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04944U - 自带前凸蜂窝状腰椎融合器 - Google Patents

自带前凸蜂窝状腰椎融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04944U
CN211704944U CN201921962771.3U CN201921962771U CN211704944U CN 211704944 U CN211704944 U CN 211704944U CN 201921962771 U CN201921962771 U CN 201921962771U CN 211704944 U CN211704944 U CN 2117049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wall
arc
honeycomb
plane
fusion c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96277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光普
马超
韩猛
张建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uzhou Central Hospital
Original Assignee
Xuzhou Central Hospit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uzhou Central Hospital filed Critical Xuzhou Central Hospital
Priority to CN20192196277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7049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049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049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自带前凸蜂窝状腰椎融合器,其上表面与下表面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一个相同的弧形转角,每个弧形转角的两侧分别设置若干固定齿,弧形转角至后侧壁之间的固定齿的顶端构成维持平面,维持平面与其对应的弧形转角相切,且两个维持平面的夹角为前凸角,弧形转角至前侧壁之间的固定齿构成弧面,前侧壁呈圆弧状面,后侧壁成平面。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自带前凸蜂窝状腰椎融合器,上下平面接触使腰椎融合器支撑角度更加精准,维持效果更加稳定;有利于恢复患者腰椎生理曲度,减少相邻节段代偿性退变的发生率;前端弧形和内藏式固定齿有效减少安装阻力,便于植入,减少对周围组织与椎体的损伤;前高后低的设计降低融合器退入椎管的风险。

Description

自带前凸蜂窝状腰椎融合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自带前凸蜂窝状腰椎融合器。
背景技术
当今,脊柱腰椎疾患广泛存在,而腰椎融合技术已被成熟开展进行治疗腰椎病。融合器作为腰椎融合术中重要植入物之一,起到替代原椎间盘和维持椎体间高度的作用,再进行后期桥接融合上下椎体。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融合器均是0度设计,而正常腰椎间隙存在生理前凸,1989年7月的期刊《Spine》中刊登的文章《Segmental Analysis of theSagittal Plane Alignmentof the Normal Thoracic and Lumbar Spines andThoracolumbar Junction》中对节段前凸角进行了分析。虽然钉棒固定技术能早期维持生理前凸,但缺乏腰椎融合器直接的前凸支撑,并且存在上下椎体之间植骨融合率不高的现象,会引起后期的钉棒妥协,融合节段前凸丢失,进而出现相邻节段代偿性退变。临床上大量翻修病例也证实了这种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带前凸蜂窝状腰椎融合器,解决了现有技术问题中的一个或者多个。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带前凸蜂窝状腰椎融合器,包括主体,主体包括上表面、下表面、前侧壁、后侧壁、左侧壁和右侧壁,
上表面、下表面、左侧壁和右侧壁上分别设有通孔,通孔之间相互连通在主体内形成植骨区,
上表面与下表面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一个相同的弧形转角,每个弧形转角的两侧分别设置若干固定齿,
弧形转角至后侧壁之间的固定齿顶端构成维持平面,维持平面与其对应的弧形转角相切,且两个维持平面的夹角为前凸角,前凸角与人体脊柱的自然弯曲相吻合,
弧形转角至前侧壁之间的固定齿构成弧面,弧面靠近前侧壁的一侧低于弧面靠近弧形转角的一侧,前侧壁呈圆弧状面,后侧壁呈平面。
其有益效果为:
(1)上表面、下表面、左侧壁和右侧壁上分别设有通孔,可以增大植骨区的范围,融合速度快、融合效率高;
(2)固定齿能够显著提高各方向上的抗滑移力,有效的防止融合器移动、滑动,增加融合器的稳定性;固定齿位于维持平面下方,形成内藏式固定齿,有效减少安装阻力,便于植入,减少对周围组织与椎体的损伤。
(3)弧形转角至后侧壁之间的固定齿构成维持平面,使腰椎融合器支撑角度更加精准,维持效果更加稳定。
(4)腰椎融合器自带前凸角,有利于恢复患者腰椎生理曲度,减少相邻节段代偿性退变的发生率。
(5)前侧壁设置为圆弧状配合前侧壁到弧形转角之间的弧面,且前侧壁高度低于两弧形转角之间的高度,能够有效减少安装阻力,便于植入,同时减少对周围组织与椎体的损伤;后侧壁14设置为平面,在腰椎融合器打入锥间时,打入力量方向性好。
(6)维持平面的夹角形成前凸角,使得两弧形转角之间的距离大于后侧壁上下两边线之间的距离,形成前高后低的设计,能够减少融合器退入椎管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两个弧形转角上相对于主体水平轴线的最远点所构成的平面,与后侧壁的最远距离,占主体长度的67%-73%,其中主体长度为前侧壁与后侧壁之间的最远距离。
由此,维持平面的面积较大,能够实现稳定支撑,更加安全可靠。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固定齿的截面为等腰三角形,固定齿顶端为等腰三角形顶角,且各等腰三角形的底边连线与维持平面平行。
由此,维持平面各处摩擦力均等,支撑更稳定,更加安全可靠。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前凸角的角度为1°-25°。
由此,前凸角范围更大,在满足人体生理曲度的同时,可以通过加大局部前凸,达到代偿其他节段潜在不足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采用PEEK材料制成。
由此,PEEK(聚醚醚酮)材料,生物相容性好,弹性模量接近人体骨质,有效降低应力遮挡。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通孔为长方形、圆形或椭圆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主体的长为23-32mm,宽为9-12mm,高为8-14mm。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后侧壁上设置有连接螺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螺孔两侧分别设置一个凹槽。
由此,安装器械可以与凹槽紧密连接,轻松放入手术区域。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凡未作特别说明的,均可通过采用本领域中的常规手段来实现本技术方案。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带前凸蜂窝状腰椎融合器的侧视图。
图2为图1所示一种自带前凸蜂窝状腰椎融合器的俯视图。
图3为图1所示一种自带前凸蜂窝状腰椎融合器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两端”、“两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上级”、“下级”、“主要”、“次级”等仅用于描述目的,可以简单地用于更清楚地区分不同的组件,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如图1~3所示,一种自带前凸蜂窝状腰椎融合器,包括主体1,主体1大致呈梭形,包括上表面11、下表面12、前侧壁13、后侧壁14、左侧壁15和右侧壁16,
上表面11和下表面12上分别设置有两个长方形通孔2,左侧壁15和右侧壁16上分别设置有三个圆形通孔2,通孔2之间相互连通在主体1内形成植骨区。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通孔2的形状可以是长方形、圆形或椭圆形。由此增大植骨区的范围,融合速度快、融合效率高。
上表面11与下表面12对应的位置上分别设置一个相同的弧形转角3,每个弧形转角3的两侧分别设置若干固定齿4。固定齿4能够显著提高各方向上的抗滑移力,有效的防止腰椎融合器移动、滑动,增加腰椎融合器的稳定性。
弧形转角3至后侧壁14之间的固定齿4顶端构成维持平面41,维持平面41与其对应的弧形转角3相切,且两个维持平面41的夹角为前凸角,前凸角与人体生理曲度相吻合。维持平面41,由于采用平面设计,使腰椎融合器支撑角度更加精准,维持效果更加稳定;前凸角的设置,有利于恢复患者腰椎生理曲度,减少相邻节段代偿性退变的发生率;同时固定齿4位于维持平面41下方,形成内藏式固定齿,有效减少安装阻力,便于植入,减少对周围组织与椎体的损伤;维持平面的夹角形成前凸角,使得两弧形转角之间的距离大于后侧壁上下两边线之间的距离,形成前高后低的设计,能够减少融合器退入椎管的风险。
弧形转角3至前侧壁13之间的固定齿4构成弧面42,弧面42靠近前侧壁13的一侧低于弧面42靠近弧形转角3的一侧。
前侧壁13呈圆弧状面,后侧壁14呈平面。前侧壁13设置为圆弧状配合弧面42,且前侧壁13高度低于两弧形转角3之间的高度,能够有效减少安装阻力,便于植入,同时减少对周围组织与椎体的损伤。后侧壁14设置为平面,在腰椎融合器打入锥间时,打入力量方向性好。
如图1所示,其中,水平轴线为主体1侧视图中的横向中心轴线,两个弧形转角3上有无数相对于主体1水平轴线的最远点31,这些最远点31构成两条线段,两条线段所在的直线又构成一个平面,上述的平面与后侧壁14的最远距离,占主体1长度的67%-73%,其中主体1长度为前侧壁13与后侧壁14之间的最远距离。由此,维持平面的面积相对较大,在起到支撑作用时更加稳定可靠。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固定齿4的截面为等腰三角形,固定齿4顶端为等腰三角形顶角,且各等腰三角形的底边连线与维持平面41平行。由此,维持平面41各处摩擦力均等,支撑更稳定,更加安全可靠。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前凸角的角度为1°-25°。由此,前凸角的角度范围在人体生理曲度的范围上进行扩大,更大的前凸角可以通过加大局部前凸,达到代偿其他节段潜在不足的效果。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采用PEEK材料制成。由此,PEEK(聚醚醚酮)材料,生物相容性好,弹性模量接近人体骨质,有效降低应力遮挡。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主体1的长为23-32mm,宽为9-12mm,高为8-14mm。其中,主体长度为前侧壁13与后侧壁14之间的最远距离,主体宽度为左侧壁15和右侧壁16之间的最远距离,主体高度为两个最远点31之间的距离。
后侧壁14上设置有连接螺孔5,并且连接螺孔5两侧分别设置一个凹槽6。由此,安装器械可以与凹槽紧密连接,轻松放入手术区域。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替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细节都可以用等效元素代替,材料、形状和尺寸也可以是任意的。

Claims (9)

1.自带前凸蜂窝状腰椎融合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主体(1),所述主体(1)包括上表面(11)、下表面(12)、前侧壁(13)、后侧壁(14)、左侧壁(15)和右侧壁(16),
所述上表面(11)、所述下表面(12)、所述左侧壁(15)和所述右侧壁(16)上分别设有通孔(2),所述通孔(2)之间相互连通在所述主体(1)内形成植骨区,
所述上表面(11)与所述下表面(12)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一个相同的弧形转角(3),每个所述弧形转角(3)的两侧分别设置若干固定齿(4),
所述弧形转角(3)至所述后侧壁(14)之间的所述固定齿(4)的顶端构成维持平面(41),所述维持平面(41)与其对应的所述弧形转角(3)相切,且两个所述维持平面(41)的夹角为前凸角,所述前凸角与人体生理曲度相吻合,
所述弧形转角(3)至所述前侧壁(13)之间的所述固定齿(4)构成弧面(42),所述弧面(42)靠近所述前侧壁(13)的一侧低于所述弧面(42)靠近弧形转角(3)的一侧,
所述前侧壁(13)呈圆弧状面,所述后侧壁(14)呈平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带前凸蜂窝状腰椎融合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弧形转角(3)上相对于所述主体(1)水平轴线的最远点(31)所构成的平面,与所述后侧壁(14)的最远距离,占所述主体(1)长度的67%-73%,其中所述主体(1)长度为所述前侧壁(13)与所述后侧壁(14)之间的最远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带前凸蜂窝状腰椎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齿(4)的截面为等腰三角形,所述固定齿(4)顶端为所述等腰三角形顶角,且各所述等腰三角形的底边连线与所述维持平面(41)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带前凸蜂窝状腰椎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凸角的角度为1°-2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带前凸蜂窝状腰椎融合器,其特征在于,采用PEEK材料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带前凸蜂窝状腰椎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2)为长方形、圆形或椭圆形。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带前凸蜂窝状腰椎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的长为23-32mm,宽为9-12mm,高为8-14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带前凸蜂窝状腰椎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壁(14)上设置有连接螺孔(5)。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带前凸蜂窝状腰椎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螺孔(5)两侧分别设置一个凹槽(6)。
CN201921962771.3U 2019-11-14 2019-11-14 自带前凸蜂窝状腰椎融合器 Active CN2117049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62771.3U CN211704944U (zh) 2019-11-14 2019-11-14 自带前凸蜂窝状腰椎融合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62771.3U CN211704944U (zh) 2019-11-14 2019-11-14 自带前凸蜂窝状腰椎融合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04944U true CN211704944U (zh) 2020-10-20

Family

ID=728156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962771.3U Active CN211704944U (zh) 2019-11-14 2019-11-14 自带前凸蜂窝状腰椎融合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70494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RE47470E1 (en) Vertebral body placement and method for spanning a space formed upon removal of a vertebral body
CN103648421B (zh) 椎体间间隔物
CN101495066B (zh) 椎间盘置换装置
US11135068B2 (en) Interbody fusion implant
ES2544103T3 (es) Componente femoral para prótesis de rodilla con características articulares mejoradas
US11911283B2 (en) Anatomy accommodating prosthetic intervertebral disc with lower height
US20040199253A1 (en)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k prosthesis
US9918847B2 (en) Intersomatic implant
US10231842B2 (en) Intervertebral tension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
AU2004228908B2 (en) Prosthetic joint of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cs
US11938035B2 (en)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 device
CN211704944U (zh) 自带前凸蜂窝状腰椎融合器
EP3915527A1 (en) Artificial spinal disc and artificial disc insertion method using same
JP2010528788A (ja) 人工椎間板
CN219579150U (zh) 人工椎体
MX2012008574A (es) Caja cervical con superficie cóncav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