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89720U - 一种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789720U CN211789720U CN202020558619.5U CN202020558619U CN211789720U CN 211789720 U CN211789720 U CN 211789720U CN 202020558619 U CN202020558619 U CN 202020558619U CN 211789720 U CN211789720 U CN 21178972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or
- group
- wafers
- wafer
- groo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连接器,包括罩体、收容于罩体中的壳体、收容于壳体中的薄片体组、设于薄片体组中的端子组、以及用于将薄片体组限定于壳体中的后盖;所述后盖朝向薄片体组的对接面上设有限定部;所述薄片体组上设有与所述限定部相匹配对接部;所述限定部和对接部共同配合以限定所述薄片体组,并在所述限定部与对接部之间界定形成空气通道。本实用新型通过设于后盖对接面上的限定部,以及设于薄片体组后端部上与限定部配合的对接部,能够将薄片体组更好的限定于壳体中;同时将限定部和对接部设置成特定的结构尺寸,以改善连接器的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数据传输速率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高速连接器用于许多数据传输应用特别是远程通讯工业中。信号完整性是高速数据传输领域一个重要的关注点,因为部件需要可靠地传输数据信号。高速数据传输市场也向减小部件尺寸和增加信号密度方向发展。
高速数据传输用于远程通讯以传输接收自数据存储器或部件发送器的数据,此类传输最普遍地发生于路由器和服务器中。由于趋向于增加信号密度的工业趋势,高速连接器中的信号终端将更加密集。密集设置的信号终端不仅会使发热增加,而且由于信号终端更加密集,间隔靠近的信号终端之间特别是临近的差分信号终端对之间的信号干扰将增加。这在本领域被称为“串扰”,其发生在信号终端的电场彼此重叠的时候。高速数据传输连接器由于信号终端密集,在使用过程中部分信号终端可能会发生错位,这将可能增加信号干扰且不利于散热。因此,连接器中的信号终端的排布固定尤为重要。
因此,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电连接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有效限定信号终端,且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的连接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连接器,包括罩体、收容于罩体中的壳体、收容于壳体中的薄片体组、设于薄片体组中的端子组、以及用于将薄片体组限定于壳体中的后盖,
所述后盖朝向薄片体组的对接面上设有限定部;
所述薄片体组上设有与所述限定部相匹配对接部;
所述限定部和对接部共同配合以限定所述薄片体组的位置,并在所述限定部与对接部之间界定形成空气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限定部凸设于所述后盖的对接面上,所述对接部凹设于所述薄片体组邻近所述对接面的端部上。
进一步地,所述薄片体组包括依次相邻设置的第一薄片体、第二薄片体、第三薄片体和第四薄片体,所述第一薄片体和第四薄片体用于安装接地端子,所述第二薄片体和第三薄片体用于安装信号端子。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薄片体、第二薄片体、第三薄片体和第四薄片体邻近所述对接面的端部上分别设有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第三凹槽和第四凹槽,以限定所述对接部。
进一步地,所述限定部包括沿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凸块和沿第二方向设置的第二凸块,所述第一凸块与第一凹槽、第四凹槽相匹配,所述第二凸块与第二凹槽、第三凹槽相匹配。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相互交叉设置,所述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均被构造成楔形,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第三凹槽和第四凹槽均被构造成楔形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凸块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被配置成大于第二薄片体和第三薄片体的厚度之和,所述限定部与对接部对接时,第二凸块的两侧部分别与第一薄片体和第四薄片体相抵接,以使得所述第一薄片体与第二薄片体之间、和/或所述第三薄片体与第四薄片体之间能够形成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凸块的凸起高度被配置成小于第一凹槽和第四凹槽的凹陷深度,和/或第二凸块的凸起高度被配置成小于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的凹陷深度。
进一步地,所述后盖包括后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后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共同围设形成一用于收容所述薄片体组的收容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分别设有用于与所述壳体卡接的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设于后盖对接面上的限定部,以及设于薄片体组后端部上与限定部配合的对接部,能够将薄片体组更好的限定于壳体中;同时将限定部和对接部设置成特定的结构尺寸,使限定部和对接部之间能够界定形成空气通道,以改善连接器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图1所示实施方式的分解图;
图3图1所示实施方式的部分分解图;
图4图1所示实施方式中的部分结构的分解图;
图5是图4所示分解图的另一视角下的分解图;
图6是图1所示实施方式中后盖的立体图;
图7图1所示实施方式中的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图8图1所示实施方式中薄片体组的部分分解图。
附图标记说明:10、罩体;11、主体部;12、后板;13、底板;14、第一收容腔;15、第二收容腔;111、顶板;112、第一侧板;113、第二侧板;114、第一凸起部;115、第二凸起部;116、凸片;117、散热口;121、第一卡接孔;122、通孔;131、第二卡接孔;20、隔板;21、前壁;22、上壁;23、下壁;24、透光口;30、壳体;31、第一基部;32、第二基部;33、第一对接槽;34、第二对接槽;35、固定板;311、空气槽;312、凹陷部;313、凸型部;321、第一卡槽;322、第二卡槽;331、第一端子槽;341、第二端子槽;351、第一突出部;352、第二突出部;40、导光管;50、薄片体组;51、第一薄片体;52、第二薄片体;53、第三薄片体;54、第四薄片体;55、对接部;56、凹型部;551、第一凹槽;552、第二凹槽;553、第三凹槽;554、第四凹槽;561、第一凹部;562、第二凹部;60、后盖;61、后壁;62、第一侧壁;63、第二侧壁;64、对接面;65、限定部;621、第一卡接部;631、第二卡接部;651、第一凸块;652、第二凸块;70、端子组;80、空气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该等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该等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方向表示即上、下、左、右、前和后等是相对的,用于解释本申请中不同部件的结构和运动是相对的。当部件处于图中所示的位置时,这些表示是恰当的。但是,如果元件位置的说明发生变化,那么认为这些表示也将相应地发生变化。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照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可用于与对接连接器插接,其包括罩体10、导光管40、隔板20、收容于罩体10中的壳体30、收容于壳体30中的薄片体组50、设于薄片体组50中的端子组70、以及用于将薄片体组50限定于壳体30中的后盖60。
罩体10包括主体部11、底板13和后板12,它们共同围设形成一长方体状的收容空间。隔板20设于该收容空间中,并且将该收容空间分隔成上下隔开的第一收容腔14和第二收容腔15。第一收容腔14和第二收容腔15从罩体10的前端面(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的插接端为连接器的前端)向后延伸,并且其延伸长度小于罩体10的收容空间的长度,以使得在罩体10的收容空间后部(邻近连接器的后板12处)预留一用于收容壳体30的空间。
罩体10的主体部11包括顶板111、以及设于顶板111两侧的第一侧板112和第二侧板113,在主体部11的顶板111、第一侧板112和第二侧板113后部的外表面上设有若干用于固定后板12的第一凸起部114。第一侧板112和第二侧板113的后端设有若干用于进一步限定后板12的凸片116,凸片116由第一侧板112和第二侧板113的后端(邻近连接器的后板12的一端)延伸形成。邻近第一侧板112和第二板壁底部的外表面上还设有用于固定底板13的第二凸起部115。罩体10的后板12和底板13上分别开设有与第一凸起部114和第二凸起部115相配合卡接的第一卡接孔121和第二卡接孔131。主体部11的顶板111上开设有用于散热的散热口117,散热口117设有隔板20的上方并与上收容腔连通。
隔板20包括前壁21、以及设于前壁21上下两侧的上壁22和下壁23。前壁21、上壁22和下壁23共同围设形成一用于收容导光管40的收容空间。导光管40被构造成从罩体10的底板13弯折延伸至隔板20的前壁21,在隔板20的前壁21上开设有与导光管40对应的透光口24,以使得导光管40中的光线能够从隔板20前壁21的透光口24处射出。
请参照图4和图5所示,壳体30包括第一基部31和第二基部32,第一基部31和第二基部32共同界定形成一用于收容薄片体组50的收容空间。
壳体30的第一基部31上设有多个空气槽311,所述多个空气槽311从第一基部31的前端面延伸至后端面,在罩体10的后板12上设有与空气槽311对应的通孔122,以增加空气流通。第一基部31的顶面上还设有多个凹陷部312,使得壳体30安装于罩体10中时,能够在第一基部31的顶面和罩体10的顶板111之间形成缝隙,以进一步增加空气流通。在第一基部31的底面上还凸设有凸型部313,凸型部313与薄片体组50顶部的凹型部56相匹配,以确保薄片体组50能够恰当的插入到壳体30中。
壳体30的第二基部32的前端面上突伸形成用于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的第一对接槽33和第二对接槽34,第一对接槽33和第二对接槽34上下相对设置。其中,第一对接槽33和第二对接槽34分别与罩体10的第一收容腔14和第二收容腔15对齐,并突伸至第一收容腔14和第二收容腔15中。第一对接槽33和第二对接槽34上下相对设置的内壁上分别设有若干用于收容端子组70的第一端子槽331和第二端子槽341。
第二基部32上还设有用于固定导光管40的固定板35,固定板35位于第一对接槽33和第二对接槽34之间。固定板35由第二基部32向前突伸形成,在固定板35的左右两侧分别突伸形成有用于限定导光管40的第一突出部351和第二突出部352。在第二基部32的前端面上还设有位于固定板35两侧的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用于与隔板20的上壁22和下壁23配合插接以固定隔板20。
请参照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后盖60用于将薄片体组50限定于壳体30中,后盖60包括后壁61、第一侧壁62和第二侧壁63,后壁61、第一侧壁62和第二侧壁63共同围设形成一用于收容所述薄片体组50的收容空间。在后盖60的后壁61与薄片体组50的对接面64上设有限定部65,第一侧壁62和第二侧壁63相对设置。第一侧壁62和第二侧壁63上分别设有第一卡接部621和第二卡接部631,第一卡接部621和第二卡接部631用于与设于壳体30第二基部32两侧的第一卡槽321和第二卡槽322配合卡接。
薄片体组50上设有与限定部65相匹配对接部55,限定部65和对接部55共同配合以限定薄片体组50。具体地,限定部65凸设于后盖60的对接面64上,对接部55凹设于薄片体组50邻近后盖60对接面64的端部上。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限定部65设置成凹槽状,而对接部55则设置成凸出状。
请参照图8所示,薄片体组50包括依次相邻设置的第一薄片体51、第二薄片体52、第三薄片体53和第四薄片体54,第一薄片体51和第四薄片体54用于安装接地端子,第二薄片体52和第三薄片体53用于安装信号端子。
在薄片体组50的第一薄片体51、第二薄片体52、第三薄片体53和第四薄片体54邻近后盖60对接面64的端部上分别设有第一凹槽551、第二凹槽552、第三凹槽553和第四凹槽554,这些凹槽共同界定形成对接部55以限定后盖60的限定部65。限定部65则包括横向设置的第一凸块651和纵向设置的第二凸块652,第一凸块651与第一凹槽551、第四凹槽554相匹配,第二凸块652与第二凹槽552、第三凹槽553相匹配。
第一凸块651沿第一方向设置,第二凸块652沿第二方向设置,并且第一凸块651和第二凸块652均被构造成楔形,第一凹槽551、第二凹槽552、第三凹槽553和第四凹槽554也均被构造成与第一凸块651和第二凸块652相匹配的楔形槽。优选的,第一凸块651和第二凸块652相互交叉垂直设置。
具体地,第二凸块652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被配置成略大于第二薄片体52和第三薄片体53的厚度之和。当限定部65与对接部55对接时,第二凸块652的两侧部分别与第一薄片体51和第四薄片体54相抵接,以使得第一薄片体51与第二薄片体52之间、和/或第三薄片体53与第四薄片体54之间能够形成间隙。该间隙的形成能够有助于各薄片体之间的散热。优选的,第二凸块652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被配置成不超过第二薄片体52和第三薄片体53的厚度之和的2mm,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避免组成薄片体组50的薄片体数量过多时,造成连接器的体积过大。
请再参照图7所示,第一凸块651和第二凸块652的凸起高度,被配置成小于第一凹槽551、第二凹槽552、第三凹槽553和第四凹槽554的凹陷深度,以使得限定部65对接于对接部55中时,限定部65和对接部55之间能够界定形成一空气通道80,以助于薄片体组50的散热。
薄片体组50的凹型部56在第一薄片体51和第四薄片体54的顶部上界定形成第一凹部561,在第二薄片体52和第三薄片体53上界定形成第二凹部562,第一凹部561和第二凹部562被构造成互不相同,以助于凸型部313和凹型部56的组装对齐。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于后盖60对接面64上的限定部65,以及设于薄片体组50后端部上与限定部65配合的对接部55,能够将薄片体组50更好的限定于壳体30中;同时将限定部65和对接部55设置成特定的结构尺寸,使限定部65和对接部55之间能够界定形成空气通道80,以改善连接器的散热效果。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例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例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包括罩体、收容于罩体中的壳体、收容于壳体中的薄片体组、设于薄片体组中的端子组、以及用于将薄片体组限定于壳体中的后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盖朝向薄片体组的对接面上设有限定部;
所述薄片体组上设有与所述限定部相匹配对接部;
所述限定部和对接部共同配合以限定所述薄片体组的位置,并在所述限定部与对接部之间界定形成空气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定部凸设于所述后盖的对接面上,所述对接部凹设于所述薄片体组邻近所述对接面的端部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薄片体组包括依次相邻设置的第一薄片体、第二薄片体、第三薄片体和第四薄片体,所述第一薄片体和第四薄片体用于安装接地端子,所述第二薄片体和第三薄片体用于安装信号端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薄片体、第二薄片体、第三薄片体和第四薄片体邻近所述对接面的端部上分别设有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第三凹槽和第四凹槽,以限定所述对接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定部包括沿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凸块和沿第二方向设置的第二凸块,所述第一凸块与第一凹槽、第四凹槽相匹配,所述第二凸块与第二凹槽、第三凹槽相匹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相互交叉设置,所述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均被构造成楔形,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第三凹槽和第四凹槽均被构造成楔形槽。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块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被配置成大于第二薄片体和第三薄片体的厚度之和,所述限定部与对接部对接时,第二凸块的两侧部分别与第一薄片体和第四薄片体相抵接,以使得所述第一薄片体与第二薄片体之间、和/或所述第三薄片体与第四薄片体之间能够形成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块的凸起高度被配置成小于第一凹槽和第四凹槽的凹陷深度,和/或第二凸块的凸起高度被配置成小于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的凹陷深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盖包括后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后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共同围设形成一用于收容所述薄片体组的收容空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分别设有用于与所述壳体卡接的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558619.5U CN211789720U (zh) | 2020-04-15 | 2020-04-15 | 一种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558619.5U CN211789720U (zh) | 2020-04-15 | 2020-04-15 | 一种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789720U true CN211789720U (zh) | 2020-10-27 |
Family
ID=729591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558619.5U Active CN211789720U (zh) | 2020-04-15 | 2020-04-15 | 一种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789720U (zh) |
-
2020
- 2020-04-15 CN CN202020558619.5U patent/CN21178972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699882B2 (en) | Backplane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shielding effect | |
CN107196144B (zh) | 用于通信系统的插座组件的衬垫板 | |
US7922533B2 (en) | Stacked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shell for EMI protection | |
CN107196089B (zh) | 具有衬垫板的连接器模块组件 | |
US20060166551A1 (en) | Pluggable connector with a high density structure | |
US10879649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TWI782354B (zh) | 板端連接器和連接器組件 | |
TW201725805A (zh) | 電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 |
TWM629001U (zh) | 電連接器 | |
TWM613621U (zh) | 電連接器 | |
US11799245B2 (en) | Terminal module and backplane connector having the terminal module | |
TWI801957B (zh) | 電連接器 | |
CN211789720U (zh) | 一种连接器 | |
CN110247247B (zh) | 一种插座壳体、插座及转接连接组件 | |
CN213845723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9981590U (zh) | 电连接器 | |
CN211789719U (zh) | 一种连接器罩体 | |
CN209981537U (zh) | 电连接器 | |
CN217468897U (zh) | 电连接器 | |
CN215184673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9913158U (zh) | 电连接器基座及电连接器 | |
US20240072500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terminal groups and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the same | |
US12126119B2 (en) | Plug connector with flexible insertion directions | |
US20220376439A1 (en) | Receptacle connector with flexible insertion directions | |
US20220376438A1 (en) | Plug connector with flexible insertion direction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512000 First Floor, Building A, Anzhiyuan Standard Factory Building, Fuyuan Industrial Park, Rucheng Town, Ruyuan Yao Autonomous County, Shao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Lianjie Precis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1400 South 53, Guomao Avenue, Pany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GUANGZHOU LIANJIE PRECISION TECHNOLOGY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