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53301U - 近眼光学系统 - Google Patents

近眼光学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653301U
CN211653301U CN202020138586.9U CN202020138586U CN211653301U CN 211653301 U CN211653301 U CN 211653301U CN 202020138586 U CN202020138586 U CN 202020138586U CN 211653301 U CN211653301 U CN 2116533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lective
optical system
eye optical
light splitting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3858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施智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retron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oretron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retronic Corp filed Critical Coretroni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6533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653301U/zh
Priority to US17/088,508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US11644673B2/en
Priority to JP2020184135A priority patent/JP2021076839A/ja
Priority to EP20205930.9A priority patent/EP3819700A1/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81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with means for altering, e.g. enlarging, the entrance or exit pupil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7Head mounted
    • G02B27/0172Head mounted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featu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10Beam splitting or combining systems
    • G02B27/106Beam splitting or combining systems for splitting or combining a plurality of identical beams or images, e.g. image replic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01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features
    • G02B2027/0118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features comprising devices for improving the contrast of the display / brillance control visibility
    • G02B2027/012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features comprising devices for improving the contrast of the display / brillance control visibility comprising devices for attenuating parasitic image effects
    • G02B2027/0121Parasitic image effect attenuation by suitable positioning of the parasitic imag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01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features
    • G02B2027/0123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features comprising devices increasing the field of view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49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 G02B2027/015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involving arrangement aiming to get less bulky devi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8Mirrors
    • G02B5/09Multifaceted or polygonal mirrors, e.g. polygonal scanning mirrors; Fresnel mirrors

Abstract

一种用于接收影像光束的近眼光学系统,其包括第一光波导。第一光波导用于使影像光束在第一方向上扩张,且包括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一分光面、第二分光面、多个第一反射斜面以及多个第二反射斜面。第一分光面位于第一光波导内,且相对于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倾斜设置。第二分光面位于第一光波导内,且相对于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倾斜设置。第二分光面的倾斜方向与第一分光面的倾斜方向相反。第一分光面与第二分光面用于接收从第一表面入射的影像光束,使影像光束的第一部分穿透,且反射影像光束的第二部分。所述近眼光学系统能进一步缩减光波导的厚度,且能减少影像光束无法完全被投射至光波导的问题。

Description

近眼光学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学系统,且特别是涉及一种近眼光学系统。
背景技术
头带头戴式显示器HMD(Head/Helmet-mounted displays,HMDs)等近眼光学系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70年代的美国军方。利用一个投影装置,将显示组件上的影像或文字讯息投影到用户的眼中。
近年来,随着微型显示组件的发展:分辨率越来越高、尺寸、功耗越来越小的成长趋势,以及云端科技的发展:随时随地可从云端下载大量信息,而免去将庞大数据库随身携带的麻烦。近眼光学系统发展成为一种携带式(portable)显示设备。除了在军事领域外,其他诸如工业生产、仿真训练、3D显示、医疗、运动、和电子游戏等相关领域也有所成长而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在投影装置的光学镜头中,为了达到大视角(Field of View,FOV)且小体积的目标,在设计上会遇到许多困难。例如,因光学镜头的设计在有限的长度下设计大角度的视角输出,势必会让光圈值(F-number)提高以及入瞳孔径(Pupil aperture)缩小,来提升光学镜头所需要的调制传递函数(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MTF)目标。但也因为入瞳孔径缩小的关系,光波导中的扩张也会变得更加的困难。
此外,为了让使用者有良好的使用体验,需进一步缩减近眼光学系统的整体的厚度。在投影装置的厚度已被光学镜头的系统长度限制的情况下,设计人员通常只能缩减光波导的厚度。然而,缩减光波导的厚度也会使光波导的光耦合范围缩减。这使得投影装置所发出的影像光束无法完全被投射至光波导的光耦合区,因此,光波导的厚度仍难以缩减。再者,光波导的厚度增加会使得影像光束在光波导内的全反射的次数减少,而可能会使得影像光束传递至投影目标的角度信息不连续,并使得整体的影像有缺光或暗纹的情况发生。这样的情况尤其在上述光学镜头的入瞳孔径缩小的状况下更加严重,因此使得使用者体验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近眼光学系统,其能进一步缩减光波导的厚度,且能减少影像光束无法完全被投射至光波导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接收影像光束的近眼光学系统,其包括第一光波导。第一光波导用于使影像光束在第一方向上扩张,且包括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一分光面、第二分光面、多个第一反射斜面以及多个第二反射斜面。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相对。第一分光面位于第一光波导内,且相对于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倾斜设置。第二分光面位于第一光波导内,且相对于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倾斜设置。第二分光面的倾斜方向与第一分光面的倾斜方向相反。第一分光面与第二分光面用于接收从第一表面入射的影像光束,使影像光束的第一部分穿透,且反射影像光束的第二部分。多个第一反射斜面设置于第一表面,且沿着第一方向排列。所述多个第一反射斜面的倾斜方向与第一分光面的倾斜方向相同。多个第二反射斜面设置于第一表面,且沿着第一方向排列。所述多个第二反射斜面的倾斜方向与第二分光面的倾斜方向相同。第一分光面位于第二分光面与所述多个第一反射斜面之间,且第二分光面位于第一分光面与所述多个第二反射斜面之间。
基于上述内容,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近眼光学系统利用第一分光面与第二分光面接收从第一表面入射的影像光束,使影像光束的第一部分穿透,且反射影像光束的第二部分,因此,近眼光学系统可接收影像面积较大的影像光束,且能同时维持第一光波导的厚度。
附图说明
图1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近眼光学系统的一个视角的立体图。
图1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近眼光学系统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2示意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影像光束在第一光波导中传递的示意图。
图3示意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反射斜面与第二反射斜面为多个微凹陷的示意图。
图4示意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反射斜面与第二反射斜面镀有反射层的示意图。
图5示意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表面、第一反射斜面及第二反射斜面上都镀有反射层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影像光束在不同的入射角度的情况下在第一光波导中传递的一种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影像光束在不同的入射角度的情况下在第一光波导中传递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二反射斜面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二反射斜面为多个微凹陷的示意图。
图10是图1B的第二光波导在第四反射斜面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近眼光学系统的一个视角的立体图。图1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近眼光学系统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请同时参照图1A与图1B,本实施例的近眼光学系统10包括第一光波导100以及第二光波导200。投影装置(如图2所示)朝向第一表面110发射影像光束,并经由第一光波导100使影像光束在Y方向上扩张再传递至第二光波导200。第二光波导200使影像光束在X方向上扩张,并使影像光束在第二光波导200中经至少一次全反射后,再被第四反射斜面240反射后而入射至投影目标E,投影目标E例如是用户的眼睛、或是可接收影像光束的接收器(相机或感光耦合组件(Charge CoupledDevice,CCD)),但不限于此。其中,Y方向为图1A的多个第一反射斜面151的排列方向,Y方向为图1B的每一第四反射斜面240的延伸方向,且X方向为图1A的每一第一反射斜面151的延伸方向,X方向为图1B的多个第四反射斜面240的排列方向。Z方向为从图1A的第二光波导200的第三表面210到第一光波导100的第一表面110的方向,且与X方向及Y方向互相垂直。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光波导100与第二光波导200的材质可为塑料或玻璃,且其折射率可相同或不同。第一光波导100与第二光波导200可经由光学胶贴合。为了使影像光束可在第一光波导100与第二光波导200中全反射,第一光波导100与第二光波导200的折射率较佳是大于光学胶与空气的折射率。
图2示意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影像光束在第一光波导中传递的示意图。为了方便说明,图2中的第一光波导100简单示意了四个第一反射斜面151以及四个第二反射斜面161,但第一反射斜面151与第二反射斜面161的数量应依设计需求而定,并不加以限制。微结构150具有第一反射斜面151,微结构160具有第二反射斜面161。此外,第一反射斜面151与第一反射斜面151之间具有平面区域,且第二反射斜面161与第二反射斜面161之间具有平面区域。也就是说,微结构150与微结构160之间并非连续地紧密设置。
再者,图2示意了来自投影装置400的影像光束I垂直入射至第一表面110,但影像光束I应可为光锥形而具有不同的入射角。在本案的图式中,以影像光束I的主光线来代表影像光束I的行进路径。
请同时参照图1A与图2,详细来说,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近眼光学系统10用于接收影像光束I。近眼光学系统10还包括投影装置400,用于朝向第一表面110发出影像光束I,且使影像光束I对准第一分光面130与第二分光面140。第一光波导100用于使影像光束I在第一方向上扩张,其中第一方向可为Y方向。第一光波导100包括第一表面110、第二表面120、第一分光面130、第二分光面140、多个第一反射斜面151以及多个第二反射斜面161,其中第二表面120与第一表面110相对。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分光面130位于第一光波导100内,且相对于第一表面110与第二表面120倾斜设置。第二分光面140位于第一光波导100内,且相对于第一表面110与第二表面120倾斜设置。第二分光面140的倾斜方向与第一分光面130的倾斜方向相反,且第一分光面130与第二分光面140呈V形,如图2。再者,第一分光面130与第二分光面140用于接收从第一表面110入射的影像光束I。第一分光面130与第二分光面140使影像光束I的第一部分I1穿透,且反射影像光束I的第二部分I2。具体而言,图2中的虚线光束代表被多个第一反射斜面151以及多个第二反射斜面161反射的影像光束I的第二部分I2。
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近眼光学系统10经由第一分光面130与第二分光面140接收影像光束I,近眼光学系统10可接收影像面积较大的影像光束I,且能同时维持第一光波导100的厚度。因此,即使投影装置400内的光学镜头的光栏(stop)被设计在投影装置400内,而使得影像光束I投射至第一表面110的面积较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光波导100仍有足够的光耦合范围可完整地接收影像光束I。所谓光栏(stop)指的是影像光束I具有最小光束截面的位置。再者,相较于仅使用一个分光面接收影像光束的近眼光学系统,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近眼光学系统10也可减少影像光束I在Y方向上扩张过大而导致部分的影像光束I无法被投影目标E所接收的问题。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分光面130与第二分光面140是由内嵌于第一光波导100的部分穿透部分反射膜所形成,例如半穿透半反射镀膜。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反射斜面151设置于第一表面110,且沿着第一方向排列。第一反射斜面151的倾斜方向与第一分光面130的倾斜方向相同。第一反射斜面151与第一表面110之间的夹角角度不同于第一分光面130与第一表面110之间的夹角角度,但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反射斜面151与第一表面110之间的夹角角度与第一分光面130与第一表面110之间的夹角角度相同。多个第二反射斜面161设置于第一表面110,且沿着第一方向排列。第二反射斜面161的倾斜方向与第二分光面140的倾斜方向相同。第二反射斜面161与第一表面110之间的夹角角度与第二分光面140与第一表面110之间的夹角角度不同,但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反射斜面161与第一表面110之间的夹角角度与第二分光面140与第一表面110之间的夹角角度相同。
第一分光面130位于第二分光面140与第一反射斜面151之间,且第二分光面140位于第一分光面130与第二反射斜面161之间。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每一第一反射斜面151沿着第二方向(例如X方向)延伸,例如是棱镜柱延伸排列。每一第二反射斜面161沿着第二方向延伸,例如是棱镜柱延伸排列。每一第四反射斜面240沿着第一方向(例如Y方向)延伸,例如是棱镜柱延伸排列。此外,在一个实施例中,第四反射斜面240与第四反射斜面240之间具有平面区域,且多个第四反射斜面240并非连续地紧密设置。
再者,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反射斜面151与第二反射斜面161为第一表面110上的多个凸出微结构150、160的表面。
图3示意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反射斜面与第二反射斜面为多个微凹陷的示意图。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反射斜面与第二反射斜面161’为第一表面110处的多个微凹陷160’的表面。再者,近眼光学系统10还包括补偿波导300。补偿波导300配置于第一表面110上,其中补偿波导300在面向第一光波导100的表面处具有多个形状与微凹陷160’互补的凸出微结构360,藉由凸出微结构360具有反射涂层,使得第一反射斜面与第二反射斜面161’可以产生反射的作用。
图4示意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反射斜面与第二反射斜面镀有反射层的示意图。请参照图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反射斜面151与第二反射斜面161上镀有反射层R或部分穿透部分反射层,使得影像光束I的第二部分I2可被反射至第二光波导200。
图5示意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表面、第一反射斜面及第二反射斜面上都镀有反射层的示意图。请参照图5,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10、第一反射斜面151及第二反射斜面161上都镀有反射层R’或部分穿透部分反射层。附带一提的是,在图3中,第一反射斜面与第二反射斜面161’上或其互补的凸出微结构360的表面上可镀有反射层R或部分穿透部分反射层。详细而言,图4与图5中的影像光束I的第二部分I2以全反射的方式在第一光波导100中传递,经由第二反射斜面161而反射离开第一光波导100。
请再参照图1A与图1B,在本实施例中,近眼光学系统10的第二光波导200用于使影像光束I在第二方向(例如X方向)上扩张。第二光波导包括第三表面210、第四表面220、第三反射斜面231以及多个第四反射斜面240。再者,第二表面120位于第一表面110与第三表面210之间。第四表面220与第三表面210相对。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反射斜面231为第四表面220的一端处的凸出结构230的表面。第三反射斜面231相对于第三表面210与第四表面220倾斜。第二光波导200的一个端部设置于凸出结构230与第一光波导100之间,且凸出结构230的位置与第一光波导100的位置相对应,以接收从第一光波导100传递来的影像光束I。多个第四反射斜面240配置于第四表面220上,且沿着第二方向排列。再者,每一第四反射斜面240的延伸方向(例如Y方向)垂直于每一第一反射斜面151的延伸方向(例如X方向),且垂直于每一第二反射斜面161的延伸方向(例如X方向)。
除此之外,从第二表面120出射的影像光束I传递至凸出结构230,被第三反射斜面231反射,并接着进入第二光波导200内,被第三表面210与第四表面220全反射而在第二光波导200中传递,且第四反射斜面240则将影像光束I往第三表面210反射并使影像光束I从第三表面210出射而传递至投影目标E。
接着,为了使影像光束I可在投影目标E上的成像效果更佳,使影像光束I在投影目标E上均匀成像,并减少鬼影(ghost image)的产生,以下将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近眼光学系统10中各组件之间的关系。
请再参照图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分光面130与第二分光面140对影像光束I的穿透率小于反射率。再者,第一分光面130与第二分光面140对影像光束I的穿透率小于或等于影像光束I的第一部分I1在投影目标E所形成的视角范围与影像光束I整体在投影目标E所形成的视角范围的比值。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影像光束在不同的入射角度的情况下于第一光波导中传递的一种示意图。图6简单示意了垂直入射于第一表面110的影像光束I与非垂直入射于第一表面110的影像光束I’。影像光束I’入射至第一分光面130与第二分光面140产生穿透的第一部分I1’与被反射的第二部分I2’。请同时参照图2与图6,光束I的第二部分I2可与光束I’的第一部分I1’在光路上交错,且光束I的第二部分I2可与光束I’的第二部分I2’在光路上交错。再者,投影装置400可投射出多个影像光束,且每一影像光束可从不同的投影位置发出。以此类推,在本实施例中,影像光束I的第一部分I1在投影目标E所形成的视角范围部分与影像光束I的第二部分I2在投影目标所形成的视角范围重叠。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影像光束在不同的入射角度的情况下在第一光波导中传递的另一种示意图。图7示意了来自投影装置400分别以不同的角度入射至第一表面110的影像光束I”与I”’。影像光束I”与I”’分别经由第一分光面130与第二分光面140反射而产生第二部分的影像光束I2”与I2”’。为了方便说明第二部分的影像光束I2”与I2”’最后会分别以不同的角度被导入投影目标E,图7示意了投影目标E位在邻近第二表面120的位置,但投影目标E的实际位置应以光路的整体考虑而定。请参照图7,每一第一反射斜面151与第二反射斜面161将不同角度的影像光束I”、I”’导入投影目标E。如同上述,投影装置400可投射出多个影像光束,且每一影像光束从不同的投影位置发出。以此类推,在本实施例中,相邻的第一反射斜面151在投影目标E所形成的视角范围彼此部分重叠,且相邻的第二反射斜面161在投影目标E所形成的视角范围彼此部分重叠。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二反射斜面的示意图。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二反射斜面为多个微凹陷的示意图。为方便说明,图8与图9省略绘示了第一光波导100在第一反射斜面151的部分,但第一光波导100在第一反射斜面151的部分也可等同第二反射斜面为多个微凹陷的架构。请参照图8与图9,在图8中,第二反射斜面161的一端经由连接面112与第一表面110相连接。在图9中,第二反射斜面161’的一端经由连接面112’与第一表面110相连接。为了避免鬼影的产生,影像光束I经由第二反射斜面161、161’反射后应直接穿透第二表面120而被传递至第二光波导200。也就是说,为了避免影像光束I经第二反射斜面161、161’反射后再被第一光波导100的第二表面120全反射至第二反射斜面161、161’上,图8中的连接面112与第一表面110之间的夹角θ较佳是小于90度,且图9中的连接面112’与第一表面110之间的夹角θ’较佳是小于90度。
除此之外,上述的图2至图9中的多个第一反射斜面151与多个第二反射斜面161呈等间距排列,举例而言,图8,多个第二反射斜面161呈等间距D排列,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为考虑成像效果,并减少鬼影的产生,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反射斜面151可呈非等间距排列,且第二反射斜面161可呈非等间距排列。
基于上述,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近眼光学系统10在第一分光面130与第二分光面140的穿透率及反射率的设计、影像光束I各部分在投影目标E所形成的视角范围部分重叠的设计、连接面112、112’与第一表面110之间的夹角θ的设计、或第一反射斜面151之间的间距D与第二反射斜面161之间的间距D的设计,可使影像光束I在投影目标E上均匀成像,并减少缺光或暗纹的产生。
请再参照图1B,附带一提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反射斜面231为第四表面220的一端处的凸出结构230的表面,其也可避免经第三反射斜面231反射后的影像光束I会再经第二光波导200的第四表面220全反射至第三反射斜面231上。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近眼光学系统10将第三反射斜面231设计为第四表面220的一端处的凸出结构230的表面,也可避免投影装置400在不同位置所发出的相同角度的光束I会最后以不同的角度被投影目标E所接收。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近眼光学系统10可进一步避免鬼影的产生。
图10是图1B的第二光波导在第四反射斜面的局部放大图。请参照图10,在本实施例中,可在第二光波导200的第四反射斜面240镀有反射层,或在第四表面220与第四反射斜面240都镀有反射层,则近眼光学系统10可为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系统。在一个实施例中,可在第二光波导200的第四反射斜面240可镀有部分穿透部分反射层,或在第四表面220与第四反射斜面240都可镀有部分穿透部分反射层,则近眼光学系统10可为扩增实境(Augmented Reality,AR)系统,使得投影目标E可以接收到影像光束I,同时也可以接收到环境光束(未示出)。
综上所述,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近眼光学系统利用第一分光面与第二分光面接收从第一表面入射的影像光束,使影像光束的第一部分穿透,且反射影像光束的第二部分,因此,近眼光学系统可接收影像面积较大的影像光束,且能同时维持第一光波导的厚度。再者,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近眼光学系统的第一反射斜面的倾斜方向与第一分光面的倾斜方向相同,且第二反射斜面的倾斜方向与第二分光面的倾斜方向相同,因此,近眼光学系统可使影像光束在第一方向上扩张。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但凡依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等效变化与修饰,都仍落在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任一实施例或权利要求的方案无须达成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全部目的或优点或特点。此外,摘要部分和实用新型名称仅是用来辅助专利文档检索的用途,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另外,说明书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用以表示元件的名称,并非用来限制元件数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附图标记说明
10:近眼光学系统
100:第一光波导
110:第一表面
112、112’:连接面
120:第二表面
130:第一分光面
140:第二分光面
150、160、360:凸出微结构
151:第一反射斜面
160’:微凹陷
161、161’:第二反射斜面
200:第二光波导
210:第三表面
220:第四表面
230:凸出结构
231:第三反射斜面
240:第四反射斜面
300:补偿波导
400:投影装置
D:间距
E:投影目标
I、I’、I”、I”’:光束
I1、I1’:第一部分
I2、I2’、I2”、I2”’:第二部分
R、R’:反射层
θ、θ’:夹角。

Claims (22)

1.一种近眼光学系统,用于接收影像光束,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眼光学系统包括:
第一光波导,用于使所述影像光束在第一方向上扩张,且包括:
第一表面;
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
第一分光面,位于所述第一光波导内,且相对于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倾斜设置;
第二分光面,位于所述第一光波导内,且相对于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倾斜设置,其中所述第二分光面的倾斜方向与所述第一分光面的倾斜方向相反,所述第一分光面与所述第二分光面用于接收从所述第一表面入射的所述影像光束,使所述影像光束的第一部分穿透,且反射所述影像光束的第二部分;
多个第一反射斜面,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且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排列,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反射斜面的倾斜方向与所述第一分光面的倾斜方向相同;
多个第二反射斜面,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且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排列,其中所述多个第二反射斜面的倾斜方向与所述第二分光面的倾斜方向相同,所述第一分光面位于所述第二分光面与所述多个第一反射斜面之间,且所述第二分光面位于所述第一分光面与所述多个第二反射斜面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眼光学系统,所述第一分光面与所述第二分光面对所述影像光束的穿透率小于反射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眼光学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分光面与所述第二分光面对所述影像光束的穿透率小于或等于所述影像光束的所述第一部分在投影目标所形成的视角范围与所述影像光束整体在所述投影目标所形成的视角范围的比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眼光学系统,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反射斜面与所述多个第二反射斜面为所述第一表面上的多个凸出微结构的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眼光学系统,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反射斜面与所述多个第二反射斜面为所述第一表面处的多个微凹陷的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近眼光学系统,还包括补偿波导,所述补偿波导配置于所述第一表面上,其中所述补偿波导在面向所述第一光波导的表面处具有多个形状与所述多个微凹陷互补的凸出微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近眼光学系统,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反射斜面与所述多个第二反射斜面上镀有反射层或部分穿透部分反射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眼光学系统,其中所述第一表面、所述多个第一反射斜面及所述多个第二反射斜面上都镀有反射层或部分穿透部分反射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眼光学系统,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反射斜面与所述多个第二反射斜面上都镀有反射层或部分穿透部分反射层。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眼光学系统,还包括第二光波导,用于使所述影像光束在第二方向上扩张,且所述第二光波导包括:
第三表面,其中所述第二表面位于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三表面之间;
第四表面,与所述第三表面相对;
第三反射斜面,相对于所述第三表面与所述第四表面倾斜;以及
多个第四反射斜面,配置于所述第四表面上,且沿着所述第二方向排列,其中从所述第二表面出射的所述影像光束被所述第三反射斜面反射,并接着被所述第三表面与所述第四表面反射而在第二光波导内传递,且所述多个第四反射斜面则将所述影像光束往所述第三表面反射并使所述影像光束从所述第三表面出射而传递至投影目标。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近眼光学系统,其中每一第四反射斜面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每一第一反射斜面的延伸方向,且垂直于每一第二反射斜面的延伸方向。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近眼光学系统,其中每一第一反射斜面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每一第二反射斜面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每一第四反射斜面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近眼光学系统,其中所述多个第四反射斜面之间具有平面区域。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近眼光学系统,其中所述第三反射斜面为所述第四表面的一端处的凸出结构的表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眼光学系统,其中所述影像光束的所述第一部分在投影目标所形成的视角范围部分与所述影像光束的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投影目标所形成的视角范围重叠。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近眼光学系统,其中相邻的第一反射斜面在所述投影目标所形成的视角范围彼此部分重叠,且相邻的第二反射斜面在所述投影目标所形成的视角范围彼此部分重叠。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近眼光学系统,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反射斜面呈非等间距排列,且所述多个第二反射斜面呈非等间距排列。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眼光学系统,还包括一投影装置,用于朝向所述第一表面发出所述影像光束,且使所述影像光束对准所述第一分光面与所述第二分光面。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眼光学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分光面与所述第二分光面是由内嵌于所述第一光波导的部分穿透部分反射膜所形成。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眼光学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分光面与所述第二分光面呈V形。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眼光学系统,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反射斜面之间具有平面区域。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眼光学系统,其中所述多个第二反射斜面之间具有平面区域。
CN202020138586.9U 2019-11-07 2020-01-21 近眼光学系统 Active CN2116533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7/088,508 US11644673B2 (en) 2019-11-07 2020-11-03 Near-eye optical system
JP2020184135A JP2021076839A (ja) 2019-11-07 2020-11-04 ニアアイ光学システム
EP20205930.9A EP3819700A1 (en) 2019-11-07 2020-11-05 Near-eye optical syste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962931811P 2019-11-07 2019-11-07
US62/931,811 2019-11-0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653301U true CN211653301U (zh) 2020-10-09

Family

ID=726828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38586.9U Active CN211653301U (zh) 2019-11-07 2020-01-21 近眼光学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644673B2 (zh)
EP (1) EP3819700A1 (zh)
JP (1) JP2021076839A (zh)
CN (1) CN211653301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14519A (zh) * 2020-08-28 2022-03-01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波导的制作方法以及具有波导的头戴式显示装置
US20220413207A1 (en) * 2021-06-29 2022-12-29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Cascaded eyebox expansion in extended reality image projection devic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L162573A (en) * 2004-06-17 2013-05-30 Lumus Ltd Optical component in a large key conductive substrate
US8189263B1 (en) 2011-04-01 2012-05-29 Google Inc. Image waveguide with mirror arrays
US8665178B1 (en) 2012-03-01 2014-03-04 Google, Inc. Partially-reflective waveguide stack and heads-up display using same
WO2016076153A1 (ja) 2014-11-11 2016-05-1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導光板および虚像表示装置
CN104536138B (zh) 2015-01-25 2017-04-05 上海理湃光晶技术有限公司 带有锯齿夹层结构的平面波导双目光学显示器件
CN108351528A (zh) 2015-11-06 2018-07-31 夏普株式会社 光导以及虚像显示装置
CN106226902A (zh) 2016-07-18 2016-12-14 深圳珑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增强现实显示的交互头戴显示设备
CN108333749A (zh) 2017-01-19 2018-07-27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以及头戴式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819700A1 (en) 2021-05-12
US11644673B2 (en) 2023-05-09
US20210141230A1 (en) 2021-05-13
JP2021076839A (ja) 2021-05-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791224B1 (en) Optical system including light-guide optical element with partially-reflective internal surfaces
US8743464B1 (en) Waveguide with embedded mirrors
CN103718083B (zh) 头戴式显示器和用于头戴式显示器的目镜
US7724443B2 (en) Substrate-guided optical device utilizing thin transparent layer
JP2018116262A (ja) 光学系及びヘッドマウント表示装置
CN110596807B (zh) 波导结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3513424B (zh) 透视显示器件
CN103765294A (zh) 用于头戴式显示器的轻质目镜
US10254899B2 (en) Optical apparatus including non-electric type touch panel
CN110036235B (zh) 具有用于再循环光的外围侧面几何形状的波导
CN110927975A (zh) 一种波导显示系统、增强现实眼镜
CN211653301U (zh) 近眼光学系统
CN104536139A (zh) 一种棱镜耦合的楔形平面波导光学器件
CN111175971A (zh) 一种近眼光学显示系统、增强现实眼镜
CN103513422A (zh) 透视显示器件
CN112649963A (zh) 成像模组和增强现实设备
EP4050401A1 (en) Optical system and mixed reality device
CN114326123B (zh) 一种近眼显示装置
CN116400502A (zh) 光传输结构和头戴显示设备
CN112444969B (zh) 一种大视场双层深度ar波导
CN210666213U (zh) 增强现实光学系统
US10598944B2 (en) Beam expanding structure and optical display module
CN112882229A (zh) 一种增强现实显示系统
CN115980906B (zh) 一种几何光波导耦合装置和近眼显示设备
CN219349182U (zh) 一种光波导和近眼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