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07948U - 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07948U
CN211507948U CN201921974261.8U CN201921974261U CN211507948U CN 211507948 U CN211507948 U CN 211507948U CN 201921974261 U CN201921974261 U CN 201921974261U CN 211507948 U CN211507948 U CN 2115079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board
flexible circuit
magnetic
positions
magnetic componen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97426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家林
李胜夏
姜孟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Waina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Mi Fang Electronic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Mi Fang Electronics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Mi Fang Electronics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97426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5079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079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07948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柔性电路板以及第二柔性电路板,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与身体电极线路连接并设置于目标用户身体皮肤上与皮肤贴合;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设置第一磁性部件,以及M个位置处设置第一配件,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设置第二磁性部件,以及相应的M个位置处设置M个第二配件;所述M取决于所要连接的元器件所需的线数或点数;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通过磁性部件之间的吸力与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形成固定位置关系,通过M个第二配件与M个第一配件接触导通;受到与所述吸力方向相反的外力,与第一柔性电路板分离。使得可穿戴电子设备中的柔性电路板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及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连接以及拆卸更加便捷。

Description

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柔性与轻薄性,因此需要一种柔性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如果需要柔性的可穿戴电子设备信号传输及器件供电稳定,就需要关注可穿戴电子设备中的柔性器件,如何使得可穿戴电子设备中的柔性电路板或其他多种器件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以及如何使得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拆卸以及连接更加便捷,就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本申请提供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柔性电路板以及第二柔性电路板;其中,
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能够与身体电极线路连接并设置于目标用户身体皮肤上,且能够与目标用户的身体皮肤贴合;
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设置第一磁性部件,以及在M个位置处设置M个第一配件;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设置第二磁性部件,以及相应的M个位置处设置M个第二配件;其中,所述第一配件与第二配件的数量M取决于所要连接的元器件所需的线数或点数;
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用于通过第二磁性部件与第一柔性电路板的第一磁性部件之间的吸力与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形成固定位置关系,并且通过M个第二配件与第一柔性电路板的M个第一配件接触导通;其中,M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还用于当受到与所述吸力方向相反的外力时,与第一柔性电路板分离。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能够使得可穿戴电子设备的两个柔性电路板通过分别设置的磁性部件之间的吸力形成固定位置关系,进而使得两个柔性电路板的配件相连,以形成信号传输或者进行供电;并且能够在收到与吸力方向相反的外力时使得柔性电路板相互分离。这种通过磁吸的方式进行的连接,使得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连接以及拆卸更加便捷,并且,在柔性电路板中分布式设置配件,能够避免由于弯曲所带来的接触不良的问题,以及减少了用户穿戴时硬物压迫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组成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组成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组成结构示意图三;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组成结构示意图四;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组成结构示意图五;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组成结构示意图六;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组成结构示意图七;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组成结构示意图八;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组成结构示意图九;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组成结构示意图十;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组成结构示意图十一;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组成结构示意图十二;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封装贴合层的一种样式。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如图1所示,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柔性电路板11以及第二柔性电路板21;其中,
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11能够与身体电极线路连接并设置于目标用户身体皮肤上,且能够与目标用户的身体皮肤贴合;
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11,设置第一磁性部件12,以及在M个位置处设置M个第一配件13;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21设置第二磁性部件22,以及相应的M个位置处设置M个第二配件23;其中,所述第一配件13与第二配件23的数量M取决于所要连接的元器件所需的线数或点数;
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21,用于通过第二磁性部件22与第一柔性电路板11的第一磁性部件12之间的吸力与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11形成固定位置关系,并且通过M个第二配件23与第一柔性电路板11的M个第一配件13接触导通;其中,M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21,还用于当受到与所述吸力方向相反的外力时,与第一柔性电路板11分离。
本实施例能够实现磁吸接口的柔性化,在保证高质量信号传输及供电的前提下,解决电子皮肤类产品在佩戴过程中异物感强烈,易损坏等缺点,并且能够通过磁性部件之间的吸力相互形成固定位置关系,在收到与吸力相反的外力的时候,又能够使得两个柔性电路板分离,由此提升了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拆卸以及连接的便捷性。
前述第一柔性电路板以及第二柔性电路板可以为FPCB(利用柔性基材制成的具有图形的印刷电路板)。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柔性电路板(比如可以表示为FPCB 1),以及第二柔性电路板(比如可以表示为FPCB 2)的大小相同,或者,边缘尺寸相同。
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上需要进行信号传输或供电连接的M个位置,可以为根据实际需求确定的,比如,在设计FPCB的时候,就可以设计哪些位置是需要连接其他元器件,那么就可以确定M个位置,同样的M与所要连接的其他元器件的数量可以是相同的。
相应的,第二柔性电路板上需要进行信号传输或供电连接的M个位置,为与第一柔性电路板上需要进行信号传输或供电连接的M个位置相互匹配的,两个柔性电路板的M个位置可以为镜像相同的。
另外,所述第一配件13与第二配件23的数量M取决于所要连接的元器件所需的线数或点数;比如,所要连接的元器件为麦克风,那么通常需要两根线,如果所要连接的元器件为摄像头,那么最少可能需要4根线,其他元器件均根据元器件所需要的线数或者点数来确定,只是不再进行穷举。
前述第一柔性电路板上的第一磁性部件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相应的,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上的第二磁性部件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所述第一磁性部件、第二磁性部件可以为磁铁。或者,第一磁性部件以及第二磁性部件可以为橡胶软磁片。
当所述第一磁性部件、第二磁性部件为磁铁的情况下,第一柔性电路板上的第一磁性部件可以为多个,相应的,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上的第二磁性部件可以为多个。可以将所述多个描述为N个,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优选的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
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磁性部件(第一磁性部件以及第二磁性部件)的横截面可以为圆形,也就是说磁性部件为圆柱体;当然,磁性部件的横截面还可以为其他几何形状,这里不再限定。一种优选的方式中,第一磁性部件以及第二磁性部件的横截面,形状相同,并且大小相同。
进一步地,第一柔性电路板上的N个第一磁性部件可以为同一个磁极也可以不同磁极;相应的,第二柔性电路板上的N个第二磁性部件可以为同一个磁极也可以为不同磁极。
一种示例中,如果第一柔性电路板上的N个第一磁性部件为同一个磁极,比如为第一磁极,则第二柔性电路板上的N个第二磁性部件为与N个第一磁极相反的第二磁极。
其中,第一磁极可以为磁铁的N极,相应的,第二磁极可以为磁铁的S极;又或者,第一磁极可以为磁铁的S极,相应的,第二磁极可以为磁铁的N极。
需要指出的是,N个第一磁性部件在第一柔性电路板上的N个位置,与N个第二磁性部件在第二柔性电路板上的N个位置相互匹配。所谓的相互匹配可以理解为,第一柔性电路板上设置N个第一磁性部件的相对位置,与第二柔性电路板上设置N个第二磁性部件的相对位置是一样的。比如图2所示,第一柔性电路板也就是图中的FPCB 1上有3个磁铁,分别在图中的三个位置1、2、3处设置为N极磁铁;那么第二柔性电路板也就是图中的FPCB 2的对应的三个位置4、5、6处,分别设置S极、N极磁铁。
另外,在第一柔性电路板上,第一磁性部件的位置可以为随机分布模式;相应的,第二柔性电路板上的第二磁性部件的位置也为随机分布模式;只是两个电路板上第一磁性部件与第二磁性部件的相对位置需要保持一致。
又一种示例中,所述N个第一磁性部件中,存在L个第一磁极的磁性部件,以及N-L个第二磁极的磁性部件;其中,第一磁极与第二磁极相反;其中,第一磁极与第二磁极的分布呈现随机性,且无周期重复性;L为大于等于1且小于等于N的整数;也就是第一磁性部件中L个第一磁极与N-L个第二磁极的分布呈随机性、且无周期重复性;
所述N个第二磁性部件中,存在L个第二磁极的磁性部件,以及N-L个第一磁极的磁性部件;其中,第一磁极与第二磁极的分布呈现随机性,且无周期重复性;也就是第二磁性部件中L个第二磁极与N-L个第一磁极的分布呈随机性、且无周期重复性;
其中,N个第一磁性部件中的L个第一磁极的磁性部件在第一柔性电路板的位置、与N个第二磁性部件中的L个第二磁极的磁性部件在第二柔性电路板的位置相对应;并且,N个第一磁性部件中的N-L个第一磁极的磁性部件在第一柔性电路板的位置、与N个第二磁性部件中的N-L个第二磁极的磁性部件在第二柔性电路板的位置相对应。
具体的,如果第一柔性电路板上的第一磁性部件可以为不同磁极,比如,一部分第一磁性部件为第一磁极,剩余部分第一磁性部件为第二磁极;那么相应的,第二柔性电路板上的第二磁性部件也为不同磁极,比如,一部分第二磁性部件为第二磁极,剩余部分的第二磁性部件为第一磁极。
这种情况中,相反磁极的第一磁性部件与第二磁性部件在各自对应的柔性电路板上的相对位置是一样的。比如,参见图3,第一柔性电路板也就是图中的FPCB 1上有3个磁铁,分别在图中的三个位置1、2、3处设置为N极、S极和N极;那么第二柔性电路板也就是图中的FPCB 2的对应的三个位置4、5、6处,分别设置S极、N极和S极。
另外,在第一柔性电路板上,第一磁性部件的位置可以为随机分布模式,并且,相反磁极的第一磁性部件的位置也为随机分布模式,也就是磁铁的N、S极在第一柔性电路板上的位置分布为随机分布,并且磁性分布也不为周期性的,也就是说,磁性分布完全为随机的,没有规律可循的;相应的,在第二柔性电路板上,第二磁性部件的位置可以为随机分布模式,并且,相反磁极的第二磁性部件的位置也为随机分布模式,也就是磁铁的N、S极在第二柔性电路板上的位置分布为随机分布;只是两个电路板上第一磁性部件与磁性相反的第二磁性部件的相对位置需要保持一致。这样,由于两个柔性电路板上磁性部件相对位置一致,并且每一个柔性电路板中磁性部件的磁性分布不为周期性的,也就是说,磁性分布完全为随机的,没有规律可循的,从而保证磁吸连接具有唯一性。
另外,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11,还设置有第一线路连接口14;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21,还设置有第二线路连接口24;其中,
所述第一线路连接口14,连接可穿戴电子设备的第一部分器件;
所述第二线路连接口24,连接可穿戴电子设备的第二部分器件;其中,第一部分器件与第二部分器件不同。
第一部分器件只要与第二部分器件不同即可,并且,第一部分器件以及第二部分器件可以并不构成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全部器件。
举例来说,所述第一部分器件为:主控单元;所述主控单元包括以下至少之一:供电单元、信号或数据处理单元、中央处理器(CPU)、数据存储;第二部分器件为以下至少之一:摄像头,麦克风,耳机,陀螺仪,以及用于可穿戴或可植入的柔性传感器;
或者,
所述第二部分器件为:主控单元;所述主控单元包括以下至少之一:供电单元、信号或数据处理单元、CPU、数据存储;第一部分器件为以下至少之一:摄像头,麦克风,耳机,陀螺仪,以及用于可穿戴或可植入的柔性传感器。
再一种示例中,如图5所示,可穿戴电子设备可以为包括FPCB 1以及FPCB 2,每一个FPCB具体可以为32针FPCB电路,需要理解的是图5中仅为示意,并未示意出32针的FPCB电路,并且实际应用中,FPCB的撞针数量可以多于32也可以少于32,这里不再穷举。
图5中,示出的两个柔性电路板分别表示为FPCB 1以及FPCB 2;其中FPCB 1与身体电极线路连接,可长期佩戴在身体上,FPCB 2承载电池或其他硬件,方便穿戴和拆卸,以减小身体不适感或者增加可穿戴电子设备的续航力等。两个FPCB电路的连接采用磁吸的方式。FPCB板上的触点和薄磁铁,或撞针与薄磁铁呈交叉方式排布,避免柔性电路在弯曲或扭曲过程中,保证各个接触点能够正常连接。另外磁铁的N、S极采用随机分布模式,确保在身体各部位(可见或不可见位置,如肩部或后颈部)安放时连接时都能准确定位。
下面结合多种示例,以第一磁性部件以及第二磁性部件为一个或多个的情况分别进行说明:
示例1,如图1所示:
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11上的第一面111设置N个第一磁性部件12,以及所述M个第一配件13;其中,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11上的第一面111的N个第一磁性部件12与所述M个第一配件13的位置呈交叉分布;N和M均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且N≥M;
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21上的第二面212的相应位置设置N个第二磁性部件22,以及所述M个第二配件23;其中,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21上的第二面212的N个第二磁性部件22与所述M个第二配件23的位置呈交叉分布;
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11的N个第一磁性部件12的位置与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21的N个第二磁性部件22的位置一一对应,以使得第一磁性部件与第二磁性部件能够一一匹配并接触;并且,第一柔性电路板11的M个第一配件13与第二柔性电路板21的M个第二配件23的位置一一对应,以使得第一配件与第二配件一一匹配并接触;
其中,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11与第二柔性电路板21形成固定位置关系时,第一柔性电路板11的第一面111、与第二柔性电路板21的第二面212为相对面。
其中,前述N为每一个柔性电路板上的磁铁数;优选的,为保证连接可靠性,也就是为了满足固定效果更好,需要保证N≥M,也就是说磁铁数量多于触点或撞针的数量。当然,N<M也可以,本实施例中不再限定。
第一柔性电路板的第一面可以认为是当两个柔性电路板处于固定位置关系的时候第一柔性电路板的内侧,第二柔性电路板的第二面也可以认为是当两个柔性电路板处于固定位置关系的时候第二柔性电路板的内侧。相应的,第一柔性电路板的第二面112可以为其外侧,第二柔性电路板的第一面211可以为其外侧。
当所述第一配件为撞针时,第二配件为触点;其中,所述撞针为弹簧撞针;
或者,当所述第一配件为触点时,第二配件为撞针;其中,所述撞针为弹簧撞针。
其中,所述撞针的高度,至少高于第一磁性部件与第二磁性部件的高度之和。
以磁性部件为磁铁,柔性电路板均为FPCB,第一柔性电路板为FPCB 1,第二柔性电路板为FPCB 2,并且第一柔性电路板的第一面可以为FPCB 1A面,第二柔性电路板的第二面可以表示为FPCB 2B,结合图6为例,说明如下:
将磁铁分别呈随机分布式贴在FPCB 1的内侧,也就是FPCB 1A面、以及FPCB 2的内侧,也就是FPCB 2B面,然后将其中一面在放有磁铁的面焊上撞针,而另一面则在相应位置留好触点。
其中,撞针的高度需略高于两面磁铁的厚度,以保证撞针与触点能够更好的贴合。
如此,使用过程中,只需稍加用力,就能够将柔性接口部分断开及再次连接。另外,因为磁铁具有一定的特向异性,所以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接口部分的正确连接。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每一个柔性电路板中包含的磁性部件之间可以磁性不同,也就是每一个柔性电路板上可以随机分布不同磁性的磁铁,但是两个柔性电路板的对应位置处的磁性部件的磁极需要相反。另外,在第一柔性电路板上,撞针和第一磁性部件可以为交叉分布,第二柔性电路板上,触点和第二磁性部件可以交叉分布;并且,撞针与触点的位置需要相互对应。
示例2,与示例1不同之处在于,本示例中磁铁和撞针分别在柔性电路板的不同面,并且磁铁和触点也分别在柔性电路板的不同面。具体结合图7,说明如下:
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11的第一面111设置M个第一配件13,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11的第二面112设置N个第一磁性部件12;
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21的第二面212设置所述M个第二配件23,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21的第一面211设置N个第二磁性部件22;
其中,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11与第二柔性电路板21形成固定位置关系时,第一柔性电路板11的第一面111、与第二柔性电路板21的第二面212为相对面;
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的N个第一磁性部件的位置与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的N个第二磁性部件的位置一一对应;并且,第一柔性电路板的M个第一配件与第二柔性电路板的M个第二配件的位置一一对应,以使得第一配件与第二配件一一匹配并接触。
当所述第一配件为撞针时,第二配件为触点;其中,所述撞针为弹性电极;
或者,当所述第一配件为触点时,第二配件为撞针;其中,所述撞针为弹性电极。
本示例中,虽然第一磁性部件以及第二磁性部件被设置在两个柔性电路板的相背面上,也就是非相对面上,但是,相对位置仍未一致的。
下面以磁性部件为磁铁,柔性电路板为FPCB,结合图8进行说明,包括:
将磁铁分别呈随机分布式贴在FPCB 1和FPCB 2的外测,然后将其中FPCB 1的FPCB1A上放有磁铁,另一面FPCB 1B面(内面)焊上撞针。而另外一个FPCB 2上,则在FPCB 2B面处相应位置留好触点,并且FPCB 2A面可以设置有磁铁。
这样可以减小由许多的磁铁凸出和撞针凸出产生的间隙,而影响两面FPCB板在接触时的滑动摩擦。使用过程中,只需稍加用力,就能够将柔性接口部分断开及再次连接,因为磁铁具有一定的特向异性,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接口部分的正确连接。
示例3,在示例2的基础上,参见图9所示,
当所述第一配件为撞针时,第二配件为触点;其中,所述撞针为泡沫电极、海绵电极;
或者,当所述第一配件为触点时,第二配件为撞针;其中,所述撞针为泡沫电极、海绵电极。
也就是说,本示例磁铁以及撞针,磁铁以及触点的分布以及设置位置与示例2相同,不同在于,示例2中的撞针可以为普通的金属撞针,但是示例3则可以采用泡沫电极、或海绵电极类型的撞针。
示例3采用与示例2不同类型的撞针,由于泡沫电极或者海绵电极的高度(或者厚度)是可以做的比较小的,那么在两个柔性电路板形成固定连接的时候,降低整体的厚度,使得可穿戴电子设备更薄。
示例4,本示例中,可以将一个柔性电路板的磁性部件与撞针设置在不同面,另一个柔性电路板的磁性部件与触点设置在相同面;或者反之,将一个柔性电路板的磁性部件与撞针设置在相同面,另一个柔性电路板的磁性部件与触点设置在不同面。具体的,如图10所示:
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11的第一面111设置M个第一配件13以及N个第一磁性部件12;
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21的第二面212设置所述M个第二配件23,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21的第一面211设置N个第二磁性部件22;
其中,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与第二柔性电路板形成固定位置关系时,第一柔性电路板的第一面、与第二柔性电路板的第二面为相对面。
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的N个第一磁性部件的位置与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的N个第二磁性部件的位置一一对应;并且,第一柔性电路板的M个第一配件与第二柔性电路板的M个第二配件的位置一一对应,以使得第一配件与第二配件一一匹配并接触。
当所述第一配件为撞针时,第二配件为触点;其中,所述撞针为弹簧撞针;
或者,当所述第一配件为触点时,第二配件为撞针;其中,所述撞针为弹簧撞针。
本示例中,撞针的高度也需要至少高于第一磁性部件(或第二磁性部件)。通常第一磁性部件与第二磁性部件的高度可以为一致的,但是如果不一致的情况下,需要保证撞针能够与触点接触,就需要高于当前处于第一柔性电路板的第一面的第一磁性部件的高度,或者,当前处于第二柔性电路板的第二面的第二磁性部件的高度。
或者,本示例的另一种实施情况,可以为: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的第一面设置M个第一配件,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的第二面设置N个第一磁性部件;
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的第二面设置所述M个第二配件以及N个第二磁性部件;
其中,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与第二柔性电路板形成固定位置关系时,第一柔性电路板的第一面、与第二柔性电路板的第二面为相对面;
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的N个第一磁性部件的位置与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的N个第二磁性部件的位置一一对应;并且,第一柔性电路板的M个第一配件与第二柔性电路板的M个第二配件的位置一一对应,以使得第一配件与第二配件一一匹配并接触。
这种情况的具体说明与前述相同,不再赘述。
同样的,以磁性部件为磁铁,柔性电路板为FPCB为例,结合图11进行说明:
将磁铁分别贴在两片FPCB1、以及FPCB 2的内测和外侧,留有触点位置的FPCB的磁铁置于外,而将磁铁贴在内测的一片FPCB板上贴上撞针。撞针的高度需略高于磁铁的厚度,以保证撞针与触点能够更好的贴合。使用过程中,只需稍加用力,就能够将柔性接口部分断开及再次连接,因为磁铁具有一定的特向异性,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接口部分的正确连接。
示例5,如图12所示,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11的第一面111上设置M个第一磁性部件12,且所述M个第一磁性部件12作为M个第一配件13;
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21的第二面212上设置M个第二配件23、且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21的第一面211设置M个第二磁性部件22;
其中,所述M个第二磁性部件在第二柔性电路板的第一面的M个位置,与所述M个触点在第二柔性电路板的第二面的M个位置相对应;
其中,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与第二柔性电路板形成固定位置关系时,第一柔性电路板的第一面、与第二柔性电路板的第二面为相对面。
所述第一配件为撞针;所述第二配件为触点。
也就是说,本示例提供的方案中,可以直接将第一磁性部件作为撞针,通过第一磁性部件与第二磁性部件之间的吸力,第一柔性电路板与第二柔性电路板接触并形成相对固定的位置关系的同时,通过撞针以及触点之间的连接,使得第一柔性电路板与第二柔性电路板之间进行信号传输以及供电。
上述示例1-5中的器件(也即是两个柔性电路板)都需要进行器件封装,预留出撞针与触点。其中有撞针的一面采用注塑的工艺,保证注液面与磁铁高度持平即可;有触点的一面采用模板法,使用模板将有触点的位置先掩盖起来,封住其他位置,待完全固化后,去除模板即可。
另外,前述示例1-5中,前述N为每一个柔性电路板上的磁铁数;优选的,为保证连接可靠性,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为保证连接可靠性,也就是为了满足固定效果更好,需要保证N≥M,也就是说磁铁数量多于触点或撞针的数量。当然,N<M也可以,本实施例中不再限定。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关于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其他功能或者结构,当前相关技术中可穿戴电子设备其他功能或者其他结构均在本实施例的可穿戴电子设备的保护范围之内,这里也不再进行穷举。
基于前述各个示例中的一个或多个,进一步地,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封装贴合层,采用防水材料,用于封装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且贴合目标用户的身体皮肤。
需要指出的是,通过封装贴合层采用防水、透气材料来封装第一柔性电路板,在需要与用户皮肤接触的第二面上,完成封装之后是不会存在由于磁铁所产生的凸起的。对柔性电路板(除触点或撞针部位外)进行封装。
所述封装贴合层,设置有表面微孔吸盘,用于与所述目标用户的身体皮肤产生吸附力以与目标用户的身体皮肤贴合;
比如,可以设置有L个微孔吸盘,L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所述封装贴合层的L个微孔吸盘,用于与所述目标用户的身体皮肤产生吸附力以与目标用户的身体皮肤贴合。这种方式中,封装贴合层的L个微孔吸盘可以为随机分布的,也就是不存在周期性的,当然,L个微孔吸盘还可以为周期性分布,或者存在一定规律的分布的,只要能够通过L个微孔吸盘与用户的皮肤产生类似吸盘的效果就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内。
再进一步地,所述微孔吸盘的孔径可以为0.5mm~5mm之间;不同的微孔吸盘可以选择采用不同的孔径,也可以选择采用统一的孔径。
或者,
所述封装贴合层,设置有表面凸起微结构;所述表面凸起微结构上采用粘胶,用于与所述目标用户的身体皮肤贴合,以实现良好的透气性。
比如,所述封装贴合层上可以设置有K个凸起微结构,K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所述K个凸起微结构上采用粘胶;所述封装贴合层的K个凸起微结构,用于通过粘胶与所述目标用户的身体皮肤贴合,并且,所述封装贴合层除所述K个凸起之外的其他位置与所述目标用户的身体皮肤之间存在空隙。
这种方式中,封装贴合层的K个凸起微结构可以为随机分布的,也就是不存在周期性的,当然,K个凸起微结构还可以为周期性分布,或者存在一定规律的分布的,只要能够通过K个凸起微结构的表面可以设置粘胶;
其中,粘胶可以为防水透气的皮肤粘结胶,举例来说,可以为聚氨酯树脂、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生物胶、水凝胶、硅凝胶等等,本示例中不做穷举。
比如,参见图13,示意出一种有规律的设置K个凸起微结构的样式,其中封装贴合层的材料为防水、透气的材料,并且凸起微结构采用的粘胶也为防水透气的材料。
可见,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能够使得可穿戴电子设备的两个柔性电路板通过分别设置的磁性部件之间的吸力形成固定位置关系,进而使得两个柔性电路板的配件相连,以形成信号传输或者进行供电;并且能够在收到与吸力方向相反的外力时使得柔性电路板相互分离。这种通过磁吸的方式进行的连接,使得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连接以及拆卸更加便捷,并且,在柔性电路板中分布式设置配件,能够避免由于弯曲所带来的接触不良的问题,以及减少了用户穿戴时硬物压迫感。
另外,可以将撞针或者触点(也就是配件)与磁性部件间隔盛放也就是交叉设置,这样还可保证两片柔性电路板之间能够高度贴合,从而保证了提高可穿戴电子设备的信号传输的质量与供电效率。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4)

1.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柔性电路板以及第二柔性电路板;其中,
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能够与身体电极线路连接并设置于目标用户身体皮肤上,且能够与目标用户的身体皮肤贴合;
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设置第一磁性部件,以及在M个位置处设置M个第一配件;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设置第二磁性部件,以及相应的M个位置处设置M个第二配件;其中,所述第一配件与第二配件的数量M取决于所要连接的元器件所需的线数或点数;
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用于通过第二磁性部件与第一柔性电路板的第一磁性部件之间的吸力与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形成固定位置关系,并且通过M个第二配件与第一柔性电路板的M个第一配件接触导通;其中,M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还用于当受到与所述吸力方向相反的外力时,与第一柔性电路板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上的第一面设置N个第一磁性部件,以及所述M个第一配件;其中,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上的第一面的N个第一磁性部件与所述M个第一配件的位置呈交叉分布;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且N≥M;
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上的第二面的相应位置设置N个第二磁性部件,以及所述M个第二配件;其中,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上的第二面的N个第二磁性部件与所述M个第二配件的位置呈交叉分布;
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的N个第一磁性部件的位置与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的N个第二磁性部件的位置一一对应,以使得第一磁性部件与第二磁性部件能够一一匹配并接触;并且,第一柔性电路板的M个第一配件与第二柔性电路板的M个第二配件的位置一一对应,以使得第一配件与第二配件一一匹配并接触;
其中,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与第二柔性电路板形成固定位置关系时,第一柔性电路板的第一面、与第二柔性电路板的第二面为相对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配件或所述第二配件为撞针;所述撞针的高度,至少高于第一磁性部件与第二磁性部件的高度之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的第一面设置M个第一配件,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的第二面设置N个第一磁性部件;
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的第二面设置所述M个第二配件,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的第一面设置N个第二磁性部件;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且N≥M;
其中,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与第二柔性电路板形成固定位置关系时,第一柔性电路板的第一面、与第二柔性电路板的第二面为相对面;
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的N个第一磁性部件的位置与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的N个第二磁性部件的位置一一对应;并且,第一柔性电路板的M个第一配件与第二柔性电路板的M个第二配件的位置一一对应,以使得第一配件与第二配件一一匹配并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的第一面设置M个第一配件以及N个第一磁性部件;
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的第二面设置所述M个第二配件,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的第一面设置N个第二磁性部件;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且N≥M;
其中,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与第二柔性电路板形成固定位置关系时,第一柔性电路板的第一面、与第二柔性电路板的第二面为相对面;
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的N个第一磁性部件的位置与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的N个第二磁性部件的位置一一对应;并且,第一柔性电路板的M个第一配件与第二柔性电路板的M个第二配件的位置一一对应,以使得第一配件与第二配件一一匹配并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的第一面设置M个第一配件,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的第二面设置N个第一磁性部件;
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的第二面设置所述M个第二配件以及N个第二磁性部件;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且N≥M;
其中,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与第二柔性电路板形成固定位置关系时,第一柔性电路板的第一面、与第二柔性电路板的第二面为相对面;
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的N个第一磁性部件的位置与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的N个第二磁性部件的位置一一对应;并且,第一柔性电路板的M个第一配件与第二柔性电路板的M个第二配件的位置一一对应,以使得第一配件与第二配件一一匹配并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配件或所述第二配件为撞针;所述撞针的高度至少高于第一磁性部件的高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的第一面上设置M个第一磁性部件,且所述M个第一磁性部件作为M个第一配件;
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的第二面上设置M个第二配件、且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的第一面设置M个第二磁性部件;
其中,所述M个第二磁性部件在第二柔性电路板的第一面的M个位置,与所述M个触点在第二柔性电路板的第二面的M个位置相对应;
其中,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与第二柔性电路板形成固定位置关系时,第一柔性电路板的第一面、与第二柔性电路板的第二面为相对面。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第一配件为撞针时,第二配件为触点;其中,所述撞针为以下之一:泡沫电极、海绵电极、弹簧撞针、或弹性电极;
或者,当所述第一配件为触点时,第二配件为撞针;其中,所述撞针为以下之一:泡沫电极、海绵电极、弹簧撞针、或弹性电极。
10.根据权利要求2-7任一项所述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N个第一磁性部件中,存在L个第一磁极的磁性部件,以及N-L个第二磁极的磁性部件;其中,第一磁极与第二磁极相反;其中,第一磁极与第二磁极的分布呈现随机性,且无周期重复性;L为大于等于1且小于等于N的整数;
所述N个第二磁性部件中,存在L个第二磁极的磁性部件,以及N-L个第一磁极的磁性部件;其中,第一磁极与第二磁极的分布呈现随机性,且无周期重复性;
其中,N个第一磁性部件中的L个第一磁极的磁性部件在第一柔性电路板的位置、与N个第二磁性部件中的L个第二磁极的磁性部件在第二柔性电路板的位置相对应;并且,N个第一磁性部件中的N-L个第一磁极的磁性部件在第一柔性电路板的位置、与N个第二磁性部件中的N-L个第二磁极的磁性部件在第二柔性电路板的位置相对应。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还设置有第一线路连接口;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还设置有第二线路连接口;其中,
所述第一线路连接口,连接可穿戴电子设备的第一部分器件;
所述第二线路连接口,连接可穿戴电子设备的第二部分器件;其中,第一部分器件与第二部分器件不同。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分器件为:主控单元;所述主控单元包括以下至少之一:供电单元、信号或数据处理单元、中央处理器CPU、数据存储;第二部分器件为以下至少之一:摄像头,麦克风,耳机,陀螺仪,以及用于可穿戴或可植入的柔性传感器;
或者,
所述第二部分器件为:主控单元;所述主控单元包括以下至少之一:供电单元、信号或数据处理单元、CPU、数据存储;第一部分器件为以下至少之一:摄像头,麦克风,耳机,陀螺仪,以及用于可穿戴或可植入的柔性传感器。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还包括:封装贴合层,采用防水材料,用于封装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且贴合目标用户的身体皮肤。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贴合层,设置有表面微孔吸盘,用于与所述目标用户的身体皮肤产生吸附力以与目标用户的身体皮肤贴合;
或者,
所述封装贴合层,设置有表面凸起微结构;所述表面凸起微结构上采用粘胶,用于与所述目标用户的身体皮肤贴合。
CN201921974261.8U 2019-11-14 2019-11-14 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15079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74261.8U CN211507948U (zh) 2019-11-14 2019-11-14 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74261.8U CN211507948U (zh) 2019-11-14 2019-11-14 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07948U true CN211507948U (zh) 2020-09-15

Family

ID=724097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974261.8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1507948U (zh) 2019-11-14 2019-11-14 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50794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39564A (zh) * 2019-11-14 2020-01-31 上海幂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39564A (zh) * 2019-11-14 2020-01-31 上海幂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
CN110739564B (zh) * 2019-11-14 2024-10-29 上海幂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035317A1 (en) Wearable devices with overmolded electronic components and related methods
US10631401B2 (en) Modular deformable platform
US9949036B2 (en) Electronic device
CN110739564B (zh) 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
EP3543828B1 (en) Vibration presentation device, vibration presentation method, and program
KR20230018403A (ko) 관통 라체팅 기구
CN211507948U (zh) 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
CN204501218U (zh) 一种多功能眼罩
US20210199477A1 (en) Wearable apparatus
US9992313B2 (en) Electronic device
JP3219062U (ja) モバイル端末に用いられる充電装置及び携帯型ゲーム機
CN114830684A (zh) 用于经由功能梯度材料改进软骨传导技术的系统和方法
JP6434421B2 (ja) 耳介変形を矯正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7925803B (zh) 声音传输装置、及声音传输系统
WO2022063222A1 (zh) 一种穿戴式设备及信息提醒方法
US20240297443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ntegrating antennas into textile bands
CN205586124U (zh) 一种电子产品
WO2021238852A1 (zh) 智能穿戴设备
US20240258682A1 (en)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embedding metal mesh antennas into transparent conductive layers of optical devices
CN219271441U (zh) 颈部按摩仪
CN220757642U (zh) 颈部按摩仪
US20220015663A1 (en) Right leg drive through conductive chassis
CN216485803U (zh) 一种镜腿及头戴显示设备
JP3213635U (ja) 吸着接着導電シート
CN210901563U (zh) 一种骨传导帽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111

Address after: 518000 No.302, 3rd floor, building 14, Pingshan community, Pingshan community, Taoyuan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wainao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102, building 3, No. 1005, Jiuxin Road, Jiuting Town, Songjiang District, Shanghai 200000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Mi Fang Electronics Lt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91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1029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91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