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18668U - 侧入式背光模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侧入式背光模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718668U CN211718668U CN201922490700.4U CN201922490700U CN211718668U CN 211718668 U CN211718668 U CN 211718668U CN 201922490700 U CN201922490700 U CN 201922490700U CN 211718668 U CN211718668 U CN 21171866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quantum
- membrane
- guide plate
- backlight modu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及电子设备。侧入式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光源组件、量子膜片、增亮复合膜片和阻光件。量子膜片覆盖导光板的出光面。增亮复合膜片设置于量子膜片背向导光板的一侧,且覆盖部分量子膜片。阻光件设置于量子膜片靠近光源组件的一端,且覆盖部分量子膜片,用于阻挡光源组件发出的光直接进入增亮复合膜片。光源组件发出的光进入导光板,并经导光板进入覆盖导光板的量子膜片。从量子膜片出射的光进入覆盖部分量子膜片的增量复合膜片。通过将阻光件设置于量子膜片靠近光源组件的一端且覆盖部分量子膜片,可以阻挡光源组件发出的光直接进入增亮复合膜片,从而避免了入光侧灯影现象,可以提高电视画面的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电视行业产品外观追求的是无边框甚至全面屏。然而,由于现有技术中侧入式超窄边框及无边框量子点电视的背光源发光面到电视可视区的混光距离越来越小,导致背光源发出的蓝色光线无法混光均匀,造成入光侧灯影现象,影响电视画面的主观感受。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侧入式超窄边框及无边框量子点电视入光侧存在灯影现象的问题,提供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及电子设备。
本申请提供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包括:
导光板;
光源组件,用于提供光源;
量子膜片,覆盖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
增亮复合膜片,设置于所述量子膜片背向所述导光板的一侧,且覆盖部分所述量子膜片;以及
阻光件,设置于所述量子膜片靠近所述光源组件的一端,且覆盖部分所述量子膜片,用于阻挡所述光源组件发出的光直接进入所述增亮复合膜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光件包括遮光部和支撑部,所述遮光部覆盖部分所述量子膜片背向所述导光板的表面,所述支撑部覆盖所述增亮复合膜片背向所述量子膜片的表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入式背光模组还包括背板和中框,所述背板设置于所述导光板背向所述量子膜片的一侧,所述中框与所述背板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框包括外框和内框,所述外框与所述背板固定连接,所述内框与所述外框固定连接,所述内框分别覆盖所述遮光部背向所述量子膜片的一侧以及所述支撑部背向所述增亮复合膜片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入式背光模组还包括:
反射片,设置于所述导光板背向所述量子膜片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入式背光模组还包括:
散热片,所述散热片包括第一散热部和第二散热部,所述第一散热部夹设于所述光源组件与所述中框之间,且所述第二散热部夹设于所述反射片与所述背板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入式背光模组还包括:
液晶面板,设置于所述增亮复合膜片远离所述量子膜片的一侧,且与所述中框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晶面板通过黏着层与所述内框背向所述阻光件的一侧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源组件包括:
灯条基板,设置于所述中框;以及
LED灯带,设置于所述灯条基板,且所述LED灯带零度发光视角对应的方向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垂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光件的材料为聚脂薄膜。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
上述侧入式背光模组,光源组件发出的光进入导光板,并经导光板进入覆盖导光板的量子膜片。从量子膜片出射的光进入覆盖部分量子膜片的增量复合膜片。此外,侧入式背光模组通过将阻光件设置于量子膜片靠近光源组件的一端,且覆盖部分量子膜片,可以阻挡光源组件发出的光直接进入增亮复合膜片,从而避免了入光侧灯影现象,可以提高电视画面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 侧入式背光模组
10 导光板
20 光源组件
210 灯条基板
220 LED灯带
30 量子膜片
40 增亮复合膜片
50 阻光件
510 遮光部
520 支撑部
60 背板
70 中框
710 外框
720 内框
80 反射片
90 散热片
910 第一散热部
920 第二散热部
1100 液晶面板
1200 黏着层
1300 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可以理解,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灯珠发出的光为蓝光,其光强分布为朗伯分布,即I(θ)=I(0)*cos(θ)。其中,θ为LED灯珠发光的视角,I(θ)为θ度视角对应的光强,I(0)为0度视角对应的光强。由上述内容可知,LED灯珠的朗伯型光强分布会造成LED灯珠发光面正上方蓝色光较强,侧边蓝光较弱。此外,由于背光模组中所使用增亮复合膜片包括有聚光作用的棱镜架构膜片,故LED灯珠发出的部分蓝色光线不会经过导光板网点的散射透过量子膜,而是直接射入到增亮复合膜片,即造成入光侧蓝色灯影现象,影响电视画面的主观感受。
请参见图1,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100。侧入式背光模组100包括导光板10、光源组件20、量子膜片30、增亮复合膜片40和阻光件50。光源组件20用于提供光源。量子膜片30覆盖导光板10的出光面。增亮复合膜片40设置于量子膜片30背向导光板10的一侧,且覆盖部分量子膜片30。阻光件50设置于量子膜片30靠近光源组件20的一端,且覆盖部分量子膜片30,用于阻挡光源组件20发出的光直接进入增亮复合膜片40。
可以理解,本申请提供的侧入式背光模组100可以应用于超窄边框以及无边框侧入式量子点电视。其中,光源组件20可以设置于导光板10的一端,即导光板10的入光侧,光源组件20可以与导光板10的入光面间隔预设距离,用于提供光源。量子膜片30可以覆盖导光板10的整个出光面,光线从量子膜片30背向导光板10的一侧出射后可以进入增亮复合膜片4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增亮复合膜片40覆盖量子膜片30的背向导光板10的部分表面,且阻光件50可以覆盖量子膜片30的背向导光板10的其余部分表面,即增亮复合膜片40和阻光件50的面积之和可以与量子膜片30的面积相等。需要说明的是,阻光件50可以采用不透光柔性材料制成,且设置于量子膜片30靠近光源组件20的一端,故阻光件50可以防止光源组件20中发出的光不经过导光板10而直接进入增亮复合膜片40。
可以理解,光源组件20发出的光首先进入导光板10,并经导光板10进入覆盖导光板的量子膜片30。从量子膜片30出射的光进入覆盖部分量子膜片的增亮复合膜片40。此外,侧入式背光模组100通过将阻光件50设置于量子膜片30靠近光源组件20的一端,且覆盖部分量子膜片30,可以阻挡光源组件20发出的光直接进入增亮复合膜片40,从而避免了入光侧灯影现象,可以提高电视画面的显示效果。
可以理解,本申请对阻光件50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定,只要其可以阻挡光源组件20发出的光直接进入增亮复合膜片40即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阻光件50可以为片状柔性阻光器,其厚度可以与量子膜片30相同。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阻光件50包括遮光部510和支撑部520,遮光部510覆盖部分量子膜片30背向导光板10的表面,支撑部520覆盖增亮复合膜片40背向量子膜片30的表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侧入式背光模组还包括背板60和中框70,背板60设置于导光板10背向量子膜片30的一侧,中框70与背板60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阻光件50可以为阶梯状柔性阻光器,且固定于侧入式背光模组100中入光侧中框70对应内壁上。阻光件50的遮光部510和支撑部520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为独立的两部分,其材料可以为黑色发泡聚对苯二甲酸类塑料(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PET),即聚脂薄膜或类似材料。其中,阻光件50的远离量子膜片30和增亮复合膜片40的一侧可以使用双面胶固定于入光侧中框70内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阶梯状柔性阻光器可以分为遮光部510和支撑部520,其中遮光部510和支撑部520可以共同形成台阶结构,即可以通过将遮光部510和支撑部520沿平行于量子膜片30表面的方向(图1左右方向)拼合在一起,形成阶梯状柔性阻光器。在本实施例中,遮光部510的厚度等于增亮复合膜片40的厚度与支撑部520的厚度之和。在本实施例中,遮光部510可以采用柔性不透光材料,而支撑部520的材料不作限定,只要其可以支撑增亮复合膜片40和中框70即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通过将遮光部510和支撑部520沿垂直于量子膜片30表面的方向(图1上下方向)拼合在一起,也可以形成阶梯状柔性阻光器。此时,遮光部510的厚度可以与增亮复合膜片40相同,且支撑部520覆盖全部遮光部510,且超出遮光部510的部分覆盖部分增亮复合膜片40。在本实施例中,遮光部510和支撑部520均可以采用柔性不透光材料。此外,遮光部510可以与增亮复合膜片40贴合,也可以与增亮复合膜片40之间存在一定距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体成型的遮光部510和支撑部520中厚度较厚处可以压合于在量子膜片30上,厚度较薄处可以压合于增亮复合膜片40上,具体厚度可根据所使用膜片厚度及产品设计间隙调整。装配后的阻光件50可以通过与量子膜片30和增亮复合膜片40压合,阻止LED蓝光进入到增亮复合膜片40,从而解决了超窄边框及无边框产品量子点电视入光侧蓝色灯影的问题。可以理解,通过采用阶梯状阻光件50,可以避免增亮复合膜片40和中框70直接接触导致磨伤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增加中框70与量子膜片30和增亮复合膜片40之间的压合程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中框70包括外框710和内框720,外框710与背板60固定连接,内框720与外框710固定连接,内框720分别覆盖遮光部510背向量子膜片30的一侧以及支撑部520背向增亮复合膜片40的一侧。可以理解,外框710可以与背板60通过螺钉1300固定连接,内框720与外框710固定连接,且内框720设置于靠近侧入式背光模组100的可视区域,并沿平行于增亮复合膜片40的方向延伸。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内框720分别可以与遮光部510背向量子膜片30的一侧以及支撑部520背向增亮复合膜片40的一侧贴合,从而为量子膜片30和增亮复合膜片40提供支撑,提高侧入式背光模组100的机械强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侧入式背光模组100还包括反射片80。反射片80设置于导光板10背向量子膜片30的一侧。可以理解,通过设置反射片80,可以将光源组件20发出光反射,并使光线从导光板10的出光面出射。其中,导光板10的出光面为导光板10背向背板60的表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侧入式背光模组100还包括散热片90。散热片90包括第一散热部910和第二散热部920,第一散热部910夹设于光源组件20与中框70之间,且第二散热部920夹设于反射片80与背板60之间。可以理解,通过将第一散热部910夹设于光源组件20与中框70之间,并将第二散热部920夹设于反射片80与背板60之间,可以提高光源组件20和侧入式背光模组100可视区域的散热效率。可以理解,本申请对散热片90的具体结构不作限定,只要其可以实现散热功能即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散热片90可以包括导热性较好的金属材料制成的支架以及散热铝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侧入式背光模组还包括液晶面板1100。液晶面板1100设置于增亮复合膜片40远离量子膜片30的一侧,且与中框70固定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液晶面板1100通过黏着层1200与内框720背向阻光件50的一侧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光源组件20包括灯条基板210和LED灯带220。灯条基板210设置于中框70。LED灯带220设置于灯条基板210,且LED灯带220零度发光视角对应的方向与导光板10的入光面垂直。可以理解,LED灯带220可以包括多个按照预设间隔排列的LED灯珠,用于为侧入式背光模组100画面显示提供所需光源。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电子设备可以为消费类电子产品、家居类电子产品、车载类电子产品、金融类电子产品等各种类型的电子产品。其中,消费类电子产品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桌面显示器、电脑一体机、智能手环以及智能手表等。家居类电子产品可以为智能门锁、智能音箱、智能管家、电视以及冰箱等。车载类电子产品可以为车载导航仪以及车载多功能影音设备等。金融类电子产品可以为自动柜员机以及自助业务终端等。可以理解,上述电子设备中可以包括液晶面板、有机发光半导体(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面板、液晶显示器、液晶电视、数码相框、电子纸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可以理解,上述电子设备由于采用本申请提供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可以避免入光侧灯影现象,从而提高画面的显示效果。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光板(10);
光源组件(20),用于提供光源;
量子膜片(30),覆盖所述导光板(10)的出光面;
增亮复合膜片(40),设置于所述量子膜片(30)背向所述导光板(10)的一侧,且覆盖部分所述量子膜片(30);以及
阻光件(50),设置于所述量子膜片(30)靠近所述光源组件(20)的一端,且覆盖部分所述量子膜片(30),用于阻挡所述光源组件(20)发出的光直接进入所述增亮复合膜片(4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光件(50)包括遮光部(510)和支撑部(520),所述遮光部(510)覆盖部分所述量子膜片(30)背向所述导光板(10)的表面,所述支撑部(520)覆盖所述增亮复合膜片(40)背向所述量子膜片(30)的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背板(60)和中框(70),所述背板(60)设置于所述导光板(10)背向所述量子膜片(30)的一侧,所述中框(70)与所述背板(60)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70)包括外框(710)和内框(720),所述外框(710)与所述背板(60)固定连接,所述内框(720)与所述外框(710)固定连接,所述内框(720)分别覆盖所述遮光部(510)背向所述量子膜片(30)的一侧以及所述支撑部(520)背向所述增亮复合膜片(40)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反射片(80),设置于所述导光板(10)背向所述量子膜片(30)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散热片(90),所述散热片(90)包括第一散热部(910)和第二散热部(920),所述第一散热部(910)夹设于所述光源组件(20)与所述中框(70)之间,且所述第二散热部(920)夹设于所述反射片(80)与所述背板(60)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液晶面板(1100),设置于所述增亮复合膜片(40)远离所述量子膜片(30)的一侧,且与所述中框(70)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面板(1100)通过黏着层(1200)与所述内框(720)背向所述阻光件(50)的一侧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组件(20)包括:
灯条基板(210),设置于所述中框(70);以及
LED灯带(220),设置于所述灯条基板(210),且所述LED灯带(220)零度发光视角对应的方向与所述导光板(10)的入光面垂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光件(50)的材料为聚脂薄膜。
1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任一权项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490700.4U CN211718668U (zh) | 2019-12-30 | 2019-12-30 | 侧入式背光模组及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490700.4U CN211718668U (zh) | 2019-12-30 | 2019-12-30 | 侧入式背光模组及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718668U true CN211718668U (zh) | 2020-10-20 |
Family
ID=728219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490700.4U Active CN211718668U (zh) | 2019-12-30 | 2019-12-30 | 侧入式背光模组及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71866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035078A (zh) * | 2021-03-25 | 2021-06-25 | 江苏利通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oled背板组件及oled显示装置 |
-
2019
- 2019-12-30 CN CN201922490700.4U patent/CN21171866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035078A (zh) * | 2021-03-25 | 2021-06-25 | 江苏利通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oled背板组件及oled显示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976582B2 (en) | Display | |
US20240248249A1 (en) | Light emitting unit, display, and lighting apparatus | |
US9274361B2 (en) | Display | |
US9322981B2 (en) | Liquid display apparatus | |
US7371002B2 (en) | Back light module and system for liquid crystal panels | |
JP7466620B2 (ja) | 発光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 |
US10042195B2 (en) | Display | |
US11061277B2 (en) | Diffusion sheet, backlight modu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
CN110673389A (zh)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US20120113331A1 (en) | Edge light type illuminating devic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television receiv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dge light type illuminating device | |
CN105892148B (zh) |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 |
CN115176197B (zh) | 光学膜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US8730408B2 (en) |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 |
CN211718668U (zh) | 侧入式背光模组及电子设备 | |
US20150293298A1 (en) |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device | |
JP2024020648A (ja) | 発光装置 | |
KR100838332B1 (ko) | 평판 디스플레이용 백라이트 구조 | |
KR20120129092A (ko) | 액정표시장치 | |
US9651824B2 (en) |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 |
CN110133921B (zh) | 显示装置 | |
TW201418842A (zh) | 顯示裝置及其背光模組 | |
US10895781B2 (en) |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module | |
KR20150026047A (ko) | 액정 표시장치 | |
KR20150066318A (ko) |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 |
KR101634397B1 (ko) |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