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02914U - 壳体组件及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壳体组件及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02914U
CN211502914U CN201922434868.3U CN201922434868U CN211502914U CN 211502914 U CN211502914 U CN 211502914U CN 201922434868 U CN201922434868 U CN 201922434868U CN 211502914 U CN211502914 U CN 2115029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coration
assembly
housing
fixing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43486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43486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5029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029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029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壳体组件和烹饪器具,壳体组件包括上壳体(11)、下壳体(12)和装饰件(14),上壳体(11)盖设在(12)上并与下壳体(12)形成一个容纳腔(13);装饰件(14)通过固定结构(142)穿设在上壳体(11)上的装配孔(112)并固定在上壳体(11)的外表面上;下壳体(12)的外沿(121)设有与装配孔(112)相对应的遮挡部(122),下壳体(12)装配在上壳体(11)时,遮挡部(122)位于装饰件(14)的下方并遮挡裸露在上壳体(11)的下端面的装饰件(14)。本实用新型有助于使得装饰件的装饰效果更加持久,以提高用户体验的同时,能够提高壳体组件的美观度以及安装性能。

Description

壳体组件及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壳体组件及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电磁炉是一种常用的家用壳体组件,其具有煮水、煎炒、烧烤、火锅、爆炒、热奶、煲汤、慢炖、预约等功能,而且由于电磁炉具有无油烟、可移动以及方便简洁的特点,成为家庭厨房的必备品。
电磁炉是应用电磁感应原理对食品进行加热的。当交变电流通过电磁炉炉面下方的线圈盘产生磁场,磁场内的磁力线穿过含铁质锅具的底部时,产生涡流,使锅底自身迅速发热,从而达到加热食品的目的。目前,电磁炉作为烹饪食物的加热平台,其包括上壳体、下壳体以及内部功能器件(比如发热盘和散热风机等)。其中,上壳体和装配后形成能够容纳内部功能器件的腔体。为了使得电磁炉的外形更加美观,通常会在传统的电磁炉在面板上丝印各种图案,也会采用一些装饰件(比如电镀件或者丝印图案)来装饰电磁炉的外侧壁。
然而,由于装饰件随着电磁炉的使用时间的增长可能会掉落,使得电磁炉的产品外观单调。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壳体组件及烹饪器具,以解决现有电磁炉的壳体上的装饰件容易掉落,使得电磁炉的产品外观单调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壳体组件,包括上壳体、下壳体和装饰件,所述上壳体盖设在所述下壳体上并与所述下壳体形成一个容纳腔;所述装饰件装配在所述上壳体的外表面,所述装饰件上设有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用于穿设在所述上壳体上的装配孔并将所述装饰件固定在所述上壳体上;
所述装饰件固定在所述上壳体上时,至少部分所述装饰件裸露在所述上壳体的下端面;所述下壳体的外沿上设有与所述装配孔相对应的遮挡部,所述下壳体装配在所述上壳体时,所述遮挡部位于所述装饰件的下方并遮挡所述装饰件。
本实用新型装饰件通过固定结构穿设在上壳体上的装配孔并固定在上壳体上,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电镀件或者丝印件等的装饰件,在达到对上壳体的装饰效果的基础上,有助于使得装饰件的装饰效果更加持久,以提高用户体验。在此基础上,由于下壳体上遮挡部的设置,装配在上壳体时,遮挡部位于装饰件的下方并遮挡装饰件,以避免装饰件裸露在壳体组件的表面,使得壳体组件的外观更加整洁,有助于提高壳体组件的美观度以及安装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遮挡部的下表面与所述上壳体的下表面平齐。这样使得壳体组件的下表面处于同一平面,能够进一步提高壳体组件的美观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壳体的外表面设有用于装配所述装饰件的装配空间,所述装配空间为所述上壳体外表面的槽体或者凹陷结构,所述装配空间内设有所述装配孔,所述固定结构为可弯折结构,所述固定结构穿设在所述装配孔中且折弯固定在所述容纳腔的内部或者外部。
本实用新型首先通过上壳体的外表面上装配空间的设置,能够为装饰件在上壳体上的安装提供安装空间,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电镀件或者丝印件等的装饰件,在达到对上壳体的装饰效果的基础上,有助于使得装饰件的装饰效果更加持久,降低壳体组件的制造成本,以提高用户体验。其次,由于装配空间为上壳体外表面的槽体或者凹陷结构,可以使得装饰件嵌设在上壳体内,尽可能的避免装饰件的边缘对用户造成伤害,省去了装饰件为防止边缘利边而卷边的工序,节省了装饰件的使用材料和制造成本;最后通过可弯折的固定结构穿设在装配孔中且折弯固定在容纳腔的内部或者外部,一方面能够提高装饰件在装配空间内的固定效果,避免装饰件掉落,使得装饰件的装饰效果更加稳定和持久,另一方面,使得装饰件的装配工艺更加简单,在达到装饰效果的基础上,有助于降低装饰成本和壳体组件的制造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装配空间为所述上壳体的槽体,所述槽体包括壳体主体、自所述壳体主体朝着所述容纳腔的外侧方向延伸形成的底壁以及自所述底壁向上延伸形成的限位部,所述装饰件固定在所述槽体内,所述装配孔位于所述壳体主体和/或所述底壁上。
这样一方面通过设有限位部的槽体的设置,将装饰件装配在该槽体内时,使得装饰件位于限位部的内侧,在提高装饰件装配固定效果的同时,能够通过限位部对将装饰件的部分进行遮挡,以避免装饰件的边缘利边划伤用户的手指,对用户造成伤害,省去了装饰件为防止边缘的利边而卷边的工序,节省了装饰件的使用材料和制造成本;另一方面通过装配孔设在壳体主体、底壁或者壳体主体和底壁上,使得装饰件的装配方法更加多样化。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装饰件的外表面与所述壳体主体的外表面平齐,或者所述装饰件的外表面低于所述壳体主体的外表面。
这样能够使得装饰件嵌设在壳体主体内,避免装饰件的边缘利边突出于壳体主体,划伤用户的手指,在实现装饰效果的基础上,有助于提升壳体组件的安全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遮挡部位于所述装配孔的下方,或者至少部分所述遮挡部穿设在所述装配孔中的第一装配孔内。
这样在实现对装饰件遮挡的基础上,使得遮挡部以及与上壳体的装配方法更加多样化。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至少部分所述遮挡部穿设在所述第一装配孔内时,
所述遮挡部与所述第一装配孔卡接,
和/或,所述遮挡部与所述装饰件抵接。
这样在实现对下壳体的遮挡部进行装配固定的基础上,使得遮挡部的在上壳体内的装配方法以及壳体组件的结构更加多样化。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遮挡部为所述装饰件上的连续型或者离散型结构;
其中,所述遮挡部为离散型结构时,所述遮挡部均匀分布在所述下壳体的外沿上;和/或,所述遮挡部包括两种大小尺寸不同的凸起。
这样首先通过连续型或者离散型结构的遮挡部的设置,使得遮挡部的结构更加多样化;其次,当遮挡部为离散型结构,在能够有效的对装饰件进行遮挡的同时,可以节约下壳体的材料,以减轻壳体组件的材料成本和重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结构位于所述装饰件的边缘区域,其中,所述固定结构包括位于所述装饰件一边或者两边且凸出于所述装饰件的第一固定部。
这样将固定结构位于装饰件的边缘区域,在通过固定结构实现将装饰件固定在装配空间的基础上,能够便于固定结构穿设在装配孔中且折弯固定在上壳体的容纳腔的内部或者外部,有助于上壳体上的装配空间以及装配后的装饰件的小型化。在此基础上,通过位于装饰件一边或者两边且凸出于装饰件的第一固定部的设置,能够使得装饰件的结构以及装饰件在装配空间内的装配方式更加多样化。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固定部为所述装饰件上的连续型或者离散型结构;
所述第一固定部为所述装饰件上的离散型结构时,所述第一固定部包括多个固定凸起,所述固定凸起均匀分布在所述装饰件的一边,其中,所述上壳体在与所述固定凸起相对位置处的所述装配孔为第一装配孔。
这样通过第一固定部实现装配件固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得装饰件以及装配孔的结构更加多样化。当第一固定部为离散性结构时,能够使得装饰件在装配的过程中受力更加均匀,不会发生褶皱。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装配孔位于壳体主体的底部和底壁上,当所述固定凸起穿设在所述第一装配孔中并弯折固定在所述容纳腔时,所述装饰件的边缘区域抵在所述装配空间内。
这样通过将第一装配孔设在壳体主体的底部和底壁上,在实现装配件固定的基础上,可以减小上壳体上的装配空间的尺寸,有助于壳体组件的小型化。在此基础上,通过装饰件的边缘区域抵在装配空间内,以避免装饰件在装配空间内上下晃动,对装饰件起到限位的效果,能够进一步提高装饰件在装配空间内的固定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装饰件两端且凸出于所述装饰件的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第一固定部垂直设置,所述装饰件围设在所述装配空间时,两个所述第二固定部穿设在第二装配孔中并弯折固定在所述容纳腔内;
和/或,所述装配孔还包括设在所述上壳体上且与所述容纳腔相连通的第三装配孔;所述第三装配孔与所述装饰件两端的所述第一固定部相对设置,所述装饰件两端的所述第一固定部穿设在所述第三装配孔内并弯折固定在所述容纳腔内;其中,所述第三装配孔大于所述第一装配孔。
这样首先通过第二固定部的设置,当两个第二固定部穿设在第二装配孔中并弯折固定在容纳腔内时,能够拉紧装饰件,使得装饰件与上壳体的贴合程度更高,以进一步增强装饰件在装配空间内的固定效果;其次,通过装饰件两端的第一固定部穿设在第三装配孔内并弯折固定在容纳腔内,能够对装饰件的端部进行进一步固定,以进一步增强装饰件在装配空间内的固定效果;在此基础上,通过第三装配孔大于第一装配孔,进一步的提高装饰件在装配空间内的限位效果的同时,能够避免装饰件在装饰空间内出现位置的偏移,以确保装饰件在壳体组件上装饰效果的均一性。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其包括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如上的壳体组件,装饰件通过固定结构穿设在壳体组件中的上壳体上的装配孔并固定在上壳体上,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电镀件或者丝印件等的装饰件,在达到对上壳体的装饰效果的基础上,有助于使得装饰件的装饰效果更加持久,以提高用户体验。在此基础上,由于下壳体上遮挡部的设置,下壳体装配在上壳体时,遮挡部位于装饰件的下方并遮挡装饰件,以避免装饰件裸露在壳体组件的表面,使得壳体组件的外观更加整洁,有助于提高壳体组件的美观度以及安装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上壳体正向放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上壳体反向放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c是图2b中A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装饰件与上壳体的装饰效果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装饰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未装配的装饰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下壳体的俯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的B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的俯视图;
图11是图10中烹饪器具的C-C向的剖视图;
图12是图11中烹饪器具的E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3是图10中烹饪器具的D-D向的剖视图;
图14是图13中烹饪器具的F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电磁炉;10-壳体组件;11-上壳体;111-装配空间;1111-壳体主体;1112-底壁;1113-限位部;112-装配孔;1121-第一装配孔;1122-第二装配孔;1123-第三装配孔;12-下壳体;121-边沿;122-遮挡部;123-容纳槽;13-容纳腔;14-装饰件;141-下边缘;142-固定结构;1421-第一固定部;1422-第二固定部;20-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正如背景技术中所描述的,为了使得电磁炉的外形更加美观,通常会在传统的电磁炉在面板上丝印各种图案,也会采用一些装饰件(比如电镀件或者丝印图案)来装饰电磁炉的外侧壁。然而,由于装饰件随着电磁炉的使用时间的增长可能会掉落,使得电磁炉的产品外观单调。
为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壳体组件和烹饪器具,以解决现有电磁炉的壳体上的装饰件容易掉落,使得电磁炉的产品外观单调的技术问题。
本实施例中,烹饪器具可以为电磁炉、电陶炉或者其他具有本实用新型壳体组件的烹饪器具,即本实施例中,烹饪器具包括但不仅限于电磁炉。
下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以电磁炉为应用场景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壳体组件作进一步阐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上壳体正向放置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上壳体反向放置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c是图2b中A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装饰件与上壳体的装饰效果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的结构拆分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装饰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未装配的装饰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下壳体的俯视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中的B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参考图1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壳体组件10,其包括上壳体11、下壳体12和装饰件14,上壳体11盖设在下壳体12上并与下壳体12形成一个容纳腔13;装饰件14装配在上壳体11的外表面,装饰件14上设有固定结构142,固定结构142用于穿设在上壳体11上的装配孔112并将装饰件14固定在上壳体11上;
装饰件14固定在上壳体11上时,至少部分装饰件14裸露在上壳体11的下端面;下壳体12的外沿121上设有与装配孔112相对应的遮挡部122,12装配在上壳体11时,遮挡部122位于装饰件14的下方并遮挡装饰件14。
图1和图4分别提供了具有本实用新型壳体组件10的电磁炉100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和拆分示意图,当烹饪器具为电磁炉100时,下壳体12和面板20分别盖设在上壳体11的底部和顶部并与上壳体11围设成一个上述的容纳腔13,电磁炉100的内部器件(比如加热盘、电路板、散热风机等,在图中未标示)均安装在该容纳腔13内,从而实现电磁炉100对于锅具的加热功能。其中,面板20与上壳体11的连接方式可以参考现有电磁炉100中面板20与上壳体11的连接方式。
本实施例中,下壳体12与上壳体11的固定方式可以为可拆卸连接,以便于上述内部器件在腔体内的安装以及为烹饪器具比如电磁炉100的维修。示例性的,下壳体12与上壳体11的可拆卸连接方式包括但不仅限于卡接、紧固件连接或者卡接和紧固件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对于下壳体12与上壳体11的连接方式并不做进一步限定,只要确保12装配在上壳体11的底部时,下壳体12外沿121上的遮挡部122可以位于装饰件14的下方并遮挡装饰件14即可。
参考图2a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装饰件14可以通过固定结构142穿设在上壳体11上的装配孔112并固定在上壳体11上(如图3中所示),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电镀件或者丝印件等的装饰件14,在达到对壳体组件10的装饰效果的基础上,有助于使得装饰件14的装饰效果更加持久,以提高用户体验。
具体的,参考图3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装饰件14可以为采用可弯折材料制备而成的长条状结构(如图6中所示),通过弯折装饰件14的长条状结构使装饰件14围设在上壳体11外表面上(如图3中所示),从而实现将装饰件14装配在上壳体11外表面上,起到装饰效果,以提高壳体组件10的美观度。
由于装饰件14固定在上壳体11上时,至少部分装饰件14裸露在上壳体11的下端面(即靠近下壳体12的一面),会影响烹饪器具比如电磁炉100的外观美观度,且装饰件14的固定结构142的边缘利边较为锋利,容易划伤用户的手指。因此,本实施例通过在下壳体12的外沿121上设置与装配孔112相对应的遮挡部122,下壳体12装配在上壳体11时,遮挡部122位于装饰件14的下方并遮挡装饰件14,在电磁炉100的底部无法看到装饰件14,使得壳体组件10的外观更加整洁,有助于提高壳体组件10的美观度。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本实施例中,装饰件14可以通过模具冲压形成即可。示例性的,本实施例中,装饰件14可以采用金属材料或者其他可弯折材料制备,以便于装饰件14装配时围设在上壳体11的外表面,即本实施例中,装饰件14包括但不仅限于金属材料。在实际应用中,当装饰件14采用金属材料制备而成,使得装饰件14和壳体组件10具有使用寿命长,不变色等优点,且使得壳体组件10具有一定的金属质感。
示例性的,本实施例中,装饰件14可以通过固定结构142与上壳体11上的装配孔112卡接,使得至少部分装饰件14裸露在上壳体11的下端面。或者,装饰件14也可以通过固定结构142穿过上壳体11的装配孔112并弯折固定在上壳体11上,并使得至少部分装饰件14裸露在上壳体11的下端面。在本实施例中,对于装饰件14与上壳体11的固定方式并不做进一步限定。
其中,本实施例中,遮挡部122与下壳体12可以为一体化结构,或者,遮挡部122与下壳体12为分体式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对于遮挡部122与1下壳体2的结构形式并不做进一步限定。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使下壳体12具有更高的强度,可以选用遮挡部122与下壳体12为一体化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装饰件14通过固定结构142穿设在上壳体11上的装配孔112并固定在上壳体11上,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电镀件或者丝印件等的装饰件14,在达到对上壳体11的装饰效果的基础上,有助于使得装饰件14的装饰效果更加持久,以提高用户体验。在此基础上,由于下壳体12上遮挡部122的设置,下壳体12装配在上壳体11时,遮挡部122位于装饰件14的下方并遮挡装饰件14,以避免装饰件14裸露在壳体组件10的表面,使得壳体组件10的外观更加整洁,有助于提高壳体组件10的美观度以及安装性能。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遮挡部122的下表面与上壳体11的下表面平齐(如图12中所示)。这样使得壳体组件10的下表面处于同一平面,能够进一步提高壳体组件10的美观度。
进一步的,参考图2a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上壳体11的外表面设有用于装配装饰件14的装配空间111,能够为装饰件14在上壳体11上的安装提供安装空间,能够便于装饰件14的安装,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电镀件或者丝印件等的装饰件14,在达到对上壳体11的装饰效果的基础上,有助于使得装饰件14的装饰效果更加持久,降低壳体组件10的制造成本,以提高用户体验。
其中,装配空间111可以为上壳体11外表面的槽体或者凹陷结构,这样可以使得装饰件14嵌设在上壳体11内,尽可能的避免装饰件14的边缘利边对用户造成伤害,省去了装饰件14为防止边缘利边而卷边的工序,节省了装饰件14的使用材料和制造成本。该装配空间111内设有装配孔112,固定结构142可以为可弯折结构,固定结构142穿设在装配孔112中且折弯固定在容纳腔13的内部或者外部。这样通过可弯折的固定结构142穿设在装配孔112中且折弯固定在容纳腔13的内部或者外部,一方面能够增强装饰件14在装配空间111内的固定效果,避免装饰件14掉落,使得装饰件14的装饰效果更加稳定和持久,另一方面,相较于电镀和丝印工艺,使得装饰件14的装配工艺更加简单,在达到装饰效果的基础上,有助于降低装饰成本和壳体组件10的制造成本。
应理解的是,当固定结构142穿设在装配孔112中且折弯固定在上壳体11的容纳腔13的内部时,装配孔112为用于将容纳腔13与装配空间111相连通的通孔,以便固定结构142可以穿过装配孔112并弯折固定在上述容纳腔13的内部(如图3中所示)。
相应的,当固定结构142穿设在装配孔112中且折弯固定在上壳体11的容纳腔13的外部时,装配孔112为用于将装配空间111与容纳腔13外部相连通的通孔。示例性的,固定结构142可以穿过装配孔112并弯折固定在上壳体11的底部。在本实施例中,对于装配孔112的结构或者固定结构142的弯折固定位置并不做进一些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该槽体或者凹陷结构可以为上壳体11的外表面在制备时形成或者在上壳体11的表面通过后期加工开设而形成的用于装配装饰件14的装配空间111,在本实施例中,对于装配空间111的形成方式并不做进一步限定。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固定结构142可以为与装饰件14通过模具冲压或者其他工艺形成的一体化结构,或者,固定结构142可以设在装饰件14上与装饰件14为分体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对于固定结构142与装饰件14的结构形式并不做进一步限定。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采用固定结构142与装饰件14的一体化结构,使得装饰件14和固定结构142具有更高的强度。
示例性的,固定结构142可以采用与装饰件14相同的可弯折材料制备而成,或者,固定结构142也可以采用与装饰件14不同的可弯折材料制备而成,在本实施例中,对于固定结构142和装饰件14的材质并不做进一步限定,只需要确保装饰件14和固定结构142均可弯折即可。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的俯视图,图11是图10中烹饪器具的C-C向的剖视图,图12是图11中烹饪器具的E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3是图10中烹饪器具的D-D向的剖视图,图14是图13中烹饪器具的F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的,参考图2a至图4、以及图11至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装配空间111可以为上壳体11上的槽体,槽体包括壳体主体1111、自壳体主体1111朝着容纳腔13的外侧方向延伸形成的底壁1112以及自底壁1112向上延伸形成的限位部1113,装饰件14固定在槽体内,装配孔112位于壳体主体1111和/或底壁1112上。
这样通过设有限位部1113的槽体的设置,将装饰件14装配在该槽体内时,使得装饰件14位于限位部1113的内侧,在提高装饰件14装配固定效果的同时,能够通过限位部1113对将装饰件14的部分进行遮挡,也就是说,通过限位部1113对装饰件14的边缘利边进行遮挡,以避免装饰件14的边缘利边划伤用户的手指,对用户造成伤害,省去了装饰件14为防止边缘的利边而卷边的工序,节省了装饰件14的使用材料和制造成本。
其中,本实施例中,装配孔112可以位于壳体主体1111和/或底壁1112上,也就是说,装配孔112可以位于壳体主体1111上、底壁1112上或者壳体主体1111和底壁1112,这样使得装饰件14的装配方法更加多样化。当装配孔112位于壳体主体1111上时,可以理解为固定结构142穿设在壳体主体1111上的装配孔112内并弯折固定在容纳腔13的内部,这样能够使固定结构142在装配空间111内进行弯折,需要具有较大的装配空间111,即底壁1112的长度较长,限位部1113与壳体主体1111之间的间隙较大。相应的,当装配孔112位于壳体主体1111和底壁1112时,相较于装配孔112位于壳体主体1111上时,一方面能够便于固定结构142的弯折,另一方便能够有助于减小装配空间111的尺寸,使得限位部1113与壳体主体1111之间具有较小的间隙(如图12和图14中所示)。相应的,当装配孔112位于底壁1112时,固定结构142穿设在壳体主体1111上的装配孔112内并弯折固定在容纳腔13的外部。本实施例中,对于装配孔112的设置位置并不做进一步限定。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装饰件14的外表面可以与壳体主体1111的外表面平齐(如图12和图14中所示),或者装饰件14的外表面可以低于壳体主体1111的外表面。这样能够使得装饰件14嵌设在壳体主体1111内,避免装饰件14的边缘利边突出于壳体主体1111,划伤用户的手指,在实现装饰效果的基础上,有助于提升壳体组件10的安全性能。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本实施例中,遮挡部122可以位于装配孔112的下方,以对装配孔112和装饰件14的下方进行遮挡。或者至少部分遮挡部122穿设在装配孔112中的第一装配孔1121内(如图12中所示),也就是说遮挡部122可以部分穿设在第一装配孔1121内,遮挡部122也可以全部穿设在第一装配孔1121内,此时,遮挡部122位于装饰件14的下方,以实现对装配孔112和装饰件14的下方进行遮挡。在本实施例中,对于遮挡部122与装配孔112的位置关系并不做进一步限定,只要通过遮挡部122能够遮挡装饰件14即可。这样在实现对装饰件14遮挡的基础上,使得遮挡部122以及12与上壳体11的装配方法更加多样化。
进一步的,至少部分遮挡部122穿设在第一装配孔1121内时,遮挡部122可以与第一装配孔1121卡接,和/或,遮挡部122可以与装饰件14抵接,也就是说,当至少部分遮挡部122穿设在第一装配孔1121内时,遮挡部122可以与第一装配孔1121卡接,或者遮挡部122也可以与装饰件14抵接,亦或者,遮挡部122可以在与第一装配孔1121卡接的同时与装饰件14抵接(如图12中所示)。这样在实现对12的遮挡部122进行装配固定的基础上,使得遮挡部122的在上壳体11内的装配方法以及壳体组件10的结构更加多样化。
具体的,如图8、图9和图12所示,当遮挡部122可以在与第一装配孔1121卡接的同时与装饰件14抵接时,装饰件14的固定结构142中的第一固定结构142穿设在第一装配孔1121中并弯折固定在壳体组件10的容纳腔13内,此时,至少部分第一固定结构142嵌设在下壳体12的边沿121上设置的容纳槽123(如图12中所示)内,该容纳槽123与遮挡部122对应设置,且遮挡部122位于容纳槽123的下方,以使下壳体12装配在上壳体11的底部时,遮挡部122位于装饰件14的下方并对装饰件14进行遮挡。此时,下壳体12也可对第一固定结构142的侧壁进行遮挡。
需要说明的是,容纳槽123的尺寸大小应使得至少部分第一固定结构142嵌设在容纳槽123内,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第一固定结构142的尺寸对容纳槽123的尺寸大小进行相应的设置,只要容纳槽123的尺寸大小能够使得至少部分第一固定结构142嵌设在容纳槽123内即可,在本实施例中,对于容纳槽123的尺寸大小并不做进一步限定。
其中,本实施例中,遮挡部122为装饰件14上的连续型或者离散型结构;这样使得遮挡部122的结构更加多样化。当遮挡部122为离散型结构(如图8中所示)时,遮挡部122均匀分布在下壳体12的外沿121上,在能够有效的对装饰件14进行遮挡的同时,可以节约下壳体12的材料,以减轻壳体组件10的材料成本和重量。
或者,遮挡部122包括两种大小尺寸不同的凸起(如图8中所示),这样在对装饰件14进行遮挡的同时,能够对下壳体12的装配位置进行限位,以增强壳体组件10装配效果的均一性。
参考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遮挡部122包括两种大小尺寸不同的凸起,且遮挡部122为离散型结构并均匀分布在下壳体12的外沿121上。相应的,装配孔112中的第一装配孔1121也可以具有两种不同的尺寸,且与遮挡部122相对设置,以提高壳体组件10装配效果的均一性。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得遮挡部122与第一装配孔1121的装配效果更好,遮挡部122与第一装配孔1121的结构应相适配,以尽可能的间隙遮挡部122与第一装配孔1121之间的间隙,提高装配效果。
具体的,参考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固定结构142位于装饰件14的边缘区域,这样在通过固定结构142实现将装饰件14固定在装配空间111的基础上,能够便于固定结构142穿设在装配孔112中且折弯固定在上壳体11的容纳腔13的内部或者外部,有助于上壳体11上的装配空间111以及装配后的装饰件14的小型化。其中,固定结构142包括位于装饰件14一边或者两边且凸出于装饰件14的第一固定部1421,这样能够使得装饰件14的结构以及装饰件14在装配空间111内的装配方式更加多样化。
其中,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1421可以为装饰件14上的连续型或者离散型结构;
当第一固定部1421为装饰件14上的离散型结构时,第一固定部1421包括多个固定凸起,固定凸起均匀分布在装饰件14的一边(如图5和图6中所示),其中,上壳体11在与固定凸起相对位置处的装配孔112为第一装配孔1121。这样通过第一固定部1421实现装配件固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得装饰件14以及装配孔112的结构更加多样化。与此同时,当第一固定部1421为离散性结构时,能够使得装饰件14在装配的过程中受力更加均匀,不会发生褶皱。
在实际应用中,当固定凸起均匀分布在装饰件14的一边时,为了增强装饰件14在装配空间111内的固定效果,本实施例中,装饰件14还可以通过卡接、粘结或者其他的固定方式固定在装配空间111内。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第一装配孔1121可以位于壳体主体1111的底部和底壁1112上,当固定凸起穿设在第一装配孔1121中并弯折固定在上壳体11的容纳腔13内时,装饰件14的边缘区域抵在装配空间111内(如图12和图14中所示)。
这样通过将第一装配孔1121设在壳体主体1111的底部和底壁1112上,在实现装配件固定的基础上,可以减小上壳体11上的装配空间111的尺寸,有助于壳体组件10的小型化。在此基础上,通过装饰件14的边缘区域抵在装配空间111内,以避免装饰件14在装配空间111内上下晃动,对装饰件14起到限位的效果,能够进一步提高装饰件14在装配空间111内的固定效果。
为了能够便于第一固定部1421穿设第一装配孔1121并弯折固定在上壳体11的容纳腔13内,本实施例中,第一装配孔1121的长度L1大于第一固定部1421的宽度w1。其中,在实际应用中,第一装配孔1121的长度L1在3mm-8mm,第一装配孔1121的长度L1与第一固定部1421的宽度w1的差值在0.1mm-2mm,比如第一装配孔1121的长度L1与第一固定部1421的宽度w1的差值在0.4mm-0.8mm范围内最佳,这样能够确保第一固定部1421装配在第一装配孔1121中与第一装配孔1121互不干涉,且第一固定部1421不会有过大的位移。
应理解的是,为了能够便于第一固定部1421穿设第一装配孔1121并弯折固定在上壳体11的容纳腔13内且遮挡部122穿设在第一装配孔1121内,第一装配孔1121的高度h1需大于等于第一固定部1421的厚度d1和遮挡部122的厚度。在实际应用中,本实施例中,第一装配孔1121的高度h1可以在0.5mm-5mm之内进行取值,以避免第一装配孔1121的高度h1过大,使得第一固定部1421在第一装配孔1121内会产生过大的位移偏差。在本实施例中,对于第一装配孔1121的高度不作进一步限定,在实际应用中,第一装配孔1121的高度可以根据第一固定部1421的厚度d1和遮挡部122的厚度在上述范围内取值,使得第一装配孔1121的高度h1大于等于第一固定部1421的厚度d1和遮挡部122的厚度即可。
第一装配孔1121的顶部可以与装饰件14的下边缘141平齐(如图11中所示),或者,第一装配孔1121的顶部(即靠近面板20的一端)可以或者低于装饰件14的下边缘141,在实际应用中,第一装配孔1121的顶部距离装饰件14的下边缘141之间的距离为0-5mm,这样能够便于第一固定部1421可以穿设在第一装配孔1121中并弯折固定在上壳体11的容纳腔13内。
为了便于在槽体的底壁1112和壳体主体1111上开设第一装配孔1121,装配空间111的槽体的底壁1112的宽度w2需大于装饰件14的厚度(在图中未标示),底壁1112上的第一装配孔1121的宽度(在图中未标示)大于第一固定部1421的厚度d1并小于等于底壁1112的宽度w2,这样能够便于第一固定部1421穿设设在底壁1112上的第一装配孔1121并弯折固定在上壳体11的容纳腔13内。
在实际应用中,槽体的底壁1112的宽度w2大于0.3mm,装饰件14的厚度大于0.2mm,底壁1112的宽度w2与装饰件14的厚度的差值在0.1mm-1mm,该差值在0.3mm-0.5mm范围内最佳,确保装饰件14易装配,且不会有过大的装配间隙。
在实际应用中,槽体的底壁1112厚度范围0.5mm-5mm,底壁1112上的第一装配孔1121的宽度与第一固定部1421的厚度d1之间的差值在0.1mm-1mm,该差值在0.3mm-0.5mm范围内最佳,能够确保装饰件14的第一固定部1421能顺利转配在槽体的第一装配孔1121内,且不会有过大的装配间隙。
进一步的,装配空间111的槽体的限位部1113的高度h2小于等于装饰件14的宽度w3的1/3,在实际应用中,装饰件14裸露在限位部1113外的高度大于等于1mm。这样通过限位部1113的高度与装饰件14的宽度之间尺寸大小的设定,一方面能够使限位部1113与装饰件14外露部分更协调、美观,同时也能有效的降低壳体组件10的重量和制造成本,另一方面,在避免装饰件14的边缘利边划伤用户的手指同时,能够使得装饰件14容易被识别可见,使得装饰件14的装饰效果更为明显。
应理解的是,当第一固定部1421和遮挡部122为装饰件14上的离散型结构时,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提高上壳体11的强度,第一装配孔1121也为与第一固定部1421相对设置的离散型结构,因此,在对烹饪器具比如电磁炉100进行有些角度的剖视时,并不一定都能看到第一固定部1421和遮挡部122穿设在第一装配孔1121并弯折固定在容纳腔13内部(如图13和图14中所示)。
进一步的,参考图3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固定结构142还包括位于装饰件14两端且凸出于装饰件14的第二固定部1422,第二固定部1422与第一固定部1421垂直设置,装饰件14围设在装配空间111时,两个第二固定部1422穿设在第二装配孔1122中并弯折固定在容纳腔13内(如图3和图11中所示)。这样通过装饰件14两端且与第一固定部1421垂直设置的第二固定部1422,当两个第二固定部1422穿设在第二装配孔1122中并弯折固定在容纳腔13内时,能够拉紧装饰件14,使得装饰件14与上壳体11的贴合程度更高,以进一步增强装饰件14在装配空间111内的固定效果。
相应的,本实施例中,装配孔112包括设在上壳体11上且与第二固定部1422相对设置的第二装配孔1122,其中,第二装配孔1122可以为一个或者两个通孔,第二装配孔1122的高度大于第二固定部1422的宽度。这样一方面能够便于第二固定部1422穿设在第二装配孔1122内,对装饰件14在装配空间111内的装配位置进行限位;另一方面能够使得第二装配孔1122和壳体组件10的结构更加多样化。
在实际应用中,第二装配孔1122的高度与第二固定部1422的宽度的差值在0.1mm-2mm,当该差值在0.4mm-0.8mm范围内最佳,能够确保第二固定部1422穿设在第二装配孔1122内时与第二装配孔1122互不干涉,且第二固定部1422不会出现过大的位移偏差。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第二装配孔1122为一个通孔时,该通孔的尺寸大小可以使两个第二固定部1422共同穿过(如图5中所示)。或者第二装配孔1122为两个或者多个间隔设置的通孔时,该间隔设置的通孔与第二固定部1422相对设置,用于使第二固定部1422穿过并弯折在上壳体11的容纳腔13内。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装配孔112还包括设在上壳体11上且与上壳体11的容纳腔13相连通的第三装配孔1123(如图2a至图2c中所示);第三装配孔1123与装饰件14两端的第一固定部1421相对设置,装饰件14两端的第一固定部1421穿设在第三装配孔1123内并弯折固定在容纳腔13内,这样通过装饰件14两端的第一固定部1421穿设在第三装配孔1123内并弯折固定在容纳腔13内,能够对装饰件14的端部进行进一步固定,以进一步增强装饰件14在装配空间111内的固定效果。其中,第三装配孔1123大于第一装配孔1121,也就是说,第三装配孔1123与第一装配孔1121为两种大小尺寸不同的装配孔112,这样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装饰件14在装配空间111内的限位效果的同时,能够避免装饰件14在装饰空间内出现位置的偏移,以确保装饰件14在壳体组件10上装饰效果的均一性。
本实用新型中装饰件通过固定结构穿设在上壳体上的装配孔并固定在上壳体上,有助于使得装饰件的装饰效果更加持久,以提高用户体验。在此基础上,下壳体装配在上壳体时,上的遮挡部位于装饰件的下方并遮挡装饰件,使得壳体组件的外观更加整洁,有助于提高壳体组件的美观度以及安装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为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使两个元件内部的相连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3)

1.一种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壳体(11)、下壳体(12)和装饰件(14),所述上壳体(11)盖设在所述下壳体(12)上并与所述下壳体(12)形成一个容纳腔(13);所述装饰件(14)装配在所述上壳体(11)的外表面,所述装饰件(14)上设有固定结构(142),所述固定结构(142)用于穿设在所述上壳体(11)上的装配孔(112)并将所述装饰件(14)固定在所述上壳体(11)上;
所述装饰件(14)固定在所述上壳体(11)上时,至少部分所述装饰件(14)裸露在所述上壳体(11)的下端面;所述下壳体(12)的外沿(121)上设有与所述装配孔(112)相对应的遮挡部(122),所述下壳体(12)装配在所述上壳体(11)时,所述遮挡部(122)位于所述装饰件(14)的下方并遮挡所述装饰件(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部(122)的下表面与所述上壳体(11)的下表面平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11)的外表面设有用于装配所述装饰件(14)的装配空间(111),所述装配空间(111)为所述上壳体(11)外表面的槽体或者凹陷结构,所述装配空间(111)内设有所述装配孔(112),所述固定结构(142)为可弯折结构,所述固定结构(142)穿设在所述装配孔(112)中且折弯固定在所述容纳腔(13)的内部或者外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空间(111)为所述上壳体(11)的槽体,所述槽体包括壳体主体(1111)、自所述壳体主体(1111)朝着所述容纳腔(13)的外侧方向延伸形成的底壁(1112)以及自所述底壁(1112)向上延伸形成的限位部(1113),所述装饰件(14)固定在所述槽体内,所述装配孔(112)位于所述壳体主体(1111)和/或所述底壁(1112)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饰件(14)的外表面与所述上壳体(11)的外表面平齐,或者所述装饰件(14)的外表面低于壳体主体(1111)的外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部(122)位于所述装配孔(112)的下方,或者至少部分所述遮挡部(122)穿设在所述装配孔(112)中的第一装配孔(1121)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遮挡部(122)穿设在所述第一装配孔(1121)内时,
所述遮挡部(122)与所述第一装配孔(1121)卡接,
和/或,所述遮挡部(122)与所述装饰件(14)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部(122)为所述装饰件(14)上的连续型或者离散型结构;
其中,所述遮挡部(122)为离散型结构时,所述遮挡部(122)均匀分布在所述下壳体(12)的外沿(121)上;和/或,所述遮挡部(122)包括两种大小尺寸不同的凸起。
9.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结构(142)位于所述装饰件(14)的边缘区域,其中,所述固定结构(142)包括位于所述装饰件(14)一边或者两边且凸出于所述装饰件(14)的第一固定部(142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1421)为所述装饰件(14)上的连续型或者离散型结构;
所述第一固定部(1421)为所述装饰件(14)上的离散型结构时,所述第一固定部(1421)包括多个固定凸起,所述固定凸起均匀分布在所述装饰件(14)的一边,其中,所述上壳体(11)在与所述固定凸起相对位置处的所述装配孔(112)为第一装配孔(1121)。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装配孔(1121)位于壳体主体(1111)的底部和底壁(1112)上,当所述固定凸起穿设在所述第一装配孔(1121)中并弯折固定在所述容纳腔(13)时,所述装饰件(14)的边缘区域抵在所述装配空间(111)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结构(142)还包括位于所述装饰件(14)两端且凸出于所述装饰件(14)的第二固定部(1422),所述第二固定部(1422)与所述第一固定部(1421)垂直设置,所述装饰件(14)围设在所述装配空间(111)时,两个所述第二固定部(1422)穿设在第二装配孔(1122)中并弯折固定在所述容纳腔(13)内;
和/或,所述装配孔(112)还包括设在所述上壳体(11)上且与所述容纳腔(13)相连通的第三装配孔(1123);所述第三装配孔(1123)与所述装饰件(14)两端的所述第一固定部(1421)相对设置,所述装饰件(14)两端的所述第一固定部(1421)穿设在所述第三装配孔(1123)内并弯折固定在所述容纳腔(13)内;其中,所述第三装配孔(1123)大于所述第一装配孔(1121)。
13.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10)。
CN201922434868.3U 2019-12-30 2019-12-30 壳体组件及烹饪器具 Active CN2115029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34868.3U CN211502914U (zh) 2019-12-30 2019-12-30 壳体组件及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34868.3U CN211502914U (zh) 2019-12-30 2019-12-30 壳体组件及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02914U true CN211502914U (zh) 2020-09-15

Family

ID=723952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434868.3U Active CN211502914U (zh) 2019-12-30 2019-12-30 壳体组件及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50291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502914U (zh) 壳体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1290174U (zh) 壳体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0643741U (zh) 空气炸锅用烤盘
JP6137940B2 (ja) 加熱調理器
CN214631738U (zh) 一种具有煎烤功能的翻盖式空气炸锅
CN211582687U (zh) 中板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0354405U (zh) 多功能烹饪器具
CN211484100U (zh) 装饰件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1155093U (zh) 电磁加热的烹饪器具
CN109209024B (zh) 一种新式集成灶柜体拉手及柜体
JP2011181323A (ja) 加熱調理器
CN107440474B (zh) 烹饪器具
CN210568636U (zh) 烹饪器具
CN209377376U (zh) 煎烤机及其烤盘组件
CN217937602U (zh) 一种具有前沿装饰结构的集成烹饪机
CN217723284U (zh) 空气炸锅
CN211533880U (zh) 用于烹饪器具的烘烤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08909899U (zh) 煎烤机及其烤盘组件
CN217885794U (zh) 内锅组件和立式炸锅
CN209031974U (zh) 煎烤机及其烤盘组件
CN209031977U (zh) 一种紧固组件及厨房小家电
CN209032000U (zh) 煎烤机及其烤盘组件
CN211324469U (zh) 壳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煎烤机
CN212089262U (zh)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1155160U (zh) 烹饪器具的锅具和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