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835341U - 按摩仪 - Google Patents

按摩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835341U
CN211835341U CN201922501121.5U CN201922501121U CN211835341U CN 211835341 U CN211835341 U CN 211835341U CN 201922501121 U CN201922501121 U CN 201922501121U CN 211835341 U CN211835341 U CN 2118353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ssage
cervical vertebra
neck
middle support
h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50112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杰
王子瑞
邹健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KG Health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KG Health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KG Health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KG Health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50112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8353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8353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8353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ssag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按摩仪,包括:中间支架,中间支架在自由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可活动;两个颈部按摩头,两个颈部按摩头沿中间支架的延伸方向间隔开设在中间支架朝向其开口的一侧,每个颈部按摩头的头部分别形成为颈部按摩面;两个颈椎按摩头,两个颈椎按摩头沿中间支架的轴向间隔开设在中间支架上且位于两个颈部按摩头之间,每个颈椎按摩头的头部分别形成为颈椎按摩面,两个颈椎按摩面分别朝向中间支架的中心位置倾斜,其中,颈部按摩面和颈椎按摩面分别形成为弧形面,中间支架位于自由状态时,颈部按摩面和颈椎按摩面的延长线之间的连线形成为椭圆形,中间支架位于展开状态时,颈部按摩面和颈椎按摩面的延长线之间的连线形成为圆形。

Description

按摩仪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保健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按摩仪。
背景技术
目前,常用的颈部按摩仪通常只有两个按摩头,两个按摩头的按摩仪在使用时,按摩部位较少,按摩功能单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按摩仪,该按摩仪夹持效果好,与皮肤接触紧密。
本申请是基于发明人对以下事实和问题的发现和认识作出的:
现有技术中已有部分产品出现了四个按摩头,然而在用户使用按摩仪的过程中,偶尔会有抬头或低头的动作,抬头时,颈部会对上部的颈椎按摩头施加向外侧的力可能会导致上部的颈椎按摩头外翻和压迫下部的颈椎按摩头朝靠近皮肤的方向移动,在低头时,颈部会对下部和下部的按摩头施加向外侧的力,导致颈椎按摩头与皮肤间隔开,也即低头和抬头时,颈椎按摩头均不稳定,具有外翻和远离皮肤的趋势,造成按摩头与皮肤的贴合效果不佳,按摩过程中会产生因接触不良产生的刺痛和未形成回路时造成的功能失效。
为此,本申请的发明人经过长期研究,创造性的得出如下发明创造: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按摩仪包括:中间支架,所述中间支架形成为C形,所述中间支架在自由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可活动;两个颈部按摩头,两个所述颈部按摩头沿所述中间支架的延伸方向间隔开设在所述中间支架朝向其开口的一侧,每个所述颈部按摩头的头部分别形成为颈部按摩面;两个颈椎按摩头,两个所述颈椎按摩头沿所述中间支架的轴向间隔开设在中间支架上且位于两个所述颈部按摩头之间,每个所述颈椎按摩头的头部分别形成为颈椎按摩面,两个所述颈椎按摩面分别朝向所述中间支架的中心位置倾斜,其中,所述颈部按摩面和所述颈椎按摩面分别形成为弧形面,所述中间支架位于所述自由状态时,所述颈部按摩面和所述颈椎按摩面的延长线之间的连线形成为椭圆形,所述中间支架位于所述展开状态时,所述颈部按摩面和所述颈椎按摩面的延长线之间的连线形成为圆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按摩仪,通过将两个颈椎按摩头设置为朝内侧倾斜的结构,在使用状态下,两个颈椎按摩头可以相互靠近,形成抵抗向外翻的作用力,使用者在低头或者抬头时,颈椎按摩头均能与皮肤紧密接触,按摩不会产生因接触不良产生的刺痛和未形成回路时造成的功能失效,夹持效果更好,提高了用户使用体验,并且该结构组合成的按摩面与人体脖颈的形状相适应,这样,按摩头与人体脖颈的皮肤接触面积较大,贴合紧密,能够有效避免刺痛的产生。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按摩仪还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中间支架位于所述自由状态时,所述颈部按摩面与所述颈椎按摩面的延长线构成的椭圆形的长轴与短轴的比值为1.2-1.8。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两个所述颈部按摩头之间的距离为10mm-4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颈部按摩头和所述颈椎按摩头分别包括:底座,所述底座设在所述中间支架上;电极片,所述电极片设在所述底座朝向所述中间支架的中心位置的一端上,所述电极片背向所述中间支架的一侧形成为所述颈部按摩面或所述颈椎按摩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每个所述电极片分别凸出于对应的所述底座的一端端面,所述电极片凸出的距离为0.2mm-2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每个所述电极片的朝向所述中间支架的一侧表面与所述底座的一端端面平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每个所述电极片在水平方向上的截面形成为梯形面,且所述电极片朝向所述中间支架的一侧的长度小于背向所述中间支架的一侧的长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颈部按摩头相对于所述中间支架的对称轴对称地设在所述中间支架的左右两侧,两个所述颈椎按摩头分别左右对称的设在所述中间支架的对称轴上且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设在所述中间支架的上下两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按摩仪还包括:两个连接支架,每个所述连接支架分别形成为柱状,两个所述连接支架的轴线朝向所述中间支架的开口方向逐渐靠近,两个所述颈椎按摩头分别通过两个所述连接支架与所述中间支架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中间支架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沿轴向向两侧延伸的凸起部,每个所述凸起部向对应一侧延伸的长度大于对应一侧的所述颈椎按摩头超出所述中间支架的长度,所述按摩仪还包括:两个夹臂,两个所述夹臂分别设在所述中间支架的两端,每个所述夹臂的下部分别设有向下延伸超出所述颈椎按摩头的延伸部。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按摩仪的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按摩仪在自由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按摩仪在展开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按摩仪的一个局部剖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按摩仪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按摩仪的一个爆炸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按摩仪的另一个局部剖视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按摩仪的另一个爆炸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按摩仪的按摩头与夹持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按摩仪的夹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按摩仪的局部放大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按摩仪的又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按摩仪的夹臂的爆炸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按摩仪的夹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中线A-A的剖面图;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按摩仪的又一个爆炸图;
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按摩仪的外壳与弹性支架的装配示意图;
图1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按摩仪的剖面图;
图19是图18的局部放大图;
图2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按摩仪的外壳与弹性支架的另一个装配示意图。
附图标记:
按摩仪100;
中间支架10;柔性支架11,凸起部111;弹性支架12;第一插舌121;第一连接部122;
颈部按摩头20;底座21;电极片22;
颈椎按摩头30;
连接支架40;翻边41;
夹臂50;延伸部51;外壳52;第二插舌521;第二连接部522;内壳53;卡钩531;电路板54;螺钉孔541;功能按键55;按键支架551;按键卡扣552;按钮553;螺柱 56;第一夹持部57;第二夹持部58;
夹持件60;第一安装孔61;压紧环62;连接片63;螺钉柱64;定位块65;过线缺口66;
第二安装孔71;安装台72;连接柱73;
中间连接件80;
套环90;限位部91;间隙92;过线通道9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20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按摩仪100。
如图1至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按摩仪100包括中间支架10、两个颈部按摩头20和两个颈椎按摩头30。
具体而言,中间支架10形成为C形,两个颈部按摩头20沿中间支架10的延伸方向间隔开设在中间支架10朝向其开口的一侧,每个颈部按摩头20的头部分别形成为颈部按摩面,两个颈椎按摩头30沿中间支架10的轴向间隔开设在中间支架10上且位于两个颈部按摩头20之间,每个颈椎按摩头30的头部分别形成为颈椎按摩面,两个颈椎按摩面分别朝向中间支架10的中心位置倾斜。
换言之,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按摩仪100的中间支架10上设有两个颈部按摩头20和两个颈椎按摩头30,其中,中间支架10可以为C形结构,两个颈部按摩头20分别设在中间支架10的内壁面相对两侧,两个颈椎按摩头30位于两个颈部按摩头20之间且分别设在中间支架10的上下两侧,并且两个颈椎按摩头30的颈椎按摩面分别向中间支架10内倾斜。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若未特别指出按摩头是颈部按摩头20还是颈椎按摩头30,则按摩头可以是指颈部按摩头20,也可以是指颈椎按摩头30,或者是指颈部按摩头20和颈椎按摩头30。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按摩仪100,通过将两个颈椎按摩头30设置为朝内侧倾斜的结构,在使用状态下,两个颈椎按摩头30可以相互靠近,形成抵抗向外翻的作用力,使用者在低头或者抬头时,颈椎按摩头30均能与皮肤紧密接触,按摩不会产生因接触不良产生的刺痛和未形成回路时造成的功能失效,夹持效果更好,提高了用户使用体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间支架10为弹性材料件,中间支架10在自由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可活动,中间支架10在位于展开状态时开口张开,且两个颈椎按摩面相互靠近。优选地,颈部按摩头20相对于中间支架10的对称轴对称地设在中间支架 10的左右两侧,两个颈椎按摩头30分别左右对称的设在中间支架10的对称轴上且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设在中间支架10的上下两侧。
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其中,图2为中间支架10处于自由状态时的示意图,图3为中间支架10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示意图,从产品佩戴姿态看,水平方向两侧颈部按摩头20之间设有竖直方向的颈椎按摩头30,在自由状态,两个颈椎按摩头30朝内侧倾斜,在使用的展开状态,两个颈椎按摩头30相互靠近,也就是说或,在水平方向正视投影中,在自由状态,四个按摩头的中心处于一菱形的四个顶点。
在展开状态,按摩仪100戴在颈部时具有向内抓紧的趋势,使佩戴更加牢固,靠近头部的颈椎按摩头30会远离头部,避免头发夹在皮肤和电极头之间,可以有效避免刺痛的产生,并且皮肤的接触紧密,按摩不会产生因接触不良产生的刺痛和未形成回路时造成的功能失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按摩仪100还包括:两个连接支架40,其中,每个连接支架40分别形成为柱状,两个连接支架40的轴线朝向中间支架10的开口方向逐渐靠近,两个颈椎按摩头30分别通过两个连接支架40与中间支架10相连。由此,可以实现颈椎按摩头30与中间支架10的倾斜连接,并且保证颈椎按摩头30的抓紧力和稳定性。
如图6和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间支架10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沿轴向向两侧延伸的凸起部111,每个凸起部111向对应一侧延伸的长度大于对应一侧的颈椎按摩头30超出中间支架10的长度,按摩仪100还包括:两个夹臂50,两个夹臂50分别设在中间支架10的两端,每个夹臂50的下部分别设有向下延伸超出颈椎按摩头30的延伸部51。
由此,通过设置夹臂50,夹臂50可以用于支撑人体肩部,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夹臂50的一侧设有延伸部51,与中间支架10上两侧的凸起部111配合,颈椎按摩头 30与凸起部111对应,在将按摩仪100放置于桌面上时,凸起部111的侧边沿与两侧夹臂50的下边沿的延伸部51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区域,可以避免中间支架10以及颈椎按摩头30与桌面接触,导致颈椎按摩头30被污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每个夹臂50的内表面分别形成为弧形的夹持面,中间支架10位于自由状态时,夹持面位于颈部按摩面和颈椎按摩面的延长线所构成的椭圆内,中间支架10位于展开状态时,夹持面与颈部按摩面和颈椎按摩面的延长线之间的连线形成为圆形。
如图2和图3所示,也就是说,夹臂50的内侧表面向内凸起形成弧面,在自由状态下,该弧面进入按摩头的内包络椭圆面,在扩张状态下,该弧面处在按摩头的内包络面所形成的的近似圆弧面的延长线上,此时,由于中间支架10扩张,按摩头所形成的上述椭圆弧面已扩张成近似圆弧面。由此,该结构的设计使得按摩仪100整体更符合人体工程学,在使用时更加贴合人体皮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连接支架40形成为硅胶支架。优选地,连接支架40可以为中间支架10一部分硅胶材料一体成型,硅胶支架为较为柔软的材料,按摩头连接于硅胶支架上,在按摩头受压时可以使得硅胶支架发生变形,按摩头随着硅胶支架的形变而做扭摆以贴合人体颈部皮肤。由此可以进一步使按摩仪100在使用时贴合人体皮肤。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每个颈椎按摩面分别形成为弧形面,中间支架10在位于自由状态时,两个颈椎按摩面的法线构成的夹角角度在75°-105°之间。由此,自由状态下,两个按摩头关于中轴线对称布置,两个按摩头弧面的法线之间的夹角在75°-105°之间,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避免按摩头倾斜角度过大或过小而使得按摩头不易与皮肤贴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颈椎按摩头30的长度和宽度分别在8mm-20mm之间。由于颈部长度有限,将颈椎按摩头30的长宽限制在该范围内,设计更符合人体工程学,可以保证按摩头不超出颈部区域,更好地针对颈椎进行按摩。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颈椎按摩头30与颈部按摩头20分别运行或同时运行。由此,通过程序控制,可以选择性的按压用户颈部两侧、颈椎或者同时按压,实现不同的按摩功能,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求。
如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颈部按摩面和颈椎按摩面分别形成为弧形面,中间支架10位于自由状态时,颈部按摩面和颈椎按摩面的延长线之间的连线形成为椭圆形,中间支架10位于展开状态时,颈部按摩面和颈椎按摩面的延长线之间的连线形成为圆形。
换句话说,两个颈部按摩面和两个颈椎按摩面分别为弧形面,中间支架10在自由状态时,四个按摩面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可以构成为椭圆形的一部分,在扩张状态时,四个按摩面可以构成为圆形的一部分,该结构组合成的按摩面与人体脖颈的形状相适应,这样,按摩头与人体脖颈的皮肤接触面积较大,贴合紧密,能够有效避免刺痛的产生。
优选地,中间支架10位于自由状态时,颈部按摩面与颈椎按摩面的延长线构成的椭圆形的长轴与短轴的比值为1.2-1.8。进一步地,该比值可以为1.5。由此,按摩仪100 在自由状态时,所占空间较小,这样,便于收纳,在展开至工作状态时,其水平投影方向的内包络面呈大致圆形,此时,两夹臂内表面因恢复自由状态所施加的夹紧力的方向朝向圆心所施加的力度较小,具体为1N-5N,使用户具有舒适的使用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两个颈部按摩头20之间的距离为10mm-40mm。也就是说,按摩仪100两端较大的按摩头的按摩的位置对应人体的哑门穴和天柱穴,两端按摩头之间的间距在10mm-40mm之间,适应人体的穴位,按摩人体的该两个穴位可以达到缓解肩颈酸痛、头痛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8和图9所示,颈部按摩头20和颈椎按摩头 30分别包括:底座21和电极片22。
具体地,底座21设在中间支架10上,电极片22设在底座21朝向中间支架10的中心位置的一端上,电极片22背向中间支架10的一侧形成为颈部按摩面或颈椎按摩面。
优选地,每个电极片22分别凸出于对应的底座21的一端端面,电极片22凸出的距离为0.2mm-2mm。由此,按摩头朝向产品内侧安装有电极片22,电极片22的朝向产品内侧的外表面可以凸出于按摩头的底座21,凸出距离在0.2-2mm之间,使电极片22能够与人体皮肤接触,避免出现刺痛,用户有更好的按摩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每个电极片22的朝向中间支架10的一侧表面与底座21的一端端面平齐。可选地,每个电极片22在水平方向上的截面形成为梯形面,且电极片22朝向中间支架10的一侧的长度小于背向中间支架10的一侧的长度。
也就是说,电极片22的外表面也可以不凸出于底座21,而是与底座21的端面平齐。由此,将电极片做成平面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电极片竖直方向上的投影为梯形,可以使用户佩戴时形成稳定结构,不易掉落。
下面结合图8至图11具体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按摩仪100的按摩头装配组件。
如图8所示,按摩头装配组件包括中间支架10、夹持件60和安装件。
具体而言,中间支架10包括柔性支架11和弹性支架12,其中,柔性支架11形成为C形,柔性支架11的内壁面设有沿其外壁面向内凸起的中空凸台,中空凸台的自由端设有沿其周向向内延伸的环形翻边41(如图11所示),弹性支架12设在柔性支架 11的外侧且与柔性支架11相连,夹持件60设在中空凸台内,夹持件60的至少一部分止抵翻边41,夹持件60上设有沿中空凸台的轴向贯通的第一安装孔61,安装件设在柔性支架11的开口内且与中空凸台的位置相对应,安装件与翻边粘接或与夹持件60可拆卸地相连,按摩仪100的按摩头安装在安装件上。
优选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中空凸台与柔性支架11为一体成型的硅胶件。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的中空凸台可以为上述实施例的连接支架40,连接支架40由柔性支架11的外壁面向内凸起形成,连接支架40形成为中空结构,并且端部设有沿其周向延伸的环形翻边41,环形翻边41的中空部分可以用于穿过安装件并与夹持件60相连,按摩头安装在安装件上,即可实现按摩头在中间支架10上的装配。由此,该装配结构,只需要在硅胶支架上单个开孔,即可实现按摩头的装配,装配结构简单,装配方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安装件与夹持件60可拆卸地相连,安装件上设有与第一安装孔61相对应的第二安装孔71,按摩头装配组件还包括:固定件,固定件穿过第一安装孔61和第二安装孔71将夹持件60和安装件固定在翻边41上。
具体地,如图11所示,安装件的上设有第二安装孔71,安装件的一部分穿过环形翻边41伸入夹持件60内,并且与夹持件60上的第一安装孔61的位置相对应,紧固件可以为螺钉,螺钉穿过第一安装孔61和第二安装孔71实现安装件和夹持件60的装配,安装件的另一部分和夹持件60分别位于翻边41的两侧以夹持翻边41,从而可以实现夹持件60和安装件在中间支架10上的装配。
如图10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持件60包括压紧环62、多个连接片63 和螺钉柱64。
具体而言,压紧环62形成为与翻边的形状相对应的环形,压紧环62的一侧止抵翻边41,每个连接片63分别形成为沿中空凸台的轴向延伸的片状,多个连接片63沿压紧环62的周向间隔开形成过线缺口66,螺钉柱64设在多个连接片63上且与压紧环62 间隔开设置,螺钉柱64上设有第一安装孔61。
可选地,连接片63为两个且相对设在压紧环62的内周面两侧,每个连接片63分别形成为弧形,螺钉柱64设在两个连接片63之间且螺钉柱64的外壁面与两个连接片63 的内壁面相连。由此,通过在螺钉柱64与压紧环62之间设置连接片63,多个连接片 63之间形成过线缺口66,可以在保证装配效果的基础上,方便地实现过线,装配结构更合理。
优选地,翻边41上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定位孔,压紧环62的一侧设有与定位孔相对应的定位块65,定位块65插接在定位孔内。由此,翻边41上具有定位孔,压紧环 62的一侧设有与定位孔对应的定位块65,定位块65嵌入定位孔内,这样,在扭转按摩头时,按摩头会带动中空凸台一起扭转,有效的避免了按摩头与中空凸台之间发生相对扭转的情况。
如图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安装件包括安装台72和连接柱73。
具体地,安装台72形成为片状且至少一部分止抵翻边,安装台72上设有第三安装孔,连接柱73形成为柱状,连接柱73的一端设有第二安装孔71,连接柱73的一端穿过第三安装孔伸入夹持件60内,按摩头设在连接柱73的另一端并止抵安装台72。由此,通过螺钉穿过夹持件60与连接柱73螺钉连接,可以有效实现安装台72与夹持件60对翻边41的夹持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压紧环62也可以与翻边41粘接相连,使得柔性支架11与按摩头之间的连接稳定,可以理解,柔性支架11具有变形能力,在拉扯按摩头时可能会将按摩头拉出,通过将翻边41与压紧环62粘接可以有效避免上述情况出现。另外,安装台72也可以与翻边41粘接,其效果与压紧环62与翻边41粘接的效果类似,因此不再赘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安装台72上设有沿其周向背向翻边41延伸的环形挡边,按摩头包括底座21和电极片22。
其中,底座21形成为片状且设在挡边内与安装台72间隔开,底座21的一侧与连接柱7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底座21的外周设有多个沿其周向间隔开设置的避让缺口,电极片22设在底座21的另一侧,电极片22的外周设有包边,包边内设有多个支脚,支脚插接在避让缺口内。
也就是说,按摩头包括电极片22和底座21结构,连接柱73连接于底座21上,由于电极片22的结构强度较低,通过设置底座21可以起到支撑的作用,避免在用力按压时电极片22发生内凹变形。电极片22的外周沿伸出包边,包边向内伸出多个支脚,多个支脚将底座21包裹,底座21上具有避让缺口,支脚位于避让缺口内。由此,电极片 22与底座21的连接简单,安装效率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底座21上设有沿其厚度方向贯通的过线孔,按摩头还包括:发热膜,发热膜设在电极片22与底座21之间以对电极片22进行加热。
优选地,安装台72背向中空凸台的一侧设有定位凹陷,底座21朝向安装台72的一侧设有与定位凹陷对应的定位柱,定位柱插接在定位凹陷内且底座21与安装台72间隔开设置。
换句话说,底座21上设有通孔,底座21与电极片22之间设有发热膜,过线孔用于过线,按摩仪具有加热功能,可以提升按摩效果;底座21与安装台72之间具有间隙,间隙可以起到散热的作用,安装台72与柔性支架11、柔性支架11与夹持件60之间均可以通过粘接相连,粘接连接方式受温度影响较大,通过设置间隙,可以减小温度对其影响,提高使用寿命;另外,底座21上设有定位柱,安装台72上设有定位凹陷,定位柱与定位凹陷配合以定位,使得电极片22与安装台72之间连接稳定。
下面结合图12至图1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按摩仪100的夹臂50。
如图12和图1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臂50包括外壳52、内壳53、电路板54和功能按键55。
具体而言,外壳52的外壁面设有安装部,内壳53与外壳52相连且限定出安装腔,内壳53和外壳52的一个上设有第一夹持部57,电路板54设在安装腔内,电路板54 上设有与第一夹持部57对应的第二夹持部58,第二夹持部58与第一夹持部57配合以由第一夹持部57固定,电路板54上设有多个功能触点,功能按键55设在安装部上,功能按键55的至少一部分与功能触点的位置相对应以控制电路板54。
换言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臂50主要由外壳52、内壳53、电路板54和功能按键55四部分组成,其中,外壳52和内壳53配合限定出能够容纳电路板54的安装腔,外壳52和内壳53的一个上设有第一夹持部57,电路板54设有第二夹持部58,电路板54在装配时,第二夹持部58与第一夹持部57对应并由第一夹持部57对电路板54 进行预定位,随后再将外壳52和内壳53相连,对电路板54实现固定。功能按键55设在安装部内,功能按键55的至少一部分与电路板54的功能触点对应,另一部分外露以通过按压对电路板54进行控制。
由此,该夹臂50的装配结构简单,可以快速实现内壳53、外壳52与电路板54的固定,生产效率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电路板54与外壳52或内壳53卡接相连。也就是说,电路板54上的第一夹持部58与第一夹持部57实现定位之后,另一部分通过卡接与外壳52或内壳53相连,另外,外壳52与内壳53也可以卡扣连接,该装配结构更简单,进一步简化了生产工艺,提高了组装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内壳53或外壳52上设有螺柱56,电路板54上设有与螺柱56对应的螺钉孔541,电路板54的一侧止抵螺柱56的自由端且与螺柱通过螺钉连接。可选地,外壳52上设有螺柱56,第一夹持部57设在外壳52上。
具体地,如图13所示,螺柱56设在外壳52上,第一夹持部57也设在外壳52上,电路板54在装配时,第一夹持部57与第二夹持部58定位之后,随后通过螺钉将电路板54与螺柱56连接,连接方式简单,装配效率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外壳52和电路板54分别形成为长条形,螺柱56和第一夹持部57分别设在外壳52的两端,螺钉孔541和第二夹持部58分别设在电路板54的两端。由此,通过将第一夹持部57和螺柱56分别设在电路板54的两端,形成两点定位,定位紧固,稳定性更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夹持部57形成为设在外壳52的一端的两个沿其宽度方向间隔开设置的卡扣,第二夹持部58形成为设在电路板54的一端的矩形片体,第二夹持部58设在两个卡扣之间且第二夹持部58的两侧分别止抵两个卡扣相对的一侧壁面,电路板54的一端止抵卡扣的朝向电路板54的一侧壁面。
如图14和图15所示,也就是说,第一夹持部57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限位卡扣,两个限位卡扣由外壳52的内侧面向内伸出形成,第二夹持部58由电路板54的一端向外侧凸出形成,第二夹持部58夹设于两个限位卡扣之间,在连接时,第二夹持部58的两侧与两个限位卡扣的侧边接触,且电路板54的端部抵接于两个限位卡扣的侧边,该连接方式简单,安装效率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安装部形成为设在外壳52的外壁面上的沉槽,功能按键55设在沉槽内,且功能按键55的外端面不超出外壳52的外壁面。优选地,沉槽的底壁设有与安装腔连通的插孔,功能按键55包括按键支架551、多个按键卡扣552和按钮553。
具体地,按键支架551设在沉槽内,多个按键卡扣552分别设在按键支架551上,每个按键卡扣552的的自由端分别穿过插孔卡接在外壳52的内壁面上,按钮553可活动地设在按键支架551上,按钮553与功能触点的位置相对应且与功能触点间隔开。
换句话说,如图12所示,外壳52的外表面向内凹陷形成沉台结构,功能按键55 安装于沉台结构内,且功能按键55的外表面低于外壳52的外表面,由此,可以避免误触开关。
电路板54安装于外壳52上,外壳52上设有功能按键55,功能按键55连接于外壳 52的外侧面并朝向安装空间内伸出有按钮553,电路板54的对应位置具有与按钮553 对应的功能触点,功能触点与按钮553间隔开,功能按键55朝向安装空间内还伸出有按键卡扣552,按键卡扣552勾住外壳52的内表面,电路板54与按键卡扣552抵接,由此,按键卡扣552可以起到固定功能按键55的作用,避免功能按键55发生晃动,也可以保证在按动按钮553时,按钮553可以被有效触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每个按钮553朝向电路板54的一端的端面与螺柱56的端面平行。
如图15所示,也就是说,按键卡扣552的端点与螺柱56的端面位于同一平面,电路板54上多个功能触点的端面所在的平面与上述平面平行。由此,电路板54分别支撑于按键卡扣552的端点与螺柱56的端面上时,电路板54可以保持功能触点与上述平面平行,按钮553的各个触点和电路板54上的各个功能触点保持相同的间距,使按动按钮553的手感均匀,提升用户使用满意度。
下面结合图16至图20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间支架10与两个夹臂50的连接结构。
如图16所示,按摩仪100包括中间支架10、两个夹臂50和两个中间连接件80。
具体而言,中间支架10形成为C形,中间支架10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部122,两个夹臂50分别设在中间支架10的两端,每个夹臂50的朝向中间支架10的一端分别设有第二连接部522,两个中间连接件80分别设在两个夹臂50与中间支架10的两端之间,每个中间连接件8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部122和第二连接部522相连。
换句话说,按摩仪100的中间支架10和两个夹臂50主要是通过中间连接件80实现连接,两个中间连接件80分别与中间支架10和夹臂50上的第一连接部122和第二连接部522相连的装配结构简单,装配方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间支架10包括柔性支架11和弹性支架12。其中,柔性支架11形成为C形,弹性支架12设在柔性支架11的外侧且与柔性支架11相连,弹性支架12的内壁面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部122,中间连接件80的一端伸入弹性支架12与柔性支架11之间与第一连接部122相连。
可选地,夹臂50包括外壳52和内壳53,外壳52的邻近中间支架10的一端内壁面设有第二连接部522,内壳53与外壳52相连且限定出安装腔,中间连接件80的一端伸入安装腔与第二连接部522相连。
也就是说,中间支架10由柔性支架11和弹性支架12两部分组成,夹臂50由外壳 52和内壳53两部分组成,在弹性支架12的两端设有第一连接部122,在外壳52上设有第二连接部522,中间连接件80的两端分别伸入中间支架10和夹臂50内与两者相连,在保证连接稳定性的基础上,从外部不能看到装配结构,保证整体美观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中间连接件80为多个沿外壳52的宽度方向间隔开布置的连接条,第一连接部122和第二连接部522分别形成为多个间隔开设置的螺纹柱,每个连接条的两端分别与多个螺纹柱螺钉连接。
具体地,如图20所示,中间连接件80由多个间隔开设置的连接条构成,多个连接片分别与第一连接部122和第二连接部522通过螺纹连接,螺纹连接结构简单,连接方式方便,生产效率高,并且在保证装配稳定性和便捷性的基础上,可以减少中间连接件 80的材料用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可以降低按摩仪100的整体质量,提高用户体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弹性支架12的两端的内壁面分别设有朝向对应一侧的外壳52所在方向延伸的第一插舌121,每个外壳52的邻近弹性支架12的一端的内壁面设有朝向弹性支架12所在方向延伸的第二插舌521,第二插舌521与第一插舌121 朝向相对,按摩仪100还包括:套环90,套环90套设在第一插舌121和第二插舌521 的外周,中间连接件80的两端穿过套环90与第一连接部122和第二连接部522相连。
如图16和图19所示,弹性支架12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插舌121,外壳52的一端设有第二插舌521,且第一插舌121和第二插舌521分别形成为相对于弹性支架12和外壳52的外壁面向内凹陷的片体。也就是说,外壳52朝向套环90的一侧伸出有舌片,舌片的内侧面比外壳52的内侧面更靠向内侧,舌片夹设于套环90的内表面与中间连接件80之间。
由此,通过设置第一插舌121和第二插舌521可以起到固定中间连接件80的作用,也可以在用户握住夹臂50使得中间支架10变形时,第一插舌121和第二插舌521可以起到支撑中间连接件80的作用,这样,第一插舌121和第二插舌521可以为支撑点,缩短力臂,避免中间连接件80发生变形。
优选地,如图19所示,套环90的中部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限位部91,限位部91 与第一插舌121和第二插舌521间隔开形成间隙92,中间连接件80形成为长条形片状,中间连接件80穿过间隙92设在套环90内,中间连接件80的两侧分别止抵第一插舌121、第二插舌521和限位部91。
也就是说,第一插舌121和第二插舌521与套环90的靠外侧的内表面之间具有间隙92,中间连接件80设置于此间隙92内并支撑于第一插舌121和第二插舌521上,在握住夹臂50使得中间支架10变形时,第一插舌121和第二插舌521可以配合限位部91 更好的支撑中间连接件80,缩短力臂,进一步降低了中间连接件80发生变形的可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限位部91与套环90的另一侧内壁面之间间隔开限定出容纳线路通过的过线通道93。由此,限位部91的侧面与套环90的内侧面之间也具有间隙,该间隙形成为过线通道93用于过线,把线束分设于限位部91的两侧,可以起到整线的作用,方便分辨插头功能,方便装配。
如图1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套环90的另一侧内壁面设有向内凹陷的卡槽,内壳53的一端设有与卡槽对应的卡钩531,卡钩531与卡槽卡接。由此,通过在内壳53上述何止卡钩531,一方面,在与套环90装配时,可以起到防呆的作用,使得装配方便,不易产生表面连接不良带来的缝隙,同时使得内壳53与套环90之间的连接紧密,拉扯按摩仪100进行佩戴时也不易产生缝隙。
可选地,第一插舌121与弹性支架12一体成型,第二插舌521与外壳52一体成型。由此,将两者分别一体成型,不仅可以保证整体结构稳定性,而且成型方便,制备成本低廉。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套环90的外壁面与外壳52和弹性支架12的外壁面平齐。由此,套环90的外侧表面与中间支架10和夹臂50的外侧表面保持顺滑,保证触摸时不会有刮手感觉,同时拉扯按摩仪100佩戴时不会夹到手,也保证了外观面的一致性。
总而言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按摩仪100,通过将两个颈椎按摩头30设置为朝内侧倾斜的结构,在使用状态下,两个颈椎按摩头30可以相互靠近,形成抵抗向外翻的作用力,使用者在低头或者抬头时,颈椎按摩头30均能与皮肤紧密接触,按摩不会产生因接触不良产生的刺痛和未形成回路时造成的功能失效,夹持效果更好;并且装配结构简单,外观精美,提高了用户使用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按摩仪,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间支架,所述中间支架形成为C形,所述中间支架在自由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可活动;
两个颈部按摩头,两个所述颈部按摩头沿所述中间支架的延伸方向间隔开设在所述中间支架朝向其开口的一侧,每个所述颈部按摩头的头部分别形成为颈部按摩面;
两个颈椎按摩头,两个所述颈椎按摩头沿所述中间支架的轴向间隔开设在中间支架上且位于两个所述颈部按摩头之间,每个所述颈椎按摩头的头部分别形成为颈椎按摩面,两个所述颈椎按摩面分别朝向所述中间支架的中心位置倾斜,
其中,所述颈部按摩面和所述颈椎按摩面分别形成为弧形面,所述中间支架位于所述自由状态时,所述颈部按摩面和所述颈椎按摩面的延长线之间的连线形成为椭圆形,所述中间支架位于所述展开状态时,所述颈部按摩面和所述颈椎按摩面的延长线之间的连线形成为圆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支架位于所述自由状态时,所述颈部按摩面与所述颈椎按摩面的延长线构成的椭圆形的长轴与短轴的比值为1.2-1.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摩仪,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颈部按摩头之间的距离为10mm-4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颈部按摩头和所述颈椎按摩头分别包括:
底座,所述底座设在所述中间支架上;
电极片,所述电极片设在所述底座朝向所述中间支架的中心位置的一端上,所述电极片背向所述中间支架的一侧形成为所述颈部按摩面或所述颈椎按摩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电极片分别凸出于对应的所述底座的一端端面,所述电极片凸出的距离为0.2mm-2mm。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电极片的朝向所述中间支架的一侧表面与所述底座的一端端面平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电极片在水平方向上的截面形成为梯形面,且所述电极片朝向所述中间支架的一侧的长度小于背向所述中间支架的一侧的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颈部按摩头相对于所述中间支架的对称轴对称地设在所述中间支架的左右两侧,两个所述颈椎按摩头分别左右对称的设在所述中间支架的对称轴上且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设在所述中间支架的上下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按摩仪,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两个连接支架,每个所述连接支架分别形成为柱状,两个所述连接支架的轴线朝向所述中间支架的开口方向逐渐靠近,两个所述颈椎按摩头分别通过两个所述连接支架与所述中间支架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支架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沿轴向向两侧延伸的凸起部,每个所述凸起部向对应一侧延伸的长度大于对应一侧的所述颈椎按摩头超出所述中间支架的长度,所述按摩仪还包括:
两个夹臂,两个所述夹臂分别设在所述中间支架的两端,每个所述夹臂的下部分别设有向下延伸超出所述颈椎按摩头的延伸部。
CN201922501121.5U 2019-12-31 2019-12-31 按摩仪 Active CN2118353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501121.5U CN211835341U (zh) 2019-12-31 2019-12-31 按摩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501121.5U CN211835341U (zh) 2019-12-31 2019-12-31 按摩仪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835341U true CN211835341U (zh) 2020-11-03

Family

ID=732100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501121.5U Active CN211835341U (zh) 2019-12-31 2019-12-31 按摩仪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8353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835834U (zh) 按摩仪
CN211751012U (zh) 按摩仪
CN211835341U (zh) 按摩仪
CN211723636U (zh) 按摩仪的按摩头装配组件
CN211835340U (zh) 按摩仪的夹臂以及具有其的按摩仪
CN209220931U (zh) 按摩器及其按摩头组件、发热按摩头
CN110882481A (zh) 颈部按摩仪
CN215230087U (zh) 一种肩颈按摩仪
CN214596817U (zh) 按摩头和颈部按摩仪
CN215229101U (zh) 一种颈部按摩仪
CN220385400U (zh) 颈部按摩器
CN218390396U (zh) 一种颈枕按摩器
CN213465554U (zh) 颈部按摩仪
CN211835827U (zh) 颈部按摩仪
CN211214984U (zh) 颈部按摩仪
CN212941013U (zh) 颈部按摩仪
CN217724023U (zh) 吊坠式按摩仪
CN210145072U (zh) 眼部按摩组件及机械式眼部按摩器
CN219595156U (zh) 挂颈支架和颈部按摩仪
CN213406871U (zh) 一种颈部按摩仪
CN211327787U (zh) 颈部按摩仪
CN219050117U (zh) 按摩头和按摩梳
CN215779690U (zh) 按摩仪
CN219049403U (zh) 一种可拆卸式两用颈椎按摩枕
CN218739878U (zh) 低频按摩腰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3af, building 3, zhongkekefa Park, 009 Gaoxin South 1st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after: Future wear Health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3af, building 3, zhongkekefa Park, 009 Gaoxin South 1st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before: Future wearable technology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3af, building 3, zhongkekefa Park, 009 Gaoxin South 1st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after: Future wearabl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23af, building 3, zhongkefa Park, No. 009, Gaoxin South 1st Road, Gaoxin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Future wearable technolog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