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75467U - 一种踢脚线 - Google Patents

一种踢脚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75467U
CN211775467U CN201921730119.9U CN201921730119U CN211775467U CN 211775467 U CN211775467 U CN 211775467U CN 201921730119 U CN201921730119 U CN 201921730119U CN 211775467 U CN211775467 U CN 2117754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kirting line
side plate
insection
line body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73011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有江
于波
李振鹏
邓慧倩
沈德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Ruihe Construction Decor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Ruihe Construction Decor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Ruihe Construction Decor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Ruihe Construction Decor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73011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7754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754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754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踢脚线,包括固定构件和踢脚线本体,固定构件包括用于与建筑物表面连接的固定部和凸设于固定部朝向踢脚线本体一侧的第一卡扣部,踢脚线本体朝向固定构件的一侧设有与第一卡扣部卡扣连接的第二卡扣部,第一卡扣部设有用于增大摩擦力的第一齿纹,第二卡扣部对位设有与第一齿纹啮合的第二齿纹。本实用新型的踢脚线,安装过程中不需要使用木基层,避免了木基层滋生细菌和污染墙面的问题;而且固定构件和踢脚线本体之间是卡扣连接,因此踢脚线安装方便,提高了施工效率,同时第一齿纹和第二齿纹的设置,增大了踢脚线本体与固定构件之间的摩擦力,避免踢脚线本体出现松动的问题,提高了踢脚线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一种踢脚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装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踢脚线。
背景技术
在室内装饰中,踢脚线起着视觉平衡的作用,利用它们的线型感觉及色彩等在室内相互呼应,从而起到较好的美化装饰效果,同时踢脚线保护墙体不受污染,起到保护墙体的作用。因此,在室内装饰中使用越来越广泛。
但传统的踢脚线在安装过程中,需要先使用木基层打底,然后把成型的踢脚线安装在木基层上,再用玻璃胶填缝;这不仅降低了施工效率,而且木基层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会产生发霉现象,滋生细菌病毒,污染墙面。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踢脚线,以解决传统踢脚线在安装过程中需使用木基层打底,而导致施工效率低和发霉污染墙面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踢脚线,包括固定构件和踢脚线本体,所述固定构件包括用于与建筑物表面连接的固定部和凸设于所述固定部朝向所述踢脚线本体一侧的第一卡扣部,所述踢脚线本体朝向所述固定构件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扣部卡扣连接的第二卡扣部,所述第一卡扣部设有用于增大摩擦力的第一齿纹,所述第二卡扣部对位设有与所述第一齿纹啮合的第二齿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扣部为凸设于所述固定部朝向所述踢脚线本体一侧的第一弹性插片,所述第二卡扣部为朝向所述第一弹性插片的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弹性插片插入所述第一卡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性插片包括第一基板和与所述第一基板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弹片,所述第一基板从所述固定部朝向所述踢脚线本体延伸,所述第一弹片从所述第一基板远离所述固定部的端部朝向所述固定部倾斜延伸,所述踢脚线本体包括面板、第一侧板、以及第二侧板,所述面板与所述固定部间隔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板凸设于所述面板朝向所述固定构件一侧以用于与所述第一基板配合,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一侧板间隔设置以用于与所述第一弹片配合,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以及所述面板围合形成所述第一卡槽,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相对的两个侧壁均设有所述第二齿纹,所述第一基板朝向所述第一侧板的侧壁和所述第一弹片朝向所述第二侧板的侧壁均设有所述第一齿纹。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侧板朝向所述第一侧板的侧壁设有便于供所述第一弹性插片插入所述第一卡槽的第一避让斜面,所述第一避让斜面设有所述第二齿纹。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构件还包括间隔设于所述第一卡扣部下方的第三卡扣部,所述踢脚线本体朝向所述固定构件的一侧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三卡扣部卡扣连接的第四卡扣部,所述第三卡扣部上设有用于增大摩擦力的第三齿纹,所述第四卡扣部上设有与所述第三齿纹啮合的第四齿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卡扣部为凸设于所述固定部朝向所述踢脚线本体一侧的第二弹性插片,所述第四卡扣部为朝向所述固定构件的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弹性插片插入所述第二卡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弹性插片包括第二基板和与所述第二基板呈夹角设置的第二弹片,所述第二基板从所述固定部朝向所述踢脚线本体延伸,所述第二弹片从所述第二基板远离所述固定部的端部朝向所述固定部倾斜向下延伸,所述踢脚线本体包括面板、第三侧板、第四侧板、以及连接板,所述面板与所述固定部间隔相对设置,所述第三侧板与所述面板连接,所述第四侧板间隔设于所述第三侧板远离所述第一卡扣部的一侧以用于与所述第二弹片配合,所述连接板连接于所述第三侧板与所述第四侧板之间,所述第三侧板、所述第四侧板、以及所述连接板围合形成所述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弹片朝向所述第四侧板的侧壁设有所述第三齿纹,所述第四侧板朝向所述第二弹片的侧壁对位设有所述第四齿纹。
进一步地,所述第四侧板朝向所述第二弹片的侧壁设有便于供所述第二弹性插片插入所述第二卡槽的第二避让斜面,所述第二避让斜面设有所述第四齿纹。
进一步地,所述踢脚线还包括LED灯,所述踢脚线本体还包括连接于所述面板与所述第三侧板之间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凹设有背对所述固定构件的安装槽,所述LED灯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侧板从所述连接板朝向所述固定构件倾斜延伸至所述安装部。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固定构件包括固定部和第一卡扣部,踢脚线本体上设置第二卡扣部,固定构件通过第一卡扣部和第二卡扣部的配合与踢脚线本体卡扣连接,而固定部又与建筑物表面连接,因此,在踢脚线的安装过程中不需要使用木基层打底,避免了木基层处于潮湿环境而滋生细菌和污染墙面的问题;而且固定构件和踢脚线本体之间是卡扣连接,因此踢脚线安装十分方便,提高了施工效率,同时第一齿纹和第二齿纹的设置,增大了踢脚线本体与固定构件之间的摩擦力,避免踢脚线本体出现松动的问题,提高了踢脚线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踢脚线的剖视图;
图2为图1中所示踢脚线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所示固定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中:100、踢脚线;10、固定构件;20、踢脚线本体;11、固定部;12、第一卡扣部;21、第二卡扣部;121、第一齿纹;211、第二齿纹;201、内墙面;202、地面;203、装饰板;204、型材骨架;111、立板;112、横板;122、第一基板;123、第一弹片;22、面板;23、第一侧板;24、第二侧板;241、第一避让斜面;13、第三卡扣部;25、第四卡扣部;131、第三齿纹;271、第四齿纹;132、第二基板;133、第二弹片;26、第三侧板;27、第四侧板;28、连接板;272、第二避让斜面;30、LED灯;29、安装部;291、安装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内、外、顶部、底部……)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还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时,该元件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踢脚线100,包括固定构件10和踢脚线本体20,固定构件10包括固定在建筑物表面的固定部11和凸设于所述固定部11朝向所述踢脚线本体20的第一卡扣部12,踢脚线本体20朝向固定构件10的一侧设有与第一卡扣部12卡扣连接的第二卡扣部21,第一卡扣部12设有用于增大摩擦力的第一齿纹121,第二卡扣部21对位设有与第一齿纹121啮合的第二齿纹211。建筑物表面在本实施例中指内墙面201和地面202,该内墙面201上设有装饰板203和型材骨架204,固定部11呈L形,包括一立板111和垂直连接在立板111底部的横板112,横板112固定在地面202上,立板111通过型材骨架204固定至内墙面201,踢脚线本体20位于装饰板203与地面202之间。
该设计方式,踢脚线本体20通过固定构件10安装至内墙面201和地面202,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不需要使用木基层打底,避免了木基层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而滋生细菌污染内墙面201的问题。而且由于踢脚线本体20与固定构件10是通过第一卡扣部12和第二卡扣部21连接在一起的,连接方式简单,不需要使用其它连接件,提高了施工效率。第一齿纹121和第二齿纹211的设置,增大了踢脚线本体20与固定构件10之间的摩擦力,使二者的连接稳定可靠,避免踢脚线本体20出现松动不牢固的问题。
优选地,第一齿纹121和第二齿纹211都为波浪形,因此踢脚线本体20与固定构件10之间是可拆卸的,方便后期的维护,也实现了踢脚线本体20和固定构件10的重复利用,总体上节约了材料资源和制造能耗。
作为本实施例一种改进方式,第一卡扣部12为凸设于固定部11朝向踢脚线本体20一侧的第一弹性插片,第二卡扣部21为朝向第一弹性插片的第一卡槽,第一弹性插片插入第一卡槽。通过将第一卡扣部12设成第一弹性插片,第二卡扣部21设成第一卡槽,这样,在安装踢脚线本体20时,将第一卡槽对准第一弹性插片,直接使第一弹性插片插入第一卡槽内即可,便于工人操作,进一步提高了施工效率。
可以理解地,第一卡扣部12和第二卡扣部21并不局限于上述的设置方式,例如,将第一卡扣部12设置成卡槽,第二卡扣部21设置成弹性插片也是可以的。
作为本实施例一种改进方式,第一弹性插片包括第一基板122和与第一基板122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弹片123,第一基板122从固定部11朝向踢脚线本体20延伸,第一弹片123从第一基板122远离固定部11的端部朝向固定部11倾斜延伸,踢脚线本体20包括面板22、第一侧板23、以及第二侧板24,面板22与固定部11间隔相对设置,第一侧板23凸设于面板22朝向固定构件10一侧以用于与第一基板122配合,第二侧板24与第一侧板23间隔设置以用于与第一弹片123配合,第一侧板23、第二侧板24、以及面板22围合形成第一卡槽,第一侧板23和第二侧板24相对的两个侧壁均设有第二齿纹211,第一基板122朝向第一侧板23的侧壁和第一弹片123朝向第二侧板24的侧壁均设有第一齿纹121。
通过设置第一弹性插片包括第一基板122和第一弹片123,第一基板122垂直固定部11的立板111,第一弹片123优选为从第一基板122远离固定部11的一端倾斜向上延伸,第一侧板23和第二侧板24垂直连接在面板22朝向固定构件10的一侧,且第一侧板23位于第二侧板24的下方,面板22、第一侧板23、以及第二侧板24共同围合形成第一卡槽,当第一弹性插片插入第一卡槽时,第一基板122上的第一齿纹121与第一侧板23上的第二齿纹211啮合,第一弹片123上的第一齿纹121与第二侧板24上的第二齿纹211啮合,而且第一弹片123会在自身的弹力作用下,会存在恢复至原状态的趋势,从而使踢脚线本体20和固定构件10紧紧卡在一起,提高了踢脚线100的可靠性。
具体地,踢脚线本体20安装完成后,第二侧板24的顶部会与装饰板203的底部相抵接,第一弹片123在自身的弹力作用下,会将第二侧板24紧紧压在装饰板203的底部,进一步提高了踢脚线本体20的稳固性。
优选地,第一弹片123与第一基板122之间的夹角优选为10°~30°之间,这样既能保证第一弹片123具有足够的弹力,也方便第一弹性插片插入第一卡槽。当第一弹片123的厚度较厚时,其插入第一卡槽后产生的弹力较大,但由于其厚度较大,受到第二侧板24的挤压时,不容易产生向下的形变,也即,不容易插入第一卡槽,因此可以适当减小第一弹片123与第一基板122之间的夹角,保证第一弹性插片顺利插入第一卡槽;而当第一弹片123的厚度较薄时,第一弹片123在第二侧板24的挤压下很容易产生向下的形变,也即,很容插入第一卡槽,但如果第一弹片123与第一基板122之间的夹角过小,第一弹片123插入第一卡槽后产生的弹力就会比较小,不能保证踢脚线本体20与固定构件10紧密连接在一起,因此可以适当的增大第一弹片123与第一基板122之间的夹角,以保证第一弹片123能产生足够的弹力。
作为本实施例一种改进方式,第二侧板24朝向第一侧板23的侧壁设有便于供第一弹性插片插入第一卡槽的第一避让斜面241,第一避让斜面241设有第二齿纹211。通过在第二侧板24上设置第一避让斜面241,第一避让斜面241从第二侧板24靠近固定构件10的一端倾斜向下延伸,这样,增大了第一卡槽的开口,可方便第一弹性插片插入第一卡槽,也有利于与第一弹片123的配合。
作为本实施例一种改进方式,固定构件10还包括间隔设置于第一卡扣部12下方的第三卡扣部13,踢脚线本体20朝向固定构件10的一侧设有与第三卡扣部13卡扣连接的第四卡扣部25,第三卡扣部13上设有用于增大摩擦力的第三齿纹131,第四卡扣部25上设有与第三齿纹131啮合的第四齿纹271。这样,进一步提高了踢脚线本体20与固定构件10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踢脚线本体20产生松动,进一步提高了踢脚线100的可靠性。
优选地,第三齿纹131和第四齿纹271都呈波浪形,方便踢脚线本体20和固定构件10的拆卸,实现踢脚线本体20和固定构件10的重复利用。
作为本实施例一种改进方式,第三卡扣部13为凸设于固定部11朝向踢脚线本体20一侧的第二弹性插片,第四卡扣部25为凹设于踢脚线本体20朝向固定构件10一侧的第二卡槽,第二弹性插片插入第二卡槽。通过将第三卡扣部13设成第二弹性插片,第四卡扣部25设成第二卡槽,这样,将第二卡槽对准第二弹性插片,往固定构件10方向推踢脚线本体20,使第二弹性插片插入第二卡槽,即可完成安装,操作简单,有助于提高施工效率。
作为本实施例一种改进方式,第二弹性插片包括第二基板132和与第二基板132呈夹角设置的第二弹片133,第二基板132从固定部11朝向踢脚线本体20延伸,第二弹片133从第二基板132远离固定部11的端部朝向固定部11倾斜向下延伸,踢脚线本体20还包括第三侧板26、第四侧板27、以及连接板28,第三侧板26与面板22连接,第四侧板27间隔设于第三侧板26远离第一卡扣部12的一侧,连接板28连接于第三侧板26与第四侧板27之间,第三侧板26、第四侧板27、以及连接板28围合形成第二卡槽,第二弹片133朝向第四侧板27的侧壁设有第三齿纹131,第四侧板27朝向第二弹片133的侧壁对位设有第四齿纹271。
当第二弹性插片插入第二卡槽时,第四侧板27会向上挤压第二弹片133,踢脚线本体20安装完成后,第四侧板27上的第四齿纹271与第二弹片133上的第三齿纹131啮合,而且第二弹片133在自身弹力作用下,会存在恢复至原状态的趋势,并将第四侧板27压紧在地面202上,进一步提高了踢脚线本体20的稳定性。
优选地,第二弹片133与第二基板132之间的夹角范围在10°~30°之间,其作用和原理与上述第一弹片123的作用和原理相同,因此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作为本实施例一种改进方式,第四侧板27朝向第二弹片133的侧壁设有便于供第二弹片133插入第二卡槽的第二避让斜面272,第二避让斜面272设有第四齿纹271。通过在第四侧板27上设置第二避让斜面272,且第二避让斜面272从第四侧板27靠近固定构件10的一端倾斜向上延伸,这样,即增大了第二卡槽的开口,可方便第二弹性插片插入第二卡槽,也有利于与第二弹片133的配合。
作为本实施例一种改进方式,踢脚线100还包括LED灯30,踢脚线本体20还包括连接于面板22与第三侧板26之间的安装部29,安装部29凹设有背对固定构件10的安装槽291,LED灯30安装于安装槽291内。通过设置LED灯30,提高了照明装饰效果,消除安全隐患,而且可以营造更好的气氛,丰富了踢脚线100的功能。
优选地,面板22与安装槽291远离地面202的一个槽壁连接后,会继续向下延伸一段距离,即会遮住部分安装槽291,这样可避免LED灯30发出的灯光直射人眼而影响用户的体验。
作为本实施例一种改进方式,第三侧板26从连接板28朝向固定构件10倾斜延伸至安装部29。这样,不仅方便LED灯30的安装和拆卸,而且还能使LED灯30发出的灯光最佳地向外发散。
具体安装过程为:
先放线定位,确定固定构件10的安装位置,然后通过螺钉将固定构件10固定在内墙面201和地面202上,然后安装装饰板203,再将踢脚线本体20上的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分别对准固定构件10的第一弹性插片和第二弹性插片,推动踢脚线本体20,使第一弹性插片和第二插片插入第一卡槽与第二卡槽,此时第一弹片123会将第二侧板24压紧在第二侧板24底部,第二弹片133将第四侧板27压紧在地面202上,最后将LED灯30装设在安装槽291内。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踢脚线,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构件和踢脚线本体,所述固定构件包括用于与建筑物表面连接的固定部和凸设于所述固定部朝向所述踢脚线本体一侧的第一卡扣部,所述踢脚线本体朝向所述固定构件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扣部卡扣连接的第二卡扣部,所述第一卡扣部设有用于增大摩擦力的第一齿纹,所述第二卡扣部对位设有与所述第一齿纹啮合的第二齿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踢脚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扣部为凸设于所述固定部朝向所述踢脚线本体一侧的第一弹性插片,所述第二卡扣部为朝向所述第一弹性插片的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弹性插片插入所述第一卡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踢脚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插片包括第一基板和与所述第一基板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弹片,所述第一基板从所述固定部朝向所述踢脚线本体延伸,所述第一弹片从所述第一基板远离所述固定部的端部朝向所述固定部倾斜延伸,所述踢脚线本体包括面板、第一侧板、以及第二侧板,所述面板与所述固定部间隔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板凸设于所述面板朝向所述固定构件一侧以用于与所述第一基板配合,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一侧板间隔设置以用于与所述第一弹片配合,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以及所述面板围合形成所述第一卡槽,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相对的两个侧壁均设有所述第二齿纹,所述第一基板朝向所述第一侧板的侧壁和所述第一弹片朝向所述第二侧板的侧壁均设有所述第一齿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踢脚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板朝向所述第一侧板的侧壁设有便于供所述第一弹性插片插入所述第一卡槽的第一避让斜面,所述第一避让斜面设有所述第二齿纹。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踢脚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构件还包括间隔设于所述第一卡扣部下方的第三卡扣部,所述踢脚线本体朝向所述固定构件的一侧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三卡扣部卡扣连接的第四卡扣部,所述第三卡扣部上设有用于增大摩擦力的第三齿纹,所述第四卡扣部上设有与所述第三齿纹啮合的第四齿纹。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踢脚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卡扣部为凸设于所述固定部朝向所述踢脚线本体一侧的第二弹性插片,所述第四卡扣部为朝向所述固定构件的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弹性插片插入所述第二卡槽。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踢脚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插片包括第二基板和与所述第二基板呈夹角设置的第二弹片,所述第二基板从所述固定部朝向所述踢脚线本体延伸,所述第二弹片从所述第二基板远离所述固定部的端部朝向所述固定部倾斜向下延伸,所述踢脚线本体包括面板、第三侧板、第四侧板、以及连接板,所述面板与所述固定部间隔相对设置,所述第三侧板与所述面板连接,所述第四侧板间隔设于所述第三侧板远离所述第一卡扣部的一侧以用于与所述第二弹片配合,所述连接板连接于所述第三侧板与所述第四侧板之间,所述第三侧板、所述第四侧板、以及所述连接板围合形成所述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弹片朝向所述第四侧板的侧壁设有所述第三齿纹,所述第四侧板朝向所述第二弹片的侧壁对位设有所述第四齿纹。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踢脚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侧板朝向所述第二弹片的侧壁设有便于供所述第二弹性插片插入所述第二卡槽的第二避让斜面,所述第二避让斜面设有所述第四齿纹。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踢脚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踢脚线还包括LED灯,所述踢脚线本体还包括连接于所述面板与所述第三侧板之间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凹设有背对所述固定构件的安装槽,所述LED灯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内。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踢脚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侧板从所述连接板朝向所述固定构件倾斜延伸至所述安装部。
CN201921730119.9U 2019-10-15 2019-10-15 一种踢脚线 Active CN2117754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30119.9U CN211775467U (zh) 2019-10-15 2019-10-15 一种踢脚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30119.9U CN211775467U (zh) 2019-10-15 2019-10-15 一种踢脚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75467U true CN211775467U (zh) 2020-10-27

Family

ID=729350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730119.9U Active CN211775467U (zh) 2019-10-15 2019-10-15 一种踢脚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77546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RU207619U1 (ru) * 2021-06-28 2021-11-08 Сергей Юрьевич ПУГАЧЕВ Встроенный плинтус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RU207619U1 (ru) * 2021-06-28 2021-11-08 Сергей Юрьевич ПУГАЧЕВ Встроенный плинтус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89024A (zh) 一种拆装式转角吊顶层及其形成方法
CN108331300B (zh) 护墙板系统
CN211775467U (zh) 一种踢脚线
CN204898991U (zh) 一种拆装式转角吊顶层
CN214220359U (zh) 墙板调节组件和墙板组件
CN103114694A (zh) 装饰保温板系统
CN110778065A (zh) 一种踢脚线
CN201310178Y (zh) 踢脚线
CN215764790U (zh) 一种灯槽结构
CN211257699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装饰条结构
KR200458633Y1 (ko) 인테리어용 몰딩재
CN217326192U (zh) 一种铝合金装饰板
CN211572358U (zh) 墙板卡件
CN214658444U (zh) 一种适用于装饰板墙面的面板固定支架
CN211714456U (zh) 具有异形结构的护墙板填缝条及护墙板的安装结构
CN210459852U (zh) 一种室内木饰面板的连接结构
CN209958681U (zh) 具有装饰灯带的踢脚线
CN216353184U (zh) 一种发光二维码背景墙
CN210831657U (zh) 一种长方体形led灯具
CN213664601U (zh) 一种瓷砖固定件及使用其的瓷砖安装结构
CN211873492U (zh) 一种吊顶结构
CN211850607U (zh) 一种顶线结构
CN215670156U (zh) 格栅饰板与平板的拼装结构
CN216713677U (zh) 一种含有免钉卡件的石材类外墙板
CN211499595U (zh) 用于饰板的连接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