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95098U - 一种基于多流体热管换热器的水源热泵的制热、制冷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多流体热管换热器的水源热泵的制热、制冷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695098U
CN211695098U CN202020251076.2U CN202020251076U CN211695098U CN 211695098 U CN211695098 U CN 211695098U CN 202020251076 U CN202020251076 U CN 202020251076U CN 211695098 U CN211695098 U CN 2116950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heat
water
switching valve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25107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河
黄德祥
胡文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xi Wenlong Zhongmei Huanne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xi Wenlong Zhongmei Huann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xi Wenlong Zhongmei Huanne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xi Wenlong Zhongmei Huann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25107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6950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6950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6950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12Hot water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using heat pump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煤矿供冷供暖及井口防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多流体热管换热器的水源热泵的制热、制冷系统,其解决了乏风余热资源利用浪费;现有的矿井供暖、降温系统技术需要设置专门的换热取热室及热泵机房,土建成本高,施工周期长且节能率不高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送风井、位于送风井井口的井口加热室、末端用户、热泵单元、制冷制热切换装置、回风换热室、回风通道、回风立井和新风通道。本实用新型将原来直接排放的矿井回风合理利用,变废为宝;换热运行阻力小;节能优势明显,减少项目投资成本,运行可靠,节能显著,可实现煤矿减煤减排,降低环境污染,节能环保。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多流体热管换热器的水源热泵的制热、制冷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煤矿供冷供暖及井口防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多流体热管换热器的水源热泵的制热、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煤矿余热回收领域使用的热管技术,存在着传热不匹配,总体换热系数低,设备笨重,各温区过渡段传热不合理衔接,以及换热过程易造成煤粉聚积等缺陷。
现有的矿井供暖、降温系统技术,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技术路线:
一、矿井乏风源热泵系统:矿井乏风热泵存在取热量小,大量的煤粉尘在换热器上易积易堵,造成乏风换热器的风阻力较大,在乏风温度较低时换热器结霜融霜问题影响乏风源热泵的制热效率,制约了直接蒸发式乏风源热泵的应用与推广。
二、矿井水水源热泵系统:采用矿井的井下排水在经过简单处理后,作为低温型水源热泵的热源。此种换热方式避免了乏风源热泵技术路线存在的缺陷,但不同的矿井,矿井涌水量不同,而且矿井水水量有波动,如果矿井所需的热负荷大,需要进一步采取其它方式制热,方能满足需求。
三、燃气锅炉结合电制冷系统:采用燃气锅炉作为热源,采用水冷冷水机组作为冷源,从而满足矿井用冷用热需求,存在运行费用较高,燃气锅炉可能需要进一步低氮燃烧改造及燃料供应问题。
上述三种矿井供暖、降温系统技术都存在一个需要设置专门的换热取热室及热泵机房,土建成本高,施工周期长且节能率不高的问题,在部分场合应用时基本上属于节煤不节能,只是解决了采用燃煤锅替代问题,节能效益不明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乏风余热资源利用浪费;现有的矿井供暖、降温系统技术需要设置专门的换热取热室及热泵机房,土建成本高,施工周期长且节能率不高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基于多流体热管换热器的水源热泵的制热、制冷系统。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基于多流体热管换热器的水源热泵的制热、制冷系统,包括送风井、位于送风井井口的井口加热室、末端用户、热泵单元、制冷制热切换装置、回风换热室、回风通道、回风立井和新风通道;
新风通道的末端设于井口加热室内,井口加热室内还设有井口加热器,井口加热器的进风口位于井口加热室的外侧;
回风换热室一端的底部设有回风进风口,回风换热室另一端的底部设有回风排风口;回风进风口设有回风防爆风机,回风进风口通过回风通道与回风立井连通,回风管路内设有主扇和回风扩散塔;
回风换热室一端的顶部设有新风进风口,新风进风口设有新风防爆风机,回风换热室另一端的顶部设有新风排风口,新风排风口通过新风通道与井口加热室的左加热室连通;
回风换热室内设有多流体热管管组,多流体热管管组包括若干套管式高温热管,套管式高温热管内设有用于液体流通的内管;
所述热泵单元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膨胀阀和油分离器;
回风换热室的套管式高温热管通过制冷制热切换装置与热泵单元的蒸发器或冷凝器形成回路,回风换热室的套管式高温热管的热管第二端口与制冷制热切换装置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热源侧循环泵组;
末端用户通过制冷制热切换装置与热泵单元的冷凝器或蒸发器形成回路,末端用户的末端第一端口与制冷制热切换装置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用户侧循环泵组;
末端用户包括并联设置的井口加热器和建筑采暖热用户。
进一步的,末端用户的井口加热器依次设有井口加热器进风口、井口加热器换热器、井口加热器防爆风机和井口加热器排风口;井口加热器换热器通过管路与热泵单元连通。
进一步的,回风换热室内的多流体热管管组为一组或多组,多组多流体热管管组并联设置。
进一步的,热泵单元数量为一个或多个,多个热泵单元并联设置;制冷制热切换装置的数量同热泵单元一致,热泵单元是满液式水源热泵、干式水源热泵或降膜式水源热泵。
进一步的,热泵单元的蒸发器包括蒸发器进口和蒸发器出口,冷凝器包括冷凝器进口和冷凝器出口;
所述制冷制热切换装置包括第一制冷切换阀、第二制冷切换阀、第三制冷切换阀、第四制冷切换阀、第一制热切换阀、第二制热切换阀、第三制热切换阀和第四制热切换阀;
第三制热切换阀、第四制冷切换阀、第四制热切换阀和第三制冷切换阀依次串联形成第一切换回路;第一制热切换阀、第二制冷切换阀、第二制热切换阀和第一制冷切换阀依次串联形成第二切换回路;
回风换热室的套管式高温热管的热管第一端口通过管路连通于第一切换回路的第三制热切换阀和第四制冷切换阀之间,热泵单元的冷凝器进口连通于第一切换回路的第四制冷切换阀和第四制热切换阀之间;
末端用户的末端第一端口通过管路连通于第一切换回路的第四制热切换阀和第三制冷切换阀之间,热泵单元的蒸发器进口连通于第一切换回路的第三制冷切换阀与第三制热切换阀之间;
回风换热室的套管式高温热管的热管第二端口通过管路连通于第二切换回路的第一制热切换阀和第二制冷切换阀之间,热泵单元的冷凝器出口连通于第二切换回路的第二制冷切换阀和第二制热切换阀之间;
末端用户的末端第二端口通过管路连通于第二切换回路的第二制热切换阀与第一制冷切换阀之间,热泵单元的蒸发器出口连通于第二切换回路的第一制冷切换阀与第一制热切换阀之间。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定压补水装置,所述定压补水装置的管路上依次设有补水箱、定压补水泵组和第二膨胀定压罐,管路的开始端与水源连通,管路的末端连通于末端用户与用户侧循环泵组之间的管路上和热源侧循环泵组与制冷制热切换装置之间的管路上;补水箱的顶部设有进水补水球阀,补水箱的底部与排污管路连通,排污管路上设有第二排污阀;补水箱与定压补水泵组之间的管路上设有补水供给阀。
进一步的,定压补水装置的水源为软化水装置,软化水装置的管路上依次设有补水阀、智能水表、补水过滤器、软化水装置进水阀、软化水设备和软化水供水截止阀,软化水设备通过管路连通有盐罐;软化水装置的管路的开始端与井下高压水管路连通,软化水装置的管路的末端与定压补水装置的管路的开始端连通。
进一步的,用户侧循环泵组和热源侧循环泵组均包括进口截止阀、过滤器、水泵、水泵两侧软连接、止回阀、压力表和出口截止阀;用户侧循环泵组和热源侧循环泵组的数量均为一组或多组。
进一步的,热源侧循环泵组上并联有用于防止水锤现象的热源侧止回阀。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可以直接吸收矿井回风中间的热量或冷量,直接加热新风用于井口防冻,还可以利用热泵单元,夏季供给建筑物制冷,冬季用于建筑物供暖、井筒防冻等,将原来直接排放的矿井回风合理利用,变废为宝;
2.回风换热主要采用套管式高温热管,可以利用回风同时加热新风和套管式高温热管的内管流着的水,其换热时运行阻力小,可以将换热与热泵提热相结合,可以提供更多的热量用于除井口防冻外的建筑采暖使用;
3.本实用新型与传统的燃煤供热方式相比节能优势明显;本实用新型将热管换热技术与水源热泵提热技术有机结合,特别利用套管式高温热管,可实现回风的深度提热,一次投资,同时可以解决采暖、制冷和井口防冻问题,减少项目投资成本,运行可靠,节能显著,可实现煤矿减煤减排,降低环境污染,节能环保,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流程图;
图中:1-回风立井,2-回风通道,3-主扇,4-回风扩散塔,5-回风进风口,6-回风防爆风机,7-新风进风口,8-新风防爆风机,9-套管式高温热管,10-回风换热室,11-新风排风口,12-热管第一端口,13-热管第二端口,14-补水阀,15-智能水表,16-补水过滤器,17-软化水装置进水阀,18-软化水设备,19-盐罐,20-软化水供水截止阀,21-第二排污阀,22-补水箱,23-补水供给阀,24-第二膨胀定压罐,25-进水补水球阀,26-定压补水泵组,27-热源侧循环泵组,28-送风井,29-井口加热室,30-井口加热器,31-井口加热器防爆风机,32-井口加热器换热器,33-井口加热器排风口,34-井口加热器进风口,35-回风排风口,36-新风通道,37-末端第一端口,38-末端第二端口,39-建筑采暖热用户,40-用户侧循环泵组,41-热源侧止回阀,42-第二切换回路,43-第一切换回路
A1-热泵单元,A1.1-蒸发器进口,A1.2-蒸发器出口,A1.3-冷凝器进口,A1.4-冷凝器出口
A2-制冷制热切换装置,A21-第一制冷切换阀,A22-第二制冷切换阀,A23-第一制热切换阀,A24-第二制热切换阀,A25-第三制冷切换阀,A26-第四制冷切换阀,A27-第三制热切换阀,A28-第四制热切换阀
A3-定压补水装置
A4-软化水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说明,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多流体热管换热器的水源热泵的制热、制冷系统,包括送风井28、位于送风井28井口的井口加热室29、末端用户、热泵单元A1、制冷制热切换装置A2、回风换热室10、回风通道2、回风立井1和新风通道36;
新风通道36的末端设于井口加热室29内,井口加热室29内还设有井口加热器30,井口加热器30的进风口位于井口加热室29的外侧;
回风换热室10一端的底部设有回风进风口5,回风换热室10另一端的底部设有回风排风口35;回风进风口5设有回风防爆风机6,回风进风口5通过回风通道2与回风立井1连通,回风管路2内设有主扇3和回风扩散塔4;
回风换热室10一端的顶部设有新风进风口7,新风进风口7设有新风防爆风机8,回风换热室10另一端的顶部设有新风排风口11,新风排风口11通过新风通道36与井口加热室29的左加热室连通;
回风换热室10内设有多流体热管管组,多流体热管管组包括若干套管式高温热管9,套管式高温热管9内设有用于液体流通的内管;
所述热泵单元A1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膨胀阀和油分离器;
回风换热室10的套管式高温热管9通过制冷制热切换装置A2与热泵单元A1的蒸发器或冷凝器形成回路,回风换热室10的套管式高温热管9的热管第二端口13与制冷制热切换装置A2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热源侧循环泵组27;
末端用户通过制冷制热切换装置A2与热泵单元A1的冷凝器或蒸发器形成回路,末端用户的末端第一端口37与制冷制热切换装置A2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用户侧循环泵组40;
末端用户包括并联设置的井口加热器30和建筑采暖热用户39。
末端用户的井口加热器30依次设有井口加热器进风口34、井口加热器换热器32、井口加热器防爆风机31和井口加热器排风口33;井口加热器换热器32通过管路与热泵单元A1连通,井口加热器换热器32管路内的液体直接对进入井口加热器30的新风进行制热或制冷。
回风换热室10内的多流体热管管组为一组或多组,多组多流体热管管组并联设置。
热泵单元A1数量为一个或多个,多个热泵单元A1并联设置;制冷制热切换装置A2的数量同热泵单元A1一致,热泵单元A1是满液式水源热泵、干式水源热泵或降膜式水源热泵。
热泵单元A1的蒸发器包括蒸发器进口A1.1和蒸发器出口A1.2,冷凝器包括冷凝器进口A1.3和冷凝器出口A1.4;
所述制冷制热切换装置A2包括第一制冷切换阀A21、第二制冷切换阀A22、第三制冷切换阀A25、第四制冷切换阀A26、第一制热切换阀A23、第二制热切换阀A24、第三制热切换阀A27和第四制热切换阀A28;
第三制热切换阀A27、第四制冷切换阀A26、第四制热切换阀A28和第三制冷切换阀A25依次串联形成第一切换回路43;第一制热切换阀A23、第二制冷切换阀A22、第二制热切换阀A24和第一制冷切换阀A21依次串联形成第二切换回路42;
回风换热室10的套管式高温热管9的热管第一端口12通过管路连通于第一切换回路43的第三制热切换阀A27和第四制冷切换阀A26之间,热泵单元A1的冷凝器进口A1.3连通于第一切换回路43的第四制冷切换阀A26和第四制热切换阀A28之间;
末端用户的末端第一端口37通过管路连通于第一切换回路43的第四制热切换阀A28和第三制冷切换阀A25之间,热泵单元A1的蒸发器进口A1.1连通于第一切换回路43的第三制冷切换阀A25与第三制热切换阀A27之间;
回风换热室10的套管式高温热管9的热管第二端口13通过管路连通于第二切换回路42的第一制热切换阀A23和第二制冷切换阀A22之间,热泵单元A1的冷凝器出口A1.4连通于第二切换回路42的第二制冷切换阀A22和第二制热切换阀A24之间;
末端用户的末端第二端口38通过管路连通于第二切换回路42的第二制热切换阀A24与第一制冷切换阀A21之间,热泵单元A1的蒸发器出口A1.2连通于第二切换回路42的第一制冷切换阀A21与第一制热切换阀A23之间。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定压补水装置A3,所述定压补水装置A3的管路上依次设有补水箱22、定压补水泵组26和第二膨胀定压罐24,管路的开始端与水源连通,管路的末端连通于末端用户与用户侧循环泵组40之间的管路上和热源侧循环泵组27与制冷制热切换装置A2之间的管路上;补水箱22的顶部设有进水补水球阀25,补水箱22的底部与排污管路连通,排污管路上设有第二排污阀21;补水箱18与定压补水泵组26之间的管路上设有补水供给阀23;定压补水装置A3用于地面末端用户侧及热源侧系统的定压。
定压补水装置A3的水源为软化水装置A4,软化水装置A4的管路上依次设有补水阀14、智能水表15、补水过滤器16、软化水装置进水阀17、软化水设备18和软化水供水截止阀20,软化水设备18通过管路连通有盐罐19;软化水装置A4的管路的开始端与井下高压水管路连通,软化水装置A4的管路的末端与定压补水装置A3的管路的开始端连通;软化水装置A4为定压补水装置A3提供软化水,软化水无污垢,从而防止本系统的管路的污垢沉积,避免管路的污垢清理。
用户侧循环泵组40和热源侧循环泵组27均包括进口截止阀、过滤器、水泵、水泵两侧软连接、止回阀、压力表和出口截止阀;用户侧循环泵组40和热源侧循环泵组27的数量均为一组或多组。
热源侧循环泵组27上并联有用于防止水锤现象的热源侧止回阀41;当热源侧循环泵组27出现临时停泵时,整个热源侧换热回路的载冷剂可以从热源侧止回阀41的旁通回路通过,防止产生水锤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回风换热室10的换热原理:
回风立井1中的回风自回风进风口5流入回风换热室10内,回风对回风换热室10内的套管式高温热管9的外壁及套管式高温热管9的内管流着的温度相对较低的水进行加热;
经加热后的套管式高温热管9的内管内流着的水经热管第一端口12流出;
新风自新风进风口7进入回风换热室10内,新风经回风加热的套管式高温热管9的外壁对其加热;
回风换热室10的多流体热管管组与热泵单元A1的冷凝器连通形成热源侧回路,末端用户与热泵单元A1的蒸发器连通形成用户侧回路;热泵单元A1的蒸发器充分吸收来末端用户管路液体中的热量(从而为末端用户制冷),通过冷凝器并利用多流体热管管组向矿井回风散发热量。
制热工况:
回风换热室10的多流体热管管组与热泵单元A1的蒸发器连通形成热源侧回路,末端用户与热泵单元A1的冷凝器连通形成用户侧回路;热泵单元A1的蒸发器充分吸收来自多流体热管管组的内管中的载冷剂的热量,通过冷凝器向末端用户提供热源,进行井口防冻或建筑物供暖。
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例:
制热工况:
开启第三制热切换阀A27,关闭第三制冷切换阀A25和第四制冷切换阀A26,回风换热室10的多流体热管管组与热泵单元A1的蒸发器进口A1.1连通,开启第一制热切换阀A23,关闭第一制冷切换阀A21和第二制冷切换阀A22,回风换热室10的多流体热管管组与热泵单元A1的蒸发器出口A1.2连通;
开启第四制热切换阀A28,关闭第三制冷切换阀A25和第四制冷切换阀A26,末端用户与热泵单元A1的冷凝器进口A1.3连通,开启第二制热切换阀A24,关闭第一制冷切换阀A21和第二制冷切换阀A22,末端用户与热泵单元A1的冷凝器出口A1.4连通;
制冷工况:
开启第三制冷切换阀A25,关闭第三制热切换阀A27和第四制热切换阀A28,末端用户与热泵单元A1的蒸发器进口A1.1连通,开启第一制冷切换阀A21,关闭第一制热切换阀A23和第二制热切换阀A24,末端用户与热泵单元A1的蒸发器出口A1.2连通;
开启第四制冷切换阀A26,关闭第三制热切换阀A27和第四制热切换阀A28,回风换热室10的多流体热管管组与热泵单元A1的冷凝器进口A1.3连通;开启第二制冷切换阀A22,关闭第一制热切换阀A23和第二制热切换阀A24,回风换热室10的多流体热管管组与热泵单元A1的冷凝器出口A1.4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
1.本实用新型可以直接吸收矿井回风中间的热量或冷量,直接加热新风用于井口防冻,还可以利用热泵单元,夏季供给建筑物制冷,冬季用于建筑物供暖、井筒防冻等,将原来直接排放的矿井回风合理利用,变废为宝;
2.回风换热主要采用套管式高温热管,可以利用回风同时加热新风和套管式高温热管的内管流着的水,其换热时运行阻力小,可以将换热与热泵提热相结合,可以提供更多的热量用于除井口防冻外的建筑采暖使用;
3.本实用新型与传统的燃煤供热方式相比节能优势明显;本实用新型将热管换热技术与水源热泵提热技术有机结合,特别利用套管式高温热管,可实现回风的深度提热,一次投资,同时可以解决采暖、制冷和井口防冻问题,减少项目投资成本,运行可靠,节能显著,可实现煤矿减煤减排,降低环境污染,节能环保,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Claims (9)

1.一种基于多流体热管换热器的水源热泵的制热、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送风井(28)、位于送风井(28)井口的井口加热室(29)、末端用户、热泵单元(A1)、制冷制热切换装置(A2)、回风换热室(10)、回风通道(2)、回风立井(1)和新风通道(36);
新风通道(36)的末端设于井口加热室(29)内,井口加热室(29)内还设有井口加热器(30),井口加热器(30)的进风口位于井口加热室(29)的外侧;
回风换热室(10)一端的底部设有回风进风口(5),回风换热室(10)另一端的底部设有回风排风口(35);回风进风口(5)设有回风防爆风机(6),回风进风口(5)通过回风通道(2)与回风立井(1)连通,回风通道(2)内设有主扇(3)和回风扩散塔(4);
回风换热室(10)一端的顶部设有新风进风口(7),新风进风口(7)设有新风防爆风机(8),回风换热室(10)另一端的顶部设有新风排风口(11),新风排风口(11)通过新风通道(36)与井口加热室(29)的左加热室连通;
回风换热室(10)内设有多流体热管管组,多流体热管管组包括若干套管式高温热管(9),套管式高温热管(9)内设有用于液体流通的内管;
所述热泵单元(A1)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膨胀阀和油分离器;
回风换热室(10)的套管式高温热管(9)通过制冷制热切换装置(A2)与热泵单元(A1)的蒸发器或冷凝器形成回路,回风换热室(10)的套管式高温热管(9)的热管第二端口(13)与制冷制热切换装置(A2)之间的管路上设有
热源侧循环泵组(27);
末端用户通过制冷制热切换装置(A2)与热泵单元(A1)的冷凝器或蒸发器形成回路,末端用户的末端第一端口(37)与制冷制热切换装置(A2)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用户侧循环泵组(40);
末端用户包括并联设置的井口加热器(30)和建筑采暖热用户(3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多流体热管换热器的水源热泵的制热、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末端用户的井口加热器(30)依次设有井口加热器进风口(34)、井口加热器换热器(32)、井口加热器防爆风机(31)和井口加热器排风口(33);井口加热器换热器(32)通过管路与热泵单元(A1)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多流体热管换热器的水源热泵的制热、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回风换热室(10)内的多流体热管管组为一组或多组,多组多流体热管管组并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基于多流体热管换热器的水源热泵的制热、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热泵单元(A1)数量为一个或多个,多个热泵单元(A1)并联设置;制冷制热切换装置(A2)的数量同热泵单元(A1)一致,热泵单元(A1)是满液式水源热泵、干式水源热泵或降膜式水源热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多流体热管换热器的水源热泵的制热、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热泵单元(A1)的蒸发器包括蒸发器进口(A1.1)和蒸发器出口(A1.2),冷凝器包括冷凝器进口(A1.3)和冷凝器出口(A1.4);
所述制冷制热切换装置(A2)包括第一制冷切换阀(A21)、第二制冷切换阀(A22)、第三制冷切换阀(A25)、第四制冷切换阀(A26)、第一制热切换阀(A23)、第二制热切换阀(A24)、第三制热切换阀(A27)和第四制热切换阀(A28);
第三制热切换阀(A27)、第四制冷切换阀(A26)、第四制热切换阀(A28)和第三制冷切换阀(A25)依次串联形成第一切换回路(43);第一制热切换阀(A23)、第二制冷切换阀(A22)、第二制热切换阀(A24)和第一制冷切换阀(A21)依次串联形成第二切换回路(42);
回风换热室(10)的套管式高温热管(9)的热管第一端口(12)通过管路连通于第一切换回路(43)的第三制热切换阀(A27)和第四制冷切换阀(A26)之间,热泵单元(A1)的冷凝器进口(A1.3)连通于第一切换回路(43)的第四制冷切换阀(A26)和第四制热切换阀(A28)之间;
末端用户的末端第一端口(37)通过管路连通于第一切换回路(43)的第四制热切换阀(A28)和第三制冷切换阀(A25)之间,热泵单元(A1)的蒸发器进口(A1.1)连通于第一切换回路(43)的第三制冷切换阀(A25)与第三制热切换阀(A27)之间;
回风换热室(10)的套管式高温热管(9)的热管第二端口(13)通过管路连通于第二切换回路(42)的第一制热切换阀(A23)和第二制冷切换阀(A22)之间,热泵单元(A1)的冷凝器出口(A1.4)连通于第二切换回路(42)的第二制冷切换阀(A22)和第二制热切换阀(A24)之间;
末端用户的末端第二端口(38)通过管路连通于第二切换回路(42)的第二制热切换阀(A24)与第一制冷切换阀(A21)之间,热泵单元(A1)的蒸发器出口(A1.2)连通于第二切换回路(42)的第一制冷切换阀(A21)与第一制热切换阀(A23)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多流体热管换热器的水源热泵的制热、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定压补水装置(A3),所述定压补水装置(A3)的管路上依次设有补水箱(22)、定压补水泵组(26)和第二膨胀定压罐(24),管路的开始端与水源连通,管路的末端连通于末端用户与用户侧循环泵组(40)之间的管路上和热源侧循环泵组(27)与制冷制热切换装置(A2)之间的管路上;补水箱(22)的顶部设有进水补水球阀(25),补水箱(22)的底部与排污管路连通,排污管路上设有第二排污阀(21);补水箱(22)与定压补水泵组(26)之间的管路上设有补水供给阀(2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多流体热管换热器的水源热泵的制热、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定压补水装置(A3)的水源为软化水装置(A4),软化水装置(A4)的管路上依次设有补水阀(14)、智能水表(15)、补水过滤器(16)、软化水装置进水阀(17)、软化水设备(18)和软化水供水截止阀(20),软化水设备(18)通过管路连通有盐罐(19);软化水装置(A4)的管路的开始端与井下高压水管路连通,软化水装置(A4)的管路的末端与定压补水装置(A3)的管路的开始端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基于多流体热管换热器的水源热泵的制热、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用户侧循环泵组(40)和热源侧循环泵组(27)均包括进口截止阀、过滤器、水泵、水泵两侧软连接、止回阀、压力表和出口截止阀;用户侧循环泵组(40)和热源侧循环泵组(27)的数量均为一组或多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基于多流体热管换热器的水源热泵的制热、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热源侧循环泵组(27)上并联有用于防止水锤现象的热源侧止回阀(41)。
CN202020251076.2U 2020-03-04 2020-03-04 一种基于多流体热管换热器的水源热泵的制热、制冷系统 Active CN2116950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51076.2U CN211695098U (zh) 2020-03-04 2020-03-04 一种基于多流体热管换热器的水源热泵的制热、制冷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51076.2U CN211695098U (zh) 2020-03-04 2020-03-04 一种基于多流体热管换热器的水源热泵的制热、制冷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695098U true CN211695098U (zh) 2020-10-16

Family

ID=727778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251076.2U Active CN211695098U (zh) 2020-03-04 2020-03-04 一种基于多流体热管换热器的水源热泵的制热、制冷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69509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33840B (zh) 矿井井下降温与废热回收利用系统
CN101418971B (zh) 一种复合多源地能中央空调机组
CN105571029A (zh) 一种实现空调跨季度同步蓄冷蓄热的方法及设备
CN103604244A (zh) 多资源低温余热综合利用系统
CN106642789A (zh) 实现太阳能综合利用与土壤跨季节储能的热源塔热泵系统
CN101634501B (zh) 无霜型空气源热泵系统
CN201062900Y (zh) 一种低温风冷热泵系统
CN108775659A (zh) 一种热管多联机房空调系统
CN105276861A (zh) 一种补偿式双源热泵冷热风空调机组
CN105258389A (zh) 一种补偿式双源热泵冷热水机组
CN208652782U (zh) 一种热管多联机房空调系统
CN211345664U (zh) 基于矿井井下回风余热的供暖、降温系统
CN111622799A (zh) 一种基于分体式热管和热泵的井下降温及井口防冻系统
CN102853576B (zh) 沸腾再生型热源塔热泵系统
CN210033510U (zh) 井上下联合水环式大温差降温、供暖系统
CN211695098U (zh) 一种基于多流体热管换热器的水源热泵的制热、制冷系统
CN204513660U (zh) 一种制冷系统以及一种机房用制冷系统
CN208441886U (zh) 一种0℃以下的井下局部降温制冷装置
CN103604248A (zh) 一种三用型地源吸收式热泵系统及运行方法
CN210317394U (zh) 一种基于余热水利用的井筒防冻系统
CN210033509U (zh) 一种基于热管换热原理的井下局部降温装置
CN112983528B (zh) 一种高效节能的矿井降温兼供水系统
CN109059142A (zh) 热源塔多联机空调系统装置及方法
CN107270536A (zh) 一种复叠式热泵
CN211552101U (zh) 一种基于矿井井下老空水水源热泵的制热、制冷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