撑件。本实施例即为5个支撑件的组合,如图6所示,其中该第一支撑件21及第五支撑件25为镂空结构,可提供骨母细胞增生空间与养份传输;第二至第四支撑件(22、23、24)为实心结构,可由叠加方式来增加撑开高度及强度,达到上下椎体撑开目的。此外,由图5及6可以看出,第一支撑件21因仅需与第二支撑件22链接组合,故可以仅具有第一连接部;第五支撑件25因仅需与第四支撑件24链接组合,故可以仅具有第二连接部。
本实用新型的支撑件可于植入一骨体内或骨体间后再行模块化扣合迭高及/或加宽,直至整体支撑件组合达到所欲的支撑力道,以使该支撑件组合撑张所欲治疗的骨体终版(end plate),而达到撑开骨体内骨折或固定骨体间目的。因此,本实用新型可在有限狭小的骨体内或骨体间,将若干个支撑件组合在一起,进而坚实固定骨体本身或骨体间,所需植入的支撑件数量,视所需复位骨体的高度或固定骨体间距离而定,理论上可无限组建置填充满实整个骨体内或骨体间为止。借此改善现有植入技术中,单一尺寸植入物所无法达到进入骨体内或骨体间前是微单件、进入骨体内或骨体间后可组成为大整块的状况,且亦避免单一尺寸植入物于植入过程中撑破骨结构(如:椎茎)、损害周围神经(如脊髓、脊神经)、血管(如腹主动脉、脊椎动脉)、其他重要生理组织(如输尿管)、或尺寸不够而无支撑效果的缺点。
对于组合该支撑件的操作方式,可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导模板推入件对应接合支撑件的导引结构,以将一支撑件导引至个体骨体内或骨体间与前一植入支撑件彼此滑接而上下相扣合,并可顺利移除。以下对于植入及组合操作进行说明,请参照图7:
本实用新型的支撑件311可与一工作组件相互配合使用以进行植入操作,于本文中将前述组成称为植入系统300。
该工作组件与该支撑件311相配合,用于将该支撑件311植入个体骨体内或骨体间。该工作组件包括选自由一导入件(introducer,图未示)、一钻铰件(reamer,图未示)、一工作套管(working cannula,33)、一夯棒(tamper,图未示)及一导模板推入件(templateplug,32)所组成的群组的其一或其组合。
该导入件包括一导入部、一延长部及一握持部,该延长部的一端连接于该导入部、另一端连接于该握持部,该导入部非与该延长部连接端呈尖锐状。于一较佳实施例中,该导入件的该导入部及该延长部为实心或中空状。该导入件可逐步增大凿透脊椎骨的尺寸,而能摆置工作套管。该导入件由具戳针型结构导入部的数个尺寸的实心或空心导入件的组合应用,目的为可连续逐步增大凿透脊椎骨,避免一次大尺寸凿透脊椎骨而伤到周边神经血管。
该钻铰件包括一钻铰部、一延长部及一握持部,该延长部的一端连接于该钻铰部、另一端连接于该握持部,该钻铰部为一螺旋型锋利结构,该钻铰件可用于将骨渣移推或取出。该钻铰件具有的螺旋锋利结构可钻入骨体内达确切位置,铰出骨渣可供病理检验。
该工作套管包括一中空管体及一握持部,该中空管体可供该导入件的该导入部及该延长部、该夯棒的该细长轴、该导模板推入件的该二个连接销栓及该延长部穿入。该工作套管的中空管体结构可承接该导入件逐步增大凿透脊椎骨后的最大尺寸,亦可允许该钻铰件、该夯棒、该导模板推入件与该支撑件植入进出的通道,借以限定该植入系统的工作位置。
该夯棒及该导模板推入件的具体示例将于实施例6至8详述。图7中以导模板推入件32组合支撑件311的操作为示例,该导模板推入件32的连接销栓321可对应接合该支撑件311的该导引结构,单个支撑件311可植入个体的骨体内或骨体间,或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支撑件311可依序导入个体的骨体并在其内进行组合,而形成具足够支撑力的支撑件组合31。
实施例6及7-导模板推入件
以下请一并参照图8及图9,其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导模板推入件400实施例6及7的立体示意图,如图所示:
实施例6及7的导模板推入件400可用于将本实用新型的支撑件导引至个体骨体内或骨体间,该导模板推入件400包括一连接销栓41、一延长部42及一握持部43,该延长部42的一端连接于该连接销栓41、另一端连接于该握持部43。
前述连接销栓41可对应接合该支撑件的该导引结构,故该连接销栓41的结构设计配合该导引结构,例如位置对应、结构对应及/或数量对应等。如前所述,该导引结构为于该本体的一侧具有导引孔与缓冲槽,该导引孔的数量可以为2、3、4或5个等,因此,该连接销栓较佳为与该导引孔对应的数量,即分别为2、3、4或5个连接销栓等。以对应前述实施例1至4为例,于实施例6及7中,该连接销栓41为2个连接销栓41,因此该导模板推入件400的该连接销栓41可对应对应接合2个导引孔。实施例7中,该连接销栓41为前尖后宽的渐进式凸状缓冲座45(如图9所示),其可对应浅宽深尖的渐进式凹状缓冲槽的导引结构。于一较佳实施例中,该二连接销栓与该导引结构间形成偏角度(例如:向前外散开或向前内聚合)、偏位置(例如:向外侧平移或向内平移)、形状差异(例如:锥形或柱形)或大小差异(例如:渐细或渐粗)等;此一结构特征与作用实意:连接销栓与该导引结构间些微的结构落差可使该支撑件与该导模板推头达暂时扣合,而不会轻易脱落。
为便于若干个导模板推入件400在操作植入支撑件时可稳定不偏移,因此,该导模板推入件400可进一步包括一耦合配位结构44,即一第三连接部441及一第四连接部442,该第三连接部441位于该延长部42及该握持部43的上侧,该第四连接部442位于该延长部42及该握持部43的下侧。支撑件的第二连接部鸠尾凹部对应第三连接部441鸠尾凸部,可相耦合连接并于滑轨推入前进;支撑件的第一连接部鸠尾凸部对应第四连接部442鸠尾凹部,可相耦合连接并于滑轨推入前进。具体而言例如,具有如支撑件相同构造的上下侧连接部:上侧呈鸠尾凸块状,下侧呈鸠尾凹槽状,以连接另一导模板推入件。
以下请参照图9,当前一导模板推入件400以连接销栓41与状缓冲座45,夹持着前一支撑件的导引孔141与缓冲槽142,并已固定于骨体内或骨体间,接着,其第三连接部441可耦合连接如下:次一支撑件的第二连接部13鸠尾凹部,及夹持此次一支撑件的次一导模板推入件第四连接部442鸠尾凹部。当次一导模板推入件400已将次一支撑件的第二连接部鸠尾凹部卡扣于前一支撑件的第一连接部鸠尾凸部,前一导模板推入件400即可将连接销栓41与状缓冲座45,解离前一支撑件的导引孔与缓冲槽,且第三连接部441可解离次一导模板推入件第四连接部442鸠尾凹部。
简而言之,当次一导模板推入件夹持次一支撑件,顺着前一导模板推入件,而卡扣住前一支撑件后,前一导模板推入件即可解离前一支撑件。依此概念,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支撑件可依序导入骨体内或骨体间,并在其内进行组合。
实施例8-夯棒
以下请参照图10,其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8的夯棒500的立体示意图,如图所示:
该夯棒500可与如前所述的支撑件对应配合,包括一细长轴51及与该细长轴51连接的一握持部52,该夯棒500可复位骨折与压推前一支撑件。
以下请参照图10(a)及(b)中的放大图,为便于该夯棒500于操作时可稳定不偏移,该夯棒500可进一步包括一耦合配位结构53,本实施例中,该耦合配位结构53于该细长轴51及/或该握持部52的上侧可包括对应该支撑件的该第二连接部的一第五连接部531,以及该细长轴51及/或该握持部52的下侧进一步包括对应该第一连接部的一第六连接部532。进一步地,由于前述该导模板推入件的该第三连接部同样可对应该第二连接部,而该第四连接部同样可对应该第一连接部,因此,该夯棒500的该第五连接部531可与该导模板推入件的该第四连接部对应滑接,而该夯棒500的该第六连接部532可与该导模板推入件的该第三连接部对应滑接。于一较佳实施例中,该夯棒的连接部具有如支撑件的连接部般相同构造:上侧呈鸠尾凸块状,下侧呈鸠尾凹槽状,以连接导模板推入件。
该细长轴51较佳为与该支撑件相似却较矮扁的结构,该细长轴51可以依据实际应用需求而有各式不同的尺寸设计;因此,可借由交互应用若干个不同尺寸细长轴51的夯棒500,由小尺寸至大尺寸连续逐步向上顶撑塌陷骨折而恢复椎体高度,并下压前一已植入支撑件而提供后一将植入支撑件的空间。
请参照图12至图14,其所示为一植入系统600的操作示意图,其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一脊椎体(vertebra,V)及一椎体间,如图所示:
如图11所示应用于脊椎体的示意图,先利用逐步增大尺寸的导入件凿透脊椎骨体穿过椎茎突P,以进入塌陷的脊椎体V内而能摆置工作套管63,以钻铰件将骨渣移推,以夯棒复位骨折,以导模板推入件62将一支撑件611导入骨体内或骨体间。重复以夯棒复位骨折与压推该支撑件611,以导模板推入件62将下一支撑件导入脊椎骨体内或骨体间,且与前一支撑件611彼此滑接而上下相扣合。
依据本实用新型,单个支撑件611可植入个体的脊椎体内或椎体间,接续以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支撑件组合61可依序导入个体的脊椎体或椎体间并在其内进行组合(如图12所示);或视骨折范围及支撑力需求,植入双侧组支撑件组合61(如图13及14所示),改善现有单一巨尺寸植入物造成周围神经伤害或支撑力不足的缺陷。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支撑件为微单体,可以一较小尺寸植入骨体内或骨体间,再于骨体内或骨体间若干组合成支撑件组合,实现微创小伤口、低侵入性的临床手术的可能。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导入件可逐步增大凿透骨体的尺寸,而能摆置工作套管;钻铰件可将骨渣移推或取出;夯棒可复位骨折与压推前一支撑件;导模板推入件可将该支撑件导入骨体内或骨体间,与前一支撑件为彼此滑接而上下相扣合,并可顺利解离该导模板推入件。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支撑件组合,可于若干个支撑件依序植入一骨体内或骨体间后再行组合链接,以使该支撑件组合撑张所欲治疗的骨体终版(end plate),而撑开骨折塌陷部份,借此改善现有植入技术中,单一尺寸植入物所无法达到进入骨体内或骨体间前是微单件、进入骨体内或骨体间后可组成为大整块的状况,且亦避免单一尺寸植入物于植入过程中撑破骨结构(如:椎茎)、损害周围神经(如脊髓、脊神经)、血管(如腹主动脉、脊椎动脉)、其他重要生理组织(如输尿管)、或尺寸不够而无支撑效果的缺点。
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用于植入个体骨体内或骨体间的支撑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本体,其具有一上侧及相对该上侧的一下侧;
一第一连接部,其形成于该本体的该上侧,呈鸠尾状;
一第二连接部,其形成于该本体的该下侧,该第二连接部对应该第一连接部;及
一导引结构,其形成于该本体的一侧,以供外部的一导模板推入件对应接合该导引结构;
其中,该支撑件的该第一连接部可供另一支撑件的第二连接部相互鸠尾配合以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部为一鸠尾凸块,该第二连接部为一鸠尾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部前侧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定位部,该第二连接部前侧进一步包括与该第一定位部对应的一第二定位部;该第一定位部为一定位凸点,该第二定位部为一定位凹槽,其可使该支撑件相互定位扣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件,其特征在于,该本体前侧具U型沟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件,其特征在于,该导引结构包括若干个导引孔及/或缓冲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撑件,其特征在于,该导引孔与该缓冲槽结构为渐进式偏角度、偏位置、形状差异或大小差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件,其特征在于,该本体为一或若干个镂空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支撑件,其特征在于,该镂空结构的孔洞内可填充补骨材料或骨水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件,其特征在于,该骨体为脊椎。
10.一种导模板推入件,其为用于将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支撑件导引至个体骨体内或骨体间,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个连接销栓、一延长部及一握持部,该延长部的一端连接于该若干个连接销栓,另一端连接于该握持部;该延长部及/或该握持部具有:
一第三连接部,其形成于该延长部及/或该握持部的上侧,呈鸠尾状;
一第四连接部,其形成于该延长部及/或该握持部的下侧,该第四连接部对应该第三连接部;
其中,该若干个连接销栓可对应接合该支撑件的该导引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导模板推入件,其特征在于,其进一步包括:若干个连接销栓与一个缓冲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导模板推入件,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连接销栓为两个,且该连接销栓与该导引结构间形成渐进式偏角度、偏位置、形状差异或大小差异。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导模板推入件,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导模板推入件的第三连接部,可对应该支撑件的第二连接部;第四连接部可对应该支撑件的第一连接部;使彼此可相耦合连接并于滑轨推入前进。
14.一种夯棒,其可与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支撑件或与权利要求10-13任一项所述的导模板推入件对应配合,其特征在于,该夯棒包括一细长轴及与该细长轴连接的一握持部;其中,该细长轴及/或该握持部的上侧进一步包括对应该第二连接部的一第五连接部,以及该细长轴及/或该握持部的下侧进一步包括对应该第一连接部的一第六连接部。
15.一种用于植入个体骨体内或骨体间的支撑件组合,其特征在于,其包含:若干个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支撑件,其中一支撑件的第一连接部与另一支撑件的第二连接部鸠尾连接,以依序连接若干个该支撑件。
CN201922331411.XU 2019-12-23 2019-12-23 用于植入个体骨体的支撑件及组合、导模板推入件和夯棒 Active CN2119342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31411.XU CN211934247U (zh) 2019-12-23 2019-12-23 用于植入个体骨体的支撑件及组合、导模板推入件和夯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31411.XU CN211934247U (zh) 2019-12-23 2019-12-23 用于植入个体骨体的支撑件及组合、导模板推入件和夯棒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934247U true CN211934247U (zh) 2020-11-17

Family

ID=731870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331411.XU Active CN211934247U (zh) 2019-12-23 2019-12-23 用于植入个体骨体的支撑件及组合、导模板推入件和夯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9342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96492B2 (en) Expandable intervertebral implant
US11612495B2 (en) Expandable intervertebral implant
US11554023B2 (en) Expandable intervertebral implant
KR200496010Y1 (ko) 환자의 뼈 내에 또는 환자의 뼈 사이에 이식을 위한 지지요소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임플란트 구성요소 및 임플란트 시스템
US7608104B2 (en) Prostheses, tools and methods for replacement of natural facet joints with artifical facet joint surfaces
US9034045B2 (en) Expandable intervertebral implant
US10624675B2 (en) Spinal stabilization system
US20030171812A1 (en) Minimally invasive modular support implant device and method
JP2012523928A (ja) 可撓性椎体スペーサ用の椎骨インプラントシステム
JP2016512109A (ja) 伸張可能な椎間インプラント
JP6404896B2 (ja) 伸張式椎間インプラント
JP2008520377A (ja) 最小侵襲性面関節癒合システムの脊椎プラグ
JP2011512893A (ja) 拡張可能固定具を有する脊椎インプラント
WO2005048856A1 (en) Expandable implant for treating fractured and/or collapsed bone
EP3860525A1 (en)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spinal implantation
CN211934247U (zh) 用于植入个体骨体的支撑件及组合、导模板推入件和夯棒
CN204744513U (zh) 一种零切迹颈椎前路人工椎体
KR200496422Y1 (ko) 개체 골격 내부 또는 골격 사이에 주입되는 지지부재, 지지부재 조합 및 이와 대응되는 가이드 템플릿 플러그 및 골 템퍼
CN209864178U (zh) 用于植入个体骨体内或骨体间的支撑物、植入组件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