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31217U - 3d终端 - Google Patents

3d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31217U
CN211531217U CN201922163416.6U CN201922163416U CN211531217U CN 211531217 U CN211531217 U CN 211531217U CN 201922163416 U CN201922163416 U CN 201922163416U CN 211531217 U CN211531217 U CN 2115312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mera
color camera
terminal
image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16341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刁鸿浩
黄玲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Ivisual 3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sion Technology Venture Capital Pte Ltd
Beijing Ivisual 3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sion Technology Venture Capital Pte Ltd, Beijing Ivisual 3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sion Technology Venture Capital Pte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16341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5312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312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312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sting, Inspecting, Measuring Of Stereoscopic Televisions And Televi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3D终端,包括:机壳,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显示屏,设置于机壳中;3D拍摄装置,被配置为获取被拍摄对象的3D图像,包括设置于第一端部的第一彩色摄像头和设置于第二端部的第二彩色摄像头。如此,能够充分利用3D终端自身的尺寸来设置两个彩色摄像头的间距,与传统的相邻设置的双摄像头相比,3D拍摄效果或3D显示效果更符合用户所看到的真实立体场景。

Description

3D终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3D终端。
背景技术
目前,有些3D终端在一侧设置相邻的双摄像头实现3D拍摄。
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双摄像头的间距受限,难以获得具有合理视差值的视差图像,对3D拍摄效果或3D显示效果产生不利影响,例如从用户(既是拍摄者也是观看者)的角度观察,不符合用户所看到的真实立体场景。此外,由于双摄像头的间距受限,能进行3D拍摄的距离或范围也受限。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该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在一个方案中,提供了一种3D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壳,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显示屏,设置于机壳中;3D拍摄装置,被配置为获取被拍摄对象的3D图像,包括设置于第一端部的第一彩色摄像头和设置于第二端部的第二彩色摄像头。
如此,能够充分利用3D终端自身的尺寸来设置两个彩色摄像头的间距,与传统的相邻设置的双摄像头相比,3D拍摄效果或3D显示效果更符合用户(既是拍摄者也是观看者)所看到的真实立体场景。此外,由于两个彩色摄像头的间距相较于传统的相邻设置的双摄像头得以增加,能进行3D拍摄的距离或范围也得到扩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机壳包括机壳正面和机壳背面,显示屏设置于机壳正面,3D拍摄装置设置于机壳背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3D终端还包括景深摄像头,被配置为获取被拍摄对象的景深信息,景深摄像头和第一彩色摄像头设置于同一摄像头模组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机壳还包括设置于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间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第一彩色摄像头设置于第一侧边和第一端部相交的角部,第二彩色摄像头设置于第一侧边和第二端部相交的角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3D终端还包括伸缩部,设置于机壳的第二端部且被收纳在机壳内部,第二彩色摄像头设置于伸缩部中,伸缩部被配置为通过伸缩实现第二彩色摄像头的移位。
通过这种设置方式,能够进一步扩大双摄像头间距的选择范围,以获得更合理的视差值,从而得到较好的3D拍摄效果或3D显示效果。基于两个彩色摄像头的间距可调的设置方式,能够根据要拍摄的对象调整两个彩色摄像头的间距,从而得到较好的3D拍摄效果或3D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3D终端还包括枢转部,可枢转地连接至机壳的第二端部并可被收纳在机壳内部,第二彩色摄像头设置于枢转部中,枢转部被配置为通过枢转实现第二彩色摄像头的移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机壳背面具有凹陷部,凹陷部包括第一凹陷区和比第一凹陷区深的第二凹陷区,第二彩色摄像头设置在枢转部上,从而第二彩色摄像头在枢转部被收纳时面朝内地被收纳在第二凹陷区中。
通过这种设置方式,能够在不影响3D终端机壳背面的视觉平整性和美观的情况下,优化双摄像头间距的选择,以获得更合理的视差值,从而得到较好的3D拍摄效果或3D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彩色摄像头与第二彩色摄像头位于同一平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屏是多视点裸眼3D显示屏,3D终端还包括3D处理装置,被配置为实现在多视点裸眼3D显示屏中渲染并显示所获取的3D图像。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视点裸眼3D显示屏包括多个复合像素,多个复合像素中的每个复合像素包括多个复合子像素,多个复合子像素中的每个复合子像素包括对应多个视点的多个子像素。
在一些实施例中,3D终端还包括人眼追踪装置,被配置为确定用户眼部的空间位置;3D处理装置被配置为根据用户眼部的空间位置确定眼部所在的视点,并基于所获取的3D图像,渲染每个复合子像素中与视点对应的子像素。
在一些实施例中,3D终端还包括摄像头调节单元,被配置为调节第一彩色摄像头和第二彩色摄像头的拍摄参数,以实时地调整所获取的3D图像的3D呈现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摄像头调节单元还被配置为在多视点裸眼3D显示屏中呈现可操作的摄像头调节图标。
在一些实施例中,3D图像为已拍摄的3D图像、针对待拍摄图像进行取景所获得的3D图像。
利用这种3D终端,能够实现“边看边拍边调”或者说“所见即所得”的3D拍摄,即实时地调整所获取的3D图像的3D呈现效果。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3D终端的背面示意图,其中,第一彩色摄像头设置于第一侧边和第一端部相交的角部,第二彩色摄像头设置于第一侧边和第二端部相交的角部;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3D终端的背面示意图,其中,第一彩色摄像头设置于第一侧边和第一端部相交的角部,第二彩色摄像头设置于伸缩部中,伸缩部设置于机壳的第二端部且被收纳在机壳内部;
图3A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3D终端的背面示意图,其中,第一彩色摄像头设置于第一侧边和第一端部相交的角部,第二彩色摄像头设置于枢转部中,枢转部可枢转地连接至机壳的第二端部并可被收纳在机壳内部;
图3B是图3A所示的3D终端从第二侧边观察的侧面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3D终端的正面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3D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所示3D终端的人眼追踪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4所示3D终端的人眼追踪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3D终端;110:机壳;111:第一端部;112:第二端部;113:第一侧边;114:第二侧边;120:3D拍摄装置;121:第一彩色摄像头;122:第二彩色摄像头;123:景深摄像头;124:伸缩部;P1:伸出路径;125:枢转部;P2:枢转路径;126:凹陷部;127:第一凹陷区;128:第二凹陷区;200:3D终端;220:3D拍摄装置;221:第一彩色摄像头;222:第二彩色摄像头;223:景深摄像头;230:人眼追踪装置;231:人眼追踪器;231a:第一黑白摄像头;231b:第二黑白摄像头;231c:黑白摄像头;231d:景深摄像头;232:人眼追踪图像处理器;233:人眼追踪数据接口;240:多视点裸眼3D显示屏;CP:复合像素;CSP:复合子像素;SP:子像素;250:摄像头调节单元;OBJ:调节对象;260:信号接口;270:3D处理装置;280:处理器;281:寄存器;282:GPU。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3D终端,可构造为智能蜂窝电话、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笔记本电脑、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MPC)、上网本、个人数字助理(PDA)等。
需要理解的是,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前”、“后”、“左”、“右”、“上”、“下”、“横”、“竖”、“内”、“外”、“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原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已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实施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限定的特征。
另外,下文公开了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不同的例子。为了简化描述的目的,下文中对特定的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公开实施例。此外,本公开实施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使用附图标记,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涉及的部件和设置之间的关系。
在本文中,“裸眼3D显示”涉及用户无需佩戴3D显示用的眼镜而能在平面显示器上观察到3D显示图像的技术,包括但不限于“视差屏障”、“柱状透镜”、“指向式背光”技术。
在本文中,“多视点”具有本领域的常规含义,意指在空间中不同位置(视点)处能观看到显示屏的不同像素或子像素显示的不同图像。在本文中,多视点将意味着至少3个视点。
在本文中,“光栅”具有本领域中广义的解释,包括但不限于“视差屏障”光栅和“透镜”光栅、如“柱状透镜”光栅。
在本文中,“透镜”或“透镜光栅”具有本领域的常规含义,例如包括柱状透镜和球面透镜。
常规的“像素”意指2D显示器或者作为2D显示器显示时就其分辨率而言的最小显示单位。
然而,在本文的一些实施例中,当应用于裸眼3D显示领域的多视点技术时所称的“复合像素”指裸眼3D显示器提供多视点显示时的最小显示单位,但不排除用于多视点技术的单个复合像素可包括或呈现为多个2D显示的像素。在本文中,除非具体说明为“3D显示”或“多视点”应用的复合像素或3D像素,像素将指2D显示时的最小显示单位。同样,当描述为多视点的裸眼3D显示“复合子像素”时,将指裸眼3D显示器提供多视点显示时的复合像素中呈现的单个颜色的复合子像素。在本文中,“复合子像素”中的子像素将指单个颜色的最小显示单位,其往往是与视点相对应的。
参见图1,示意地示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3D终端100的背面。3D终端100包括机壳110、设置在机壳110正面的显示屏(未示出)以及设置在机壳110背面的3D拍摄装置120。机壳110具有相对置的第一端部111和第二端部112,以及设置在第一端部111和第二端部112之间的第一侧边113和第二侧边114,第二侧边114与第一侧边113相对置。第一端部111、第二端部112、第一侧边113和第二侧边114共同限定出机壳110的轮廓。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3D拍摄装置120,包括第一彩色摄像头121和第二彩色摄像头122;其中,第一彩色摄像头121设置于第一侧边113和第一端部111相交的角部,第二彩色摄像头122设置于第一侧边113和第二端部112相交的角部。也可以想到的是,两个彩色摄像头分别设置于第二侧边114与第一端部111以及与第二端部112相交的角部。两个彩色摄像头平齐地设置于同一平面内。
通过第一彩色摄像头121拍摄第一彩色图像,并且通过第二彩色摄像头122拍摄第二彩色图像。由于两个彩色摄像头具有空间位置差异、例如间距,所拍摄的两幅彩色图像具有视差。用户(既是拍摄者也是观看者)在观看这两幅图像时,大脑利用两幅彩色图像的视差恢复所成像的深度信息,即大脑经过对所观察到的图像信息进行叠加重构,形成具有前后、上下、左右、远近等立体效果的影像。
示例性地,当拍摄者以图1所示竖向、亦即沿第一侧边113或第二侧边114的方向作为拍摄的水平方向时,通过第一彩色摄像头121获得左视差图像,通过第二彩色摄像头122获得右视差图像。
示例性地,当拍摄者以图1所示横向、亦即沿第一端部111或第二端部112的方向为拍摄的水平方向时,通过第一彩色摄像头121获得上视差图像,通过第二彩色摄像头122获得下视差图像。
在利用双摄像头进行3D拍摄、或者说在双目立体视觉的情况下,只有当视差图像的视差值合理时,才能得到较好的3D拍摄效果或3D显示效果。在视差图像中,视差值的大小与摄像头焦距、双摄像头间距以及被拍摄对象与摄像头的距离等参数有关;其中,摄像头焦距和被拍摄对象与摄像头的距离主要由拍摄实际情况来决定。因此,双摄像头间距是影响视差大小的关键因素。通过上文描述的设置方式,能够充分利用3D终端自身的尺寸来设置两个彩色摄像头的间距,与传统的相邻设置的双摄像头相比,3D拍摄效果或3D显示效果更符合用户所看到的真实立体场景。
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彩色摄像头可以是广角的彩色摄像头。
在一些实施例中,3D拍摄装置120还包括景深摄像头123,景深摄像头123和第一彩色摄像头121设置于同一摄像头模组中。也可以想到的是,景深摄像头123和第二彩色摄像头122设置于同一摄像头模组中。可以想到的是,摄像头模组还可以包括其他摄像头。景深摄像头123被配置为获取被拍摄对象的景深信息,其包含符合景深摄像头123的分辨率的点云数据。将利用两个彩色摄像头拍摄的两幅彩色图像合成为合成彩色图像,通过合成彩色图像获取被拍摄对象的合成景深信息。根据通过景深摄像头123获取的景深信息调整合成彩色图像中的合成景深信息。通常情况下,两个彩色摄像头的分辨率比景深摄像头的分辨率高,但由两个彩色摄像头获得的合成彩色图像的合成景深信息比由景深摄像头获得的景深信息准确度低。在这种情况下,可将合成彩色图像按照景深摄像头123的分辨率划分为多个待调整区域,并利用通过景深摄像头123获取的景深信息包含的点云数据来调整合成彩色图像中相应的待调整区域的合成景深信息。调整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基于通过景深摄像头123获取的景深信息包含的点云数据直接调整、以一定比例调整、以一定数值调整或以其它方式调整合成彩色图像中相应的待调整区域的合成景深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景深摄像头123可以是结构光摄像头或飞行时间(TOF)摄像头。
参见图2,示意地示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3D终端100的背面。图2所示3D终端100与图1所示3D终端的区别在于,3D终端100还包括伸缩部124。伸缩部124设置在机壳110的第二端部112且被收纳在机壳110内部。第二彩色摄像头122位于伸缩部124中。伸缩部124可从机壳110的第二端部112沿伸出路径P1伸出,也可沿与伸出路径P1相反的路径缩回至机壳110内。伸缩部124被配置为通过伸缩实现第二彩色摄像头122的移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伸缩部124连同第二彩色摄像头122可从机壳110的第二端部112直接伸出至一固定的伸出位置。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伸缩部124连同第二彩色摄像头122也可从机壳110的第二端部112伸出至一个以上伸出位置;一个以上伸出位置可以是多级的位置,也可以是连续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伸缩部124主体正面(伸缩部离3D终端正面较远的侧面)与机壳110背面平齐地设置;或者说伸缩部124主体正面构成机壳100背面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在伸出和缩回状态下,第二彩色摄像头122均露出于机壳100之外,从而在两种状态下均可用于3D拍摄。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伸缩部124连同第二彩色摄像头122在缩回状态下完全位于机壳110内部。也就是说,第二彩色摄像头122只有在伸出状态下才能用于拍摄。
在一些实施例中,触发伸缩部124伸缩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手动地按压、手动地滑推、通过应用程序(APP)控制、通过语音(口令)控制等等。
通过这种设置方式,能够进一步扩大双摄像头间距的选择范围,以获得更合理的视差值,从而得到较好的3D拍摄效果或3D显示效果。
在另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伸缩部可包括延长机构、例如铰链式或弹性式延长机构,从而在伸缩部伸出后,设置于其中的第二彩色摄像头与设置于第一端部的第一彩色摄像头的间距能够进一步增加。
参见图3A,示意地示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3D终端100的背面。图3A所示3D终端100与图1所示3D终端的区别在于,3D终端100还包括枢转部125。枢转部125可枢转地连接至机壳110的第二端部112,并且可被收纳在机壳110的内部。第二彩色摄像头122位于枢转部125中并且凸起地设置于枢转部125上。枢转部125可从机壳110的第二端部112沿枢转路径P2翻出,也可沿与枢转路径P2相反的路径翻回至机壳110内。在翻出状态下,凸起设置的第二彩色摄像头122与第一彩色摄像头121平齐地设置于同一平面内。在翻回状态下,枢转部125主体背面(在翻回状态下离3D终端正面较远的侧面)与机壳110背面平齐地设置;或者说枢转部125主体背面构成机壳100背面的一部分。枢转部125被配置为通过枢转实现第二彩色摄像头122的移位。
图3B示出图3A所示3D终端的侧面示意图。通过图3B可更清楚地看出枢转部125和机壳110的结构以及枢转路径P2。机壳110在背面具有凹陷部,包括第一凹陷区127和第二凹陷区128。第二凹陷区128向机壳内部凹陷的深度比第一凹陷区127向机壳内部凹陷的深度更深。在枢转部125连同设置于其中的第二彩色摄像头122被收纳在机壳110内时,亦即在翻回状态下,第二彩色摄像头122面朝内地容纳在较深的第二凹陷区128中,枢转部125主体容纳在较浅的第一凹陷区127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触发枢转部125枢转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手动地按压、通过应用程序(APP)控制、通过语音(口令)控制等等。
通过这种设置方式,能够在不影响3D终端背面的视觉平整性和美观的情况下,优化双摄像头间距的选择,以获得更合理的视差值,从而得到较好的3D拍摄效果或3D显示效果。
在另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提供另一种3D终端,与图3A和图3B所示3D终端的区别在于,3D终端在第一侧边与第二端部相交的角部设置有缺口部,枢转部可从缺口部向左转出,并且可转回至缺口部并收纳在壳体内。在这种情况下,枢转部构成3D终端的第一侧边与第二端部相交的角部。
在另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枢转部可包括延长机构、例如铰链式或弹性式延长机构,从而在枢转部翻出或转出后,设置于其中的第二彩色摄像头与设置于第一端部的第一彩色摄像头的间距能够进一步增加。
参见图4,以平板电脑为例,示意地示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3D终端200的正面。从图4中可见,3D终端200在正面设置有多视点裸眼3D显示屏240和人眼追踪装置230。
多视点裸眼3D显示屏240向用户提供i个视点,i≥3,使用户能从不同位置看到3D呈现效果。人眼追踪装置230被配置为确定用户眼部的空间位置。3D终端200利用人眼追踪装置230、通过多视点裸眼3D显示屏240向用户呈现符合其眼部的空间位置的3D图像。3D图像为已拍摄的3D图像、针对待拍摄图像进行取景所获得的3D图像。
在一些实施例中,3D终端200还包括摄像头调节单元,被配置为可调节3D拍摄装置的两个彩色摄像头的拍摄参数,从而实现实时地调整所获取的3D图像的3D呈现效果。拍摄参数包括但不限于:被拍摄对象的景深、对比度、饱和度、锐度、白平衡、感光度、测光模式、对焦模式、光圈和快门等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摄像头调节单元包括可触控调节模块250,还被配置为在多视点裸眼3D显示屏中呈现可操作的摄像头调节图标。作为解释而非限制性地,通过移动摄像头调节图标的滑块,能够对调节对象OBJ的景深进行调节,调节对象OBJ可以是被拍摄对象整体,也可以是被拍摄对象的局部。
在图4所示示例中,通过点击3D终端200的多视点裸眼3D显示屏240选中被拍摄对象的局部作为调节对象OBJ,并通过移动摄像头调节图标的滑块,调节被选中的调节对象OBJ的景深。
利用上文所述的3D终端,能够实现“边看边拍边调”或者说“所见即所得”的3D拍摄,即实时地调整所获取的3D图像的3D呈现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摄像头调节单元还可包括在多视点裸眼3D显示屏240中可选地呈现的设置模块,通过其例如可设置自动地或手动地基于通过景深摄像头获取的景深信息调整合成彩色图像的合成景深信息、是否开启闪光灯等等。
图5示出了图4所示3D终端200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5,3D终端200包括多视点裸眼3D显示屏240、3D拍摄装置220、人眼追踪装置230、3D处理装置270、信号接口260和处理器280。多视点裸眼3D显示屏240通信连接至3D处理装置270;人眼追踪装置230和信号接口260分别通信连接至3D处理装置270;3D拍摄装置220和信号接口260分别通信连接至处理器280;3D拍摄装置220也可通信连接至3D处理装置270;人眼追踪装置230也可通信连接至处理器280。
一些实施例中,3D处理装置与多视点裸眼3D显示屏的驱动装置通信连接。
多视点裸眼3D显示屏240设置在3D终端200的正面且设置在机壳中。多视点裸眼3D显示屏240可包括显示面板和覆盖在显示面板上的光栅。多视点裸眼3D显示屏240可包括m列n行、亦即m×n个复合像素CP并因此限定出m×n的显示分辨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m×n的显示分辨率可以为高清(HD)或全高清(FHD)以上的分辨率,包括但不限于,1280×720、1920×1080、1920×1200、2048×1280、2560×1440、3840×2160等。
作为解释而非限制地,每个复合像素CP包括多个复合子像素CSP,各复合子像素由对应于i个视点的i个同色子像素构成,i≥3。在图5所示的示例中,i=6,但可以想到i为其他数值;每个复合像素CP包括三个复合子像素CSP,并且每个复合子像素CSP由对应于6个视点(i=6)的6个同色子像素SP构成。三个复合子像素CSP分别对应于三种颜色,即红(R)、绿(G)和蓝(B)。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每个复合像素CP中的各复合子像素CSP呈单列形式布置,每个复合子像素CSP的各子像素SP呈单行形式布置。但可以想到,复合像素中的复合子像素具有其他排布方式或复合子像素中的子像素具有其他排布方式。
3D拍摄装置220可包括第一彩色摄像头221和第二彩色摄像头222,还可包括景深摄像头223。关于3D拍摄装置220的基本结构和工作方式请参照上文关于图1、图2、图3A和图3B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示例性地,通过第一彩色摄像头221拍摄的第一彩色图像和通过第二彩色摄像头222拍摄的第二彩色图像具有相同的图像分辨率,其与多视点裸眼3D显示屏240通过复合像素CP限定出的显示分辨率一致,包括但不限于,1280×720、1920×1080、1920×1200、2048×1280、2560×1440、3840×2160等。
处理器280可包括寄存器281和GPU(图像处理器)282。寄存器281可被配置为暂存指令、数据和地址。示例性地,寄存器281可被配置为接收有关多视点裸眼3D显示屏240的显示要求的信息。GPU 282可被配置为对3D图像进行处理;例如合成通过3D拍摄装置220拍摄的两幅彩色图像并计算它们的视差值、利用通过景深摄像头223获取到的景深信息调整合成彩色图像的合成景深信息等。
3D处理装置270被配置为实现在多视点裸眼3D显示屏240中渲染并显示所获取的3D图像。3D图像可通过3D拍摄装置220获取。
在一些实施例中,3D终端200可设置有一个或一个以上3D处理装置270。在设置有一个3D处理装置270的情况下,一个3D处理装置同时处理对裸眼立体3D显示屏240的各复合像素CP的各复合子像素CSP的子像素SP的渲染;在设置有一个以上3D处理装置270的情况下,它们并行、串行或串并行结合地处理对裸眼立体3D显示屏240的各复合像素CP的各复合子像素CSP的子像素SP的渲染。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明白,一个以上3D处理装置可以有其他的方式分配且并行处理裸眼立体3D显示屏的多行多列复合像素或复合子像素,这落入本公开实施例的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3D处理装置270为FPGA或ASIC芯片或FPGA或ASIC芯片组。
人眼追踪装置230被配置为确定用户眼部的空间位置。人眼追踪装置230通信连接至3D处理装置270,由此,3D处理装置270可以直接接收包含用户眼部的空间位置的人眼追踪数据并根据眼部的空间位置确定眼部所在的视点,并基于所获取的3D图像来渲染每个复合子像素CSP中与经确定的视点对应的子像素SP。如上文所说地,3D图像可以是已拍摄的3D图像、针对待拍摄图像进行取景所获得的3D图像。作为解释而非限制性地,人眼追踪装置230也可通信连接至处理器280。
作为解释而非限制性地,由人眼的空间位置确定视点也可由人眼追踪装置的人眼追踪图像处理器实现。在这种情况下,3D处理装置直接接收包含用户眼部所在视点的人眼追踪数据。
示例性地,如图4所示,通过人眼追踪装置230追踪到用户的双眼的空间位置,并通过3D处理装置确定左眼位于第一视点,右眼位于第五视点。基于通过3D拍摄装置220获取的3D图像渲染多视点裸眼3D显示屏240中每个复合像素CP的各复合子像素CSP中对应于第一视点和第五视点的子像素SP。
作为解释而非限制性地,3D拍摄装置220也可通信连接至3D处理装置270,并且通过3D处理装置270进行两幅彩色图像的合成、视差值的计算、以及利用通过景深摄像头223获取到的景深信息对合成彩色图像的合成景深信息进行调整等。
作为解释而非限制性地,3D拍摄装置220也可设置有集成的图像处理器,并且通过集成的图像处理器进行两幅彩色图像的合成、视差值的计算、以及利用通过景深摄像头223获取到的景深信息对合成彩色图像的合成景深信息进行调整等。
信号接口260被配置为接收包含3D图像的3D信号。信号接口260可以为MIPI、mini-MIPI接口、LVDS接口、min-LVDS接口或DisplayPort接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3D终端200还可包括编解码器,被配置为对压缩的3D信号解压缩和编解码并将解压缩的3D信号经由信号接口260发送至3D处理装置270。
在一些实施例中,3D终端200还可包括格式调整器,被配置为对3D信号包含的3D图像的格式、例如尺寸进行调整。
在上述的3D终端200中,由于多视点裸眼3D显示屏240通过复合像素CP限定出的显示分辨率与通过3D拍摄装置220的两个彩色摄像头拍摄的彩色图像的图像分辨率一致,并且复合子像素CSP以其子像素SP对应于视点设置,显示屏的渲染能够以“点对点”的方式实现,大大降低了计算量。相比之下,常规的多视点裸眼3D显示器的图像或视频的传输和显示仍以2D显示面板为基础,不仅存在分辨率下降和渲染计算量剧增的问题,还可能存在多次格式调整和图像或视频显示适配的问题。
图6和图7分别示出人眼追踪装置230的两种结构示意图。
如图6所示,人眼追踪装置230包括人眼追踪器231、人眼追踪图像处理器232和人眼追踪数据接口233。人眼追踪器231包括第一黑白摄像头231a和第二黑白摄像头231b。第一黑白摄像头231a被配置为拍摄第一黑白图像,第二黑白摄像头231b被配置为拍摄第二黑白图像。在人眼追踪装置231设置在3D终端200正面的情况下,第一黑白摄像头和第二黑白摄像头的拍摄对象是用户脸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人眼追踪装置230的人眼追踪数据接口233通信连接至3D终端200的3D处理装置270;由此,3D处理装置270可以直接接收人眼追踪数据。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人眼追踪装置230的人眼追踪图像处理器232可通信连接至3D终端200的处理器280;由此,人眼追踪数据可以从处理器280通过人眼追踪数据接口233被传输至3D处理装置270。
可选地,人眼追踪器231还设置有红外发射装置(未示出)。在第一或第二黑白摄像头工作时,红外发射装置被配置为选择性地发射红外光,以在环境光线不足时、例如在夜间拍摄时起到补光作用,从而在环境光线弱的条件下也能拍摄能识别出用户脸部及眼睛的第一或第二黑白图像。
拍摄到的第一黑白图像和第二黑白图像被传输至人眼追踪图像处理器152。示例性地,人眼追踪图像处理器152被配置为具有视觉识别功能、例如人脸识别功能,并且被配置为基于这两幅黑白图像中至少一幅识别出人脸并识别出双眼以及基于这两幅黑白图像中存在的双眼的所在位置确定双眼的空间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黑白摄像头和第二黑白摄像头是相同的黑白摄像头。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黑白摄像头和第二黑白摄像头也可以是不同的黑白摄像头。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确定双眼的空间位置,可以对第一黑白图像和第二黑白图像进行校准或矫正。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黑白摄像头和第二黑白摄像头可以是广角的黑白摄像头。
如图7所示,人眼追踪装置230包括人眼追踪器231、人眼追踪图像处理器232和人眼追踪数据接口233。人眼追踪器231包括黑白摄像头231c和景深摄像头231d。黑白摄像头231c被配置为拍摄用户脸部的黑白图像,景深摄像头231d被配置为获取用户脸部的深度信息。
拍摄到的黑白图像以及获取到的深度信息被传输至人眼追踪图像处理器232。示例性地,人眼追踪图像处理器232被配置为具有视觉识别功能、例如人脸识别功能,并且被配置为基于黑白图像识别出人脸及其双眼,并且基于黑白图像和获取的深度信息确定双眼的空间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景深摄像头231d为结构光摄像头或TOF摄像头。
在一些实施例中,黑白摄像头231c是广角的黑白摄像头。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以功能模块/单元的形式来描述装置的部件。可以想到,多个功能模块/单元在一个或多个“组合”功能模块/单元和/或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也可以想到,单个功能模块/单元由多个子功能模块或子单元的组合和/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实现。功能模块/单元的划分,可以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在具体的实现方式中,多个模块/单元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此外,本文所述的模块、单元、装置、系统及其部件的连接包括直接或间接的连接,涵盖可行的电的、机械的、通信的连接,尤其包括各种接口间的有线或无线连接,包括但不限于HDMI、雷达、USB、WiFi、蜂窝网络。
已参考上述实施例具体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设备/装置,其仅为实施本设备/装置的最佳模式的示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在实施本设备/装置时对这里描述的设备/装置的实施例作各种改变而不脱离界定在所附权利要求中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围。所附权利要求意在界定本设备/装置的范围,故落入这些权利要求中及与其等同的设备/装置可被涵盖。

Claims (14)

1.一种3D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其中,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具有间距;
显示屏,设置于所述机壳中;
3D拍摄装置,被配置为获取被拍摄对象的3D图像,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端部的第一彩色摄像头和设置于所述第二端部的第二彩色摄像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3D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包括机壳正面和机壳背面,所述显示屏设置于所述机壳正面,所述3D拍摄装置设置于所述机壳背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3D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景深摄像头,被配置为获取所述被拍摄对象的景深信息,所述景深摄像头和所述第一彩色摄像头设置于同一摄像头模组中。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3D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壳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间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
所述第一彩色摄像头设置于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一端部相交的角部,所述第二彩色摄像头设置于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二端部相交的角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3D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伸缩部,设置于所述机壳的第二端部且被收纳在机壳内部,所述第二彩色摄像头设置于所述伸缩部中,所述伸缩部被配置为通过伸缩实现所述第二彩色摄像头的移位。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3D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枢转部,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机壳的第二端部并可被收纳在所述机壳内部,所述第二彩色摄像头设置于所述枢转部中,所述枢转部被配置为通过枢转实现所述第二彩色摄像头的移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3D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背面具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包括第一凹陷区和比第一凹陷区深的第二凹陷区,所述第二彩色摄像头设置在所述枢转部上,从而所述第二彩色摄像头在所述枢转部被收纳时面朝内地被收纳在所述第二凹陷区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3D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彩色摄像头与所述第二彩色摄像头位于同一平面。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3D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屏是多视点裸眼3D显示屏,所述3D终端还包括3D处理装置,被配置为实现在所述多视点裸眼3D显示屏中渲染并显示所获取的3D图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3D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视点裸眼3D显示屏包括多个复合像素,所述多个复合像素中的每个复合像素包括多个复合子像素,所述多个复合子像素中的每个复合子像素包括对应多个视点的多个子像素。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3D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人眼追踪装置,被配置为确定用户眼部的空间位置;
所述3D处理装置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用户眼部的空间位置确定眼部所在的视点,并基于所获取的3D图像,渲染所述每个复合子像素中与所述视点对应的子像素。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3D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摄像头调节单元,被配置为调节所述第一彩色摄像头和所述第二彩色摄像头的拍摄参数,以实时地调整所获取的3D图像的3D呈现效果。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3D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头调节单元还被配置为在所述多视点裸眼3D显示屏中呈现可操作的摄像头调节图标。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3D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3D图像为已拍摄的3D图像、针对待拍摄图像进行取景所获得的3D图像。
CN201922163416.6U 2019-12-05 2019-12-05 3d终端 Active CN2115312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63416.6U CN211531217U (zh) 2019-12-05 2019-12-05 3d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63416.6U CN211531217U (zh) 2019-12-05 2019-12-05 3d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31217U true CN211531217U (zh) 2020-09-18

Family

ID=724447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163416.6U Active CN211531217U (zh) 2019-12-05 2019-12-05 3d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53121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10034A1 (zh) * 2019-12-05 2021-06-10 北京芯海视界三维科技有限公司 眼部定位装置、方法及3d显示设备、方法
USD996385S1 (en) 2021-11-11 2023-08-22 Asustek Computer Inc. Mobile phon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10034A1 (zh) * 2019-12-05 2021-06-10 北京芯海视界三维科技有限公司 眼部定位装置、方法及3d显示设备、方法
USD996385S1 (en) 2021-11-11 2023-08-22 Asustek Computer Inc. Mobile phon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90005B2 (en) Generating images from light fields utilizing virtual viewpoints
CN101636747B (zh) 二维/三维数字信息获取和显示设备
CN107637061B (zh) 处理光场内容的方法和设备
CN102098524B (zh) 跟踪式立体显示设备及跟踪式立体显示方法
CN211128024U (zh) 3d显示设备
US20050207486A1 (en) Three dimensional acquisition and visualization system for personal electronic devices
US8908054B1 (en) Optics apparatus for hands-free focus
KR20160090373A (ko) 듀얼 렌즈 장치를 위한 촬영 방법 및 듀얼 렌즈 장치
US9154765B2 (en)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and method, and stereoscopic image display device
US9420263B2 (en) Information processor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WO2021110035A1 (zh) 眼部定位装置、方法及3d显示设备、方法和终端
TWI788739B (zh) 3d顯示設備、3d圖像顯示方法
CN211531217U (zh) 3d终端
EP4068771A1 (en) Multi-view 3d display screen and multi-view 3d display device
CN103488039A (zh) 一种3d摄像模组及具有该摄像模组的电子设备
CN114693569A (zh) 双摄像头视频融合的方法和电子设备
CN211128025U (zh) 多视点裸眼3d显示屏、多视点裸眼3d显示设备
US11019323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3D like camera system in a handheld mobile wireless device
CN112929632A (zh) 3d终端
US11388391B2 (en) Head-mounted display having an image sensor array
CN214756700U (zh) 3d显示设备
JP2016131297A (ja) 立体画像生成装置、立体画像生成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220554028U (zh) 一种能够拍摄立体影像的手机
CN107087157A (zh) 一种3d视觉裸眼显示系统及其应用
KR100489213B1 (ko) 입체영상용 뷰 파인더 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726

Address after: 100055 1-1808c, 15th floor, building 1, 168 Guang'anmenwa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Xinhai vision 3D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055 1-1808c, 15th floor, building 1, 168 Guang'anmenwa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Xinhai vision 3D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before: Vision technology venture capital Pte. Ltd.

Patentee before: Diao Hong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