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16940U - 一种冷藏装置的蓄冷板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冷藏装置的蓄冷板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16940U
CN211716940U CN201922339129.6U CN201922339129U CN211716940U CN 211716940 U CN211716940 U CN 211716940U CN 201922339129 U CN201922339129 U CN 201922339129U CN 211716940 U CN211716940 U CN 2117169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d storage
pipe group
cold
heat exchang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33912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邹建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ld Chain Cube Shanghai Technology Co ltd
Zhongdatong Intelligent Logistics Shanghai Co ltd
CRRC Urban Traff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RRC Urban Traffic Co Ltd
Shanghai CRRC Tongda Intelligent Logist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RRC Urban Traffic Co Ltd, Shanghai CRRC Tongda Intelligent Logist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RRC Urban Traff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33912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7169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169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169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蓄冷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冷藏装置的蓄冷板结构,包括有:具有容纳腔的壳体,壳体上设有均与容纳腔连通的进流口和出流口;容纳腔中设有支撑组件;进流管组和出流管组,均设置在支撑组件上;进流管组的一端与进流口连通,出流管组的一端与出流口连通;进流管组远离进流口的一端与出流管组远离出流口的一端连通;蓄冷剂,设置在容纳腔中,且处于进流管组和出流管组外。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蓄冷板蓄冷高效、运行成本低,且制冷均衡、充冷迅速。

Description

一种冷藏装置的蓄冷板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蓄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藏装置的蓄冷板结构。
背景技术
蓄冷技术是一项解决能源供求时间、空间矛盾,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制冷节能新技术。蓄冷设备可以在夜间电力负荷低谷时期,利用用电低谷时的低价格电价带来的经济优势运行制冷机组产生冷量贮存在相变蓄冷材料中;继而在电力负荷的高峰期时期,蓄冷设备释放冷量,满足各种冷负荷要求达到移峰填谷,节省电费的目的。
冷藏车是冷链运输中保鲜、保质的重要一环,而市场现有的冷藏车以带机组的形式偏多,该类型的冷藏车存在的缺点有:一方面是,需要配置一套完整的机组;另一方面是,冷藏车在路上需要消耗能源,产生废气,污染环境。而通过使用蓄冷式冷藏设备,该设备可利用夜间用电低谷进行充冷,白天用电高峰时进行释冷,运行成本会降低很多。蓄冷板是冷藏车、冷藏厢等冷藏设备中的核心蓄冷部件,现有的蓄冷板普遍存在供液不均匀和充冷换热太慢,充冷时间过长,使用成本高的问题。
针对现有的蓄冷板存在的上述不足,需要设计一种蓄冷高效、运行成本低且充冷迅速的冷藏装置的蓄冷板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一种蓄冷高效、运行成本低且充冷迅速的冷藏装置的蓄冷板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出一种冷藏装置的蓄冷板结构,包括有:
具有容纳腔的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均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进流口和出流口;所述容纳腔中设有支撑组件;
进流管组和出流管组,均设置在支撑组件上;所述进流管组的一端与所述进流口连通,所述出流管组的一端与所述出流口连通;所述进流管组远离进流口的一端与所述出流管组远离出流口的一端连通;
蓄冷剂,设置在容纳腔中,且处于进流管组和出流管组外。
进一步地,所述进流管组和出流管组均包括有多根换热管;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有左撑板和右撑板,所述换热管的一端安装在左撑板上,换热管的另一端安装在右撑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进流管组的多根换热管之间呈相互平行且上下等距设置;所述出流管组的多根换热管之间也呈相互平行且上下等距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左撑板和右撑板将所述容纳腔分隔成依次设置的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所述蓄冷剂设置在第二腔体中。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腔体中设置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左撑板连接,且第一隔板上开设有若干第一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腔体中设置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连接在右撑板上,且第二隔板将第三腔体分隔成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与所述出流口连通,下部分与所述进流口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与左撑板和右撑板呈平行设置的中间撑板,所述中间撑板支撑在所述换热管的中部。
进一步地,所述中间撑板将所述第二腔体分隔成左、右两部分,且中间撑板上开设有供所述蓄冷剂流通的第二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腔体的体积大于所述第一腔体的体积,且大于所述第三腔体的体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在壳体的容纳腔中设置左撑板和右撑板,不仅可用于支撑和固定多根换热管;而且左撑板和右撑板将容纳腔分隔成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而蓄冷剂被封在第二腔体中,填充在换热管的外壁,换热管采用细小的管,数量多且可增大蓄冷剂与换热管的接触面积,提高蓄冷效率和蓄冷能力,保证充冷过程中的换热均匀;在第三腔体中设置有第二隔板,将第三腔体分隔成上、下两部分,在充冷的过程中,冷却介质从进流口进入,经过下部分,进入进流管组,经过第一腔体,进入出流管组,经过上部分,从出流口流出,第二隔板可保证进、出的冷却介质不混合;本蓄冷板结构的蓄冷高效、运行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方案的蓄冷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显示内部结构);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1的右视图;
图4为本方案的蓄冷板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显示内部结构);
图5为左撑板和右撑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与图5匹配的中间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左撑板和右撑板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与图7匹配的中间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第一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第二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壳体;10、容纳腔;11、进流口;12、出流口;13、第一腔体;14、第二腔体;15、第三腔体;130、第一隔板;150、第三腔体;1301、第一通孔;
2、支撑组件;20、左撑板;21、右撑板;22、中间撑板;220、第二通孔;
3、进流管组;34、换热管;
4、出流管组;
5、蓄冷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3所示,一种冷藏装置的蓄冷板结构,包括有:壳体1,支撑组件2,进流管组3,出流管组4和蓄冷剂5。
具有容纳腔10的壳体1,壳体1上设有均与容纳腔10连通的进流口11 和出流口12,进流口11和出流口12在充冷时,供冷却介质流通;容纳腔10 中设有支撑组件2。
进流管组3和出流管组4,均设置在支撑组件2上;进流管组3的一端与所述进流口11连通,出流管组4的一端与出流口12连通;进流管组3远离进流口11的一端与出流管组3远离出流口12的一端连通,在充冷时,冷却介质依次经过进流口11、进流管组3、出流管组4和出流口12。
蓄冷剂5,设置在容纳腔10中,且处于进流管组3和出流管组4外。
优选地,进流管组3和出流管组4均包括有多根换热管34;支撑组件2 包括有左撑板20和右撑板21,多根换热管34的一端安装在左撑板20上,多根换热管34的另一端安装在右撑板21上。具体地,本方案中,换热管34采用细小的管,数量众多且可增大蓄冷剂5与换热管34的接触面积,提高蓄冷效率和蓄冷能力,保证充冷过程中的换热均匀。其中,进流管组3的多根换热管34之间呈相互平行且上下等距设置,出流管组4的多根换热管34之间也呈相互平行且上下等距设置,也可保证换热均匀。
左撑板20和右撑板21将容纳腔10分隔成依次设置的第一腔体13、第二腔体14和第三腔体15;其中,第二腔体14为密闭状态,蓄冷剂5设置在第二腔体14中,保证蓄冷剂5不外流。且左撑板20和右撑板21支撑多根换热管34,保证蓄冷板的内部结构稳定。
优选地,支撑组件2还包括与左撑板20和右撑板21呈平行设置的中间撑板22,中间撑板22支撑在换热管34的中部,由于换热管34为细长的管,在换热管34中部设置中间撑板22支撑换热管34,防止其向中间弯曲,保证冷却介质在换热管34中流动迅速,减小不必要的做功。其中,中间撑板22将第二腔体14分隔成左、右两部分,且中间撑板22上开设有供蓄冷剂5流通的第二通孔220,保证第二腔体14左右两部分的大腔体中间的蓄冷剂5充注量相同,有助于提高换热效率。具体地,第二腔体14的体积大于第一腔体13的体积,且大于第三腔体15的体积,保证有更大的空间留给蓄冷剂5,提高蓄冷板的蓄冷能力。
如图5-6所示,为相匹配的一种左撑板20、右撑板21和中间撑板22的结构示意图,其适用于换热管34呈两列设置的情况,可以容纳更多的换热管 34,换热效率更高。
如图7-8所示,为相匹配的另一种左撑板20、右撑板21和中间撑板22 的结构示意图,其适用于换热管34呈单列设置的情况,其可适用于对换热效率要求没那么高的场景。
如图9-10所示,第一腔体13中设置有第一隔板130;第一隔板130与左撑板20连接,且第一隔板130上开设有若干第一通孔1301,充冷时,保证第一腔体13中的冷却介质可以由下往上流通。第三腔体15中设置有第二隔板 150;第二隔板150连接在右撑板21上,且第二隔板150将第三腔体15分隔成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与出流口12连通,下部分与进流口11连通,第二隔板150的设置,可保证在充冷过程中,流进、流出的冷却介质不混合。而且,第一隔板130和第二隔板150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左撑板20和右撑板21的支撑强度。
如图4所示,为本方案的蓄冷板的另一种结构,相比于图1中的结构,该结构中取消了第一隔板130的设置,该结构也能实现本方案的蓄冷板功能,不影响其正常使用。
在连接充冷设备进行充冷时,充冷介质从进流口11进入,进入进流管组 3的多根换热管34,经过出流管组4的多根换热管34,从出流口12处流出,冷却介质在换热管34中流通时,将蓄冷剂5中的热量带处,蓄冷剂5的温度降低,储存冷量,在需要释放冷量时,只需将蓄冷剂5的冷量释放出来即可。而在夜间电力负荷低谷时期,蓄冷板利用用电低谷时的低价格电价来充冷,产生冷量贮存在蓄冷板中;继而在电力负荷的高峰期时期,蓄冷板将贮存在蓄冷板中的冷量释放出来,降低冷藏的成本。
本方案的蓄冷板结构蓄冷高效、运行成本低且充冷迅速、制冷均衡。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冷藏装置的蓄冷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具有容纳腔的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均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进流口和出流口;所述容纳腔中设有支撑组件;
进流管组和出流管组,均设置在支撑组件上;所述进流管组的一端与所述进流口连通,所述出流管组的一端与所述出流口连通;所述进流管组远离进流口的一端与所述出流管组远离出流口的一端连通;
蓄冷剂,设置在容纳腔中,且处于进流管组和出流管组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藏装置的蓄冷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流管组和出流管组均包括有多根换热管;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有左撑板和右撑板,所述换热管的一端安装在左撑板上,换热管的另一端安装在右撑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冷藏装置的蓄冷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流管组的多根换热管之间呈相互平行且上下等距设置;所述出流管组的多根换热管之间也呈相互平行且上下等距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冷藏装置的蓄冷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撑板和右撑板将所述容纳腔分隔成依次设置的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所述蓄冷剂设置在第二腔体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冷藏装置的蓄冷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中设置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左撑板连接,且第一隔板上开设有若干第一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冷藏装置的蓄冷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腔体中设置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连接在右撑板上,且第二隔板将第三腔体分隔成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与所述出流口连通,下部分与所述进流口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冷藏装置的蓄冷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与左撑板和右撑板呈平行设置的中间撑板,所述中间撑板支撑在所述换热管的中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冷藏装置的蓄冷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撑板将所述第二腔体分隔成左、右两部分,且中间撑板上开设有供所述蓄冷剂流通的第二通孔。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冷藏装置的蓄冷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体的体积大于所述第一腔体的体积,且大于所述第三腔体的体积。
CN201922339129.6U 2019-12-20 2019-12-20 一种冷藏装置的蓄冷板结构 Active CN2117169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39129.6U CN211716940U (zh) 2019-12-20 2019-12-20 一种冷藏装置的蓄冷板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39129.6U CN211716940U (zh) 2019-12-20 2019-12-20 一种冷藏装置的蓄冷板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16940U true CN211716940U (zh) 2020-10-20

Family

ID=728197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339129.6U Active CN211716940U (zh) 2019-12-20 2019-12-20 一种冷藏装置的蓄冷板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7169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48198B (zh) 分离型电池热管理系统、其使用方法以及快速充电系统
CN102709618B (zh) 一种用于锂电池散热的微通道冷却均温系统
CN105932367B (zh) 一种基于耦合式热管理的电池储能系统及方法
CN108075081A (zh) 电池组、电池包及具有该电池包的车辆
CN113675497B (zh) 一种浸没式液冷储能电池箱
CN114583326A (zh) 储能电池模组、液冷板及液冷板组合
CN114221062B (zh) 一种电化学储能系统及热管理方法
CN105552476A (zh) 电池包热管理系统
CN115441087A (zh) 一种提高电池模块一致性的相变液冷装置
CN216720053U (zh) 一种储能装置
CN211716940U (zh) 一种冷藏装置的蓄冷板结构
CN207124217U (zh) 一种具有温度控制功能的箱式蓄电池组
CN116365103A (zh) 一种浸没式液冷储能电池包热交换装置
CN207883761U (zh) 电池组、电池包及具有该电池包的车辆
CN202749482U (zh) 一种用于锂电池散热的微通道冷却均温系统
CN210267596U (zh) 一种载冷剂冷冻蓄冰储能与空气融冰空调装置
CN213599626U (zh) 一种节能环保的动态冰储冷设备
CN201773919U (zh) 带液体冷却系统的车用动力电池系统
CN219841698U (zh) 浸没式液冷间接式储能系统
CN219801004U (zh) 一种蓄电池隔板冷却装置
CN203056040U (zh)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的换热装置
CN215063952U (zh) 一种蓄冷装置
CN211451230U (zh) 开式蓄冷罐及制冷循环系统
CN218586091U (zh) 一种软包电池液冷结构
CN214746162U (zh) 一种相变材料蓄冷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Room 1642, building 2, Lane 1800, Xinyang highway, Fengxian District, Shanghai 201413

Patentee after: Zhongdatong intelligent logistics (Shanghai) Co.,Ltd.

Patentee after: China Railway Traffic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1642, building 2, Lane 1800, Xinyang highway, Fengxian District, Shanghai 201413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CRRC Tongda Intelligent Logistics Co.,Ltd.

Patentee before: China Railway Traffic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111

Address after: Room 1222, 12 / F, building 1, No. 85, Mingnan Road, Songjiang District, Shanghai 201600

Patentee after: Cold chain cube (Shanghai)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1642, building 2, Lane 1800, Xinyang highway, Fengxian District, Shanghai 201413

Patentee before: Zhongdatong intelligent logistics (Shanghai) Co.,Ltd.

Patentee before: China Railway Traffic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