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20078U - 一种生物生态一体化曝气浮岛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生物生态一体化曝气浮岛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620078U
CN211620078U CN201921991905.4U CN201921991905U CN211620078U CN 211620078 U CN211620078 U CN 211620078U CN 201921991905 U CN201921991905 U CN 201921991905U CN 211620078 U CN211620078 U CN 2116200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eration
plant
floating
membrane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99190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北洋
付岩峰
王正平
韩买良
才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dian Water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dian Water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dian Water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dian Water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99190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6200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6200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6200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生物生态一体化曝气浮岛装置,包括曝气植物区和生物填料区,生物填料区位于曝气植物区的一侧;曝气植物区包括植物模块组件和位于植物模块组件下方的膜曝气组件;生物填料区包括由定植浮板拼接而成的浮植装置和生物填料模块,定植浮板设置于生物填料模块的上方。利用植物模块组件和膜曝气组件结合的曝气植物区,实现氧气梯级利用,可实现有效净化区域水体。

Description

一种生物生态一体化曝气浮岛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物生态一体化曝气浮岛装置,属于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技术领域,可应用于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水环境综合治理领域,对纳污坑塘、封闭水域污水处理效果更佳。
背景技术
地表水体污染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持续进行,特别是城市河湖水污染问题愈发严重,因此急需高效的水环境治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生态浮岛技术由植物、浮载体、基质等构成,作为一种植物景观效果好、成本低、易维护的水生态治理技术被广泛采用,但传统型的生态浮岛对重富营养化污染水体的治理效果不佳,主要依赖植物根系吸收来去除污染物,效率不高。从而加强生态浮岛技术的净水能力研究成为水污染治理技术和生态修复工程领域的热点和难点。目前传统生态浮岛在构建时框体多采用PVC管、不锈钢管、木材、毛竹、特殊发泡聚苯乙烯等材料,而将陶粒、蛭石、膨胀珍珠岩、多孔陶瓷、浮石等作为载体或基质,类型组合各异,但局限于简单的松散组合,系统稳定性较差,注重利用水上空间,但对水下系统的构建不多,导致水下空间利用不足,净水能力不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净化区域水体的生物生态一体化曝气浮岛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生物生态一体化曝气浮岛装置,包括曝气植物区和生物填料区,生物填料区位于曝气植物区的一侧;曝气植物区包括植物模块组件和位于植物模块组件下方的膜曝气组件;生物填料区包括由定植浮板拼接而成的浮植装置和生物填料模块,所述定植浮板设置于生物填料模块的上方。
前述的这种生物生态一体化曝气浮岛装置中,所述植物模块组件包括植物定植网装置、内衬筛网、挺水植物和基质,所述挺水植物和基质置于内衬筛网内,内衬筛网设置于所述定植网装置内,所述挺水植物的茎叶位于水面上方,挺水植物的根系和根茎位于水面的下方。挺水植物的根系和置于内衬筛网内的基质可作为微生物膜的附着载体;置于定植网装置的内衬筛网可使挺水植物的根系顺利萌出,同时能够用于防止基质渗漏。在植物模块组件的内衬筛网内放置挺水植物能够丰富放置有本实用新型浮岛装置水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在该水区域内形成立体食物链系统,实现模曝气组件和植物模块组件之间的协同作用。
前述的这种生物生态一体化曝气浮岛装置中,所述生物填料模块包括介质载体架和置于介质载体架上的纤维介质;介质载体架本体为轻质高分子材料,强度满足载荷要求;纤维介质为纵横交叉的编织物,纤维介质的顶部为混合编织并悬挂于介质载体架上。采用顶部为混合编织的纤维介质能够解决传统悬挂式纤维介质的中心绳脱出的问题。
前述的这种生物生态一体化曝气浮岛装置中,所述浮植装置由多块可浮于水面的定植浮板拼接而成;浮植装置为长方形盘状结构或正方形盘状或圆形盘状结构。所述浮植装置为可浮在水面上且可盛放小型植物的装置。浮植装置的结构形状可根据实际工程需要自由拼接,如拼接成长方形盘状、正方形盘状或圆形盘状结构。通过连接件穿过设置在定植浮板侧壁上的孔将相邻的两个定植浮板连接起来,所述连接件可以是钢丝或者防水绳子。
前述的这种生物生态一体化曝气浮岛装置中,所述膜曝气组件包括中空纤维透氧膜,膜曝气组件的表面附着有微生物膜,中空纤维透氧膜为附着生长在膜曝气组件表面的微生物膜供氧。通过膜曝气组件产生的气体会自下向上逸出水面,气体自下而上逸出的过程中可以被附着在挺水植物根系和基质上的微生物膜充分利用,从而促进挺水植物根系的生长,及促进附着在挺水植物根系上微生物膜的新陈代谢。由于微生物膜内氧气与水中的污染物反向传质,水中的污染物由外向内进入微生物膜,并被形成微生物膜的微生物分解,因而形成水中污染物被维生物膜吸附和分解的现象。本实用新型通过中空纤维透氧膜为微生物膜供氧,能够促进微生物分解水中污染物,促进微生物分解效率、提高水体净化效率。
前述的这种生物生态一体化曝气浮岛装置中,所述中空纤维透氧膜包括最内层的好氧层、位于最外层的流动水层、兼氧层和厌氧层,所述兼氧层位于好氧层和流动水层之间,所述厌氧层位于兼氧层和流动水层之间。在好氧层内会发生氧化分解反应、硝化反应;在兼氧层内会发生硝化和亚硝化、和反硝化。在厌氧层内会发生水解酸化和厌氧消化反应。
氧化分解反应是利用氧化作用来分解水中的有机物,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硝化反应是指在好氧条件下,通过亚硝酸盐菌和硝酸盐菌的作用,将氨氮氧化成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
反硝化反应是指在缺氧条件下,由于兼性脱氮菌(反硝化菌)的作用,将NO2-和NO3-还原成N2的过程。本实用新型通过结合硝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实现氮的去除。
在发生反硝化反应前,在厌氧层内会先发生水解酸化反应。水解是指有机物进入微生物细胞前、在胞外进行的生物化学反应,微生物通过释放胞外自由酶或连接在细胞外壁上的固定酶来完成生物催化反应;而酸化是一类典型的发酵过程,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主要是各种有机酸。兼性厌氧和厌氧微生物群体将有机物转化为甲烷和二氧化碳的过程称为厌氧消化。
前述的一种生物生态一体化曝气浮岛装置中,所述生物填料模块包括介质载体架和填充于介质载体架内的纤维介质;填充于介质载体架内纤维介质的含量为30%~50%。
纤维介质可采用聚丙烯纤维,采用细丝纤维束(单根纤维头发丝粗细)进行编织(采用如同编织毛衣或者麻袋一样的方式编织成片),若介质载体架内的纤维介质填充密度过高(如含量高于50%),长时间运行的情况下会出现结团的现象,进而导致形成厌氧区域,反而会有影响水质的问题;若填充密度过低(含量低于30%),作用效果有限,也无法达到强化净化水质的目的。
前述的一种生物生态一体化曝气浮岛装置中,还包括第一曝气风机、曝气器、浮筒和风机供电装置,第一曝气风机设置于浮筒的一侧,第一曝气风机与风机供电装置连接,风机供电装置设置于浮筒上,曝气器和所述膜曝气组件均与第一曝气风机连接,曝气器设置于所述生物填料区的下方。
前述的一种生物生态一体化曝气浮岛装置中,还包括第一曝气风机、曝气器、第二曝气风机,浮筒和风机供电装置,第一曝气风机设置于浮筒的一侧,第一曝气风机与风机供电装置连接,风机供电装置设置于浮筒上,曝气器和第二曝气风机连接,所述膜曝气组件与第一曝气风机连接,所述曝气器设置于所述生物填料区的下方。
前述的一种生物生态一体化曝气浮岛装置中,包括m个曝气植物区和n个生物填料区,所述m个曝气植物区和n个生物填料区为间隔排列设置,m和n均为正整数;所述浮筒的个数至少为2个,所述生物生态一体化曝气浮岛装置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浮筒。间隔排列设置的多个曝气植物区和多个生物填料区能够进一步提高水体净化效率,并具有较佳的景观效果。
本实用新型装置安装时,首先在平坦生产场地架设浮岛骨架,拼接植物定植浮板、交替布置曝气植物区和生物填料区的骨架、定植浮板并固定,然后在骨架两端安装浮筒,然后依次安置植物模块组件、安装膜曝气组件、安装生物填料模块、连接曝气管线、安装第一曝气风机和/或第二曝气风机及曝气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可以直接设置在水体中,通过模块化布置,施工简便,不影响行船和排洪。利用植物模块组件和膜曝气组件结合的曝气植物区,实现氧气梯级利用,可实现有效净化区域水体。此外还具有以下优点:
长效治理:一次性安装,长效治理,水质持续提升,修复生态系统,最终形成自净能力。
生态治理:培养驯化本土微生物,不添加任何药剂,不引入新菌种,降低生态风险。
兼容性好:布置方式灵活,可集成其它技术进行综合治理。
经济性好:微动力曝气,运维简单,使用成本低。
抗负荷冲击性好:微生物膜在中空纤维透氧膜、纤维介质及挺水植物根系上均可附着生长,不因水体流动而损失,抗初期雨水污染等负荷冲击性能好。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剖面图;
图3是图1中C-C剖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定植浮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曝气植物区,101-植物模块组件,102-膜曝气组件,2-生物填料区,201-定植浮板,202-生物填料模块,2021-介质载体架,3-浮植装置,4-第一曝气风机,5-曝气器,6-第二曝气风机,7-浮筒,8-风机供电装置,1011-植物定植网装置,1012-内衬筛网,1013-挺水植物,9-曝气管线,10-孔。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一种生物生态一体化曝气浮岛装置,包括曝气植物区1和生物填料区2,生物填料区2位于曝气植物区1的一侧;曝气植物区1包括植物模块组件101和位于植物模块组件101下方的膜曝气组件102;生物填料区2包括由定植浮板201拼接而成的浮植装置3和生物填料模块202,定植浮板201设置于生物填料模块202的上方。具体的,植物模块组件101包括植物定植网装置1011、内衬筛网1012、挺水植物1013和基质,基质采用分层装填的沸石、轮胎颗粒、高岭土、无烟煤和陶粒,分层装填而成的基质需要考虑各基质层的类型和配比。挺水植物1013和基质置于内衬筛网1012内,内衬筛网1012设置于定植网装置1011内,挺水植物1013的茎叶位于水面上方,挺水植物的根系和根茎位于水面的下方。具体的,生物填料模块202包括介质载体架2021和置于介质载体架2021上的纤维介质;为满足强度载荷要求湿重200kg,介质载体架2021本体采用了轻质高分子材料;纤维介质为纵横交叉的编织物,纤维介质的顶部为混合编织并悬挂于介质载体架2021上。具体的,浮植装置3由多块可浮于水面的定植浮板201拼接而成;浮植装置3为长方形盘状结构。进一步的,膜曝气组件102包括中空纤维透氧膜,膜曝气组件102的表面附着有微生物膜,中空纤维透氧膜为附着生长在膜曝气组件102表面的微生物膜供氧。具体的,中空纤维透氧膜包括最内层的好氧层、位于最外层的流动水层、兼氧层和厌氧层,兼氧层位于好氧层和流动水层之间,厌氧层位于兼氧层和流动水层之间。具体的,生物填料模块202包括介质载体架2021和填充于介质载体架2021内的纤维介质;填充于介质载体架2021内纤维介质的含量为30%。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曝气风机4、曝气器5、第二曝气风机6,浮筒7和风机供电装置8,第一曝气风机4设置于浮筒7的一侧,第一曝气风机4与风机供电装置8连接,风机供电装置8设置于浮筒7上,曝气器5和第二曝气风机6连接,膜曝气组件102与第一曝气风机4连接,曝气器5设置于生物填料区2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一种生物生态一体化曝气浮岛装置,包括3个曝气植物区1和4个生物填料区2,4个曝气植物区1和4个生物填料区2之间为间隔排列设置;浮筒7的个数为2个,生物生态一体化曝气浮岛装置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浮筒7;曝气植物区1包括植物模块组件101和位于植物模块组件101下方的膜曝气组件102;生物填料区2包括由定植浮板201拼接而成的浮植装置3和生物填料模块202,定植浮板201设置于生物填料模块202的上方。具体的,植物模块组件101包括植物定植网装置1011、内衬筛网1012、挺水植物1013和基质,基质采用分层装填的沸石、轮胎颗粒、高岭土、无烟煤和陶粒,分层装填而成的基质需要考虑各基质层的类型和配比。挺水植物1013和基质置于内衬筛网1012内,内衬筛网1012设置于定植网装置1011内,挺水植物1013的茎叶位于水面上方,挺水植物的根系和根茎位于水面的下方。具体的,生物填料模块202包括介质载体架2021和置于介质载体架2021上的纤维介质;介质载体架2021本体为采用合成树脂为基体的轻质高分子材料。纤维介质为纵横交叉的编织物,纤维介质的顶部为混合编织并悬挂于介质载体架2021上。具体的,浮植装置3由多块可浮于水面的定植浮板201拼接而成;浮植装置3为正方形盘状或圆形盘状结构。进一步的,膜曝气组件102包括中空纤维透氧膜,膜曝气组件102的表面附着有微生物膜,中空纤维透氧膜为附着生长在膜曝气组件102表面的微生物膜供氧。具体的,中空纤维透氧膜包括最内层的好氧层、位于最外层的流动水层、兼氧层和厌氧层,兼氧层位于好氧层和流动水层之间,厌氧层位于兼氧层和流动水层之间。具体的,生物填料模块202包括介质载体架2021和填充于介质载体架2021内的纤维介质;填充于介质载体架2021内纤维介质的含量为50%。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曝气风机4、曝气器5、第二曝气风机6,浮筒7和风机供电装置8,第一曝气风机4设置于浮筒7的一侧,第一曝气风机4与风机供电装置8连接,风机供电装置8设置于浮筒7上,曝气器5和第二曝气风机6连接,膜曝气组件102通过曝气管线9与第一曝气风机4连接,曝气器5设置于生物填料区2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一种生物生态一体化曝气浮岛装置,包括3个曝气植物区1和3个生物填料区2,3个曝气植物区1和3个生物填料区2为间隔排列设置;浮筒7的个数为2个,生物生态一体化曝气浮岛装置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浮筒7;曝气植物区1包括植物模块组件101和位于植物模块组件101下方的膜曝气组件102;生物填料区2包括由定植浮板201拼接而成的浮植装置3和生物填料模块202,定植浮板201设置于生物填料模块202的上方。具体的,植物模块组件101包括植物定植网装置1011、内衬筛网1012、挺水植物1013和基质,基质采用分层装填的沸石、轮胎颗粒、高岭土、无烟煤和陶粒,分层装填而成的基质需要考虑各基质层的类型和配比。挺水植物1013和基质置于内衬筛网1012内,内衬筛网1012设置于定植网装置1011内,挺水植物1013的茎叶位于水面上方,挺水植物的根系和根茎位于水面的下方。具体的,生物填料模块202包括介质载体架2021和置于介质载体架2021上的纤维介质;为满足强度载荷要求湿重200kg,介质载体架2021本体为以合成树脂为基体的轻质高分子材料;纤维介质为纵横交叉的编织物,纤维介质的顶部为混合编织并悬挂于介质载体架2021上,其中混合编织是把纤维介质直接编织到介质载体架2021上,而无需借助挂钩等作为中介物进行悬挂,使得生物填料模块202整体更加轻便,美观,使得纤维介质更加牢固的结合于介质载体架2021上。具体的,浮植装置3由多块可浮于水面的定植浮板201拼接而成;浮植装置3为长方形盘状结构。进一步的,膜曝气组件102包括中空纤维透氧膜,膜曝气组件102的表面附着有微生物膜,中空纤维透氧膜为附着生长在膜曝气组件102表面的微生物膜供氧。具体的,中空纤维透氧膜包括最内层的好氧层、位于最外层的流动水层、兼氧层和厌氧层,兼氧层位于好氧层和流动水层之间,厌氧层位于兼氧层和流动水层之间。具体的,生物填料模块202包括介质载体架2021和填充于介质载体架2021内的纤维介质;填充于介质载体架2021内纤维介质的含量为35%。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曝气风机4、曝气器5、第二曝气风机6,浮筒7和风机供电装置8,第一曝气风机4设置于浮筒7的一侧,第一曝气风机4与风机供电装置8连接,风机供电装置8设置于浮筒7上,曝气器5和第二曝气风机6连接,膜曝气组件102与第一曝气风机4连接,曝气器5设置于生物填料区2的下方。风机供电装置可采用分布式光伏发电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一种生物生态一体化曝气浮岛装置,包括曝气植物区1和生物填料区2,生物填料区2位于曝气植物区1的一侧;曝气植物区1包括植物模块组件101和位于植物模块组件101下方的膜曝气组件102;生物填料区2包括由定植浮板201拼接而成的浮植装置3和生物填料模块202,定植浮板201设置于生物填料模块202的上方。具体的,植物模块组件101包括植物定植网装置1011、内衬筛网1012、挺水植物1013和基质,基质采用分层装填的沸石、轮胎颗粒、高岭土、无烟煤和陶粒,分层装填而成的基质需要考虑各基质层的类型和配比。挺水植物1013和基质置于内衬筛网1012内,内衬筛网1012设置于定植网装置1011内,挺水植物1013的茎叶位于水面上方,挺水植物的根系和根茎位于水面的下方。具体的,生物填料模块202包括介质载体架2021和置于介质载体架2021上的纤维介质;为满足强度载荷要求湿重200kg,介质载体架2021本体为以合成树脂为基体的轻质高分子材料,强度满足载荷要求;纤维介质为纵横交叉的编织物,纤维介质的顶部为混合编织并悬挂于介质载体架2021上。具体的,浮植装置3由多块可浮于水面的定植浮板201拼接而成;浮植装置3为长方形盘状结构。进一步的,膜曝气组件102包括中空纤维透氧膜,膜曝气组件102的表面附着有微生物膜,中空纤维透氧膜为附着生长在膜曝气组件102表面的微生物膜供氧。具体的,中空纤维透氧膜包括最内层的好氧层、位于最外层的流动水层、兼氧层和厌氧层,兼氧层位于好氧层和流动水层之间,厌氧层位于兼氧层和流动水层之间。具体的,生物填料模块202包括介质载体架2021和填充于介质载体架2021内的纤维介质;填充于介质载体架2021内纤维介质的含量为40%。风机供电装置为分布式光伏发电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5:一种生物生态一体化曝气浮岛装置,包括曝气植物区1和生物填料区2,生物填料区2位于曝气植物区1的一侧;曝气植物区1包括植物模块组件101和位于植物模块组件101下方的膜曝气组件102;生物填料区2包括由定植浮板201拼接而成的浮植装置3和生物填料模块202,定植浮板201设置于生物填料模块202的上方。具体的,植物模块组件101包括植物定植网装置1011、内衬筛网1012、挺水植物1013和基质,基质采用分层装填的沸石、轮胎颗粒、高岭土、无烟煤和陶粒,分层装填而成的基质需要考虑各基质层的类型和配比。挺水植物1013和基质置于内衬筛网1012内,内衬筛网1012设置于定植网装置1011内,挺水植物1013的茎叶位于水面上方,挺水植物的根系和根茎位于水面的下方。具体的,生物填料模块202包括介质载体架2021和置于介质载体架2021上的纤维介质;为满足强度载荷要求湿重200kg,介质载体架2021本体为以合成树脂为基体的轻质高分子材料,强度满足载荷要求;纤维介质为纵横交叉的编织物,纤维介质的顶部为混合编织并悬挂于介质载体架2021上。具体的,浮植装置3由多块可浮于水面的定植浮板201拼接而成;浮植装置3为长方形盘状结构。进一步的,膜曝气组件102包括中空纤维透氧膜,膜曝气组件102的表面附着有微生物膜,中空纤维透氧膜为附着生长在膜曝气组件102表面的微生物膜供氧。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6:一种生物生态一体化曝气浮岛装置,包括曝气植物区1和生物填料区2,生物填料区2位于曝气植物区1的一侧;曝气植物区1包括植物模块组件101和位于植物模块组件101下方的膜曝气组件102;生物填料区2包括由多个定植浮板201拼接而成的浮植装置3和生物填料模块202,定植浮板201设置于生物填料模块202的上方。具体的,植物模块组件101包括植物定植网装置1011、内衬筛网1012、挺水植物1013和基质,基质采用分层装填的沸石、轮胎颗粒、高岭土、无烟煤和陶粒,分层装填而成的基质需要考虑各基质层的类型和配比。挺水植物1013和基质置于内衬筛网1012内,内衬筛网1012设置于定植网装置1011内,挺水植物1013的茎叶位于水面上方,挺水植物的根系和根茎位于水面的下方,本例子中,通过连接件穿过设置在定植浮板201侧壁上的孔10将相邻的两个定植浮板201连接起来,所述连接件可以是钢丝或者绳子。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7:一种生物生态一体化曝气浮岛装置,包括曝气植物区1和生物填料区2,生物填料区2位于曝气植物区1的一侧;曝气植物区1包括植物模块组件101和位于植物模块组件101下方的膜曝气组件102;生物填料区2包括由定植浮板201拼接而成的浮植装置3和生物填料模块202,定植浮板201设置于生物填料模块202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利用生物膜法技术,在河道内布置生物生态一体化曝气浮岛装置,主要功能层是附着在膜曝气组件102表面的微生物膜。微生物膜由微生物及胞外多聚物组成,包含细菌、真藻类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等。微生物膜具有特殊的层结构、复杂群落以及较长的食物链,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作为营养物质为微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所摄取,污水得到净化,微生物自身也得到繁衍增殖,而且附着在膜曝气组件102表面的微生物膜内部微生物种类多且结构复杂,该微生物膜可有效降低水流剪切力和有毒害物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使其对水体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因此污泥停留时间更长,利于生长世代时间长、繁殖速度慢的微生物生长富集,强化了脱氮除磷能力;高等生物生存繁衍,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通常以微生物为食,从而可有效控制膜厚度,降低污泥产率。膜曝气组件102既作为曝气装置,又可充当微生物膜的附着载体,附着微生物膜内污染物与氧气反向传质,充分利用溶氧梯度提高污染物处理效率。

Claims (10)

1.一种生物生态一体化曝气浮岛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曝气植物区(1)和生物填料区(2),生物填料区(2)位于曝气植物区(1)的一侧;所述曝气植物区(1)包括植物模块组件(101)和位于植物模块组件(101)下方的膜曝气组件(102);生物填料区(2)包括由定植浮板(201)拼接而成的浮植装置(3)和生物填料模块(202),所述定植浮板(201)设置于生物填料模块(202)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生态一体化曝气浮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模块组件(101)包括植物定植网装置(1011)、内衬筛网(1012)、挺水植物(1013)和基质,所述挺水植物(1013)和基质置于内衬筛网(1012)内,内衬筛网(1012)设置于所述定植网装置(1011)内,所述挺水植物(1013)的茎叶位于水面上方,所述挺水植物的根系和根茎位于水面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生态一体化曝气浮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填料模块(202)包括介质载体架(2021)和置于介质载体架(2021)上的纤维介质;介质载体架(2021)本体为轻质高分子材料;纤维介质为纵横交叉的编织物,纤维介质的顶部为混合编织并悬挂于介质载体架(2021)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生态一体化曝气浮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植装置(3)由多块可浮于水面的定植浮板(201)拼接而成;浮植装置(3)为长方形盘状结构或正方形盘状或圆形盘状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生态一体化曝气浮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膜曝气组件(102)包括中空纤维透氧膜,膜曝气组件(102)的表面附着有微生物膜,中空纤维透氧膜为附着生长在膜曝气组件(102)表面的微生物膜供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生物生态一体化曝气浮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纤维透氧膜包括最内层的好氧层、位于最外层的流动水层、兼氧层和厌氧层,所述兼氧层位于好氧层和流动水层之间,所述厌氧层位于兼氧层和流动水层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生物生态一体化曝气浮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填料模块(202)包括介质载体架(2021)和填充于介质载体架(2021)内的纤维介质;填充于介质载体架(2021)内纤维介质的含量为30%~50%。
8.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一种生物生态一体化曝气浮岛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曝气风机(4)、曝气器(5)、浮筒(7)和风机供电装置(8),第一曝气风机(4)设置于浮筒(7)的一侧,第一曝气风机(4)与风机供电装置(8)连接,风机供电装置(8)设置于浮筒(7)上,曝气器(5)和所述膜曝气组件(102)均与第一曝气风机(4)连接,曝气器(5)设置于所述生物填料区(2)的下方。
9.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一种生物生态一体化曝气浮岛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曝气风机(4)、曝气器(5)、第二曝气风机(6),浮筒(7)和风机供电装置(8),第一曝气风机(4)设置于浮筒(7)的一侧,第一曝气风机(4)与风机供电装置(8)连接,风机供电装置(8)设置于浮筒(7)上,曝气器(5)和第二曝气风机(6)连接,所述膜曝气组件(102)与第一曝气风机(4)连接,所述曝气器(5)设置于所述生物填料区(2)的下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生物生态一体化曝气浮岛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m个曝气植物区(1)和n个生物填料区(2),所述m个曝气植物区(1)和n个生物填料区(2)为间隔排列设置,m和n均为正整数;所述浮筒(7)的个数至少为2个,所述生物生态一体化曝气浮岛装置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浮筒(7)。
CN201921991905.4U 2019-11-18 2019-11-18 一种生物生态一体化曝气浮岛装置 Active CN2116200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91905.4U CN211620078U (zh) 2019-11-18 2019-11-18 一种生物生态一体化曝气浮岛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91905.4U CN211620078U (zh) 2019-11-18 2019-11-18 一种生物生态一体化曝气浮岛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620078U true CN211620078U (zh) 2020-10-02

Family

ID=726258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991905.4U Active CN211620078U (zh) 2019-11-18 2019-11-18 一种生物生态一体化曝气浮岛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62007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03827B (zh) 一种菌藻填料强化组合式生态浮床及其净化水质的方法
CN103739079A (zh) 一种河道水体生态修复和水质保持的方法
CN104250057A (zh) 一种光催化氧化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一体化水体修复装置
CN101973667B (zh) 受污染地表水深度净化组合工艺方法及装置
CN103058383A (zh) 一种用于受污染河湖原位修复的多功能模块化浮岛
CN111320284A (zh) 一种对河道/湖库水体生态修复的系统及修复方法
CN204058195U (zh) 光催化氧化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一体化水体修复装置
CN207158888U (zh) 浸入式黑臭水体原位处理装置
CN208234621U (zh) 原位治理黑臭水体的多级复合生物膜反应器
CN217628033U (zh) 一种用于池塘淡水养殖尾水循环利用的生态处理系统
CN211620078U (zh) 一种生物生态一体化曝气浮岛装置
CN110407327A (zh) 一种微曝高效垂直流人工湿地与沉水植物生态塘组合系统及其处理尾水的方法
CN111689640A (zh) 一种污水处理方法
CN111302491B (zh) 一种基于sharon - sbbr - 改良型生态浮床组合工艺的沼液深度净化系统
CN212609798U (zh) 一种mbbr悬浮生物填料
CN110745952A (zh) 一种生物生态一体化曝气浮岛装置
CN111039414B (zh) 一种生物净化系统
CN113896327A (zh) 一种河道水体生态修复系统
CN207943931U (zh) 用于流域治理的原位复合生态浮岛设备
CN207891128U (zh) 一种用于河道水体治理与修复的mabr装置
CN107840455B (zh) 一种村镇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及处理方法
CN111333174A (zh) 一种固定床立绒平毡fcp生物填料
CN111689584A (zh) 一种微生物培养载体组件
CN212833050U (zh) 一种适用于微污染水体原位修复的富氧生物堆反应器
CN220845746U (zh) 一种生化过滤一体化河道水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