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75415U - 室内地面砖的铺设结构 - Google Patents

室内地面砖的铺设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75415U
CN211775415U CN202020227709.6U CN202020227709U CN211775415U CN 211775415 U CN211775415 U CN 211775415U CN 202020227709 U CN202020227709 U CN 202020227709U CN 211775415 U CN211775415 U CN 2117754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dge
floor
indoor
floor tiles
setting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22770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澍
吴景文
胡晓莲
杨俊�
娄一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FIRST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IANGXI FIRST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XI FIRST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RP filed Critical JIANGXI FIRST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RP
Priority to CN20202022770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7754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754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754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loor Finish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室内地面砖的铺设结构,其特包括中心设置区域、位于中心设置区域至少一横侧的横向边缘设置区域、以及位于中心设置区域至少一纵侧的纵向边缘设置区域。其中横向边缘设置区域的边缘与中心设置区域的边缘的最近距离大于1/3的地面砖边长,小于地面砖边长,纵向边缘设置区域的边缘与中心设置区域的边缘的最近距离大于1/3的地面砖边长,小于地面砖边长。本实用新型的室内地面砖的铺设结构,在用户使用频率较高的门口位置或窗口位置,通过使用此室内地面砖的铺设结构,不仅使得整体结构整个地面砖铺设体系受力情况好、刚度大,能有效避免地面砖错缝、乱缝、偏位等问题的发生,室内布局更美观。

Description

室内地面砖的铺设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室内地面砖的铺设结构。
背景技术
地面砖,是一种地面装饰材料。室内地面砖工程表现形式多样、具有艺术性和功能性要求。
目前,在传统的施工模式中,铺设地面砖时,尤其在用户使用频率较高的门口位置或窗口位置,通过使用小砖进行铺设。从而容易引起地面砖铺存在错缝、乱缝、偏位等问题,以致最后的完工效果可能达不到预期;而且小砖铺设的室内地面牢固性差,从而导致地面砖易开裂,引起工程失败。此外,上述方式施工时,施工人员工作效率较低。
故需要提供一种室内地面砖的铺设结构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室内地面砖的铺设结构,其通过在门口位置或窗口位置尽量避免使用小砖,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室内地面砖的铺设结构多存在结构设计不够合理,地面砖铺设易存在错缝、乱缝、偏位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室内地面砖的铺设结构,其包括
中心设置区域、位于所述中心设置区域至少一横侧的横向边缘设置区域以及位于所述中心设置区域至少一纵侧的纵向边缘设置区域;其中所述横向边缘设置区域的边缘与所述中心设置区域的边缘的最近距离大于1/3的地面砖边长,小于地面砖边长,所述纵向边缘设置区域的边缘与所述中心设置区域的边缘的最近距离大于1/3的地面砖边长,小于地面砖边长;
所述中心设置区域贴近室内门或室内窗设置,所述横向边缘设置区域以及所述纵向边缘设置区域远离所述室内门或室内窗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地面砖侧边设有支撑条,用于对所述地面砖进行收口,所述支撑条包括:
固定部,设置在所述支撑条一端,且位于所述地面砖底端;以及
延伸部,设置在所述支撑条另一端,且沿相邻所述地面砖的间隙弯折延伸,用于分隔相邻所述地面砖。支撑条对地面砖进行收边,不仅对地面砖的边角加多了一层防护,也让相邻地面砖的层次变得更鲜明
进一步的,所述延伸部包括
第一隔板,竖直设置在所述地面砖一侧,并与所述固定部一端连接,用于对所述地面砖进行限位;
第二隔板,竖直设置在相邻地面砖一侧,并与所述第一隔板平行,用于对相邻的地面砖进行限位;以及,
连接横板,与所述地面砖平面平行,所述第一隔板顶端与第二隔板顶端通过连接横板连接;
其中,所述连接横板底端设有支撑组件,用于提升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之间的稳定性。支撑组件作为主要加固构件,其中对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作为力的传导构件,连接横板用于抵抗铺设地面砖时泥浆对支撑条的侧压力。通过支撑组件对定型用的支撑条加固,增加了支撑条整体刚度,使得支撑条不易变形,提升了地面砖铺设结构的稳定性。
所述支撑组件包括:
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竖直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横板底端中心处,且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对称设置;
第二加强板,设置在所述连接横板底端一侧,并将所述第一加强板底端一侧与所述第一隔板底端一侧连接,用于防止第一隔板变形,所述第二加强板上设有第一通孔,用于将铺设地面砖的泥浆流通;以及
第三加强板,设置在所述连接横板底端另一侧,并将所述第一加强板底端另一侧与所述第二隔板底端一侧连接,用于防止第二隔板变形,所述第二加强板上设有第二通孔,用于铺设地面砖的泥浆流通。
通过第一强加板提升连接横板的刚度,避免支撑条受力凸起;第二加强板提升第一隔板与连接横板之间稳定性;第三加强板提升第二隔板与连接横板之间连接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设置区域,其包括中心设置区域、位于所述中心设置区域至少一横侧的横向边缘设置区域以及位于所述中心设置区域至少一纵侧的纵向边缘设置区域,相邻所述设置区域连接处设有出入口,所述出入口处设有门槛石,用于分隔不同的空间。
进一步的,所述设置区域还铺设有第一波导线,用于分隔不同的设置空间,所述第一波导线与所述地面砖位于同一平面。
所述设置区域设有排水孔,所述排水孔位于单个所述地面砖的中心处。排水孔设置在单个地面砖的中心处,便于施工安装。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设置区域包括走廊,以所述走廊中心线为所述地面砖排布起始点,若干所述地面砖沿所述走廊中心线对称设置。在走廊上取舍地面砖,若干地面砖沿所述走廊中心线对称设置,便于施工,大大提升了建筑施工效率。
所述若干所述走廊的地面砖的排布缝隙与大厅上地面砖的排布缝隙相对应。相邻设置区域间的地面砖排布相呼应,能合理安排施工顺序、优化施工方案,可减少错误及遗漏的发生。
本实施例中,所述设置区域包括
转接平台,设置在若干楼梯踏步两端排列方向;以及,
踏面,用于连接相邻两个所述转接平台,用于踩踏;
若干所述地面砖包括:
第三砖体,设有若干组,且沿所述楼梯踏步长边方向排布,若干排所述第三砖体沿所述踏面长边方向铺设;
第二波导线,设有两组,且对称设置在所述楼梯踏步长边两端;以及,
踏步踢脚线,设置在所述楼梯踏靠近墙体一侧;
其中,所述第二波导线与所述第三砖体以及所述踏步踢脚线,沿所述踏面长边方向并列排布。
本实用新型相较于现有技术,其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室内地面砖的铺设结构,通过在门口位置或窗口位置尽量避免使用小砖,从而使得地面砖的铺设更牢;尤其在用户使用频率较高的门口位置或窗口位置,通过使用此室内地面砖的铺设结构,不仅使得整体结构整个地面砖铺设体系受力情况好、刚度大,能有效避免地面砖错缝、乱缝、偏位等问题的发生,室内布局更美观。
本实用新型中简洁分明的结构布局设计,使得施工人员可合理安排施工进度计划、优化施工方案、控制材料消耗,实用性和操作性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相应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室内地面砖的铺设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室内地面砖的铺设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室内地面砖的铺设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支撑条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室内地面砖的铺设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室内地面砖的铺设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室内地面砖的铺设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设置区域11、门槛石111、转接平台112、踏面113、中心设置区域114、横向边缘设置区域115、纵向边缘设置区域116、地面砖12、第一砖体121、第二砖体122、第三砖体123、第二波导线124、支撑条13、固定部131、延伸部132、第一隔板1321、第二隔板1322、连接横板1323、第一加强板1324、第二加强板1325、第一通孔1325a、第三加强板1326、第二通孔1326a、柱体14、排水孔15、蹲便器16、第一波导线1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图中,结构相似的单元是以相同标号表示。
本实用新型术语中的“第一”“第二”等词仅作为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的重要性,以及不作为对先后顺序的限制。
请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室内地面砖的铺设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室内地面砖的铺设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室内地面砖的铺设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支撑条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室内地面砖的铺设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如下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能解决以上技术问题的室内地面砖的铺设结构,其包括中心设置区域114、位于中心设置区域114至少一横侧的横向边缘设置区域115以及位于中心设置区域114至少一纵侧的纵向边缘设置区域116。其中横向边缘设置区域115的边缘与中心设置区域114的边缘的最近距离大于1/3的地面砖边长,小于地面砖边长,纵向边缘设置区域116的边缘与中心设置区域114的边缘的最近距离大于1/3的地面砖边长,小于地面砖边长。中心设置区域114贴近室内门或室内窗设置,横向边缘设置区域115以及纵向边缘设置区域116远离室内门或室内窗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室内地面砖的铺设结构,通过在门口位置或窗口位置尽量避免使用小砖,从而使得地面砖的铺设更牢;尤其在用户使用频率较高的门口位置或窗口位置,通过使用此室内地面砖的铺设结构,不仅使得整体结构整个地面砖铺设体系受力情况好、刚度大,能有效避免地面砖错缝、乱缝、偏位等问题的发生,室内布局更美观。
本实施例中的地面砖侧边设有支撑条13,用于对地面砖进行收口,支撑条13包括固定部131和延伸部132,其中固定部131设置在支撑条13一端,且位于地面砖底端;延伸部132,设置在支撑条13另一端,且沿相邻地面砖的间隙弯折延伸,用于分隔相邻地面砖。支撑条13对地面砖进行收边,不仅对地面砖的边角加多了一层防护,也让相邻地面砖的层次变得更鲜明。
结合图2和图3,本实施例中延伸部132包括第一隔板1321、第二隔板1322、连接横板1323以及支撑组件。其中,第一隔板1321竖直设置在地面砖一侧,并与固定部131一端连接,用于对地面砖进行限位;第二隔板1322竖直设置在相邻地面砖一侧,并与第一隔板1321平行,用于对相邻的地面砖进行限位;连接横板1323与地面砖平面平行,第一隔板1321顶端与第二隔板1322顶端通过连接横板1323连接;连接横板1323底端设有支撑组件,用于提升第一隔板1321与第二隔板1322之间的稳定性。
支撑组件作为主要加固构件,其中对第一隔板1321与第二隔板1322作为力的传导构件,连接横板1323用于抵抗铺设地面砖时泥浆对支撑条13的侧压力。通过支撑组件对定型用的支撑条13加固,增加了支撑条13整体刚度,使得支撑条13不易变形,提升了地面砖铺设结构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的支撑组件包括第一加强板1324、第二加强板1325和第三加强板1326;其中第一加强板1324竖直设置在第一连接横板1323底端中心处,且第一隔板1321与第二隔板1322关于第一加强板1324对称设置;第二加强板1325设置在连接横板1323底端一侧,并将第一加强板1324底端一侧与第一隔板1321底端一侧连接,用于防止第一隔板1321变形,第二加强板1325上设有第一通孔1325a,用于将铺设地面砖的泥浆流通;第三加强设置在连接横板1323底端另一侧,并将第一加强板1324底端另一侧与第二隔板1322底端一侧连接,用于防止第二隔板1322变形,第二加强板1325上设有第二通孔1326a,用于铺设地面砖的泥浆流通。
通过第一强加板提升连接横板1323的刚度,避免支撑条13受力凸起;第二加强板1325提升第一隔板1321与连接横板1323之间稳定性;第三加强板1326提升第二隔板1322与连接横板1323之间连接稳定性。
结合图1,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设置区域,其包括中心设置区域114、位于中心设置区域114至少一横侧的横向边缘设置区域115以及位于中心设置区域114至少一纵侧的纵向边缘设置区域116,相邻设置区域连接处设有出入口,出入口处设有门槛石,用于分隔不同的空间。
进一步的,设置区域还铺设有第一波导线,用于分隔不同的设置空间,第一波导线与地面砖位于同一平面。
如下对第一实施例中室内地板铺设结构进行阐述:
其包括设置区域11,以及若干铺设在该设置区域11的地面砖12。若干地面砖12沿第一直线并排设置,若干排地面砖12沿第二直线排布,且第一直线与第二直线相互垂直。若干地面砖12包括第一砖体121和第二砖体122,第一砖体121设有若干组,且沿第一直线连续排布;第二砖体122设置在设置区域11侧边处,且位于第一直线上,第二砖体122设有两组,且对称设置在第一砖体121排布方向两端。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第一砖体121为整砖,第二砖体122面积与第一砖体121面积之间的比例范围介于2/3~1之间。本实用新型中的设置区域11的砖排布结构严密,有效避免错缝、乱缝和小于1/3整砖现象。
结合图1和图4,对本实施例中相邻设置区域11间设有出入口,且出入口处设有门槛石111;有预降的房间,例如卫生间、茶水间、浴室、阳台、洗衣房等,这些房间需要设置门槛石111有良好的划分作用;两个相通的房间其地砖材质、颜色或者排版不同时,需要设置门槛石111。门槛石111使得整个室内的多个设置区域11有划分作用,使室内结构布局更简洁明了。
本实施例中的设置区域11还设有第一波导线17,第一波导线17与地面砖12位于同一平面;当地面砖12对接处错缝时,可以增加第一波导线17、调整第一波导线17和砖缝宽度进行调整,使得地面砖12排布结构更美观。
当设置区域11为卫生间时,设置区域11设有排水孔15,该排水孔15设置在一块地面砖12的中心处。
当设置区域11为走廊时,以走廊中心线为若干地面砖12排布起始点,即若干地面砖12沿走廊中心线对称设置。
请参照图5,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室内地面砖的铺设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如下提供一种室内地面砖的铺设结构的第二实施例:
室内地面砖的铺设结构其包括设置区域11,以及若干铺设在该设置区域11的地面砖12。若干地面砖12沿第一直线并排设置,若干排地面砖12沿第二直线排布,且第一直线与第二直线相互垂直。
当设置区域11内设有柱体14时,柱体14的圆心应该位于第一直线与第二直线的交叉处。
请参照图6,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室内地面砖的铺设结构的第三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如下提供一种室内地面砖的铺设结构的第三实施例:
室内地面砖的铺设结构其包括设置区域11,以及若干铺设在该设置区域11的地面砖12。若干地面砖12沿第一直线并排设置,若干排地面砖12沿第二直线排布,且第一直线与第二直线相互垂直。
当设置区域11为楼梯间时,其包括转接平台112和连接相邻两个转接平台112的踏面113,若干地面砖12包括第三砖体123以及第二波导线124,其中第三砖体123设有若干组,且沿楼梯踏步长边方向排布,若干排第三砖体123沿踏面113长边方向铺设;第二波导线124设有两组,且对称设置在楼梯踏步长边两端。其中,第二波导线124与第三砖体123以及所述楼梯间四周的踢脚线对应。
本实施例中,楼梯间的地面砖12排布应对称,转接平台112的地面砖12排版要与踏步对缝,尽避免出现小于1/2整砖。踏面113部分除了设置第二波导线124外,应一整块铺或均分成n段铺地面砖12。此外,若设置第二波导线124,第二波导线124应对称设置,并且加入的第二波导线124应与中间地面砖、四周踢脚线对缝。
如下对本实用新型的室内地面砖施工步骤进行阐述:
一、施工准备。
⒈根据建筑物的形式和装饰工程的规模,组建BIM团队,配备相应的计算机、软件,明确各人员职责和分工。
⒉BIM团队制定建模的标准,包括文件命名的统一、构件类型及命名的统一、色卡的设置、明细表的设置等。
⒊分区域、分层组织模型创建,并制定任务完成的时间节点。
⒋与业主充分沟通,了解其对建筑物功能、布局、装饰效果的要求。
⒌收集工程所有专业(包括建筑、结构、装饰装修、机电专业等)的施工图纸,会审记录,技术变更,饰面材料尺寸等资料并进行实时更新。
⒍收集施工现场的自然条件和技术经济资料。
二、各专业模型的创建和检查。
⒈通过revit建立建筑、结构、机电模型,然后整合模型,作为室内地面砖12施工的基础。
⒉BIM技术人员检查建筑主体结构、门窗洞口、地面所含洞口、地面预埋件等情况是否与模型相符。
⒊向项目负责人反馈检查情况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时更新模型。
三、室内的地面砖排版和优化。
⒈主要原则如下:
1)在满足设计要求、规范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减少材料切割又方便施工。
2)做到“一条缝到底、一种缝到边、整层交圈、整幢交圈”,避免错缝、乱缝和小于1/3砖现象;地面出现小于1/3块的小条砖时,可将一块小条砖加一块整砖的尺寸平均后切成两块大于1/3的非整砖排列在两边的阴阳角部位,并且位置要对称;也可以考虑增加第一波导线17、调整第一波导线17和砖缝宽度。
3)同缝:墙砖、地砖、吊顶、经纬线对齐,做到三维对缝;地面砖12要横成排、竖成行、斜成线。
4)小便器、落地、上口、墙缝、两边和竖缝对齐;电器开关、插座,上口水平缝对齐。
5)地面地漏、地插、蹲坑等要在地板砖中心;地面排砖要与墙、吊顶排布图和安装的电器相协调。
6)四一致:内、外一致;上、下一致;明、暗一致;大面、小面一致。
7)根据现场已完成的抹灰厚度和面砖尺寸确定地面净尺寸,再进行地面砖12的排版。
8)当多项要求不能同时满足时可以考虑增加第一波导线17、调整第一波导线17和砖缝宽度进行调整。
9)有预降的房间,例如:卫生间、茶水间、浴室、阳台、洗衣房等,这些房间需要设置门槛石111;两个相通的房间其地砖材质、颜色或者排版不同时,需要设置门槛石111。
在revit软件内根据实测尺寸对建筑模型进行调整,创建与地面装饰材料相同厚度的板面并隔离,用玻璃斜窗命令进行初步排版。
⒉根据不同区域地面要求进行排布和优化,确定最终排版。
卫生间地面工程排布,请参照图1和图3:
①地面砖12排版进深要以入口为起始位置开始排布,尽量让入口处为整块,如果不为整块,至少要大于整块的2/3;门窗两侧一般要求整砖,如果不是整砖至少要大于整砖的2/3,开间排版应以门侧为起始开始排布。(门族要选择带门框,门框一般30-50mm,不要选择玻璃材质的门)。
②蹲便器16间的间距至少要900mm,蹲便器16的放置要居中,在缝的中间或者面砖的中间。蹲便器16前后距离比例至少要2倍以上,以蹲坑中线向两边分,从坑边向外排整砖,非整砖排在隔断板处。
③拖把池,蹲便器16要在灰缝中间或者石材中间,地漏要位于一块地面砖12的中心。
④当出现多重要求不能同时满足,可考虑增加第一波导线17、调整第一波导线17和砖缝宽度
2)大厅、走廊地面工程排布,请参照图5:
①根据主入口位置选择排版起始点,一般排版主入口必须为整砖,其他门的位置也尽量为整砖。
②如果大面积区域内有柱体14,可根据柱体14位置定起始点,但是必须保证进户门位置整砖(除业主及图纸有其他要求外)。
③走廊中心线为排砖起始点,需与大厅对缝,当不能对缝可增加波导将其断开。四周波导线必须与踢脚线对缝。
④当出现多重要求不能同时满足,可考虑增加波导线、调整波导线和砖缝宽度。
⑤"T”型、"H型或“L”型走道,四周无波导线做法时,阳角处尽量避免出现刀把型砖,阳角处一般应设砖缝,并且砖缝要与踢脚线外皮对齐,为的是避免阴阳角处的踢脚板不出现<1/2的非整砖。长宽两个方向不合整模数时,延长度方向可出现大于1/2砖的非整砖,此时应将非整砖排在合理的部位。延宽度方向,可出现一块或两块大于1/2砖的非整砖,如为一块非整砖应排在走道中,如为两块非整砖应排在走道边。
⑥四周有波导线做法时,四周波导线必须与踢脚线及周围地砖对缝。同一部位(一层或一个房间)圈边宽度必须一致(尤其是“T"型、"H"型、"L”型走道部分),不同部位允许有细小的差异,阴阳角处可做等分割角,圈边宽度应根据平面尺寸统筹考虑,以少数服从多数、局部服从整体为原则。施工时应从阴阳角处开始,此处排整砖,并做45“割角。圈边在门口处有两种做法:第一种做法是在门口处断开,如为此做法,应注意门口范围内非圈边部分砖的排列要合理.此部分的砖可单独排列,不需与大面上的地砖一致,避免在口角处出现刀把型砖;第二种做法是圈边在门口处连续排布,即在门口范围内全为圈边砖,此做法比较简单,但不如第一种做法美观,但也应注意门口范围内的排列要合理。
3)楼梯间地面工程排布要求,以图6为例:
①楼梯间的地面砖12排布应对称,平台砖排版要与踏步对缝,尽避免出现小于1/2砖。
②踏面113部分除了设置第二波导线124外,应一整块铺或均分成多段铺地面砖12。
③若设置第二波导线124,两组第二波导线124应对称设置,并且加入的第二波导线124应与中间第三砖体123、四周踢脚线对缝。
四、可视化效果制作及展示。
⒈通过revit软件检查室内地面砖12模型内构造、设备的材质是否被有效赋予且彼此间相互区分,检查模型内是否有隐藏或不可见项,然后在revit三维模式下导出.dac格式文件。设计师可以利用三维模型在任意的视角上推敲设计,确定材料材质、饰面颜色、固定设施等,从而做到对设计进行细致的分析,保证设计质量。
⒉将.dac格式文件导入Lumion软件内,快速的找到模型并调整好标高。
⒊进入模型内部,将Lumion模型内各材质与revit内材质相对应,调整每一项材质的色彩、纹理、光泽度与实际材质相符。
⒋在动漫模式下选取适应的场景,调节好每个场景的曝光度、天气情况、太阳方位、开启2点透视等;控制好每个场景之间的播放时间,选取输出品质、每秒帧数、视屏清晰度,导出相应的MP4格式视频文件。
⒌反复调整,确定最终排版和效果模型。
五、施工模拟。
对施工难度大、技术水平要求高的施工区域进行施工工艺和顺序的模拟,编制BIM专项施工方案。BIM专项施工方案包括排版设计、施工工艺流程、施工安排、安全措施、环境保护措施等内容。
地面砖12施工应从门口开始,纵向先铺2~3行砖,以此为标筋拉纵横水平标高线;将施工区域分割成纵横交错的四部分,先贴标准交叉列地砖,再根据交叉列分割的四个部分,进行铺贴;铺时应从里面向外退着操作,人不得踏在刚铺好的砖面上,每块砖应跟线。
⒈将模型导入Navisworks软件内,建立选择集,对建立完选择集的模型设置材质,并且按照施工进度中的任务名进行命名;将Project任务进度导入,重建任务层次,然后使用规则自动附着在任务上,将施工工艺信息与任务关联。
⒉模拟施工以地面砖12施工顺序为时间节点,制作并输出动漫视频、说明文档等成果。编制BIM专项施工方案,经BIM团队内部审核后提交项目技术负责人审批。
3.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施工员、班组负责人、BIM技术人员进行施工模拟方案可行性的讨论,确定最佳施工方案、进度计划、资源配置计划。
六、深化、制作施工图。
⒈室内地面砖12深化设计图纸应包含地面砖12平面施工图、地面砖12预加工图、复杂节点详图等。
⒉深化制作图纸应当清晰显示室内地面砖12使用材料的尺寸、定位情况,对复杂部位的做法进行设计说明,满足施工条件,并符合规范要求。
⒊将地面砖12材质、厚度、规格尺寸等信息输入室内地面砖12模型,制作预制加工图、输出材料清单,将图纸和材料清单交给工厂生产。
七、编制并下发施工作业指导书、技术交底。
⒈根据地面砖12排版方案、工程量清单、3D渲染效果、深化、制作施工图、3D模型渲染动漫视频和施工模拟视频、BIM专项施工方案编制施工作业指导书,交项目技术负责人审批。
⒉施工前,施工员按照作业指导书要求对施工班组进行技术交底。
⒊施工班组必须严格按照施工作业指导书和技术交底进行施工。
八、现场地面砖施工。
⒈各区域施工艺流程
1)卫生间地面砖施工工艺流程:找标高线→基底处理→找坡、防水处理→排砖→砌筑蹲便台、铺填充材料、防水处理→铺抹结合层砂浆→铺砖→养护、勾缝→交工验收
2)大厅、走廊地面砖施工工艺流程:抄标高线→基层处理→排砖→浇水润湿→铺水泥砂浆→铺砖→养护、勾缝→交工验收
3)楼梯地面砖施工工艺流程:抄标高线→基层处理→排砖→抹灰饼和标筋→浇水润湿→铺水泥砂浆→铺砖→养护、勾缝→交工验收
⒉施工主要注意事项
1)抄标高线:楼梯间标高控制线根据室内高度、电梯门口高度及电梯前室地面装修完成面高度确定楼梯各踏步高度、宽度,要求电梯门洞高度略高于前室地面,前室地面略高于消防楼梯地面。将楼梯梯段内高度及长度均分后,将标高线完成后踢面及踏面113线弹在墙面上;大厅走廊和卫生间根据建筑标高50线弹在最近墙面上。
2)找坡:卫生间地面完成面要低于相邻楼地面20mm,从地面向地漏方向进行构造找坡,坡度为15~20mm(原则上地面四周靠墙和第一排转不找坡)。
3)基层处理:将基层表面的杂物、灰尘、泥土、水泥浆以及油污等清理干净,并用水冲洗干净。
4)排砖:严格按照前述BIM地面工程排布方案进行排砖并施工。
5)抹灰饼:根据弹在墙面上的踢面及踏面线,抹出踢面及踏面灰饼。需安装落地式栏杆的楼梯在灰饼完成后安装落地构件。
6)铺砖:施工前进行可视化技术交底,根据施工模拟输出视频中施工工序先后顺序进行地面砖施工。
7)浇水湿润:楼梯地面施工前1天,将地面基层均匀洒水,充分湿润。
8)养护:完工后24小时后洒水养护,保持湿润,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抗压强度达到5Mpa时才能上人。
九、模型与实际复核。
⒈施工过程检查:BIM技术人员会同施工员、质检员检查实际现场是否严格按照BIM排版进行施工,做好记录并存档。
⒉完工后检查: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BIM负责人、施工员、质检员、资料员检查现场,对比BIM模型与地面砖12施工的完工效果。
资料员拍照并做好文字记录,与施工过程产生的BIM资料、现场施工资料一起归档,为公司以后项目提供参考。
这样即完成了本优选实施例的室内地面砖的铺设结构的施工过程。
综上所述,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室内地面砖的铺设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心设置区域、位于所述中心设置区域至少一横侧的横向边缘设置区域以及位于所述中心设置区域至少一纵侧的纵向边缘设置区域;其中所述横向边缘设置区域的边缘与所述中心设置区域的边缘的最近距离大于1/3的地面砖边长,小于地面砖边长,所述纵向边缘设置区域的边缘与所述中心设置区域的边缘的最近距离大于1/3的地面砖边长,小于地面砖边长;
所述中心设置区域贴近室内门或室内窗设置,所述横向边缘设置区域以及所述纵向边缘设置区域远离所述室内门或室内窗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地面砖的铺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面砖侧边设有支撑条,用于对所述地面砖进行收边,所述支撑条包括:
固定部,设置在所述支撑条一端,且位于所述地面砖底端;以及
延伸部,设置在所述支撑条另一端,且沿相邻所述地面砖的间隙弯折延伸,用于分隔相邻所述地面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室内地面砖的铺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包括
第一隔板,竖直设置在所述地面砖一侧,并与所述固定部一端连接,用于对所述地面砖进行限位;
第二隔板,竖直设置在相邻地面砖一侧,并与所述第一隔板平行,用于对相邻的地面砖进行限位;以及,
连接横板,与所述地面砖平面平行,所述第一隔板顶端与第二隔板顶端通过连接横板连接;
其中,所述连接横板底端设有支撑组件,用于提升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之间的稳定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室内地面砖的铺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包括
第一加强板,竖直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横板底端中心处,且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对称设置;
第二加强板,设置在所述连接横板底端一侧,并将所述第一加强板底端一侧与所述第一隔板底端一侧连接,用于防止第一隔板变形,所述第二加强板上设有第一通孔,用于将铺设地面砖的泥浆流通;以及
第三加强板,设置在所述连接横板底端另一侧,并将所述第一加强板底端另一侧与所述第二隔板底端一侧连接,用于防止第二隔板变形,所述第二加强板上设有第二通孔,用于铺设地面砖的泥浆流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地面砖的铺设结构,其特征在于,单个设置区域内包括中心设置区域、位于所述中心设置区域至少一横侧的横向边缘设置区域以及位于所述中心设置区域至少一纵侧的纵向边缘设置区域,相邻所述设置区域连接处设有出入口,所述出入口处设有门槛石,用于分隔不同的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室内地面砖的铺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区域还铺设有第一波导线,用于分隔不同的设置空间,所述第一波导线与所述地面砖位于同一平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室内地面砖的铺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设置区域设有排水孔,所述排水孔位于单个所述地面砖的中心处。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室内地面砖的铺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区域包括走廊时,以所述走廊中心线为所述地面砖排布起始点,若干地面砖沿所述走廊中心线对称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室内地面砖的铺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所述走廊的地面砖的排布缝隙与大厅上地面砖的排布缝隙相对应。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室内地面砖的铺设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设置区域包括:
转接平台,设置在若干楼梯踏步两端排列方向;以及,
踏面,用于连接相邻两个所述转接平台,用于踩踏;
若干所述地面砖包括:
第三砖体,设有若干组,且沿所述楼梯踏步长边方向排布,若干排所述第三砖体沿所述踏面长边方向铺设;
第二波导线,设有两组,且对称设置在所述楼梯踏步长边两端;以及,
踏步踢脚线,设置在所述楼梯踏靠近墙体一侧;
其中,所述第二波导线与所述第三砖体以及所述踏步踢脚线,沿所述踏面长边方向并列排布。
CN202020227709.6U 2020-02-28 2020-02-28 室内地面砖的铺设结构 Active CN2117754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27709.6U CN211775415U (zh) 2020-02-28 2020-02-28 室内地面砖的铺设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27709.6U CN211775415U (zh) 2020-02-28 2020-02-28 室内地面砖的铺设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75415U true CN211775415U (zh) 2020-10-27

Family

ID=729101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227709.6U Active CN211775415U (zh) 2020-02-28 2020-02-28 室内地面砖的铺设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77541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26556A (zh) * 2021-06-18 2021-08-31 陕西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装配式偏心滤水帽精确安装及缸砖铺设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26556A (zh) * 2021-06-18 2021-08-31 陕西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装配式偏心滤水帽精确安装及缸砖铺设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eupen Frame and generic space
EP1273741B1 (en) Multiple dwelling house
US4650437A (en) Modular construction set
CN211775415U (zh) 室内地面砖的铺设结构
Taylor Le Corbusier: The City of Refuge, Paris 1929/33
CN208422247U (zh) 一种拼接式建筑设计模型
Sutherland Colonnaded cenacula in Pompeian domestic architecture
Salvo et al. The story of the building. Alterations, modifications and additions: 1932-2021
Salhani Balmain Semi by CO-AP and Nick Bell Architects
Nguyen Renovating the facade of old, low-rise apartment buildings with tropical architectural features-Take the area of ward 14 district 5 and ward 2 district 6, Ho Chi Minh City as the study area
Jarrard Achieving Sustainability Goals Through Materials and Design
de Jager Giving purpose to reclaimed interior building material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building 22 of TU DELFT: By the use of R-strategies Refuse, Reuse, Repair, Repurpose and Recycle
Jeżowski Budowa dźwigu w pałacu Izraela Poznańskiego w Łodzi–studium przypadku
Samimizad Templace: A Temporary Space in the Center of Tampere
Kilanowski Kamienica przy ulicy Marszałkowskiej 81 w Warszawie
Papademetriou Pattern and principle
Loten Miscellaneous Investigations in Central Tikal--Structures in and Around the Lost World Plaza: Tikal Report 23D
George Higham road house, by Philip Stejskal Architecture
Gross Hospitality: The Imperial
East Upwardly Mobile in a Branch-Office City: An Architectural History of the Early Skyscrapers of Brisbane 1911-1939
Evans Frank Carlson Federal Building and US Courthouse Topeka, Kansas
Staniukovich-Denisova et al. Neglected heritage: Khrushchev mass housing in Leningrad
Bailey Tight-knit
Horrocks Albert Park Terrace by Wellard Architects
Marriage Core: plann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