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50125U - 一种手电筒透镜模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手电筒透镜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650125U
CN211650125U CN201922215816.7U CN201922215816U CN211650125U CN 211650125 U CN211650125 U CN 211650125U CN 201922215816 U CN201922215816 U CN 201922215816U CN 211650125 U CN211650125 U CN 2116501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ight
light source
lens module
high 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21581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广洲
周述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olei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Zhongshan Aole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Olight eCommerc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Olight eCommerc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Olight eCommerc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21581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6501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6501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6501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透镜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手电筒透镜模组,包括透镜模组主体、近光透镜和远光透镜,所述近光透镜与所述远光透镜集成在所述透镜模组主体的同一平面上并成为一体式结构;所述远光透镜设于所述透镜模组主体的中心,所述近光透镜环绕所述远光透镜设置;所述远光透镜与所述近光透镜面向光源的一侧为入射面,与所述入射面对立的为出光面。本实用新型中手电筒透镜模组的效果为近光光斑均匀以及远光照射距离足够远,光能全部有效利用,提高了光通量,降低了光的损失,减少浪费。

Description

一种手电筒透镜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透镜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近光光斑均匀、远光照射距离足够远的手电筒透镜模组。
背景技术
常见大型手电,均采用光杯,外周一圈小光杯做近光,中间用一个大光杯做远光,近光都需要晒橘皮,确保近光柔和,光斑均匀,由于晒了橘皮纹,光通量损失严重,远光光杯大,高度高,外形头部很长,单使用远光时,射程不够远;现有大型手电,近光光斑不均,光通量损失严重,远光照射距离不够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近光光斑均匀以及远光照射距离足够远的手电筒透镜模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手电筒透镜模组,包括透镜模组主体、近光透镜和远光透镜,所述近光透镜与所述远光透镜集成在所述透镜模组主体的同一平面上并成为一体式结构;所述远光透镜设于所述透镜模组主体的中心,所述近光透镜环绕所述远光透镜设置;所述远光透镜与所述近光透镜面向光源的一侧为入射面,与所述入射面对立的为出光面。
进一步的,所述远光透镜是一个准直透镜。
进一步的,所述近光透镜为TIR透镜。
进一步的,所述近光透镜处于所述入射面的部分设置为凸出部,所述凸出部上设有近光光源插接槽。
进一步的,所述近光透镜的数量设置为围绕所述远光透镜环形阵列分布的8-20个。
进一步的,所述近光透镜的数量设置为12个。
进一步的,所述光源包括近光光源与远光光源,所述远光光源设置在所述远光透镜的入射面的一侧,所述近光光源固定设置在所述近光光源插接槽中。
进一步的,所述远光光源采用激光光源。
进一步的,光线从所述远光透镜的入射面射入,折射后再由远光透镜的出光面折射射出,每条光线变成准直往前照射,形成了一束光,光束角为1.8度。
进一步的,光线从所述近光光源插接槽射入所述近光透镜的反射面,光束反射出去的光束角为15-60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手电筒透镜模组,包括透镜模组主体、近光透镜和远光透镜,所述近光透镜与所述远光透镜集成在所述透镜模组主体的同一平面上并成为一体式结构;所述远光透镜设于所述透镜模组主体的中心,所述近光透镜环绕所述远光透镜设置;所述远光透镜与所述近光透镜面向光源的一侧为入射面,与所述入射面对立的为出光面。经过此手电筒透镜模组的光线的特点为近光光斑均匀以及远光照射距离足够远,远近光混合使用时,比如在搜索中,求救场景下,远近兼用,近光用于近处照明,提升后的远射光光束,在更远的距离下,更能快速准确的引起搜索人员的注意,提高搜索救援的效率和成功率,增加了客户使用的体验。
手电筒透镜模组中的远光透镜是一个准直透镜,折射后再由远光透镜2的出光面折射射出,每条光线变成准直往前照射,有助于进一步增大远光光源能够照亮的距离。
手电筒透镜模组中的近光透镜为TIR透镜,由于TIR透镜可以实现全反射,无需晒纹,光源发出的光线,可以全部通过TIR透镜的反射面全部反射出去,光能全部有效利用,提高了光通量,降低了光损失,减少浪费。
手电筒透镜模组中近光透镜的数量设置为围绕所述远光透镜环形阵列分布的8-20个,可以较好地保证近光光源的亮度以及近光光斑的效果。
手电筒透镜模组中近光透镜处于所述入射面的部分设置为凸出部,所述凸出部上设有近光光源插接槽,近光光源插接槽能够方便近光光源的安装。
手电筒透镜模组中远光光源采用激光光源,激光光源发射角度小功率大,有助于增强照明效果。
光线从所述远光透镜的入射面射入,折射后再由远光透镜的出光面折射射出,每条光线变成准直往前照射,形成了一束光,光束角为1.8度,由于光束角极小,光强强度增加,有助于增强照明的效果。
光线从所述近光光源插接槽射入所述近光透镜的反射面,光束反射出去的光束角为15-60度,在此角度区间内能形成较好的近光光斑效果,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使得近光光斑更加均匀。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手电筒透镜模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近光光路原理图;
附图3是远光光路原理图;
附图4是远近光混合光路的原理图。
图中标识:1-远光光源、2-远光透镜、3-近光透镜、301-凸出部、302-近光光源插接槽、4-透镜模组主体、5-近光光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考附图1至图 4所示,一种手电筒透镜模组,包括透镜模组主体4、近光透镜3和远光透镜2,所述近光透镜3与所述远光透镜2集成在所述透镜模组主体4的同一平面上并成为一体式结构;所述远光透镜2设于所述透镜模组主体4的中心,所述近光透镜3环绕所述远光透镜2设置;所述远光透镜2与所述近光透镜3面向光源的一侧为入射面,与所述入射面对立的为出光面。
实施例中,所述近光透镜3为TIR透镜,其数量设置为围绕所述远光透镜2环形阵列分布的8-20个,优选的为12个。
参考附图1和图2、图3所示,实施例中,光源包括近光光源5和远光光源1,所述近光透镜3处于所述入射面的部分设置为凸出部301,所述凸出部301上设有近光光源插接槽302,近光光源5固定设置在所述近光光源插接槽302中。光线从所述近光光源插接槽302射入所述近光透镜3的反射面,光束反射出去的光束角为15-60度,优选的为25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近光光源5可以采用LED灯。
参考附图1和图2所示,实施例中,整个透镜模组主体4外形直径66毫米,对于近光透镜3,由传统的光杯设计成直径14毫米TIR透镜,由于TIR透镜可以实现全反射,无需晒纹,光源发出的光线,可以全部通过TIR透镜的反射面全部反射出去,光能全部有效利用,提高了光通量,降低了光的损失,减少浪费,近光透镜3的反射面经过光学设计,单个反射出去的光束角为25度,由于是环形阵列了12个透镜,近光12个光源一起发光,12束光线同时往前发射,在前方互相交汇,最终形混合而成一个大光斑,光斑更加均匀柔和。
参考附图1和图3所示,实施例中,所述远光光源1设置在所述远光透镜2的入射面的一侧,所述远光光源1采用激光光源,白激光光源发射角度小功率大,优选的采用白激光光源。实施例中,所述远光透镜2是一个准直透镜,采用准直凸透镜,所述准直透镜两侧的曲线经过光学设计,为非对称非球面曲面,整个曲面各个位置的折射率不一样。
使用时,远光光源1射入所述远光透镜2的入射面折射后再由远光透镜2的出光面折射射出,每条光线变成准直往前照射,形成了一束光。从所述白激光光源发出的光线从远光透镜2的入射面射入,折射后再由远光透镜2的出光面折射射出,每条光线变成准直往前照射,形成了一束光,光束角为1.8度。由于光束角极小,光强强度增加,照射距离为5米时,光斑直径约0.22米,光杯开口35毫米,射程约在660米,而采用激光光源加准直透镜(35毫米)后的射程提高到约1350米,远射能力提高一倍,更适合远距照射,照射目标更准确,有效的照射到目标物。
参考附图4所示,实施例中,所述远光光源1与近光光源5发射出的光线经过手电筒透镜模组后,经过近光透镜2的12束光线同时往前发射,在前方互相交汇,最终形混合而成一个大光斑,来照亮较近的视觉区;而远光光源1射入所述远光透镜2的入射面折射后再由远光透镜2的出光面折射射出,每条光线变成准直往前照射,形成了一束光来照亮较远的视觉区,手电筒透镜模组兼顾远距离和近距离的照明视觉区,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优选的具体方式之一,本领域的技术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的通常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手电筒透镜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透镜模组主体(4)、近光透镜(3)和远光透镜(2),所述近光透镜(3)与所述远光透镜(2)集成在所述透镜模组主体(4)的同一平面上并成为一体式结构;所述远光透镜(2)设于所述透镜模组主体(4)的中心,所述近光透镜(3)环绕所述远光透镜(2)设置;所述远光透镜(2)与所述近光透镜(3)面向光源的一侧为入射面,与所述入射面对立的为出光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电筒透镜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远光透镜(2)是一个准直透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电筒透镜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近光透镜(3)为TIR透镜。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手电筒透镜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近光透镜(3)处于所述入射面的部分设置为凸出部(301),所述凸出部(301)上设有近光光源插接槽(30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手电筒透镜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近光透镜(3)的数量设置为围绕所述远光透镜(2)环形阵列分布的8-20个。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手电筒透镜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近光透镜(3)的数量设置为12个。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手电筒透镜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包括近光光源(5)与远光光源(1),所述远光光源(1)设置在所述远光透镜(2)的入射面的一侧,所述近光光源(5)固定设置在所述近光光源插接槽(302)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手电筒透镜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远光光源(1)采用激光光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电筒透镜模组,其特征在于,光线从所述远光透镜(2)的入射面射入,折射后再由远光透镜(2)的出光面折射射出,每条光线变成准直往前照射,形成了一束光,光束角为1.8度。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手电筒透镜模组,其特征在于,光线从所述近光光源插接槽(302)射入所述近光透镜(3)的反射面,光束反射出去的光束角为15-60度。
CN201922215816.7U 2019-12-12 2019-12-12 一种手电筒透镜模组 Active CN2116501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15816.7U CN211650125U (zh) 2019-12-12 2019-12-12 一种手电筒透镜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15816.7U CN211650125U (zh) 2019-12-12 2019-12-12 一种手电筒透镜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650125U true CN211650125U (zh) 2020-10-09

Family

ID=726956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215816.7U Active CN211650125U (zh) 2019-12-12 2019-12-12 一种手电筒透镜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65012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276076B1 (en) Light emitting unit with lens
CN204187529U (zh) 可达到最大集光效果的照明装置
US9534766B2 (en) Lighting units having light-diffusing optical fiber
US20050111220A1 (en) Composite reflecting surface for linear LED array
US8011803B2 (en) LED automotive fog lamp
CN101529158A (zh) 照明装置
CA2776733A1 (en) Lens for asymmetrical light beam generation
EP3273144B1 (en) Led spotlight
CN107023796B (zh) 准直透镜和汽车用光学模组
CN104676476A (zh) 透镜组件及应用该透镜组件的led灯具
CN103644487A (zh) 一种基于自由曲面透镜的led跑道中线灯光学系统
CN107504421A (zh) 车辆用发光机构
CN112752925B (zh) 车灯光学元件、车灯模组、车辆前照灯及车辆
CN211650125U (zh) 一种手电筒透镜模组
CN104075237B (zh) 光学系统及具有该光学系统的照明装置
CN102901045A (zh) 用于大功率led光源的菲涅尔透镜
CN105156990B (zh) Led路灯透镜单元、模组及具有该led路灯透镜模组的路灯
CN202835182U (zh) 用于大功率led光源的菲涅尔透镜
CN203363991U (zh) 一种led二次光学透镜
CN210166611U (zh) 可使光斑产生截止线的直反光杯
CN104295967A (zh) Led多面发光平面光源
CN217209199U (zh) 一种走廊通道用高棚灯具的照明透镜
CN212986801U (zh) 一种照明装置及灯具
RU2317612C1 (ru) Светодиод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CN216307688U (zh) 导光结构、发光组件、发光装置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Building 2, Cuiheng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No. 21 Beichen Road, Cuiheng New District, Zhong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28400, 604

Patentee after: Aolei Technology Group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Room 527, Unit 1, Building 2, Qian'an Garden, No. 18 Cuicheng Road, Cuiheng New District, Nanlang Street, Zhong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28400

Patentee before: Zhongshan Aolei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Address after: Room 527, Unit 1, Building 2, Qian'an Garden, No. 18 Cuicheng Road, Cuiheng New District, Nanlang Street, Zhong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28400

Patentee after: Zhongshan Aolei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518000 A2 fifth floor, Fuhai information port, Qiaotou community, Fuhai street, Shenzhen, Guangdong, Baoan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Olight E-Commerce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