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74453U - 一种防臭地漏芯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臭地漏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774453U CN211774453U CN202020435919.4U CN202020435919U CN211774453U CN 211774453 U CN211774453 U CN 211774453U CN 202020435919 U CN202020435919 U CN 202020435919U CN 211774453 U CN211774453 U CN 21177445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re
- water outlet
- inner core
- elastic inner
- wa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ink And Installation For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臭地漏芯,包括外管和弹性内芯;所述外管的顶端设置有第一进水口,在所述外管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出水口,所述外管的底部封闭;所述弹性内芯嵌装在所述外管的第一进水口内,所述弹性内芯的顶部与所述外管的顶部固连;在所述的弹性内芯的顶端设置有第二进水口,在所述弹性内芯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二出水口的上缘低于所述第一出水口的下缘;所述第二出水口的下缘高于所述外管的底面;在所述第二出水口与第一出水口之间形成有水流通道。本实用新型具有可防止软质弹性地漏芯掉落堵塞下水管道的特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漏装置制造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臭地漏芯。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 专利申请号为“201220175840.8”,专利名称为“防臭地漏”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地漏防臭的技术方案,具有防止下水道反味的技术效果。但是在实际使用中,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
(一)在这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鸭嘴阀套装在内管的底部,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随着所述弹性材料的老化和水流的冲击,所述鸭嘴阀有脱落的可能;且由于所述套装在内管底部的鸭嘴阀长期与外管底部积存的污水(通常为碱性污水)接触,使其老化速度更快,更容易松脱;
(二)在这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鸭嘴阀安装在内管下端,位于地漏深处,在出现闭合不严或者脱落等故障时,用户通常不能直观发现并及时处理,只有当用户拔出所述内管时才能发现这一问题。
现有技术中,专利申请号为“201220712135.7”,专利名称为“软体地漏套”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地漏防臭的技术方案,具有防止下水道反味的技术效果。但是在实际使用中,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
(一)因为这种软体地漏套采用软体材料制成、且体积较小,所以在将其安装在下水管口的过程中,有掉落到下水管道内部,堵塞下水道的可能;
(二)在所述软体材料老化后,所述软体地漏套有断裂并掉落到下水管道内部,堵塞下水道的可能;
(三)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软体材料弹性减弱,所述软体地漏套底部的软质弹性的弧形开口阀有闭合不严的可能,在闭合不严时会造成下水道反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防臭地漏芯,具有可防止软质弹性地漏芯掉落堵塞下水管道的特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臭地漏芯,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管和弹性内芯;
所述外管的顶端设置有第一进水口,在所述外管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出水口,所述外管的底部封闭;
所述弹性内芯嵌装在所述外管的第一进水口内,所述弹性内芯的顶部与所述外管的顶部固连;在所述的弹性内芯的顶端设置有第二进水口,在所述弹性内芯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二出水口的上缘低于所述第一出水口的下缘;所述第二出水口的下缘高于所述外管的底面;在所述第二出水口与第一出水口之间形成有水流通道;
在不排水时,所述的第二出水口弹性闭合;
在排水时,地面污水从所述第二进水口进入弹性内芯,所述第二出水口在水压的作用下打开,地面污水从第二出水口流出弹性内芯进入外管内,然后,在外管内延外管侧壁向上从所述第一出水口流出所述外管;
在排水结束后,所述第二出水口弹性闭合,所述地面污水在所述第一出水口下缘与所述第二出水口之间形成有水封。
进一步的, 所述弹性内芯为硅胶弹性地漏芯,规格与所述外管内腔相配合。
更进一步的,所述弹性内芯包括上段芯和下段芯,位于所述第二进水口与所述第一出水口上缘之间的弹性内芯为上段芯,位于所述第一出水口下缘至所述第二出水口之间的弹性内芯为下段芯;所述上段芯水平方向的截面积大于所述下段芯水平方向的的截面积。
更进一步的,所述弹性内芯包括上段芯和下段芯,位于所述第二进水口与所述第一出水口上缘之间的弹性内芯为上段芯,位于所述第一出水口下缘至所述第二出水口之间的弹性内芯为下段芯;至少部分所述上段芯的外侧面与所述外管的内侧面相贴合。
更进一步的,所述弹性内芯的内径上宽下窄。
进一步的,在所述弹性内芯的第二进水口内设置有不锈钢内撑开环;所述不锈钢内撑开环的规格与第二进水口配合;在所述不锈钢内撑开环的外侧面形成有锥度贴合面;将所述不锈钢内撑开环插入所述第二进水口后,所述不锈钢内撑开环在所述第二进水口内支撑所述弹性内芯顶部的侧壁,将所述弹性内芯顶部的侧壁抵靠固定在所述外管顶部的侧壁上。
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一出水口处固连有格栅。
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二出水口处形成有鸭嘴阀,或者在所述第二出水口处形成有薄壁折皱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弹性内芯设置在所述外管内,所述弹性内芯的顶部与所述外管的顶部固连。这一设计可避免所述弹性内芯在其安装的过程中,或者在老化断裂后直接掉落到下水管道内、堵塞下水道;
(2)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弹性内芯的顶部与所述外管的顶部固连,所述弹性内芯的顶部不会长期浸泡在外管底部的污水中,可减缓所述弹性内芯顶部老化的速度;
(3)本实用新型在实际使用中,所述弹性内芯的顶部和所述外管的顶部通常位于地漏上盖的下方,在所述弹性内芯发生闭合不严或者脱落等故障时,用户透过地漏上盖或者打开地漏上盖即可直观发现并及时处理;
(4)当所述弹性内芯的第二出水口弹性减弱、闭合不严时,在所述第二出水口和第一出水口之间的水封可起到防臭的作用,降低反味问题发生的概率;
(5)本实用新型在实际使用中,所述弹性内芯还兼具密封圈的功能,可密封所述弹性内芯顶部和所述外管顶部之间的间隙,防止这部分间隙反味;
(6)本实用新型零部件更少,结构简单、拆装方便,实用性更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外管;2、弹性内芯;3、第一进水口;4、第一出水口;5、第二进水口;6、第二出水口;7、地漏壳体;8、地漏芯安装口;9、第一翻边;10、第二翻边;11、不锈钢内撑开环;12、第三翻边;13、上段芯;14、下段芯;15、连接芯;16、格栅;17、鸭嘴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实施例一
一种防臭地漏芯,包括外管1和弹性内芯2。
所述外管1的顶端设置有第一进水口3,在所述外管1的侧壁上设置有一个以上的第一出水口4,所述外管1的底部封闭。
所述弹性内芯2嵌装在所述外管1的第一进水口3内,所述弹性内芯2的顶部与所述外管1的顶部固连;在所述的弹性内芯2的顶端设置有第二进水口5,在所述弹性内芯2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出水口6;所述第二出水口6的上缘低于所述第一出水口4的下缘;所述第二出水口6的下缘高于所述外管1的底面;在所述第二出水口6与第一出水口4之间形成有水流通道;注水后,所述水流通道形成水封,所述水封将下水管道内的空气与所述弹性内芯2内的空气隔离。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防臭地漏芯与常规地漏壳体7配合使用。如图1所示,在所述地漏壳体7的下方设置有圆形的地漏芯安装口8,所述防臭地漏芯竖直向下插入所述地漏芯安装口8。
具体的,所述防臭地漏芯包括外管1和弹性内芯2。所述外管1嵌装在所述的地漏芯安装口8内,与所述地漏壳体7固连。所述弹性内芯2嵌装在所述外管1的第一进水口3内,所述弹性内芯2顶部的外侧面与所述外管1顶部的内侧面固连。
本实施例中,所述外管1为圆柱形不锈钢管,在所述外管1的顶端设置有第一进水口3,所述第一进水口3呈圆形;在所述第一进水口3的周向固连有第一翻边9。
在实际组装时,用户将所述外管1插入所述地漏芯安装口8内,所述第一翻边9卡在所述地漏芯安装口8上。在所述外管1与所述地漏芯安装口8之间设置有密封圈,防止下水管道内的空气延所述外管1外侧与所述地漏芯安装口8之间的间隙进入室内。
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的外管1的侧壁上设置有两个第一出水口4,所述的两个第一出水口4对称设置在所述外管1两侧的侧壁上;所述外管1的底部封闭。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内芯2呈圆筒形,采用硅胶材料制成,具体为硅胶弹性地漏芯。所述弹性内芯2嵌装在所述的外管1内,规格与所述外管1内腔相配合。所述硅胶弹性地漏芯为现有技术。
所述弹性内芯2顶端的第二进水口5的周向固连有硅胶材料制成的第二翻边10,所述第二翻边10与所述弹性内芯2一体成形。
在实际组装时,用户将所述弹性内芯2从所述第一进水口3插入所述外管1,所述第二翻边10卡在所述第一进水口3的上方,所述第二进水口5位于所述第一进水口3内侧。
为了进一步加强固定效果,避免软质的所述弹性内芯2在安装后掉落,在所述弹性内芯2的第二进水口5内还设置有不锈钢内撑开环11,所述不锈钢内撑开环11的中部设置有过水通孔。所述不锈钢内撑开环11的规格与第二进水口5配合。所述不锈钢内撑开环11顶部的周向固连有第三翻边12。在所述不锈钢内撑开环11的外侧面形成有锥度贴合面。用户将所述不锈钢内撑开环11插入所述第二进水口5后,所述不锈钢内撑开环11支撑所述弹性内芯2顶部的侧壁,将所述弹性内芯2顶部的侧壁抵靠固定在所述外管1顶部的侧壁上。
在实际组装时,用户首先将所述弹性内芯2插入所述外管1的第一进水口3,所述第二翻边10卡在所述第一进水口3的上方。然后,用户将所述不锈钢内撑开环11插入所述第二进水口5,所述第三翻边12卡在所述第二进水口5的上方。所述弹性内芯2的顶部与所述外管1的顶部固连。
所述弹性内芯2的顶部与所述外管1的顶部固连还有一个有益效果,即在连接固定的同时,所述弹性内芯2的顶部还可以起到密封圈的作用,密封所述弹性内芯2外侧与所述外管1内侧的间隙,防止下水管道臭味从这部分间隙中反出。所述弹性内芯2的顶部与所述外管1的顶部固连后,在不排水时,第二出水口6弹性闭合的弹性内芯2封闭所述的第一进水口3。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出水口6设置在所述弹性内芯2的底端。所述第二出水口6低于所述第一出水口4,高于所述外管1的底面。不排水时,所述第二出水口6弹性闭合。在排水时,在所述第二出水口6张开后,所述第二出水口6与所述第一出水口4间有过水通道。
所述弹性内芯2包括上段芯13和下段芯14,所述上段芯13位于所述第二进水口5与所述第一出水口4上缘之间,所述下段芯14位于所述第一出水口4下缘至所述第二出水口6之间;所述上段芯13水平方向的截面积大于所述下段芯14水平方向的的截面积。
所述上段芯13的规格与所述外管1内腔的规格相配合,将所述弹性内芯2插入所述外管1后,部分或者全部所述上段芯13的外侧面与所述外管1的内侧面相贴合。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段芯13全部的外侧面与所述外管1的内侧面相贴合,所述上段芯13的外侧面紧靠在所述外管1第一出水口4上方对应的内侧面上。
相对于申请号为“201220175840.8”的中国专利中所公开的技术方案,本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方案把深水封地漏芯的金属内管改进为硅胶弹性地漏芯,所述硅胶弹性地漏芯可更充分的利用所述外管1内第一出水口4上方的空间。改进后,所述上段芯13内的污水容量更大,从而使所述弹性内芯2第二出水口6处的水压更大,排水速度更快。同时,所述所述弹性内芯2还可起到密封圈的作用,密封所述弹性内芯2与所述外管1之间的间隙。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进水口5位于所述上段芯13的顶端,所述第二出水口6位于所述下段芯14的底端,所述下段芯14的顶端通过连接芯15连接所述上段芯13的底端。所述弹性内芯2的内径上宽下窄,所述上段芯13的内径大于所述连接15芯和下段芯14的内径。所述连接芯15和下段芯14的外径小于所述外管1的内径,组装后,所述连接芯15和下段芯14的外侧面与所述外管1的内侧面间形成有过水通道。所述连接芯15和下段芯14不阻挡所述第一出水口4排水。
在不排水时,所述的第二出水口6弹性闭合,防止下水道反味。
在排水时,地面污水穿过所述不锈钢内撑开环11的过水通孔,从所述第二进水口5进入弹性内芯2,所述第二出水口6在水压的作用下打开,地面污水从所述第二出水口6流出所述弹性内芯2,进入外管1内,然后,在弹性内芯2和外管1之间延外管1侧壁向上从所述第一出水口4流出外管1,进入下水管道。
在排水结束后,所述第二出水口6弹性闭合,所述地面污水在所述第一出水口4下缘与所述第二出水口6之间形成有水封。当所述第二出水口6弹性老化闭合不严时,所述水封能起到防臭的作用,减少反味发生的概率。
实施例二
参见图2所示,其他与实施例一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所述第一出水口4处固连有格栅16。所述格栅16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与所述外管1一体成形。当所述弹性内芯2老化脱落时,所述格栅16可防止所述弹性内芯2随水流冲入下水道,造成下水道堵塞。
实施例三
参见图3所示,其他与实施例一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所述第二出水口6处形成有鸭嘴阀17。所述鸭嘴阀17为现有技术。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所述第二出水口6处还可以形成有薄壁折皱结构,所述薄壁折皱结构是现有技术,具体可参见专利申请号为“201220052463.9”,专利名称为“高排水防臭地漏芯”的中国专利所公开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四
参见图4所示,其他与实施例一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外管1侧壁上设置有一个第一出水口4。所述弹性内芯2远离所述第一出水口4一侧的外侧面与所述外管1对应的内侧面相贴合。
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Claims (8)
1.一种防臭地漏芯,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管(1)和弹性内芯(2);
所述外管(1)的顶端设置有第一进水口(3),在所述外管(1)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出水口(4),所述外管(1)的底部封闭;
所述弹性内芯(2)嵌装在所述外管(1)的第一进水口(3)内,所述弹性内芯(2)的顶部与所述外管(1)的顶部固连;在所述的弹性内芯(2)的顶端设置有第二进水口(5),在所述弹性内芯(2)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出水口(6);所述第二出水口(6)的上缘低于所述第一出水口(4)的下缘;所述第二出水口(6)的下缘高于所述外管(1)的底面;在所述第二出水口(6)与第一出水口(4)之间形成有水流通道;
在不排水时,所述的第二出水口(6)弹性闭合;
在排水时,地面污水从所述第二进水口(5)进入弹性内芯(2),所述第二出水口(6)在水压的作用下打开,地面污水从第二出水口(6)流出弹性内芯(2)进入外管(1)内,然后,在外管(1)内延外管(1)侧壁向上从所述第一出水口(4)流出所述外管(1);
在排水结束后,所述第二出水口(6)弹性闭合,所述地面污水在所述第一出水口(4)下缘与所述第二出水口(6)之间形成有水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臭地漏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内芯(2)为硅胶弹性地漏芯,规格与所述外管(1)内腔相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臭地漏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内芯(2)包括上段芯(13)和下段芯(14),位于所述第二进水口(5)与所述第一出水口(4)上缘之间的弹性内芯(2)为上段芯(13),位于所述第一出水口(4)下缘至所述第二出水口(6)之间的弹性内芯(2)为下段芯(14);所述上段芯(13)水平方向的截面积大于所述下段芯(14)水平方向的截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臭地漏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内芯(2)包括上段芯(13)和下段芯(14),位于所述第二进水口(5)与所述第一出水口(4)上缘之间的弹性内芯(2)为上段芯(13),位于所述第一出水口(4)下缘至所述第二出水口(6)之间的弹性内芯(2)为下段芯(14);至少部分所述上段芯(13)的外侧面与所述外管(1)的内侧面相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臭地漏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内芯(2)的内径上宽下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臭地漏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弹性内芯(2)的第二进水口(5)内设置有不锈钢内撑开环(11);所述不锈钢内撑开环(11)的规格与第二进水口(5)配合;在所述不锈钢内撑开环(11)的外侧面形成有锥度贴合面;将所述不锈钢内撑开环(11)插入所述第二进水口(5)后,所述不锈钢内撑开环(11)在所述第二进水口(5)内支撑所述弹性内芯(2)顶部的侧壁,将所述弹性内芯(2)顶部的侧壁抵靠固定在所述外管(1)顶部的侧壁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臭地漏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出水口(4)处固连有格栅(16)。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臭地漏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出水口(6)处形成有鸭嘴阀(17),或者在所述第二出水口(6)处形成有薄壁折皱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435919.4U CN211774453U (zh) | 2020-03-31 | 2020-03-31 | 一种防臭地漏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435919.4U CN211774453U (zh) | 2020-03-31 | 2020-03-31 | 一种防臭地漏芯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774453U true CN211774453U (zh) | 2020-10-27 |
Family
ID=729279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435919.4U Active CN211774453U (zh) | 2020-03-31 | 2020-03-31 | 一种防臭地漏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774453U (zh) |
-
2020
- 2020-03-31 CN CN202020435919.4U patent/CN21177445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074927A (zh) | 一种排水增速装置 | |
CN211774453U (zh) | 一种防臭地漏芯 | |
CN113463745A (zh) | 一种防臭地漏芯 | |
CN210621894U (zh) | 一种防臭地漏 | |
CN201896358U (zh) | 预埋式三防地漏 | |
CN205134500U (zh) | 一种下水防臭阀 | |
CN202672274U (zh) | 浮球式防臭地漏 | |
CN212427452U (zh) | 一种地漏 | |
CN215253327U (zh) | 一种改进型防反防臭地漏 | |
CN110424509A (zh) | 一种直排式无水箱节水防冻防臭坐便器 | |
CN219315955U (zh) | 一种浮力开关式防臭地漏 | |
CN211849792U (zh) | 一种洗脸盆下水管密封圈 | |
CN210459472U (zh) | 一种防臭芯地漏 | |
CN218933383U (zh) | 一种地漏 | |
CN215802152U (zh) | 一种内置型地漏 | |
CN217267943U (zh) | 一种食品级洁净排水地漏 | |
CN211499093U (zh) | 一种用于直排式坐便器的防臭器 | |
CN220414450U (zh) | 一种极窄式大流量下水器 | |
CN203066201U (zh) | 一种排水增速装置 | |
CN215977524U (zh) | 一种防臭排水碟盘及其排水系统 | |
CN210684947U (zh) | 一种便于拆装的新型防臭地漏 | |
CN219638083U (zh) | 一种下水管道防臭芯 | |
CN220167064U (zh) | 开孔排水管自动式消声减噪防漏阀门 | |
CN211816813U (zh) | 一种地漏防臭阀 | |
CN203174708U (zh) | 一种水槽下水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