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95293U - 一种新风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风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695293U
CN211695293U CN201922356671.2U CN201922356671U CN211695293U CN 211695293 U CN211695293 U CN 211695293U CN 201922356671 U CN201922356671 U CN 201922356671U CN 211695293 U CN211695293 U CN 2116952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resh air
drainage
host
flow diver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35667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黎春刚
张茗程
肖茂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Future Weisdom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Future Weisdom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Future Weisdom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Future Weisdom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35667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6952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6952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6952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风系统,属于新风系统领域。该新风系统包括主机和至少两个引流器,主机和引流器采用分体式设计;主机被配置为安装于室内的进风点且通过进风管与室外连通,引流器被配置为安装于室内的出风点且通过出风管与室外连通。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风系统,采用将主机和引流器分体的方式进行铺设,主机用于将室外的新鲜空气经过过滤后引入室内,引流器用于将室内的污浊空气排出至室外,主机和引流器之间不再需要通过管道连通,仅通过主机和引流器的引流风扇即可实现,可以有效减少管道铺设的数量,并且仅对主机和引流器进行隐藏即可,有效降低铺设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新风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新风系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风系统。
背景技术
新风系统,是由送风系统和排风系统组成的一套独立空气处理系统,由新风机和管道配件组成,通过新风机净化室外空气导入室内,通过管道将室内空气排出。
新风系统可以在不开窗的前提下,24小时持续地为室内输送新鲜的空气,并且将室内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一并排出室外。从而达到降低二氧化碳和污染物浓度的效果。室外空气先通过新风仓与室内空气进行自然热交换,从而不会使得室外的空气影响室内的温度,保证了我们生活的舒适度。
现有的新风系统,是由主机和管道组成,其中,主机设置在客厅的靠近生活阳台的位置,管道沿屋顶铺设,管道分为进气管道和出气管道,进气管道和出气管道均连接于主机处。这种结构需要在室内铺设大量的管道,并且需要将管道通过吊顶方式隐藏,施工复杂、铺设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风系统,采用将主机和引流器分体的方式进行铺设,主机和引流器之间不再需要通过管道连通,可以有效减少管道铺设的数量,同时有效降低铺设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风系统,所述新风系统包括主机和至少两个引流器,所述主机和所述引流器采用分体式设计。
所述主机被配置为安装于室内的进风点且通过进风管与室外连通,所述引流器被配置为安装于室内的出风点且通过出风管与室外连通,以使室外新鲜空气能够被所述主机引入室内且使室内污浊空气被所述引流器排出至室外。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可选方案,所述主机呈长方体状,所述主机的一端设置有至少三个进风口且另一端设置有至少三个出风口。
所述进风口上可选择性的连接有第一封板或用于与所述进风管连通的进风接口,所述出风口处可选择性的连接有第二封板或用于与所述出风管连通的出风接口。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可选方案,所述主机上设置有至少四个第一挂件,所述第一挂件分布于所述主机的两端,所述第一挂件设置于所述主机的侧面且与所述主机的顶面相邻。
所述第一挂件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连接板、第一支撑板和两块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呈L形,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一T形缺口,两块所述第一挡板位于所述第一T形缺口的两侧,两块所述第一挡板朝向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两侧延伸。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可选方案,所述第一挂件上设置有补偿件,所述补偿件固定于所述第一T形缺口内。
所述补偿件包括主体和两个固定耳,所述主体呈圆柱状,所述主体设置有补偿通孔,所述补偿通孔的轴线与所述主体的轴线平行但不重合,所述固定耳呈环状,两个所述固定耳分别设置于所述主体的两端且与所述主体的轴线重合,两个所述固定耳夹持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两侧,所述固定耳呈外六角结构。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可选方案,所述主机的底部设置有检修口,所述检修口上设置有检修盖板。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可选方案,所述检修盖板的一端铰接于所述检修口,所述检修盖板的另一端与所述检修口卡接,所述检修盖板上设置有磁铁,所述检修盖板翻转至与所述主机的底部贴合时,所述磁铁能够吸附于所述主机的底部。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可选方案,所述引流器为呈长方体状,所述引流器的一端设置有抽风口且另一端设置有排风口。
所述引流器包括引流器外壳、风道板和排风扇,所述引流器外壳中空且形成排风腔,所述风道板设置于所述排风腔的中部,所述风道板的中间部分凹陷形成引流腔,所述引流腔与所述排风口连通,所述排风扇设置于所述引流腔内。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可选方案,所述引流器外壳包括壳体和底板,所述底板通过螺钉或螺栓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底部。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可选方案,所述引流器外壳上设置有至少四个第二挂件,所述第二挂件分布于所述引流器外壳的两端,所述第二挂件设置于所述引流器外壳的侧面且与所述引流器外壳的顶面相邻。
所述第二挂件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二连接板、第二支撑板和两块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呈L形,所述第二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二T形缺口,两块所述第二挡板位于所述第二T形缺口的两侧,两块所述第二挡板朝向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同侧延伸。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风系统,采用将主机和引流器分体的方式进行铺设,主机用于将室外的新鲜空气经过过滤后引入室内,引流器用于将室内的污浊空气排出至室外,主机和引流器之间不再需要通过管道连通,仅通过主机和引流器的引流风扇即可实现,可以有效减少管道铺设的数量,并且仅对主机和引流器进行隐藏即可,有效降低铺设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通过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更加清晰。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并未刻意按实际尺寸等比例缩放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主旨。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新风系统的主机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的爆炸示意图;
图4示出了主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主机的剖视图;
图6示出了第一挂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补偿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补偿件的剖视图;
图9示出了新风系统的引流器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图9的爆炸图;
图11示出了引流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引流器的剖视图;
图13示出了第一挂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
10-新风系统;
11-主机;15-引流器;
110-进风口;111-出风口;112-进风接口;113-出风接口;120-第一挂件;121-第一连接板;122-第一支撑板;123-第一挡板;124-第一T形缺口;130-补偿件;131-主体;132-固定耳;133-补偿通孔;140-检修口;141-检修盖板;150-抽风口;151-排风口;160-引流器外壳;161-风道板;162-排风扇;163-引流腔;170-第二挂件;171-第二连接板;172-第二支撑板;173-第二挡板;174-第二T形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请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风系统10,该新风系统10主要供家庭使用,当然,将该新风系统10应用到工厂、商场等其他场合也是可以的。
新风系统10的机构如下:新风系统10包括主机11和至少两个引流器15,主机11和引流器15采用分体式设计。
主机11被配置为安装于室内的进风点,进风点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进行设定,例如进风点位于客厅的靠近生活阳台的位置。主机11通过进风管与室外连通。
请参照图2所示,主机11主要由外壳和位于外壳内部的交换装置组成,交换装置主要分为动力系统、过滤系统、控制系统等组成,控制系统用于控制动力系统等各部件的运行,动力系统通过风扇等结构吸取室外的新鲜空气,室外的新鲜空气进入主机11后,过滤系统对齐进行过滤。交换装置的具体结构可以参照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引流器15被配置为安装于室内的出风点,出风点也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进行设定,优先选择各个房间的靠近建筑外墙的位置,例如卧室及书房的窗户处、厨房的生活阳台等,引流器15通过出风管与室外连通。
至于客厅与卧室等各个小房间之间,可以通过打孔的形式,使气体能够流通。
主机11和引流器15共同运行,主机11将室外的新鲜空气吸入,经过过滤后进入室内,引流器15将各个小房间内的污浊空气排出至室外,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根据需要,可以使多个引流器15同时工作。
请参照图2-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主机11呈长方体状,由于主机11不再有排气结构,因此,主机11的体积可以适当减小。
主机11的一端设置有三个进风口110且另一端设置有三个出风口111。
进风口110上可选择性的连接有第一封板或用于与进风管连通的进风接口112,出风口111处可选择性的连接有第二封板或用于与出风管连通的出风接口113。
至少一个进风口110连接有进风接口112,至少一个出风口111连接有出风接口113,第一封板和第二封板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设定,方便调节进气量及进气方向。
主机11可悬挂在室内墙顶上,具体为请参照图6所示,主机11上设置有至少四个第一挂件120,第一挂件120分布于主机11的两端,第一挂件120设置于主机11的侧面且与主机11的顶面相邻。
通过在墙顶上打入膨胀螺丝,将第一挂件120固定的方式固定主机11。
第一挂件120的具体结构为:第一挂件120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连接板121、第一支撑板122和两块第一挡板123。
第一支撑板122与第一连接板121呈L形,第一支撑板122上设置有第一T形缺口124,两块第一挡板123位于第一T形缺口124的两侧,两块第一挡板123朝向第一支撑板122的两侧延伸。
第一T形缺口124,既可以便于膨胀螺丝的进入,又可以补偿膨胀螺丝安装位置的误差。
在安装过程中,需要先打入至少四个膨胀螺丝,然后再将主机11的第一挂件120固定于膨胀螺丝上。在安装膨胀螺丝时,由于施工精度的问题,可能会导致膨胀螺丝的位置出现一定的偏差,造成无法按照等问题,而由于误差并不会太大,很难通过重新选定位置打入膨胀螺丝的方式解决。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如下改善方案,可以补偿膨胀螺丝的安装误差问题:请参照图7所示,第一挂件120上设置有补偿件130,补偿件130固定于第一T形缺口124内。
其中,请参照图8所示,补偿件130包括主体131和两个固定耳132。
主体131呈圆柱状,主体131设置有补偿通孔133,补偿通孔133的轴线与主体131的轴线平行但不重合。
固定耳132呈环状,两个固定耳132分别设置于主体131的两端且与主体131的轴线重合,两个固定耳132夹持于第一支撑板122的两侧。
固定耳132呈外六角结构,类似于外六角螺栓的头部,只是中间是空的,用来旋拧。
在膨胀螺丝安装完成后,将其中两个膨胀螺丝对转对应的两个补偿件130,然后转动补偿件130,从而使主机11发生一定的转动,然后调节另外的补偿件130,使其对准匹配的膨胀螺丝,最后将螺母拧入并将主机11固定即可。
补偿件130可以有效改善由于膨胀螺丝的安装误差导致的问题,同时,补偿件130与第一T形缺口124配合,调节范围更大。
请参照图2所示,主机11的底部设置有检修口140,检修口140上设置有检修盖板141。
检修盖板141的一端铰接于检修口140,检修盖板141的另一端与检修口140卡接,检修盖板141上设置有磁铁,检修盖板141翻转至与主机11的底部贴合时,磁铁能够吸附于主机11的底部。
若使用上述检修盖板141,在将检修口140打开后,将检修盖板141翻转至于机壳底面贴合,然后通过磁铁将检修盖板141吸附于机壳上,不需要再将检修盖板141放置在其他地方,检修盖板141也不会影响到工作人员的检修,检修更加方便。
请参照图9-图12所示,引流器15的具体结构如下:引流器15为呈长方体状,引流器15的一端设置有抽风口150且另一端设置有排风口151。
其中,引流器15包括引流器外壳160、风道板161和排风扇162。
引流器外壳160中空且形成排风腔,风道板161设置于排风腔的中部,风道板161的中间部分凹陷形成引流腔163,引流腔163与排风口151连通,排风扇162设置于引流腔163内。
引流器外壳160包括壳体和底板,底板通过螺钉或螺栓固定于壳体的底部。
请参照图13所示,引流器外壳160上设置有至少四个第二挂件170,第二挂件170分布于引流器外壳160的两端,第二挂件170设置于引流器外壳160的侧面且与引流器外壳160的顶面相邻。
第二挂件170的具体结构为:第二挂件170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二连接板171、第二支撑板172和两块第二挡板173,第二支撑板172与第二连接板171呈L形,第二支撑板172上设置有第二T形缺口174,两块第二挡板173位于第二T形缺口174的两侧,两块第二挡板173朝向第二支撑板172的同侧延伸。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系统包括主机和至少两个引流器,所述主机和所述引流器采用分体式设计;
所述主机被配置为安装于室内的进风点且通过进风管与室外连通,所述引流器被配置为安装于室内的出风点且通过出风管与室外连通,以使室外新鲜空气能够被所述主机引入室内且使室内污浊空气被所述引流器排出至室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呈长方体状,所述主机的一端设置有至少三个进风口且另一端设置有至少三个出风口;
所述进风口上可选择性的连接有第一封板或用于与所述进风管连通的进风接口,所述出风口处可选择性的连接有第二封板或用于与所述出风管连通的出风接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上设置有至少四个第一挂件,所述第一挂件分布于所述主机的两端,所述第一挂件设置于所述主机的侧面且与所述主机的顶面相邻;
所述第一挂件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连接板、第一支撑板和两块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呈L形,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一T形缺口,两块所述第一挡板位于所述第一T形缺口的两侧,两块所述第一挡板朝向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两侧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挂件上设置有补偿件,所述补偿件固定于所述第一T形缺口内;
所述补偿件包括主体和两个固定耳,所述主体呈圆柱状,所述主体设置有补偿通孔,所述补偿通孔的轴线与所述主体的轴线平行但不重合,所述固定耳呈环状,两个所述固定耳分别设置于所述主体的两端且与所述主体的轴线重合,两个所述固定耳夹持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两侧,所述固定耳呈外六角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的底部设置有检修口,所述检修口上设置有检修盖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检修盖板的一端铰接于所述检修口,所述检修盖板的另一端与所述检修口卡接,所述检修盖板上设置有磁铁,所述检修盖板翻转至与所述主机的底部贴合时,所述磁铁能够吸附于所述主机的底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器为呈长方体状,所述引流器的一端设置有抽风口且另一端设置有排风口;
所述引流器包括引流器外壳、风道板和排风扇,所述引流器外壳中空且形成排风腔,所述风道板设置于所述排风腔的中部,所述风道板的中间部分凹陷形成引流腔,所述引流腔与所述排风口连通,所述排风扇设置于所述引流腔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器外壳包括壳体和底板,所述底板通过螺钉或螺栓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底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器外壳上设置有至少四个第二挂件,所述第二挂件分布于所述引流器外壳的两端,所述第二挂件设置于所述引流器外壳的侧面且与所述引流器外壳的顶面相邻;
所述第二挂件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二连接板、第二支撑板和两块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呈L形,所述第二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二T形缺口,两块所述第二挡板位于所述第二T形缺口的两侧,两块所述第二挡板朝向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同侧延伸。
CN201922356671.2U 2019-12-24 2019-12-24 一种新风系统 Active CN2116952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56671.2U CN211695293U (zh) 2019-12-24 2019-12-24 一种新风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56671.2U CN211695293U (zh) 2019-12-24 2019-12-24 一种新风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695293U true CN211695293U (zh) 2020-10-16

Family

ID=727941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356671.2U Active CN211695293U (zh) 2019-12-24 2019-12-24 一种新风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6952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35907B (zh) 节能手术室风处理系统及洁净手术室
KR100688606B1 (ko) 열교환장치를 이용한 통합 환기 시스템
CN107023895B (zh) 一种多居室室内空气调节机
WO2020124758A1 (zh) 风管机
JPH01163541A (ja) 空気冷却式電気機器の室内排気装置
CN211695293U (zh) 一种新风系统
CN1181300C (zh) 智能化住宅节能空调系统及其空气调节方法
CN112344450A (zh) 套箱式手术室系统
CN208205324U (zh) 新风机的双向流构建用机箱
CN104032984A (zh) 一种集成病房
CN210463421U (zh) 一种组合式节能型新风机
CN113959037A (zh) 一种送风口与回风口对立分布的热交换新风机
CN208025737U (zh) 双向正压送风壁挂式新风机
CN215446758U (zh) 一种多功能分体新风机
CN218781409U (zh) 一种双向流不带热回收且低噪音的洁净新风机
CN219713579U (zh) 一种节能型新风除湿装置
CN213778089U (zh) 一种带有空气净化功能的入户门
CN212431247U (zh) 一种热交换新风机
CN216114507U (zh) 一种窗式智能新风机
CN210463420U (zh) 一种组合式多功能新风机
CN211119867U (zh) 室外新风机的进风结构
CN211400126U (zh) 一种塔式层流送风天花结构
CN214038769U (zh) 一种智能新风系统
CN213514288U (zh) 一种薄型新风吊顶
CN216114510U (zh) 一种双向全热型新风壁挂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