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487091U - 一种多套有机废气协同生物治理的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套有机废气协同生物治理的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487091U
CN211487091U CN201921521131.9U CN201921521131U CN211487091U CN 211487091 U CN211487091 U CN 211487091U CN 201921521131 U CN201921521131 U CN 201921521131U CN 211487091 U CN211487091 U CN 2114870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bsorption
biological treatment
organic waste
spraying
external circu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52113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查红平
吴昌兴
黄称祥
查红玉
徐福林
何立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Redboar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ed Board Jiangx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ed Board Jiangxi Co ltd filed Critical Red Board Jiangx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52113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4870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4870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4870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ater Treatment By Sorption (AREA)
  • Treating Waste Gases (AREA)

Abstract

一种多套有机废气协同生物治理的系统,其包括进气管、若干依次连接的喷淋吸收装置、喷淋液内循环装置、喷淋液外循环装置及生物治理装置,所述喷淋吸收装置包括自进气方向依次设置的预处理装置、吸收装置、除雾装置及风机。本实用新型用以解决现有有机废气生物治理过程中分散建设、治理设施投资大、需要额外补充营养液等维持生物量的缺陷。通过将有机废气洗涤、吸收与生物降解分开建设,有利于降低建设成本,提高生物运行效率。此外,通过添加生活污水、其他生产废水协同处理,大大提高了外循环补充新鲜吸收液以维持洗涤液的吸收能力。本实用新型的系统稳定性好、不同浓度的适用性高,同时还降低了运行成本和管理难度。

Description

一种多套有机废气协同生物治理的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废气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有机废气喷淋吸收和生物协同治理系统。
背景技术
石化、涂装、印刷、橡胶等行业产生的有机废气中含有苯、甲苯、二甲苯、醋酸乙酯、丙酮、甲醛、甲醇等有机化合物,这些有害气体多数易燃、易爆。其大量排放不仅对局部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且对整个地球环境也会产生严重危害,其是引起大气光化学烟雾、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的原因之一,目前已成为我们国家重点治理的大气污染源。
现有的有机废气治理装置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回收装置,另一类是消除装置。回收装置主要应用炭吸附、变压吸附、冷凝法及膜分离技术;消除装置有热氧化、催化燃烧、生物氧化及集成技术;消除装置主要是通过化学或生化反应,用热、催化剂和微生物将有机物转变成为CO2和水。回收装置是通过物理方法,用温度、压力、选择性吸附剂和选择性渗透膜等手段来分离有机污染物的。两者在有机废气治理方面存在不易连续稳定运行、易产生二次污染、初期投资大、运行成本高、对有机废气浓度和成份变化适应能力不强等问题。
其中生物氧化及集成技术在处理较低浓度的有机废气方面相对初期投资低、运行成本低以及去除率较高,有较大发展空间。而传统有机废气生物治理采取的是独立系统完成全部吸收、生物降解功能,往往因吸收到的有机废气量不足、营养物缺失需要外加碳源、营养元素等维持系统稳定运行,增加了运行成本和管理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套有机废气协同生物治理的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有机废气生物治理装置中的不足,将有机废气喷淋吸收与生物降解分开设置,配合厂区生活污水、其他生产废水合并后协同处理,结合多孔介质吸附与介质生物再生,同时满足运行稳定性、安全性、经济性和治理有效性的需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多套有机废气协同生物治理的系统。
一种多套有机废气协同生物治理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气管、若干依次连接的喷淋吸收装置、喷淋液内循环装置、喷淋液外循环装置及生物处理装置,所述喷淋吸收装置包括自进气方向依次设置的预处理装置、吸收装置、除雾装置及风机,预处理装置和吸收装置的下方均设置有水槽,且水槽内的吸收液自逆向进气方向朝向前一水槽溢流;所述预处理装置与吸收装置的上方均设有喷淋管,所述喷淋液内循环装置连接于对应的水槽及喷淋管;此外,预处理装置下方的水槽底部设有溢流口;所述进气管、喷淋吸收装置、喷淋液内循环装置、生物处理装置、喷淋液外循环装置及喷淋液外循环装置依次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生物处理装置包括依次排列的废水处理池、水解酸化池、接触氧化池、生产斜管沉淀池及中间水池,收集管路连接于废水处理池上,中间水池连接于喷淋液外循环装置上。
进一步的,所述喷淋液外循环装置包括外循环管及连接于外循环管上的上清液外循环泵,上清液外循环泵通过外循环管连接于中间水池侧壁上及喷淋吸收装置上。
进一步的,所述喷淋液外循环装置还包括吸附介质外循环泵,所述吸附介质外循环泵通过外循环管连接于生产斜管沉淀池底部的排水管及喷淋吸收装置上。
进一步的,还包括收集管路,所述溢流口通过所述收集管路连接于所述生物处理装置上。
进一步的,所述吸收液还包括有吸附介质,所述吸附介质为表面积大的粉末。
进一步的,所述吸附介质为活性炭、沸石粉、活性氧化铝粉、硅藻土粉中的一种。
进一步的,所述喷淋吸收装置及喷淋液内循环装置的数量均设置有若干组,所述喷淋吸收装置与喷淋液内循环装置呈一一对应设置,若干喷淋吸收装置串联设置。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外循环吸收装置将吸收液补充到每套喷淋吸收装置的最后一吸收装置上,然后向进气方向溢流进入前一吸收装置,最终从预处理段溢流返回生物处理装置;逆流吸收提高了吸收液中有机物浓度,减少外循环吸收液循环量和输送泵浦能耗。
进一步的,所述喷淋吸收装置可以由多段构成,废气流动方向与吸收液溢流方向相反;喷淋吸收装置可以是卧式或立式结构,各段处理装置可以是组合装置也可以是单独喷淋塔串联;喷淋量需要满足足够的液气比。
进一步地,每套有机废气吸收设施独立设置,可以根据有机废气吸附性能、运行参数不同独立运行;内外循环量可以通过泵浦选型、变频控制和阀门调节。
进一步的,所述喷淋吸收装置溢流吸收液流回废水预处理段,与纳入集中生化处理系统的厂区生活污水、部分或全部生产废水协同处理,从而可降低单独生物处理的运行难度和系统瘫痪风险、减少外加碳源和营养物的成本,有利于维持废气治理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且为有机废气吸收液生物处理提供足够的碳源和营养物质,提高生物降解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同时方便采取一些特殊的预处理工艺;降低分散生物处理的投资和占地,降低多系统运行管理管理难度。
进一步的,所述生物处理设施含水解酸化、接触氧化、沉淀池和中间水池等设施,其中外循环系统从中间池抽水输送至每套独立有机废气吸收设施的末端喷淋设施;根据需要还可以从沉淀池底部抽取部分生物污泥或含吸收质的污泥循环,提高有机废气吸收效果;循环水量和污泥量根据有机废气的总量、溶解度和吸收效果试验并现场调试确定,可采用变频器、阀门调节。
进一步的,所述吸收液中根据需要添加吸附介质,如活性炭粉末、活性氧化铝粉、硅藻土粉等表面积大的粉末提高有机物的吸附效率;吸附介质沉淀后可循环使用;污泥和吸附介质也可以根据需要独立循环至喷淋吸收的其他内循环段;每套有机废气吸收设施可独立调整吸收参数,溢流液流回生物处理系统后统一调整参数满足生物处理系统运行要求,生化处理前也可增加物化预处理段。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其一、采用有机废气的分散吸收、集中生物治理,有利于提高废气治理设施安装灵活性、生物处理稳定性,降低运行管理难度、节约投资。其二、将有机废气吸收液与生活污水、生产废水协同处理,有利于相互提供能源、营养物质,维持生物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提高生物量,降低外加能源、营养物质的运行成本。其三、增加粉末吸附介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有机物吸附、吸收效果,集中生物处理后沉淀并循环利用,有利于维持有机废气治理的高稳定性,同时也避免常规独立系统生物重启的难度和该阶段超标排放的风险。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强,具有较强的推广意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套有机废气协同生物治理的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喷淋吸收装置、喷淋液内循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套有机废气协同生物治理的系统。所述多套有机废气协同生物治理的系统包括进气管10、若干组喷淋吸收装置20、若干喷淋液内循环装置30、喷淋液外循环装置40及生物处理装置50。所述进气管10、喷淋吸收装置20、喷淋液内循环装置30、生物处理装置50、喷淋液外循环装置40及喷淋吸收装置20依次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喷淋吸收装置20及喷淋液内循环装置30的数量均为三组。
所述喷淋吸收装置20包括依次排列的预处理装置21、吸收装置22、除雾装置23及风机24,所述吸收装置22包括第一吸收装置25及第二吸收装置26。所述预处理装置21及第一吸收装置25、第二吸收装置26均包括多组喷淋管29、填料层27及设置于下部的水槽28,所述喷淋管29连接于喷淋液内循环装置30 上。此外,所述预处理装置21下的水槽28底部还设有一溢流管281,所述溢流管281通过收集管路56连接于所述生物处理装置50上。所述喷淋液内循环装置30包括若干循环泵31,所述循环泵31通过管道连接于对应的喷淋管29及水槽28内,且每一管道上均设置有阀门32,若干循环泵31均通过管道连接于收集管路56上。所述水槽28内盛装有吸收液和吸收介质,所述吸收介质可以为活性炭、活性氧化铝粉、硅藻土粉等表面积大的粉末提高有机物的吸附效率;吸附介质沉淀后可循环使用。
所述生物处理装置50包括依次排列的废水处理池51、水解酸化池52、接触氧化池53、生产斜管沉淀池54及中间水池55,所述收集管路56连接于废水处理池51上,所述中间水池55连接于喷淋液外循环装置40上。所述喷淋液外循环装置40包括外循环管41及连接于外循环管41上的上清液外循环泵42、吸附介质外循环泵43,所述上清液外循环泵42通过外循环管41连接于中间水池 55侧壁上及喷淋吸收装置20上。所述吸附介质外循环泵43通过外循环管41连接于生产斜管沉淀池54底部的排水管57及喷淋吸收装置20上。
处理时,所述外循环装置40不断将新鲜的吸收液和吸收介质输送到喷淋第二吸收装置26,吸收液自第二吸收装置26朝向进气方向逐级溢流进入前一吸收装置内。所述喷淋液内循环装置30的若干喷淋管29分别将水槽28内的吸收液向预处理装置21、第一吸收装置25及第二吸收装置26上循环喷淋,以提高废气处理效率及吸收效果。
有机废气经进气管10依次经过预处理装置21、第一吸收装置25、第二吸收装置26、除雾装置23进行吸收处理。经吸收使用后的吸收液最终从预处理装置21的溢流管281返回生物处理装置50内。生物处理装置50中吸收了有机废气的吸收液流入废水处理池51与其他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混合预处理并调节参数,然后经水解酸化、接触氧化、沉淀等处理,然后部分上清液经中间池侧壁上部的孔排出,部分污泥和上清液通过喷淋液外循环装置40补充至喷淋吸收装置10。
本实施例中,所述预处理装置21、第一吸收装置25、第二吸收装置26下方的水槽28之间均设有一壁板,且第一吸收装置25与第二吸收装置26之间隔板要高于第一吸收装置25与预处理装置21之间隔板的高度。从而,第二吸收装置26下方水槽的吸收液可逐级向第一吸收装置25、预处理装置21下的水槽 28溢流。
所述外循环装置40不断将经处理后或新鲜的吸收液和吸收介质输送到第二吸收装置26,从而可避免吸收液饱和。而吸收了有机废气的吸收液和介质在溢流回生物处理系统50后,有机物作为碳源与系统处理的废水中营养物、有机物一起经生物处理系统降解成CO2、H2O等得到净化处理,净化后废气达标排放。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其一、采用有机废气的分散吸收、集中生物治理,有利于提高废气治理设施安装灵活性、生物处理稳定性,降低运行管理难度、节约投资。其二、将有机废气吸收液与生活污水、生产废水协同处理,有利于相互提供能源、营养物质,维持生物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提高生物量,降低外加能源、营养物质的运行成本。其三、增加粉末吸附介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有机物吸附、吸收效果,集中生物处理后沉淀并循环利用,有利于维持有机废气治理的高稳定性,同时也避免常规独立系统生物重启的难度和该阶段超标排放的风险。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强,具有较强的推广意义。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8)

1.一种多套有机废气协同生物治理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气管、连接的喷淋吸收装置、喷淋液内循环装置、喷淋液外循环装置及生物处理装置,所述喷淋吸收装置包括自进气方向依次设置的预处理装置、吸收装置、除雾装置及风机,预处理装置和吸收装置的下方均设置有水槽,且水槽内的吸收液自逆向进气方向朝向前一水槽溢流;所述预处理装置与吸收装置的上方均设有喷淋管,所述喷淋液内循环装置连接于对应的水槽及喷淋管;此外,预处理装置下方的水槽底部设有溢流口;所述进气管、喷淋吸收装置、喷淋液内循环装置、生物处理装置、喷淋液外循环装置及喷淋液外循环装置依次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套有机废气协同生物治理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收集管路,所述溢流口通过所述收集管路连接于所述生物处理装置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套有机废气协同生物治理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处理装置包括依次排列的废水处理池、水解酸化池、接触氧化池、生产斜管沉淀池及中间水池,收集管路连接于废水处理池上,中间水池连接于喷淋液外循环装置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套有机废气协同生物治理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液外循环装置包括外循环管及连接于外循环管上的上清液外循环泵,上清液外循环泵通过外循环管连接于中间水池侧壁上及喷淋吸收装置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多套有机废气协同生物治理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液外循环装置还包括吸附介质外循环泵,所述吸附介质外循环泵通过外循环管连接于生产斜管沉淀池底部的排水管及喷淋吸收装置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套有机废气协同生物治理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液还包括有吸附介质,所述吸附介质为表面积大的粉末。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多套有机废气协同生物治理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介质为活性炭、沸石粉、活性氧化铝粉、硅藻土粉中的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套有机废气协同生物治理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吸收装置及喷淋液内循环装置的数量均设置有若干组,所述喷淋吸收装置与喷淋液内循环装置呈一一对应设置,若干喷淋吸收装置串联设置。
CN201921521131.9U 2019-09-12 2019-09-12 一种多套有机废气协同生物治理的系统 Active CN2114870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21131.9U CN211487091U (zh) 2019-09-12 2019-09-12 一种多套有机废气协同生物治理的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21131.9U CN211487091U (zh) 2019-09-12 2019-09-12 一种多套有机废气协同生物治理的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487091U true CN211487091U (zh) 2020-09-15

Family

ID=724051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521131.9U Active CN211487091U (zh) 2019-09-12 2019-09-12 一种多套有机废气协同生物治理的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48709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10081B (zh) 一种污水脱氮除磷方法及其装置
CN103830986A (zh) 固定式柴油机系统一体式除尘净化装置及净化方法
CN103599695B (zh) 一种有机废气的集成处理装置及方法
CN211913298U (zh) 一种用于厨余垃圾废气处理的集成式净化除臭塔
CN102921293B (zh) 一种生物组合工艺处理恶臭气体的方法
CN205073862U (zh) 一种VOCs废气处理装置
CN203710909U (zh) 一种有机废气的集成处理装置
CN106145510A (zh) 一种采用给水厂脱水污泥强化膜生物反应器除磷效果的方法
US20210331116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cesing industrial waste gas based on combination of photoelectrocatalysis and biotrickling filter
CN210915723U (zh) 一种黑臭水体的处理系统
CN211487091U (zh) 一种多套有机废气协同生物治理的系统
CN109078481B (zh) 一种碳氢溶剂VOCs废气一体化处理系统和装置
CN204625305U (zh) 污水处理微生物反应器
CN103073109A (zh) 脱氮除磷复合生物滴滤池
CN208893851U (zh) 一种污水处理厂臭气收集及处理的系统
CN203886369U (zh) 固定式柴油机系统一体式除尘净化装置
CN112915775B (zh) 一种污泥干化臭气处理方法及装置
CN206082159U (zh) 一种城镇污水处理厂高浓度有机恶臭废气处理装置
CN212440656U (zh) 一种工业污水及废气处理设备
CN205627618U (zh) 一种以竹炭为填料的一塔三模综合处理系统
CN104512967B (zh) 协同强化脱氮除磷生态型污水处理装置及净水方法
CN213231883U (zh) 一种基于物理吸附耦合光芬顿氧化技术处理废水的装置
CN211098405U (zh) 一种矿热炉烟气微生物法脱硫塔
CN100348515C (zh) 城市污水综合处理装置
CN210620387U (zh) 一种双效脱氮除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No. 281, Jingjiu Avenue, Jinggangsha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Ji'an City, Jiangxi Province 343100

Patentee after: Jiangxi hongba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43100 national Jinggangsha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Ji'an City, Jiangx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RED BOARD (JIANGXI) Co.,Ltd.